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 会计处理成香饽饽了吗?

保本理财退出银行成定局 结构性存款成“新宠”【九斗鱼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83贴子:
保本理财退出银行成定局 结构性存款成“新宠”收藏
  北方网讯:在金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大背景下,受资管新规影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将面临重大转型。在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正逐步退出市场,而计入表内负债、更为“安全”的结构性存款逐渐成了银行的揽储“新宠”。  结构性存款“接棒”保本型理财产品走红  最近如果你走进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估计会被理财经理推荐结构理财存款产品。从去年年底开始,多家银行都开始热推结构性存款产品,这类产品的年利率能达到4%以上,几乎是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而银行也多以利率上浮为“卖点”,吸引投资者进行存款理财。  对比各家银行,记者发现,目前各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多是保本型,收益率比普通存款收益率要高,很多1年期产品的收益率达到4%,和保本型理财收益率差不多,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同类产品收益率更高,达5%左右。  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发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最高年化收益在4%以上,182天的最高收益甚至高达4.3%左右。如招商银行挂钩黄金的六个月结构性存款,预期到期利率为1.55%-4.30%(年化)。其产品说明书显示,招行应在存款到期日向投资者支付全部本金,但实际支付利息“与黄金价格水平挂钩”。投资者在黄金价格表现最不利的情况下可获得1.55%的收益,而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可获得4.30%的收益。另外,中国民生银行也有一款挂钩利率结构性存款产品,185天,预期收益率则达了4.45%。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投资者坦言,结构性存款以前没见过,跟实际意义上的存款也不大一样,但是现在保本理财越来越少,既然结构性存款能够100%保本,对于收益率还不错的产品会考虑。  银行内部人士也表示,银行热推结构性存款,主要跟年前的资管新规有关。监管层严格打破刚性兑付,但事实上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需求仍很高,银行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而当前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即是结构性存款。所以,在严监管的态势下,银行和投资者将不得不适应资管新规下投资理念和方式的改变。  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其实是披着“存款”外衣的理财产品  突然成“香饽饽”的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比普通存款的收益高出那么多?  记者调查发现,结构性存款能有预期高收益的玄机在“结构性”上。结构性存款一般是将存款投向两个大部分,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资金和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信贷或者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产品,保证基本的安全和收益;另一部分用于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如指数、汇率、黄金、各种金融衍生品等,保证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有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而根据“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占比,结构性存款可以分为最低收益保证型、本金保证型、部分本金保证型三类。  从本质上来说,结构性存款不属于存款,而属于银行理财产品。它是在存款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衍生品,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不仅与存款利率挂钩,还与这些衍生品的表现挂钩。  投资结构性存款仍需注意风险  虽然结构性存款有保本、高利率的优势,但其风险仍不容忽视。  银行内部人士提醒投资者,不应把结构性存款当作普通定期存款,实际上它是一种理财产品。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本金风险不大,但是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普通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固定的,而且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率,有可能达不到。  不仅如此,在对部分结构性存款的介绍中,记者发现银行具有提前终止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收益前景不利的情况下,银行如果提前终止产品,可能会使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  虽然,结构性存款通常在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一级或二级,整体风险低于非保本类理财产品,但是利息收入与挂钩标的收益表现密切相关,其收益区间弹性较大,如果投资者是冲着高利率去的,不如购买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津云”新闻记者徐林轩)
登录百度帐号上海前三季度存款少增1934.51亿 结构化存款成香饽饽|存款|结构化|同比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报记者&杨晓宴&&实习生&崔喜善&上海报道
  今年存款难拉,结构性存款较之最受欢迎。
  10月17日,央行上海总部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前三季度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127.59亿元,同比少增1934.51亿元,其中9月份减少1024.69亿元,同比多减864.92亿元。
  分部门来看,非金融部门人民币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尤其乏力。
  前者前三季度增加2890.53亿元,同比少增3422.86亿元;其中,9月末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7%,增速同比较上年末分别回落7.4个和8.9个百分点。
  企业存款中,结构性存款增加较多,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呈少增和下降走势;个人存款中,主要是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增加,前三季度个人大额存单增加408.86亿元,同比少增51.71亿元,较同期企业大额存单多增253.48亿元。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收益可能较高,100%保本金。
  不仅是上海地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从某华南地区银行人士处了解到,今年该行跨行合作发行的结构化存款产品也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馈。由于其不直接受存款利率的监管指导,也较为容易“上量”。
  另外,前三季度,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则继续减少3014.49亿元,但同比少减2370.31亿元。存款跌幅放缓同时,境外同业存款有所增加。
  (编辑:曾芳)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保本理财倒下去,结构性存款站起来
随着资管新规即将落地,各家银行也纷纷将保本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过渡,大力推荐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以利率上浮为“卖点”,吸引客户前来进行存款理财。其中,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目前上调至4%以上,利率几乎是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
但是,结构性存款真的是存款吗?结构性存款都能保本吗?
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上调至4%以上,几乎是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银行理财动向调查
来源:《证券日报》记者 彭妍
元旦过后,银行备战“开门红”,揽储力度依然没有减弱。而在货币基金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的冲击下,不少银行上调存款利率的同时,也通过创新各种方式来吸收存款,在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方面齐发力,防止存款“被搬家”。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结构性存款以利率上浮为“卖点”,吸引客户前来进行存款理财。其中,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目前上调至4%以上,利率几乎是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可能出现规模收缩,存款回流,结构化存款今年已经出现了走热的趋势。在严监管的态势下,银行和投资者将不得不适应资管新规下投资理念和方式的改变。
[一]结构性存款成“香饽饽”
由于资管新规明确要打破刚性兑付,加上一季度揽储压力,各家银行纷纷通过创新方式推出各种类型的存款业务。例如智能存款和结构性存款。所谓智能存款,是相较于普通定期存款更灵活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取得定期存款的收益,又能灵活取出而收益不受影响。智能存款不仅门槛低,且在利率方面相比普通定期存款更有优势。
例如,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一款智能定期产品,该产品任意时间都能取,提前支取根据实际存期按对应的定期利率计息,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别为1.95%、2.7%、3.2%、3.9%,且起存金额只需5000元。
此外,银行越来越热衷发行结构性存款,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通过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挂钩,使投资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普通存款更高收益的产品。
在某股份制银行门口,本报记者看到,该行门口张贴了“10万起存、最高利率可达4.2%”的结构性存款宣传海报。该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所谓结构性存款,即是存款的创新产品,100%本金保障,并保底同期定存利率,还有多种投资期限可自行选择,一个月存款利率为3%、3个月存款利率为4.1%、半年存款利率为4.2%、一年存款利率为4.2%,是普通定期存款近三倍,是大额存单的两倍。
上述理财经理还表示,现在结构性存款与银行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差不多。但是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比如银行倒闭,只有结构性存款才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另外,以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10万元存满1年,按照央行基准利息仅有1500元,上述银行最高年化预期收益4200元,比基准利息最高可多得2700元。不过每期产品收益略有波动,具体还是参照银行各网点公布详情。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多家银行已经开始上调结构性存款利率,一方面源于市场利率“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可能在储备资金,以备今年开年的信贷“开门红”投放。与此同时,今年执行的流动性新规也促使银行加大力气获取流动性负债、提高结构性存款利率。
[二]银行理财面临转型
“保本保收益”一度是各家银行理财揽储宣传的口号,这让许多客户纷纷将存款变为银行理财。然而,此次资管新规几乎是对银行理财现有优势的削弱,银行保本理财在新规落地之后将逐步退出市场。因此,随着资管新规即将落地,各家银行也纷纷将保本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过渡,大力推荐结构性存款。
据了解,2015年和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保持高增长态势,银行理财的规模年增长率分别为56.46%和23.85% ,但进入2017年,在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逐步从爆发期走入了冷静期。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8.38万亿元,较2016年末出现了史上首次下滑。银监会在去年10月份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增速连续8个月下降。
某城商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如果监管层严格打破刚兑,资管产品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理财业务将会出现大规模收缩,而银行创新性表内的资产负债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例如结构性存款产品,将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投资那些承诺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但由于资管新规的影响,以后这类产品将逐步消失,目前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长期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表示,以后结构性存款的需求可能会出现提升,毕竟能够刚兑的只有存款产品。对于喜欢存定期的客户和比较保守的中老年客户,结构性存款是他们的首选,这种产品具备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强等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实际上就是保本理财产品,按照资管新规,资管产品不允许保本,未来保本理财都是结构性存款。上述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是新年面对资管新规先行一步。另外,受流动性新规影响,今年银行将加大中长期稳定负债占比,对存款争夺会进入白热化。
相关——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来源:Bank资管 整理
结构性存款,是指投资者将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按照本金的币种不同,银行结构性存款分为外汇结构性存款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两大类。
二、适用对象
适用于资金相对充裕,希望获得较高资金回报,对金融市场有一定分析能力以及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客户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设立的法人客户。
三、结构性存款并非存款
结构性存款其实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一种,虽然形式上如同在银行存入一笔定期,但这笔钱却不是乖乖躺在你的银行账户里。银行一般将这笔钱分为两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是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资金,以实现保本;另一部分则是衍生品投资,如挂钩于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和期权等,以博取高收益。
四、本金一般有保障,收益率不确定较大
本金多有确保,但收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银行的设计并非每款结构性存款都是100%保本的。
结构性存款的出资期限一般短则3个月,长则5年,出资期限内不能随意支取,流动性较差。
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款,为什么要在产品名称上加上“存款”呢?
主要是部分外资银行过于激进地开拓市场,以“结构性存款”、“双利存款”、“挂钩存款”等名称,来包装一些与海外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挂钩的高风险产品。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银行知识专区
48小时排行结构性存款首破8万亿,理财市场“香饽饽”易主?结构性存款首破8万亿,理财市场“香饽饽”易主?金评媒百家号编者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如果表内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将继续增长,乃至翻倍。文/时代财经 罗耿城资管新规虽未落地,理财市场却已发生微妙变化——银行保本理财逐渐淡出市场,结构性存款则首次突破8万亿,接棒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宠”。近日,查阅央行公布的中资银行信贷收支统计表发现,截至2018年2月末,银行业结构性存款规模已达8.36万亿元,同比增长45.08%,和同期活期存款8.29%、定期存款-0.58%的增速相比,其增长势头可谓惊人。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如果表内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将继续增长,乃至翻倍。规模首破8万亿多部委发布资管新规迄今已有四个月,新规对银行理财的要求已经明确——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严禁资金池运作。也就是说,银行保本理财不符合资管产品定义,将面临重大转型。但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告诉时代财经,投资者的需求仍较高,银行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而当前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是结构性存款。查阅央行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2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仍维持去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并首次突破8万亿关口,达到8.36万亿元。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32.66%;中资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5.34万亿元,同比增长34.71%。华创证券分析师潘虹羽指出,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一定幅度扩张,表明已有银行主动发力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应对表内理财规模逐步缩小带来的冲击。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若表内理财(保本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进行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还将翻倍。”风险高于定期存款小编注意到,市面上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上调至4%水平左右,几乎是定期存款的3倍,因此深受投资者青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投资者视之为替代保本理财的“香饽饽”,但并未意识到其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所谓结构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指数等标的波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联讯证券分析师李奇霖表示,“结构性存款看起来太酷了,但事实上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嵌入了期权等衍生品,然而这些嵌入期权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问题。”他表示,一是衍生品不属于银行允许的经营范围,银行需要和非银机构合作;二是衍生品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结构性存款本质上还是存款,但相比于普通存款,结构性存款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陈新春对时代财经表示,“因而利息是浮动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换言之,区别于保本理财的保收益特征,结构性存款需关注嵌套衍生品的结构以及业绩表现,其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2月共有549款结构性产品到期,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65款,有41款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区间中间值,占比近6成。融360分析师则指出,结构性存款的风险要高于定期存款。因为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固定的,本息都能得到保证,而且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但结构性存款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而且收益不固定,大部分都是浮动收益,少部分产品甚至不保本。也就是说,活期、定期存款保本保息,但收益相对较低,而结构性存款多数情况下收益较高,但不保证收益,少部分产品甚至不保本,风险高于前两者。潘虹羽也表示,保本与否要视具体衍生品交易合同规定,如果只是把存款未来收益或是未来收益其中一部分挂钩投资衍生品,则本金没有损失。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金评媒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互联网金融媒体,贯穿全球,有声有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构性存款 会计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