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谁懂这个问题,新建的8米宽12米长房屋设计图有于建筑方建原因,把我的新房大节不正,说扒了从建,能扒吗?

大门向西,想在院墙外边的西北方建个厕所怎么样?_百度知道
大门向西,想在院墙外边的西北方建个厕所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厨房和厕所的位置,要尽可能建在房屋的北向或春夏天热山势地形的去风口。特别是厨房,最好、最妥善的方案,要设置于房屋的北向或春夏天热山势地形的去风口。这和传统的风水观是不相容的,但它是合于自然风向流向的设置。我国的空气流向大势是(可以观察):春夏天热,空气整体大势是由南向北推进,即南风占主导。秋冬天寒后,空气整体流向是由北向南推进,即北风占主导。这种空气的流向特征,厨房设置北向,有利于春夏天热、南风占主导时,将厨房内产生的热气带出屋外;秋冬天冷、北风占主导时,厨房产生的热气带向窒内,相对而言,室内显得冬暖夏凉。同理,厕所也是如此,在西北向,春夏天热,南风占主导,厕所味可带出室外。秋冬天冷,北风占主导,就是厕所味带入室内,细菌和病毒繁衍生殖的机率低得多,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正确利用自然规律,多从科学角度思考。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什么是最好的风水?——最好的风水就是心态平衡,无贪、无欲、无奢望、无意外企求就是好风水。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明显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局限,没有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风水理气、罗盘用事如同儿戏,毫无意义。所以本人才有: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什么叫风水?多从科学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结论。过去很多地段无法建房,现在有钢筋、水泥、玻璃、自来水、电、气,可建、可造房屋,优质的建筑材料克服了劣质地形的局限。木头、泥土、纸糊窗、提水吊水挑水、茅草、松木火光和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决对是两种风水含义,也代表时代在进步,科学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头、泥土、纸糊窗、提水吊水挑水、茅草、松木火光的时代,只能选择背风向阳的低洼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低洼、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昏暗潮湿,通风条件差、潮湿而干燥性能差和空气质量差,易霉变,易病变。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向高处走,高大建筑成为可能,高大、高处明显明亮、通风干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台地段,过去由于建材的限制,不适合建房,现在有建材的优势,不仅可以建房,而且从某些方面如明亮、空气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虑,比洼地更好,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一个城市的风水优劣,不决定于某一狭小地段的自然风水,而决定于在整体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主宰这个城市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而其中政府就是最典型的政治风水特征。比如: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某地原来有一个乡级政府在河流的对岸。由于政府机构存在的原因,仅商业网点一项,河流对岸就有十几家在当地认为是最大的商店,形成了一条小小的热闹街市。由于种种原因,乡级政府机构搬迁到别处,那里立即出现了“骤冷”的状况,十几家最大商店,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部维持不下去,后来留下的三家小店,每家的状态也仅仅是保持一个小摊柜的场面,再无往日的繁华兴隆。一个小小的乡级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功能基础,其影响能力带来的风水效应反差就能如此巨大,更何况更大的带有独立决策功能和财政功能的政府机构,其影响力的风水效应可想而知就更大。由此事例也可以推论:决定一个城市风水的是那些在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人文地理风水和自然地理风水的紧密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风水。城市,明显在更大层度上已摆脱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发达的交通,天空、地下、地上,像蜘蛛网一样密布道路,已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形成了网络式的交通便利,不存在象古代对单纯水力的依赖和利用的局限。自来水的实现,完全克服了逐水草而居的事实。电、气的实现,克服了对单一自然燃料——柴、草的依赖。如此等等,包括其它因素的人为因素的实现,这些条件的实现,完全摆脱了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也有力地证明科学更神奇的事实。什么叫风水?第一是能供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二是更优良的人类生存条件。第三、营利、生意,也就是选择生意上的优良条件。多用科学头脑思维。比如:惠州嘉逸园风水如何?——回答是:就是现代科技的看点,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风水,比如:没有钢筋、水泥?能造那么高的房屋吗?没有自来水,那里有水吗?没有水,那里能住人吗?没有水,风水再好,也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风水,风水,能满足人的生存、生活条件是关健。又比如:有管道横穿自家院上方影响风水吗?——回答是:有管道横穿自家宅院上方,如果处理不合理,影响视线和美观。管道经过有妨碍今后空间再利用的可能(比如房屋再造加高就存在障碍),还有一个管道技术性问题(如管道技术性能不足,有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属于影响到风水的一种因素。其它意义层面上的风水影响不存在。多用现代科学思考更能说明和说清问题。风水的实质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客观条件和规律;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要点;合乎力学、科学原理;合乎常识、逻辑,就是好风水。不存在令人费解的特别神秘风水!古代风水,实质就是正确选择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应人类生存。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本人从见过的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是:人类在那里已被彻底陶汰,没有再延续种群到今天。风水强调的就是有利、方便、实用,是更好地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用传统风水理论,切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现代高科技术设计理论切入传统风水领域应游刃有余。对风水要有正确认识:比如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这些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风水作用。身体健康,精力充佩,能挣大钱,不需要耗费医药费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财的效果。从科学、正面认识更能说明问题。比如高层空气好,卫生好,这是主要的。顶层,防渗漏,防雷击的措施要有力,当然还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风水只能提醒从多角度思考,技术层面的事,现代科技更精准。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理论为主。现代建筑,以实用、功能为主。二者基础不同。打个比方,在传统古老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风水理论,就象老式马车驾驶技术,能用于指导驾驶现代汽车吗?古代以自然风水为主,现代城市以人为风水为主,二者基础完全不同,怎么能固守旧教条呢?如:服装店收银台吧台下想接个水管放个水糙便于洗杯子、在风水上不知有没有什么讲究?——回答是: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就是好风水。反之就是坏风水。又如:过门砖断裂影响风水吗?——回答是:引起房屋牢固性变化和结构性损害,就会影响到房屋风水。房屋的风水,首先就是房屋的实用性、耐用性和安全性,也就是房屋的使用寿命。阳台前放消防水箱会影响风水吗?——凡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事情,不会影响风水;只有对人类社会无益的事情,甚至有害的事情,才会影响风水。阳台前放消防箱,不妨害各类活动,是对房屋安全起保驾作用的,不可能会妨碍风水,是有益于风水。用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标准去分别评估考量各类事物。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就是好风水。相反,就会坏事,就是坏风水。风水布局再合理,谈不上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等条件,那只能认为是怪论。风水再好,核心必须是要更好地适合人类的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主卧的门开在背景墙上在风水上有什么说法?——回答是:主卧的门开在背景墙上寓意、像征性的说法,到了现场可以临机发挥。正大的道理为:合理、美观、实用、方便、安全是正大道理。反之为邪门歪道。又如:风水学,门关应该安门左右边哪个位置?——以方便、实用为准。如果左边实用、方便就安左边,右边实用、方便就安右边。如果门关安上不方便、不实用,就不要安装门关,叫多事,自找麻烦。凡是不方便、不实用、碍手碍脚、自找麻烦的事物,都是风水大忌。规整:规整的含义是:合理谋划布局,在繁复中见精神。就是要有统一整齐规范标准,整齐划一,不能七零八乱。现代城市和农村中,那些混乱建筑,相互抵消,互相矛盾,从风水的角度论,零乱无序,从事实上看,哪里存在更多贫穷和贫困。如:我家原来是东大门,现在改为南大门,但是西边地势高,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从门前过流,而且还冲刷西南墙角,这是什么风水,求解——回答是:地形不整齐、不规范。要对地形进行必要整理,使下雨流水规范有序。现在的状况是流水似无头的苍蝇,乱窜。为水流无序,或为流水乱窜。风水如此,人事会相因如形。对称:对称的核心实质内容是要有中心和重点;由房屋的有中心和重点,诱道人文、行事、为人要有中心和重点,也就是人性要有主心骨,不能是糊涂苍蝇。传统风其实就是对称理论,是受自然和人体美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风水美学观。从圆、方、正这些角度思考,人体其实是一不规则的凹凸形体,但人体有一主要美学特征就是左右对称,作为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在传统建筑中体现的基本核心就是: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在对称中求取平衡。必须:一、是指这些结构和设置必须要,不是多余,是不可缺少的结构和设置。不是可要可不要;有,实质意义不大;没有,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的事物。这些结构和设置,是人类必须,服务于人类。二、把这些结构和设置换位置也不适合,也就说,必须是这样。比如,铺双席,为什么要铺双席?需要、必须、实用、舒服、喜爱、欣赏,风水必好。家中磨砂玻璃隔两间卧室影不影响风水?——回答是:此类问题以是否需要、必须作为衡量风水优劣的标准。家中磨砂玻璃是家中房屋和家具的必要配置构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安装牢固、安全,不影响风水。只有磨砂玻璃不是家中房屋和家具的必要配置构件,是多余配置构件,是有毒、有害物质,安装不牢固、不安全,才会影响风水。实用:比如窗户只能在哪里,采光效果好,就是好风水。放别的其它位置采光效果差,或根本就不采光,其实就是坏风水。又如:打井水井位置选取,用风水理气的方法位置选得再好,但如果不出水,徒劳无功,完全失去意义,因此打井必须首先选择保证能出水的位置,这就是实用。又如:床头靠窗,化解挂铜葫芦、五帝铜钱好吗?————没有实用价值。如果没有防盗安全网或窗,床头不能靠窗,不安全。把古今中外历代所有皇帝的钱都找来挂上也不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安装防盗安全窗,可抵除挂一万个皇帝的风水钱。又如:卧室内放个浴桶风水有什么不好? 回答是:物品能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肯定最好。卧室内放个浴桶,肯定不是浴桶该放的地方。但事情总是有常就有变,在变通行事更合适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妨碍正常通行和活动,不影响风水,也可以放在卧室内。又如:坐北向南的两进铺位,我想一边封玻璃,一边安装玻璃门,请教大师,封那边,留那边做门好?——回答是:我不在现场,不能肯定回答,只能原则回答:一、方便出入。二、根据房屋空间和房屋用途(也就是根椐房屋准备做什么),本着合理利用空间、方便实用的原则,二者综合考虑门安装那一边。最后关于什么叫风水?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方向去理解和定义:为了不伤害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自尊心,为了不往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伤口上撒盐,为了不往失败、受灾的当事人的心头上扎针,给予这些人合理的心理安慰,风水学又可称为“退步台阶学”。很多明显是主观失误造成的悲剧,很多明明是主观“无可奈何”的悲剧,如果再从主观上找原因,无疑对当事人的心理是一种再次伤害,而悲剧当事人往往对悲剧的发生总是耿耿于怀,不能释疑,这时风水术总是会导引人们从客观外界找原因,就是客观外界中找不到原因,也可以从“无形的风水术语”定义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也就是诱导当事人找一找合理“下台阶”的理由,排解当事人心头的痛伤。为了将主观责任归罪于客观,风水术又可以称为“泼皮无奈术”。如明明是贪污受贿而获罪,风水术可以定义为“财星犯刑冲而带天罗”;明明是因财而生灾,风水术可定义为“财杀并见而遇鬼”。总之,当事人“无过”,而是风水“出错”。这种把主观责任导演归罪于客观,其有利方面可以从客观上起到缓解思想包袱、满足某种虚荣心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思考,它诱使人们不从个人主观方向找原因,不从个人主观方向努力,而把责任向其它方向推卸,这也正是风水术的最大缺点、错误和软肋。由此又联想到另外别的场景。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一位可爱的母亲带着自己心爱的宝贝在室外游玩,宝贝不慎,重重跌了一跤,大声嚎哭,这位可爱的母亲迅速将宝贝扶起来,心疼地爱抚着又轻轻拍了拍宝贝身上的灰尘,然后,这位可爱的母亲对着地头,用双脚狠狠的连蹬带踏了数次,边蹬边说:“这该死的地头,害得我的宝贝摔跤,回家拿锄头来将这块地头挖掉,免得宝宝再摔跤”。这时,那位心爱的宝贝睁开泪眼,抽气了几声,也答话了,边哭边说:“快回家拿锄头来,一定要挖掉”。于是那位可爱的母亲带着心爱的宝贝回家找锄头去了。这就是风水的某些作法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我家祖坟坐北朝南, 西北方10米内有口井中间有条路 , 这口井影响祖坟吗?——对于一定能出“天子帝皇”的风水宝地,墓地西北十米远有井肯定风水有影响。原因是对于天子帝皇来说,天天处在高危、众矢之镝的位置,任何地方少有差错,都会万箭穿心,掉入万世不竭的无底深渊,惨像肯定目不忍睹。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墓地那怕隔二、三米有井或无井都无所谓,因为平民百姓不怕掉入万世不竭的无底深渊,也从来不耽心怕摔得粉身碎骨,原因是平民百姓本身就身处渊底,再也不怕往更深处掉,因此再也不会发生粉身碎骨的事。所以人们又将风水术称为“帝皇术”;风水学称为《帝皇学》。要想真正懂得什么是“风水”这二字的含义,最好去中国的西北大沙漠和高原去亲身体验一段生活,亲身感悟,才能感触到什么叫风?什么叫水?西北大沙漠,千里无人烟,草木不生,找不到水源,气温偏低,人类和一切生物均无法生存;对比之下,中国的东南方的湿润、温暖气候条件下,一颗种子放在石头上都能生根发芽,生长出可爱的植株,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生命成活的真正动力——那只有水;现在的那些大沙漠,只要水源蓄藏达到一定饱和层度,在极短的时间内,沙漠就会变绿洲,生机勃勃。到了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严重,呼吸困难,就会想到,低海拔地区的空气是多么的宜人,也就会想到空气——即风的存在是多么的伟大。风水,也就是某种禁忌。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定禁忌,外国人有外国人的特定禁忌,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定禁忌。中国人的特定禁忌叫风水,外国人的特定禁忌不一定叫风水,但不等于外国人就没有特定禁忌。禁忌的起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起因于习俗,起因于对某一事项的看法,起因于对某些动植物的忌讳,起因于某些文字、文化含义、寓意的忌讳……等等,比如由“困”字“囚”字解释出来的围墙院内不能有“树”有“人”就是典型的戏说;门窗要小,不能太大,太大漏财,这是由缺少木材的地方演进出来的一种禁忌习俗;红色化煞,是源于某些动物对红色特别畏惧而演进过来的禁例;床头不能向西,源于佛、道文化的“人死是超度解脱,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是人的死亡归属地”等等,其它附会此禁例的说法是围绕这一禁例,做更进一步的阐释而存在的……等等;源于神话,如桃木避邪就是典型;源于酷暑难熬,西晒房就有许多煞的编排;源于天寒难敌,西北门、窗禁忌颇多……如此等等。为了能更好地“从客观外部”找原因和答案,而“不从主观内在伤痛的心上撒盐”,门、窗外,视野能见到的尖、角、独竖、交叉、弓射物体,石头、破碎山体,自然而然就是犯“煞”犯“邪”的实物例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门、窗外视野能见的尖、角、独竖、交叉、弓射物体,石头、破碎山体,找到一两处这些特征肯定十分容易,人们在最困难的时刻,找到了一两件不属于自身主观而属于客观存在的危害物,心中的平衡、舒服感是必定有的。禁忌,有些是合理、科学的,有些是相因成俗,不代表全部是合理、科学。如:迷信的说法,怀孕了不能定做衣柜?——这种习俗,只能认为在极少数地方和人群中有这种禁例,不能代表普遍。怀孕期间要以安静为主,家中不宜搬动物件和进行修建等,但不代表在外定做都不可以,定做后不立即搬入家中是可以的。有这类禁例,用现代科学常识也能解释得通。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海优秀老建筑大盘点(1)
我的图书馆
上海优秀老建筑大盘点(1)
一、泰安路
1、泰安路50号,环球唱片上海办事处
在泰安路,兴国路的转角,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二十年来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遗憾的是他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厕所,而不是别的。
2、泰安路76弄,亦村
亦村4号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他1956年就在此定居,直至日,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贺老的寓所建于1945年,是幢二层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屋顶,红平瓦铺盖。山墙顶开三个山字形透气孔,壁炉烟囱设置在西墙一侧,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这里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巴金先生在这里看望过贺老,梅兰芳在这里拜望过先生,傅聪在这里向贺老求教过琴艺……
3、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有一幢是周谷城寓所)
泰安路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英国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门庭高敞,半圆旋梯通向二楼。西端有和厨房相连的两层车库,住宅客厅面积较大,大客厅东侧是会客厅兼书房。西班牙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6号,周谷城寓所,周老的媳妇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周老的胖孙子是比我高一级的学长,某期南方周末说江泽民先生经常徒步不带警卫来泰安路周老的寓所看望周老,我怎么就从来没有遇见过呢?
8号,杜宣寓所,杜宣的夫人就是赵丹的前妻叶露茜
4、泰安路120弄,卫乐园
卫乐园即华山路1501——1527弄及泰安路120弄,此处原为后李家宅荒地,四周沿泰安路,华山路,兴国路被洛云浜所围,河上架有5座小桥.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建造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国式样,整齐美观,煤卫齐备,底层还有汽车间.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卫乐园是上海西区高档住宅区之一,整个居住小区内,环境幽静,每户都有近百平方米的小花园,在泰安路一线的住宅,每幢主入口的装饰形式都各个不同,很便于住户的记认.这些不同的门口的装饰,多见于上海的西班牙建筑,有的门头带有棚屋,盖有西班牙圆筒瓦,有的做成巴洛克风格,有流畅弯曲的弧形线条.而与泰安路一线相对,在弄北侧的住宅建筑,其风格就各个不同,有英国维多利亚,西班牙巴洛克,英国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特别是这里弄口的西式大门,半圆拱券,墙顶铺红色半圆筒瓦,非常醒目并和弄内建筑风格协调.这里的房屋建成后,多数分幢租给金融界上层人士,高级职员.现居民中颇多知识分子和文艺,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侨眷,如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就长时间寓居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号.还有毛泽东主席前妻,老红军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国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当时贺子珍与侄女毛泽覃的女儿贺海峰住在一起(毛泽覃的妻子即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泰安路卫乐园被市政府定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路120弄1号,黄佐临旧居,中国话剧教父黄佐临的外孙女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
泰安路120弄10号,贺子珍旧居
泰安路120弄25号,骆也舟旧居,哈哈
&&& 一、安福路
1、安福路201号,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部(原潘三省、吴国祯旧宅)
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高二层,墙面底层为清水红砖,二层黑色水泥拉毛。西立面局部有红砖砌筑山墙高出屋面,山墙顶部呈阶梯状层层跌落,墙面转角有转角隅石。入口门廊为古典式。南立面二层有竖向绿色半露木架,底层有敞廊,由两根支柱支撑。一根有锥形罗纹状柱础,另一根没有。整石雕出仿爱奥尼式浅浮雕的支柱柱头粗拙质朴,形象十分有趣。门廊内的圆拱券门的拱券、楣窗和门框均为木制板壁上画出的图案。花园内的雄师、少女等石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入口与花园连接部位将中国石照壁与石雕涡卷相结合,园内还有中国园林小品,景致优美。室内木楼梯扶手转角柱也有精美雕刻。此宅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三四十年代,吴国桢是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宦海浮沉20载,足智多谋、八面玲珑。1946年5月,吴国祯53岁,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为国民党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吴国桢入住后,大规模改造了这幢房屋,现状即为此次改造的结果。改造后的最大特征是使这座原貌己不得而知的建筑处处“中西合璧”,正如吴国祯本人亦中亦西的思想性格。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不久,吴国桢也称病辞去了上海市长职务,表示与蒋介石共进退。紧接着,又随蒋介石退居台湾,挂名为国民党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会,从此告别了居住三年多的中西合璧式的花园住宅。
2、安福路233号,安福路233号公寓(原巨泼来斯公寓)
巨泼来斯公寓建于1918年,那时住宅门前的安福路以法国海军将领巨泼来斯命名,称巨泼来斯路,该公寓因路得名,旧称巨泼来斯公寓。为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建筑体形简洁。该路1943年改称安福路。解放后,这所公寓以道路序号予以命名。原公寓前面的小花园,现为安福路第二幼儿园。
这所公寓为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建筑体形简洁。沿街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有方形壁柱涡卷线脚装饰。清水红砖墙面,转角设水刷石隅石装饰。立面竖向三段划分,沿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设门斗、半圆拱券、简化的壁柱等。立面开窗规整而自由,檐部厚重微出挑,与基座层相呼应。底层腰线装饰有特点。部分窗上有半圆券,三层附有半地下室,内部木楼梯扶手精美。
3、安福路284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王宠惠住宅)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为王宠惠住宅,建于1937年。建筑属于英国式风格住宅,红瓦坡屋顶采用折形屋面,错落丰富,带有老虎窗,二层墙面部分露明木构架。底层面向草坪绿地部分为大面积落地窗,上面是二层的大露台,对室外的景观空间有良好的视野。建筑立面简洁,外墙平整,材质统一,整体风格轻松活泼。
&&& 二、安仁街
1、安仁街218号(古戏台在豫园内),豫园古戏台
原系闸北钱业会馆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建的古典戏台,俗称“打唱台”(1949年后,因市政建设迁至南市豫园内)。这是目前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研究我国古时“歌台舞榭”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座石结构清代戏台高两层,歇山屋顶,飞檐陡翘,气势壮观。古戏台不仅藻饰华丽,而且其藻井等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传声效果。当年钱业会馆常假古戏台作祭供和宴请演唱,热闹非凡。戏台东西两厢为两层看楼,前后与戏台大殿相连,戏台与正殿之间留有一片广场,广场铺青砖地面,可容纳数百名观众。台唇的左右两侧台柱有雕梁画栋、金底楹联、重檐斗拱,联曰:“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1988年,豫园东南部的内园进行扩建,园部为充分发挥古戏台的价值,邀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主持设计,竣工后陈从周教授为此题名曰“曲苑”。曲苑古戏台开放后,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戏曲的演出,昆曲泰斗俞振飞老先生,生前对古戏台特别钟爱,不仅以他那清润俊逸的书法欣然为古戏台两侧的石柱上题写对联,而且把他告别舞台的最后一次演出地点也选择在曲苑古戏台。1982年2月,国务院将豫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苑古戏台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安仁街218号(豫园入口在湖心亭九曲桥北侧),豫园
豫园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明代园林,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它是老城厢内明代园林的仅存之园和代表之作。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地区有五大古典园林,就是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嘉定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及松江醉白池,豫园是其首。原为明代潘允端的私人花园,潘允端是出了名的孝子,为了孝敬和博得父母亲的欢心,于1559年在上海城内东南区建造了一座私家园林。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万历五年(1577年),前后经营近20年,疏圃数畦,聚石凿池,构亭艺竹,渐成胜区。取“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意,故命名为豫园(“愉”和“豫”是谐音),19世纪的鸦片战争以及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豫园成了兵家争夺的目标和外国侵略者的屯兵之地,豫园由此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直到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政府对它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复,1958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的主要建筑有三穗堂、仰山堂、大假山(隔池与仰山堂相对,由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垒成,为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唯一存世作品)、鱼乐榭、流觞亭、玉玲珑(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约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传为宋时花石纲遗物,具有“皱、瘦、透”三美,为石中上品,上有72个孔洞,至今约有300万年的历史,这玉玲珑原是上海浦东三林塘南园主储昱之物,储昱常以此石自娱。后来他的女儿嫁给了豫园主潘恩的最小女儿潘允亮,潘允亮将玉玲珑搬来豫园)、九狮轩、穿云龙墙、点春堂(小刀会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快楼、打唱台、会景楼、得月楼、玉华堂、内园(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小园)
3、安仁街“古城公园”内,沪南钱业公所
沪南钱业公所位于人民路安仁街“古城公园”里,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原为申城钱业界议事与酬神场所,原址在老城厢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沿福佑路和安仁街一线密植的竹林信步而行,你会忽然发现一青砖绿瓦的高墙大院。正门墙上的两个壁雕不同寻常:大圆框内,笑呵呵的财神站在小方框中。这就是旧上海最具盛名的沪南钱业公所。这座位于人民路安仁街古城公园”里的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原为申城钱业界议事与酬神场所,原址在老城厢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它是沪上最早的“银行俱乐部”和早期金融发展史的实物遗存,也是现代金融银行制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自有的金融体系发展史的明证。上海自古有“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美誉,在历史上曾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地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而沪南钱业公所的存在,正是上海走向中国金融中心的佐证。而作为沪上优秀的清代建筑和首座异地修复的古建筑,它被称为上海古代金融博物馆,是上海走向中国金融中心的佐证。
年,上海市进行旧城改造时,对沪南钱业公所这一优秀的清代建筑加以抢救性保护,迁移至环老城厢新建的古城公园内复原。专业人员对这座岌岌可危的清代古建筑进行细心测绘,并将其所有构件妥善保管。2002
年建设古城公园时,该建筑在园内重建。据介绍,古城公园的建成,使古老的豫园和浦东陆家嘴金融区连成了一线,而在这根轴线的中点,正是沪南钱业公所,从最老的市中心,到钱业公所,到现代金融区,这三点一线,构成了一道历史风景线。
重建的沪南钱业公所是一幢一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800平方米,三进院落式,前为砖雕门楼,中有茶厅,后为供奉财神赵公元帅的大殿,风格古朴典雅。落地长窗,雕花梁枋,“集庆堂”匾额为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手迹。三脊式牌坊砖雕门楼,气势雄浑,为江南地区少见。两边影壁,雕塑着“福在眼前”、“和合二仙”、“刘海金蟾”等民俗图。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布满岁月伤痕,雄镇两侧,尽现清代建筑风貌的原汁原味,沪南钱业公所的“石窗”也别有情趣,该石窗所用石材,选用浙江地区特有的青石。“石窗”长69厘米、宽38厘米,左右两旁边缘采用中国画装帧手法,以浅浮雕刻画传统的荷花叶茎,寥寥几笔,顿使荷叶鲜活起来。“石窗”的上下边沿,则以明线条凿出对称的二根线饰,一气呵成,显得简朴、明朗。作为背景图案,石雕艺人又充分运用线刻、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互为交替,灵活多变,如古建筑中的楼宇台阁、飞檐翘角、窗棂门户、古树老枝等等,起着巧妙的环境烘托作用,寓意深邃,耐人寻味,且雕刻得极具立体感。尤其是那画面上的人物,刀法之娴熟,工艺之精湛,构图之简练,将古代江南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其中一幅是“踏青归行图”,另一幅是“风雨夜归人”,均取材于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昔日的建筑构件,如今已成为石雕艺术的精品,让看惯了钢筋水泥建筑的现代人,感到赏心悦目。
三、安化路
1、安化路200弄7-19号,福式花园
福世花园,位于安化路200弄7-19号,原为花园住宅群,砖木结构,约1930年代建造。建筑为红瓦屋面,浅色水泥拉毛墙面,立面局部有拱窗,窗洞周围仅作不同材质的窗台,风格简洁大方。外墙有凸起做成拱券式。入口门廊由红砖方柱支撑上方阳台,阳台板和墙体均为素色,与红色砖柱形成材质、色彩的对比,阳台上作竖向密栏杆,构图简单。住宅周围林木环绕,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为爱国人士、香港东方海外发展(中国)公司董事长宣钏出生地。
四、安亭路
1、安亭路2-14号,原盐业银行住宅,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
安亭路2-14号,永嘉路667-675号,建于1930年代。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这组位于安亭路、永嘉路转角处的联排住宅,与周围大片疏朗布局的花园住宅相比较,立面紧贴街道,显得有些局促。不过,这正是当时租界西区走向高度城市化过程的典型住宅开发方式: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建造后,新的地块多在街坊的边角空间。为开发符合租界管理规定又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许多折线形转角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景观,但设计总是设法使住宅内在有最好的空间品质。住宅每一户面宽有限,却都保持了独立的假三层居住空间。建筑的沿街立面连续而统一,形成亲切的街道空间: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户间隔墙稍突出,砌有突起的水平线条;二层以及折线屋顶的山墙为浅色拉毛墙面,窗洞周围以及墙面转角处有不规则红色砖隅作为装饰;屋顶覆红瓦,老虎窗与折线屋顶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建筑风格相当西化,但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分隔,烟囱也与风火墙结合在一起,这可能又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该组新式里弄住宅原为盐业银行所有。该银行系张镇芳创办。张镇芳(年),河南项城阎楼村人,袁世凯的内弟。晚清曾出任长芦盐运使,为当时中国最大之盐官。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其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因“剿匪无方,乱杀青年”
被撤职。次年,创立盐业银行。1933年,张镇芳病卒,其子张伯驹出任银行总稽核。1935年,银行总部由天津迁至上海。1940年代初,该房产一度由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1944年,由盐业银行售与恒兴地产公司。现为居民住宅。
2、安亭路43号,安亭公寓(原金司林公寓)
安亭公寓,原名金司林公寓,位于安亭路43号,该住宅楼建于1935年。建筑属于现代公寓,新古典主义特征,英国乔治时期风格。建筑形体方正简洁,构图规整,深褐色面砖贴面,局部水平向的白色水泥饰带将立面分为竖向三段,带凹槽装饰。入口设对称简化的古典双壁柱装饰。统一矩形开窗,底层窗洞带仿石圆拱券,红色木窗,窗下有巴洛克式石刻垂花图案,上层窗带仿石平券,白色券心石,局部窗间有几何装饰图案,檐口和二层做连续水平向白色线脚,色彩对比强烈。整体风格稳重。
3、安亭路46号1号楼,安亭别墅
安亭别墅,位于安亭路46号1号楼,建于1936年。建筑属于典型西班牙风格。南立面采用对称式构图。东南转角处两层平面为圆形,第三层为四周略收进的正八边形,八角攒尖屋顶。屋顶坡度平缓,铺设西班牙红色筒瓦,有三坡势老虎窗。局部女儿墙顶部有连续的小圆券。檐下和窗洞口周围有装饰,底层中央采用券柱式门廊,前有露台,与开敞花园环境形成呼应关系。另一侧立面强调转角塔楼和主入口,构图相对自由,采用券柱式窗洞,连续拱券窗间有螺旋柱,局部有敞廊,与室外优美的环境有良好的交融。入口门洞及部分窗户上部有托架支撑出檐。
4、安亭路81弄2、4号,安第纳公寓
西班牙风格联立式花园住宅。走近这幢联立式住宅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已历经沧桑,但透出的性格仍清晰可辨。从住宅的布局到各个细部,可以看出这是一幢西班牙风格非常显著而统一的近代建筑。住宅左右两个单元完全对称,围成三合院,底层原来应该是辅助用房。两边各自的主入口直通楼梯间,楼梯虽然已入室内,但连续通透的窗与三合院空间相当亲密,让人联想到传统西班牙住宅院落中的楼梯与外廊。住宅在其他细节上显现的一般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都有的特征更是样样具备,如螺旋柱,无线脚的门窗券,红色筒瓦的缓坡顶,淡黄色粉墙等等。而两个单元的主入口门框装饰还是相当惹目的,门头曲线强劲流畅,与三合院端部的山墙曲线相呼应,透着西班牙式的巴洛克神韵。今天,这幢优秀历史建筑正等待着有历史理解力的修复者,使它昔日的品质再现出来。
5、安亭路130、132号,小旋枫酒店(原为花园住宅区)
这间酒吧的主人很慷慨——在上海的领事馆区内用这样一栋洋楼来做咖啡吧。
吧前辟有一片草坪,3个小门被绿树青草所包围,大有“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阳见”的感觉。吧外的装饰是典型的西洋风格,浪漫的秋千,娴静的白椅,这或许是要在外观上与领事馆保持一致。而室内,西方的优雅和中国传统的意境完美地融合起来。这边厢如蓝雾一样的灯光,天花台是立体的,具现代空间感,还有旧上海小姐的画像作为装饰,古式桌椅的摆设像以前中国旧式家庭的家具布置,长辈们并列而坐,小辈们团围而坐,像是想斟茶倒酒,颇有古人之雅兴。那边厢是红木家具,旧时的立柜、挂钟,专门摆花瓶、瓷器的架子,还有正墙敬奉的字画。一幅“泉后天伦情,松竹清荫”的字画,点明了这里的意境。摆设绝大部分奉行中国传统的“对称”原则。但在装饰中却不经意地加入了轻柔的纱帘,枣红的地毯,花边桌布等西洋味道,使这间酒吧中西合壁,古今结合。
&&& 一、宝庆路
1、宝庆路3号,原周宗良住宅
宝庆路3号,有两扇木门,常年紧闭着。围墙上,一侧露出一座古堡似的建筑,另一侧则探出粗壮的樟树枝,画家徐元章先生就是这里的主人,他生活在半个世纪前父辈留下的花园宅第里,虽然其间经历了许多痛苦,几乎失去了这样优雅的生活基础,但是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以此为一个城堡,封闭起属于他的回忆和怀旧。外祖父周宗良是当年上海滩的染料大王、德国某洋行的上海总买办父亲徐兴业一生挚爱文学,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瓯缺》为上海赢得了第一个茅盾文学奖他住在宝庆路那幢欧式花园豪宅里,用画笔追忆老上海的奢华之梦。花园洋房有5000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1937年,徐元章的外祖父周宗良购置了这套家业。后来外祖父又建筑了其他房屋,其中一栋红顶、灰砖的美式平房现在是徐先生的画室兼会客厅。
2、宝庆路10号,湾仔衡山路店、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宝庆路10号,建于1920年代。西式的独立花园住宅。从1940年代的城市行号图上看,这是一幢有相当规模的花园住宅,虽然建筑不算豪华,但当时花园面积非常大。整个建筑为假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平面略呈方形。从东面入口门廊拾级而上,进入住宅,依次是门厅、会客厅和餐厅。门厅有楼梯直达二楼,二楼有五间卧室,底层南向小厅有门廊通向花园,阳光室为突出的圆形空间,上为二层露台。建筑屋顶形式比较丰富,主要为陡坡折线形屋顶,局部有盔顶,山墙有外露木架,比较接近德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形式特征。此外,住宅室内不少木装修和特色细部都保留下来了,尤其是多个拱门与楼梯间的组织,显得空间既舒展又优雅。抗战时期该处曾被日本学校占用,屋内破坏甚巨。1950年后,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使用。1962年,汪道涵同志把时年36岁的江泽民同志从长春一汽调任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这里正是他的办公地点。现该建筑由电动工具研究所使用。
3、宝庆路20号3号楼、4号楼,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
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位于宝庆路20号3号楼、4号楼,建于1925年。3号楼为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坡屋顶,硬山墙面,建筑两层局部三层,南立面左右对称。外立面以红色清水砖墙为主,立面装饰元素丰富。二层中间三跨走廊,有几何形铸铁栏杆。室内楼梯栏杆和柱身有铸铁几何图案。图案化的彩色玻璃和满天星马赛克地坪也是建筑的特色。4号楼为文艺复兴特征,折衷主义风格。使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建筑外墙面上部饰有圈形和蝴蝶花饰,三层两侧有宝瓶状栏杆。门窗洞口上都有几何化的装饰。建筑内部装饰精致,底层内墙均有半墙高的木护壁装饰,花饰精致,部分墙面有彩色玻璃镶嵌窗。
二、北苏州路
1、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曾是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大厦因地处虹口百老汇路口(今大名路口)而得名,是解放前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大厦高22层,建筑面积为24596平方米,建筑体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间获得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在建筑外观上雄伟挺拔。地下室为锅炉间,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第二至第九层设大小公寓72套,第十至第十六层为业主住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一层为设备层。大厦立面摒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线脚,采用几何立方体组合,第十一层起开始逐层收缩,形成近代摩天大楼风姿,仅在各层女儿墙处饰以艺术装饰主义派的花边图案。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砖,楼层均用咖啡泰山面砖。第十八层宽敞的大平台是鸟瞰浦江两岸景色的最佳处,许多中外知名人士曾在此极目远眺、流连忘返。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被迫将大厦产权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日本侵华将领、日本特务机构都盘踞在大厦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厦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管,作为国民党特务机关励志社第七招待所。解放后,大厦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日命名大厦为“上海大厦”,从此成为上海市接待国宾、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港澳侨胞的大宾馆之一。
2、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原邮政大厦)
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思金生,由余洪记营造厂施工。地上4层,地下一层,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底建成。地价和造价总共320万银圆。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大厦建筑风格为英国古典主义,气势雄伟壮观。在立面基座上采用花岗石砌筑,其余为水刷石墙面,楼层以贯通上下三层的科林斯立柱装饰,北立面为红砖清水墙。东南侧转角处塔楼高8层,塔楼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式塔亭组成。塔亭两旁有两组雕像,一组为信使和两个爱神;另一组爱神手持火车、轮船和书信盒,这套雕像十分精致,被誉为上海滩最高水平的石雕,,可惜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砸毁,上世纪90年代按原祥复制后重新安装在塔亭旁。转角人口门厅呈圆形,旋转型楼梯均用大理石铺筑。室内装修富丽堂皇,螺旋型邮件滑梯设计施工均很精湛。大厦竣工后,各种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申报》载文称这座大厦为“中国第一大建筑”,有的报纸称二楼营业大厅为“远东第一大厅”。邮政大厦建成后作为上海邮政总局,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949年在解放上海的四川路桥激烈枪战中得以幸存,今天这座大厦风姿不减当年。
3、北苏州河路40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河滨大楼建成于1933年,原址是1887年沙逊建造的宝康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中营造厂施工、沙逊的第四代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河滨大楼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座美国公寓式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S”形布置,整幢大楼有8个门可出入,并有7处楼梯,9部电梯,还有暖气设备以及2.1米深的游泳池,可算是设备齐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三、北京西路
1、北京西路1320号,
原为雷士德医学院(雷士德[英]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房地产,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遗产资助上海教育、医疗、慈善事业,建有医、工学院及仁济医院大楼等)。雷士德与德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竣工。现代派风格,局部装饰属装饰艺术派。
四、北京东路
1、北京东路2号,上海广播电台(原格林邮船大楼)
该楼建于1922年,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投资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原名“格林邮船大楼”。1950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划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采用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层顶有方形高台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装修均极精致。现该楼归市广电局使用。
2、北京东路31-91号,原为益丰洋行(英)
1911年建。砖木结构。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沿路直线展开,以顶部三角形山墙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墙。底部为半圆卷门窗,2、3层为弧形卷窗,顶层为平卷窗,1-3曾窗卷饰锁石。西北角入口和东北角穹顶等装饰为巴洛克式。
3、北京东路190号,沙美大楼(原上海信托)
北京东路四川中路转弯处,有这么一座精彩的老建筑——沙美大楼,查一查它的建造年代: 1918 年——谁都会为上海在 80
多年前就已拥有这样高水准的办公建筑而感叹!沙美大楼原名沙美银行大楼,所在位置也是外滩附近的滇池路黄金地段。它距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先后作为沙美洋行、上海信托,后亦曾作为居民住宅、企业办公等用途。它是由著名设计商—英商通和洋行(Atkinson
Co.ltd)设计,192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新文艺复兴主义风格的古典欧式建筑。大楼保留了外滩建筑的特色,空间开敞,大楼的塔楼、门眉等多处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多曲线雕刻,使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浓重。它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古典三段式,中部外凸,主入口券式门洞,两侧饰塔司干柱。二层以上后退形成阳台,设石柱栏杆,三四层外凸阳台为纹饰简约优美的铸铁栏杆。窗间墙均有壁柱,加上笔直的横向嵌纹。整个立面形象丰富、装饰精美庄重。大楼局部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细部特征,南面主入口外凸加高,以科林斯柱支撑,上饰三角形的山花涡卷,显出豪华气派,一层较高,阳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大厅、南面(沿北京东路)、东面(沿四川中路)为圆柱,其余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4、北京东路230号,上海市物资局(原浙江兴业银行)
建工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30号,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年建成完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幢六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具有现代派建筑风格。立面简洁无明显特征,一层和二层为大窗,三层及以上窗式为三窗并列排列形成立面节奏,顶部饰以简洁方块装饰板,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5、北京东路232-240号,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原四明大楼)
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位于北京东路232-240号,建于192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大本楼系原四明银行投资兴建的,由卢镛标工程师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包,共计建筑费261600元(各项设备费在外)房屋建成后,除日寇占领武汉期间为日军占用外,解放前均为该行自用,楼下营业,二、三楼办公,其余作职工家属宿舍。
1952年该行合并后,人民银行留用楼下作营业部,二、三两层出租给外单位办公,四、五两层作职工住宅,1958年移交我局接管后,银行仍留楼下作金银制品厂。抗日战争时期,房屋附近落有重磅炸弹,受震动影响甚大,从而坪台发生渗漏现象,室内卫生设备,亦被日军破坏较多。
6、北京东路239、255号,上海航空铸锻公司(原中国垦业银行)
原中垦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39、255号,由赵新泰营造厂于1932年建成,是一幢八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典型装饰艺术派风格。入口转角高起两层成塔楼,整体上强调竖向线条,檐部及其它部分用抽象性麦穗做装饰母题,入口门厅贯穿三层,装饰精美。转角处高出两层形成视觉中心,顶部有装饰艺术饰样纹饰,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7、北京东路280号,盐业大楼(原盐业银行)
盐业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80号,193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七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具有折衷主义风格、文艺复兴特征。南立面构图中轴对称,一层层高较高,转角收头且有隅石装饰,入口大门上面有圆环装饰,窗口周围线脚装饰比例协调且有巴洛克风格,檐部出挑,内部吊顶精美,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楼梯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8、北京东路342号,黄浦税务局(原国华银行大楼)
建于1933年,原为国华银行,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采用竖向构图,东南转角设主入口,拱券门高两层,顶部出檐为塔状。
9、北京东路780号,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
黄浦剧场位于北京东路780号,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1934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现代派建筑。弧形外墙极富特色,外墙墙面已全部粉刷。室内圆形大厅及圆形大楼梯仍保持原样,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栋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一0一、重庆南路
1、重庆南路169弄,巴黎新村
巴黎新村位于重庆南路169弄,建于年,新式里弄,有砖,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31幢,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5624M2.新村建筑的窗间墙为面砖饰面,2层挑出阳台,底层有独立小园.是特色较完整的新式里弄住宅.翻译家傅雷和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曾在这儿居住。
2、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
万宜坊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坐落在重庆南路东侧,劳神父路(今合肥路)以北,近淡水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的方形基地上,有1条主通道,宽5米,以及4条东西横向和2条南北纵向的支通道组成的总体平面。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万宜坊建于民国12年(1923年)。由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弄内有房屋4排,90个单元,沿街店面房屋1排,11个单元(包括205弄过街楼),单层汽车间16间,二层汽车间4间,共计建筑面积17063平方米,定名一直叫万宜坊。万宜坊住宅为砖混结构,弄内为假三层,沿街为三层楼,型式为单开间平面布置,它的布局是行列式,房屋坐东朝西,南北毗连。底层设置店铺,楼上为住宅。弄内住宅前后平列4排,南北朝向。
  万宜坊54号住宅,为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他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居这里,一直住到民国25年。该房底层为会客室;二楼后部约7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是书房,室内存放着笔砚及手稿,展示他身居斗室,胸怀大志的笔墨生涯。前楼是他的卧室,内有壁橱和阳台;三楼2间住房是他的小女与母亲的卧室。该房1956年经市人民委员会修复并命名为邹韬奋纪念馆,日对外开放。1959年5月由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重庆南路205弄53号、54号,邹韬奋纪念馆、邹韬奋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的故居。1930年,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一起设法租下了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54号,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作为自己的寓所。这一寓所是一幢联排式、富有现代气息的两层楼住宅,砖混结构,外墙用混凝土拉毛,屋前有两米高的围墙围护。二楼是韬奋夫妇的卧室,落地门窗外是用铁栏杆圈着的小阳台,室内是普通的木地板,一边安放着一个大床,另一边是大橱和梳妆台,西南角放着一张小圆桌及两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家人的生活照片。后面亭子间是韬奋的工作室,靠窗有一张写字台,靠墙是两只装满外文书籍的书柜。邹韬奋在这不满七平方米的斗室,写下了大量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犀利檄文。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纪念馆包括韬奋故居和韬奋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故居仍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韬奋一家居住的原貌;包括故居在内的纪念馆也是上海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被上海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二、长宁路
1、长宁路865号,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元培楼、杏佛楼
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元培楼、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杏佛楼,原为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元培楼、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杏佛楼,位于长宁路865号。建筑属于中国传统复兴风格,由一大一小两幢建筑组成,入口较小为元培楼:形体简洁、朴素,C形平面,红砖外墙,垂直线条处理,两层窗之间墙面砖45斜拼形成图案。坡顶、机平瓦、烟囱。西侧与南侧入口有雨篷。园区内部体量较大为杏佛楼:白色水泥窗间墙,底层为大块错缝较细腻斩假石墙面;二层至五层为红色砖墙,水泥窗间墙,钢窗。内部楼梯位于大厅与垂直走道拐弯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为原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中央研究院为民国政府设立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2、长宁路877弄,中科院冶金研究所(原蒋家花园)
蒋家花园位于白利南路(今长宁路)877弄内,建于民国21年。蒋氏购地建3层花园住宅3幢,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南首辟有大花园,建葡萄棚、菱塘、金鱼池诸景,雅致宜人。1968年园地归中科院冶金研究所,今屋存园废。
3、长宁路1187号,东华大学分校(原圣玛丽亚女中)
东华大学长宁路分校,原为圣玛丽亚女中,位于长宁路1187号。建筑属于中西合璧式样,多幢瓦坡屋顶建筑,12号为一西班牙教堂式建筑,西北角有一塔楼。校园整体环境优美,中央围合大面积的草坪,原来建筑之间教室有连廊相连。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圣玛利亚女中是近代上海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二所女子学校。
三、常熟路
1、常熟路113弄2-31号,原名善钟里
(常熟路旧名善钟路)。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双毗连花园住宅。
2、常熟路157号,原中国福利会,帝国咖啡馆
常熟路157号,建于1938年。受1930年代西方现代派建筑以及流线型风格影响的公寓住宅。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外观,圆形舷窗,流线形阳台,建筑形式简练,很少装饰,只有窗楣、披水、女儿墙压顶板有线角,富有时尚的都市气息。公寓内部布局也反映了当时高级公寓的生活方式。建筑原四层,1990年代加建一层。公寓入口拾级而上才能进入门厅,厅内花岗石铺地、护墙。楼梯间位于建筑北侧中部,每层有一个排风扇对着楼梯间。建筑每层三户,三房两厅、两房一厅、一房一厅各一户。估计小户型为当时的单身白领公寓。其中每户分为玄关、厅、居室和辅助用房四部分,由两级踏步高差区分单元公用空间和私密空间。室内原有细部与装修材料也比较考究,每户均有壁炉,现已不复存在,门窗合页、铰链和把手均铜制,阳台栏杆简练的黑色钢管线条流畅。1930年代后期,上海的建筑已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的影响,但这种转变从来没有像西方建筑运动那样激进,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加渐进而温和的步骤,这也许就是本土特征,这幢公寓就是这种特征的体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也不失为颇有品质的作品。该建筑曾为汇丰银行高级白领公寓和帝国咖啡馆。1950年8月起,该建筑为中国福利会会址。中国福利会前身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基层组织包括: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幼儿园和少年宫、儿童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场以及《儿童时代》、《中国建设》杂志社。宋庆龄担任中国福利会主席时,办公室就设在该楼内。该会基层机构亦附设于此。1951年起,该处先后接待了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等52个国家的元首、总理、部长、元帅、将军、政党领袖及他们的夫人等贵宾89人。1997年12月,中国福利会迁至五原路314号办公。
3、常熟路209号,瑞华公寓
瑞华公寓,原名赛华公寓,位于常熟路209号,建于1928年。建筑属于装饰艺术派公寓大楼。
四、沉香阁路
1、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沉香阁路29号。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座寺中显得非常突出。阁在清代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上海在未建万寿宫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这里朝贺。因而香火旺盛,誉满上海城。在沉香阁的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点是修复的明代石牌楼,它飞檐斗拱,气宇旬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匾额“沉香阁”悬挂在牌坊的檐下正中。三个大字写的是“沈香阁”而不是“沉香阁”,第二进是天王殿,其中的天冠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装金。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须弥座上端坐卢舍那佛,文殊、普贤、大梵天、帝释天分列两旁,顶上是精工雕刻的藻井。整个大雄宝殿顶上,有348尊贴金小佛像围绕卢舍那佛。过大雄宝殿后是宽敞的天井。从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飞檐,檐上一个悬空亭阁,东南西全部落地长窗。这就是全国闻名的沉香阁的“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之题额为“南海飞渡沉香大士宝阁”。登两侧的楼梯而上,立即可闻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阁。虽然名称为阁,实际上,阁只是凸出向外的10平方米的小阁,内放几把明式单背的椅子和高脚花几而已。由于它与老城隍庙和豫园相邻近,所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佛教信徒和游客来此游览,已成为上海市的旅游胜地。
五、长海路
1、长海路174号(长海医院内),江湾飞机楼
这幢“飞机楼”曾是中国航空协会及航空陈列室大楼。民国24年,中国航空协会为发展会务,巩固基础,在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旁,征地10亩,建造会所及陈列馆。协会从民间集资10万元,由著名设计大师董大酋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设计为30年代双翼飞机凌空欲飞的飞机楼。1935年上海在规划“新上海”博物馆建设时,让出原属博物馆的10亩土地给中国航空协会建造大楼,同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1936年初大楼竣工,5月5日正式投入使用。飞机楼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机首和前翼组成,共高三层。机首的底层为会客室。循扶梯盘转而上可达顶层。顶层为纪念堂,建为圆形环墙,嵌以黑色大理石。中间呈圈状,建成三祭台。祭台正中镶着一块蓝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大厅。此即“皇琼宇”。再登高可达白石砌成的“圜丘坛”。坛分为三层三围,用石倍数均依“九”增减,称“小天坛”,确是誉之无愧。前翼的一、二层,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第二部分由机身机尾翼组成,高二层,多为航空协会办公室。穿过机舱走道,便达二层高的尾翼。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1991年,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出巨资2500万人民币,精心予以修缮。修复后的飞机楼,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飞机楼”匾额。一些国民党要人如张学良等当年为飞机楼题词墨迹,也在三楼环形碑刻长廊中首次公诸于人。日,飞机楼修复落成典礼。
六、长乐路
1、长乐路109号,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
1929年建造,由安利洋行设计,钢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高14层,体量较大,立面以竖向构图为主,檐部、基座以及各层窗套用白色斩假石饰面,其余为褐色面砖。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长乐路570弄,蒲园
(长乐路旧名蒲石路)。张玉泉设计,混合结构,1942年竣工。花园里弄住宅。均为西班牙式,有独立式、双毗连式两种,平行排列于弄道两侧。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饰螺旋形窗间柱,2层设挑阳台,平缓的筒瓦四坡顶。
3、长乐路613弄,沪江别墅
沪江别墅建筑群始建于1939年,共7幢建筑单体,地处长乐路西段近华亭路,由长乐路613弄出入。该建筑为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解放前为高级住宅区之一。从建成至今一直为居住住宅。现经历了60余年的历史变迁,建筑内的住户增加,厨卫已由原来独用变为合用。风貌特征及特色部位:新式里弄建筑,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纯净简洁、外墙的材质和色彩统一,立面略施水平线条,红瓦坡顶,坡度平缓,出檐短小,水泥抹灰墙面(长乐路615~629号的一幢建筑除外),底层红砖清水墙面,住宅环境幽静,建筑靠近弄堂的东西外墙立面转角处为弧形,线条流畅,独具特色。三层南面有小晒台板式出挑,上有横向金属栏杆围合,轻巧精致,与住宅整体的朴素纯净风格相统一。屋顶为四坡红瓦屋面,建筑南立面三层有外挑阳台,除功能性外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屋顶有晒台,单面有山墙,采用徽派马头墙式样。建筑物北侧入口门斗两侧墙角为弧形清水墙,与外墙弧型转角呼应。
4、长乐路752-762号
花园里弄住宅(福新烟草工业公司建造)。华盖建筑师事务所陈植设计,1941年建造。沿街前后两排。单体为双开间,假三层;南立面西侧开间前凸,山墙露木构架,红瓦双坡顶,东侧屋顶设棚式老虎窗。
5、长乐路764弄,原为杜美新村
(所在路旧名杜美路)。砖混结构,1930年建造。新式里弄住宅。各单元均有小庭院。南立面中部开间呈半圆形前凸,设三联窗,顶层变成阳台。
6、长乐路800号
古典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20世纪30年代建造。南立面对称,底层为敞廊,2层中部退为大平台;细卵石墙面,墙角、檐下、勒角镶清水红砖。较陡的红瓦顶,西侧设四坡尖塔,檐下有木支托。
7、长乐路1221号,原郑良斌、汤恩伯住宅
建于1941年。具有欧洲现代派建筑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外观由比较简单清晰的形体单元组合,基本没有墙面和门窗的任何装饰,底层门廊、外突窗框和平直檐口都强调水平向构图,与几处扁平向小窗以及楼梯间弧形转角和简洁流畅的木扶手共同显现出流线型风格的现代特征。底层门廊由简洁轻巧的圆柱支撑,立面上多次出现转角窗,是当时体现建筑走向现代的典型设计语汇,这意味着沉重的转角不仅从新型结构体系中解放出来,空间的室内外关系也因此开始了极大的转变。然而,这幢住宅的装饰却带有中国风格,“封阳台”的混凝土花饰最为明显,似乎与现代派建筑设计语言并无关联。其实,建筑也有其生命,衰老的部位或是修复,甚或是更新,唯一要坚持的是一幢建筑在尊重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上的准确判断了。该住宅业主原属汉奸郑良斌。郑良斌,1902年4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广州岭南大学理科及上海东吴大学法科肄业生,精通轮船设计、专营航运业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得到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部长的老同学林柏生的提携,郑良斌开始飞黄腾达。自1942年春起,他充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伪宣传部顾问、伪国民新闻社总经理、伪中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兼船舶部部长、伪建设部驻沪办事处处长、伪上海市民营轮船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多项要职。此外,还开办和丰银行敛财。该豪宅成为当时汪伪政府高级官员的重要聚会场所。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使用,三楼则是汤恩伯和夫人王竞的卧室。据称,汤恩伯在此居住时,蒋经国、蒋纬国时常来此讨论军政事宜。
七、漕溪北路
1、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1896年——1897年)
徐家汇藏书楼是法国天主教耶酥会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图书馆,隶属于耶酥会总院,最初供天主教传教士藏书与阅览之用。藏书楼几经变迁,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建于1896年至1897年间,两层西式建筑,仿照梵蒂冈藏书楼建造,当年是藏书楼的西文书库,主要收藏西文神学文献和汉学资料。1847年,当时的耶酥会修院从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传教士们便可是搜集年画、地图、家谱、碑拓等,他们还编撰、印刷西文图书,从事中西文翻译。所以这座两层藏书楼在1897年建成时,就明确地将一楼作为中文书库,二楼作为西文书库。“神父楼”原为耶酥会总院所在地,为耶酥会神父住所,建于年间,后经改扩建,为四层西式建筑,现也成为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同时,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尚贤堂等机构的藏书也相继并入徐家汇藏书楼。
2、漕溪北路201号(原漕溪北路45号),上海老站餐厅(原徐家汇圣母院)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圣母院创建自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始建于青浦之横塘,由薛孔昭司铎发起。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王家堂,同治八年(1869年)迁至徐家汇。内分拯亡会、献堂会、徐汇女子中学、启明女校、聋哑学堂、幼稚园、育婴堂、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和浣衣厂等。现为“上海老站”餐馆。
3、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圣衣堂)
漕溪北路595号,原圣衣堂,建于1873年,外表平淡的假四层砖木结构宗教建筑。该建筑原是天主教徒隐世苦修的静谧之地,主体建筑是教徒的住所,走廊两面布置着小房间,也是独立清静的小礼拜室;二层的廊子连接了一个层高较高的大礼拜堂。三跑的楼梯间里天窗的光线高高地洒下来,整个楼梯似乎被赋予了神秘的感觉。廊子的部分采用了半圆弧的拱券,连续的节奏隐隐使人感到了西方传统修道院的院廊空间,而从压低的层次通向更加宽敞高大的空间——礼拜堂,也更烘托了神圣空间的存在。与西方传统教堂有引人瞩目的装点修饰不同,这幢建筑却看不到任何装饰的影子,它记录了宗教传播者的草创年代,也似乎透射了苦修者的禁欲主义世界。这是现在仅存的,见证徐家汇历史的,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1869年(清同治八年),首批苦修修女由法国来沪,最初住在徐家汇王家堂,1874年迁入新建的圣衣堂,直至1950年代初。该建筑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使用。
八、成都北路
1、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1922年)
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59年5月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条由青红砖相间砌成的成排成排的石库门弄堂里,住户的迁进迁出很平常,邻居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户人家的客厅里会聚集起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李达。这里原是党的第一个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人称“李公馆”。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二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670户居民,并把这片保护性建筑保留下来。日,依成都北路7弄30号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2003年1月,纪念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平民女校旧址(1921年)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1984年5月,这里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常德路
1、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原爱林登公寓,张爱玲曾经在那里住过,1939年的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就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至1948年,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中就记录了这段生活,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36年。公寓结合地形建造,平面呈“凹”形,每层三户,公寓原为意大利房产,居住者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的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上海暂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1995年中秋节前夕死于纽约寓所。由于张爱玲名声传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拍照片拍录像。
十、长阳路
1、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旧址
十一、长安路
1、长安路101号,苏河艺术中心(原福新面粉一厂)
华联集团电工照明器材有限公司仓库(原福新面粉一厂厂房及仓库)由1号房(光复路423~433号)和2号房(长安路101号)组成,房屋始建于1912年,均为砖木结构房屋。2号房外墙原为青砖、红砖清水墙,红砖主要为立柱及装饰线条,坡屋顶,由于墙体风化目前外墙面主要改为混合砂浆,一层采用砖柱、木梁承重,二层采用木柱、木梁承重。1912年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4万元筹办上海福新面粉一厂,为荣氏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工厂。目前房屋主体为1925年维修改建后留下的建筑主体,由1号房(光复路423~433号)和2号房(长安路101号)组成。后由挪威华人袁文儿先生及夫人丽莎女士于2005年创建苏河艺术中心。自2005年1月开馆以来,苏河就一直致力于在多个领域中探索。已经成功举办了多个展览以及一些音乐、舞蹈、实验电影、讲座等艺术活动。
&&& 一、东大名路
1、东大名路378号,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 英商耶松船厂)
东楼1908年竣工,系缅甸式5层建筑,红砖,顶端塔亭为翘檐四方绿瓦锥顶,别具风格。该地原系渔民打鱼晒网场所。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此筑船坞设修船厂,当时俗称“新船澳”(或“新船坞”)后称为“老船澳”(或“老船坞“)。60年代改为英商耶松船厂。1964年创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远洋公司。
二、东平路
1、东平路1号,席家花园酒家(原席德柄私宅)
席德懿时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我曾经在这幢洋房里工作了几个月。当时是一家台湾电脑公司租用了这整幢楼。东平路1号,原祁齐路2号,席家花园,建于1936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经历70年的风雨,建筑也经历了数次改造,可以看出,今天的主人似乎对往日的生活仍然保持着浓浓的眷恋。沿街看去,坡顶屋檐下还保存着密密的齿饰,窗台下的宝瓶栏杆丰满细腻,北立面入口的券门最有特色,发券层层退进,统以券心石,强化了进深效果,足能品味老洋房的风韵,但爱奥尼柱式的门廊和窗上三角楣装饰等,似乎有太重的后人叠加的痕迹。该建筑原为苏州席家席德柄住所。席家为清朝康熙年间在苏州东山靠经营丝绸生意而成为当地最知名的富商。席家的许多后代来到上海经商,该住宅主人席德柄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财政部复兴贸易公司总经理等职,后任上海阜丰面粉厂总经理。席德柄与宋子文是留美时的同学,与宋家有所往来,他的一个侄女后嫁给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于是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兄席德懋曾任中央银行发行局副局长兼外汇局局长和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家花园之名起源于席家在太湖边上,依山傍水建起的一座占地千亩的豪华庄园--席家花园。这栋房子后来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办公楼,1998年根据此栋别墅的来历改建成席家花园酒家。
2、东平路5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位于东平路5号,建于1924年。建筑属于欧式建筑风格花园住宅。建筑整体,立面构图自由,风格明快,色彩淡雅。主立面中央部分为突出的敞廊,南立面底层入口处采用了三个半圆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的半圆拱券柱式构图。建筑为灰色平瓦坡屋面,屋顶出檐不远,带老虎窗。墙面米色粉刷,与白色的拱券、阳台栏杆及窗台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除拱券、栏杆外墙体没有多余的装饰。
3、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7号楼(原孔祥熙旧居)
孔在上海至少有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号,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东平路(旧称贾尔业爱路)9号住宅为德国式建筑风格,座北朝南假三层混合结构建筑。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突角隅石状。南立面有门廊,高出地面四级台阶,花瓶式栏杆,拱形券门,线条显得简洁流畅。门廊顶为二楼大阳台。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办公楼(七号楼)。
4、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9号楼(原蒋介石官邸,爱庐)
当年作为宋美龄陪嫁物的法式建筑爱庐,这所名叫“爱庐”的小别墅,是宋氏兄弟送给宋美龄的陪嫁,蒋介石为其提名“爱庐”两字,还镌刻在花园的太湖石上。这座“爱庐”与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练琴房。这是一栋有灵气的楼,像孩提时代以积木搭造的童话。它的外表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风格,墙面绕着随季节变幻色彩的蔓藤,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屋面为孟沙坡面式的,铺着红色的平板瓦,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门窗采用弧拱及圆拱圈,立面腰线纵横鲜明。清水勾缝砖墙,缝道整齐,1920年代的上海就流行这样的外粉刷工艺,在和谐从容的色彩之间,优雅的弧拱廊柱灵活地标示出曲线感。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轱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的别墅称为“澄庐”,而这里的花园洋房却称为“爱庐”,可见他对此处住所的一片深情。现在“爱庐”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用楼,改名为上音附中的“九号楼”。
5、东平路11号,SHASA餐厅(原宋子文私宅)
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在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8
年。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黎明、王菲主演的电影《大城小事》,就是在东平路11号取景拍摄。这所具有浓郁贵族化气质的豪宅,经过精心装饰后已改造成一家餐厅SHASA。
三、董家渡路
1、董家渡路175号,董家渡天主堂
1847年—1853年建造,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堂。西班牙人范廷佐设计,砖木结构,立面为巴洛克风格,主廊两侧为巴西利卡式。室内装饰为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浮雕有中国传统图案。董家渡天主堂原名圣沙勿略天主堂,日教堂奠基。弗朗西斯克·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是耶酥会派往东亚的第一个传教士,他死后罗马教皇封他为“圣人”,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教堂由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范廷佐设计,范的父亲是西班牙埃斯库里阿宫的宫廷艺术家、雕刻家,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十分酷爱艺术,来沪后先后设计董家渡的教堂和徐家汇老教堂。董家渡的教堂原来仿照罗马耶酥会大学圣依纳爵大教堂设计,因罗伯济去罗马教廷后未获得支持,没有返回上海。教堂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正立面有三个入口,两侧为边门,经由防风门曲折入内。紧靠山墙有西式柱子八根,方形砖柱一米见方,柱边各有一座小祭台,正对大门的尽端设大祭台一座,祭台与座堂用矮杆分隔。内墙和弧形平顶装饰简洁,堂内中部有四个大拱圈,上部有泥塑装饰。地坪铺设大方砖,东西墙上开设半圆形固定铁栅的玻璃窗。建筑立面三段式处理,底部突出四对八根爱奥尼克双壁柱;中部两道水平檐口线脚,中间设大自鸣钟,两边各设一座小塔亭;上部山墙上镶有曲线卷涡,中央嵌有“天主堂”三个字。这座教堂很特别,室内外悬挂楹联很多,是早期天主堂因袭中国装饰习俗的典型实例。教堂建成后不久,上海城里爆发“小刀会”起义,教堂一度被作为临时医院和难民所,“文革”中停止宗教活动,至今这座上海现存最早的天主堂保存完好。
四、大境路(黄浦区)
1、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大境阁(明代)
五、多伦路
1、多伦路8号,公啡咖啡馆
位于四川北路1915号(多伦路8号)。曾经是左翼作家及地下党的聚集处,左联筹备会也曾在此召开。现为旧址新修。
2、多伦路59号,鸿德堂
鸿德堂建于1928年,属中国的基督教长老会自办,建堂经费主要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和本国教友捐献。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故名。这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而作基督教堂的建筑。主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教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殿宇风格,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列柱,檐下绘彩画。
3、多伦路66号,薛公馆
约1920年由薛氏建造,人称“薛公馆”。公馆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的庭院。主体部分原本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到英国侨治王朝时期风格的影响。入口门廊为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为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
4、多伦路85号
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该住宅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建筑,并带有东西方建筑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日本从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建筑为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古罗马式的券、拱及带有古典主义的柱式。屋外前檐下设平台,和适合做家务使用。正篆建筑显现出既古朴苍劲有典雅洒脱之韵味。
5、多伦路93号,1920咖啡馆(王造时旧居)
“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当年曾把这里作为革命的一个据点,如今是1920咖啡馆。这幢房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面北临街,两层混合结构。屋面平台,对称地置有弓形山墙和三角形山墙作为装饰构件,并广泛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入口、门、窗上,这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是不多见的。外墙全部细面仿水刷石饰面。特别是层间立面的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塔司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了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特色。
6、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楼
建于二三十年代,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楼顶端所置古钟为青铜冶铸。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九十年代由上海浙商应国华捐资修建,楼高18.5米。旁边的小路即为东横浜路,景云里名人住宅群就在这里。
7、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
老洋房,我经常去的地方,在三楼看旁边的夕拾钟楼,日落黄昏,感觉特别好。
8、多伦路145号,左联纪念馆(原中华艺大校址)
约建于1920年。这是一幢独立式的东南亚殖民地风格建筑,从建造年份推算,是一栋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式样,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这是一种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诺尔曼·肖创始的风格。该宅占地面积684平方米,花园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特别是该宅受安妮女王时代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演变趋势由简洁到丰富,由强调秩序感转向追求装饰效果。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随着建筑立面的演变,建筑平面也由最初方形的简单分割渐趋于布置合理并有丰富的变化。该宅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9、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原中华艺大校址)
1924年建造,为陈望道任校长的中华艺术大学校址。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该建筑整体形态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城市住宅形式,局部处理使用简化的古典建筑语汇。沿街一面山墙立面呈曲线形,带有欧洲传统住宅特征
10、多伦路208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人陈仲篪建造。建筑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式柱子支撑,二层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装饰以古典样式,北如中门头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明显受罗马建筑的影响。
11、多伦路210号,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原白公馆)
白崇禧寓所坐落在多伦路210号,原由广东中山商人唐林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整个建筑平面成凸字形,四根白色的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白色巨柱雕刻精致。抗战时被转卖给日本人,抗战胜利后曾为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完好地保存,2003年经过整修。目前,这里是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12、多伦路215号,广东商人李观森住宅(梁鸿志旧居)
该住宅属于一种西班牙式,略带有地中海风格的建筑。1924年由广东商人李观森建造。后曾被汪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和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侵占。该建筑外观呈高坡屋顶,红色鱼鳞瓦屋面,简洁的门窗及布置于平面一侧的塔楼等反映出西班牙建筑特征,门廊、二层露台和塔楼底层设有仿古罗马陶立克式的柱子。拍过
13、多伦路250号住宅,孔祥熙旧居
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该建筑物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转角处,原来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所有。这是一幢具有东方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现在属于海军411医院。
六、东湖路
1、东湖路17号,青年报社(原花园住宅)
坐落于东湖路17号的青年报社,为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建造时间、设计人与施工人员均不详。解放前为国民党某军官的私人住宅。1950年,该花园住宅由华东交通部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及中央音乐院上海分院使用,后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内科学女生宿舍,1964年《青年报》报社迁入使用至今,作为青年报社办公楼。从建筑的布局和形式都可看出,这是相当富有者的一对花园住宅。联立式住宅,坡屋顶,建筑的整体完全对称。面向花园的南立面自然是主立面,颇为气派,有明显的上下、左右三段式构图。底层低矮,是辅助用房,也是整个住宅的“基座”。二、三层是主要的功能空间,构成了立面的主体,原来的立面要开敞得多,两侧的三开间连续券都是原来的敞廊。檐口女儿墙做得相当丰富,卷草花饰纹样很有立体感,显现出主人的阔绰殷实。而且,立面上的连续券柱形成了贯穿两层的巨柱式构图,窗间柱和转角柱以方圆之别很自然地使巨柱构图适应了整体需要,也形成明显的对称感,整个立面像一个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演绎本。只可惜改建的痕迹太浓,不仅敞廊被封实,左右两侧从敞廊通向花园的大楼梯也没有了踪影。如今只能更多地从北立面外墙和窗框线脚来体会南面原有的建筑立面品质。主楼梯位于每一户型北面的中部,自二层起直至阁楼,深色木质楼梯围绕着中庭空间盘绕而上,梯段侧面的彩色玻璃窗装有典雅的铜把手,这种精美可以令人又一次遐想住宅南立面的过去。室内有多个壁炉,装饰精美。
2、东湖路70号,东湖宾馆(原杜月笙旧居)
当年,杜月笙在上海有两所公馆,一所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另一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70号)。华格臬路公馆据说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那是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二楼给原配夫人沈月英居住。她未生儿育女,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杜维屏(小名林宝),因为领养他后,事业发达,杜月笙因此对林宝视若己出、宠爱有加。后面西式楼房,底层作为办公室,帐房间和大菜间等,二楼给第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第三夫人孙佩豪居住。杜月笙的前三个夫人都是苏州人,他的第四夫人姚玉兰是北京人。杜月笙娶她时遭到陈帼英和孙佩豪两位夫人的联合反对,后来陈帼英私下与杜达成协议,同意杜娶姚。于是杜在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租房和姚成婚。这件事被孙佩豪知道后,一气之下,就带了两个儿子和佣人离开杜家前往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杜月笙在东湖路的新公馆是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花了三十多万美元建造并奉献给他的。这幢富丽堂皇的花园式住宅主楼有5层高,呈对称布局,立面构图严谨;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平方米房屋设计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