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属于新凯恩斯政策吗?为什么

新凯恩斯学派能为世界经济制造出“灵丹妙药”吗?
过气债王格罗斯终于按捺不住,发表了对于极具争议的量化宽松政策作用的看法。他表示,由于政府使用量化宽松等手段干预市场,全球金融市场成为了一个“骗局”。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可能会大跌。他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价格要打上一个问号。当最终央行停止操纵市场时,市场很可能下跌。”
的确,眼下我们所看到的美欧日中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股市繁荣,基本上都属于“人造市”,是政府用流动性堆砌起来的股市。股市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集资功能,反而有可能成为亁耗政府及投机者资金的黑洞。
新凯恩斯学派虽然强调市场缺陷,可是却极力主张,在危机到来使,政府应该采用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
只承认市场存在缺陷,却在无法消除这种缺陷的状态下,将希望寄予“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很可能加剧市场长期形成的顽固缺陷,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危机。
我不知道格拉斯班是否也应该归于新凯恩斯学派成员,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他在位时,是如何玩转货币政策的。然而他却为后任者伯南克留下了百年一遇的“假如海啸”。而大萧条权威的伯南克也笃信“货币政策”,而且更甚过前任,他被称为“直升机伯南克”是否会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笑柄,不得而知。可是他又将这一招数传承给了现任的艾伦,美国经济依然处于前途莫测的迷途中。
有人试图吹捧新凯恩斯学派,将之宣传成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失败之后的又一“救星”。然而,我们不是已经尝到伯南克们的救市滋味了吗?还希望他们能为全球经济制造一剂“万能灵丹”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主宰全球货币政策的MIT学派背后:新凯恩斯学派的崛起
  无论是经济学术界还是全球货币政策决策层,MIT学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IMF、世界银行到、欧盟、、等国的央行和政府要职,MIT学派的学术理念和政策主张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乃至世界的货币政策。  因此,研究MIT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有助于理解全球货币政策的框架,并对未来的走向作出预判。  1,MIT学派群星闪耀  先来看看MIT学派有多牛:  前美联储主席(Ben Bernanke)拥有MIT的博士学位。现任欧洲央行行长(Mario Draghi)拥有MIT的博士学位,他曾在世界银行担任了6年的执行行长,也曾担任过央行行长。前美国财长(Larry Summers)在MIT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曾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哈佛校长。前英国央行行长金(Mervyn King)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MIT短期教过书,期间他曾与伯南克合用过一间办公室。前总理(Lucas Papademos)1970年在MIT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前印度央行行长(DuvvuriSubbarap)也曾在MIT有过短暂的授课与进修。即将退休的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以及他的继任者Maurice Obstfeld,都来自MIT。  位于这个团体最中心的,是现任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Stanley Fischer),伯南克、萨默斯、德拉吉都师从费希尔。费舍尔堪称全球财经界的“贾母”。  除了这些重量级的实权派人物,在学术界MIT学派也是呼风唤雨。2002年至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中,来自MIT的经济学家有8位。  下面是一尔街见闻汉化的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出MIT学派之间的关联:2,背后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在MIT学派冉冉升起前,美国经济学界曾一度是芝加哥学派的天下。他们秉承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亨利?西蒙以及斯蒂格勒等。这些在经济学教材中闪闪发光的大师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  而MIT学派则尊崇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的缺陷,在经济陷入衰退时主张采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按照宏源证券分析师陈光磊的描述,经济学家的两个主要阵营:“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改造世界。科学界的分野延伸到经济学界,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学派是经济学科学界的科学家,坚信市场是有效的,不主张政策干预;新凯恩斯学派则是经济学界的工程师,笃信市场存在重要的不完善,主张政策干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新古典学派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新凯恩斯学派则是在凯恩斯主义遇到批判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吸收和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形成的。  芝加哥学派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言人,而MIT学派可以作为新凯恩斯学派的代名词。在新凯恩斯学派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作用和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新凯恩斯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中,除了MIT出身的经济学家,还有很多学术和政治旋转门中的重要人物,例如哈佛大学的,斯坦福大学的以及哥伦大学的。  实际上,MIT学派势头压倒芝加哥学派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当时,芝加哥学派警告,通过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将导致滞涨,通胀和利率都会大幅飙升。而MIT学派则认为,在经济低迷情况下,通胀和利率都会保持低位,而试图短期内削减赤字会加深经济衰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Krugman)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专栏文章提到,  在MIT,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未远去。诚然,滞涨显现了政策的局限性,但学生学到了市场的缺陷,及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提振低迷经济所起的作用。这种思想开明又实用的方法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力地为自己正名。  克鲁格曼也是MIT学派的一员。  3,前赴后继的货币实验  早在2012年,华尔街见闻就曾发表过长文详细介绍过这一派系的崛起,其中以伯南克的思想最为详尽。  他们实施的货币政策在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无迹可寻。央行们实际上在做着一个高风险的实验,而这些措施的依据部分来自于一些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在MIT学习和教书的人们的学术成果。  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未能就如何在经济疲软增长时期平衡税收和支出等财政政策达成一致,但央行家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不受选民和政客的影响,却有着大学时期频繁交流和联系的渊源。  如果央行家们的这条路走对了,他们将引领全球经济避开长期滞胀的困境,避免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错误。如果他们错了,他们可能引发通胀或者播下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种子。这场失败也可能导致全球央行的权利和独立性受到限制,而这在2008-09金融危机的紧急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这场巨大的货币实验在一片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到现在仍在继续。  在伯南克任内,他力排众议推出了规模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六年时间三轮QE轮番上阵,3.51万亿美元被注入金融系统,美国经济终于摆脱危机的阴霾走上复苏之路,今年美联储很可能时隔十年首次,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历程。  而美联储宣布结束QE3后,在欧洲,德拉吉接过伯南克的接力棒,今年3月正式宣布实施QE,规模为1.1万亿,欧央行和成员国央行每月购买成员国国债、机构债、ABS等。到目前为止,欧洲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这背后,实际上是MIT学派乃至更广义的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央行官员和政策学术背景与学术理念的一脉相承。  年初上任的美联储新任主席虽不是MIT 出身,但也是新凯恩斯学派重要人物,其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丈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G.A. Akerlof)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问题,对新凯恩斯学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陈光磊称,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多将此举解读为此次派出新凯恩斯学派的掌门人物掌舵美联储,意在收拾金融危机残局,稳固新凯恩斯学派的地位。
(责任编辑:HN00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欧洲央行下猛药:实施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欧洲央行下猛药:实施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政策
本报驻欧盟记者 鞠辉
中国青年报
1月22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德国法兰克福出席新闻发布会,宣布欧元区逾1万亿欧元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以应对区域内持续的通缩压力并促进经济复苏。新华社记者 申正宁/摄
&&&&欧洲中央银行1月22日宣布,将实施总额高达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强流动性,以刺激萎靡不振的欧元区经济。这一措施无疑将导致欧元大幅贬值,但其对欧元区经济的提振作用却是未知数。&&&&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这项量化宽松计划将从今年3月开始,到2016年9月底结束。他同时表示,将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期限作出调整,直到实现通货通胀率接近但低于2%的既定目标。加上此前已经实施的购买私人债券政策措施,本轮大规模量宽启动后,将意味着每月将向市场投放600亿欧元,总额将高达1万亿欧元。这一量级显著超出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不啻是给面临增长停滞的欧元区经济开出一剂猛药。欧洲央行同时表示,将继续维持欧元区利率在0.05%的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日等国央行先后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实施通过购买政府债券释放流动性的量宽政策。&&&&欧央行宣布量宽政策后,市场随即作出反应。欧元兑美元汇率应声下跌超过2%,达到1比1.13,创下11年来新低。而欧洲股市则迎来重大利好,各主要国家股市均创出7年以来新高。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在内的欧元区国家债券利率则随即降至历史最低点。&&&&各界对于欧洲央行出台新一轮大规模量化宽松可谓褒贬不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欧洲央行最新推出的政策表示赞赏。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的政策有利于降低欧元区内的信贷成本,提高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减少低通胀率长期延续的风险。”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称,欧央行的决定开启了欧元区的新篇章,我有理由对这一政策前景感到乐观。但反对和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德国联邦银行一直反对欧央行实施量宽政策。德国联邦银行前行长、现任瑞银集团主席韦伯指出,量化宽松政策只能暂时缓解欧元区经济压力,但却给了法国、意大利等债务国延迟改革的理由。英国董事联合会警告称,如果此举只是用来纵容那些债务国拖延改革,那只会造成短期的凯恩斯主义的虚假繁荣,最终可能将欧元区拖入日本式的滞涨陷阱。而关于欧洲央行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合法性的争论并未停止。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所长辛恩批评称,欧洲央行的决定不仅非法,而且是通过印钞为成员国融资的不当之举。他指出:“欧盟条约第123条其实不允许这种做法。”&&&&更多的人则对量化宽松能否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抱有怀疑态度。正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态称,欧洲央行的决定“不应该代替有关国家政府的责任,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拉加德也发出警告称,欧洲央行最新推出的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得到经济政治层的支持。包括推行结构改革,促进市场需求。欧洲议会自由党团领导人费尔霍夫施塔特表示,欧洲央行的干预市场行为正是由于政府的无能,量化宽松不是灵丹妙药,不能成为政府行为的替代品。欧洲商会总干事马库斯·贝伊勒尔也认为,量化宽松不能成为欧盟以及成员国放松经济结构改革的借口,否则将产生负作用。欧洲工会联盟秘书长尼尔森说,货币政策远远不够,如果欧洲国家政府不改变紧缩政策并加速结构调整,则欧元区很难摆脱经济停滞的困境。&&&&本报布鲁塞尔1月23日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转&红皮书&当新凯恩斯主义遇到新货币主义,新阴谋论
当面临经济危机时,新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调整央行基准利率,直接地对抗商业周期;而新货币主义则主张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避免超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投放,间接地控制通货膨胀。从纯粹的新货币主义观点来看,通过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除了推高通货膨胀外并无法提升实际经济增长率。
实际上,政府绝少仅仅使用单一政策来调节经济。在调低基准利率的同时,放松货币投放量,而当抬高基准利率时,同时收紧货币投放量。这两种政策是互补的,利率影响借贷成本,而货币量影响借贷量。
2007年美国次贷触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欧美等央行相继出手救市,一面调低基准利率,一面通过贷款给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给金融市场。3年了,中国经济的情况最好,欧洲次之,美国情况最糟糕。美联储0-0.25%的联邦基金率已经是底线了,而美国却还在进行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不禁要问,为什么第一次宽松货币政策不够促使美国产生通货膨胀,至少提振名义经济增长?可美国的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美国这样的高赤字国家,连续宽松发放货币,一定导致以美元计价产品的通货膨胀,这些已经反映在了黄金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面了,2年的滞后期过了,高价格通过生产渠道传导到物价指数,却在中国冒出了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的钱原来流进中国了。
美国希望通过推高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资产泡沫,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引发消费,提供作为美国经济恢复的购买力。这样的推断也许可以解释一部分美国的经济政策,不过我认为,出现这种美国发钱中国通胀的奇特景象,源于美国的政策组合中缺少了关键一环。
美国是严重储蓄不足的国度,储蓄率90年代来一直下跌,在2007年一度仅为0.7%,目前恢复在3.5%左右。有趣的是,日本的储蓄率自90年来也一直下跌,目前日本政府赤字占GDP
的7%左右,家庭储蓄据说是4%,据美国哈佛某教授说,由于日本企业储蓄巨大,所以日本在本国家庭储蓄与政府储蓄总和为负值时,还能够对外输出资本。我很怀疑这种说法,极低的家庭储蓄、政府财政赤字,却有一个极高的企业储蓄?这纯粹是估算游戏,因为谁也估算不准国家储蓄率到底是多少。据估计中国的储蓄率,目前是50%,世界平均储蓄率为20%。为什么一个非常传统的,节俭的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储蓄率在不断下降?我认为有两个缘故。
其一,虽然美国虽然本身储蓄不足,但是全世界的美元储蓄是很充分的,曾经的,最大的美元储蓄国日本,就帮助美国储蓄着巨额的美元。由于储蓄的是美元,美联储可以很轻松通过调节基准利率使用日本所储蓄的美元,条件是,日元必须是自由兑换货币。于是有了广场协议,有了之后的卢浮宫协议,日元成为了自由兑换货币,但是仅仅如此,美国还不能对日本的储蓄予取予求。最好是只用很少的一点点利息就借到大量的钱?你想吗?美国就这样做到了,日本在经历了地产泡沫后,利息低到0.025%。我一直不认为日本真的遇到了什么利率陷阱无法摆脱,极低利率是有办法通过政策组合脱离的,为什么受到同样巨创的韩国、东南亚各国没有同样陷入日本的零利息陷阱呢?二战失败后,日本被美国控制了,至今仍然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美国把日本看做是自己的储蓄罐,日本高层出于政治原因是哑巴吃汤圆,肚里有数了。
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元开始向中国分流。日本经济一面零息支付着美国的借款需求,一面中国拿走了一部分本来属于日本的美元储蓄。于是乎,日本的储蓄率就越来越低了。
好了,图穷匕见,中国人民币的固定汇率,就是美国经济刺激政策中所缺少的那一关键因素。只有中国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美国经济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对于一个超低储蓄的国家,美国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我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不特别抵制,事实上,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人民币必然会加入世界金融体系中,国与国之间的融资借贷并无什么不妥当,但是绝对不是零息借贷。
本次中国加息先于美国,这真是近期中美博弈中最高妙的一招。中国传达出不会成为日本的意志。至于据说央行行长在G8放言年内不加息不到10天中国即作出加息决定,我觉得这不过是小川个人的政治权谋,加息是断很多人财路的事情,甚至可以把小川行长年内不加息的言论理解成:我是不赞成加息的,这是更上层的意思,诸位不要怪我。
或者也有另一种更加中国式外交的解读,G8各国注意了,中国加息不仅是央行的经济决策,更是政治决策,是五中全会的政治决策,中国不会容忍楼市泡沫破裂而成为日本第二的。我相信在剩下的两年内,中国政府会真实地打击房地产投机,缓慢降下楼市泡沫。
真是很巧,这次中国内部的政治周期刚好对抗了美国的经济策略,在余下2年任期内,将是中国最高层留取政治声誉,保持晚节时。房地产泡沫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题目,相信我,他们是来真的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当今的经济学术界乃至政府决策层,MIT学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伯南克、德拉吉、费舍尔等人的学术理念和政策主张曾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乃至世界货币政策。其背后,是强调市场缺陷、主张采用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无论是经济学术界还是全球货币政策决策层,MIT学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IMF、世界银行到美国、欧盟、英国、印度等国的央行和政府要职,MIT学派的学术理念和政策主张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乃至世界的货币政策。
因此,研究MIT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有助于理解全球货币政策的框架,并对未来的走向作出预判。
1,MIT学派群星闪耀
先来看看MIT学派有多牛: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拥有MIT的博士学位。
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拥有MIT的博士学位,他曾在世界银行担任了6年的执行行长,也曾担任过意大利央行行长。
前美国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MIT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曾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哈佛校长。
前英国央行行长金(Mervyn King)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MIT短期教过书,期间他曾与伯南克合用过一间办公室。
前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1970年在MIT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前印度央行行长苏巴拉奥(DuvvuriSubbarap)也曾在MIT有过短暂的授课与进修。
即将退休的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以及他的继任者Maurice Obstfeld,都来自MIT。
位于这个团体最中心的,是现任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伯南克、萨默斯、德拉吉都师从费希尔。费舍尔堪称全球财经界的&贾母&。
除了这些重量级的实权派人物,在学术界MIT学派也是呼风唤雨。2002年至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中,来自MIT的经济学家有8位。
,可以清晰的看出MIT学派之间的关联:
2,背后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在MIT学派冉冉升起前,美国经济学界曾一度是芝加哥学派的天下。他们秉承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亨利&西蒙以及斯蒂格勒等。这些在经济学教材中闪闪发光的大师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
而MIT学派则尊崇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的缺陷,在经济陷入衰退时主张采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按照宏源证券分析师陈光磊的描述,经济学家的两个主要阵营:&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改造世界。科学界的分野延伸到经济学界,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学派是经济学科学界的科学家,坚信市场是有效的,不主张政策干预;新凯恩斯学派则是经济学界的工程师,笃信市场存在重要的不完善,主张政策干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新古典学派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新凯恩斯学派则是在凯恩斯主义遇到批判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吸收和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形成的。
芝加哥学派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言人,而MIT学派可以作为新凯恩斯学派的代名词。在新凯恩斯学派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作用和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新凯恩斯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中,除了MIT出身的经济学家,还有很多学术和政治旋转门中的重要人物,例如哈佛大学的曼昆,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菲尔普斯。
实际上,MIT学派势头压倒芝加哥学派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当时,芝加哥学派警告,通过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将导致滞涨,通胀和利率都会大幅飙升。而MIT学派则认为,在经济低迷情况下,通胀和利率都会保持低位,而试图短期内削减赤字会加深经济衰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在MIT,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未远去。诚然,滞涨显现了政策的局限性,但学生学到了市场的缺陷,及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提振低迷经济所起的作用。这种思想开明又实用的方法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力地为自己正名。
克鲁格曼也是MIT学派的一员,他1977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3,前赴后继的货币实验
早在2012年,华尔街见闻就曾发表过长文详细,其中以最为详尽。
他们实施的货币政策在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无迹可寻。央行们实际上在做着一个高风险的实验,而这些措施的依据部分来自于一些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在MIT学习和教书的人们的学术成果。
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未能就如何在经济疲软增长时期平衡税收和支出等财政政策达成一致,但央行家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不受选民和政客的影响,却有着大学时期频繁交流和联系的渊源。
如果央行家们的这条路走对了,他们将引领全球经济避开长期滞胀的困境,避免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错误。如果他们错了,他们可能引发通胀或者播下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种子。这场失败也可能导致全球央行的权利和独立性受到限制,而这在2008-09金融危机的紧急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这场巨大的货币实验在一片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到现在仍在继续。
在伯南克任内,他力排众议推出了规模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六年时间三轮QE轮番上阵,3.51万亿美元被注入金融系统,美国经济终于摆脱危机的阴霾走上复苏之路,今年美联储很可能时隔十年首次加息,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历程。
而,在欧洲,德拉吉接过伯南克的接力棒,今年3月正式宣布实施QE,规模为1.1万亿欧元,欧央行和成员国央行每月购买成员国国债、机构债、ABS等。到目前为止,欧洲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这背后,实际上是MIT学派乃至更广义的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央行官员和政策学术背景与学术理念的一脉相承。
年初上任的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虽不是MIT 出身,但也是新凯恩斯学派重要人物,其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丈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G.A. Akerlof)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问题,对新凯恩斯学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陈光磊称,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多将此举解读为此次派出新凯恩斯学派的掌门人物掌舵美联储,意在收拾金融危机残局,稳固新凯恩斯学派的地位。
周文渊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12 祁月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21 孙国栋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26 钟帅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10 WEEX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24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