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中企“带领企业走出去去”如何抵御海外风险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一带一路”下中企“走出去”如何抵御海外风险“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涵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后,“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共识”,驱动中国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国时刻”。近年来,“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深入结合,快速推动着我国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构建起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实力。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场充满激烈竞争,诸多不明因素也会导致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作为曾经与国内企业合作了20多个海外项目(项目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美元)的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的亚太区领头人,笔者看到了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总结,希望与国内企业共同探讨,给正在“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借鉴和启迪。中企 “走出去”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环境因素。海外建设与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需要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法律法规、物价水平、税收水平、货币汇率,以及物流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对合作的技术方案、报价编制、质保期、外汇比例等要有严格约定,如何在满足当地法律法规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装备制造业建设?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二是技术因素。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客户的要求还停留在够用就行的状态,并且习惯了向厂商要求技术支持和服务免费,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装备上的成本,但此惯性依附关系很难在海外建设上沿袭。以工业自动化厂商为例,“走出去”之后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一这些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自己体量还不够大,还很难大规模在海外扩张人员和服务;其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与海外用户沟通会存在大量问题;其三,工业自动化厂商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先进性,是否可以满足海外用户的低维护、高品质要求?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中,很多国家普遍采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大多数参考国内的技术标准,对于海外的技术标准并不熟悉,缺乏运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进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缺乏海外采购途径和采购经验,更缺少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及系统,尤其是化工、造纸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建设时碰壁。四是人才因素。国际工程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取决于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和立足于打造国际化企业的决心。目前,国内公司在相关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由于国内公司目前总体上缺少国际工程锻炼的平台,人员“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不足,广大员工对于投身海外工作的负面情绪占据主导。这些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顾虑,对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适应和沟通交流困难的顾虑,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顾虑等多个方面。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 线建设成为海外投资中多方合作的经典案例,在该项目实施中,华为、霍尼韦尔与施工方共同合作,解决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中企出海如何解决困难针对此四大关键因素,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中获得经验。比如,已累计输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迄今已使我国25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受益,并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的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人力资源紧张、物料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语言交流不畅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典型的海外建设困难和挑战。最后,通过和领先的中国企业及跨国企业通力合作,项目人员才在保障项目长期、平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成功交付项目。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
一帶一路下中企“走出去”如何抵御海外風險
日08:59&&來源:
原標題:一帶一路下中企“走出去”如何抵御海外風險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涵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后,“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了“國際共識”,驅動中國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國時刻”。
  近年來,“一帶一路”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深入結合,快速推動著我國全球化的產業布局,促進我國制造業逐漸走向制造強國的目標。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企業,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走出了國門,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構建起對外開放新格局,充分展示著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實力。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必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陌生的海外市場充滿激烈競爭,諸多不明因素也會導致開拓海外市場的不可預測、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規范規程、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等因素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風險。作為曾經與國內企業合作了20多個海外項目(項目金額累計達5000多萬美元)的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的亞太區領頭人,筆者看到了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快速成長,同時,也有一些思考與觀察。在此,筆者將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總結,希望與國內企業共同探討,給正在“走出去”的企業一些借鑒和啟迪。
  中企 “走出去”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環境因素。海外建設與所在國家經濟狀況緊密相關,需要對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當地法律法規、物價水平、稅收水平、貨幣匯率,以及物流和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慮。由於每個國家的環境因素都不同,對合作的技術方案、報價編制、質保期、外匯比例等要有嚴格約定,如何在滿足當地法律法規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進行裝備制造業建設?管理者對這個問題要深入思考。
  二是技術因素。在中國,相當一部分制造業客戶的要求還停留在夠用就行的狀態,並且習慣了向廠商要求技術支持和服務免費,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裝備上的成本,但此慣性依附關系很難在海外建設上沿襲。以工業自動化廠商為例,“走出去”之后會碰到很多問題:其一這些工業自動化供應商自己體量還不夠大,還很難大規模在海外擴張人員和服務;其二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與海外用戶溝通會存在大量問題;其三,工業自動化廠商的產品所使用的技術是否具有國際先進性,是否可以滿足海外用戶的低維護、高品質要求?
  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資建設工程承包中,很多國家普遍採用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標准,而國內企業大多數參考國內的技術標准,對於海外的技術標准並不熟悉,缺乏運用國際通行技術標准進行EPC(工程總承包)管理,缺乏海外採購途徑和採購經驗,更缺少先進的信息管理體系及系統,尤其是化工、造紙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這些都會造成國內企業在海外建設時碰壁。
  四是人才因素。國際工程人才的引進、挖掘、培養和儲備,取決於公司國際化的視野和立足於打造國際化企業的決心。目前,國內公司在相關人才的引進、挖掘、培養和儲備方面的情況並不樂觀。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國際商務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短缺。由於國內公司目前總體上缺少國際工程鍛煉的平台,人員“走出去”的機會創造不足,廣大員工對於投身海外工作的負面情緒佔據主導。這些負面情緒主要集中在對國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顧慮,對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適應和溝通交流困難的顧慮,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顧慮等多個方面。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 線建設成為海外投資中多方合作的經典案例,在該項目實施中,華為、霍尼韋爾與施工方共同合作,解決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設中遇到的諸多難題。
  中企出海如何解決困難
  針對此四大關鍵因素,筆者建議國內企業可以從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資案例中獲得經驗。比如,已累計輸氣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迄今已使我國25個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5億多人口受益,並在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節能減排、保障國計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的建設過程中,曾面臨建設時間緊、協調難度大、人力資源緊張、物料運輸困難、標准規范不一致、語言交流不暢通、法律法規不熟悉等典型的海外建設困難和挑戰。最后,通過和領先的中國企業及跨國企業通力合作,項目人員才在保障項目長期、平穩、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在重要時間節點之前成功交付項目。
  因此,為應對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挑戰,建議盡量與具有豐富經驗的EPC公司合作,這些EPC公司具有豐富海外項目建設經驗,熟悉當地法律法規,而且,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海外品牌效應,其優質的全球化合作伙伴也會為海外項目的實施提供保障。
  在人才因素和技術因素上,國內企業可以考慮與一些全球化技術和產品企業合作。這裡所談到的全球化企業並不只是特指外企,類似華為、聯想這樣的國內企業也都擁有全球化布局的能力。無論國內企業建設到哪裡,全球化企業都會有技術、服務人員跟到哪裡,筆者相信大多數參與過海外項目的國內企業都能感受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比如國內的杰瑞集團,在海外石油天然氣EPC項目建設中,就選擇了霍尼韋爾來做合作伙伴,無論他們的EPC項目建設在哪裡,霍尼韋爾的技術人員就能服務到哪裡。國內的惠生工程,在今年5月份與霍尼韋爾達成一項海外合作協議,以實現海外市場的快速拓展。據悉,惠生工程的海外EPC業務目前已經佔到50%的份額。
  可以看到,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的裝備業正逐漸走出國門,但面臨的挑戰還是存在的。挑戰即機遇,越來越多國內企業的勇者,正在籌劃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走出去”。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如何最大化規避風險,順利幫助其他國家改善基礎制造業建設等問題有清晰的思考。(余鋒)
(責編:畢磊、趙超)
人民網通信頻道“一带一路”下中企“走出去”如何抵御海外风险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涵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后,“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共识”,驱动中国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国时刻”。
近年来,“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深入结合,快速推动着我国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构建起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实力。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场充满激烈竞争,诸多不明因素也会导致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作为曾经与国内企业合作了20多个海外项目(项目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美元)的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的亚太区领头人,笔者看到了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总结,希望与国内企业共同探讨,给正在“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借鉴和启迪。
中企 “走出去”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环境因素。海外建设与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需要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法律法规、物价水平、税收水平、货币汇率,以及物流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对合作的技术方案、报价编制、质保期、外汇比例等要有严格约定,如何在满足当地法律法规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装备制造业建设?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
二是技术因素。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客户的要求还停留在够用就行的状态,并且习惯了向厂商要求技术支持和服务免费,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装备上的成本,但此惯性依附关系很难在海外建设上沿袭。以工业自动化厂商为例,“走出去”之后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一这些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自己体量还不够大,还很难大规模在海外扩张人员和服务;其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与海外用户沟通会存在大量问题;其三,工业自动化厂商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先进性,是否可以满足海外用户的低维护、高品质要求?
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中,很多国家普遍采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大多数参考国内的技术标准,对于海外的技术标准并不熟悉,缺乏运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进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缺乏海外采购途径和采购经验,更缺少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及系统,尤其是化工、造纸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建设时碰壁。
四是人才因素。国际工程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取决于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和立足于打造国际化企业的决心。目前,国内公司在相关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由于国内公司目前总体上缺少国际工程锻炼的平台,人员“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不足,广大员工对于投身海外工作的负面情绪占据主导。这些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顾虑,对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适应和沟通交流困难的顾虑,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顾虑等多个方面。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建设成为海外投资中多方合作的经典案例,在该项目实施中,华为、霍尼韦尔与施工方共同合作,解决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中企出海如何解决困难
针对此四大关键因素,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中获得经验。比如,已累计输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迄今已使我国25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受益,并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的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人力资源紧张、物料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语言交流不畅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典型的海外建设困难和挑战。最后,通过和领先的中国企业及跨国企业通力合作,项目人员才在保障项目长期、平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成功交付项目。
因此,为应对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挑战,建议尽量与具有丰富经验的EPC公司合作,这些EPC公司具有丰富海外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法律法规,而且,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海外品牌效应,其优质的全球化合作伙伴也会为海外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人才因素和技术因素上,国内企业可以考虑与一些全球化技术和产品企业合作。这里所谈到的全球化企业并不只是特指外企,类似华为、联想这样的国内企业也都拥有全球化布局的能力。无论国内企业建设到哪里,全球化企业都会有技术、服务人员跟到哪里,笔者相信大多数参与过海外项目的国内企业都能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国内的杰瑞集团,在海外石油天然气EPC项目建设中,就选择了霍尼韦尔来做合作伙伴,无论他们的EPC项目建设在哪里,霍尼韦尔的技术人员就能服务到哪里。国内的惠生工程,在今年5月份与霍尼韦尔达成一项海外合作协议,以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据悉,惠生工程的海外EPC业务目前已经占到50%的份额。
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装备业正逐渐走出国门,但面临的挑战还是存在的。挑战即机遇,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勇者,正在筹划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如何最大化规避风险,顺利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制造业建设等问题有清晰的思考。
(作者余锋系霍尼韦尔特性材料与技术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机遇与风险研讨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承载者和推进主体。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必将伴随着新一轮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潮,海外合作和并购等动作将日益频繁。但是企业如何走出去?怎样有效防控风险?这不仅是企业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更是国家之所需。
目前虽然国内很多机构都在做“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研究,但是针对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走出去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依然缺少系统、专业而务实的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成立8年来一直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每年就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发布五部蓝皮书,举办大型论坛。2014年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蓝皮书和“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引起巨大反响。此外,CCG还多次举办相关圆桌会,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研究的前沿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网联合推出的“一带一路列国投资政治风险研究”项目,对一路一带地区的60余国的政治风险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是国内首个针对“一带一路”进行的国别分析的全面研究。目前已发表30余篇,受到了来自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学界和媒体的高度重视。
为帮助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更好的走出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成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一带一路”战略命题下,以企业国际化为主题,聚合国内外杰出中青年学者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一系列对企业走出去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出版,举办系列研讨会,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建言献策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圆桌研讨会”,届时还将对外公布国内首份“一带一路沿线列国路线图”。
主办单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协办单位:中国网
研讨会日程:
时间:5月18日10:00-11:30
地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汉威大厦西区15层)
主持人:苗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
10:00-10:10 CCG建立CCG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意义、目标和规划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国务院参事
10:10-10:40已有研究成果展示,并公布一带一路沿线列国路线图
黄日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储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10:40-10:50 企业代表发言 一带一路研究对于企业走出去的意义
10:50-11:30 现场学者交流及媒体提问
参会嘉宾: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国务院参事
苗 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
黄日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储 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胡 波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
刘 群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尹继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约研究员
徐 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任 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
祝得彬 社科文献出版社国际问题分社社长“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新保利大厦夜景。资料照片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建设的提出和落实,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转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引擎。
  中国企业是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官
  “一带一路”建设为发掘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唤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形象的记忆和共鸣。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绵亘东西,最初由商业贸易驱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经济特色。随着政治、宗教、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维护区域之间经济互利、政治互信的重要纽带。古丝绸之路以经济为先导、以商贸为桥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当前,中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值得期待和憧憬。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落实,中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多方合作,更要充分利用经贸往来的先导作用,使中国企业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先行官。
  2015年初,保利集团下属保利科技公司签署了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的合作协议。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签发了总统令,授予保利科技公司项目总承包商资质。该项目是该国政府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可年产360万条轮胎。此项目成功签约是保利集团在中亚市场的重大突破,对于保利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持周边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既有助于深化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区域繁荣发展;也有助于增进沟通交流,加强信任,减少摩擦,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主体作用,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官。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过去10多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更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高价值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必须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一带一路”将成为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指南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不断做大海外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先进的技术水平、成熟的管理经验,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近50亿,经济总量约39万亿美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一带一路”的提出,恰逢其时。今天,中国企业有能力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并推动汽车、高铁、钢铁、电力等产业的发展,扩大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收入比重,更好地顺应企业走出去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市场供需变化使部分产业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但在要素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其他国家,这些产业可以得到合理估值,重现生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中国企业在研发、技术、品牌上将进行新的投入,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和再升级,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产业战略选择、经济技术路径、区域间合作方式等。在克服“水土不服”、适应不同国家和区域环境的同时,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借鉴海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动企业发展模式、产业战略、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间的每个改革和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必须高度重视防范风险,提高海外投资利益的保障能力,实现与当地社会、文化、法治的良性融合。
  一是从海外投资环境看,中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的“后发劣势”,大部分只能到投资环境差、风险高的国家和行业去寻找机会,有的市场看似空间巨大,实则有效需求不足,盲目进入将带来高风险。
  二是从企业管理能力看,我国海外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缺乏海外投资经验,以及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低、风险评估能力弱等问题比较突出。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语言文化、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国内截然不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从协调支持机制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恶性竞争等问题,既不利于力量整合统筹,也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并不完善,对中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限。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去的落脚点
  中国企业要有勇气抓住当前“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机遇,更要有能力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市场发展趋势。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要迎合海外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大众化的竞争。从供给侧来看,企业更要引领市场潮流,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更超前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新需求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更为重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要紧密结合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意识地将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产品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真正发挥出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的作用。
  保利集团作为国内贸易和文化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各国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代理销售奔驰、法拉利、红酒等高端消费品,并与国外演出团体、影视制作公司、艺术收藏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引进海外优秀音乐剧、歌剧、艺术品资源,引领全球市场潮流,促进经贸文化往来。
  二是要结合开发性金融资源,加强产融深度合作。去年以来,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开发性金融的创新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先导和引领作用,结合开发性金融特点设计企业经营模式,共同打造产融结合的海外投资运营平台。
  2011年,保利科技公司以卖方信贷模式承揽了赞比亚卢萨卡约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该项目2015年10月正式交付业主,获得卢萨卡城市委员会的高度评价。目前,工程款已经全部收到。这就是利用开发性金融——卖方信贷的一次实践。中国企业要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对海外发展的支撑体系,以金融的力量长期稳定地驱动国际化发展。
  三是要结合国际化经营运作,促进企业管理提升。面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显著差异,企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营,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要深入研究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背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适应海外发展需要和国际竞争环境。
  2015年以来,保利地产走出国门,布局海外,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以及英国伦敦等核心城市投资了多个房地产项目,并已成功实现销售收入。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保利地产因地制宜,加强合作,搭建了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
  四是要结合古丝路文化传承,突出世界公民责任。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中国企业要继承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传统,促进欧洲、亚洲、非洲等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共同发展,形成文化命运共同体。2015年以来,保利集团下属保利剧院公司加快推进与英国大使剧院集团、法国巴黎歌剧院、美国林肯中心等国外著名剧院院线的战略合作,推广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探索培育共享型、出口型文化,积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企业要结合古丝路文化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意识去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民生工程,树立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企业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影响力。保利集团下属科技公司承担联合国、世界银行“点亮非洲”的扶贫计划,在非洲18个国家完成了涉及医院、光伏电站、广播发射台站、太阳能照明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惠及10万民众,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有力提升了中国企业的世界公民形象。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当广泛探讨国际经济合作机会,加强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交流互动,为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念沙)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