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铁路工人的产业工人年收入有多少钱?

最新公告:
产品展示PRODUCTS
联系我们CONTACT
全国服务热线:
地 址: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北街观音经济开发区
电 话:+86-24-
传 真:024-
风采展示ELEGANT DEMEANOUR
厂区展示FACTORY SHOW
版权所有:沈阳东泰木工机械厂总机号码:+86-24-公司邮箱:技术支持:[][]ICP备案编号:美国的农田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求介绍
你这样毫无头绪来求帮助,很不靠谱。 美国那么大,值得游的精典线路太多了,你自己喜欢怎样的是别人不能预知的,所以一开始让别人给意见,这不现实。 做" />
当前位置:&>& > 美国的农田
美国的农田
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求介绍
你这样毫无头绪来求帮助,很不靠谱。 美国那么大,值得游的精典线路太多了,你自己喜欢怎样的是别人不能预知的,所以一开始让别人给意见,这不现实。 做
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求介绍
你这样毫无头绪来求帮助,很不靠谱。 美国那么大,值得游的精典线路太多了,你自己喜欢怎样的是别人不能预知的,所以一开始让别人给意见,这不现实。 做功课必不可少,你可以先把置顶帖子中版主的帖子好好看看,以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着重挑选感兴趣的帖子。
美国的土地面积是多少?排名第几?
美国国土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在全世界的国土面积排名是第四名,中国是第三名。美国横跨西五区至西十区,共六个时区。每个时区对应一个标准时间,从东向西分别为东部时间(EST,西五区,包括大西洋沿岸及近大陆的19个州和华盛顿特区,代表城市是华盛顿)、中部时间(CST,西六区,包括芝加哥和新奥尔良两个地区)、山地时间(MST,西七区)、太平洋时间(PST,西八区,包括太平洋沿岸的4个州,有洛杉矶等城市)、阿拉斯加时间(AKST,西九区)、夏威夷时间(HST,西十区)。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各递减一小时。所谓西部时间是指太平洋时间。美国的时区界限并不完全按照经线划分,不同的时区覆盖的州市大小、多少不同,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时间。
我国农村土地和美国农村土地都是可以进行私人买卖的吗?
展开全部 美国的土地是私有制的。一般来说,由于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及劳动力的百分之三, 加上美国的人均土地本来就比较多,从事农业的美国农户,一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可以高达200公顷(约3000亩左右)因此,尽管美国的粮食价格并不比中国高很多,但由于美国农户人人都相当于"地主"所以城乡差距和普通的美国工薪阶层相比相差要比中国小些。资本主义的农业私有制和传统的中国封建地主与农民相比有所差别,通常存在三个阶层:1: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农场的农户)2:农业资本家,它们向 土地所有者(农户)交地租3: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劳动。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都是食利阶层,而农业工人是劳动阶层,当然由于社会环境不同,美国 的农业工人和农场主之间没有封建社会或旧中国那种人身依附关系,也没有自然经济带来的高迁徙成本造成的人身依附,它们和城市的工薪阶层一样,属于自由劳动者。而且在种植选择上实行分区和集约经营,比如说:相当一片地区,乃至一个州以一种农作物为主,这样也便于机械化农具的工作效率。美国的土地制度Carol M. Rose(耶鲁法学院教授)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04.03.08.立国之初,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拥有了大片土地。但是整个十九世纪,政府却把其中的许多卖给了农民以及其他个人。这里的理念是:如果私有,人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投资,从而从土地的使用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最终将增加整个国家的财富。同意的道理,法律总是允许土地在私人间自由流动,现在的主人可以将土地卖给现在或未来的潜在买主。所有权的可以自由转让,鼓励了农民的投资热情,使得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更加用心,并考虑长远的使用计划。由于利益驱动,人们对于贫瘠、偏远的土地没有需求,政府最后将这些土地作为它用,成为后来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军事基地等。政府要建设一些单个土地所有者很难自行或通过联合而作成的公共项目(道路、机场等),有时就需要征用或购买。合理的补偿是指:“政府必须支付一项报酬,让土地所有者的处境与征地前至少无差别。如果个人不满足于政府的补偿,他可以在政府的听证会上表示反对。”第一, 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是公平的,不应让个体承担本应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第二, 这样才能够让个人觉得财产有安全感;第三, 公平的补偿能够减少公众对于兴建公共工程的抵制;第四, 更重要的是,这会令政府的决策更加审慎,经常要进行计算,减少权力的滥用。政府对于土地的管理,主要防止那种能够产生有害影响的使用。其他方面的决策权完全归地主所有。这样一来,政府就不必为大部分经济目的作出规划。从理论上说,地主有足够的动机把土地从农业地变成居住区或工业用地,他们可以从正确的经济决策中获益时,也可能为错误的决策而付出代价。美国制度的精髓在于:最关键的还是一些基本原则: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决策权,公共管理保护公众利益并为这种利益服务,所有公民分担均等的税负。这些原则又能够通过相关的机制得到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界定私人所有权与公共权力的宪法,一个实施宪法、法律的司法部门,以及一个对于公民相对公正的税收系统。
美国的土地制度
美国的土地是私有制的。一般来说,由于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及劳动力的百分之三, 加上美国的人均土地本来就比较多,从事农业的美国农户,一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可以高达200公顷(约3000亩左右)因此,尽管美国的粮食价格并不比中国高很多,但由于美国农户人人都相当于"地主"所以城乡差距和普通的美国工薪阶层相比相差要比中国小些。 资本主义的农业私有制和传统的中国封建地主与农民相比有所差别,通常存在三个阶层:1: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农场的农户)2:农业资本家,它们向 土地所有者(农户)交地租3: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劳动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都是食利阶层,而农业工人是劳动阶层,当然由于社会环境不同,美国 的农业工人和农场主之间没有封建社会或旧中国那种人身依附关系,也没有自然经济带来的高迁徙成本造成的人身依附,它们和城市的工薪阶层一样,属于自由劳动者。而且在种植选择上实行分区和集约经营,比如说:相当一片地区,乃至一个州以一种农作物为主,这样也便于机械化农具的工作效率。...
中国和美国农业上的差距
展开全部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仍高达70%,农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很低。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业,制约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二是技术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三是管理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因此,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这种市场价格信号,诱导农民偏向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选择,所以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并不排斥它们的相互交织)。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相继为南北战争前后至1910年的农业半机械化时期,1910年至1940年的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初至二战结束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和二战以后农业全面高度机械化时期。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土地价格的高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矛盾。美国就把农业现代化的焦点集中到采用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上。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身的改革和运用仍旧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到1969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己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同时,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革命,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农场管理;另一方面,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美国业的发展以二战为分界线,现代化的特征逐渐表现出来,设施农业得到加强,支撑了它在世界农业中的强势地位。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二战以后到60年代中后期,是各种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的时期,年拖拉机增长103%,谷物联合收割机增长179%,其它种类的机械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此后,机械数量增长缓慢,渐趋稳定,有些机械数量还有所下降。但是机械质量和性能大大提高,1965年平均每台拖拉机功率为36.8马力,1986年增加到66.6马力。在一些高难度作业领域,如马铃薯、甜菜、西红柿及葡萄等的采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畜禽饲养实现了自动化和工厂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 二是实现了以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农业化学化。二战以后,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化肥消耗量直线上升,80年代以后,由于在较高的化肥投入水平上单位投入报酬递减和生产化肥品种的有效成份不断提高,化...
美国农业究竟有多发达?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以农立国”的传统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美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美国农业的特点 (一)世界领先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率 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强大的竞争力。生产量名列世界前列的主要产品有大豆、谷物、家禽、猪牛肉、奶类等。2007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770亿美元,出口收入占所有农产品现金收入的四分之一。 (二)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基础。目前全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3.4公顷19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左右。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目前“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 (三)农业生产高度区域化和一体化 1914年,美国农业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 美国农业协会是一个农民自发组织,成立于1919年,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现有600万名会员,主要是农民(全国有80%的个体农民参加协会)和与农业有关或对农业感兴趣的小型生产商或个人。农协的主要职责是:通过遍及全国各州的协会收集会员意见、建议,每年1月份召开年会,制定相应的、代表多数农户意愿的政策,如农业税收、环境保护、政府投入等,代表农户到国会游说,力争使农户的建议变为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协会是非政府组成部门,无政府经费资助,日常开销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 二、美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业保护制度作为一个政策体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支持制度 直接补贴。是根据历史上的单产和种植面积对生产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盖的农产品包括小麦、饲料粮食、大米、陆地棉、油籽和花生,享受直接补贴的农民有权自主决定种植何种作物,补贴与农民的种植计划无关,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取4万美元的直接补贴。 反周期补贴。是指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对生产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盖的农产品与直接补贴相同。目标价格由国家法规确定,有效价格是指生产者所得到的直接补贴加上市场价格或者交易贷款计划所获得的较高一项收入之和。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取6.5万美元的反周期补贴。 国家奶制品市场损失补贴。用于给奶制品生产者提供的收入安全网。如果某个等级奶的月度价格低于确定价格,可按月获得直接补贴。每个牛奶场每年最多可有240万磅奶(相当于135头奶牛的产奶量)享受这种补贴。 特别灾难援助。用于发生恶劣天气、延期灾害或不利经济形势之时,向生产者提供部分经济补偿。该计划启动年份占过去20年中的10年。 交易援助贷款和贷款缺额补贴。覆盖范围较广。允许生产者在市场价格低于贷款本息之时,以市场价格偿还,从而为生产者带来一种被称为“交易贷款收益”的好处。如果不想加入交易援助贷款计划,生产者可获取另一种直接补贴即贷款缺额补贴。 作物与收入保险。政府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大规模的保费补贴,从而使生产者能以较低的费率普遍参加农业保险。当生产者的单产或者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之时,为其提供损失补贴。 (二)价格支持制度 美国目前实施的价格支持制度仅适用于糖、烟草、奶及奶制品等少数农产品,主要包括以下4种: 农产品贷款计划。生产者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抵押,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一笔维持农业正常生产的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按市价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 政府采购。用于严格控制市场上的牛奶供应量,确保用于生产黄油、干酪、或者脱脂奶粉的原奶价格与所确定瓶装奶政府支持价格相一致,以支撑奶制品的市场价格。 关税和税率配额。通过限制低价产品进口为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美国农产品进口关税率平均仅为12%,在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中是最低的。但美国对奶制品、甜味剂和烟草的进口关税则较高。税率配额则主要适用于花生、烟草、牛肉、奶制品、糖、棉花及其他部分商品。 出口补贴。指美国政府为鼓励农产品出口,制订的一系列旨在扩大出口的制度措施,如通过给农产品进行价格补贴,降低美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扩大出口需求计划。为出口商提供信贷担保,以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三)信贷支持制度 美国的农业信贷体系分为国家信贷系统和商业信贷系统。国家信贷系统隶属于联邦政府,包括国家农业信贷总局和农业信贷机构两个体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投融资功能,主要为农场主提供长期、中期和短...
美国对中国的土地政策有什么看法
原因很简单...土地私有...所以美国说西部大开发,于是马上有人去圈地,因为对于无主的地,谁先占谁就是主,而对于自己的东西,发展好是必须的...至于浇灌的问题...美国多数是地,与中国的水田是不同的,而且美国也并不是垦荒得那么彻底的,除了专业种植区,农场大部分依然是草地...而中国由于土地并不私有,所以人口密度不能平均...西部人口少,经济落后,但是国家说的西部大开发很少是针对农业的...原因很简单,农民跑去西部首先就是要土地,而这些土地都是国家的,并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限制太大了...一个农民,没有土地你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能有什么作为?所以西部开发根本带动不起中国的农业布局...至于说你老家不够种,卫星看下去却荒芜得很,恐怕是你误会了卫星图片...卫星图片一般荒芜的地方更显绿色,而密集的农区反而呈现黄色...容易让人觉得荒芜...
分享本文: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福建属于哪国的势力范围?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问题描述:
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福建属于哪国的势力范围?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问题解答:
选择D 是日本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The normal education began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 China.After the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1949,the normal education of China had an u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中国沉沦的历史,洋务运动布新未除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封建生
殖民地面积比为1:100(英国:殖民地)统治者世界上(当时)3/2的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
选A.瓜分狂潮中,俄国的势力范围是中国黄河以北以及新疆地区,德国的势力范围是山东,法国的势力范围是两广和云南,日本的势力范围是福建和台湾,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浙江当然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英国——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国门日本——甲午海战——击沉了当时号称世界最大规模的舰队(北洋舰队),击碎了清廷军事强国之梦,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极大的刺激了国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的意愿.美、英、法等国——《辛丑条约》——将中国彻底的打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由此也彻底的激起了不愿当亡国奴的有志国人的奋起之
甲午战争和旅顺海战
中国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人是 江亢虎1910年春,他获得一次环球之游的机会,以整整一年的时间游历了日本、英、法、德、荷兰、比利时和沙俄等国,当时,国内并没有马列著作的中文译本,江亢虎便直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理论著作的英译本.回国后即宣导社会主义.  日在上海张园发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日本的制造业发展,产品出口到西方,其产品上都是用日本传统的浮世绘绘画做包装.所以,西方人最早接受到的东方绘画便是日本浮世绘.我们在马奈的画中也看到了浮世绘的影子,包括梵高也是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梵高的画作中很少带阴影,这便是吸收了浮世绘绘画.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人甚至西方人没有发现国画
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这是我从百度上找到的 求采纳
农民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是需要的较低层次.帝国主义侵略、列强瓜分,上升到爱国主义,那是高层次需求,当时的农民做不到,他们还是想通过起义,混个土地老财当当.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地球上除了大清外到底还有啥呢 再问: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民军队的建立可以比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火种是(),火星是(),燎原指()
十九世纪末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甲午战争,因为战争发生在1894年,那一年按中国的历法来算是甲午年,战争因此而得名.而在日本这场战争一般被称为日清战争,另外有一些西方学者称为The Frist Sino-Japanese War (第一次中日战争).
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 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
十九世纪末应该是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始阶段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引领工业科技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电气化初露头角.同时带来大量工人失业,财富进一步集中,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为缓和资源紧缺以及国内恶化的阶级矛盾,他们把矛头指向了诸如中国这类尚处落后的封建国家,通过侵略、战争等恶劣手段来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贪欲.不知鄙
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封建统治的落后,主要是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然后中华名族慢慢觉醒.
说俄国生产落后,是与美国德国的相比,但是比起当时的中国,俄国的工业基础当然好很多.俄国从1861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到19世纪末,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石油和机器制造产业发展很快,铁路里程到19世纪末有5.2万公里,铁路交通网基本形成.所以说,比起当时中国,工业程度好太多了,“政治课本上个在讨论中国的革命为什么不能像苏联那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清朝和俄国战败,日本进一步扩大在华势力,为日后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19世纪的伦敦历史社会状况:& & & &一百多年前的伦敦,被誉为世界上的“首善之都”.然而,贫富差距非常的大,穷的人没有食物水也没有住的地方,而富贵的人就恰恰相反:凡是有阳光就会有阴暗,贫困,不公,混乱,犯罪,夹杂在伦敦浓厚油腻的雾气中.& & &
(1)美国船只遭到德国袭击(或德国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德国联合墨西哥共同反美。(2分) (2)中国坚持斗争;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或美英等国的干预)。(2分) (3)美国提议建立国联,但没有参加。影响:美国被排挤出欧洲,企图称霸世界的意图落空 ;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美国没有参加国联,使国联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4
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毕升);简仪,高表,(元-郭守敬)原因:历代的积累,思想的开放,商业的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利于技术革新,同时进行两次技术革命,大量法国赔款,完成国家统一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宏观金融的周期与结构视角 - 价值中国网
宏观金融的周期与结构视角
&  一、金融周期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大家目前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讲起:美国金融危机后这一轮经济复苏已经超过了100个月,是战后第二长的复苏期,但这次复苏还没结束。从目前来看,在2018年底之前美国衰退的可能性比较小,也就是说这非常可能会成为二战后经济复苏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战后,美国迄今最长的一次经济复苏是1991年开始的那次。实际上,1980年代后,每次经济复苏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从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来看,1980年代后是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而战后到1970年代是金融受压抑、受管制的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的表现似乎不一样。
  (一)金融自由化时代:经济周期变长,波动下降&&
  再看图1-2,我们把战后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年,一个是年。前一个时期是金融受管制、受压抑的时代,后一个时期是金融自由化的时代。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阶段经济扩张期的平均长度:金融自由化时代平均复苏时间是8年,金融受管制的时代平均复苏期不到4年。也就是说,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每一次经济复苏持续的时间更长。
  那么,既然每次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是不是平均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呢?图1-2中间这个柱形图显示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某个周期复苏的时间长,这个周期总体平均的增长率就高。严格来讲,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平均GDP增速稍低。这是因为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的衰退往往和金融危机有关,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深度比一般的经济衰退要大。换言之,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持续扩张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衰退,但一旦发生衰退,就是大衰退。所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衰退被称为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仅次于1930年代大萧条(The Great repression)。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指标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增长的波动率下降。金融资产的定价受风险偏好的影响,风险偏好又受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影响。在金融自由化时代,宏观经济环境变得稳定,对资产价格估值有促进作用。换言之,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资产的估值相对高一点,或者说出现泡沫的可能性相对高一点。
  (二)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周期轮回&&
  为什么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周期变长,但容易出现大衰退呢?我想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把这个现象称为思想的周期轮回。我们来回顾一下经济学主流观点与政策框架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一个几十年大周期轮回的特征。
  在1930年代之前,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政府干预是不好的或者是多余的;一个是&货币中性假说&。对于第一个特征,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形象地比喻成小孩的摇篮,父母亲把摇篮推一下(经济受到外部冲击一下),小孩的摇篮就左右摇摆。但是父母的手停下来之后,摇篮就会慢慢稳定下来,回到原点。
  古典经济学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货币中性&假设。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的多少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实体经济。所以货币数量论讲&货币的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的量&商品价格&,给定货币流动速度,货币的增长、扩张只体现在物价上,不影响实际的产出。
  在货币中性的假设之下,金融也是中性的,金融可以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古典经济学思想引导之下,金融自由化的一个体现是混业经营,信贷的扩张比较快。信贷、金融的过度扩张,最后带来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一个显著的体现就是1929年股市崩盘,随后进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即大萧条。
  1929年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市场有时候是需要干预的,他把经济形象地比喻成大海里的一条船,一阵台风刮来(外部冲击),把船吹到另外一个地方,即使台风停下来,这条船也不会回到原点。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把它引导回原点。所以在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
  那么市场为什么会失灵?这又涉及到对货币和金融的看法。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是货币非中性,也就是说货币扩张不仅仅影响物价,也影响经济结构,影响实体经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经济有那么大的波动,以及为什么1930年代会出现如此大的箫条。他对当时大萧条的假设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太强了,导致利率升高;过高的利率让经济长期陷入低迷,所以他主张政府干预。货币非中性,金融不能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政府干预型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金融的管制,包括分业经营。如,1933年的银行法使得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了,才诞生了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
  在金融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财政扩张是政府干预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战后一段时间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思想理念和政策框架带来的是通货膨胀和短缺型经济:政府干预太多,供应不足,需求太强,物价大幅上升。好处是没有金融危机了,所以哈佛大学教授Kenneth Rogof在2011年写了一本书《This time is different(这次不一样)》,总结了人类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全世界只有战后的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金融危机,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有金融危机。
  没有金融危机但是出现另外的问题就是高通胀,供给不足。所以到了1970年代出现供给严重不足,经济增长放慢,通胀上升的状况。人们又开始反思凯恩斯的思想,反思政府干预带来的问题,所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迎来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精髓,二者的理念是一样的,只是前者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微观的基础。
  还有一个是新凯恩斯学派,该学派为中央银行逆周期调控提供理论基础,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所以短期的非中性会带来经济短周期波动,这就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干预。中央银行喜欢这个理论,所以新凯恩斯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银行。如果严格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来讲,中央银行是多余的。但是从影响经济行为、影响经济周期波动来讲,新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理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新凯恩斯&这个叫法实际上有误导性的,因为这个理论本质上和新古典理论没太大差别,它主张自由市场金融放松管制,回到混业经营状态。1999年,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快结束时,美国国会废止了1933年的法案,重新回到混业经营。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开始反思美国金融出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美国重新回到混业经营是金融行业过度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随着金融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延伸,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再次面临资产泡沫、金融危机、贫富分化等问题。说到金融危机,大家都会想到2008年,但其实不仅仅是2008年,80年代中期有拉丁美洲债务危机,90年代中期(年)有亚洲金融危机。但美国主流思想认为发生这两次危机不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因为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治理机制不完善,宏观政策调控不到位。也就是说这两次危机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直到2008年美国本身发生严重的危机之后大家才反思:金融危机可能是有普遍性的,而不是某个新兴市场国家本身的制度机制问题。于是接下来又开始新一轮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扩张财政。
  所以,经济学思维或者经济政策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任何经济理论、经济政策针对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仅仅在西方是这样的,东方也一样,只是后者更极端。战后在西方是政府干预型经济,金融受压抑受管制;在东方则是计划经济,整个金融都没有了。当时我们中国就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财政部的出纳,还是所谓的商业银行。到了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市场化改革,如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当时里根讲了一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他说英文里面有九个字最让人害怕:&我来自政府我来帮你(&Im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m here to help)&。他说市场本身配置资源是有效的,政府的干预多余甚至有害。
  同一时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改革开放。回头来看,历史似乎出现了巧合:东西方都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市场化改革。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问题是供给不足、效率低、政府干预太多。全球基本方向似乎是一致的,西方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加强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增加;中国似乎晚了一点,但是从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也开始在加强金融监管。
  以上是金融周期的大背景,我们处在一个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以更容易理解金融周期。所谓的金融周期是指金融过度扩张带来的顺周期性。顺周期性是指信用和房地产互相强化,繁荣时向上动力强,转向衰退后向下的动力也大,所以会给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冲击。
  二、如何理解金融周期
  上文提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怎么看待货币在经济的作用:货币是不是中性的?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现在货币的形态和机制。根据明斯基对现代货币体系的描述,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货币体系形容为一个金字塔。
  (一)金字塔形货币体系&&
  最顶部的叫做本位币,是最有货币性、最具流动性,也是最安全的货币形态。本位币由财政部和央行发行。
  在这之下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也就是人们在银行的存款。广义货币也很安全,流动性很高,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所以除了央行和财政部发的纸币以外,银行的存款也是货币。
  再往下,私人部门的负债在特定环境下也可以做支付手段,如,京东白条,以及一些企业的票据贴现、转让等。但是由于没有银行的政府信用,更没有财政部、央行的政府信用,私人部门的信用度相对较小,货币性相对较低,只能在小范围使用。现在很多人问比特币是不是货币?比特币有没有一定的支付功能?答案是有,但局限于一个特别小的范围。
  广义货币金字塔中间的商业银行存款部分是现在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一部分,由此也带来一些问题:在现代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存款作为主要的广义货币,为什么会过度扩张?本位币和银行存款这两种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这几年全世界货币都超发,但为什么没有带来高通胀?弗里德曼说通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是他这句话错了吗?直到最近美联储还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货币条件长时间宽松,通胀没有起来?中国的CPI最新的数据低于2%,有人提出疑问:我们现在的CPI是不是能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成本?这个问题当然可以探讨,但总体来看货币快速增长没有带来恶性通胀,而带来了房价的快速上升。
  (二)货币投放的两种渠道& &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提到到货币的两种投放方式:一种是信贷投放,一种是财政投放。今天大家习惯的投放方式是信贷,也就是银行贷款。银行给企业或个人贷款,贷款就成为你在银行的存款,你就可以用这些钱去支付。这是一种货币投放方式,也是过去40年金融自由化时代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货币投放还有另外一个渠道:财政投放。这个渠道是在战后的二三十年间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政府支出就是货币投放,政府税收就是货币回笼,财政赤字就是货币净投放。与之相对应,银行信贷投放货币中,银行贷款就是货币投放,贷款还给银行就是货币回笼,每年新增贷款就是货币净投放。
  在不同时期,两种货币投放渠道的重要性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主要是信贷投放货币;在此之前,主要是财政投放货币,当时叫&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两种货币投放方式对经济影响有何不同?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从银行拿到贷款后做投资。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新的资产,比如建新的高速公路、厂房、办公楼;另外一种方式是购买二手资产,比如买土地、房子、股票甚至比特币。两种投资方式差异在于:新建资产拉动实体需求,比如投资建厂房、高速公路需要水泥、钢材,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材料,拉动了需求。但这种投资的过度扩张会过度拉动需求,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但如果买二手资产,直接拉动的是现有资产的价格,不是实体需求。所以信贷投放货币太多,不一定会带来需求太强、通货膨胀,也可能带来资产泡沫。
  财政投放货币的影响则有所不同。政府一般不去炒卖资产,政府的支出有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投资,这类支出会拉动实体需求;另一类是社会保障支出,这类支出的钱流入低收入家庭。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很高,所以如果政府财政扩张投放货币太多,就可能拉动总体需求,物价上升,通货膨胀,而不大可能带来资产泡沫。
  为什么现在货币超发带来的问题是资产泡沫,而不是通胀?不是弗里德曼的&通胀是货币现象&的结论错了,而是他讲这句话的时候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1960年代,那个年代政府支出投放的货币带来的问题是实体总需求太强,通货膨胀;而现在我们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货币投放主要渠道是信贷,与信贷相关联的是资产的买卖,所以带来的问题是资产泡沫。
  实际上,信贷带来的不仅仅是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也有关系。如果信贷投放货币太多,意味着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负债增加过多,等到债务不可持续时,债务违约就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与之相对比,你在政府工作,政府给你发工资;或者你的产品被政府采购了,政府付给你报酬;如果你是低收入群体,政府免费给你社会保障。这几种形式都意味着政府投放的货币到了我们手里,让我们的净资产增加,而不是使我们负债增加。
  所以政府投放货币太多,不可能带来类似私人部门因债务问题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当然政府的债务可能会过多,但是政府可以印钞、收税,所以本币债不大可能违约。总之,如果政府的债太多,带来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如果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太多,带来的问题更多是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
  (三)金融为什么过度扩张&&
  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为什么我们缺少一个机制来制约金融的扩张?
  现代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信贷创造货币。所以要想知道金融为什么过度扩张,首先要从货币需求来理解。由于货币需求缺少弹性,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太多了。这与其他实体行业不一样,比如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汽车行业不可能持续过度扩张。但金融创造了货币,而货币是所有商品的购买力,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太多,货币需求是无限的。
  那么货币需求不受制约,那货币供给不受制约吗?汽车行业产出太多,可能卖不掉,过度扩张就带来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利润下降,就要减少供给。金融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金融的产出是资金,资金多了,利率下降,也就是资金的价格下降。按道理价格下降似乎应该减少产出,但金融行业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利率下降,资产价格上升了,净资产改善了,资产负债表反而更健康,于是金融机构就更有能力、更有信心、也更有意愿扩张信贷。
  金融机构这些人都不理性吗?难道不知道金融的过度扩张最终会带来问题吗?其实个体都是理性的,个体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是理性的,它要评估风险。信贷之所以过度扩张和房地产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房地产是信贷的抵押品。银行由于不知道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所以需要抵押品。而生命周期长的东西是最好的抵押品。一辆很好的豪华车到银行做抵押贷款,银行只给3、4年的期限贷款,因为几年后再好的车折旧后可能都不值钱。但是土地是不可以再生产的,它永远存在且用途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土地是最好的抵押品。
  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机制:房地产是抵押品,信贷发多了,房地产价格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了,抵押品价格上升;抵押品价格上升,银行就更有能力、更有意愿发放更多的贷款;更多贷款又进一步促进房价上涨,所以最终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金融自由化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一个国家信贷的过度扩张不是和房地产泡沫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房地产泡沫,就没有信贷过度扩张;没有信贷过度扩张,也就没有房地产泡沫。这是我们现在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家也会想,难道没有政府政策的干预和调控吗?这里面的问题是政府对金融体系提供的显性和隐性的担保,导致其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同时与之对应的监管往往不到位。
  (四)土地的金融属性&&
  金融周期与土地的金融属性非常相关。除了作为信贷抵押品,土地的金融属性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如地价对利率敏感。资产价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和资产回报期限有关系,回报期限越长,把未来的现金流通过利率折现成的一次性价格对利率变动就会越敏感。土地的回报期间长,所以它的价格对利率波动敏感。
  正是因为回报期限长,很少有人能够靠自己的资金买得起土地、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地产交易几乎都要靠外部融资。土地还有一个金融属性是我国所特有的:土地出让金是房产税的资本化。中国房价高涨和土地的金融属性有关,也和税收制度有关。我们没有房产税、没有持有环节的税,但是有一次性交易的土地出让金。从金融角度来讲,这两个税收带来不同效果。假设一块地政府不征收土地出让金,而是把这个钱在未来70年通过房产税收回来,那么很多年轻人就都能买得起房子了,因为折算到未来70年每个月只要交几千元房产税。如果变成一次性土地出让金,大家就买不起了,必须靠外部融资。所以如果把土地出让金看作一种税,它加大了土地的金融属性,也加大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这也是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
  (五)金融的顺周期性驱动经济中周期波动&&
  综上所述,金融周期就是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带来的顺周期性,繁荣的时候越来越繁荣,自我强化。一旦拐点发生以后,就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调整,越来越不好。和经济周期相比,金融周期的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普遍持续15&20年,而一个经济周期只有几年时间。所以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可能包含几个经济周期。金融的这种顺周期性导致的结果是一旦拐点发生,会对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因为拐点发生以后,信贷和房地产这种相辅相成在另外一个方向产生作用:房价下跌,抵押品价值下降;抵押品价值下降,银行负债表下降;银行负债表下降,银行进一步惜贷,形成了一个向下的恶性循环。
  图2-2是我们根据房地产价格和信贷估算的美国金融周期,从1970年代到现在,美国有两次完整的金融周期,最近一次顶部在2008年金融危机。经过几年的调整,美国现在是在新的金融周期的上升阶段,经过去杠杆、房价下跌以后,这几年美国房价又在涨,信贷有所扩张。上一轮金融周期顶部是1989年、1990年,那一次的&储贷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也和房地产有关系。
  再来看日本(图2-3),1990年、1991年是日本一次大的金融周期顶部,也和当时的房地产泡沫有关。此后该金融周期的下半场调整经历了十五年时间,日本金融周期下半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美国的下半场调整每次大概是五年时间,因为美国是市场化调整,市场出清的程度比较高。而日本市场出清比较慢,银行坏账并非通过危机爆发化解,所以化解时间比较长。
  我们也估算了中国的金融周期,因为中国的商品房改革1998年才开始,银行改革也是本世纪初才开始,所以从1990年代末到现在才是中国的第一个金融周期(图2-4)。中国现在在一个金融周期的顶部,似乎拐点已经发生了,这和去年加强金融监管,广义信贷紧缩有关。虽然房价没有什么调整,但是信贷已经在调整了。
  三、宏观政策角度看金融周期的调整
  那么,如何看待未来的调整?首先我想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讲一讲。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政策新格局&&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宏观政策有重大调整。这个重大调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货币金融调控从单一的货币政策调控转向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结合。近年的金融改革,不光包括监管框架结构的改革,还包括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的改革,加强审慎监管,尤其是宏观的审慎监管。
  现在大家意识到物价稳定不代表宏观经济稳定。现实告诉我们,温和通胀之下,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所以需要设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双目标靠一个货币工具就不够了,两个目标至少得有两个工具,所以要加上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就是调控基础货币,调控利率;宏观审慎监管调控信贷条件。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财政政策。在2008年之前,金融自由化的30、40年时间里,财政强调审慎,强调平衡,不要有赤字,所以财政投放货币很少,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是信贷。金融危机以后,财政大幅扩张,人们对财政赤字的看法也发生变化,认为财政可以起到逆周期的调控作用。
  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边界也变得不清晰了。在金融危机之前,从整个债券市场看,财政和货币边界非常清晰,政府的债务管理在长期国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短期国债,中央银行做一些回购、逆回购等需要抵押品,这个抵押品就是短期国债,但是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不涉及长期国债,长期国债是财政部做债务管理时涉及到的。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量化宽松就是购买长期国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涉及到政府的债务管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回到战后19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了。
  (二)促进金融周期拐点之宏观政策&&
  在这样的框架下,要促进金融周期调整,可能有哪些政策?
  一个是&紧货币&,也就是央行加息。如,&年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年日本央行加息等。
  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所以这次中国促进金融周期的调整吸取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紧信用&、加强监管的举措。
  还有一个可能的政策工具:&宽财政&,也就是财政扩张。我们前面讲货币投放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信贷,一个是财政。要降低信贷和房地产的顺周期性,除了加强对信贷的监管,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降低对信贷的依赖。降低对信贷依赖同时还要把货币投放出去就需要财政扩张。这个到目前还没有用到,但这是未来的一个可能。
  (三)降低宏观杠杆率&&
  在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化解债务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去杠杆。去杠杆的重要体现是降低宏观杠杆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对GDP的比例应该下降,美国的例子非常明显(图3-1),金融危机后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欧债危机以后,欧洲金融周期发生拐点之后,调整不是那么明显,但宏观杠杆率至少稳定下来了;中国现在在高位,初步显现稳定的迹象,这反映了去年加强监管的效果。
  债务问题、杠杆率的问题怎么判断?太高不可持续,除了宏观杠杆率本身,债务偿还负担在高位企稳(图3-2),所谓债务偿还负担是指每年多少产出用于还债,即债务的还本付息。美国金融危机之前还本付息负担达到GDP的18%,危机以后债务违约、信用紧缩,加上利率下降,还本付息负担大幅下行。
  中国在2008年之前还本付息是比较稳定的,2008年以后信贷大幅扩张,还本付息负担持续上升,现在还本付息占GDP比重超过20%,超过了美国当年最高水平。当然最近开始有企稳的迹象,这是从去年开始加强监管的作用。
  刚才是从GDP的比例来看,如果从还本付息占新增贷款比例来看,新增贷款有多少钱用于旧债还本付息?现在是接近90%(图3-3),这意味着基本所有新增贷款都用于旧债还本付息,说明中国的债务问题、杠杆率问题对整个宏观经济形成了拖累。
  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政治局会议都提到结构性去杠杆,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实杠杆都是结构性的,不存在总量的杠杆。在一个经济体里有负债就永远有资产,例如我把钱借给你,我借出去的钱是我的资产,形成了你的负债。总体经济放在一起,不存在所谓总体杠杆率高的问题。虽然债务的杠杆是结构性的,但不代表其影响只局限在结构内部,某个行业或某个部门过度的债务带来债务违约,可能会给整个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带来重大打击,给银行的健康带来破坏,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冲击,这就变成了系统性风险。
  所以我们不能把系统性风险和其来源混淆起来,债务永远都是结构性的。我们的杠杆率主要是什么问题?从所有制来讲,对比国企和民企的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到国企的杠杆率高(图3-4),当然最近也开始调整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一个不好的迹象,似乎民企最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在快速上升。
  如果按照行业来划分,可以看到房地产的杠杆率持续上升,大大超过其他行业(图3-5)。原因如前所述:房地产和信贷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可以看到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也相对比较高,但是最近几年已开始调整。非产能过剩、非房地产的实体部门杠杆率在过去十年比较稳定。所以按照行业划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房地产行业。但市场可能低估了房地产高杠杆率这个风险,一旦房地产开始降温,房地产的销售下降、紧缩,不少开发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会出问题,届时可能就是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暴露的时候。
  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其实总体债务规模不是特别大,主要问题是信用条件和政府信用不匹配。本质上讲,地方政府既享用了政府信用,又使用了商业性融资条件。不少贷款、融资,以及一些理财产品融资期限短、利率高,就像一个商业机构的借贷,但是背后却是政府的信用。那应该怎么解决?就存量债来讲,要靠把期限延长,把利率降低,是一种有序的债务重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债务置换,我们已经看到过去三年地方政府在债务置换方面做的努力。
  (四)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路径&&
  这种去杠杆的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力有多大?信贷大幅扩张时经济增长都不太好,甚至出现下滑,如果信贷紧缩经济不就彻底完了吗?其实问题没有这么悲观。美国在金融周期的拐点前后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金融危机之前(拐点之前),无增长信贷:信贷扩张快,但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比较低。金融危机以后(拐点以后),出现了无信贷增长:信贷在紧缩,但是增长首先反弹了。中国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债务违约,一个是宏观政策。
  债务还本付息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用盈利、收入还本付息。勒紧裤腰带,紧缩开支,但这对增长是不利的。第二种是靠新增贷款还旧贷。这个短期对增长是有利的,但是增加债务。第三种方式是变现资产,把资产卖了还债。对个体来说这样是可以的,但如果大家都变卖资产就有麻烦了:卖不出去,价格会大跌。还有一种方式是违约,也就是干脆不还钱了。同样道理,违约对个体来讲可能是好的,不用还钱了,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整个经济就有大麻烦了。
  所以现实中,这几种方式都需要,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方式。比如没有违约,也不变卖资产,就单靠紧缩消费、紧缩投资来还债,那经济也会遭遇麻烦。所以债务违约实际上是整个债务调整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太多了肯定有问题,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但如果所有的债务调整都让债务人承担,债权人不受损失,那可能也有问题。以上是从微观层面来讲。
  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凯恩斯的观点:先有投资,然后有收入,然后还债。所以政府的财政扩张、货币政策放松、促进投资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宏观政策抓手。
  总结来讲。金融周期下半场的调整在微观层面体现为债务重组,如债转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市场无序的违约。在宏观层面的理想政策组合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也就是,紧缩信用条件,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考虑如何对冲其对经济的冲击,如何防止金融风险的化解导致系统性风险。所以需要放松货币,把利率降下来,同时宽财政。信贷紧缩之后,信贷投放货币的渠道就受到损害,这时候就要靠财政来投放货币。
  很多人问:&紧信用&和&松货币&是不是矛盾的?我想主要还是大家的思维、理念还在受过去40年金融自由化时代的影响,把货币和信贷等同起来,以为货币投放方式就是信贷。如果照这样理解,那当然是矛盾的,这两个本来是一件事,怎么会一个紧一个松呢?所以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回顾历史,弄清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差别。我们讲的实际上是&紧信用&和&松货币&,和货币投放渠道是有关系的。
  从价格来讲,&紧信用&,就是信用条件紧了,信用利差上升,风险溢价上升。比如现在大家看到债务违约多了,信用利差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明显上升,这就是&紧信用&。
  &松货币&有两个体现。从价格来讲,无风险利率下降。从数量来讲,就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紧缩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财政联系在一起,比如美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就是量化宽松,是通过购买国债实现的,是一种财政行为。中国不是靠购买国债,似乎不是财政行为,但实际也是财政行为,比如中国的一些棚户改造的贷款,PSL、MLF等。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紧信用、松货币&体现得非常明显。价格方面,无风险利率下行,风险溢价上升。数量方面也有明显体现,年,商业银行总资产对GDP的比例下降&&&紧信用&;中央银行总资产对GDP的比例上升&&&松货币&;然后财政扩张,用&宽财政&对冲私人部门的&紧信用&。
  中国当前从&紧信用、紧货币&转向&紧信用、松货币&,尤其考虑到最近债务违约增加,信用条件在显著地紧缩。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或者降低基础货币的价格(比如降准),央行的利率调控需要有所放松。
  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于GDP的比例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首次出现紧缩,这是现在&紧信用&在数量上的一个明显体现。中央银行总资产一直在紧缩,因为我们过去用外汇占款投放货币,后来外汇占款少了。但是最近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紧缩呈现企稳的迹象,也是&松货币&的体现。
  (五)三个热点问题&&
  理解当前金融周期我认为要关注三个热点问题:
  1.财政是紧缩还是扩张?
  今年预算内财政是紧缩的,预算外财政是不是能达到扩张?这是我们看下半年经济的一个重要观察点。如果广义的财政紧缩,意味着两个涵义:下半年下行力度较大,货币放松的压力会更大。财政如果不能支持,那惟一的剩下的就是&松货币&。
  2.降准会不会是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的常态?
  前不久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会不会成为常态?我相信不应该成为常态,松货币主要应该支持财政扩张。降准影响实体经济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这里有一个困境,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虽然更多是市场行为,但在整个机制扭曲的情况下,信贷扩张很容易就会被引导到房地产上去了。结果带来的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是对房地产的刺激。所以未来在降准之外,还是要靠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直接或间接支持财政扩张,进而刺激经济。
  3.债务调整,房价不调整,能否持续?
  我认为债务调整,房价不调整的情况是难以持续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果房价不调整,所有调整压力就会跑到实体经济上。二是如果房价不调整,去杠杆难以持续,我们把整个经济放在一起看,负债端就是信贷,资产端就是房地产,只是负债端调整,资产端不调整是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没有下来,债务负担降低了,那更有条件去借新债了;信用条件一旦放松,新的信贷很容易又起来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前两年虽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起了一些帮助,但是土地价格还在上升,所以很多地方政府或者融资平台认为自己更有能力借款。所以房价不调整,去杠杆很难持续。
  四、金融周期的结构效应
  前面讲的是宏观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调整,最后我讲一讲结构问题。其实金融周期不仅影响金融、影响总量,还影响结构。
  (一)房地产行业最得益于信贷扩张&&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信贷。一般来说,银行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穷人想拿到银行贷款不容易,钱越多贷款反而越容易。所以,有的人拿到贷款,有的人拿不到;有的人先拿到,有的人后拿到。这就造成了不同效果:拿到贷款的人,或者先拿到贷款的人占有先机,以便宜的价格买资产、原材料、雇佣工人。所以信贷投放有很强的结构和收入分配的涵义。那谁可以拿到贷款呢?两类人:一类是有政府信用担保的人;还有一类是有抵押品的。而房地产是最好的抵押品,所以房地产和金融挤压实体经济是金融周期一个重要的体现。二者相互作用下带来了贫富差距、区域分化、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信贷和房地产天然联系在一起,这一结论不仅是理论推导,还有实际数据支持。我们的研究员梳理了将近3000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统计了这些上市公司的信贷占比(图4-1):排在第一位的是房地产,第二位是建筑,这两个行业占信贷比例最高。
  (二)信用扩张加大贫富分化&&
  信贷扩张还加大了贫富分化。虽然我们没有很好的数据来观察各个行业的收入,但可以看到各个行业收入增长相对于广义货币(也就是信贷扩张)的弹性系数。即,M2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各个行业收入增长多少。图4-2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金融,第二位是房地产。所以金融周期的扩张,最受益的就是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
  美国的情况更明显,图4-3是美国的金融行业工资和全行业工资的平均比例,可以看出,中间一段金融行业差距和其他行业差距比较小,而这一段恰好是金融受到管制的年代,也就是战后几十年。在这一段之前或之后,也就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工资和其他行业差距都比较大。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
  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有多方面体现: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所以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金融和实体不平衡,所以我们在加强金融监管,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不平衡,也就是人口红利的问题,社会财富主要掌握在中老年人手里(当然任何社会财富都在中老年人手里,因为通过工作才能积累财富,但我们现在人口结构中中老年人比例偏高,所以中老年人占有财富比例高的问题更加突出);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我认为这些问题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提到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措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医疗改革、扶贫等。三大攻坚战,化解金融风险后面就是扶贫和环境治理问题。高质量的发展在宏观层面的体现,一个是可持续,另一个是公平。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让社会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所以从历史大周期方向来看,一定要高度重视现在的防控金融风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另外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这是未来几十年的一个大周期的方向,是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全球的现象,因为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贫富差距太大。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写了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学术性非常强,里面有详实的、科学的数据分析,估计没有多少人有耐心看完。但这样一本学术的书却成了全球的畅销书,因为它抓住了现在全球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看美国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最近意大利&五星运动&带来的政治问题。这些背后都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政策层面、政治层面的调整迹象。
  (四)财政支出结构有待改善&&
  那么应该如何调整?我认为改革财政税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税收支出方面,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就是就直接落到低收入家庭口袋里面的转移支付。过去很多扶贫都是通过支持当地项目来实现,比如,投资工厂等,这就是所谓的专项转移支付。现在要降低这些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五)税收结构有待改善&&
  另外,还需要税收制度改革。我们的流转税、增值税占的比例很高(将近2/3的税都是流转税),比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都要高很多。我认为这种税制非常不公平,因为流转税、增值税本质上是消费税,这就意味着谁消费占收入比例高,谁的实际税率就高,而消费占收入比例高的是穷人。同时,我们的增值税是价内税,一般消费者不知道自己交了多少增值税,实际上低收入家庭的实际税率很高。我们现在税制问题是对劳动征税而对资本不征税,对消费征税而对投资不征税。这种税制在改革开放早期没有问题,因为那时大家都是凭劳动力吃饭,财富差距不大,但是现在就非常不合理。
  所以要增加财产税,降低消费税和增值税,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因此我认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转折点,必然会在财政税收制度中体现。可能不会在一两年内推出来(如房产税),但是我相信会推出来的,因为这是社会主要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所有的高收入国家,都有房产税,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例外?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没有房产税?我相信中国不会是一个例外,贫富差距大就难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我认为未来几十年会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涵义。
  最后,回到刚才讲的税收制度改革,房产税实际上对降低金融周期的顺周期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有房产税,没有土地出让金,其实我们对金融的依赖就小,对财政依赖就大了,这样就有利于降低金融的顺周期性。
  (六)金融结构改革思考&&
  此外,金融结构本身也需要改革。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混业经营,关于混业经营,《金融时报》著名评论人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有一个评论,现代的金融体系的问题在于它是公用事业银行和赌场银行的结合。也就是说,金融里有一些基础性金融服务,比如支付体系、存贷款业务,就像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一样,成为现代人基本生活一部分,不能出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加强监管,保障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但是金融行业还有另外一方面--风险投资。风险越高回报越高,但要风险自担。
  上述两种金融服务不能混在一起,否则就带来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基础性金融服务所享受的政府信用担保,不能延伸到风险投资部分,比如中国这些年出现的突出现象--刚性兑付问题。所谓刚性兑付,就是把享受政府担保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延伸到风险投资。刚性兑付带来两方面问题:一个是金融风险问题,一个是收入分配问题。钱多的人买理财产品更多,回报率高,但最后成本却是整个社会承担的。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出问题了,我的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完成了,钱拿回来了,利率也拿回来了,这个成本丢给政府和社会,实际上最后可能是丢给了穷人,所以刚性兑付实际上加大了贫富差距。
  1.金融重回分业经营
  所以要打破刚性兑付,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还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那么如何打破刚性兑付?一是金融重回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存款安全收益应该低一些,风险投资收益高也要自担风险。那么,怎么回到分业经营?其实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不是1和0的概念,也不是有和无的概念,它们是两个极端。我们现在是在混业经营这个极端走得太远了,需要往回走一点,也就是要施行严格的牌照管理。实际上,分业经营就是牌照问题,拿什么牌照做什么事,不能相互渗透,这是我们现在要改革的方向。
  2.央行发行数字货币
  另外一个金融结构改革的思路着眼更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如前所述,货币有两个投放方式,一个是财政,一个是信贷。那央行如果发行数字货币属于哪一个渠道?肯定不是银行信贷,因为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绕过了银行信贷,所以这根本上是财政行为。央行的货币投放方向是一种政策行为,比如,是每年每人免费送2000块钱,还是支持一个投资项目;是通过社会保障支持低收入群体,还是减税,这些都是不同的财政行为。这些财政行为必然意味着对金融、信贷依赖的降低,所以是有利于降低金融的顺周期性。所以如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非常重要的公众政策和经济金融涵义。
  本文是彭文生在&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上演讲的记录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工人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