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东南亚旅游线上平台他们那注册就送,会不会有假?

《3Zaaap》:Pope被吐槽喜欢摸Phet身体,去酒吧假装正经!《3Zaaap》:Pope被吐槽喜欢摸Phet身体,去酒吧假装正经!娱乐之我见百家号《3Zaaap》节目,主持人称,现在没谁比他更火了,剧都已经放完3个月了,新剧也正在热播中,不管现在他去哪个商场,哪个商场都挤裂了。粉丝们都纷纷要求他来上她们节目。Pope回应,第一次一个人上《3Zaaap》节目,这年代很难有哪部剧收视率能这么高了,剧播后商场挤裂是从南部Hatyai开始,一出去就5层全满的。商场门一打开,就很多人冲进来是Korat。主持人提及,听说尽管粉丝来很多,他仍服务粉丝,各种自拍合照,活动结束仍在那里待很久。Pope回应,因为粉丝等很久。还有他负面新闻多的时候,粉丝还鼓励他。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他才觉得要回报他们。粉丝送的东西基本都用,有帽子、墨镜、手表、衣服、裤子等,回应主持人称目前缺球鞋。Pope称,衣服可能不穿,因为真的太多了,有些他拿去捐了,送给没有衣服的人。看到衣服在他们那里就别不开心,因为他真的穿不完,必须分享。国外粉丝有中国、东南亚,甚至还发到Pantip。主持人感叹,中国粉丝都涌入Pantip了喔,相信节目不久就会有中文字幕了。中国粉丝给Pope取的小名叫Mr.Bubble,因为Pope的上下嘴唇永远闭不紧,好像是准备喷泡泡出来的洞。泰粉现在都改名各种橙子了,因为Pope喜欢吃橙子。【Pope中粉澄清,“泡泡”是英文的谐音,不是指金鱼嘴!】Pope称《天生一对》后自己照常工作,感谢就直接跟粉丝说,哪天后面有工作不方便就说“今天不方便,要去工作”,也没要求大家永远陪他一起,顺其自然,微笑面对事实。哪天没有了,也微笑面对。【艺人和粉丝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你给人家发工资吗,还要求人家永远陪你一起?追星族、三月剧粉,并不欠任何人的,好吗?】在到3台前,Pope拍摄《纳黎萱王传》,觉得很累很辛苦,想放弃,怎么这么久了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演员?经历了2、3年,还面试了工作,学平面设计师并应聘成功了,但后来他拒绝了,想再在娱乐圈拼一次看看。【Pope说错了吧?此处应为《十方霸主》!】Pope希望看作品时很喜欢他,做好榜样、好演员,可以让年轻人喜欢、做他们的榜样。主持人称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商场爆炸的Pope”了。Pope称,妈妈很淡定,从来不夸他,也没到处炫耀说这是她的孩子,有看他的剧,哪场很好笑就笑,无聊就睡着了。一般爱情场景,Pope都去自己房间看,所以看不到妈妈怎样,他害羞。节目播放采访片段。Punjan称认识后,Pope跟他没区别。Phet称Pope很会玩、很会逗人、很会说话,让人头痛、嘴有点贱。主持人称,Pope熟悉了就爱欺负人。Punjan称,Pope谁都欺负,喜欢让他去,Pope借别人的手,自己就不需要认错。Phet称,Pope喜欢摸屁股、摸他身体。他一直好奇Pope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是不是因为他是GAY?【床照了解一下!】Punjan称,和Pope去酒吧,女孩们全看Pope。Punjan跳很high,Pope假装正经。Punjan问不好玩吗?Pope称他在high,他不喜欢跳舞。Punjan提议带他去没人的地方随便high,知道Pope内心和他一样,别骗别人了!Pope称,去玩时从来都很淡定,从年轻时就这样了,都不跳舞。向来不喝酒,不认真读书让妈妈伤心,所以决定不沾黄赌毒。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Pope晚上9、10点下班后电话Phet让陪吃饭,称都这年龄了怎么还没人陪在自己身旁,没女友!但在外面就不是这样了!King吐槽Pope商演时只能唱一首,不过瘾,所以和朋友一起吃饭唱歌时总让他们点歌,Pope唱个不停。主持人称,粉丝们喜欢Pope的一个原因是有艺术气息,艺术学校毕业。学军人预备役时,大家都要剪短发。Pope还怕不帅,头发长了就必须躲教练,有一天教练直接用电推剪给剃了,Pope要哭了。第二天直接平头到学校,被朋友安慰,却说同班同学不追、不要,就要Prajom大学的女孩,去追大学生。Pope一般在游戏厅、足球场。图书馆是空调凉,去睡觉。【几次要聊女友的话题,主持人都主动转移话题。果然,这话题很多雷点,不能聊!】本文为上篇,欢迎关注“娱乐之我见”,下篇之后更新!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娱乐之我见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对娱乐圈、影视作品的见解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一今日微信公号推荐:观察(微信号:topetf)编辑:小V来源:一财网、海归求职网等上班不打卡,节假日各种福利,公司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年假多,出差入驻星级酒店…拥有一份外企(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合资合作企业)白领的工作,是光鲜体面的象征。2016年,外资企业就业占到城镇总就业总人数(约4.1亿)的10%。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就业风向逐渐开始变了。一位制造业外企的经理感叹,外企已经进入了招聘鄙视链的底端。他们去重点大学校招,不仅做不到像以前一样“优中选优”,有时甚至连投简历的学生都没有几个。从苏州工业园区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处了解到,在校园招聘中发现,从行业来看,最受大学生欢迎、收到简历最多的行业是和房地产行业;从企业性质来看,民企、央企、国企远远比外企受欢迎。曾经,外企曾是一代中国年轻人们最向往的归宿,“四大”更是拿来炫耀的谈资工资水平碾压各类企业。可十几年过去了,房价都不知翻了几倍,而四大的工资还差不多是那个水平,当年羡煞旁人的薪酬,今已泯然众人。还有部分外企身陷 “中年危机”:裁员、被收购、撤离中国…与外企的扩张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高峰。IT圈一直流传一个段子,联想收购IBM、挖走DELL高管的时候放话超越DELL,戴尔掌门人却回应说:“联想?连想都不用想!”而现在,联想依然在涨,戴尔早已退市。而很多自称“民企狗”、“创业狗”的年轻人一夜之间实现了财务自由。虽然,外企目前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但热度却在一年年消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高端的求职者把目光投向了国企和民企等中资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基于智联招聘的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出了外企在招聘市场遇冷的境况。(就业景气指数是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之比)从2015年开始,外商独资企业用人需求就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到今年三季度,外商独资企业的就业景气指数仅为0.59,在所有企业类型中垫底;而同期用人需求最为旺盛的民企,就业景气指数为1.68。总体来看,人力资源向中资企业倾斜的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资企业竞争力在上升,中资企业现在可以提供比外企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其次,在人才使用上也有比外企更加灵活的机制。职业前景堪忧 “除非要移民或养老”Linda曾在某国际投行工作了近三年,在跳槽到一家本土之后,终于可以让新同事们叫她的中文名刘婕了。与称呼改变相随的是,本土公司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的职位。以金融行业为例,近年来本土券商投行的工资普遍调高了不少,甚至有超越外资投行的趋势。以下为网传各大本土投行薪酬:中信:基本月薪12500,奖金可以拿到3年工资,也有时候只有约半年的,也有研究员分红就有一百万,投行新员工可以拿到超过30个月的工资,人和人之间差距比较大。国泰君安:基本工资1万出头,据说干满2年基本工资一般有两万多,总体上新人基本工资拿到30万没问题。国泰君安实行工资封顶10万,一般有5年投行经验的,基本工资在5万每月左右。银河证券:国内投行实力仅次于中金,中信,工资水平一般。海通证券:基本4000,据说一个月收入可以拿到1万五左右。国信证券:基本5500,有出差节约奖金,对于新人还有1.8W的电脑报销额度,分红奖金依你所在的项目组的效益,第一年超过20万,问题不大。就本土投行来说,月薪两到三是普遍水平。此外,本土投行(券商)比外资投行入门的门槛要低的多。奖金则浮动更大,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曾因2015年底发出相当于48个月月薪的奖金而轰动一时。但这份丰厚的奖金只限于参与过大型项目的员工。初级分析师的奖金大概在10万到30万之间;助理级别分析师大概30万到40万左右。也有不少商第一年是没有分红的或者分红很少。但基本上新人也有5-20万的奖金。如果进入投行后,能够顺利的通过当年12月份的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国信给通过考试但尚未注册的准保代出的保底工资60W年薪,其它公司高低不等。而外资投行IBD的基本工资在20万以上,分红也多,一般年收入在30-70万不等,不排除个别很高的。三年前,刘婕选择外企是看重国际投行现金的管理经验、标准化的流程、强大的专业支持系统,当然还有丰厚的薪酬和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制度。“当时外企在我眼中是很时尚的,也能锻炼人,但慢慢发现,除非要移民或是养老,外企并不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前景。”刘婕对第一表示。刘婕说,本土化不足是外企最大的硬伤。外企金融机构想要扎根中国市场就必须“接地气”,但这对于国际投行来说非常困难,一方面它们受到国内外法规的双重监管,束缚比较多,另一方面公司总部不能及时了解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现实,这些都导致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了12年的资深员工,王勇对此深有感触。外企受到人力资源市场冷遇,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外企的全球竞争力在下降,而本土企业上升得又太快。当年王勇加入这家外企最大原因是该公司技术是最好的,如今却被本土的通讯公司不断赶超。《就业景气指数报告》认为,最近两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就业景气指数的下降,是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企撤资等因素影响。裁员频发 缺乏安全感同时,频繁爆发的外企裁员消息,让求职者对于外企工作的稳定性也产生了怀疑,求职人数也在减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外企的就业景气指数。而这几年来,外企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并不少见。近的来看,日,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发布通知,宣布关闭其在苏州的工厂,并裁员近2000人;1月中旬,美国科技公司甲骨文被曝裁减200多个北京研发岗位,员工被要求在3月31日前离职;到了八九月份,又传出葛兰素、礼来等跨国药企关闭在华部分研发机构的消息。远的来看, 2015年7月,微软启动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计划后,有90%原诺基亚中国员工将要被裁。2015年3月,雅虎北研关闭,裁员约300人。不过,这些被裁员的员工,如今可能都已经有了不错的归宿如果正好跳进入BAT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再买上一些股票,那完全就是因祸得福。在微软裁员后,阿里巴巴、中兴等相继外向发布了专门针对诺基亚离职员工的招聘消息。雅虎裁员后,也发生了著名的“雅虎抢人事件”:包括百度、腾讯、京东、小米、亚马逊、搜狐、爱奇艺、滴滴打车等互联网公司都向被裁人员抛出了橄榄枝。鄙视链更让人绝望除了薪酬,吸引像刘婕这类员工投身本土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资公司中她可以得到更多授权去做更加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获得更快的成长,提升个人竞争力。职场天花板每类企业都有,而在外企当中,你的天花板可能不是能力,而是国籍。外企往往具有暗藏的鄙视链:顶端是本国人,下一层是其他国家外国人,然后是东南亚华人,倒数第二层是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而末端则是一般中国本地雇员。“外企在管理上虽然很人性化,但本地员工几乎没有归属感。”王勇说。外企表面上说会支持员工流动,实际上控制非常严格,岗位转换是非常困难的。不久前,王勇已经收到了裁员的“预警”,公司称预计会在半年之内裁掉他所在的这个部门,老板建议他尽快到外面找找机会。同为IT人,他看着同在一个写字楼的民营互联网公司员工天天加班,甚至要通宵达旦地工作,而他拿着高薪,不用打卡上班,一年还可以享受20天年假, 他就知道被裁员是迟早的事。今年第三季度的《就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 2017年第三季度民营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比增长47%,股份制企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77%。因为目前成熟的互联网巨头以及蓬勃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多为民营和股份制企业,这类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依政策支持和科技前景,释放出更多的用人需求。刘婕说,外企更像过去的国企,很养人,加班少,而中资企业却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到新公司之后,她感觉比原来在外企时累多了,一个人要负责多项工作,忙得团团转,但沟通成本比原来少了很多,“心没有那么累了”。王勇正在积极地与本土的公司接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非常迅猛,企业为了找人开出的薪酬也很有吸引力,他打算找一家从事的公司重新开始职业生涯。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年度最佳雇主”榜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2016年,最佳雇主“TOP10”中还有4家是外企,而今年“TOP10”中只剩下了宝马一家。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外企的工作经历可以成为再求职时简历上的亮点,虽然薪酬竞争力已大幅下降,但就平均工资而言,外企还是有竞争力的。而管理系统化、制度健全、流程规范是外企吸引求职者的重要方面。在裁员补偿上,外企也往往会比国企、民企有更加人性化的考量。而且一般四金齐全,税费合法,基本很难遇到拖欠工资、违反劳动法之类的事件。其实,无论入职外企、国企或是私企,平台和起薪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所谓“外企”、“国企”和“民企”,仅仅是一个标签而已。未来发展才是真正的资本。友情推荐ETF观察(微信号:topetf)很多人嘴边都挂着一句话“赚了指数不赚钱”,既然这样不如直接,又赚指数又赚钱呢!。关注ETF观察,学习最好的投基知识。微信号:topetf。漫步我们是一群知识爱好者!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直接关注我们!《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二2016年要月薪过万,你需要知道这些互联网和互联网+薪酬高,待遇好自从*****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注定成为了最近政策的趋势。**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行业及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行业的发展肯定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并且互联网的技术岗位分分钟月薪过万,所谓水涨船高,互联网公司内容的其他支持性部门的薪资也是同行业的佼佼者,并且经常会有3-5个月年终奖,平均起来月薪过万很正常。求职必选的十大高薪行业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以10216元的月薪高居榜首,远远高于薪酬水平为8795元的/证券/期货/投资业;再次是中介服务,平均月薪为8766元。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以工作压力巨大但待遇优渥而闻名,此次的数据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基金/证券/期货/投资业得益于行业利润优厚,因此该行业薪酬水平也较高,因此倍受求职者青睐。中介服务的薪酬水平上升受益于房地产业的回暖趋势。求职必选的十大高薪职业高级管理这一职业的薪酬位居榜首,高达17818元,其次是IT管理/项目协调,月薪为13401元,再次是证券/期货//服务,平均月薪为10482元。高级管理、IT管理/项目协调和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这三大行业的共同特征在于对应聘者的专业、组织、领导、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相应的,这些职位能够获得的薪酬回报也处于高位。进入外企、上市公司,月薪过万也并不难虽然最近几年外企受国内的民企冲击比较大,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多数外企在找寻自己和员工之间的平衡,薪酬福利待遇还依然比较稳固。另外,国内的各大上市公司的薪酬福利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建议大家在就业找工作时注意企业性质一项。本文由智联招聘原创安投网官网:www.iantou.com官方微信:iantou客服热线:400-999-0071客服QQ:《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三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去了哪里?天涯社区:岭南一梦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Part 1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Part 2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外企十年,我学到的主要包括: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在外企,我还能得到什么?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在外企,我还能学到什么: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Part 3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Part 4回复以及讨论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4)职业。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Part 5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我的经历(1)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我的经历(2)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我的经历(3)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我的经历(4)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我的经历(5)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我的经历(6)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我的经历(7)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我的经历(8)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我的经历(9)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保持年轻的外表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还有就是考证书吧,CFA、CPA什么的。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Part 6启发与交流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天涯社区:soho的猫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女人。1994 年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只能上了个成人大专学语言。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学介绍进入top500强-DEC做了部门秘书。月薪1200。年轻对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好奇,自学了oa应用等外企生存必备的技能。97年进入Sun,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脱产,家姐出资欧洲学习。念了半年预科之后学得MBA,学的时候还算含金较高呢,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是满大街都MBA了。过去的老板介绍,重新进500强做售后服务,月薪6k。省吃俭用半年后首付3万买了京郊的房子。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坐办公室OL。对生活没有大追求。后来是经过了经济风暴,陆续在GE等公司做过二线工作,职位最高做到过总监。目前是经理。薪水始终就是那么大几千,生活波澜不惊。直到前两年通过熟人介绍进入it500强,薪水没有变,但外快不少。第一年下来算帐,账面160w左右。现在房子换成5环边百平米小屋,去年买了个车。账面能有个几十万现金。没有婚也没有仔,有个同居6年的男友。很开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则。我这人算术始终都不好,买菜都会弄错帐,心理素质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帐涨跌跌玩过山车。所以所有的东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权委托给男友去做。同楼主相同的是:我们应该是同时代进入外企的。都经历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与失去的时期。都对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彻的理解,都处在年龄、精力以及阅历上不尴不尬的位置。何去何从,很迷茫。同楼主不同的是:我没有技术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场与支持。而几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销售公司,在市场上是傀儡,没有一点自主权。可以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管理。很遗憾的。我没有孩子,也不希望自己陷入到那种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女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小收入,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时间长了,人也懒惰了。如果要起早贪黑的创业,真的也是有点害怕。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现在都没有跑出500强的圈子,外企怎么回事早看穿了。现在就是纠结是辞职开个小店还是继续这么混下去,非常的矛盾。希望同各位同经历的外企女性们多交流。翻看了前几页,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几个人吧:1.T先生-外籍人士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总经理,才华横溢,精力能力无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国通,曾经拿到过中国zf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然而到了50多岁,风云突变。问题出在公司总部,这家百年的老店败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买去。合并后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很快的他被边缘化,给了一个小职,偏居一隅。T先生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幸好还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被客户公司收编,继续做上海总经理。只是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就是集团军和加强营的区别。没办法,也只好干啊,总不能提早退休闲着吧。听过他醉后的不满,可是又没什么办法。慢慢的这么混着,再过几年,也就等退休了,没什么更大的指望了。2. 某公司亚太区经理已经是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也是看到前途无望,一个中国人,总不至于升到全球的总裁吧。再说公司内部内斗厉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久前辞职去跟老同学做风投了3. 老工程师50多了,被以整编的名义往外赶。没大资本做,买了一辆小车,一个出租车的拍照,雇人当了司机,算是个个体经营者吧。同时自己给人家做些技术活。赚的不多,但是还过的去。他说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来是真的。人有时候在于满足,如果想不开,整日郁郁,觉得自己从大公司出来怎么成了出租车的小老板,心里有压力就活的不好。还有好多例子,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都出来创业了。开头虽然艰辛,生意做到后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发达。但是没有说过不下去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安天知命,天定无绝人之路今天打卡晚了点。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又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我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一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再一次谢谢99每天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1)钱少了没有?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了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触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新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则不是。出差在外,先草草说几句,跳槽有风险,动作需谨慎。Part 8“杜拉拉”后传:第一代外企白领的尴尬中年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说话中英文夹杂,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拿美元补助,度假就是出国游玩。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中国。2012年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接着,惠普宣布将于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8月,摩托罗拉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进入2013年,汇丰宣布今年将全球裁员3万人。3月8日,摩托罗拉员工收到总部的邮件显示,公司将再次裁员1200人。3月20日,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数十名员工及上百名营销员遭遇“闪电裁员”。受到这次职业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外企的普通白领,高管们所受的冲击比以往历次裁员都要剧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先进入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姑且称之为“外企白领一代”,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职场中的“40、50”现象。他们还好吗!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最尴尬的人。Stella的前半生经历,可以说是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现实版。1996年,大学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设计院当实习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负责一些文字翻译,有机会和外企公司的员工接触。当时的北京,CBD还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八王坟时代”,摩天高楼屈指可数,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等寥寥几座。一个暑假下来,外企员工的工作状态让Stella叹为观止。“我当时都傻了,真羡慕呀!我们辛辛苦苦算一周的数据,人家那边计算机轻松搞定;我们要一次次坐1号线地铁回单位集体开会汇报领导,人家现场全球电话会议,我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万千。彼时的外企在规模上远不如现在的跨国公司,仅仅就是“某某公司中国办事处”,在人才招聘上还没有那么高门槛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外语好、懂技术无疑是一个敲门砖,毕业时,Stella轻而易举找到了一份跨国公司办事处月薪6000元的工作。Stella接下来5年的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缩影:勤奋、吃苦外加善于沟通,即所谓的高情商,让她一步步从文员变为Team leader(团队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后在29岁那一年成为新更名为“某某跨国公司”的“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同时,她也在生活质量上实现了大逆转:从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环外拥有自己的公寓。随着新世纪跨国公司在华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加上海归疯狂回国创业潮的到来,Stella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转。“在这个地方,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Stella形象地比喻。当她止步“二楼”3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为最尴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远是一个讲着带有严重口音英语的岛国人士,非常难相处不说,还经常要步步惊心四平八稳处理各种office关系。我的下面是一群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Stella说。当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岛国人士上司之后,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在经历金融风暴开始大裁员的时候,Stella知道她必须做个选择。于是,她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开了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虽说生计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风光,还是让她不得不去适应:之前是率领20个人团队,充当甲方牢牢掌握话语权,现在则是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赔着笑脸将乙方进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点负责全球最大Boss的新闻发布,现在则是幕后统筹充当服务角色;之前每年几次出国培训和公干,爱尔兰、英国、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是家常便饭,五星级酒店是标配,现在则要自己出钱精打细算……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迈入“40、50”阶段后,这是决定人生跳槽的关键阶段,可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对于外企白领一代来说,跨行业和职业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在企业之间进行转换。目前很多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来自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个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调适。一颗心事重重的高级“螺丝钉”。相比Stella始终对外企有一份情结,David则属于已经把这个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种人。就像美国影星乔治·克鲁尼在影片《在云端》中塑造的那位拿着整天飞来飞去的裁员专家一样,David从大学毕业开始进入外企,他已经在这个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是“英美法德澳,八国联军都快全了!”从能力上说,能做到外企整个亚太区MD(市场总监)这个位置的人凤毛麟角,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从人际上来说,他在这个圈子拿到过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下一任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的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雾霾天的影响,PM2.5指数不时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阴郁。周五早上9点,他例行到公司冲上一杯咖啡后,打开电脑等着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财报。之前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全球大Boss说的那句“目前形势低迷,希望大家有所准备”的话,让他预感到一丝不妙。果然,在刷新了几次公司邮箱后,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长达30页的PDF文件详细罗列了该季度公司营收、利润等内容,但David只被财报最后几句话吸引住:“公司必须节省人力,开始进行无薪休假计划和人力调整。”10点钟,David接到公司CEO的邮件,通知他负责的华北大区要给出裁员名单并进行一系列的改组措施,并且从华东空降了两个新部门主管,这一切都要在三天内完成。整个楼层开始人心惶惶。同事们开始沉默等待和猜测,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办公位上刷新着内部即时通讯工具和邮箱,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已经被裁员,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原本视频会议的几间会议室已经被人事部征用,用于分批通知被裁员工。David开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说辞来安慰被裁掉的下属:“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在哪里都一样。出行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就是维护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就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说白了,这些就是画皮。没有必要在这里耗,拿着几万元赔偿,换一个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接下来的几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觉得外企已经不是昔日的豪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央企和民企异军突起的时代,许多外企在中国的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最近几年公司的财报数字一年比一年难看,与其等着百年老店被收购自己再寻找下家,不如及早离去。但是外企家大业大,自己早就习惯了出差总是出入五星级酒店甚至常常商务舱来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职太太,两个孩子正在上着国际学校,一家人习惯了高标准的中产生活,“当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们儿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去了民营企业,以我目前的薪资标准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创业已经年岁不饶人,而且外企职责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细,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专属于本职工作,不能发展其他职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去民营企业呢又是重头再来,不免又是一番争斗。”David心事重重,决心近期给自己放个假,想想今后何去何从。还可以向上走的“大P”。45岁开始的退休生活和还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同事朋友们不同,今年47岁的Simon正在澳洲的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江湖传说,35岁当了总监,45岁开始退休享清福,呵呵,这根本就是玩笑话,只是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Simon说。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劳隐忍能干,上大学时就开始打工,由于外语好,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交会给外国人当翻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直接给老板当助理。工作之余,学习。“广东人哪有不炒更(指从事第二职业)的,要想靠工资赚钱,那不可能。”结婚两年后,Simon和妻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先是,然后是股票,结婚初期的生活方式为后来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Simon又开始、技术移民。即使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他们的投资缩水一半,但是后来又在楼市上赚了回来。等到他计划退休的时候,已经有了澳洲身份,还在悉尼有了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此外还和妻子有40万澳元的养老储蓄金。现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学,Simon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镀被敲破,未必是坏事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针对目前外企的“40、50”现象感触颇深,他认为伴随着外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白领精英们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但许多人并没有想过镀金饭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上的“囚徒困境”,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身上,就是“玻璃天花板现象”。“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的外企白领一代的人生转型相当特别,因为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和以前知识构成相对简单、按照论资排辈被社会自然淘汰的50后、60后相比,这些40多岁的外企白领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面临大量精力充沛、学习能力更强、起薪低廉而且供应无限的年轻人崛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这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的。”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兼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外企的‘40、50’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看中高级管理层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他们的经验和人脉是否对于外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很难取代。对于某些专业性较高行业和职位,‘40、50’危机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刘兴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制造产业升级为创造产业的过程,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也开始产业和结构转型,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逐渐完善企业制度,因此这些多年打拼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级职位的老白领面临人生另一次重大抉择。我个人建议他们好好想想。之前他们犹如一直在外企的高速列车上一路狂奔,从来没有慢下来停一停。应该调整好心态,放缓步伐,有时候换个环境不是坏事。”WEALTH《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四很多人都抱怨,说自己的工作累,上班苦,工资还低,你知道吗,其实你拿到手的工资,可是经过了几道税的关卡才到你手上的。那这其中到底是经过了几层呢?为什么工资其实不低拿到手的却很少?月薪1万,你只能拿到7454.30元,而你老板要付出的是14410元。今天,小编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到手的工资,其实还不到工资总额的六成。而且,更残酷的是,接下来,可能还要少下去。那么,谁“扣”了你的钱?虽然都是“心疼肉疼”的事儿,但还是觉得不吐不快。1、说多了都是泪月薪1万,你只能拿到7454.30元,而你老板要付出的是14410元近日,国务院副**马凯表示,目前水平偏高,“”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也就是说,你拿到手的工资,还不到工资总额的六成。那么,剩下四成多差额都去哪儿了?税前月薪1万,五险一金、个税就要6955.70元税前月薪1万元,每月五险一金以及个税加一起就要6955.70元,这看起来,好像有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问,再加上交纳的个税,难道税后就拿不到3000元。这就是不了解五险一金除了个人缴纳的部分外,主要还要靠企业交纳。(1)个人缴费-社保与公积金缴费明细:养老8%:800元;医疗2%:203(200+3)元;失业0.2%:20元;公积金12%:1200元。个人缴费合计:2223元。个税:应纳税额总计:4277元,缴纳个税:322.70元。(2)单位缴费-社保与公积金缴费明细:养老20%:2000元;医疗10%:1000元;失业1%:100元;工伤0.3%:30元;生育0.8%:80元;公积金12%:1200元。单位缴费合计:4410元。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知道,到手收入:1-322.70=7454.3元;单位用工支出总计:=14410.00元。雇主每月付出了14410元,职工个人拿到了7454.30元。之间6955.70元的差额,究竟去了哪里?下面再以图表作出说明。其中单位缴纳的五险3210元、个人缴纳的三险1023元,上缴了社保机构;单位缴纳、个人缴纳的公积金各1200元,上缴公积金管理机构;个人所得税322.70上缴税务机构。你税前月薪为10000元时,实际拿到手的现金为7454元,占企业实际用工成本14410元的比例为51.73%,已经超过一半了。企业需要负担的金额,约为个人到手金额的两倍。该惊叹了吧,是不是也算得让我们心惊肉跳。当然,你可以和我辩论说,那些“五险一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我们手中的。我不管过几十年后还能不能拿回自己的,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并且拿回的钱也已经早也贬值,那是毫无疑问的。今天我们的收入,再加上个人拿工资去消费时再缴纳的商品税款,确确实实有一半以上被**拿走了。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所以,小伙伴们,说多了都是泪。2、被扣得多,别流泪,你可是在“好”企业在不同的企业中“社保”的体现也不尽相同。武汉市社会保障学会理事董登新在其认证微博中曾这样表示,从企业提供五险两金(五险:、、失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两金:住房公积金和)的待遇,可以区分中国劳工等次:(1)至多只有五险的劳工,他们一定是在中小企业工作;(2)拥有完整五险一金的劳工,他们一定是在大企业或上市公司工作,这类就业也称为正规就业,或称体面工作;(3)拥有丰厚的五险两金的劳工,他们大多是在垄断或暴利行业工作。3、一比较,又吓你一跳我国社保缴费率世界排名第一,缴费基数是邻国的4.6倍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国五项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4、泪啊,还是接着流社保缴费上涨已成全国趋势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2015年天津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基数的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别为2812元和14058元。按此测算,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上调282元,上限则上调了1278元,涨幅分别为11%和10%。这意味着,即便月工资不到2000元,企业和员工也得按照2812元的缴费基数下限缴纳社保。我们梳理发现,除天津以外,福建、江西等地也上调了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和上限。广西、湖北等地社保部门介绍,近年来社保缴费基数年年都会上浮,一般会根据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确定。我国包括、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统称“五险”。按照《社会》《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社保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纳基数。相关专家表示,这就意味着社会平均工资增加,缴费基数也会随之上浮,上涨是普遍现象。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基数下限为1869元,2014年已提高到2317元;浙江的缴费基数下限也从2012年的1908元提高到了2014年的2230元。财政部发布的历年全国社会也呈连年上涨态势。网友评论:@安静的慕容白:在异地打工,为了买房子,五险一金交到异地,老了以后养老金拿不到手,还要干到65岁,恐怕50岁以后就找不到工作了。现在退休人员工资一直在涨,用的都是现在年轻人交的税,等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养老金的时候再去盘剥下一代,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又没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去盘剥。养老金有缺口,医保有缺口。@RobinFood:收了这么多钱,福利还很烂,看病还是挂不上号,拿养老金还要延迟退休,交了这么多住房公积金,申请个贷款还要装孙子@章友文:这个道理30年前我就知道,绝大部分退休的人认为是**在养他们。@Samuel_Steve_Chan:我就想问问失业保险在中国有个卵用?那么多的p证明,真正用到失业比例有多高,有多少人?呼吁取消失业保险![怒]@iFantasyzj:严重同意。医疗,养老金交了半天到时候亏空了
还不一定拿的到。乡下的爹妈啥都没有,都为别人父母养老了,能活到退休,其实也是个大问题@马靖昊说会计目前中国法定的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但如此高的缴费率却仍然可能导致未来退休者存在退休金支付的巨额缺口,与其这样,社保还不如改为。将钱交给它人去管理,要么管理人很聪明,要么管理人很爱你。来源:21早新闻综合新华社、、新浪微博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存在风险,请充分了解项目详情后谨慎决策。诸位感恩节都怎么过的呀?什么?公司发了块儿糖?看看人家董小姐!格力电器宣布,给员工涨工资,而且是对全体员工,每月薪水加1000元!让人不得不感叹,格力真乃中的清流,对待起来毫不吝啬,对自家员工更是如春天般温暖呢!21君昨晚(11月24日)就说的这个事儿《刚刚!董明珠大反击!格力员工炸了!》董明珠又火了!文章经授权转载自 创业邦杂志(ID:ichuangyebang),作者:粥左罗你给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董明珠走过的路,寸草不生。这是形容董明珠的霸气和狠的。昨天(11月24日),铁娘子再一次证明了她的狠!不过,这样的狠,希望我的老板也多来点儿!董明珠要给7万员工全员加薪1000元!昨天格力电器流出个一则公告透露,董明珠要给公司全体员工每月加薪1000元!全员加薪1000元,只要入职满3个月就可以!对于基层员工而言,这次加薪的力度算是比较大的。按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月薪上涨了20%。一位格力内部员工透漏:“董姐(董明珠)曾在格力内部说过要让所有员工年薪过10万。格力电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对南方日报记者证实通知内容属实。为什么说董明珠狠呢?有人说加薪1000不算多,看看格力电器有多少人!这不是个三五十人的团队。截至日,公司在职员工就有71419人,每人加薪1000元,每个月就要多花掉7000多万,每一年就要多花掉 8.4 个亿。不过,格力内部员工透露,这对于格力来说也没有很多钱,“毕竟格力的现金流还是很不错的。”据格力第三季财报显示,格力电器净利润的达到为112.29亿元,每年8亿元对于格力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大的开支项目。除了董明珠,谁还能做出这么狠的决定!董明珠给全员加薪,用意何在?目前并不清楚这一举措与格力否决董明珠收购银隆提案有无关联。或许董明珠想明白了,与其把钱分给不支持她的股东,还不如发给员工。还有评论称这是铁娘子被免职后的一次反击!有人称,这是董明珠的一石三鸟。第一,直接打了那些拿了180亿元分红却不满意、不听话的股东的脸,第二,可以收买员工的心!第三,每年拿出10亿来给全员涨工资,格力电器还是拿得起的!10月28日,格力电器,因为有对格力收购银隆不满,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发飙说: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给你们越多,你们话越多,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格力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吗?是靠我们的心。然而,一通狂飙之后,收购银隆的计划最终还是被迫流产,于是,一向强势,“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董小姐真的伤心了,“心拔凉拔凉的”!毕竟,上市公司的利润还是要靠自己员工辛苦打拼出来的!不过,你们可能多想了。格力电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称,“此次加薪涉及7万名左右员工,公司人均效率在不断提升,所以要和大家共享劳动成果,提升员工幸福感。”昨天是感恩节,所以,这就是董明珠对员工的一份心意。看 看 网 友 怎 么 说:董明珠领多少工资?为了成就格力,曾主动放弃8000万年薪根据11月份刚刚发布的《·2016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全样本报告》显示,董明珠的今年的年薪为697.71万元,排在前10名之外。董明珠去年曾在上自曝年薪500万,税后到手200万。去年的两会上,董明珠自曝工资 500 万,扣完税后 200 多万。董明珠当时在两会上呼吁**应严管民企老板用票抵税。他称自己年薪 500 万,扣税 200多万,而很多民企老板所有的私人消费都拿到企业报销,个人几乎都不交税。董明珠为了成就格力,曾主动放弃8000万年薪。董明珠说称:在 2003 年的时候,每一个城市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世界 500 强的企业,当时有人非常希望能卖成,我们珠海就有了世界 500 强的企业。当时按多少钱卖的?按照卖大概也就是 9个亿就卖掉了,而且当时来找我的时候说年薪给我 8000 万,这个对我来说太有诱惑了,何乐不为呢。但是我告诉他说我不可能卖格力,我当时讲了一句话:我说今天你是世界 500 强,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 500 强。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当时让我卖 9 个亿,我现在还一年给国家交 150 个亿的税收,它可能吗?这个世界还有格力这个世界名牌吗?任正非等大佬们是如何看待给员工加薪的?声明:此部分资料来自中国企业家1、任正非: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其实,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还有股权和其它待遇。应届毕业生报到时的路费和行李托运费等可以享受实报实销:从学校所在地到深圳的单程火车硬卧车票、市内交通费(不超过100元)、行李托运费(不超过200元)、体检费(不超过150元)。上述费用所有单据在报到后的新员工培训期间统一收取、报销,并在报到的当月随工资发放。新员工正式上岗前的内部培训期间,工资、福利照发不误。新员工的工资开支,长年设置的负责培训的一批员工、干部的费用开支,各种培训费用支出、培训场所的建设、维护等等都是大笔开支。把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培养成可以在市场、研发上独当一面的成熟员工,华为投入了大量资金。华为在市场费用上“敢于花钱”是出了名的。华为员工的收入一流,费用开支同样也是一流的:所谓“出差要住星级酒店,参展要在国际展厅,捐款要有轰动效应,市场要抢最大份额”。公司曾经提出:“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资”,“省钱的不是好干部”等等理念,鼓励员工在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花钱,对重点客户的投入不惜血本。1996年,华为在开发上投入了1亿多元人民币资金,年终结算后发现,开发部节约下来几千万。任正非知道后说了一句话:“不许留下,全部用完!”开发部最后只得将开发设备全部更新了一遍,换成了最好的。2、柳传志:联想会根据物价给员工涨工资,高管薪酬看业绩。联想经常根据物价水平适时的给员工涨工资,下面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1988年,当时中国物价上涨很快,柳传志刚创办联想不久,他当时很害怕自己的员工受到影响,就投资了10万块钱,在山东聊城办了一个养猪场,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自己吃上肉。第二个例子是:1992年的时候,很多人离开中科院,加盟联想,但住房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联想把房子建好,由员工承担首期付款,然后企业担保,让72名年轻的员工住进了自己的住房。第三个例子:就是联想的企业年金制度。联想会配比10%—20%的奖金,等到员工退休的时候,能够有一笔退休金,这样员工就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如果这个员工在5年以后辞职离开联想,他会觉得联想是一个很好的组织。此外,联想还根据物价的浮动程度,每年首先给基层员工涨工资,而对管理层的薪酬,则是跟业绩直接挂钩的,这样以来,整个公司内部气氛很融洽。3、马云:加工资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工资是公司发给每个岗位的报酬。加工资除了是应对物价因素外,重要的是公司对你的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新的要求。同样,有增必有减,如果你的能力不及要求或者未来不及要求,我们将会找到更合适的人或减薪。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样的事,但这样的事一定会发生的。4、董明珠:不要等员工要求涨工资,要主动加工资,超越员工的期望。一个企业的责任,是应该主动地给自己的员工与其工作付出相匹配的工资待遇,这是企业主观上就要做的一件事,不能因为企业成本上升就挤压劳动力成本,以此来实现市场竞争。不要等员工要求涨工资,而要主动给员工加工资,超越员工的期望。5、史玉柱:给员工高工资时,实际成本是最低的。根据我的经历来看,给员工高工资时,实际成本是最低的,公司是主动的。在人才面前,若你比其他竞争对手给出的工资高一截,一年之后你回过头来看,你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你所付出的成本企业最高的成本不是给合格员工发高工资,而是还在给大量不合格员工发低工资。你给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不只是史玉柱,杰克·韦尔奇也说过,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只考虑到会计成本,没有考虑到,没有考虑到人的成本。企业基层员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总是处在找工作状态,很难把心静在企业上。中高层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太操心,没有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事情。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你给你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你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老板让员工吃亏,员工就让客户吃亏,客户就让老板吃亏。为何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老板的第一要义就是复制出像自己一样操心的人!当前中国的一些老板更愿意喊口号,急于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却把真金白银揣在自己腰包里,而不是与他的员工分享财富。中国企业的老板就是永远不懂这个道理,永远只在乎客户价值而不在乎员工价值,殊不知,员工价值都没有了,谁去帮你在乎客户价值?腾讯为什么这么牛,因为马化腾敢一次性给员工发价值15亿的股票;格力电器为什么这么牛,因为董明珠敢一口气给所有员工加薪1000元每月;华为为什么这么牛,因为全员高薪一直是华为的传统,校园招聘14万到17万起,最高35万年薪,而这样的工资在华为只是而已。当然,他们的牛不只是因为高薪,但一定有高薪的功劳。快过年了,你们公司加薪不?年终奖多少?投资存在风险,请充分了解项目详情后谨慎决策。《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五Deyin Online做一个安全有深度的金融平台凭毕业证就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最低年薪指导标准出台……11日,武汉发布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新政。据了解,这是继6月发布《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后的政策升级版,其中,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据悉,新政重点解决好落户、住房、收入三大问题,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毕业生——实行大学生落户与就业创业政策全脱钩,确保大学生落户零门槛,打造“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大学生落户政策;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提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近期启动建设“长江青年城”,打造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典范样本;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确保大学毕业生留汉工作收入不低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平均水平。【落户】敞开胸怀揽才的胆识“零门槛”落户赢二次人口流动的最关键障碍就是户籍制度,为彻底打破束缚人才自由流动的条条框框,此次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实现真正“零门槛”落户,体现出武汉敞开胸怀揽才的胆识。经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大学毕业生在汉落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11%。升级版政策出台后,将推动形成“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才流动合理顺畅、户籍改革全国引领”的新局面,打造大学生落户“武汉样本”,使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再羸先机,再赢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人口中的人才红利。【政策】凭毕业证你就是“武汉人”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解读】储备产业人才队伍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拉动,这些领域正是依靠“人”这个生产要素的行业。新政能推动人口总量规模扩张、人口结构合理优化,大力引进集聚产业人才、储备产业人才队伍。同时,还能树立武汉友好、包容的城市气质,增强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问答】此次放宽留汉大学生落户条件有什么新突破?今年以来,武汉一直在积极探索“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的系统化户籍改革新模式,此次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放宽年龄限制条件。博士、硕士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5周岁放宽至不满40周岁;普通高校专科学历、非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0周岁,放宽至年龄不满40周岁。二是取消择业期限制条件。不再按毕业3年内和超过3年、普通高校和非普通高校设置不同的限制条件。三是取消就业创业限制条件。落户与就业创业政策“全脱钩”,就业的取消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创业的取消营业执照和半年以上缴税证明等材料。【住房】“房子是用来住的”魄力超250万平米安居房,你能租能购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今年推出首批3800余套人才公寓基础上,留汉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新政提出,将加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未来五年,武汉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记者注意到,在前期安居政策基础上,武汉让大学生更“乐居”,政策更加细化——在此前已试水部分共享服务的基础上,此次提出“完善共有式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开发配套完善、宜居宜创的“长江青年城”、“青年社区”,培育打造创新创业的新青年育成地和新文化策源地;在此前人才公寓最长租期达3年的政策基础上,不但人性化操作提出“确有需要的最多可延长2年”,并切实考虑到大学生住房消费习惯,探索建立以“租购并举”为核心,有武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学毕业生梯次化接续式保障性住房体系,不仅租房价格优,买房也能享优惠价;相关部门留意到此前人才公寓入住区域不均的情况,突出“产城融合”,合理规划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地理空间布局,促进大学生”职”“住”匹配。政策还鼓励现代产业园、科创小微企业园等各类园区,配建相应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让留汉大学毕业生住得舒心不“堵”心。【政策】两个低于“20%”吸引力大未来五年,武汉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其中,大学毕业生安居房(以下简称“安居房”)85万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如属于合租的可低于市场价的30%)。大学毕业生租赁房(以下简称“租赁房”)165万平方米,以人均租住面积20平方米为主,推行“共享厨房”“共享洗衣房”和“共享客厅”等共享模式;租赁房租赁期限一般为3年,确有需要的最多可延长2年,延长期内租金标准按照市场价格执行。购买商品房或大学毕业生安居房后,应退出大学毕业生租赁房。安居房不能上市交易。确需出售的,完全产权大学毕业生安居房由原出售人按届时市场价80%回购;共有产权大学毕业生安居房,由共有产权人按产权比例以届时市场价80%回购。【解读】形成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武汉样本”除新建、配建或改建一批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外,**还鼓励住房租赁专营机构通过租赁或购买市场房源的方式筹集大学毕业生租赁房,同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投资、减费等多种举措,降低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甚至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开发和销售模式,推行共享厨房、共享洗衣房、共享客厅等共享模式,鼓励企业拓展市场运营增值空间,降低租金和房价。争取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房,不是要**买单,更不是简单的补助补贴,而是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改革和市场要效益。武汉积极探索变行政命令式压低房价为满足租购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市场供给压力,或为全国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新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问答】哪些人可以申请租购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拥有武汉市户籍,在我市创业就业满1年;家庭在我市无自有住房,且3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的,可申请购买1套大学毕业生安居房。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拥有武汉市户籍,家庭(未婚大学生的家庭指本人及父母;已婚大学生的家庭指大学毕业生本人、配偶及子女,不含父母)在我市无自有住房的,可申请大学毕业生租赁房。【收入】薪酬直追一线城市的诚意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薪酬水平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和工作岗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武汉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直面该问题,展现出建设“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的最大诚意。今年7月,市招才局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对包括“收入”在内的专题进行调研发现,我市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薪酬水平与一线城市和部分同类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综合考虑了武汉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大学毕业生实际薪酬水平、城市生活成本、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过科学测算并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后,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出台。记者注意到,相关部门除调研就业者,还调查了用人单位——70家企业(大中型企业29家,小微企业41家),该标准获得了普遍认可。接下来,武汉将倡议推动用人单位积极执行最低年薪标准,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作出表率。据市工商联、市总工会了解,一批骨干民企和知名外企也会带头响应武汉市委市**的倡议,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提高薪酬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作力度。在劳动合同中突出有关薪酬水平的条款,增加用人单位对员工给付薪酬的约束力。【政策】远高全市最低标准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此次新政确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为: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是指导性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给予合理的薪酬。此次出台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总体水平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远高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1750元/月。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中,大学专科生年薪是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近2倍,博士研究生达到近4倍。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满后的最低年薪项目包括每月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各种补贴和奖金等货币化收入。上述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不包括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由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实行动态调整,原则上随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同步调整发布。【解读】“新一线”城市掀起人才争夺战今年4月,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组来汉,主持人吴小莉与80后创业者、斗鱼直播联合创始人张文明交谈武汉创业环境时,张文明直言,武汉企业待遇低,长期以来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武汉是中部六省最大的城市,有着最发达的商业,物价几乎接近一线城市水平。 7月调研中,武汉相关部门直面问题: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武汉高校毕业生实际薪酬水平差距较大,与部分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相比,竞争力和吸引力也不强。制定出台合理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将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爱才、引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武汉城市的认同感,吸引到更多高端就业者,形成人才-企业良性循环,在“新一线”城市人才争夺战中再赢第二次人口红利。【问答】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适用于在武汉地区初次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专科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厉害了,大武汉!分享·交流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六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凤玲 实习记者 姚瑾玲 在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关于万科降薪和跟投无法的问题被提出,有股东质疑这些调整与新深铁的国企属性有关。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多名万科内部人士获悉,万科集团正在研究薪水结构调整事项。此前,澎湃新闻报道,万科集团人力资源部于今年6月1日发布内部邮件称,“面对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公司更加强调真实价值创造,集团薪酬政策将据此进行分步调整。”在30日的股东大会上,深铁董事长林茂德主动称,深铁作为,会做好基石股东的本分。如果说降奖金和跟投不能加杠杆是深圳地铁的责任,那我们真的是背了黑锅。万科总裁郁亮在会上回应说:很多人把跟投当成福利,这是错的,开始提供杠杆,拿到钱又 投到万科的项目里边,所以就说可以加杠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机制需要调整,所以引入劣后机制,要承担劣后责任,这和深圳地铁没有关系。跟投制度每年都会迭代更新,我听到两种说法,一种是万科跟投侵害了股东利益,一种是跟投对要求太高。跟投是更紧密的利益捆绑机制,是2000多名员工站在一起。郁亮还表示,万科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不做薪酬的调整,万科会根据需要不断地修订跟头机制、激励机制。记者获悉,万科目前并没有最后敲定新的薪酬方案,不过在具体薪水结构调整细则出台前,万科一些员工今年一季度奖金并没有发放,到期可以提取的年终EP(经济利润)奖金也无法提出。郁亮表示,核心高管薪酬在整体公司中并不算最高,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明高管薪酬下降了。季度奖金不见了此前,多名万科员工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们2017年一季度的季度奖金没有发放。一般来说,这些员工的奖金,第一季度是在4月初发放,第二季度是在7月初发放,集团层面是半年度奖金,是7月初发放。“万科的工资发放流程,是地方公司向集团申报,集团下发到区域公司,区域公司再下发到个人,今年一季度的季度奖金都没有收到,就发了基本工资。”万科员工张敏(化名)担心,二季度奖金仍会没有说法。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万科的季度奖金考核标准以销售回款为考核标准。一般而言,当地方公司所在区域的销售回款率大约90%时,这个分公司的季度奖金总额,可以按照当季销售额的3.5%;当销售回款率小于90%时,季度奖金总额就是当季销售回款额的3.5%。杨雯(化名)是万科工程管理系统的高级专业经理,她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她主要负责在建项目日常品质管理和待交付项目健康评估工作,月薪20000元,突然不发放季度奖金,可能造成她房屋断贷,不得已规划离职。不过,有员工也提及,此前一些万科员工有调高基本薪水。此前,万科品牌人士在针对媒体相关问题时回应说:1、公司主动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战略重点及当前任务,适时调整薪酬激励政策,是企业惯例。和变化没有任何关系。2、本次调整的方向,不是降低薪酬,而是调整结构和发放节奏。3、调整导向为更加鼓励真实价值创造,鼓励通过努力把蛋糕做得更大,让获得更高回报的同时,让员工获得与业绩相匹配的收入,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利润提取延迟除此以外,一些万科员工出现了年终EP(经济利润)奖金无法提取的案例。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万科的季度奖金面向对象是万科的所有员工,而年终EP(经济利润)奖金主要涉及万科的中高层管理者。所谓万科年终奖金,是按照员工的KPI从而获得积分,经济利润奖金在封闭运营3年后,可根据自己的积分来提取,员工用积分提取奖金后,扣除对应积分数量,万科的年终奖金主要面向的是万科中高管理层。“我是万科年终奖积分试点的第一批员工,我连续3年都是年终奖金的奖励对象,连续3年都有积分,去年年底,按照当初制定的年终EP(经济利润)奖金制度,我们第一批已经到了提取经济利润奖金时间,但一直提取不出来,我们这里有人也找了财务,但没有说法,钱提不出来,只有一堆积分。”万科员工吴阳(化名)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吴阳说,万科的年终EP(经济利润)奖金是事业合伙人的基石,此前,这笔奖金是委托给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而盈安合伙再引入了,在万科A股。《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想去外企了?》 精选七作为中国本土投行的No.1,中金公司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最近的爆火,居然是由自己的一位黄姓员工引发的。中金公司,全称中国国际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日,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于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因其特殊背景,中金公司在中国大型国企改制时期成了境内最大的股权投资银行,加上可与国际大投行齐肩的薪资水平,其因而被称为“投行贵族”。成立后,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下文会提到的最初的两大股东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如今都已不再持有中金公司股权。据中金公司2015年,(简称:中央汇金)持有中金公司28.448%的股份,为中金。名利场上的东西我们就不多说,透过这本老外写的《One billion customers》回顾中金最初的发展历程以及关键人物,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当然,从外国人的视角,对于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理解,永远是有偏见及不完整的,我们对本文很多争议性的地方也表示不赞同,不过并不妨碍去暂且一读。他们曾经以为中国的投行发展会需要至少十年,中国人却向他们证明了我们自己的方式与实力。下一件大事Jack Wadsworth在寻找下一件大事。这是他在第一波士顿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辉煌的职业生涯的基石。Wadsworth对创业精神的嗜好使得他能够在竞争对手之前看到并抓住机会,无论对方是摩根士丹利内部还是其它大投行的竞争对手。如果很热,有Jack Wadsworth,他是摩根士丹利第一个的领导。当计算机和内存芯片起来的时候,有Jack Wadsworth,他是摩根士丹利新兴的硅谷风险的领导。而当日本股市在80年代起飞的时候,还有Jack Wadsworth,他是东京股市上仅有的六家外国投资银行代表之一。身居东京这一有利地位,Wadsworth认为他看到了下一件大事,这回是真的大:中国!一个对中国不断下滑的财富深感忧虑的**在过去好多年中一直努力进行着经济改革,这将结束几十年来的停滞。富有创业精神的中国人,即便是在最微小的鼓励下,都发了疯一样地抓住任何机会经商。如果不是自己创业,他们就投资别人。数百家试图摆脱传统治理模式的国有企业在一个监管不足的股市上。习惯于在监管市场的表面法律和秩序下运作的外国投行对中国一方面是怀疑,另一方面是强烈的兴趣。当其他人还在观望的时候,Jack Wadsworth行动了。如果摩根士丹利能够在中国庞大无边的经济腾飞中找到一席之地,那它将超越所有的竞争对手。把摩根士丹利打造成中国的行业领袖,Wadsworth将达到个人职业生涯成就的顶峰。第一步就是离开东京,南下前往香港。1991年,中国的商业体系依然还很原始。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很多商业往来还是在香港进行。Wadsworth很容易就说服他的老板让他负责摩根士丹利在香港的办事处。“如果摩根士丹利不能进入中国,我们在亚洲就是失败。”他说。既然Wadsworth这么说,老板们就同意了。碰头Jack Wadsworth以为他了解亚洲。在日本,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并不是西方人想象中直接的“是”或“不”。任何事都很微妙,而理解这种微妙之处则是与日本人相处的关键。但是当Wadsworth从香港总部飞到北京和上海会见改革中的中国**银行官员时,他被震惊了。这里没有微妙。很多官员显然对金融业的复杂性一无所知。其他人要么被Wadsworth吓坏了,要么就是试图威吓Wadsworth。每次开完会,Wadsworth迫不及待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个澡。但在失望之中,Wadsworth也不断听到同一个名字:王岐山。大家都认为王岐山是中国领导层中能够修复金融问题的人选,他是一个直来直去的能人。45岁的王岐山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副行长,这家大型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中国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80年代早期,王岐山是政策咨询青年小组“四君子”之一,这个小组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亚旅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