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别墅却晒小土房,朱之文是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还是真虚伪

大衣哥朱之文人设崩塌,住别墅却晒小土房,200斤女儿频繁被求婚大衣哥朱之文人设崩塌,住别墅却晒小土房,200斤女儿频繁被求婚阿龙吐娱乐百家号大衣哥朱之文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吧?成名于《星光大道》,那个时候,朱之文说自己喜欢唱歌,农作的时候就在田间歌唱,练就了好嗓子,有许多梦想,希望能给村里人修路盖学校,当时的朱之文感动了所有人,更是让毕福剑刮目相看,于是朱之文也变成了草根逆袭的典范。然而如今,大衣哥朱之文人设崩塌,从普通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圆滑,甚至开始不走寻常路。最开始商演的时候,朱之文每场演出是5万元,如今则变成了50万。我们都知道,小沈阳身价最高的时候也不过如此,能看得出这几年朱之文没少挣钱。成名之后,朱之文也确实帮助了乡民。借钱给他们,甚至疯狂的修路。结果没多久朱之文就面对媒体诉苦,称那些村民每天都会组团来家里借钱,如果不借就砸东西,威胁他。网友特别愤怒,一直炮轰村民,直到媒体采访村长,询问情况,才真相大白。原来朱之文确实做了好事情,但没有落实到位,说好的建造学校,结果一分钱都没捐,就连道路都是偷工减料,这就难怪大家对他不满了。如今的朱之文住别墅却晒小土房,200斤女儿频繁被求婚,有钱不是一件坏事,朱之文却在媒体面前多次塑造老实人的形象,还说自己喜欢农村的生活,住着土房子更舒服,女儿有钱后则是疯狂的吃东西,山珍海味,顿顿都要花费几百块,也因为这样越来越胖了,不过一点都不愁嫁不出去,同村和隔壁村的男人都跑来做上门女婿。GIF其实草根成名,要保持初心太难了,目前也只有王宝强和赵丽颖做到了这一切。草帽姐在镜头前说的比唱的都好听,结果变成了疯狂的炫富女,朱之文觉得自己挣的钱不够,还各种哭诉自己生活困难,知情人透露,他们的银行存款早就超过了几千万。对于这事,你怎么看?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阿龙吐娱乐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提供最新娱乐八卦咨询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相关推荐:
在手机上看
下载到电脑
&&&&排行榜
友情链接:&|&&|&&|&&|&用户QQ群:
商务合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718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沪)字003号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R1S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R0S
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大衣哥朱之文终于倒了?深夜发文退出娱乐圈,网友:承受不住压力_综艺节目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在如今的娱乐圈有很多的草根明星,在成名之前的他们也都是朴实的老百姓,但出名之后的所作所为才能看出一个人品行的好坏。众所周知很多的草根明星都是参加《星光大道》而出名,比如草帽姐、王二妮,阿宝,大衣哥朱之文,其中草帽姐以农民歌手身份成名之后却开始膨胀,过上了富态的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大衣哥朱之文。
提起大衣哥朱之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农民歌手,妇孺皆知,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朱之文,是地地道道的朴实农民,从小就对唱歌有着极大的热情,然而在自己11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朱之文只好辍学回家,一直打工养家,在42岁的的时候,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参加《我是大明星》的选秀栏目,获得了冠军。
说到大衣哥这个称呼,缘由朱之文在参加《我是大明星》的节目比赛中,模仿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因为在参加节目时,连来回的路费都是成问题,没什么演出的服装,只好就穿了一件军大衣上台,获得了冠军,观众也亲切的称为大衣哥,从此大衣哥朱之文这个称呼不胫而走。
一夜出名的朱之文,征服了观众,后来又参加《星光大道》被大家广为熟知,甚至在2012登上了春晚节目的舞台,大衣哥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从之前地地道道的农民逆袭成为了大明星,从成名都如今一路走来,受到过大家的质疑,误会,谩骂,也有喜欢他的观众的鼓励,大衣哥也一直保持初心,从未想过放弃,但却在1月12号突然微博称自己决定退出演艺圈,绝不复出,这是怎么回事?
为何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大衣哥朱之文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尤其是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大多都是要同流合污的,像资历老一点的,比如陈道明、李雪健、李幼斌等还会有所保留,但像朱之文这样没资历没背景的草根明星,他没有游刃有余的空间。
现在在娱乐圈最常用的两招,男女绯闻和金钱利益,屡试不爽,很多成名很多年的艺人都架不住,更何况朱之文。自从朱之文成名之后就被爆出抛弃共患难的糟糠之妻与哪位女歌手有着不正当的关系,大衣哥也相继澄清。
知道朱之文红了以后,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开始向他借钱,朴实善良的大衣哥也没有拒绝,问及村民借的钱会不会还朱之文,都表示不会还,说朱之文不差这点钱,这是什么逻辑?
在朱之文有钱以后,没有丢失农民的善良的本分,依然住在农村,并没有过上奢侈的富贵生活,他说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会离开脚下这片土地,经常下地干活,还和大家分享在农村的点滴,让众多网友纷纷点赞,成名之后不忘本,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但大衣哥朱之文却做到了。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朱之文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就连前些日子因为领取小麦补偿款就遭到村民的嘲笑和网友的批评,很多的人都认为现在钱这么多,腰缠万贯,有什么资格和脸面领取补偿款?朱之文微博发文怒问;&我种地了凭什么不能领?&
在早些时候,大家就知道成名之后的朱之文就帮村里办好事,自掏腰包修路,完善各种村子的设施,没想到被自己曾经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认为是应该的,理所应当,有心帮助大家却被说三道四,即使他的内心再坚强,也受不了这样的&千锤百炼&,日晒风噬!
通过朱之文的这些遭遇反过来想一想,这也是大家所说的人性作祟,和你一起长大,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条件都相同,大家都一样,突然有一天功成名就,腰缠万贯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浑身不舒服难受,甚至是嫉妒恨,所以开始挖苦,嘲讽,取笑,看的别人比自己过的好,这就是人性的丑陋。
如今的大衣哥萌生出这样消极的想法,是被如今现实所伤害,像大衣哥这么朴实的地道农民在娱乐圈肯定会适应不下去,像大衣哥把名利看的淡,不追求虚荣的歌手真的是有错吗?
希望大衣哥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别太累,毕竟出力不讨好的事能坚持做下去吗?
本文来源:【娱乐麦芽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黄仙妹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友情链接: |父母过度的对孩子自信有种什么感受?网友:自信以后住别墅开豪车父母过度的对孩子自信有种什么感受?网友:自信以后住别墅开豪车来不及说离别百家号父母过度的对孩子自信有种什么感受?网友:自信以后住别墅开豪车我就不得不说了,我老舅家的孩子,我管他叫表哥,每天无所事事的啃老,年纪轻轻没有一点上进心,养膘都二百六十斤了也不想减肥,就是怎么舒坦怎么过,长的也不怎么样,然后他妈还觉得自己儿子很优秀,以后要找个长得好看个子还高家庭条件优秀还要会做饭会家务的能照顾我表哥,结婚的时候要女方配车配很多嫁妆的那种,不然人家不要。希望她的愿望这辈子能实现吧这叫奇葩?最奇葩的是某些长相学历家境工作均一般,要车又要房,身高185工资1万+。结婚房车均加上她的名,工资卡归她。又要老公纵横职场,又要6点准时归家。关键是还有一堆看客觉得这很应该。呵呵我妈一朋友儿子都40岁了没对象,让我妈给他介绍,我妈说有女孩子34-5岁的,人家妈还说34-5岁会不会太大了?最好31-2岁的。我妈直接说那人家还不嫌弃你儿子年龄大啊!那男的没工作,独生子,家里有房子收租的!我婆婆人前人后都说我八字好,嫁到她家嫁给她儿子……还觉得她儿子超级帅。在颜值这方面被她自己女儿怼了几次后现在不怎么说了,内心仍然觉得他超帅!她还对自己做的菜有一种迷之自信……她自己侄子有一次不小心真相了说她做的菜又辣又咸……一个远房亲戚,说她女儿考上了西南大学,然后厦门大学的打电话叫他女儿去读,说想了想都是名牌大学,最后选择走远点的厦门大学,四百过一点的分数,可能就是专科,不知道够没够三本。。。,已经毕业了一两年,结婚的时候,和以前的老师朋友说自己高考考了将近五百分。。。真是勇敢的人。我爸觉得我特好,当年读大专的时候,学校里发生了一点事,我死活不想要毕业证,所以,算起来我只有初中的学历,然后我找了个警察当老公,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平时接一点剪辑视频的活,每个月也能有七八千的,过得挺好,我爸死活不同意,嘴里说太远了太远了,其实心里就是鄙视人家家里穷我婆婆是看孙子好,大孙子瘦的竹竿一样,眼大肤黑发亮的那种黑,她说黑健康瘦精神,眼大漂亮,小孙子出生后,又白又胖眼小成一条缝她又说白胖招人爱眼小聚光,她如果不是在夸完大的接着夸小的,我也就信了,反正谁也不如她家的孩子,孩子小时候不找她,她居然说:"我要有奶,孩子就不找你了"。奇葩的思维。如果你有什么相似经历可以分享在下面评论,欢迎大家积极讨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来不及说离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相关文章朱之文1.4元苦撑20多天
&朱之文窗外偷听自学通
在乡村干活当然乐趣很多,但是他心里还是热切地向往学校生活,十分渴望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上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尽管他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但是他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朱之文暗暗发誓:不能停留在这个地步,不能就此放弃,只要有机会,还要读书!
小学的窗外是一片沙地。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拿根小树枝,在窗下的沙地上练习写字,做题。他在田里干活休息时,拿着字典,学会看课文,写新字,还经常拿着小树枝在地上不断地演练,温习。
老师和同学当然会发现他经常在外面偷听,但他们都很同情他,没有揭发他。
就这样,朱之文像古代偷艺一样,“偷学”了很多知识,而且他特别喜欢背课文,经常训练自己。这样的背功,为他后来记东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他小学只念了两年的书,却不知道他偷着自学了很多东西,而且学习更多的要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大家只知道他会唱歌,却不知道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这两样也是他后来娶得媳妇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今天他二哥朱之芳经常自豪地指着墙上的荷花和小动物对记者说,这都是“三儿”当年画的。
看来,有心人,在哪儿都会取得成功。
除了在教室外偷听,他还经常请教其他小伙伴,央求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他。
小伙伴们自然很支持,特别是他的邻居,教给了他很多东西,并把课本和作业本给他看,帮了他大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番努力,朱之文掌握了大量的生字,慢慢地能独立阅读了。虽然学得不系统,但他掌握了自学方法,这为他认识和记住歌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现在人们会惊奇地问:他这个连小学二年级都没念完的农民,为何能准确无误地演唱那么多歌曲,一字不差,字正腔圆?写的字也不像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还能阅读很多书籍资料?
奥秘就在这里——功夫就怕有心人,有心才能练就真功夫。
歌唱就是我的生命(1)
一、父母赐予的金嗓子
当年朱之文家实在太寒酸,太贫穷了,只有一座土房子,一片菜园,几亩薄地,却有一堆债务。
这就是父母留给他的,他挑着这副人生重担,行走了几十年。
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的确很苦命,而且很难改变。当年在老家,几个婶子、大姨提起他来,都伤心落泪:“三儿这孩子实在是太苦了,这么些年,他撑着这个家,活得不容易啊。”
现在从成才的角度看,苦命其实是一种促进力量——逆境使人成才。最重要的是,父母给了他一副得天独厚的金嗓子。
他的音域宽厚,嗓音洪亮,演唱时而磅礴雄浑,时而婉转悠扬,有一副令人惊叹的多声部美声的金嗓子。
从这嗓子里发出的声音,嘹亮、激昂、雄浑,给人强烈的震撼感觉。从嗓音条件看,音色好,有质感,真声多,好听,让人容易接受。在低中高音部都有一定的实力:低音雄浑而不乏圆润,好似水墨渲染于纸,氤氲出祥和;中声部发音扎实,有完美的共鸣与强悍的穿透力;在高音区也具备很强的爆发力与进一步提升的潜能。也就是说,他在发声特点上,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浑厚清澈。
声音频谱可以简单地分为次声波、可听声波、超声波。他除了能发出频谱广泛的可听声波外,还能同时发出让人震撼的“次声波”和极具穿透力的“超声波”。好的次声和超声是健康的频率,这种频率,能够带给人美感、高尚、向上的力量,对人的身心大有益处。
人体五脏的振动频率是次声波,因为强悍的次声波能振动人体的五脏。所以,他的歌声容易打动人的感情。
超声波给人的感觉是高频和高能,所以人们又喜欢说“大衣哥”的歌声“秒杀”谁谁,其实这是种感觉而已。
为此,他得感谢父母无形中对自己的厚爱!大哥朱之训嗓音略带沙哑,二哥朱之芳嗓音温和低沉,其他几个姊妹,都没有这个嗓音,连同他的两个孩子也不具备这个优势。据说是携带基因的染色体在遗传中产生的变异,真是很奇妙的事情。
总之,这个苦命农民的嗓子是父母赐予他的最大财富,真可谓天生唱歌的料。
嗓子是歌者的天分。周围的人却说,正是这亮堂嗓子,奠定了以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大衣哥”事业的基础。
但是有了天分未必就能成功。是什么促使他从一个苦命的农民成长为一位令人瞩目的农民歌手的呢?
二、很想做只小百灵
朱之文六七岁就开始喜欢唱歌,当他从广播、收音机里听到各种悦耳的歌曲后,音乐的种子就植进了小小的生命。他感觉好的歌曲让人震撼,是一种听觉享受。
从此,音乐成了他一生的知己。回忆起朱楼村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堂,有歌唱,这是他的最爱,老师也最喜欢他。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二,开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同学们齐声合唱起来。
老师很快从这群孩子的歌唱声中听出一个洪亮的声音,说道:“请朱之文同学单唱这首歌。”
他腾地站起来,放开嗓门,大大方方地唱起来。干脆、清亮的声音飘放出来,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
老师高兴地表扬道:“朱之文同学学得最认真,唱得很好,就像小百灵鸟那样动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在语文课上,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课文,老师再次听到了一个好听的声音,说道:“朱之文同学,你来朗读这篇课文。”
他声音亮堂,有板有眼地朗读起来。老师再次表扬,同学们多次鼓掌。下课后,很多同学都众星捧月地围着他,羡慕地说:“朱之文,你的声音真好听,我们如果有你这副好嗓子该多好呀。”
他心里甜丝丝的,心想如果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人生该有多美好。
这是环境对天赋的正反馈。有才干的人,对自己的天赋,总是能够从别人对自己的连续评价中感知和强化起来,并且善于利用,使之最大化发扬。
朱之文入学第一次唱歌,就受到老师表扬,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外界得到的正反馈,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多年后都没有忘怀。
在以后的学习、劳动中,他唱歌感到快活,也使别人快活。在大家的快乐中,他总是特别高兴。正是这种正反馈的不断激励,使生活在困苦中的他萌发了把歌曲唱好的决心。
三、看电影,学唱歌
父亲去世后,他更加懂得要努力。村里偶尔会有人来放英雄电影,他从电影中学会了坚强、坚忍不拔、笑对苦难人生。
乡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看电影就成了乡村人最大的享受。朱之文成长的年代,电影对年轻人的梦想起了启发作用。
“今晚村里来了放电影的!”村民们最喜欢听到这样的消息,纷纷奔走相告。
他和一群小伙伴急三火四地吃完饭,带着小板凳,早早地去放映场地占座位。
他特别喜欢看战斗影片,《南征北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看得他如痴如醉,更喜欢每部电影的配乐,心中暗暗记住吟唱。
他和小伙伴们看完电影后,经常模仿电影中正派角色的言行举止,大家都学得形象逼真,但是有一项他们都模仿不了——唱主题歌,这是他的专长。
那晚公社电影放映队来村里放映《闪闪的红星》,他和小伙伴们被剧情深深吸引住了,对恶霸深恶痛绝,对少年英雄潘冬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电影结束了,村民们恋恋不舍地离去。
乡间的小路笼罩着如水的月光,小河静静地流淌,河边的树林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
他还陶醉在剧情中,那精彩的战斗场面,那优美的江景,那动听的歌曲,使他大脑细胞高度兴奋!
他无师自通,不由自主地信口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清脆嘹亮,有板有眼,酷似电影重放。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中飘出很远,惊飞树上的小鸟。
和他一起回家的村民们纷纷叫好!一长辈村民开玩笑地说:“小三(外号),长大了当歌星吧,挣了钱别忘了你大爷啊。”
他嘿嘿地笑着,拍着胸脯保证说:“您老放心吧,俺绝对忘不了。”
其他村民也跟着起哄道:“你能不能忘记你大叔?”“你能不能记着你大姨?”
他大声回答道:“各位长辈们放心,我谁也忘不了,都铭记在心!”
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高兴,盘算着怎样才能再听到这首歌,到时一定要争取把歌词全背下来。
从此,看电影、听广播、唱歌就成了他最大的爱好。无论哪个村子放电影,无论十里八乡,他都邀上小伙伴徒步前往,在回来的路上反复吟唱学来的几句歌词。
通过看电影,他学会了《红星照我去战斗》《牡丹之歌》《驼铃》《知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送别》等经典歌曲,勤加演练,做到了熟能生巧。后来他通过听收音机又学会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军港之夜》《小白杨》……后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渴望》《篱笆、女人和狗》,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跟着唱片头片尾曲,比任何人都投入。
他痴迷于学电影里的歌,并利用一切机会练习。于是,屋里院里、田间地头、树林、小河旁总是飘荡着他稚嫩悦耳的歌声,这成为朱楼村的一道风景。
朱之文不仅学习歌唱英雄的歌曲,而且还学习英雄人物,像英雄那样去战斗、去生活。
四、母亲最喜欢听他唱的歌
朱之文的成功与心灵教育是和一位伟大的母亲分不开的。从幼年、少年,一直到青年、成年,她始终影响着他。
父亲的过早离世,粉碎了他的求学梦。他只得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龄小朋友背着书包,成群结队地去上学,一边像听天书一样,听他们讲述学校里的事情。
旭日东升,孩子们披着一身朝阳,系着红领巾,欢蹦乱跳,喊着口号,兴高采烈地往学校奔去。大人们带着农具,三三两两,陆续去地里干活了。村子很快安静下来,偶尔只有几声鸡鸣犬吠。
可怜的他独自踩着露珠,拔来一大捆青草,背回家,拌好饲料,喂猪、喂羊、喂鸡。
妈妈很忙,没时间照料他。童年的他经常和院子里的小鸡、白鹅等小动物做伴,对着小鸡们唱歌: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老山羊一边欣赏他的歌声,一边慢条斯理地嚼着青草。小公鸡、老母鸡乖乖地蹲在他面前,出神地听小主人唱歌。
他回忆、模仿着昨晚电影中的插曲,尽情演唱。开始找不到感觉,不是忘词就是上不去高音。于是他一遍遍地模仿、演练,不厌其烦。
但毕竟文化有限,识字不多,发不准音,它们像拦路虎一样,挡着他歌唱,让他无法流畅地唱下去。
他心急如焚,望穿秋水,盼望着黄昏到来。
夕阳西下,他那一群好伙伴迎着晚霞,背着书包,装载着一天的收获,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一路唱回家。
他赶紧迎上前,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小朋友们自然热心地教他。
根据伙伴们的传授,他再静心练习。克服困难的方法除了问伙伴,还有查字典,反复模仿电影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如《冰山上的来客》《戴手铐的旅客》等,都是看了几遍电影学会的。
他邻居上过高中,在村外一个涵洞中教他学唱《十五的月亮》,由于涵洞中有回音,唱得很好听。他有空就学,经常跑到涵洞中来唱歌。
他母亲从田里做完农活回来,简单洗了把脸,就开始做晚饭。饭后,闲不住的妈妈又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孩子们织布、缝补衣裳。她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不停劳作,这一辈子真是很辛苦。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母亲身边说:“娘,我学会一首新歌了,您想不想听听?”
母亲高兴地笑道:“是吗?快唱给娘听。”
于是,他亮出大嗓门,慷慨激昂地演唱起来:“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演唱完毕,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娘,您听我唱得怎么样?”
母亲伸出大拇指,夸赞道:“小三儿唱得真好,娘最喜欢听了,好好唱,将来当个歌唱家,多露露脸,为咱老朱家争光。唉,你爹爹要是活着,不知有多高兴……”
那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穿着华丽服装,站在豪华舞台上,引吭高歌,台下掌声雷动。
这朵梦想之花经过三十多年的汗水浇灌后,终于鲜艳地怒放了。
五、到邻居家听收音机播放歌
童年时候,他学歌的主要途径是到各村看电影学唱歌,练习电影主题歌和插曲,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很像是原声。
但乡村放电影的机会不太多,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怎样才能接触到更多的歌曲呢?
有一天,他在院子逗小鸡,邻居院子里传来悦耳的歌声。
他眼前一亮,心头一震,马上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发现歌声里从一个砖头大小的匣子里发出来的。
“大大,这是什么高级玩意?”他好奇地问。
邻居大伯神秘地说:“之文,这东西的名字叫收音机,能听新闻,能听评书,还能听歌。”
“它老是说啊唱的,不累吗?”他不解地问。
大伯笑着说:“傻孩子,它是跑电池的。”
真神奇!这比放电影高级多了,电影只能放一遍,而这个匣子却可以长时间播放。
他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听歌。逐渐地,从收音机里学歌成为他练唱歌的又一个主要途径。
每天起来,他三下五除二地做完零活,然后就急三火四地跑到邻居家听收音机里的歌。邻居对他特好,有时没开收音机,见他去后马上打开。
有时人家在听别的节目,如刘兰芳讲的评书《杨家将》等,他不好意思开口,只得陪着人家听完,然后央求拨到唱歌的频道。
很多时候,他心急火燎地跑过去,抬头一看,心凉半截,邻居家里锁着门!他想停会儿再来,但是又不知道邻居什么时候回来,生怕错过听歌的好机会,就一直在邻居门口等着,直到人家回来。
从收音机里听歌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听完就跟着唱,神魂颠倒的样子,与平时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唱歌时如何咬字、吐字,他都是跟着收音机学的。越唱越感兴趣,他经常对着镜子练。如何省劲,如何舒服,就如何唱,气息、音准,他都把握得很好。
时间:第5章 歌唱就是我的生命(2)
可是,他家没有收音机,不能随心所欲地学,如果他自己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该多好啊!
他无数次幻想着、憧憬着,什么时候自家也能买台收音机啊。
六、血汗钱挣来收音机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挣钱,买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这个念头刺激得他寝食难安,成了他最大的兴奋点。他性格很倔强,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干,不管阻力有多大。
1986年初,村里很多村民到郑州三十里铺一家窑场打工。那年他不满18岁,家里人也反对他去。
但是他要拥有学歌用的半导体收音机,想搞到它就必须有钱,想有钱就必须打工,所以他一定要去。
怀揣着梦想的少年出发了,背着大包行李,带着一脸风尘,他们奔赴到郑州那家窑场。
窑场的活计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脏、累、热。尘土飞扬,空气污浊,每天高温工作,汗流浃背,而且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
工友们年龄都比他大,一天下来,个个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年少的他不仅和他们一样顶住劳动压力,还能挤出时间唱歌。每天早早起床,跑到离窑场一里远的田野里练唱。
休息的时候,工友们喊道:“之文,给我们来一首吧。”
他说,好嘞,就大方地演唱起来。顿时掌声不断,连老板也被歌声吸引过来,夸赞道:“好听,真好听,再来一个!”
歌唱才艺得到肯定,他唱得越发起劲。
有时工友们晚上睡不着觉,就让他唱歌。
一起干活的耿师傅会吹笛子,工作之余,教会了他简单的乐理知识。
终于盼到发工资了,他仔细小心地点着这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心里乐得比喝了蜂蜜还甜。
别的工友拿到钱,有的赶紧往家汇,有的去买衣服,有的去买好吃的。
而年轻的朱之文既不买一件新衣服装扮,也不买肉犒赏自己,而是马上跑到街上,花15元买了一个“黄河牌”半导体收音机,然后又在旧书摊上,花1元钱买了两本乐理书。
后来他又花15块钱在开封旧货市场买了一个录音机,又花了1.5元钱买了盘《中华大家唱卡拉OK》磁带。
就这样天天听、天天唱,守着盘磁带学了一两年,那时他只顾着模仿,也不知道方法对不对。
后来他在旧书摊上买了《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的书与磁带,像学生高考一样,认真钻研。
不认识的字像一只只拦路虎,阻挡着他前进的步伐。他搬来字典,查陌生字,天天琢磨。
自从喜欢上唱歌以来,他只是旁听过几节声乐课,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有的只是练歌不辍。他比较喜欢唱经典红色歌曲、民俗歌曲,那些爱呀恨呀的通俗歌曲,他觉得没啥意义。
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打牌,不请客吃饭,但在花钱学唱歌方面,他一向很大方。
他生活简单,吃的是田野里种出来的庄稼和青菜,不喜欢大鱼大肉。劳作和唱歌,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高兴和欢乐,他在歌唱中享受着既劳碌辛苦又快意舒适的人生。
七、头绑绳赶瞌睡,咬破手写血书
男儿当自强,一定把歌唱好。
无数次,他都在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歌唱好,做一个中国最会唱歌的农民!他要像影视剧中的英雄那样,逼迫自己奋斗不息!
白天干了一天活儿,晚上吃完饭后,他又开始学习歌谱等乐理知识。无论多忙,他规定每天必须学习一段时间,否则不能休息。
有时因白天过于劳累,他看着书就瞌睡了。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怎么行呢?必须保证有效学习!他想起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决心借鉴。
他年轻时候头发留得长,就想了个办法:在墙上钉个钉子,用绳把头发绑到钉子上。每当他瞌睡时,必然往前一倒,绳子就把他拽住,咯噔一下醒了!然后继续学习,一直学到午夜,困乏得实在坚持不住为止。
为了提神,他还发明了一招“妙计”:把蒜泥抹到眼皮上,辣得闭不上眼,以此激励自己。
到了凌晨三四点钟,他又逼迫自己翻身起床,多穿点衣服,到小河边、树林里去练唱。
很多时候,他干完活特别累,一睡觉就不愿起来。后来,他看到某个电影里的一位英雄咬破手指,在一件破背心上写下誓言:成功!
既然咬破手指头写血书,真能激励人,那么他也学英雄,咬咬吧,一咬咋那么疼呢!继续咬,终于咬破手指,鲜血流出来了。
他赶紧找到一个没袖子的小背心,在那上面写出“成功”二字,就算把这个血书写出来了。
朱之文把写了血书“成功”的小背心挂在床前,每日激励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每当凌晨醒了但不愿意起来的时候,他就凝神看这血书,顿时来了力量,大喊一声:起,一二三!嘣!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系上扣子,走出房门。
凌晨的村庄空气清新,一片寂静。他哼唱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往树木环绕的小河边走去。突然前面出现一个发着蓝光的怪物,紧盯着他。
他大喝一声,追了过去。那怪物转身飞一样地逃跑。他穷追不舍,那怪物嗖地蹿到树上!他再次追过去,用力摇晃树。
那怪物喵的一声,又从树上跳下来,继续飞奔。原来是一只猫,他虚惊一场。
写这个血书确实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他经常想:写罢血书了,哪有说话不算话的,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所以这样一来二去,朱之文练歌下的这个功夫,跟他写这个血书有关系。
是啊,在勤奋和方法两大法宝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八、漏雨练歌,激情不灭
一个从没受过正规乐理知识训练的人,唱的歌如此打动人心,无论是音准、节奏,还是音乐的表现力,都类似原版回放。很多人都问朱之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一句话,成功来源于他的清心寡欲,很简单,就是喜欢唱歌,对音乐有执著的追求。
在练习唱歌的道路上,他遇到的最大麻烦是高音高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
他就下笨功夫,一个音就练上两三个月,一首歌曲练两三年,直到满意为止。
邻居说他们家都不用买闹钟了,之文天天定点唱歌。尽管人家有夸赞的意思,但他怕打扰别人,主动把练歌地点改在村南小河边、树林里、涵洞中,风凉飕飕的,有时还下雨,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村子南面是一座很高的黄白河大堤,还有一片杨树林,空旷宁静。他经常在那里练声、喊嗓子。这里偏远,练歌也不影响村人休息。练完,天亮了,回家吃饭,下地干活。雨雪天他也去练,下雨天就顶块塑料布喊,刮风天就对着狂风愣喊,风吹得站不住了,他照样唱。寒冬腊月大雪天也在喊,他全然不顾冻烂了手和脸。
他觉得天气越恶劣,越能打得开嗓子。
唱歌是爱好,干活是主业。要是地里需要干活了,他就挥舞着农具,边干边练。他从没因唱歌耽误过农活,相反,干活时还喜欢唱着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30年的苦练。坚持30年不是一句空话。很多事情,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坚持一天、一月容易,坚持一年、十年很难。
这不仅需要毅力,还需要忍受各种诱惑,首先是金钱的诱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你只有两只手,不可能把一切都抓住。
有得就有失。那些年他得到事业的同时,也失去了荣华富贵,乃至起码的生活条件。
他家的土房子在村里几乎是最破烂的,每到下大雨,屋顶就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雨水滴滴答答地从屋顶漏下来,地上只得用几个大脸盆接雨水。
他顶个塑料袋子,也就是化肥袋里边那个,一撕,蒙在头上,照样练声:“咪咪……啦啦……”
下雪了,刺骨地冷。人们都关紧门窗,把炉子烧得旺旺的,啥也不愿意干。他却穿个大棉袄,或者用一床大被蒙着,继续练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在他心里,每天都开放着一朵鲜花,那就是歌唱事业。
刮大风,人们避之不及。但他继续练歌,而且哪儿有风就上哪儿练去,哪儿冷上哪儿练去。
他的手冻得又红又肿,鼓得那么高,都冻烂了,耳朵也冻坏了,脸上冻得都是冻疮。但是他痴心不改,继续唱。
再说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马路上站着哼歌发愣。过来一辆汽车,“嗖”的一声把他撞了有七八米远。
那个司机吓坏了,他停车下来看,紧张地问:“您没事吧?”
朱之文爬起来,好心地跟司机说:“走吧,走吧,俺没事儿。”
然后朱之文像没事一样,自己离开了。
想不到第二天,他连走路都不能走了!几个伙伴把他送到医院,医生一检查,确诊需要住院治疗。
他对几个伙伴说:“你们几个回去以后,别忘了把我的歌本给我带来。”
伙伴问:“给你带歌本干啥?”
他说不能在医院浪费时间,想一边看病,一边练歌。
几个伙伴夸赞说:“哎呀!你看朱之文这样练歌,这个毅力,这个韧性,真是太了不起了!”
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他坚信,自己对歌唱事业高度痴迷,有一点点时间也用在练歌上。这份激情,这份执著,才能感动日月,感动命运之神。
要相信,贫穷打不倒有志气的汉子。相反,过于追求富贵反而可能失去事业。雄鹰飞得高是因为它没有牵挂,翅膀上绑着黄金的鹰是飞不高的。
九、自造朱氏练歌房
朱之文从小就懂得,人要安贫守道,潜心下力才能做点事。
家里空间小,晚上想看书、练歌,又怕影响家人休息。他和家里人商量后,在自家走廊里搭了一个简易小屋,它有6平方米,墙用旧报纸糊了一下,挂上一面镜子,一挂座钟,摆了一架旧电子琴(那是他几年前在北京打工时,一个老太太送的)。地上还铺了一大块捡来的红地毯,这是为了找舞台的感觉。这就是他的“练声房”或“练歌房”,正对着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用来照清脸上的表情。
工具书放不住,他就做了个夹子夹住,但它不平衡,不好用。后来他又想了个办法弄了个铁皮窝一窝,顶上它,但书还是放不住,会倒。后来他又找了两个小铁皮钉钉上了,这样夹住就不掉了。
练习唱歌除了用自制的乐谱书架识谱,照镜子,还需要发音准确,于是他找来了《汉语拼音字母表》。
站在心仪的这片属于他的自由天地,手捧梦寐以求的工具书,他孩子般地哭了。
有了工具书,他开始用专业水准要求自己。每天晚上,靠着这个简陋“练歌房”,他竟然坚持练习了二十多年。
朱之文虽然名字里有个“文”,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就需要格外下功夫。比如说在记歌词的时候,没有什么奇巧妙招,只有笨招数:一遍记不住来两遍,两遍记不住来十遍,十遍记不住来二十遍,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下气力,直到背熟为止。
自己琢磨五线谱、简谱,攻克生字,寻找感觉,唱一首歌需要一两年。
不管多累,吃过饭后,他都会来到练声房,对着镜子练习。唱不到位,就仔细揣摩,找感觉。找不到感觉,就到外面溜达溜达,等精神彻底放松了,再回来练。
他通常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等上床睡觉的时候,妻儿早已进入梦乡。
有村民说道:“哎呀,你看看这个之文他整天嗷嗷地在那儿唱歌,跟个神经病一样。”
还有的说:“哎呀,他那嗓子咋那么好,赶快报考去吧,你能当大明星。”
夸赞的,批评的,说什么的都有。
朱之文刚成名的时候,我曾遇见一位菏泽单县姑娘,说起他,她的原话是:“我们这里的人都说他是神经病。”
他不局限在“朱氏练歌房”,常在早起的院子里唱,在打麦场的夜色中唱,在树林里和涵洞里唱。农村野外的涵洞是天然的练歌房和录音棚,那里静悄悄没人打扰,还有长长的回音,在那里他真正体会到了歌唱家的感觉。
所以就出现了奇迹:他说的是咬词不清的单县方言,但歌词发音却纯正清晰,音乐节拍恰当,声音纯净辽阔,让人耳目一新。
他当时也不知道这和雪域高原的“自在天女”索拉旺姆或者黄土高坡上的“阿宝”一样,也是中国原生态的歌唱。
除了天赋,除了心灵,想得到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一定要在练歌的过程中真正把歌中蕴含的思想彻底融会在自己的思想中。
他塑造着歌,歌也塑造着他。
要想创造奇迹,自己必须是个奇迹。
&时间:第6章
贫困挡不住飘扬的歌声
一、吓跑姑娘的29岁穷光棍
贫穷生活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喜欢唱歌反而让他非常乐观。每天早晨和晚上,村前小河旁总是飘荡着他从稚嫩到成熟的歌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他的单身生活就这样在贫穷和快乐中,不温不火地度过,直到29岁奔三的年龄。这个年龄在农村早就结婚生子了,甚至孩子都已经上学了,而他却八字没有一撇。
大哥朱之训坐不住了,说他都快三十的人了,还没成家,甚至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啥都不想,整天只知道唱歌,难道这能当饭吃,打光棍过一辈子?当大哥的急得心如火烧,四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他的家庭条件实在糟糕透顶:老土坯房,房顶找不到一根正梁,屋内阴暗潮湿,这个年近而立的男子汉,还和母亲、妹妹挤在一起住,来见面的姑娘都被吓跑了。
不久,远房表姑介绍了一个姑娘,对方要求他“倒插门”。家人有点动心,但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在自己家随时可以唱歌,乡里乡亲的也都很熟悉。到了人家的门里,处处受制于人,多别扭啊。事实证明他这个选择是很明智的,如果他倒插门去了,还能有闻名遐迩的“大衣哥”吗?
母亲和哥哥整天催:“老大不小了,该成个家了,唱歌能唱来媳妇?赶紧挣点钱把房子盖起来,人家姑娘才肯嫁过来。家里太穷,不好找媳妇。想找媳妇,最起码要有个像样的房子,别把来相亲的姑娘吓跑。”
他不能放弃喜欢那么多年的歌唱事业,在坚持练习歌唱的前提下,抓紧打工,想法挣钱。他终于攒下一万多块钱,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破旧的土屋北面,新盖了三间砖坯房子。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二、30岁,唱着《敖包相会》迎媳妇
天赐良缘,因为有了月老牵线。
不久,媒人就上门了,介绍离村十几里的成武县天宫镇的一位姑娘,名叫李玉华,比他小3岁,1.67米的个头,一头乌黑的头发,扎成马尾辫。
那时朱之文长得也蛮帅的,要相貌有相貌,要身材有身材,要个头有个头——身高超过一米八,至少也是有棱角的脸型,留着分发。但姑娘开始还不是太上心,媒人说这就是朱楼村那个爱唱歌的朱之文时,李玉华心里是乐开了花:“是他呀,听说他唱歌很好听,要是能跟他结婚,岂不是天天有歌听?”她说,对这门亲事可以考虑。
然后是双方见面(俗称打对面),按照这边的风俗,男方要带着一些礼物到女方家,摆酒席,宴请对方的家人和亲友。
但他哪里有钱摆酒席请客啊?只得又四处借钱,买了点苹果、香蕉、糖果、瓜子等,骑车去李玉华家里。
就是这笔小钱,他后来老长时间都没能还上。
经过一年的接触和了解,双方情投意合。1997年春节,他欢唱着《敖包相会》,骑着自行车,兴高采烈地把李玉华娶进了家门。
结婚是人生大事,农村尤其重视,人家都是大摆酒席,大宴宾客。家人当然希望那样,要不然也太让人瞧不起了。但是钱实在太紧了,维持温饱已经不易,他哪里还有闲钱办酒宴?
借钱吗?早年为他父亲治病已经借了很多亲戚朋友的钱,何况他们也不是十分富裕。现在再向人家开口,实在是太为难了。
他们全家反复斟酌和商讨,最后决定“因地制宜”,只请关系最近的亲戚。
菜肴主要来自院里菜园子,自家种的。亲戚再帮助点,再去买点肉。最终他只摆了两桌喜宴,简单地吃喝庆祝一番,就算把喜事办了。
之文母亲长舒了一口气,了却一桩如山一样压着她的沉甸甸的心事:她喜欢的小三儿总算把婚结了,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三、女儿生于风雪中
结婚了,他也老大不小了,母亲更是着急抱孙子,于是有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的降生。
生第一个女儿时,他当时正在紧张地打工。媳妇临产那会儿,他才从工地上回来。由于时间紧,也不太懂,手里也没有钱,她无法到医院。天飘大雪,刮着七八级北风,大雪足足有半尺厚,天寒地冻的。他搀扶着快要临盆的媳妇往家走,走到半路她撑不住了,就要生了!
他心急如焚,在雪地里找到了一个麦秸垛,捣了一个洞,把可怜的媳妇放在里面,她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地里就要生产了。多亏了一个老奶奶来这弄柴火,看到这样子,帮忙给接了生。他把身上仅有的破旧大衣脱下来,把孩子包裹起来,这么冷的天总不能让孩子光着身子啊。他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虚弱的媳妇躺在借来的板车上。因为没有钱,他俩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吃饭了,又冷又饿,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实在没有力气拉车了。
在这冰天雪地里,他一擦一滑的,一手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一手拉着板车,拉一步就得大口喘气,几次摔倒在地。他挣扎着爬起来,不知趴下多少次,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身上都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找到了一个敬老院,他用仅有的两床破旧的被子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把媳妇放下,喂养孩子。他回去拿来一个炒菜用的小锅,把家里仅有的5个鸡蛋煮熟和玉华分着吃了。
小屋子阴暗潮湿,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他害怕也没有办法,这样至少淋不着雨雪。屋子很差劲,到了晚上老鼠满地都是,他怕老鼠咬到孩子,把仅有的被子盖在孩子和玉华身上,他仅能盖住上半身,脚丫子都露在外面,冻了一夜。
这次生孩子,他觉得挺愧对媳妇的。想来,当年他们遭受的困苦磨难超乎常人想象。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还是挺过来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觉得,任何困难,只要咬紧牙关,一切都会过去。
四、1.4元苦撑20多天
结婚后,家里很穷,但李玉华从来没嫌弃过他。
李玉华特别爱听他唱歌,田间地头,随时能看到他俩恩爱甜蜜的身影。
干活累了,他就唱首妻子喜欢的歌逗她开心。他练歌时,玉华从不安排家务活儿,所有事情都自己做。
村里人好心,即使穷成他们这样,也没谁瞧不起,乡亲们反而很关照。赶上过年过节,叔伯大婶都送点羊汤羊肉,他从小家里苦,大伙儿都同情。
记得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只有1.4元钱!说来让人不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即使这点钱,还是他挨家挨户收酒瓶子、破凉鞋卖的钱。
每天都吃自家的菜和粮食,这些不花钱。这点宝贵的资金,主要是用来买生活必需品:2盒火柴1角钱,1小袋盐2角钱,等等。
就这样,1.4元钱撑了20多天,即使物价再便宜,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孩子们嚷嚷着要吃糖块,他心里难受得如刀割,不得不哄他们:“不能吃,吃了牙疼。”
朱之文打工挣的钱除了维持起码的生活外,大多买了音乐书,比如金铁霖老师的教材,他的有声教材他学得比较多!还有韩萍老师的教材,他也喜欢。这方面的乐理书,他买了数十本,有新书,也有旧货市场淘来的旧书。农村的集市上,县城里的旧书摊,总让他流连忘返。
妻子有时也颇不理解他的举动,她甚至生气地质问:“大人可以将就,孩子呢?人家的孩子吃啥,咱的孩子吃啥?总得给孩子攒点钱啊!”
以后每每谈及此事,玉华总会潸然泪下。
可以说,在他走红之前,由于拮据,一家人对他的生活方式颇为不满,但这依然未能改变他对理想的追求。
清贫,给他们一家四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比如说他30岁才勉强娶到媳妇,比如说皮肤黝黑、手上长满老茧的媳妇李玉华,比如说明显比同龄人瘦弱的儿女。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一切都是上苍对他的考验,成了印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经典实例。
忍受清贫,追求事业,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宝。他能够耐得住寂寞,保持淡泊明志的心态,将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音乐中。
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他能全身心地唱好《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一首气度宏阔、悲壮苍凉的曲子。
当他一亮嗓子,在那非常富有穿透力的歌声中,历史凝聚在这一刻,乱石穿空,灰飞烟灭,兴亡盛衰,循环往复,而青山依旧。演唱者不正是那歌中的渔樵,渔歌互答,把酒谈笑,不正是演唱者悟透人生之后的从容与淡泊吗?
他生活在底层,但唱出了高雅。
生活很清贫,但精神很富足。
他歌唱生活,歌唱人性,歌唱真善美。
五、妻子卖头发给他治牙疼
穷成这样,如果身体健康结实,啥病也没有,那也过得去。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风,这是定律。
偏偏他有牙疼病,经常疼得死去活来,吃不下饭,晚上只能睡二三十分钟,常常疼醒。
没钱治疗,他只得采用乡下治牙疼的土方子:含着冷水,缓解疼痛。
邻居有个很俊的小媳妇,一边镶嵌着一颗金牙。他很羡慕,幻想自己将来牙掉了也这样镶嵌金牙。如今牙疼得快掉了,但是却没钱镶牙。
玉华让他去借钱,但他觉得一个大老爷们,上人家那里借钱,太没面子了。何况人家也未必宽裕,所以坚决不去。
停了一天,玉华说:“我支来钱了,去治牙吧。”
他问:“你从哪里支来钱了?”
她说:“我把长发卖给收头发的,卖了120多元钱,你去抓药吧。”
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时。他难受地想:“我朱之文算什么男人?还要老婆卖头发给我治病!多好的媳妇,我一定要好好对待她!”
他小心翼翼地把钱揣在怀里,一溜小跑去中医那里,抓了三服汤药,最后把牙疼治好了。
六、长期占据朱楼村贫困家庭排行榜
成家之前,他和二哥朱之芳烧砖卖。二哥专门去济阳拜师学会了吊子窑烧砖技术,哥俩挽起袖子,准备在这件事上大干一场。
他俩在小河南面的空地上,建了个1米见方、3米高的砖筒,用黄泥巴做原料,放进砖模,用火一烧,搞定。他们这个“小工厂”一天能烧制出2000多块砖,卖给村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但是这个“小工厂”没坚持多长时间,最后办不下去了,他家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结婚几年后,朱之文也分家了,加上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人,五亩地,简陋的房屋,这就是他当时的全部家当。
按照乡亲们的说法,如果单县郭村镇朱楼村每年有一个“村民收入排行榜”的话,他家一定会排在倒数第二三位上,而且能占据倒数榜单很多年。
但贫困的家境并没有阻挡他热爱唱歌的热情。在常人看来很多无法忍受的痛苦,在他那儿似乎都变成了快乐。他最喜欢唱的都是些流传很广的经典歌曲,像《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这样的歌曲能给他带来力量。
边劳动边唱歌,在别人看来苦巴巴的日子,他却充满了甜头。虽然过得很清贫,很穷苦,但很快乐。他每天都在发现着自己,享受这种音乐的快乐,追求音乐中美好的东西。
他就是这种性格,再难的事情搁身上他也觉得不难,嘻嘻哈哈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是个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享受更重的人,感觉自己活得很纯净,唱歌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高兴了唱,烦恼了也唱,一唱歌,烦恼全忘了,不管其他的了。
不管田间地头,乡亲们经常动员说:“之文,给我们来一首歌吧。”
他总是大方地回答:“好嘞。”
然后像歌星一样,有板有眼地演唱起来。
他练歌几十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财富。对他来说,物质生活相当匮乏,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裕。
七、搭建草台班子,挣钱为母亲治病
在朱之文成家后,母亲却不幸染了疾病。为了照顾多病的母亲,他再也没有到外地打工。
当母亲病重时,她执意要住在偏房里,体现了母亲的大爱无私。她患的是脉管炎,腿部肌肉迸裂。他一直在想,这事不能替,能替的话,他愿意替她得病。
家里开支越来越大,他就想:把歌练好了,将来能跟着民间歌舞团演出,挣钱养家就好了。
为挣钱给母亲治病,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草台班子,在附近的庙会和农家的红白喜事上演唱。碰上有店家开业,他偶尔也会客串一把去唱两首,叫好声一片。记得他和“大蒜哥”张瑞来一起,跟着成武县一婚庆主持干活演出,一场50多元,当时很开心。
可是,美妙的歌声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入,毕竟那个地方这种机会少,而且演出时间也不固定,常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后来发现,这样折腾还不如打工挣钱。
于是,他这个“业余歌唱家”重新出现在了建筑工地上。
好在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不愁找不到活儿干。但他主要还是在家乡附近打零工,除了偶尔跑过北京,基本没怎么去大城市干过。
很多人问他,到大城市打工就可以多挣一些钱,为什么偏要长期在家乡附近打工?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他的一种选择。一是要照顾生病的老母亲,二是为了练歌的需要。
唱歌需要天天练习,大城市人口稠密,在工棚里引吭高歌,会打扰别人;压低嗓门,又练不出门道。为了方便练歌,他舍弃在大城市多挣钱的机会,选择回乡,宁可吃差点,住差点,穿差点,也要在他喜爱的大自然怀抱中,坚持放声练习歌唱。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就是那个喜爱大自然、耐得住寂寞的唱歌农民。讥笑者只看到他借以谋生的简单劳动,却没有看到他通过最熟悉的劳动,用最经济的时间,维持了全家的基本生活,同时又腾出了最宝贵的可支配时间,从事喜欢的唱歌事业。如果纯粹为了赚钱,他也不会这么痴迷唱歌。
他正是凭直觉的“优选法”,寻到了一条最有利的练歌之路。
综观朱之文半生走过的道路,业已经过许多次选择、取舍。宁可少挣钱,宁可在衣食住行上少花钱,也要把所得甚少的收入节余,以及把大量时间精力统统用在学习唱歌上。村里人没少笑话这个走到哪儿唱到哪儿的“三大嘴”,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瞧不起,甚至亲友当中也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他对别人的议论从不在意,田间地头始终飘荡着他那激昂嘹亮的歌声。
在朱之文成名之前,这么多年没人发现他的歌声,但他从来没有过怀才不遇的想法。他是个歌痴,是为歌唱而生的,唱歌就是生命。他失去了许多被常人看得很重的物质享受,换来了对歌唱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纵情追求。
全凭着对别人奚落的忽视和对这么多事情的放弃,他才得以集中精力,在有天赋、善领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艰苦卓绝地坚持了30多年,终于练出了能发出天籁之音的歌喉。
有一种崇高,叫懂得放弃。一个物欲过旺的人,是静不下心来这样坚持苦练的,也很难达到高水平。如果他不是一门心思地痴迷唱歌,而是想方设法地赚钱致富,可以肯定,日子会比曾经过的好很多,但是中国从此多了一个劳动致富的村民,而少了一个“最会唱歌的农民”。
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文艺界存在十大恶俗现象,难出大师”。在这些恶俗中,有一条就是“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
朱之文和这种恶俗没有瓜葛。注重精神生活,远离横流物欲,执著追求歌唱,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他的成长经历表现出来童真和厚道的一面,宁愿忍受贫穷仍旧痴迷于唱歌不悔。这是他几十年来能安贫守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潜心唱歌的根本原因。
& 时间:第7章
不断向高手学习,技艺精进
一、敢唱,大胆秀出自己
朱之文常年的行头是:有点年头的破外套,两个袖口的毛边都磨破了的红色的旧毛衣,沾有泥土的裤子和鞋子。
但不管状态怎么差,一唱起歌来他立刻神采飞扬,声如洪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有一年镇上庙会,有个草台班子在那唱歌,他就在台下情不自禁地唱了两句,班主感觉很好,就邀请他到台上去唱。他一点都不客气,上去就唱了一首,台下一片叫好,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听了,纷纷称赞。
他的歌声成为那届庙会最大的亮点,直到后来还为村民津津乐道,这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他有时候还上屋顶上唱,歌声传出很远。
大叔离得近,鼓励他说:“三儿,你就大胆唱吧,看你明天能成为唱歌大明星不?我都六十多了,都听着心里很痛快。”
这一个村没有说不好的,大伙都喜欢听他唱歌,夸赞他唱得真棒!还有别的村的村民也专门来听他唱歌。
其实在他成名前,他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踊跃地参加了多场比赛,初试牛刀,渐露锋芒。
例如他在河南沁阳参加腊梅节唱歌比赛,拿了第一名。
他曾报名参加了某县演唱比赛,结果比赛进行到一半,组委会坚持认定他是专业歌手,不让他参加业余歌手的比赛,给了他200元钱,就不准他再继续参加之后的赛程了。
那时候还没人知道他整日做着的“艺术梦”是否能够实现,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大声歌唱,这不过是他的爱好和情感外露的一种方式。
他把唱歌的快乐、唱歌水平的提高、乡亲工友对他歌声的赞扬,看得比多挣钱、吃好点、穿好点、住好点更重要。
这是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他人生的重要支柱。
二、到开封比赛,骑自行车两天一夜
朱之文年轻时曾有一壮举:从老家骑着自行车,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前往开封参加比赛。
那天他在家后边地里种土豆,正忙着呢,一个邻居说:“之文,开封有个歌曲比赛你不去啊?你去吧,你这嗓子绝对中!”
他听了热血沸腾,当即决定:要去!他二话不说,骑着车子就去了。那个时候他十八九岁,搁这个时候也叫天真,啥后果都没想。
他从没去过开封,光听说过开封这个名字,只知道开封在村的西南边,但不知道确切距离和路线。
他已经出发了,这才问路人开封在哪里?路人说你得走商丘。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商丘在哪儿,就继续打听着,骑车往前走。
他骑的这辆破旧车子,轱辘掉了一次,链子老是掉。
他异想天开,骑着自行车,像赶集一样,以为很快就到了。但是走了一段又一段,总是到不了。要知道这可是几百里路啊!
就这样,他拼尽全力地坚持着,骑了两天一夜的自行车,裤子都磨破了,终于赶到现场。谁知预赛早已结束,开始进入复赛。这可怎么办?他急得快哭了,就带着哭腔和导演们商议,能不能让他上场唱一首。
编导们看着他质朴的样子,风尘仆仆地赶来比赛,问你咋过来的?
“咋过来,我是骑自行车过来的。”(此时累得快虚脱了)
“啊,你是哪儿的?”
“我是山东的,菏泽单县的。”
编导们听说他是骑着自行车跋涉几百里,都大为惊叹,就让他随性演唱几首拿手歌曲。他们听后大加赞赏,十分敬佩,说道:“哎呀,山东人,你这个小伙子挺有志气,这个嗓子有发展前途。本来咱这过了(预赛),我可以破格叫你进入复赛,等两天比赛的时候通知你。”
没想到,他决赛时拿了第一名。
之后他还是骑自行车,到河南商丘参加广播电台首届卡拉OK大赛,得了第二名。
他如此不畏艰苦,长途跋涉,就为展示自己的歌喉。
人啊,努力了,尽全力去追求,哪有啥子事不成功哩?
三、为拜名师,进京睡猪圈吃树叶
在打工的人潮中,朱楼村人大多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很多老乡在北京打工。一个村民自豪地说:“在北京的100多名朱楼村村民中,有架子工、木工、钢筋工,还有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光我们村里的人,完全可以在北京承担一座20多层楼房的建设任务。”
朱之文不到20岁就加入了村里的进京务工队伍,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他知道北京藏龙卧虎,高人甚多,他去的主要动机是拜访歌唱名师,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点,进步会很快,挣钱是次要的。
第一次去北京打工的时候,他从来不知道到北京打工是啥情形,也不知道打工是干啥事,只听一邻居说北京发展得太快了,到处都是活儿,到处都开发,一起上北京看看,打工去。
当时村里去北京的,谁出来个一年半载的都回来了,回来了就说这个挣钱了,那个挣钱了。所以在农村如果没啥事,谁都想上北京打工。
当时都是年轻人,也不管有无工地接收。刚过完春节,朱之文拿点路费,把家里的窝头馒头和咸菜一带,就与同村人结伴进京。
母亲给他收拾好行囊,千叮咛万嘱咐。
临走时,得了脉管炎的母亲,拄着拐棍,一直送他到村口。直到车开远了,母亲还久久地站在那里,直到看不见影子。这情景深深刻在他脑海里,所以在中央电视台龙年的春节晚会上演唱《我要回家》时,他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当时他们在中关村中科院附近住,那里有个养猪圈,在那里边,十多个人搭个棚子住。
由于提前没有计划,没有准备,不好找活儿,他们的生活陷入空前的艰难中。总共十几个人,你凑1角钱,我凑2角钱,买点挂面,多烧点开水下面。
煮好后,每人吃一口,到了他这里,有时只剩面汤了。
即使这样的伙食,他们也面临断顿的危险,有了上顿没下顿!他们只好搞瓜菜代替。
那时是春后,刚冒出来的柳树叶子,就被眼珠饿得发绿的他们撕扒下来,开水一涮,蘸点盐巴,吃掉了。
有好心的大妈、阿姨非要把剩下的饭菜给他们吃,他们还硬充那个有志气的,坚决不要。人家说你们不要可就倒啦。他们回答说,您就倒了吧。
等大妈们一走远,俺这帮年轻人马上捞起来,狼吞虎咽。
这样整整待了十多天,才算找着活了。
那时,地里有农活就回家来,地里没活儿就去北京打工,还有廊坊、单县、曹县也都去过,都是跟老乡,结帮成对地去。如果好的话,一个月能挣1000元钱,但是经常没有活干。有活就能赚钱,没活就只能吃老本。
那次他在北京打工9个多月,只拿回家2000来元钱。毕竟他的目的不是去北京挣钱,而是拜师。即使白干活,只要管吃管住他也干。
其实跟大多数村民一样,他的日子过得颇为紧巴,日常生活省吃俭用,省下的钱,都被他花在购买音像制品和拜师上了。
人家赶集,换点钱要么存起来,要么买点家用品,而他都买了磁带了。他出去打工也是,挣了钱也不给家里寄,不是买音乐书就是花钱跟人家学唱歌。
功夫最怕有心人,有心功夫总上身。
在一建筑工地附近,有一处他已经忘记了名字的音乐学校,就是这个学校,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个篇章。
发现这所学校后,他放弃了建筑工地的活计,在学校里争取了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作之余,他就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学会了一些声乐基本知识,认识了五线谱,懂得了“1234567”的发音。时间长了,有的老师干脆把他这个旁听生叫到了教室里,给他一个小凳子,让他坐下来听课。
他在北京遇到了很多名师,金铁霖老师就是代表。
当时他碰见一位好心人王建中,他们都是天天晨练,经常打招呼。有一次,朱之文虚心地问他是不是教声乐这方面的老师,想拜师学习。于是,王建中就将他介绍到金老师那里。
金铁霖老师听了朱之文的演唱后,微笑肯定,并指出了某些不足,他感觉茅塞顿开。
北京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个有志者的帮助是很大的。这些专家教授的指点,使得他这个普通农民的歌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不可否认,他那时候学到很多,为以后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他总是待在朱楼村,哪儿也不去,那么进步将是微小的,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事业丰收。
有一次他很骄傲地对大哥朱之训说,自己曾有幸跟金铁霖、蒋大为等老师见过面,还上过他们开办的声乐班。但是这些本应自豪的事只能让大哥更不满意:“学那个有啥用?能填饱肚子?能给咱娘翻修房子?能让全家饿不着?”
他依然在北京坚持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拍客,虽然歌声感动过不少人,但是在当时更多的人看来,他与其他的流浪歌手一样,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高雅音乐与他无关,成为明星出现在舞台上更与他无关。
四、热心肠的北京老太太
北京人给他的感觉是热情、好心,回想起来,总有种温暖的感觉。
那年冬天,他在街上看高楼大厦和汽车,在农村里没见过,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睛不够用似的。
看着看着,一个骑自行车的一拐弯,一下子撞到朱之文了,他一个屁股蹲蹲那儿了。
他站起来,拍打拍打身上的尘土,感觉也没要紧,摔就摔了,也没摔坏。
看到他没事,那个骑车的人就想走。
很多人说:“哎,你把人家这个小伙子撞摔了,你不给人家赔个礼道个歉,你怎么不打招呼就走啊!”
有十多个人都这样说,结果撞他的那个人赶紧说:“对不起了,哥们儿,对不起了!都怨我,没有撞伤吧?撞伤了咱上医院里检查检查。”
朱之文大度地说:“没事没事,你走吧。”
经历那一回事情,他对北京市的市民特别有好感。
他永远忘不了那位赏识他、帮助过他的北京老大妈。
那天他在公园引吭高歌时,慈祥的老大妈出现了,伸出城市人家的白晳的手,用爽朗的笑声招呼道:“小伙子你唱得真好,我们交个朋友吧。”
善良朴实的他,从此在北京有了老大妈这个知音。在公园里,老人家给了他关爱的言语;在家里,老人家给了他母亲般的关爱。他一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工地完工了,他去大妈家辞行,继续他的下一处漂泊。大妈对他说:“你要走了,没什么可送给你的,这个电子琴我年纪大了用不着,你会用得到。”
朱之文有了电子琴以后,就和在书本上学的理论结合起来练习,简谱和五线谱也就容易懂了。
朱之文成功后,找了大妈多次,哪怕是有一丝的线索,也要把她找到,想好好地报答老人家。
非常遗憾的是,他离开工地后忘了地名,找了多次也没找到大妈!只能在心里,把赞歌献给大妈。
可以告慰大妈的是,他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她送的电子琴是他的至宝。它是打开这个传奇的钥匙,它见证了农民歌手的出世,它验证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朱之文送上祝福:亲爱的电子琴大妈,祝您安好。
五、让北京地下通道拥堵的农民歌手
十余年前,他曾在北京的建筑工地打零工,在工地上唱着玩,在地道里也唱过几天,干完活儿就在北京地下通道唱歌,经常让地下通道“交通拥堵”。
那时候干完活了,在地道里看到有卖艺的,朱之文就经常去听,和艺人熟悉了,就说,他也会唱歌。艺人让他唱一首试试,他唱了之后,艺人就说:“你唱得这么好,我们一起合唱吧。”
每天中午11:30—12:30之间,他利用下班休息的这一个小时,在北京前门大街地下通道里唱歌。没有乐器伴奏,就清唱,效果也非常不错。多年练就的歌喉、名家的点拨,再加上地下通道天然的“音响效果”,使他获得了过往市民的热烈掌声,也有老外走过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
大哥朱之训最了解他的习惯,晚上常带着他到偏僻的地方唱上两嗓子。一次,哥俩溜达到崇文区一个广场上,前门社区正举办消夏晚会,大哥就鼓励他上去露一手。嗓子早就痒痒的他大步地走上台,自报家门,然后清唱起歌曲《小白杨》,一亮嗓,立马就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一个小姑娘还上台为他献了一束鲜花。
一首歌罢,有观众堵住了他下台的台阶,更多的观众则嚷着“再来一首”!盛情难却,下不来台的他只好又唱了一首《牡丹之歌》。
唱完后,好长时间没有人上台唱了。
那是他在北京最困难的时候,实在挣不到钱了。没坚持多久,他就回家务农了。
他就像传说中的侠客隐士,几十年的磨炼,终于练就了好歌喉,随时等待一跃而起的机会。
六、十里八村找不出这样的好歌手
头顶纯净的蓝天,脚踏厚重的黄土,他在不同季节里边劳作边唱歌,虽贫但乐之。在田间地头、在树林里、在小河边,都回荡着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切自然的歌声,没有老师自己学,没有饭吃也要唱,除了歌他一无所有。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凭着优美的歌声名鹊起,成为单县、成武两地的“知名歌手”,在朱楼村附近也大小算是个名人了,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
乡里乡亲的鼓励,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唱歌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唱给别人听也唱给自己听。
唱歌,挣不来钱,这在农村就是不务正业。他能一唱30多年,除了“爱唱歌爱得纯粹”没有别的解释。天赋加勤奋,终于练就了一副充满磁性的金嗓子。一声唱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冲击力,震撼人们的心灵。这里面有多少艰辛和付出,很少有人知道。
他这个普通的农民之所以能在比赛中战胜那么多的对手,就在于比别人多下了几十年的功夫。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从小喜欢唱歌,30多年如一日坚持练声,在田间,在地头,在小河旁,在涵洞中,在工地上,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不曾有放弃唱歌的念头。
现在的家长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必须从小抓起,日积月累,成功必须是吃得苦中苦练出来的,像郎朗一样。
他从字母发音练起,风雨无阻,潜心苦练30年。30多年就是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怕学得慢——两三年练会一首歌也是胜利。只要肯坚持——30年不断,你也能成功,取得世人无法想象的成就。
面对任何比赛,他都充满了自信心,也富有平常心。30年的苦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后来的一轮轮比赛中,确实遇到了很厉害的对手,但从发音技巧、声乐知识、艺术感悟上,对手大多稍逊“风骚”。
也许是偶然因素,他穿着军大衣演唱,一举成名。很多人也想模仿,但是他们都未能如愿,原因何在?
一句话可以概括:功力。唱功不到,模仿也白搭。
正如评委所言:没有30年的功底,这军大衣穿不得啊。
&时间:第8章
我是大明星,一鸣惊人(1)
一、人生的辉煌,缘于工友一句话
一个人还是要有点追求和想法的,那叫梦想,梦想能引领人们去努力奋斗。朱之文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有点像井底之蛙,如果按照他当初的想法,可能就这样在村里生活下去了。唱唱歌,打打工,过最简单的生活,找寻最简单的快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走完人生之路。
但是人生很奇妙,命运的波涛会出人意料地将某个人卷到浪尖上。
2011年刚过完年,他就到县城北关的方便面厂打工,干的是打地面的活儿,负责拉沙子、铺石子、倒水泥,一天挣50块钱。这是改变他命运的工作,如果他不到这个地方打工,今后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很难辉煌。
有天晌午,工友们吃完饭在一起休息。有人提议:“听说朱大哥会唱歌,给大伙儿来一个咋样?”
他谦虚地推辞,大伙不同意。正好休息的时候,他的鞋子不见了,他着急地四处找也找不到。工友们说你如果唱首歌,我们就告诉你鞋子在哪里。
如果他坚决不唱,那后半生就可能不辉煌了。
他只得说:“好嘞。”
他大方地高歌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声音自然、透彻、响亮。唱罢,大伙儿愣住了,半天才缓过神儿来:“哎呀,你唱得这么好,怎么还在家?”
他说道:“不在家还能在哪儿?”
工友问:“咋不去参加比赛?”
他问:“哪有比赛?”
工友回答:“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栏目正在济宁海选呢。”
他听了摇头道:“俺这两下子哪能上得去那样的台子?来回还要花费那么多的路费。”
那工友老是动员他说:“哎呀,他们唱歌还不如你了,老跑调都去,你怎么不敢去呀?”
这个工友是改变他人生的指路明灯,没有工友的鼓励,哪里有耀眼的“大衣哥”?
工友给了他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栏目报名的电话号码,他一问,对方回答还剩两天,想来你明天就赶快来吧。
他想:俺整天照这书那书地瞎嗷嗷唱,也不知唱到啥水平上了,参加比赛得不得冠军无所谓,明白自个儿到底能不能登上大舞台最打紧。好些农民在上面唱歌,这个舞台可能适合他,因为他就是农民。
下定了决心,那就参加吧,反正没什么损失。在正正好的机会面前抓住了,才有他后来的出头之日。
二、黄大衣+绒线帽+旧毛衣+破皮鞋
第二天是正月十三,天上飘着小雪,西北风刮得冷飕飕的,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早晨4点,贤惠的媳妇早早起来,切个萝卜菜,打点糊糊稀饭,热两个馒头。他简单吃了两口,揣上家里仅剩的100元钱上路了。
李玉华对他追求歌唱事业是高度支持的,如果换了一位不明白事理的媳妇,她就会拖后腿,那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
吃完饭,他一出去,哎呀这么冷,天下着小雪,还刮着北风。他想自己都是四十岁的人了,也不去搞对象,随便穿个啥,只要不冷就行。他穿上军大衣,身子暖和了,但是还感觉冻耳朵。家里也没有帽子,他翻箱倒柜找了半天,从床底下找出个黑绒线帽,往头上一套,还挺合适的。
他戴着断了半截的黑色绒线帽,穿上军大衣,出了家门。先骑自行车到黄楼村,再坐汽车到了县城。一问才知道春运期间,单县到济宁的票价从15元涨到30多元,翻番了。他犯了嘀咕:去还是不去?
如果他这时打了退堂鼓,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衣哥”。
他确实有撤退的念头,但是又一想,路费已经花了十几块不去更不合算,想到这,他咬咬牙下定决心:还是去!
心里七上八下,总是琢磨他能行吗?客车在他的忧虑中行驶,很快到了济宁。他舍不得打车,就步行去找比赛现场。
本来参赛人员在济宁东南角的文化广场报名,但他却被路人指向了西北角,走了冤枉路。他喊着“一二一”跑了大半个城区,感觉不对,又问路人,人家说你走错了,在东南边,他又往东南方向跑,临近中午才找到海选的地方。
报名的人特别多,参赛者跟观众在一起,都分不清哪些是观众哪些是选手。人潮汹涌,外边的人都把那个玻璃门给挤坏了!
他一看,心里一沉:毁了,这么多报名的,他哪里有戏?要不拉倒吧!但这次折腾,两天的工钱没了,来回上百块,不比赛一下真是太可惜了。
他再次动摇了,真是发怵。
他反复衡量,后来想着已经来了,不报白不报,就试试吧。参加比赛的人特多,他在寒风中排了3个小时的队。
在济宁音乐厅外简陋的办公室里,忙碌的面试即将结束,马上到中午12点半了,场内的录制工作马上要结束,导演们要去吃午饭了,而那些在小雪中被吹了一上午冷风的选手,还在焦急地等候着,希望能尽快和导演见面,早点儿得到一个明确结果。
他超级幸运,碰上一个高度负责的导演——李迎。
尽管其他工作人员在不断催促她赶快结束工作,不然赶不上车去吃饭了。但李导演还在忙碌着,尽量地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十几个选手一组,等着比赛。他怯生生地坐在那里,不敢跟任何人说话。等了一个多小时,他实在无法忍受了,心理防线就要崩溃了!
他鼓起勇气,起身跟李迎导演说:“我给你唱两句,行就行,不行我就回家了,晚了我就赶不上回单县的车了。”
导演给了他面子,说:“试试看吧。”
假如她说:去去去,一边等着!那朱之文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充满了种种巧合,有的是有利的巧合,有的是绊马索那样的巧合。
他当时唱的是《敖包相会》,一开唱,导演抬起头来,惊讶地问:“你专门学过唱歌吗?”
他回答说:“没有专门学,都是自学的。”
据李导演事后回忆,他一张嘴,就把她惊住了!她说感觉这声音不像是从朱之文的喉咙里发出来的,那声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她工作这么多年,历经好几次海选,从来没有听到如此让人难忘的声音。干净,清澈,有力度,没有一丝毛病。除了很专业外,还浸染着乡风民情,好似清清的溪水洗过,质朴的泥土染过,山间的阳雀润过。
李导演评价他换气特别好,句与句之间的喘息让人几乎感觉不到,而且声音控制力特别均匀,录音都未必能达到这种效果。原因可能和常年干体力活和在旷野歌唱、肺活量大有关系。
导演夸赞他的眼神是坚定的,说他的声音是中音,偏高,浑厚,高音也很饱满,有种发自内里的坚实雄厚力量。
导演兴奋地说:“哎呀,不错,你再唱一个!再唱一个!”她好像从来没听过这样的声音,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
他会很多歌,因为是农民,比较喜欢唱农村的,这符合他的身份。导演让他唱了好几首歌,她仔细听,从中选取两首:《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和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
比较而言这两首是男中音的经典,《驼铃》其实蛮难唱的,那种意境很难表达。导演认为这两首能把“军大衣”的唱功和音乐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肯定会轰动全场,她坚信朱之文会是冠军。
朱之文当然很愿意听导演的话,但当时缺乏自信,有些紧张。
导演安慰他说:“你已经很棒了,我是学唱歌的,你相信我。你上了舞台要好好地介绍自己,做什么的,来自哪里。别的都不要管,一定把歌唱好!”
面试的导演让他去刻录个碟子,他出去跑了四五里路,花5元刻录了个光盘。导演让他换件衣服再上台,要不然不能上台参赛。他抬眼一望,发现参赛人员多数是俊男靓女,个个西服革履,花枝招展,像是服装模特。只有他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帽檐还折了,朝下耷拉着。可是买件衣服最孬的也得20元钱,而他口袋里只剩不到40元钱,如果买了就不够买车票回家了。
他一咬牙一跺脚,下定决心说:“俺不换,叫俺唱俺就唱,不叫俺唱俺就赶紧回去,晚了就赶不上车了。”
“军大衣”衬衣有些黑,毛衣比较旧,如此上场,他也感觉不太好,对评委和观众不尊重,但是没办法,谁叫咱罗锅上山——钱(前)紧来着。
一个导演无奈地说:“凑合着唱吧。”
李导演说:“这样,你中午去吃点饭,下午一点半来这里找我,工作人员带你进场比赛,你千万别走远了。”
李导演中午吃饭,和导演杨青说了朱之文的情况,争取下午早点让他比赛,说这是个很棒的选手,千万别让他走掉。细心的她看出他很急,怕赶不上车回单县。
后来李导演回忆,她整个中午都很兴奋,也很担心,怕这个叫朱之文的选手再不会出现,从她手里溜掉。
下午一点二十,他早早来了,其他选手都在外边等着,因为地方太小,满屋子都是面试的选手。李导演看到他,赶快让他进屋,按在椅子上:“你就坐在这儿,哪里也别去,一会儿带你去录像。”
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导演给其他选手面试交流。两点,工作人员要他进去录像。导演嘱咐就穿军大衣,戴帽子就行,因为他就是农民嘛,有歌声就足够了,自然点最好,并鼓励他:“你晋级肯定没有问题,以后服装什么的我们都会帮你。”
三、滚滚长江东逝水
下午在候场区,朱之文看到前面的选手是个“跑调王”,唱得是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一字不在调上,刚一开口,观众就喝倒彩了,群起高呼“下去吧,下去吧”。
主持人和评委很厚道,没有立刻赶“跑调王”下去,又让他唱了几首,还是一个字都不在调上。
观众喝倒彩声,朱之文被吓坏了,心想这样上去,岂不丢人现眼?
他开始紧张了,腿哆嗦,脸涨红,胆战心惊地走上台去。
“跑调王”刚下去,评委们正烦着呢,只见一个土得掉渣的中年男人上来了:穿旧军大衣,戴着破线帽,红着脸,鼻子上还有一块疤痕,整个一个酒蒙子形象!
这个伤疤是他试图用废电池里的硫酸,烧掉鼻梁上的伤疤造成的。没想到弄巧成拙,不仅没如愿,反而使伤疤更刺眼。
毫无疑问,貌不惊人、衣着邋遢的朱之文的出现,让评委们心里更堵了。据李导演回忆说,晚饭的时候,评委武文说“军大衣”一上台,他以为是来耍的,都想一脚把他踹下去。
他紧张得腿直哆嗦,语无伦次:“各位评委、各位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接下来呢,我是来自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民,我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我特别喜欢唱歌。好,接下来,我为大家献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望大家喜欢,好,谢谢。”
虽然导演再三嘱咐他要介绍自己的名字,但他竟然忘记了,虽然这个名字很快就将为很多人所知。
主持人张敏健评述:“丁字步,一动不动,好,开始了……”
请铭记这一刻,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
朱之文刚一开口唱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浑厚嘹亮的歌声就博得了满堂彩!帅哥主持人惊讶得张着嘴,评委们目瞪口呆,观众们欢呼不断。
一种天籁般的美声,字正腔圆,丰满充沛,穿云裂帛,浑厚悠扬,回响在比赛大厅,令人荡气回肠。歌声磅礴、雄浑、婉转、悠扬,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在里面,仿佛杨洪基老师的原音重现。
他心想:咦,这两下子还中,这几十年没白练。于是,他越唱越有劲。
他多年的体会是:单纯的演唱不算本事,必须将感情和领悟融会在里面,用苍凉雄浑的声音表达出来。《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人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仿佛歌者本人经历过那些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之后,在夕阳下大江边追忆往事,心境悲壮苍凉,更有历经尘世名利之后的沉淀和思考。
所以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从他的胸腔里飞出时,完全没有了山东味和泥土气。那是被过滤了的,却依然纯正的声音;是金子敲打金子,闪着万丈光芒的声音;是金属碰着金属,迸发千军万马的声音;是阳光晒着阳光,融进万般温暖的声音;是巨浪卷着巨浪,溅起阵阵轰鸣的声音。
听这首歌的感觉就是:浑厚而嘹亮,磁性而清脆,低回而高远,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唱歌的最高境界是优美动听中带着浓厚的感情。这是很难做到的,虽然以后有很多选手模仿,但是却很难唱出其中应有的味道来。朱之文演唱这首歌很有感觉,仿佛是超然于这一切纠葛之外的一个旁观者,站在局外,看滚滚江水滔滔历史,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荣辱沉浮,悲悯感怀着其间的人事沧桑,万物万事都如云烟,苍茫汹涌地从身边流过。
三国时代悲壮的底蕴:激烈的权斗,纷乱的战争,流离的百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景,铸就了那段惨烈的历史。灭黄巾,兴汉室,逐鹿天下的历史使命,铸就了三国人物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豪情!而这壮观的三国意境,恰恰被他原始而醇厚的音乐力量完美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艺术享受!而这,绝不是简单模仿、复制、再现所能容纳的。
他那磅礴中兼有婉转、雄浑中带着悠扬的歌声立即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全场为之沸腾!
曲终余音绕梁,观众站起来鼓掌呐喊,欢呼着,似汹涌的长江水,经久不息。
他心里原有的强烈的紧张感,被观众的掌声稍稍平息。现场气氛空前热烈,似乎要爆炸了!
在评委们眼中不可能有艺术细胞的农民,居然能唱出这样纯净大气的歌曲,实在不可思议!所以,他们开始了严格的考查。
武文评委说:“是金子总会……”
姜桂成评委打断:“不是,不是,你是哪个专业团体的?”
武文道:“冒充的吧?”
张敏健说:“他玩Cosplay的,角色扮演!”
评委们开始连珠炮似的反复盘问朱之文,验明正身。
姜桂成问:“你穿着这身衣服,为什么打扮成这样来啊?”
他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是个农民,我没那么多钱买衣服,这还是穿得最好的呢!”
姜桂成问:“你不是济宁歌舞团的?”
真抬举啊!他马上否认:“不是,不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武文问:“你是干啥的啊?种地?”
他回答:“种地,搭个泥灰班什么的。”
武文问:“地里都种的啥玩意?”
他回答:“种的麦子、玉米、花生什么的。”
姜桂成道:“考考他,考考他,这麦子现在到了什么情况了?”
他回答:“啊?挺旱的就是说,都快把麦子旱死了,就是说……”
姜桂成:“麦子马上就要干什么了?”
他错听成打完麦子以后再干什么,就回答:“浇水,没事了出去打个工,干个建筑挣个零花钱什么的。”
姜桂成不依不饶:“我跟你说这个麦子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他用手比量了约10厘米,说:“麦子才长这么高一点。”
姜桂成:“返青了吗?”
他回答:“返……啊还没呢。”
张敏健大声叫道:“我问他一个专业性的,麦子在种种子的时候是先浇水还是先放种子?”
这是个两难问题,无论是回答先浇水还是先放种子都不对。对农活烂熟于心的朱之文回答:“那得看旱不旱了,如果不旱就不用浇水。”
农业知识没有考住他,但是评委还在考察。
武文说:“敏健你近距离看看他的手,给个特写,看看像不像干粗活的?”
李军评委说:“是干活的还是弹琴的?”
张敏健仔细看了他的手,那干了无数累活的一双手满是老茧和破口,颜色黑黑的。
张敏健深情地说:“这是一双搬砖的手啊!”
姜桂成感慨:“很难想象。”
武文继续盘查:“你把他军大衣脱了。”
张敏健道:“你不介意吧?我很正常。”
他笑着回答:“我不介意。”
李军道:“敏健你既然拿着话筒,不如换个版本,让他自己脱不就完事了?”
他很不好意思地脱了军大衣,里面是妻子打的袖口开线了的暗红毛衣,这件毛衣他穿了10多年。
武文道:“把他毛衣也脱了。”
李军评委调侃武文道:“张敏健你没事,他没事,是你有事!”
我是大明星,一鸣惊人(2)
武文感慨万千:“这就说明了一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疖子总会出头的,是好歌手穿军大衣也是掩饰不住的。”
朱之文微笑着回答:“对,对。”
姜桂成总结道:“在这个舞台上,听了这么多歌手,像你这样,纯农民的歌手,纯在家种地的,来的也不少,我们非常尊重这些选手。不管唱得好还是坏,都抱着这颗心来了。你今天像是一个歌舞剧院的专业歌唱家在演唱,而且音准、节奏、音乐的表现力,无可挑剔。当然了,我这是粗粗地这么一听,肯定更高水平的人还会听出你演唱还有哪些不足来。但我听得是非常享受了,而且这么多观众站起来给你鼓掌,足足可以证明你就是最亮的大明星。”
张敏健穿上朱之文的军大衣,幽默地说:“我估计是这件军大衣给他带来的,脱了就未必唱好了。”
武文问:“你从小就唱歌吗?”
他回答:“对,我从小就爱好,喜欢唱歌。”
武文问:“听收音机、光盘,自己学唱?”
他回答:“本身没有什么框框,逮着什么唱什么。”
观众纷纷高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武文道:“观众朋友们这么热情,那就再唱一个呗!”
朱之文胸有成竹地说道:“接下来我为大家再献上一首《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希望大家喜欢,好,谢谢。”
歌声依然是浑厚而嘹亮,婉转而悠扬,穿云裂帛,荡气回肠,清畅圆润,富于穿透力。
当他唱到半截,评委姜桂成突然“发难”:把伴音关了。
伴音顿时停下来。他心头一紧,心想坏了,不让唱了!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姜桂成说:“接着唱。”他那颗提到嗓子眼儿的心忽地放下来,继续朗声清唱。
观众欢呼雀跃。
演唱完毕后,姜桂成说道:“我刚才故意让音乐停了,就是想听你清唱几句,我就不敢相信这是你的声音。结果停了音乐后,依然有这么好听的声音,而且你有一般的歌手所具备的特点,甚至你比他们做得还好,咬字非常清楚。你说话当地口音那么浓,一唱歌没有一点儿口音,而且咬字非常清楚,往那儿一站,丁字步依然如故。动作做得非常恰当,真好啊。”
武文:“你以前没有参加过比赛什么的吧?像农民歌手大奖赛你没有参加吧?”
他回答:“没有,我个人认为我的水平还差得多,按照我自己的要求。”
武文:“我跟你说啊,你在我们这个舞台上一定会一步步地往前走,成为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
他心头一热,感激地回答:“好的,谢谢。”
姜桂成:“我跟你说啊,刚才武老师说了,刚才李军老师也一直夸奖你,我对你也是非常欣赏,我觉得你晋级没有问题。而且假如你走好的话,可能会撑到最后的决赛。更远的话,你可能因为你的歌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觉得都有可能出现。奇迹能在你身上出现,我给你一票,坚决挺你。”
主持人张敏健:“这就是我是大明星版的苏珊大叔,我们中国星光大道版的旭日阳刚。在我们舞台上同样可以出现这样神奇的人物。我的天啊,听他唱歌,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武文:“说实在话,我们很欣赏你这种一直不温不火的很朴实的作风,很欣赏你动人的歌声。我们期待着你能在这个舞台上,能够让我们的导演、专家们、朋友们一起包装你,使你成为我们这个舞台上最火的明星。我和李军老师商议了,恭喜晋级,你是大明星!他叫朱之文是吧?让我们记住来自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42岁的农民——朱之文。”
姜桂成:“军大衣哥。”
武文:“好,大衣哥。”
就这样,红遍大江南北的“大衣哥”称号正式诞生。
没成想这么顺利,他一高兴,花5元钱刻了张参赛光盘。结果到了单县县城,剩下的钱不够买回村的票了,他只好摸黑步行30多里,半道遇到个好心人捎了一程,折腾到半夜才进家门。
历史将记住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农民朱之文腾飞的日子:日。
四、一天之内,人生大逆转
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朱之文早上离开村子的时候,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农民;他坐着大巴车颠簸着去了一趟济宁,唱了两首歌,再回村,已是光环四射,名动天下。
奥妙在于,有人这么总结: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敬仰自我表现和造势,硬通货不是美元,而是受关注。
于是,他这个默默无名几十年的普通农民开始了人生飞跃:比赛现场以及他在农村家里劳动练歌的场景,经山东电视台青年新锐、中国十大影视策划专家张晓磊先生整理(有粉丝说他不是第一个上传的,但毕竟张老师帮了大忙),于日晚在该台综艺频道播出,立刻被网友发到网上。3月8日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在微博里力捧大衣哥,转发量非常高。
这段视频以中子裂变般的速度传播开来,引起众多网友热烈追捧,点击率迅速超过百万,居百度搜索第一名。各大报纸迅速转载:“苏珊大叔”、“大衣哥”等美誉不胫而走,一个中年农民因歌声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
这是个奇迹层出不穷的时代,前提是:你自己必须是个奇迹,才能创造出奇迹。
各大电视台对朱之文展开了一场比速度的战役。山东电视台《中华达人》《天下父母》等栏目捷足先登,已播了几档节目。湖南卫视邀他飞抵长沙,参加3月15日《快乐大本营》的录制,还鼓励他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
他压根没谈钱的事,参加录制是零报酬。
全国各地报刊纸媒也争相报道。他家一向冷冷清清的门口变得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几十位记者守着,谈演出、邀采访、上节目,有人还争当经纪人。他当时搞不明白经纪人是干啥的,也无法答复。
门庭若市,多时一天300多人拥进他的旧土房,踩坏了石棉瓦,吓跑了大白鹅。就像一潭清水里不断地被扔进石头,涟漪不断。
从来乏人问津的中年农民骤然变成香饽饽,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稀罕事儿,就连他抽空啃几口蒸馍也被咔嚓咔嚓地照下来。
他的手机不断响起,陌生电话一个接一个。很多时候打到村支书那里,也有很多是他大哥朱之训接的。
他一时接受不了这种喧哗热闹,弄得他不敢开手机,不敢回家,躲藏到河边的小树林里。他要静下心,好好冷静下。
他的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忘初心 警钟长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