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人干不了工厂储备干部都是坑吗

年轻人为什么都不进工厂了,他们去哪儿了?_百度知道
年轻人为什么都不进工厂了,他们去哪儿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写在前面2018年春节过后,我陆续走访了部分客户——地处珠三角城市的十多家制造业企业,发现开工早的企业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班了,很多工厂还有不少工人没有到岗。广东惠州,一家做木制品的工厂,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8月份,老板娘H却忧心忡忡。H说,现在真的怕过年了,有些工人才过了元旦节就开始请假回家,如果不批的话直接要辞工。我问,那怎么办?她说,请临时工啊,要交货没办法,现在临时工也不好请了。这是我去年开始服务的一家企业,没想到刚尝到网络营销的甜头,现在却遭遇有订单没人做的窘境。H一边忙着泡茶,一边打电话安排人事部的女孩打印招聘广告去工厂附近张贴。她问,岳量老师,有没有什么网站招聘好用一点的?我说,如果是招聘普通的技术工人,可以去58同城、赶集网这些网站发布招聘信息试试;如果招师傅,可以去一些行业人才网;如果是招管理销售类的,智通和卓博都还可以。这几年制造业都在推行“机器换人”,但有些岗位仍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在素有”制造业名城“之称的广东东莞,不少工厂也遭遇到同样的问题。虽然老板在放假前已经让人事部一再强调,开工当天老板准备了开工大红包,但这一招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迟来的人还是会迟来,但他们认为,迟来总比不来好。毕竟培训一个生手也需要花不少时间。很多工厂不得不一边开工一边等待。但那些提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他们还会再回来吗?前几天刚好在凯迪社区看到下面这篇文章,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01年后招工难每年过完年,都会有报道,说什么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子招不到人!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这批人已经毫无机会,失去理想,带有绝望,未富先废。02农民工去了哪里?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03考证和自己玩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04用工荒的真相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0590后们的好日子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最后,认知要升级,思考要深度,那就从读书开始吧。来源:凯迪猫眼声明: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电商岳谈,一个关注传统企业转型电商的微信公众号:mriter 。主笔作者:岳量,电商专栏作者,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导师,多家企业网络营销顾问,13年电商运营与网络营销研究经验,微信公众号:mriter。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及注明出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我在工厂里原先干一个人工作现在让我干两个人工作我胜任不了工厂可以辞退我吗
我在工厂里原先干一个人工作现在让我干两个人工作我胜任不了工厂可以辞退我吗
律师回答地区:河南-郑州咨询电话:帮助网友:125099 次点赞人数:<span class="s-c666" id="r_9 人
你好,一般是可以的,如果您有疑问,可以去投诉,或者委托律师为您解决。 10:16
无锡推荐律师不想进厂打工的人,都去干什么了?
我的图书馆
不想进厂打工的人,都去干什么了?
网友一:我就是你们口中不想进厂打工的那类人。说说自己吧,第一份工作是技校毕业,学校分的,一洗车店洗车工资800。觉得学不到东西工资还低做了两个月就走了。第二份工作是修车,做了半年。工资是400后面长到了600,因为工作低又走了。第三,第四份工作都是进厂,工作3000左右。在厂里的状态就是 每天都在想以后我就这样一辈子下去么,心里特别浮躁。两份工作加起来一年半左右,辞了。第五份工作又是修车,想着修车是门技术。所以做的踏实,以后学有所成开个修车行。可那只是想着。用修车的名义在偷懒。又做了半年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这行业。所谓的当老板,只是家人那样说而已。在修车这行前前后后花了5年左右时间。第六份工作跑业务。主要看着很多老板都是跑业务出生的,只要我业务跑的好,以后分分钟可以当老板。这份工作做了一年半,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跑业务的料。这份工作工资平均下来才2400左右。第七份工作,摆地摊。话说马云都是摆地摊摆出来的,我来摆以后也摆个小老板当当。摆了一年左右,因为比较懒,还怕城管,所以收入低于同行。平均一个月3000左右。第八份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做老板的料了,在亲戚快餐店打杂。工资开4000左右。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希望我的第九份工作是平面设计相关的工作吧,这个是我喜欢的工作,现在自己也在自学这方面技术,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去找这方面工作,然后不换了,一直往这方面发展。已经浪费好多年了总结:不想进厂打工是因为不甘太平凡,其实多数人都是很平凡的。如果能知道自己喜欢的行业,往自己喜欢的行业好好做几年,会比打工好很多。但不要像我一样随便找过技术行业,来证明自己的不太平凡。网友二:
这个可能有点长。人生不易,全靠自己。九四年的,初中初二粘上网瘾,然后重复的熬夜通宵爬墙。初中生活就这样浪费掉了。初三老师说到时候,回来考试就可以了,结果是也没有考毕业证也没有。我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是在酒店做水吧员。是熟人介绍进去的,当时还没满18岁。生活也清闲,但是工资好像是1400左右。如果我没有被辞退的话,我觉得我会继续在那里混下去。后来因为未成年被,酒店辞退了。第二份工作是和初中同学一起去,进厂。结果被中介坑了一次,在东莞叫我们绕来绕去,到处去找,坐车,很惨很惨。那时候连饭都没得吃了,三个人凑起来,连一桶泡面都买不起。当时回头找中介的时候自己都哭了。然后他就随便在附近找个工厂给我们进,4块5一个小时,每天都要加班,吃的全是辣的,而且很难吃,住的地方也很邋遢,那些人有些我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很多天都没有洗澡了,那时也还小。做了好像不到三天,得了150块钱车费,就回去了,真的顶不住。第三份工作,是去海口,装空调。那种中央空调。是在工地里面的。在海口工作过的朋友都知道,在那里你中午开着风扇睡着,席子都会湿,真的是很热。那时候是五六月份。这份工作也是做了三天,当时的80块钱一天,结果就跑了。从那以后深知打工的辛苦。回去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报读一个学校。其实家里一直坚持让我去读书,不管我要读什么,他都会支持,直到现在,他们都希望我去读大学,那句话讲的是子将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这一直是他的心愿。无奈到现在也没有如愿。
然后去报读了一个技校,读计算机网络应用。其实也就是平面设计,和一些软件,比如flash,动画设计之类的。当然,在学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只不过是说去认识多几个人而已。学校教的都是很入门的东西。我一直坚信着那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暑假期间我也打过几份工,当过ktv服务员,当过网管,当过软件技术员。销售员。电脑学徒。后来我觉得工作无非两种。第一种,能够给你足够的金钱物质上的满足,毕竟所有工作本质都是获取回报。第二种就是,工资可能不是很高“至少能维持最基本生活””但能够给予你足够的升值空间。为你下一份工作做准备。比如提升你的能力、经验,好工作的标准:1、学到东西的平台,有没有愿意带你,跟领导能不能够学到东西2、金钱很重要,行业之外最重要的是酬劳,决定了你能不能发展3、有没有培训,能不能发展而我看来,进厂是个人选择。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不一样。有的人希望自己安稳的度过一生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大风大浪。工厂相对应的工资,也不是很差。现在进厂工资平均应该有四五千了吧。我有的同学也去进厂了。这样的工资,如果是一家人的话,足够于他们维持生活了。而有的人喜欢冒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只要有目标对自己有要求不断的去提升自己,不断尝试,即使失败也总结经验。总有一天体会在某方面有所成就。亨利福特-“如果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那句话,心随境转,则为凡夫。境随心转,则为圣贤。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持此一颗心,何患不成?
不好意思说跑题了。毕业后出来找工作个人喜欢电脑去了电脑店做了学徒几个月后跑了,去华强北做销售,找到了渠道供应商,后来跟人一起开了个电脑店,中间有很多曲折就不说了,自己跑业务,自己摸索学技术,熬了两年开始盈利,招了两个人,买了自己第一辆车,现在自己抽身出来准备做广告行业。也不知道能不能成,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轻松”经历的东西多了去了,兄弟的捅刀子,合作伙伴的过河拆桥,客户的难缠,中介的坑人。路人的冷眼,本地人的专横!人在异乡的不易,黄连苦,英雄更苦。 登天难为人更难。不怕虎狼当前坐,唯惧人心霜雪寒。喝不尽的壶中酒,花不尽的玩笑钱。恨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易破酒为兵。都看淡了最后用茨威格的一句话结尾,“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谢谢你看完…
网友三:可能我就是那种不愿意进厂的人吧,出来工作六年,今年二十一岁,重来没有进过厂,十五岁,一个人去上海想着学一门技术活,以后能够养活一家,就进了修车行业,刚开始修大巴车,学徒500一个月,干了一年走的时候工资2800,主要是大车太累太脏,我个子比较小,后来就进了小车修理厂。还是在上海,因为有修大车基础,学徒工资1800学了二年,后来因为家里的事情回了四川老家,又因为初恋留在了四川,在老家进了一个修理厂,工资3000干了二年,后来嫌工资低,去了一个快修门店当师傅,工资5000一个月,干了三个月就自己搞了快修店,东拼西凑投资二十万,现在开业八天了,欠债十几万,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大风号出品
年轻人不进工厂,制造业真的要完了?
原标题:年轻人不进工厂,制造业真的要完了?1年后招工难每年过完年,都会有报道,说什么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子招不到人!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这批人已经毫无机会,失去理想,带有绝望,未富先废。2农民工去了哪里?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3考证和自己玩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4用工荒的真相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590后们的好日子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最后,认知要升级,思考要深度,那就从学习充电开始吧。来源:凯迪猫眼、财经小报告首届 “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全面启动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一跃位于世界第二。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同样仅次于美国。但全球经济管理界有识之士均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崛起,固然离不开超大型“旗舰型”企业,但真正的根基更取决于是否拥有强大的中小企业集群。德国与日本,在历经多轮全球经济周期而岿然坚挺,正来自于他们拥有一大批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细分产业中却牢牢掌控着全球竞争力制高点的“隐形冠军”型中小企业。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40年里,先后走过了盲目拼合资、盲目拼多元、盲目拼上市、盲目拼规模、盲目拼快钱、盲目拼模式、盲目拼转型等多个得失两分的发展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卓然成就时,也难免交了不少扼腕学费。特别是发展心态上的浮躁虚夸,尤其成为了当今众多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敌。如何沉下心来,扎扎实实通过可持续发展塑造企业货真价实的行业竞争力,实现做强+做久,成为摆在广大中国中小企业面前的核心挑战。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十九大”的召开,党中央明确了中国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冲刺的方向,并制定了从2025直接指向2050的长远规划。志存高远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事实上,在过去20年里,中国企业里也已“润物细无声”地诞生出了一大批不求体量,但在各自细分领域通过技术优势赢得市场第一,并树立起行业话语权的“中国造隐形冠军”型中小企业。只是,在华为、海尔、BAT等旗舰型企业的耀眼光环下,沉默寡言而心无旁骛的他们,没有被外界广泛地了解和挖掘,外界也没有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研究与支持。“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成为已经“无处不在”而依然被“视而不见”的一个庞大精英族群。世间永远不缺美丽的景致,而只缺发现和欣赏美景的眼睛。经历商业浮躁洗礼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该擦亮眼睛来寻找、发现、尊重、研究和帮助我们自己的“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的时候了!2018年3月,《中外管理》正式启动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我们借此向社会传递:在商业模式甚嚣尘上时,这些“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是如何在数十年时光里,在匮乏中执着,在诱惑中淡定,在高压中坚守,在寂寞中鹤立鸡群?他们为什么?他们究竟是如何长成的?他们拥有今天的独一无二,都经历过什么?挑战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并进而关注和研究:这些曾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在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下一步战略该怎么走?他们潜在的机遇和瓶颈有哪些?他们在轻车熟路中如何改变?又如何在大胆改变中不失自我?他们实现更上一层楼的内心焦虑,又该如何破解?“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到底该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持续成长而基业长青?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 杨光评选细则一、评选标准:够冠军!够隐形!1、市场地位:细分领域在全球市场或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企业性质:非上市企业3、企业规模:年营收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4、成长能力:近3年净利润保持行业前列5、成立年限:不低于10年6、专利情况: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专利,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7、管理实践: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塑造,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及实践8、行业形象:有优良的行业及社区口碑,没有明显负面事件二、评选流程征集阶段:日——日
初评阶段:日——日 专家评审:日——日颁奖典礼:2018年5月中旬(具体时间待定)三、征集方式1、企业自荐2、第三方推荐(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调研机构、业内专家等推荐)3、评委推荐四、专家评委1、木元哲 [日]松下中国前总裁。日本产业界的资深人士,见证了松下电器40年企业经营折射出的日本产业变迁史。木元哲长期负责松下电器全球家电经营,曾任日本松下亚太区副总裁、松下(中国)总裁、副董事长,深耕中国市场 22 年,掌舵松下(中国)近 12 年,对中国企业崛起和日本产业变迁有切肤体验和深入研究。退休后深入进行中日企业比较研究,目前担任日本一桥大学中国交流中心顾问、零牌顾问机构国际导师、特聘教授。2、丹娜·左哈尔 [英]“量子管理”学(Quantum Management)奠基人、管理思想家。她将量子物理学引入人类意识、心理学和企业组织领域,对企业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现授课于牛津大学布鲁斯进大学,被《金融时报》誉为“当今世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曾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摩托罗拉、宝马、可口可乐和麦肯锡等国际知名机构演讲和交流。作为畅销书作家,著有《量子社会》《重塑企业大脑》《魂商》等畅销书。3、邓地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译者,并著有《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兼MBA项目主任,博士。曾在企业、媒体工作10年,为联合国工发组织、教科文组织等提供多项咨询服务。为《南方周末》《21世纪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学家》撰文多篇。4、杨晖唯众传媒创始人兼 CEO、《开讲啦》与《波士堂》创办人,资深媒体人。擅长媒介战略管理、品牌策划和创意管理。历任湖南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CNBC中国区项目经理。曾成功创办《新青年》《岳麓书院千年论坛》《谁是英雄》等知名电视节目。2006年,创建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现上海唯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功创办《波士堂》《开讲啦》《我是未来》《青年中国说》等60余档知名电视和网络节目,并获得超过百余项重大奖项。作为最具原创力的民营媒体公司,唯众传媒被业界称为中国人文节目第一品牌。5、刘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与实务,主要领域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商务(EC)和虚拟组织(VO)等方面。已发表六十多篇论文,出版三本专著、三本合著。现正在承担多项重点课题研究项目。6、曾玉波著名工业4.0智能制造专家,原海尔集团智能制作负责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先后为华为、施耐德电气、海尔集团担任研发、工业化、工业战略高管和偏置级智能制造负责人。多年来,曾玉波一直致力于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企业实践与研究,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工业4.0先生”。7、马方泰山管理学院院长、创办人,股权战略理论的提出者,《销售与市场》杂志专栏作者,山东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会长,皇明洁能控股、云媒股份等多家公司独立董事,山东德信集团、山东鼎好集团等多家公司顾问,泰山私人董事会、江西财智私人董事会教练。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公司治理、公司顶层设计、股权结构设计、股权激励设计、股权众筹设计的研究、教学及实践,出版著作有《守候》《股权战略》,发表文章四十多篇。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博商管理研究院、马来西亚富道学院等多家大学或培训机构总裁班兼职教授。8、杨光《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董事。在中学任教两年,完成使命后加盟著名企业管理月刊《中外管理》。从基层做起,历任编辑部所有业务及管理工作,并在职研修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课程毕业。期间,专访过数十位官产学政要名家,对中国企业发展有独到观察与独立思考,如“反基因传承”、“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等观点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在他的领导下,《中外管理》16年始终保持管理类媒体一线品质。长期领衔策划、主持的“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始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论坛之一。“隐形冠军之父” 赫尔曼·西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陈春花华夏基石董事长 彭剑锋……更多重量级评委,仍在持续邀约中。五、评选顾问原航天航空工业部部长、原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林宗棠原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首任中国驻德国大使
卢秋田《中外管理》杂志社董事长、出版人
杨沛霆六、组织单位主办单位:联合主办:泰山管理学院拟邀智库: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商学院承办单位:北京盛世紫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单位:零牌顾问机构·零牌木元塾媒体支持:《中外管理》全媒体、今日头条、凤凰财经、腾讯财经、中国经营报、每日经济新闻、界面、一点资讯、优酷网、腾讯视频等。七、参评须知1、参与评选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2、符合报名条件的企业请填写参选企业报名申请表,发送至评选组委会3、要求参评企业所报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并对其真实性负责4、报名截止时间:日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攀枝花芒果干加工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