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将取消刚性兑付是什么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有望打破刚性兑付_网易新闻
银行理财产品有望打破刚性兑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银监会近日发文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相互交易、调节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有望打破刚性兑付
理财专家认为,解决刚性兑付问题更需利率市场化
本报记者 刘伟
在信托和债券两种理财产品出现违约事件后,作为理财市场中的最后一个堡垒,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也将结束。银监会近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35号文),提出银行设立专门理财部门,不得宣传刚性兑付等要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35号文透露出银监会试图打破目前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现实的渴望。
“其实所谓的打破刚性兑付,只是一个伪命题,只有利率市场化真正实现以后,利率曲线正常了,刚性兑付自然也就打破了!”浦发银行杭州分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郭剑表示,虽然信托和债券出现了违约事件,但在大众眼里都仍然是个别事情,即使有一定影响也难以改变大家对风险程度的认识,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调查:大多数投资者没听说过银行产品会违约
一直以来,银行都被投资者视为最为安全的地方,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被认为是最小的。记者近日对体育场路沿线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客户进行了调查,多数投资者都认为银行产品没什么风险,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产品违约的事情。
在建设银行,63岁的陈大伯告诉记者,他刚刚购买了5万元的理财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是4.35%。“我一般都买保本的产品,虽然收益低点,但安全系数高,我买了好几年了,好像没遇到过产品没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他说,在退休以前他也买过理财产品,而且都是不保本的,但产品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率。“我觉得银行产品收益不大会实现不了预期收益率,毕竟这是国有大银行啊!”
在平安银行,记者正好遇到了一位正在咨询银行理财产品的中年妇女。在得知最近的产品收益率都在5.5%左右时,她觉得不是很有吸引力。“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好像有6%左右的产品,怎么现在这么少呢?”银行理财师给她解释了一番后,她决定再去附近的浦发银行看一看。
记者问她是否担心产品到期达不到预期收益,“怎么可能呢?”她对记者的问题大为吃惊,“银行产品的收益说多少就是多少,从来都没有实现不了的。”她说,知道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但觉得银行产品的风险几乎等于零。
无论是买保本产品,还是非保本产品,无论是固定收益产品,还是非固定收益产品,记者在调查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表示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百分百的信心。而个别投资者表示他们曾经遇到过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情况,不过记者仔细了解后发现,他们购买的产品要不是挂钩黄金或股市的结构型产品,要不就是以前银行销售的一些基金类产品,这些产品出现亏损也在情理之中,和平常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具备可比性。
银行理财师:目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作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银行的理财经理们又是如何看待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呢?
记者对几家银行的理财经理们也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目前我们银行所有的产品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这不代表着以后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实现。”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师对风险的认识更高一些,他们对记者多次强调了产品的风险,而国有大银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很少提及产品的风险,只是在记者一再追问下才会透露一二。
在平安银行,一位姓张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对产品的风险宣传也比较多,许多客户在购买产品前,银行都要对他们进行风险程度评估,然后再给客户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如果客户要购买更高风险的产品,一般还要签署购买协议。“上面会有对产品风险的详细介绍,客户只有认可并签字了才可以购买。”张经理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客户银行也都有不同的要求,那些65岁以上的老年客户,就不会推荐高风险产品,即使客户要购买也会谨慎地讲解和劝告。“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一般是用于股市的,但对银行理财同样适用。”
“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无法兑付预期收益也是正常的啊!”渤海银行的一位姓钱的理财师对记者直言不讳,“以前信托和债券都没有出现过违约的事件吗,但现在不都有了?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现在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不保本也不保收益的,因此出现亏损并不代表银行违约,投资者自己在购买这类产品时还是要看清楚再下单。”
银监会: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调节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正加速扩张。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4.13%。银监会数据显示,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为社会创造了4500亿元的收益。而在高速膨胀的同时,银行理财也成为监管发文进行规范最多的领域。银监会“35号文”就对银行理财业务提出多项规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文件最为严厉的条款在于,“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对此,鲁政委评价称,这比公募基金还严,“直刺银行理财的要害”。一直以来,银行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运作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方式,正是依赖这样的方式,银行理财产品可构筑资金池,实现资金错配,获得较高收益,并且令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长期完成刚性兑付。
此外,银监会再次对银行销售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时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不得销售无市场分析预测、无风险管控预案、无风险评级、不能独立测算的理财产品。不得销售风险收益严重不对称的含有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财产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夸大产品收益率或收益区间等。
真正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
需利率市场化
今年4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近年来,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
“比如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都在10%左右,如果都实现了刚性兑付,那么这个无风险的资产无疑比股票的吸引力强多了,这也导致市场利率曲线出现了错配。”郭剑表示,从这个角度上看,关键还是利率市场化的问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表现,目前这种背景下市场的利率曲线是不真实的,只有利率市场市场化真正实现了,自然就打破了刚性兑付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35号文的意义很重大,但效果还需要观察。”他说,即使是信托和债券出现了违约事件,但由于是个别案例,对普通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如此,因此要彻底打破刚性兑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净值型产品将增多
目前,银行几乎不再推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至多有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自去年10月以来,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这类产品逐渐受到追捧,并被认为是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记者了解到,这类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不承诺收益,提供净值查询,并根据产品招募书中的规定,选择每日、每周、每月等固定周期公布净值。目前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参与第一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的14家银行中,已有超过10家银行推出净值型理财管理计划。
郭剑表示,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就像是现有银行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一个变形,类似于开放式公募基金,没有预期收益率,只公布单位净值,这种做法符合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监管方向。不过目前规模还不大,净值型理财产品并没有大范围替代现有银行理财产品模式,对于加快刚性兑付的打破作用还不明显。国元证券理财分析师卢羽佳认为,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也会随之打破,在上述前提下,理财客户会更多选择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会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一个补充,而且流动性较好。
作者:刘伟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387617',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巴曙松教授在线问答:为什么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对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而言,刚性兑付扭曲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增大了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会逐步促进无风险收益率的回归,也会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收益职责合理分配。敬请阅读。回答人/巴曙松2018年,去杠杆成为金融政策关注的重点,前几年在加杠杆的过程中,不少产品以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的形式产生,因此,在当前的去杠杆过程中,这些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产品自然在强化监管的氛围下首当其中。所谓保本理财,或者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刚性兑付,指的是一款资产管理产品,不论其实际的投资业绩如何、底层资产实际的表现如何,发行该产品的金融机构均会实际上兑付给产品的投资人本金,以及承诺的、或者隐形承诺的水平的收益。纵览当前中国资产管理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刚性兑付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得到确定与支持。恰恰相反的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34条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那么,这种局部存在的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是如何形成?
阅读下一篇
10秒后自动跳转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巴曙松教授:为什么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编者语:
  对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而言,刚性兑付扭曲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增大了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会逐步促进无风险收益率的回归,也会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收益职责合理分配。敬请阅读。
  回答人/巴曙松
  2018年,去杠杆成为金融政策关注的重点,前几年在加杠杆的过程中,不少产品以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的形式产生,因此,在当前的去杠杆过程中,这些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产品自然在强化监管的氛围下首当其中。
  所谓保本理财,或者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刚性兑付,指的是一款资产管理产品,不论其实际的投资业绩如何、底层资产实际的表现如何,发行该产品的金融机构均会实际上兑付给产品的投资人本金,以及承诺的、或者隐形承诺的水平的收益。
  纵览当前中国资产管理各行业的法规,刚性兑付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得到确定与支持。恰恰相反的是,《公司管理办法》第34条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那么,这种局部存在的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是如何形成?
  1、早期个别案例的处置中具有隐性刚兑要求,由此逐步形成了路径依赖。如2004年某信托计划失败后,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当时的监管部门就提出该信托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应保证兑付投资者资金。之后也在处置其他类似案例时强调了类似精神,如某监管部门2008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托公司、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信托项目按期兑付作为监管评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这就慢慢导致一些资产管理机构将刚兑视为事实上的行业潜在规则,也可能会培养投资者认为一些资产管理产品具有刚性兑付的错误潜在认知。
  2、金融机构维护牌照价值和自身声誉的需求。为维护机构牌照价值和自身声誉,有的金融机构在个别金融产品收益率达不到预期或出现投资亏损时,可能会权衡利弊进行刚性兑付,选择以自有资金或其他方式兜底垫付。
  3、法律层面有待完善。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资产管理产品到期不能兑付时,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在金融机构角度,中国理财产品或资产管理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的情况,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4、面向投资者的风险披露需要强化。相比风险责任清晰的市场,在面向投资者的风险披露较为含糊时,不易于培育风险自担的投资理念观念。
  对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而言,刚性兑付扭曲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增大了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刚性兑付使得投资产品具有事实上的债务属性,换个角度说,刚性兑付实质上导致项目投资风险从投资人转移到金融机构内部。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涉及到从资金来源到资金运用的不同环节,在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往往在资金端表现为“刚性兑付”产品从银行延伸至信托、资管,而与此形成对应的是,往往在资产端表现为对基础资产缺少合理识别风险的风险定价,也就自然使得风险自担的约束机制难以落实。
  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刚性兑付的存在会扭曲实体经济回报水平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刚性兑付支持下就可能会出现较高的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如果实体经济的回报水平低于被刚性兑付抬高的金融投资收益率,那么,社会资金自然就会脱离实体经济而主要在金融资产中自我循环。从中国上市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观察,中国非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大致上在6%左右波动,近年来实际上金融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在逐步向这个水平靠拢。然而,许多金融机构销售的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都明显高于6%的这个水平,在一段时期内,刚性兑付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市场上金融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投资收益率的扭曲格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刚性兑付不利于建立买者自负的风险约束机制。刚性兑付一旦形成行业的潜规则,就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客观上会鼓励投资者将资金投入高风险产品,也不利于建立买者自负的风险约束机制。
  刚性兑付带来的风险已经被广泛关注,监管层从16年至今出台诸多政策管控并引导资产管理行业逐步打破刚性兑付;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强化监管、促进监管协调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资产管理监管方面的政策基调与市场一直关注的资产管理监管框架调整预期基本一致。2017年“严监管”无疑将成为席卷银行理财、信托、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新政策基调。
  对于行业本身来说,监管层对于资产管理行业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要求、对于资产管理产品统一监管标准的举措,给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造成了一定的转型压力,促使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更为切实地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资产管理能力,进行转型。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成为中国国内债券市场首例违约的公募债券,此后信用违约事件的涉及主体、行业不断扩展,债券风险在逐步释放,刚性兑付在逐步打破,特别是哪些可能被投资者认为具备明显刚性兑付特征的央企和地方性国企也出现了刚性兑付打破的实例,这说明以债券违约为代表的打破刚性兑付,已经逐步步入常态化。
  从趋势看,打破刚性兑付会逐步促进无风险收益率的回归,也会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收益职责合理分配。刚性兑付打破后,有助于明确资产管理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基础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资产管理产品违约后,管理人、销售商、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本人各自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会明确化。同时,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促进买者自负的投资文化的建立。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促进投资者强化对产品风险收益以及自身风险偏好的理性评估,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产生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完)
  文章来源:悟空问答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读书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赵然 HZ002)
想了解更多关于《巴曙松教授:为什么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巴曙松教授在线问答:为什么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金融读书会
对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而言,刚性兑付扭曲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增大了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会逐步促进无风险收益率的回归,也会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收益职责合理分配。敬请阅读。
回答人/巴曙松
2018年,去杠杆成为金融政策关注的重点,前几年在加杠杆的过程中,不少产品以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的形式产生,因此,在当前的去杠杆过程中,这些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产品自然在强化监管的氛围下首当其中。
所谓保本理财,或者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刚性兑付,指的是一款资产管理产品,不论其实际的投资业绩如何、底层资产实际的表现如何,发行该产品的金融机构均会实际上兑付给产品的投资人本金,以及承诺的、或者隐形承诺的水平的收益。
纵览当前中国资产管理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刚性兑付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得到确定与支持。恰恰相反的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34条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那么,这种局部存在的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是如何形成?
1、早期个别案例的处置中具有隐性刚兑要求,由此逐步形成了路径依赖。如2004年某信托计划失败后,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当时的监管部门就提出该信托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应保证兑付投资者资金。之后也在处置其他类似案例时强调了类似精神,如某监管部门2008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信托项目按期兑付作为监管评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这就慢慢导致一些资产管理机构将刚兑视为事实上的行业潜在规则,也可能会培养投资者认为一些资产管理产品具有刚性兑付的错误潜在认知。
2、金融机构维护牌照价值和自身声誉的需求。为维护机构牌照价值和自身声誉,有的金融机构在个别金融产品收益率达不到预期或出现投资亏损时,可能会权衡利弊进行刚性兑付,选择以自有资金或其他方式兜底垫付。
3、法律层面有待完善。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资产管理产品到期不能兑付时,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在金融机构角度,中国理财产品或资产管理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的情况,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4、面向投资者的风险披露需要强化。相比风险责任清晰的市场,在面向投资者的风险披露较为含糊时,不易于培育风险自担的投资理念观念。
对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而言,刚性兑付扭曲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增大了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刚性兑付使得投资产品具有事实上的债务属性,换个角度说,刚性兑付实质上导致项目投资风险从投资人转移到金融机构内部。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涉及到从资金来源到资金运用的不同环节,在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往往在资金端表现为“刚性兑付”产品从银行延伸至信托、资管,而与此形成对应的是,往往在资产端表现为对基础资产缺少合理识别风险的风险定价,也就自然使得风险自担的约束机制难以落实。
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刚性兑付的存在会扭曲实体经济回报水平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刚性兑付支持下就可能会出现较高的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如果实体经济的回报水平低于被刚性兑付抬高的金融投资收益率,那么,社会资金自然就会脱离实体经济而主要在金融资产中自我循环。从中国上市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观察,中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大致上在6%左右波动,近年来实际上金融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在逐步向这个水平靠拢。然而,许多金融机构销售的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都明显高于6%的这个水平,在一段时期内,刚性兑付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市场上金融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投资收益率的扭曲格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刚性兑付不利于建立买者自负的风险约束机制。刚性兑付一旦形成行业的潜规则,就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客观上会鼓励投资者将资金投入高风险产品,也不利于建立买者自负的风险约束机制。
刚性兑付带来的风险已经被广泛关注,监管层从16年至今出台诸多政策管控并引导资产管理行业逐步打破刚性兑付;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强化监管、促进监管协调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资产管理监管方面的政策基调与市场一直关注的资产管理监管框架调整预期基本一致。2017年“严监管”无疑将成为席卷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新政策基调。
对于行业本身来说,监管层对于资产管理行业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要求、对于资产管理产品统一监管标准的举措,给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造成了一定的转型压力,促使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更为切实地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资产管理能力,进行转型。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成为中国国内债券市场首例违约的公募债券,此后信用违约事件的涉及主体、行业不断扩展,债券风险在逐步释放,刚性兑付在逐步打破,特别是哪些可能被投资者认为具备明显刚性兑付特征的央企和地方性国企也出现了刚性兑付打破的实例,这说明以债券违约为代表的打破刚性兑付,已经逐步步入常态化。
从趋势看,打破刚性兑付会逐步促进无风险收益率的回归,也会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收益职责合理分配。刚性兑付打破后,有助于明确资产管理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基础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资产管理产品违约后,管理人、销售商、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本人各自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会明确化。同时,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促进买者自负的投资文化的建立。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促进投资者强化对产品风险收益以及自身风险偏好的理性评估,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产生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完)
文章来源:悟空问答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牛淑雅
点击展开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理财取消刚性兑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