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养老模式最适合老年人养老模式

“互联网+物联网+养老”,老年人最爱哪种养老模式?
各式养老模式中,老年人最爱哪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居家养老可以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延续以往的社会网络,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传统的居家养老。但是在传统居家养中,老人生病往往不能及时知晓,老人外出意外时不能及时回应,这些隐患又让子女会倾向于养老院的养老模式。智能居家养老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能满足儿女对老人“安全”的需要。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继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因此,政府往往是通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网,储存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并配有线上老年服务交互系统,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等,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比如老人意外跌倒后,呼叫中心和老人家属就会立即收到报警,相关救助也就可以及时跟进。这一整套服务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统计数据报告会逐月提供给政府,方便政府掌握老年人情况。同时,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健康小屋,是专门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智慧养老、健康服务、生活帮助等各项养老服务需求。当前,健康小屋的智慧养老区域正在开放,通过专业设备,老人每天可以来此测血压、血糖等,掌握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个智慧管理系统,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一位老人的基本情况、AMP体检记录,曾经的住院病例记录等,都会建档保存。这款智能系统还会自动通过“老人健康大数据”,为老人进行健康评估,并制定出适合老人的健康指导。而系统另一端的医疗服务专家,也会根据这些数据与建议,随时帮老人应对突如其来的健康状况。这种养老模式的成立,一方面促进了政府、机构、社区和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急难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
正在载入...
暂时没有数据
打开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哪种养老模式在中国最适合?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峻。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以及各个涉老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与紧迫的课题。中国老龄人口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他们将依托什么形式实现终老?安家融媒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将如何解决。
人口老龄化痛点刺激新的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发展,家庭和国家都无力承担沉重的养老服务压力,只能借助市场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口占比早已突破7%,并逐年呈快速增长之势。从2012年开始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截止到2016年底,国内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地攀升。这是一个潜在的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市场,可以预见养老服务业将是未来最大的老龄产业。
民政部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的规模。而根据2016年全国老龄办披露的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而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1.18亿。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对未来的养老事业提供了各种政策上的支持。老龄化市场以及政策的保障加速了养老地产的市场布局。也让未来的养老服务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
最常见的三种养老模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未来中国老人90%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中国式养老模式是90+7+3。”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卫学院院长刘远立说。
目前来看,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说白了就是在家里接受养老服务;而机构养老就是常见的养老院之类的机构;社区养老,就是以小区为主要的提供服务场所。
居家养老是现在大多数老人的第一选择,所以才有老人90%是居家养老,这个基数之大跟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能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养老压力。这就注定大多数人口要依靠家庭养老。
其次,中国的传统养老观念决定了,大多数子女和老人不太能接受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这意味着不孝。在数千年“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下,健康老人不愿意换地方也不愿意做大量投资,大部分都在家里养老。或许观念是需要改变的,但是在国内现有条件下,养老地产的发展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很大制约。
最后,机构养老收费高,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当下一些机构养老主要针对那些具备经济实力的家庭,除了普遍收费较高外,服务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大多数老人的满意。
但并非因为这种现状就意味着家庭的居家养老会可持续,毕竟居家养老尚处于优质养老的初步阶段。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破裂,子女负担大;二是家庭养老照料主体缺失。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37%,家庭照料丧失了核心主体;三是现行家庭养老模式缺乏关怀。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传统价值观念受冲击,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心,造成了家庭代际伦理上的缺失,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上的关怀。这是教育问题,更是历史问题。
所以,尽管现在大多数不得已选择居家养老,但养老如果想走向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必须引入社会力量。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主要包括养老院或高端养老社区。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实际上,社区养老则集中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或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
安家融媒在前边说了,居家养老实际上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既满足了传统的居家养老的情感和家庭需求,同时又得到了更加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所以,居家养老相对机构养老来说,也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是养老模式的“第三种选择”,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社区服务或称社区养老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养老服务完善与否决定着居家养老制度实施的成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说,在家庭养老基础上,社区提供互助式的帮扶。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前提是基本社保托底、基本医疗覆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养老形式,应建立一套家庭、社会、机构养老的组合拳。
“居家、社区、机构当中,一个关键点可能是社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卫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很多重病在养老院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把病人送到医院。与其到了养老院再转到医院,不如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完成转诊,医养结合的重点应该在社区。建立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专业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将医护服务辐射到家庭,还可提供转诊服务。
安家融媒认为,当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莫过于社区养老,因为本身社区养老就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优长。但未来一定会有更先进的养老模式,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创新,走多元化养老之路。将来会有哪些创新型养老模式呢?因为老龄化巨大的市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到那时创新将是最大的无限可能。安家融媒暂先留个悬念,留待以后大家一起探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养老话题也成为了民生问题的焦点,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对于养老还是属于“初学者”。但随着政府对于养老市场的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养老行业;国内老人对于老年生活方式的概念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养老方式进入到中国老人的视线里来。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快乐老人的健康养老模式。
知名旅居养老社区案例瑞典马尔默Bo01生态住宅示范区这个社区位于瑞典马尔默市的西码头,是生态节能项目。该小区采用了散落式规划,建筑产品多样化与功能的复合开发,保证了社区居住人口的均衡性以及地区的经济活力。社区的户外环境以水为基本要素,包括浅水广场、台阶式休闲码头、临水散步长廊、亲水日光浴平台、高空跳水平台、水上蜘蛛、小瀑布、溪流湿地等,为市民创造了多种与水景对话的机会,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马尔默Bo01生态住宅示范区通过一系列新型的可再生资源及风景园林,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社区,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保证业主的健康,为业主创造了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格林威治新千年村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半岛上,有一座格林威治新千年村。作为格林威治岛的核心居住区,千年村承担了展示新世纪英国居住形态的责任。社区共包括1079套公寓和298座别墅,围绕着英国式的花园广场排开。公寓区位于整个千年村的最北端,其中450套公寓靠近泰晤士河和一个新开挖的湖泊。湖泊边建造了亭台楼榭和日光浴所,可以供观景之用。格林威治新千年村大面积的绿色开发空间——公园是社区的核心,对于全部居民开放,实现社区物业价值均衡。社区为创造宜人步行和宜居的生活环境,限制停车,行车马路被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代替。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打好养老这一战事关民生大事。那么众多的养老方式中,新兴的“旅居养老”为什么会让众老人纷纷叫好呢?中国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程勇提出,“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一边旅游一边养老。与普通旅游的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不同,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一般会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以达到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舒适的行程,完善的服务,再加价格优势,一个巨大的“旅居养老”市场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经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预计2050年将达到峰值4.87亿,由此将催生出一个354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旅游+养老”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规范,需要社会养老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断更新养老消费理念。生活式旅居,是让老人有“家”的归宿感,让老人真正享受到“旅游+居家+度假+享老”的生活式度假。让老人在安全、轻松、私密、整洁、舒适、和谐的环境下, 体验休闲度假、旅居交友等活动的乐趣,从而心情愉悦,真正享受旅居带来的快乐,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让养老升级为享老。
那么生活式养老有哪些模式可供借鉴呢:创新生活式度假养老模式一、资源养老模式1、景区旅居养老大自然是心灵的家园,景区旅居养老依托山林、湖泊、滨海、温泉等生态资源,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躁动为主旨,打造独特的生态依托型养老产业项目。形成山水叠墅、野奢享老公寓、山水康疗基地、山水营地、温泉养老综合体等不同组合的景区旅居养老基地。2、田园旅居养老田园旅居养老主要是指那些以农家乐、乡村绿色田园的景观、农事娱乐体验、特色乡村风情为依托,以休闲度假为目标的享老产业开发项目。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度假、游乐、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体验酒庄、农庄、渔庄、茶庄、牧庄、林庄等特色庄园式养老产业项目。
二、文化艺术旅居养老模式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各地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地方独特文化资源、民俗民风资源、音乐艺术资源和宗教养心资源等为依托和核心吸引,以对该类文化精神需求有特殊偏好的养老人群为市场目标,形成古城古镇旅居养老、民俗民风旅居养老、音乐艺术旅居养老、宗教禅修旅居养老的系列文化艺术型养老项目。
1、古城古镇旅居养老依托古城、古镇、古村特有的文化资源、特色街区、历史遗址、建筑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发一系列具有历史记忆和怀旧特色的养老项目,将传统文化和养老需求相结合,打造古城古镇型养老产业。2、民俗民风旅居养老民俗民风是全国各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我国本土文化的瑰宝,是“美丽中国”之基底,感受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可丰富老年人度假生活,以地方特有的民族风情、节庆、习俗、婚俗、食俗等为核心吸引物,打造的独具热闹氛围和节庆色彩的养老项目将会受到市场的青睐。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对老年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老年人深度休闲体验的基础之一,是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补充。
3、音乐艺术旅居养老音乐艺术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音乐艺术旅居养老以文化艺术为内涵,依托艺术创作、戏曲品鉴、音乐赏析等多种方式,打造集老年艺术公社、艺术会展中心、文化休闲商街、博古斋、读书楼、棋茶室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音乐艺术养老产业集群。4、宗教禅修旅居养老“宗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伴随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老年人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不断提高,开发包括佛学院、山水禅庭、禅医堂、静心馆、素食斋、养心阁、生活禅修体验基地、心灵成长学校等多种宗教养心享老业态,更符合现代和未来老年人对宗教文化的需求。
三、运动旅居养老模式“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老年人因为体质和年龄的特殊性,更注重体育锻炼,运动康体成为旅居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是我国由来已久的养生方法,以养精、练气、调神为基本特点,以运动休闲项目的适度开发为核心吸引物,辅以养老产业配套,打造运动旅居养老模式。
四、医疗康体旅居养老模式健康是老年人实现“养老”的基础,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尤为重要。医疗康体旅居养老的主要模式有中医养生养老、西医护理养老、健康美食养老等。1、中医养生养老以中医养生为核心,开发中医诊堂、中医理疗中心、中草药种植园、药膳养生会所、中医养生会馆、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理疗项目,并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不同的服务项目。
2、西医护理养老以西医疗养为核心,以大型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或全面专业的医疗设施设备为依托,以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为特色,形成涵盖身体健康检查、医疗器械监测、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立体化产业体系,并设置医护辅助中心、理疗课堂、康健中心等多种养老服务项目。3、健康美食养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养生之法越来越受大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因此,可围绕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打造集养生药膳、素斋、绿色餐饮、养生茶汤、地方特色养生膳食、养生保健食品等多种食疗养生产品于一体的美食养老产业体系。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crawl.nosdn.127.net/img/b8f3beddd17b7b.jpg哪种养老模式更好?一份研究报告给出了答案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广州也不例外。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老年人口比例为17.8%,预计到2020年将达20%。在广州现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健康情况如何?
昨天,南方医科大学举办“跨界融合与健康广州发展”研讨会,南医大教授王冬发表《不同养老模式下广州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文,引起与会者的关注。《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身心健康都显著优于机构养老的老人。
现状:养老模式影响老年人健康
昨天的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医疗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健康广州”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与会专家对广州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十分关注。
据广州市民政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4.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达17.8%,《研究》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20%。广州市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而养老模式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专家介绍,评估不同养老模式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才能制定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而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
调研:社区养老老人获探望更多
《研究》显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居家养老组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显著优于机构养老组。从受访者的情况来看,居家养老老人以60岁至74岁的低龄、已婚老年人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部分与家人住在一起;而机构养老老人以65岁至74岁的低龄、丧偶老年人为主,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占一半以上,大部分和院友同住一间房。
调研数据显示,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组被子女或亲友探望的频次更高;机构养老老人组超过25%老人数月或1年才能得到子女或亲友探望1次,政府供养的比例较居家养老组大,超50%患有3种以上慢性疾病;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前三位均是骨关节病、眼部疾病和高血压。
从对比结果来看,机构养老老人能获得更多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但居家养老生活幸福感较高。
在自我孤独感报告中,居家养老的孤独比例为31.9%,机构养老的比例为53.0%,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建议:政府应制定养老行业标准
《研究》建议,首先,老年人需转变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转变为“自力更生”,敢于面对和适应新的养老环境;家庭无论在经济还是精神上需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需在“养小”和“养老”两方面进行平衡。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在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应制定完善的服务标准和监督体系,提高不同健康层次老人的慢病管理的质量和数量,落实定期全员常规项目检查的机制,定期对老年人健康监测数据进行电子储存和分析。
对于政府方面,《研究》建议科学制定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收费、监督标准,布局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示范点,引领学习先进,并加强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总编:马驰 | 编辑:李蛋
来源:超峰科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的养老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