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国企廉洁谈话记录内容的话,以前的爱好是不是没有了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贸易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不得人心】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日前明确提出:贸易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不得人心;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会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际上出现的逆全球化的逆流,绝对不会阻挡全球化进程;完全欢迎境外有兴趣的企业来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找到共同利益、共同的发展目标。(央视新闻)
热门品种交易动态
成交量持仓量持仓多空比挂单量挂单多空比品种胜率
关键词阅读:
重要性指标内容预测值
(小时分钟后)爱好才是最大的兴趣爱好才是最大的兴趣麦尚佛珠文化传播百家号兴趣才是最大的爱好,这句话麦尚佛珠刘老师深有体会,最近孩子总跟孩子念书,有一天我突发灵感为啥不让她自己看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喜马拉雅找到了米小圈上学记,放给孩子听,当时就把孩子吸引住了,里面的幽默笑话,听完让孩子给我讲故事,完事我跟她叫故事,经过2周孩子突然说让我跟她买书《米小圈上学记》,买了回来自己都去读书了,再也不用我天天了,兴趣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记得我以前的单位是国企,主要从事安检工作的,有个同事每天无所事事,也不喜欢喝茶也不喜欢玩文玩,有一天别的同事买了一对核桃,他一开始感觉没啥意思,没事他也就天天把玩一会,等过了一段时间同事的核桃变色了,这是同事感觉有意思,一下子买了五对,每天到晚不停的刷核桃盘核桃,现在做到核桃不离手,一放手就感觉确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跟搞对象似了,一天不见如隔三秋,两天不见甚为想念,那如何培养你的文玩爱好呢,只要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能带动你,但要分清一定要对积极健康的兴趣,不能全盘吸收,否则误入歧途。狗年的春节马上就到了,尤其这几年网络比较发达,手机wife的普及,以前还总喜欢玩麻将,现在几乎都在手机上玩了,手机在每个家庭当中人手一部,一天24小时,几乎有20个小时都在网上,我一个朋友喜欢玩王者荣耀,玩的手都发麻了,还不停的玩游戏,这款游戏的玩点是年轻人的游戏,抓住了这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有时候在想年轻人呀,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别等老了啥都没有,只能上网看电影,玩游戏。年轻的时候应该培养下玩文玩,如经常手麻的人适当的盘玩盘玩核桃,有利于活血化瘀,达到健身的效果,做办公室的人没事盘玩盘玩黄花梨手串,发燥时能使你静下心来,去除烦恼,把玩的时候还有升值空间,麦尚刘老师一开始性格急等接触到文玩后性格改变了许多,希望朋友多培养下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麦尚主要从事沉香、黄花梨、橄榄核、崖柏、紫檀、佛珠手串文玩等,能够帮助你快速鉴别真假,买到实在的真货!我相信在文玩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让你远离假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麦尚佛珠文化传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麦尚从佛珠文玩研究等,能够帮助你鉴别真伪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在国企是不是关系越硬?-百科大全-就爱阅读网
在国企是不是关系越硬?
一是靠自己努力,学识足够,学历足够,能力足够,二是考公务员,三是靠关系,不过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国企都是靠关系进的,这就是现代中国的悲哀,也许等习大大继续大刀阔斧的严整之后会好一些,不过现在。。。。你懂的,民间说的还,习大大打得死老虎,苍蝇是打不死的
当然能进,关键是进什么单位,进什么岗位了!又不是什么国企都是好单位。
走关系投门路至于能力吗,又能力的都是基层最前沿
那就没有必要特地混升官什么的,看机遇得了,平时有多的空,做点其他的小生意或是合伙生意。国企有时的上升靠的是机遇和能力,也不完全是关系。每个国企的气氛不同,实在是做的没意思,就像我停薪留职出来干。
现实的很,会很郁闷光有关系不行。这社会就这样!其实国企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不做事的比做事的拿的钱还多,还得RMB到位
国企很多岗位是有硬性要求的,比较重视学历,你要知道,他们重视的不是能力和技能(除非超牛逼的人才),而是关系、金钱和表面的形式如文凭。你的情况一般来说机会很小,但是如果关系很硬,学历文凭啊什么的都是可以伪造,你多动胆脑子,搞搞关系,进去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给你个建议:1,关系工作做好,2,尽量应聘一些对学历要求不高的,无限制的岗位,要确保能进去,之后再靠那层关系爬上去。呵呵 苟富贵 勿相忘啊!
你足够强大的话能改变环境,你能改变么,不能。所以换过环境。你觉得自己是金子能力强,就不应该在国企蹉跎,你有人脉有客户,为什么自己不带着客户去跳槽,去轮能力说话的公司。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一样,关系第一,资历第二,能力第三。且行且珍惜
你不说就没人知道,有关系其他人不敢说什么。不过工作的时候要低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没问题。
并不都是,但是关系户确实好进去
没关系,自己创造关系。首先先干点成绩,有领导看到说好时,多拉关系送礼,就有机会向上爬。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在国企是不是关系越硬?》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老马的职场“鬼”话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1.1我们是“跑龙套的”还是主角
相信所有读者都看过小说、电影、电视剧,玩过游戏。那么,你一定会发现任何一个故事中都有一类角色:“跑龙套的”。
在电影和电视剧里,他们叫“群众演员”,典型的如著名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的“宋兵甲”“宋兵乙”;在小说里,他们是“看大门的”“店小二”“百夫长”“农妇”,作者小气到连个名字都不给人家起;在游戏里,他们叫NPC,即Non-Player-Controlled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这时候这帮家伙又成了“道具店商人伊万”“同伴士兵大卫”“教堂神父皮埃尔”“村庄里的小孩小宝”“敌人的副将李大虎”。
总之,在导演、作者、设计者眼里,这些人就是随手抓来用的“跑龙套的”,他们甚至还刻薄到在这名字前边儿加个“死”字:“死跑龙套的”。
这些不起眼的“跑龙套的”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
因为,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了不起眼的“跑龙套的”!
是的,在电影中,是主角的天下;在小说中,是主角儿的天下;在游戏中,还是主角儿的天下。无论是在中国的(金庸以及所有人的武侠小说)还是在西方的(哈利·波特)故事中,这些主角儿生来天赋异禀(即便是又傻又笨的,也有又傻又笨的天赋,比如只学了一招“亢龙有悔”就可以拳打少林、脚踢武当),早年父母双亡因而行走江湖(即便父母健在,也找得到一堆不得不走、必须要走、被赶着走、留下就跟你断绝母子关系的理由),其间突然得到高人指点,或遇到神秘武器,或弄到一本秘籍,之后突然开窍,再之后经历多少次被设计好的艰难困苦,甚至身中奇毒、断臂失明,背后总有个“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的背景音。最后,就真的找到了快乐、爱情、自由、幸福等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即便是死亡,也死得价值非凡,惊天地、泣鬼神。
他们的职业生涯如此圆满:方向总是清晰,决策总是正确,贵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那些对他们来说只是某种刺激。但是,你是否会发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无论我们是玩儿这类游戏,还是看这类影视、小说,我们从来也不羡慕嫉妒恨,反而感到愉悦。
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主角儿。这种感觉弥补了我们实际职业生涯的空白。
但在实际职业生涯中,我们却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跑龙套的”。
想想那些“跑龙套的”的生活吧。
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只是为配合主角儿完成某项任务而出现;带着一堆困惑和问题出现,却让主角儿来替他们解决;多数时候是给主角儿垫背,要么用来增加主角儿的经验值,要么拿来给主角儿送钱,甚至帮主角儿挡明枪暗箭,挂了都没人记得;好不容易做了级别高一点儿的“跑龙套的”,给主角儿出了点儿难题,制造了点儿恐怖气氛,但总会冒出一个主角儿的帮手或人生导师,联合主角儿把你搞掉。
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这样呢?
1.2走在迷雾森林
以下是一个职业迷茫者的真实案例,各位可以看看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体验。
你们好!我从事通信行业将近两年,至今仍然未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恳请各位前辈指点迷津!
从2009年毕业入职到现在,我主要走技术路线。2010年年底,公司新成立了一个谈点(注:谈点指同大楼、居民区业主协商完成网络布设站点建设,以沟通协调为主)项目组,领导要我去这个项目组做负责人,虽然我本意上是想继续从事技术类的工作,但是又不敢违拗领导的指示,最后接受了工作的安排。
这个新成立的项目组像是在做市场工作,和我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脱节的。这类工作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缠的业主,很多时候工作无法开展。现在项目组内人员极少,加上我才两个人,另外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强,又是老员工,我很难管控他,现在项目才启动没多久,我已经觉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敢问各位前辈,我是否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呢?如果坚持,那我怎样才能管理好我的团队?如果放弃,我还有什么退路可走呢?
请指点迷津!
当我看到这兄弟的困惑时,第一反应就是:作为一个“跑龙套的”,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可供主角儿驱策的“跑龙套的”。即便内心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但是当主角儿占据他的心理疆界时,他就如同一个战士进入了迷雾笼罩的黑森林,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一切可以定位的参考系全部消失。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有这样一句话:
“一定要按照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自己生活的去想。”
这哥们儿现在就是按他生活的去想。这样的话,他就进了一个怪圈,按生活的去想,“力不从心”,自然会发生。
他既然“本意上是想继续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当领导让他从事其他工作时,他完全有理由、有方法拒绝,结果,“不敢违拗领导的指示”。
之后他又在纠结于业主的难缠、同僚的怠工,却并不仔细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在外部环境困难多多,周边人士都不给力的情况下,最核心的,恰恰不是去关照外部,而是回归本心,问问自己。
当我们掉入自我的迷雾森林时,该如何是好?
1.3转职:剑士?狂战士?弓箭手?巫师?
这是另一位兄弟的真实案例:
您好。小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给某设备商做项目助理。该项目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很小,前景也不乐观。工作内容主要是整理文档,管理到货,也包括处理客户关系等。
另一个选择是去做网络优化,那个企业需要培养一批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从测试、处理投诉等方面做起,但要由团队根据项目需要和个人学习情况决定。
我希望能继续在项目管理方面有所发展,但目前很多项目管理岗位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我不是技术出身,这是最大的短板,而且只有三年的项目管理经验,马上做项目经理,难度较大。我想如果去做几年技术优化,是否对将来再做项目管理有好处?特别是技术方面的项目管理?
但我又担心:第一是网络优化的市场前景如何?第二,虽然面试官讲他们希望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不想从外面找较成熟的。但又……
去做项目助理吧,虽然是继续做项目管理这方面,但主要是做些文档、发货之类。我在原来的公司,虽然也是助理,但由于项目经理的要求,我有机会从整体上掌握整个项目管理的流程,只是现在这个项目份额萎缩得厉害,公司也越来越不景气。而我到这家新公司后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也快奔三了,这样再过两年真怕自己会废掉。
可除此之外,一时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机会,恳请指点迷津,教我如何选择,感激不尽!
这段文字给人的感觉是很絮叨。不过如果在其中找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我发现就是“但”,我本来想干这个,但……可如果要那样,但又……
这是一个典型的选择决策问题,抛开他说的那些技术词汇,直接看他的情绪,就是两个字:纠结。
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到2011年它依旧热度不减,相信在未来会持续受青睐。作为职业规划师,我了解了很多在职业生涯方面有困惑的人,发现纠结的人很稳定地占据一个很高的比例。当有了两个、三个、多个选择的时候,人就会纠结,到底选这个还是选那个。
其实,除了职业,我们还会纠结其他更多事情:
我要嫁给阿土仔还是约翰·乔?
我要买城里六十平米小户型还是买郊区一百二十平米大户型?
十一旅游,去三亚还是丽江?
生个娃,去妇产医院还是就近去社区医院?
彭浩翔写了本书,书名叫《爱的地下教育》,封面上一句话很恶搞:“你要吃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是的,职业、婚姻、买房……其实问的就是这句话。
你要吃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
我想到了游戏中的那些战士,当他们到了一定级别之后,一旦具有转职的机会,就必然纠结。站在神圣的转职圣殿前,他们忐忑不安:我到底是做弓箭手、影子武士、剑士,还是做骑士、巫师呢?
弓箭手能远攻,可是会被近战的人砍到;影子武士攻击力很强,但是防御力很弱;做剑士?很稳健,但是也没什么突出的长处……反正做什么都是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何就没有一个一身是宝的角色呢?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进可攻,退可守。
难道连虚构的游戏世界也没有这样的人物吗?
此时,天空中出现一个声音:“当然没有,再怎么也不能什么都给你,否则还要我做什么?”
唉,没这样的角色,没这样的职位,我该如何选择呢?
1.4职业变化的不确定性
作为史密斯家族的后人,斯蒂夫已经从全大陆最有名的斗牛学校顺利毕业。他学到了精妙的刺击、灵活的步伐,甚至还有“凌波微步”的高阶身法,在学校里能一人对付两头急红眼的五百公斤重的公牛。他完全没有辜负史密斯家族“驭红牛”的传承。今后,他将继承家族光荣的斗牛传统,在这片大陆成为一名出色的斗牛士,上演绝妙的斗牛术,用刻有家族标记的家族弯头剑和沾有牛神之血的家族红布走遍整个大陆的各个斗牛场。生命将在此绽放。
但是,有人在反对斗牛。他们认为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血腥的场面已经与这片爱好和平的大陆不和谐了。他们说要爱护动物。他们说这样对待牛毫无人性。他们拒绝观看这样残忍的游戏。
斗牛场开始陆续关闭,看斗牛的人在逐渐变少。人们提出质疑:“尽管我们爱吃牛排,但能不能让这些公牛幸福无痛地死去?”这类看法对斯蒂夫,不,对整个史密斯家族都是巨大的打击。这个行业难道要消失了?我该如何是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绝技难道无用武之地了?
我们家族的未来在何处?
上边这段话很像某个玄幻小说或某个玄幻游戏的文案。但是,类似的职业问题却在我们周围真实的生活中屡次发生。
现实中,斗牛这个职业也行将终结。新闻称:巴塞罗那于日举行了“最后一场”斗牛赛。至此,这项被称为西班牙“国技”的运动将永久告别加泰罗尼亚大区首府巴塞罗那。2010年7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议会投票决议禁止斗牛。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决定,从日开始,整个加泰罗尼亚大区将彻底禁止斗牛赛。
就在这块真实的大陆上。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提问:
“中资银行和信托公司,哪个更有前途?”
“外企好还是国企好?”
“我在做研发,要不要转到管理?”
“我想做产品经理,该怎么开始这个职业?”
“请问物联网会成为未来的新兴产业吗?”
“这个行业好像在走下坡路,我该怎么转?”
“我很喜欢快消行业,但是不知道未来怎么发展。”
这些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前途”,这让我想到了庙前的卦摊不就是问“前途”的吗?不过,我还是很欣赏能问这些问题的人,他们对所处的行业和产业有过思考,并且对未来有强烈的目标。只是,他们在应对千变万化的产业变化和产业生态演进时有点儿犯嘀咕:别进到一个没啥前途的行业,一步慢,步步慢。
以当下最流行的互联网行业为例。2005年,SNS(指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WIKI(指维基百科)、RSS(指在线阅读器)、BLOG(指博客)之类的技术、工具和插件还只是被称为新兴互联网技术,无人知晓;过了短短六年,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们了。那么,设想一下,再过六年,还会有什么东西出现在这个领域?当微博、微信出现并迅速发展时,有人甚至断言,曾为电信业带来巨大收入的短信,会如同十年前的电报一样,走向坟墓。
其实,这背后,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是有规律的。如何抓住产业变革规律,选择好发展的方向,比知道某个产业是否有前途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当变化产生时,我们如何应对?
如何对变化做好准备呢?
1.5不行动的智多星
想法多的人,执行力就差。
这似乎是个常态。
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很深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能干什么,也知道自己的性格。同时他们对产业的发展也有认识,他们知道,哪个细分行业更有发展,他们甚至有目标企业、目标职位。
但是,当出手的时候,他们的借口就冒出来了:
去大企业?不知道人家要不要……
去其他行业?也不了解那些行业啊……
留在这个企业里?似乎不错,但是觉得不痛快……
去读书深造?风险很大……
之后,就只好留在这个公司里难受地活着。其实,留下并不意味着选择错误,而没有决策、没有行动,最后带来的是情绪上长时间的难受,这才是问题所在。如果一个人想毁掉自己的一辈子,那恭喜你,就这样下去吧。
我称这类“跑龙套的”为“不行动的智多星”。他们很爱思考,很爱琢磨,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点子,后天一个方案。但是他们从来也不为这些主意做点儿什么,就是想出来,跟别人唠唠嗑扯扯淡,然后就结束。拜托,你就算没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写个专利也算是有知识产权,写个论文也还算是个著作呢。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当一个人想法很多时,他的大脑就会欺骗他,让他认为他想到的都实现了,然后他看上去就很有成就感。
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充分计划之后动手的。但是,在现今的社会,这种路数有点儿不吃香。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总好过计划经济,也因此,通过快速执行试错,让市场确定方向的人总是会比那些计划充分的人更快实现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施行动呢?
1.6给你的职业加点儿“魔法”
如同所有戏剧、游戏、小说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99%没有可能成为那个社会环境的主角儿,而只能是一个“跑龙套的”。于是,我们愤怒,为何我们做不了主角儿?我们心力交瘁,不知如何应对主角儿那么多的要求;我们纠结,有了选项该怎么选;我们迷茫,本来是被社会安排干这一行的,为啥社会一变化,我们就崩溃了;我们怀疑,还是做个被主角儿要求的群众舒服。当我们把自己视为无能为力的“跑龙套的”时,我们就只好迷失在这个圈子里,跳不出去。这似乎是我们职业的“魔咒”。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了,职业这点儿事,是否需要规划一下。看看有什么“魔法”来解除这个“魔咒”。
“如果真的有魔法,那职业‘规划’就成职业‘鬼话’了。”在我跟一个朋友聊起这些的时候,他有点儿不屑地说了这句话。
不过,作为一个有几年经历的职业规划师,这句话倒是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在那天晚上,我越想越好玩儿。你还别说,我们的职业还真的似乎需要那么点儿“魔法”。于是,我就写了这些文字。
各位不如就听听这职业“鬼话”,看看我们的职业生涯,到底有什么“魔法”。
  “迷茫”是关于职业生涯的问题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几乎所有人都时常有迷茫的感觉。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干什么都没什么兴趣。
似乎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了迷雾,不敢钻进去,因为前边的未知太过强大。此时,我们的眼睛就会去关注外界,看看报纸、杂志都是怎么写的,听听家人、朋友、上司、同学都是怎么说的。而此时,我们就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来时路,忘了自己的真实愿望是什么,真实兴趣是什么,真实能力是什么。
这个魔法是风系魔法,用风的力量找到自我,吹散迷茫。
2.1把自己丢了
有这么一个脍炙人口的笑话:
联合国在一次儿童节时对各国儿童代表提问:
“请你就其他国家的食品短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结果大家都交了白卷。因为拉美人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食品”,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短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个笑话把中国孩子讽刺得够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往往是从小被别人规划好的。
当我们两三岁,想自己端杯水的时候,一个声音会突然说:“别弄洒了,我来!”想自己洗衣服时,一个声音会突然说:“把身上都弄湿了,我来洗!”想试试剪刀剪纸的感觉,一个声音又会突然说:“你咋把挂历给剪了,再剪我削你!”
然后我们也就自我催眠:不用操心,大人会替我们做一切的主。就这样终于到了十二岁,青春期来临,我们内心需要再次反叛,以让自我之花重新盛开,但那些奥数奖状、钢琴证书和各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开始静悄悄地开放,一堆声音又会在旁边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现在没有硕士文凭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家里给你找了一个当地事业单位,还是回家工作吧。”
不单单是家庭,周边的环境也在替我们做主:当你准备下一年在你已经干得不错的项目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你的上司把你叫到了办公室:“小孙,昨天李总来视察,提出要做好设备维护、设备自适应工作。这样,你过去那个项目就先放一放,马上开始立一个设备检测的项目,我给你配资源,要快,否则让B部门抢了先就晚了。”然后,你作为上司的得力干将,就不得不接受这个你既不懂又不愿干的事;当你对工作高度不满时,你往往会去找自己的闺密发小儿等好朋友一起去品品茶、喝喝酒,你猜他们会怎么跟你说:“如果我是你,我就跟领导吵了!”“如果我是你,我就忍了,得供房啊!”“如果我是你,我就辞职,开个淘宝店!”“如果我是你……”当他们说“如果我是你”的时候,你就又有了被朋友“做主”的感觉。
于是乎,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看法”,而是我们把那本来可以觉察、可以体会、可以表达的“自己”给忘了。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了十余年,升到了中层市场部总监的岗位,但却越发迷茫,他觉得工作很没劲儿,做的很多营销策略、营销事件、市场推广以及市场发展的游戏违背他的本心。他将矛头对准了企业的老板,很多时候他会向我抱怨企业的种种问题,老板的家长式管理、刚愎自用、外宽内忌。说实话,我挺接受抱怨这种方式的,抱怨是个不错的情绪出口。不过,当他跟我抱怨了很多次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话:
“那你觉得,在这家企业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本以为我会跟着他一起鄙视这个企业和这个企业的管理层,这个突然的问题让他发蒙,但后来他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而对于迷茫,我们一般都不会回归到本身来思考,而是采用另一种看似不错的方式。
跟别人比。
当我们突然“忘了”自我的需求、拥有和感受,陷入迷茫。但是,谁也不愿意长时间处于迷茫状态,我们自己的身体会自动地抗拒这个状态。于是,大脑就自动找方法,不幸的是还真找到了这个方法,即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来做比较。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一些人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些人发现自卑无法接受,就把自卑投给对方,去指摘别人。同时,我们也乐此不疲地给别人提出期待和要求,希望别人能按我们期待的模式过日子。
2011年5月时有一则新闻:“芙蓉姐姐”瘦身成功,85斤都不到。实际上,大众对“芙蓉姐姐”的关注,就陷入了这种比较模式。当年芙蓉姐姐以一种夸张的姿态在网络出现,我们大众是如何评价她的?是用嘲笑、妒忌的眼光来看待她,内心语言大致如下:
“你尽情表演出丑吧,看你能横行到几时。别看今年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我们漠视自我需求和感受的时候,正好出来个芙蓉姐姐来让我们尽情比较。我们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比较模式,还要把这个模式传递给芙蓉姐姐。我们希望她会按我们想象的模式曲终人散,灰头土脸地收场。多么刻薄和恶毒!
而出乎意料的是,芙蓉姐姐并没有按大家预想的模式结束,而是按照自己想象的去做:写作、跳舞、主持、做公益……从2004年出名到现在,已经如是生活了七八年。也许,她的一些行为依旧夸张,甚至还有点儿表演的痕迹。只是,通过她的表达,我可以猜到,她对自我需求、自我拥有、自我感受能够觉察和认识。正因如此,她才没有按照大众期待的模式活下去。
她从未伤害过别人,可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对她这么刻薄?是因为,当没有能力聆听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大家就会对那些能认知自我的人产生莫名的怒火:“凭什么她能这样活着?她竟然偏离了我们对她的预测?”反之,当我们能聆听自己的内心时,这个比较模式就消失大半。人们对于芙蓉姐姐,不仅不会产生嘲笑鄙视,还会接纳。
关于中国人缺乏自我认知这个问题的深度原因分析,那些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哲学层面、历史层面的原因,在此不能说得那么细。尽管那些“你们懂得”的原因一直存在,但是作为已经进入某职业的人们,在迷茫时,是去选择恶毒的“比一比”呢,还是选择安静一会儿,给自己一点儿空间和时间,体会一下自我的需求和感觉呢?
2.2梦想那个“贼”
当我问很多人:“五年以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十年以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多数回答无非以下几类:
一、嬉皮笑脸:“成为有关部门领导。”然后用一种心照不宣的眼神看着你。
二、同样嬉皮笑脸:“中十亿大奖,拥有超能力,修仙。”让人瞬间石化。
三、微笑,沉默,顾左右而言他。
四、很直接:“孩子上个好小学,再上个好初中,以后找个好工作。”之后我会再问:“那一百年以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在他还没来得及回答时,我就直接说:“会有一个小盒子,里边装着你。还有你想要的一切,十亿、美女、车子、领导……不过都是纸糊的,然后烧了。”
其实,他们这样的回答并不荒唐。我相信,当他们做出这种回答时,脑袋里甚至会出现一闪念,就是那些年轻时想成为的样子。只是,当面对社会现实,无力感产生时,梦想就会妥协!
听过这个段子吗?
二十岁,有贼心,没贼胆儿;
三十岁,有贼胆儿,没贼心;
到了四十岁,贼胆儿贼心都有,但是贼没了。
这个贼是什么?是激素?是欲望?是快乐?是内啡肽?
梦想,就是个“贼”。
有没有人记得二十岁那年的“贼”?二十岁,美好的青春。
有些人是文艺范儿,背个吉他在草地上弹唱,想以后出自己的唱片;
有些人是商人范儿,在淘宝开个小店,卖些时尚服装,赚的钱刚够每个月去趟麦当劳,想着以后小店做大,开分店,再开分店;
有些人是行者范儿,一到周末就背着登山包、睡袋、帐篷,去山谷穿越,想着以后到更神秘有趣的地方探险;
有些人是文学范儿,在起点、榕树下构建自己的世界,享受表达的快感,想以后写个几百万字,坐拥百万读者;
有些人是运动范儿,参加各种球队,训练比赛从不缺席;
有些人是表演范儿,在学校的话剧社团、演讲社团打磨自己的节目,等着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出来秀一把;
这些“范儿”和他们内心的“贼”蠢蠢欲动,希望能在某方面有所成就。
在临近工作时,我们发现,生活压力如此之大,找个工作刚够糊口,住的是几平米大的地方,无论蜗族(租一个小房)还是蜂族(租一个小房间)或是蚁族(租一张小床),反正都是“虫族”。实现梦想?那可能要一辈子做“虫族”!先干点儿靠谱的事情好吗?
工作了五年八年,上升到某个职位,手里有点儿闲钱,是时候谈婚论嫁、娶妻生子了。此时,有点儿想跟梦想玩儿玩儿的胆量。不幸,这天,上司把你叫到办公室:“现在有个项目,你做负责人,带你的队伍好好干,年底一定干出成绩来,年终奖不会亏待你。”我们想到了年终奖,想到了能快点还掉三十年的房贷,赎出自由身;想到了孩子喝的进口奶粉、用的进口纸尿布一个月要三千块。于是一咬牙,把本来想说的半个“不”字咽到了肚子里,一口应承下来,开始了加班出差之旅。实现梦想?我已心有他属。
这样忙了二十年,有的人老了,有的人还是老样子,不过大家都有点儿老子样了。混得一般成功的,孩子上了中学、大学,房贷也看到了希望;如果进的是国企、当的是政府公务员,手里还会有点儿小权力。此时,我们是在焦虑公司里的帮派斗争,还是因家里老人养老送终而添了一丝白发?抑或在为孩子小升初、高考报志愿而四处奔波?甚至是纠结于原配跟小三儿的剑拔弩张?
此时,是否还能想起大学时的那些范儿?
梦想?不好意思,戒了!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的,这关键的几十年,我们内心的那个“贼”折腾来折腾去,从来也没真的作过一次“案”。
因为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你的梦想跟现在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它只能是一个“贼”!既然是贼,自然不会有胆说、有胆做,慢慢甚至不会有心去想。这个声音,往往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敌人,而都是来自于我们的亲朋好友。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小华:我在做一些关于梦想的事。
小军:靠,《老男孩》看多了吧!
小华:呵呵,跟你说梦想,就跟讲冷笑话一样。
小军:在追当年的情人?
小军:你有什么梦想?现在不就是要多挣点儿钱吗?
小军:有梦想的人都不幸福。
小军:有太多的放不下。
小军:自寻烦恼而已。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是否看出,小军内心似乎有更多的声音。与其说小军是在说服小华,不如说他是在无意识地说服自己:我也有梦想,但是不靠谱儿,跟现实比起来,想那些不是找罪受吗?
你是在扮演小军还是小华?
现实真的就是这样。钱、房子、车、老婆、孩子……然后你还得小心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猛增之后手里的钱是不是贬值了,小心别哪天回家之后房子上画个大大的“拆”字,小心老婆今天跟你说去逛街又看上了一个LV(源自法国,奢侈品品牌之一)的包想买,小心孩子的幼儿园说要增加外语课每月多收一千块。为了现实,让梦想这个“贼”千万别动弹了。
我真的并不是否定现实,否定我们为了现实而奔命。即便那些真的要去实现梦想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会为了现实而付出。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到几十年后,你退休了,行动不方便了,那个时候,你的生命似乎缺了什么,似乎有些事情没做而成为毕生的遗憾了。那时真的想做一回“贼”,但是“贼”再也来不了了。
也许梦想和现实相差太多,但是,如果梦想就是现实,那谁还会在乎梦想?
此时,你恐怕被我的梦想之说所打动,甚至想不惜一切代价,冲出现实的藩篱,直扑当年的梦想。你甚至会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纯粹的梦想者。
但是,我这里有一个不幸的答案:
强调梦想对人的价值并不意味着放弃现实。
有另外一些人,完全抛弃现实,执着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惜牺牲自己、家庭、朋友,甚至“一将功成万骨枯”。那种纯粹偏执的追逐更加可怕。记得一句名言,“不择手段,追求最高道德”,多少“梦想者”拿着这句名言激励自己。殊不知,更多人只学会了“不择手段”,却都把自己认为的梦想当成了“最高道德”。而手段,即过程公正,是必须高于“道德”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梦想有更清晰的认识。
它靠谱儿吗?
梦想十年赚一亿?梦想成为大将军?梦想成为著名演员?
一旦让每个人打开梦想,就一定会有很多人为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而做这样的梦。但是再看看自己的现实,则发现差距不是一点儿半点儿的远。与其说这是梦想,毋宁称之为“妄想”。其实,人们都有这种心理,当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要么委身于现实,沦为功利主义者;要么在内心中树立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以掩饰自我的恐惧。
所以,要找一个在现阶段可以达成的梦想。
它善变吗?
提到梦想,就会想到童年那天真的梦想,五六岁时大家都觉得要当科学家,上学之后又都觉得当老师管学生很来劲儿,看了黑社会电影发现做黑老大很风光,如果是球迷又有当体育明星的念头,周日逛街又发现开个咖啡馆很小资……这样的梦想,当外界影响发生变化时,就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梦想,真的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
所以,要找一个比较稳定的梦想。
实现的方式影响其他人吗?
你实现梦想的手段是什么?
是靠理性的独立思考、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真诚的沟通、互惠互利的共赢合作、主动试错的创新精神,还是靠打鸡血般的励志、高喊努力奋斗的成功学、残酷无情的党派斗争、抛家弃子的疯狂投入?
梦想并不是机场书店的电视屏幕里的口号,也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不是为了所谓的“梦想”而妻离子散。实现梦想,需要更“和谐”的方式。
当我读到哥白尼直到临死之前才把日心说手稿公之于众,当我读到伽利略在罗马教廷的淫威下选择妥协,之后被软禁八年写出力学与自由落体定律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我觉得,能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适时妥协来靠近梦想的人,更值得尊敬。
所以,找一个可以以合理方式来实现的梦想。
当思量好上述问题时,我们就能找到真正可实现的梦想。它们稳定、具体、可分解、有可操作的方法、手段公正、依托现实。这样,我们就能切实地为梦想做点儿什么。
在关照现实的同时,别忘了为自己的梦想做点儿什么。
2.3真兴趣和伪兴趣
在职业生涯中,很多人都会讨论到兴趣的问题。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有人说:“兴趣永远不能成为职业,兴趣只能是业余的。”
还有人说:“我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我喜欢历史、心理、摄影……除了我的工作。”
那么,什么才是兴趣呢?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中有一段话: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
这段话把“兴趣”解释得很透彻。
兴趣就是明知道没什么实际的好处,还心痒痒的感觉。
用更理论的话说:
真伪兴趣的区别是:在做某事时,是以追求外部结果为导向,还是以享受内部过程为导向。
  小芳喜欢做市场策划,是因为干这个有不错的收入,还是因为做这个事很光鲜,回家跟父母邻里说起时有面子,抑或因为其恩师曾经说过:“你适合做市场策划。”
这是纯粹的外部结果导向,职业的目的是为了收入、为了面子、为了别人的赞美,只有有这些结果,才能感到快乐。而更关键的是,这些结果,并非做市场策划本身带来的内部结果,而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他人而构建出来的外部结果。一旦遇上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价值,这些环境、文化和价值并不认为该职业能有高收入、有面子,那由之而来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想象一下部分对收藏感兴趣的人。假设,一个喜欢收藏各国钱币的人,倾家荡产搜集了大量钱币,当他的那堆藏品因为市场的波动而暴跌,他是否还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这些人其实不是对收藏感兴趣,是对财富的增值感兴趣。
那么真正的兴趣,则是以享受内部过程为导向的。
同样,上述那个喜欢做市场策划的小芳,如果她真的完全喜欢市场策划的过程,完全沉浸在策划时对客户群、产品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并享受策划出来的方案被客户认同并埋单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兴趣,才是不在乎“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一想到就心痒痒的感觉”。
同样还以收藏为例,如果一个收藏者,对自己的藏品价格并不关心,而只是很在乎藏品本身,比如每个藏品都有一段故事,或者从自己的角度看它们都很有感觉,这样才是对收藏有真正的兴趣。如果这么看收藏,那几乎一切需要标价的收藏都不能算作兴趣,真正的收藏家并非《鉴宝》里的专家,而是小孩儿。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孩子们会收藏那些“破石头子儿”“碎玻璃碴儿”“小塑料勺儿”之类被大人视为垃圾的东西,他们甚至十分享受这种“收藏”,经常拿出来这儿摆摆,那儿弄弄。孩子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所以,真正对某事或某行为有兴趣,则是完全投入其中,享受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刺激和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成果。这让我想起王力宏的歌词:
忘了时间忘了我。
兴趣就是这感觉:忘了时间忘了我。
此时,想想那些你感兴趣的事物,看都有什么是能够让你完全享受内部过程,忘了时间忘了我的:
玩网游、逛街、打麻将、斗地主、看韩剧、偷菜、刷微博、吃饭睡觉打豆豆……
你的额头是不是出现了七道黑线?
好吧,这里我说点儿“鬼话”,提供一个定位兴趣的简单方法:
1.我是更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更喜欢跟事物打交道?
2.我是更喜欢做具体案例型的工作还是更喜欢做抽象概念型的工作?
3.这其中,可否找到一些“忘了时间忘了我”的事情?
如果对这3个问题有个相对清晰的定位,那么就可以大概定位出感兴趣的事情,乃至感兴趣的职业。
比如,一个客户找我咨询,她其实特别喜欢跟人沟通,喜欢通过与人的协调来完成项目,喜欢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她感兴趣的估计就是参加各种社区和组织的活动、市场拓展、销售、项目管理这样的事,结果她学了七年的计算机,研究生毕业,为了安稳找了一份专利审查的工作,每天必须面对黑压压的专利文字八小时,工作中几乎没有跟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要多郁闷有多郁闷。经过沟通,她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更多参与社会上的社团活动,进而了解那些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和职业。至少在八小时之外享受自己的兴趣。
再比如,另一个客户来找我咨询,他在通信营业厅负责接待陌生客人。可是他却特别喜欢跟具体事物打交道,而且喜欢制作工具、完成软件代码这样具体的工作。现在这份工作是父母为其稳定而找的,他很厌烦。当我跟他谈到他要开发的软件时,他的眼睛一下亮起来,说话速度也加快了,明显就是搞研发的命。考虑到他刚工作不久,他的下一步规划是:无论怎样先做好本职工作,找到这其中有意思的地方,然后在业余时间针对某类软件做开发研究。
但是,这事还没完。
很多有职业困惑的人都会跟我说:“我对我正干的工作没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括弧用于填各种行业和职业,如经济、金融、心理、传媒、人力资源、市场、开发、酒店试睡、手模特……)他们觉得他们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梦想无法实现,工作不快乐。
只是,当我再问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时,比如,我会问:“你对金融感兴趣,能谈谈凯恩斯和亚当·斯密吗?”“既然你对心理感兴趣,斯金纳箱是怎么回事?”“既然喜欢传播学,那了解麦克卢汉吗?”“既然你喜欢编程序,最近用什么代码编过哪些程序?”“喜欢做市场,那销售你的产品时,你会用什么手段?”多数状况是被提问者会无语,或者所答非所问。
须知,我问的问题,如果涉及专业知识,都是我临时谷歌、百度出来的,应该是最典型、浅显的入门知识。而如果涉及相关技能,也都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即便如此,依旧让我很不好意思,以为问题过于艰深。于是,我只好再问一句话:“那你现有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对方通常会这么回答:“因为没兴趣,所以自然干不好。”
这些人,似乎找到了兴趣,但是却对他们认为“感兴趣”的内容不太了解,这让人觉得很怪异。
1.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了解它,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
2.说“对工作没兴趣”往往是逃避我们没能做好自己工作的借口。
你是否发现其中的一个因果悖论,到底是因为没兴趣而做不好工作,还是因为工作做不好而没兴趣?
不光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甚至娱乐都会有这样的状况。三缺一的时候,那些牌技差的人都说不喜欢玩儿牌;打球凑不够人的时候,那些球技差的人都说不喜欢打球;体力不好的人,都说不喜欢背包游。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你的牌技好、球技好、体力好,是不是还会说不喜欢玩儿牌、打球、旅游呢?
这是我听到的一件真事:小华的台球水平很差,全无基本的姿势和杆法。因此,从上中学到工作,别人打台球,他很少参与,然后会说:“我不喜欢玩儿这个。”后来,一次心血来潮,他被一个同样很一般的人打了一个零比八。一怒之下,他找了一个台球厅的教练,给他几百块钱专门练了一个月,就是单调的摆姿势、出杆。基本姿势成型,就可算作入门了。之后再跟一些人打台球,至少有些模样,而且他开始赢局,甚至偶尔还会一杆收。于是,当别人问他有啥爱好时,他会说:“还挺喜欢台球。”
因此,除了对兴趣定位的三个问题,可否再想想自己的兴趣。再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我为我的兴趣投入了多少时间和多高的专注度?”
如果真的对这个事情、这个活动感兴趣,会很难遏制自己去了解它的冲动。开始投入时间,就自然会发现其中的好玩儿之处。也可能,很多兴趣会止于此。因为最初几十个小时的好玩儿之后,接下来的将是一系列的挫折和枯燥。
不喜欢,没兴趣,往往并非源于兴趣本身,而是因为开始产生的挫败,或其中出现枯燥的地方,导致之后不愿意做,但为了给自我行为的合理化而找借口。
回到职业上来,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梦想,都会带来挫败,都会有枯燥的地方。因为挫败和枯燥而不愿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选择放弃,转而想做另外的事情,美其名曰:“我对那些事才感兴趣。”然后继续上述循环,最后发现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于是摆出一副沧桑的面孔:“神马都是浮云!”
所以,无论是否真的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兴趣,我们至少要超越最初的挫败,拿到初步的成果。否则,没有人知道我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同时,对于兴趣,我分为四大级别:
1.入门级(NOVICE)
所谓“入门”,指至少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基础知识。如果是学科类兴趣,如历史、语言、经济,那怎么也得了解入门知识;如果是技能类的兴趣,如乐器、球类、编程、机械、写作,那怎么也得会最基础的技能操作,能够完成最初级的作品。比如,乒乓球会拉弧圈,可称为入门;独立开发一个小的应用程序,可称为入门;开淘宝店有上百单生意,可称为入门。
2.业余级(AMATEUR)
业余,顾名思义,就是把工作之余的时间投入到兴趣中。如果能达到业余级别,怎么也要花几百小时了。除了掌握事物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还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成熟的作品。比如,对某段历史深入研究,写了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能根据乐谱弹奏一般难度的乐曲;完成近万行的程序代码,实现某个应用功能;自己做了一把餐椅;完成两个小时的演讲……
3.票友级(SEMI-PRO)
票友和业余的最大差别就是:票友能够粉墨登场,甚至达到专业级别。最典型的票友莫过于《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这部戏有个桥段,他跟段小楼争论霸王出场到底是该五步,还是七步。足见这位爷的专业度。换句话说,票友级已经将兴趣修炼到了专业水平,只是这些人依旧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京剧中,有不少名家就是票友下海而有所成的。因此,如果兴趣能达到票友级水平,则差不多可以将兴趣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了。
4.职业级(PROFESSIONAL)
职业级最易理解,就是真正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能力,能通过自己的兴趣来赚钱了。这样的人,一般都要花个三五年时间培养,从入门到业余再到票友,除了能力有成,还要熟识相关的人际圈。
5.世界杯级(WORLDCUP)
虽然我分了四个级别,但仍旧禁不住要谈谈兴趣的最高级--世界杯级。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提到过一万小时定律,即如想成为某个领域少数的卓越者,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如果按每周二十小时计算,则需要十年。其实古人早就有此预料,贾岛有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因此,如果真的想成为个中高手,华山论剑,一万小时可以搞定。
2.4能力:我该拿什么换金币
这是多数玄幻小说以及角色扮演游戏常见的路数。
当主人公学成一点儿武功刚刚下山,还不被其他人所认同时,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赚钱养活自己。此时,一个神秘的地方“职业工会”就出现了,该工会会发出任务要求,各种自称为战士的人都可以接这些任务,完成任务就可以换来金币。如果任务级别高、难度大,则奖品也很诱人,从金币上升为金砖、钻石、月光宝盒。后边的故事则显而易见:主人公一般会挑战那些最难的任务,然后就像撞了狗屎运一样完成任务,拿到金币,声名鹊起。
这其实和我们的工作很像。因为我们跟职业就是一场交易。
这话很是赤裸裸,但是任何企业都不会需要不能给它带来价值的员工。所以,在企业家眼里,我们除了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产品或“资源”。要不为什么公司里管理人的部门叫“人力资源”,就是因为员工本身就是资源,就是产品。
作为一个产品,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
直接说就是“拼爹”。你给企业的价值不是你自己的价值,而是背景好,这个背景能给对方带来价值。当然,对那些没有什么背景,只有一个背影的人而言,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的剑磨得快一点儿。别太倚仗关系,因为这个背景其实和我们自己无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其他什么价值的话,在所有人的眼里,那同一个傀儡又有何两样。
如果你剑术高超,去职业工会自然可以接难度高的任务,换得更多财富以及全王国都瞩目的名声,甚至还有公主的委身相许。同理可得,如某方面能力卓著,那同样会有企业抛橄榄枝,如果这方面能力特别有用,那就属于到哪里都有饭碗的人,俗称铁饭碗。其实,多数人没有好爹爹好舅舅,不能卖身体,能力就成为他们换回金币的“武器”。
关于能力的研究,在心理学书籍里数不胜数。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三维结构理论、流体晶体理论……咱们不谈那些不好玩儿的学术。咱们从几个最直接的问题入手。
1.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
这个小标题十分贴切,再重复一遍:“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比、地方、认为。
比:用一句市面上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用一句更口水的话来说就是“一招鲜,吃遍天”。走江湖混社会,知道自己的那一招很重要。随便百度、谷歌一下,就可以看到,能力分很多种:动手能力、身体协调力、记忆力、应变力、洞察力、想象力、亲和力、沟通力……我们往往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比人强一些。
但是,我更要强调的不是“比”,而是后面两个词。
地方:选好你的比武场。如果觉得自己记忆力强,跟一堆能背圆周率几千位的兄弟比谁记得多似乎是最典型的比法,这么玩儿自然是正中之正。但是谁都知道,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我们得是超强高手才能脱颖而出。此时,你有没有想过换个比武场,跟想象力强的人比记忆力,跟记忆力强的人比应变力,跟应变力强的人比沟通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如某个著名演员那样自夸:“聪明的人没我漂亮,漂亮的人没我聪明。”
  认为:我做过很多咨询,发现很多人并非缺少某种能力,而是不认为自己拥有此种能力。
过着屌丝般生活的小林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一个行为细节,他穿得很干净,当手机铃声响起时,他从书包里拿出手机,仔细看了一眼,接电话,结束后又看了眼手机,放回包里的某个夹层,把书包的扣仔细扣上。此时我突然问他一句话:“你是不是特喜欢收拾,你的电脑桌面上是不是很干净?”经过后边的沟通,他也知道自己是典型的“细节控”,这算啥能力?但是细节控往往都是测试强人、时间管理高手和内务总管。
小威总是不太清楚自己的能力在何处,但是这样一个场景让我有所发现:他很爱玩儿电脑上自带的扫雷游戏,扫除九十九颗雷平均用时六十多秒。他在讲述自己的扫雷过程时眉飞色舞,说特别是边打电话边玩儿扫雷,往往能玩儿出四十多秒甚至更快的成绩。我说这就是能力,他还很怀疑地说:“这不就是玩儿吗,算啥能力?”扫雷其实体现了计算力、决策力和短期聚焦的能力。
很多理工男、理工女认为能跟人打交道很没“技术含量”,觉得这算什么能力;一些军人转业后也颇为自卑,觉得在军队里待了这么长时间,到社会上成了没用的人,殊不知一旦出现紧急状况,他们的快速应变能力就体现出来,这能力可能救命;更有千千万万被考试忽悠了的人认为只有通过了考试才能算是有能力。
我们不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是能力,是因为我们感到做这件事如此轻松,轻松到我们认为所有人也跟我们一样拥有这种能力。
2.能不能让这个绝技在职场中运用?
有人说:“我玩儿‘水果忍者’很强,总能一分钟得八百多分,我总不能拿这个能力当职业吧?”有人说:“我家收拾得特整齐,我一个研究生总不能做小时工吧?”还有人说:“我可能也就是逛街特会砍价,这技能也不能拿来吃饭吧?”有时,即便我们知道这是能力,也不晓得如何用在职场上。
我知道很多人对网游反感,但是PCWORLD(月刊,全球性IT专业杂志)高级撰稿人的一篇《如何用游戏点亮你的工作简历》却写出了一些让我们大跌眼镜的话: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育娱乐计划主管兼合作教授埃里克·克洛普弗(EricKlopfer)却表示,目前有多项研究都着眼于人们在游戏中所能获取的实际能力,她通过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证实:人们在玩儿《魔兽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并实践了各种实用技能--数据收集和分析、协作精神、计划制订、资源管理与分配,甚至团队激励和管理。”如果把“魔兽世界”四个字忽略掉,以上任何一项能力写在你的简历上都会让招工单位的人事经理眼前一亮。
同时,这篇文章还列举了一系列可通过玩儿游戏获得的能力,如:
《魔兽世界》的公会还能锻炼团队领袖的魅力;
《辐射3》可彰显优异的沟通能力;
《彩虹6号:拉斯维加斯2》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CS》则正锻炼了团队和信任;
《口袋妖怪》则要求细节分析的能力;
《文明》及《模拟城市》则让你“AbletoSeetheBigPicture”,即“掌握如何制定蓝图并考虑从大局到细节的构成实施”。
相信很多90后看到这段话会欣喜若狂:“总算找到玩儿游戏的理由了。”而他们的父母则有点愤怒:“都上瘾了还说对找工作有好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游戏是真实世界的映照。也因此,游戏中锻炼出来的能力自然在真实世界中有所体现。
无论你有什么能力,这些几乎都能在职场中得到体现:
收拾东西的能力,做行政、运营、程序测试等细节工作绝对是好手;
能砍价,快别委屈自己了,你是个谈判高手;
“斗地主”总是赢,这属于能应对模糊情景,结合好的沟通能力就是个很有能力的项目经理;
掌握营养学知识,那给同事和上司提供一份营养菜单吧,别人会离不开你;
所以,当知道自己的某种能力很强的时候,想想如何用在职场上。
如果是知识型能力,则为职场人士分享知识;
如果是技能型能力,则归纳成一些通用技能,用于职场。
4.如何应对能力弱项?
有个经典的原理“木桶理论”:决定木桶容积的是这个木桶的短板。由此,很多人认为,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能力弱项,这样才能在职场中有所发展。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如果把木桶倾斜过来,那么决定木桶容积的却是这个木桶的“短板”。
因此,到底是长板决定论还是短板决定论,取决于你如何放置木桶。而到底是补弱项还是提升强项,取决于我们如何放置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仅仅锻炼自我,则会把自己当成一块板,那自然是越长越好;而如果我们会组成一个团队,则在团队中,需要以缺口为导向,找到弥补缺口的“短板”。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为什么喜欢对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原因在于对失去的恐惧。根据心理学研究,因为恐惧而采取的行动会比因为希望而采取的行动迅速得多。世界上的多数战争皆因恐惧而生,德国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制造恐惧犹太人的气氛而生,日本侵华战争又因恐惧生存空间而生,即便是拍死一只虫,也是因为恐惧。因此,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弱项时,恐惧弱项的心理会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来弥补它。
你上了圈套。
因为我们弥补的,恰恰是最难提升的。老天爷是个小气鬼,他不可能给我们所有的能力,既然你拥有这个能力,自然就会在另外的地方减弱。这同样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十六岁的人的大脑和三岁的人的大脑,就会发现,三岁的人的大脑有一千五百万亿个联结,但是到了十六岁,却减少了一半。别担心,尽管不少联结断掉了,但是有那么一些联结却越来越粗壮,这就是你的能力,并且它们会随着你的使用朝更粗壮的方向发展。可是,此时,你选择了担心那些断掉的联结,而试图把它们再联起来,谁都知道,这样付出的能量远高于使用那些粗壮的联结。更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弥补了这些,可是那些在这方面能力强的人,他们提升的效率远高于你。则你永远也跑不过他们。龟兔赛跑的寓言在现实中是那么的荒谬。
所以,发现自己的强项,频繁使用自己的强项,你就是这个领域的WORLDCUP级。
最后,我还得补充一点,无论木桶是由短板决定还是由长板决定,你都得保证底别有洞,桶别有缝。比如在职业中最基本的礼仪、最初级的表达和最简单的电脑操作等都搞不定的话,你的桶就漏了。
2.5这份工作我们最CARE(在意)什么
梦想、兴趣、能力。
如果我再问得深一点儿:
你为什么会梦想自己出一张唱片?成为一名旅行者?作家?
你为什么会对话剧,对组装家具,对跟人沟通,对写作,对登山……有兴趣?
你运用能力在职业中四处打拼图的是什么?
你工作、职业的价值是什么?
你在这份职业中在乎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很多人都不愿意深入思考。
而真正能吹散内心迷雾的,就是这些问题,我们在职场中到底想实现什么价值?
古人有诗:“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不同。
一个最典型的个例是:打麻将。
四个女人都喜欢打麻将,但也许每个人背后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同。
春桃很喜欢赢,摸一个一条龙就赚了三十二番,因为赢了就能来点儿钱,她在乎的是实惠;
夏荷对输赢无所谓,但是她喜欢跟人聊天,小红跟小军离婚了,小丽又去追小军了,但是小军竟然喜欢同事小震,可是小震的同学的姐姐是小薇,而小薇竟然是康熙的某个宫女穿越过来的……打麻将是最好的交际方式,她追求的是人际关系;
秋菊是个理工女,因此无论输赢,都能总结出经验教训,她在乎的是逻辑;
冬梅,刚傍了一个有钱人,买了一克拉的大钻戒,每次她出牌的时候,都特意甩一下左手,将左手无名指秀给大家看,她在乎的是面子;
还有《潜伏》里的翠平,打牌跟人聊天,但是聊到一些内容就记在脑子里,回家后给余则成汇报,她在乎的是正义事业;
当一份职业能给予我们重视的意义和价值时,它就是我们的“如意郎君”。
因此,你从事这份职业,到底想要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还用说,工作不就是为了那点儿钱吗?
钱或待遇,确实是一种价值和意义。
难道没有其他的吗?
如果一份工作需要天天加班,而恰好你的孩子刚刚出生,你愿意为了钱而减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吗?此时,你也许希望能找到一份较好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职业,比如朝九晚五的行政。
近年很多人都向往在大国企总部工作,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你是否还会喜欢?在很多国企总部的小职员间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生活PPT化,PPT生活化。”为了一件小事情,你需要做几十页PPT,如果你的PPT文字太多,上司会说:“我一看到那么多文字就头晕,你能不能做得简洁点儿?”但如果你真的做得简洁,上司又会说:“你叫我怎么跟领导汇报,你得把该写的写清楚。”然后你就一遍遍地改。更要命的是,你还得善于玩儿猜谜游戏,谁都知道多沟通和确认能让事情办得又好又快,但在这样的环境里,上司很少能跟你说出他真实的意图,甚至他自己也得靠猜他的上司的意图来生存。如果你总是揣摩不好“上意”,那你就会很容易被打入另册。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能找到你工作的意义吗?
甚至,你会在乎工作环境是否干净,同事上司关系是否融洽,这份工作是否总是有新的事情可以做……
这些就是学术界称之为“价值观”的东西,这些才是我们从一个职业中想要获取的东西。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工作八年的李寻欢已经成为部门的一名总监,管理着三个项目团队,分别在三个方向上进行研发。这总会有点儿成就感。但是,在那年的夏天,他发现他项目团队里的人纷纷被调动至另一个跟他同样位置的总监欧阳锋辖下工作。那些人对李寻欢项目的投入时间日渐减少。李寻欢逐渐变得愤怒。你们认为他会怎么做?
他开始在背后说欧阳锋的坏话,说他的项目其实没什么意义,而且还浪费了这么多资源云云。当李寻欢跟一个懂点儿心理学的好友楚留香谈及此事时,楚留香说了一句话:“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这是嫉妒。
当李寻欢意识到这是嫉妒的当时,他的内心一下子就清明了许多。
为什么我们不会嫉妒李开复、比尔·盖茨?因为只有当两个人级别差不多时,人们就把对方看成平级对手,只有将对方视作能跟自己斗争的同一量级,才会产生嫉妒。我们只嫉妒跟我们相似的人。
那么,嫉妒背后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是恐惧,恐惧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今后会比自己吃得开、升得快。
楚留香跟李寻欢说:“当嫉妒、恐惧时,需要清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李寻欢发现,在他的项目中,他真正想要的,是通过项目来发现新的课题和知识结构,并转换成知识产权,这背后的价值观是“创新”。同时,他想要多积累项目管理的经验,这背后的价值观是“能力发展”。
手下人力资源变少不会影响他个人的创新,同时还能锻炼他在人手少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多项目管理。于是他筛选了多个项目,然后按重要程度高低排了次序,把不重要的项目砍掉,集中人力先拿下最重要的项目。
因此,当我们在职业中产生如嫉妒、恐惧、挫败、失落的情绪时,回归到那些指引你做出选择的价值观上,问自己:“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此时,你们一定会问:“那难道他就不争夺自己的资源了吗?”
这便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
价值观是一个人在职业中成长的核心,我们不但要经常觉察它们、唤醒它们,甚至还要时时打磨它们、捍卫它们。
如果李寻欢真的想要“权力控制”这样的价值观,如果他真的对“地盘”很在乎,那么,他就必须要同上司确认自己的身份,并要求自己的资源,并让多数人知道他是一个很在乎“地盘”的人。
但同时,如果你真正想要的价值不是“权力控制”,而是其他,你同样要捍卫其他价值观,如果你把“创新”当作自己最核心的价值观,那就要从每一项工作中找到创新点。如对于很单调的报表,就去找其中数据与数据的关系,从而分析其中的规律;又如受马桶盖的光滑白腻的启发而创造出同样光滑白腻的苹果笔记本电脑。总之,得时时刻刻把自己的价值观当回事。
还记得,我说过梦想是个贼吗?当把财富和权力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时,当某大学教授大声疾呼“四十岁赚不到四千万别来见我”时,当你的亲人为你手里有点儿小权力而扬扬自得时,独立于你自己的价值观会逐渐褪色。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只有二元价值:要么成为成功的主角儿,要么沦为失败的龙套,大家生在同一个世界,最终怀揣同一个梦想。那将是一个多么单调无聊的世界。
参差多态,乃人类幸福本源。
  在职场中,作为跑龙套的你,没有背景,只有一个背影!
真的是这样,没“背景”吗?
随着在工作中的成长,每个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背景”。这些背景包括:
你对所在行业的理解--我是一个通信行业里混迹多年的人,对于非本行业的人而言,恐怕连天线、网络管理系统这类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
你对所在职位的理解,就一个资深的客户经理来说,你永远也没有他那种见人就“真诚”一笑的能耐;
你所结识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有行业内的暗语,熟悉内部的逸事,也能将你纳入;
自然还有你的亲戚朋友,有的是血缘联结,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两情相悦;
还有各种各样在各个地方的利益关系……
也许你的背景里没有有权有钱的爹妈,但是当你主动去积累和发现,这些行业内的职业经验以及职场中所结交的人脉会在一定时间后发挥效力。任何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场”这种神奇的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实在在作用在我们身边;而我们的职业所存在的空间,也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词:“职场”。职场就是我们的“背景”,它同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样也有能量、动量和质量。
能量:它会让我们更强大或更渺小。
动量:它会推动我们前进或拖我们的后腿。
质量:它会作用在心里,或者像悬着的石头,或者如石头落地,又或者心里有底。
如果善用这个“场”,调动我们的“背景”、资源,这些能量就会形成新的合力,能帮助我们到达梦想彼岸。
这便是土系魔法。
3.1在职场壁垒中开一扇门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当你高中毕业选择专业、大学毕业准备就业的时候,心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出这句俗语。当然,这句话多数时候不是在你心中浮现的,而是你的父母老师在你耳边说的。
择业这件事从来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很多人的事。我们得听很多人给的建议,这个让干金融,那个让搞IT;这个让去国企,那个让考公务员……此时,你自己的想法就先放放,因为一旦入错行了,后边就会跟着一句话:“我早说你该去干那个,现在你看看,傻了吧?”为了避免频繁听到这句话,于是乎你选择了--听话。
不过,当你干了几年之后,梦想那个“贼”要作案了,另一个俗语又出现了:隔行如隔山。
原来干IT,现在想去做传媒,人家一看你的背景,根本不考虑;原来做技术支持,现在想去做市场,人家一看你的履历,说你没干市场的经验,毙掉;一直在一中型国企干了五年,想跳到外企,你几乎不可能有面试机会。当转行、转职、转企业这么困难的时候,你就萌生退意,心灰意冷。
那么,行业、职业、企业之间,真的是壁垒森严吗?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历史的车轮总会朝那个更丰富多彩的世界走去。
想想几百年以前,那时候的职业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四类:士、农、工、商。在《与韩荆州书》中,李白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整个行文极尽阿谀之能,可以看出,谪仙人的诗词浪漫奔放,但并不代表着他梦想去修仙,“学而优则仕”,谋个一官半职仍旧是当时唯一的职业出路。
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前,确实就是“隔行如隔山”,你的职业是被分配的,是组织的要求,是“做什么工作都是为革命做贡献”,是“干一行、爱一行”,绝对不可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想换行?那你可能要“狠斗和字一闪念”了。
而今,根据中国行业分类的国标,2006年,标准的行业分类可分20大类、98小类、404个细类,如果再将职位列进去,将会出现上万个职业。这么多的职业,为我们的职业转向、梦想实现提供了可能。搞体育,按过去的路数,无非就是拿冠军、做教练,而现在则有很多选择,除了做运动员这一条路之外,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产业,可以到健身娱乐中心做教练、陪练,可以做背包旅游的领队,可以做体育用品的销售,还可以做各种媒体体育栏目的评论员。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职业都是跨出来的:
教育+体育=教练、陪练;
教育+体育+培训=拓展训练;
旅游+体育=旅游领队;
旅游+体育+写作=旅游体验师;
销售+体育=体育用品销售;
新闻+体育=评论员。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革新,行业之间的一道道墙在迅速建立起一扇扇门。行业转换的成本越来越低。
为何行业之间会有壁垒?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在电话只能被特权享有的年代,如果需要获得另一个行业职位的信息,即便花一周、一个月的时间,也未必可能。而当手机普及的今天,这件事就变成了勇敢地多打几个电话。互联网这个怪兽来了,虽然这张网布满了敏感词,但是在过去要花半年才能得到的小道消息,现在只消一支烟的工夫就可以。
不如拿一个我经手的案例来说吧:小芳在外资银行做客户经理,她因职业问题咨询我,而我对金融的各个子行业(中资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我只需在谷歌、百度稍微搜索,就能对对方的职业、对方困惑的职业、对方想去做的职业有大致了解。如果对自己狠一点儿,搜博客、微博、人人网以及其他专题社区,甚至可以搜索到理论知识、最新进展、视频、声音、论坛评论等更多信息。
当信息获取变得容易时,信息的不对称也就被轻松化解。
行业间壁垒的另一个原因是,进入门槛高。
如果你想从机械生产业转入IT业,需要对IT行业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还得会写代码,了解数据结构,熟悉全新的互联网架构,而最令人郁闷的是,过去在机械行业里所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在换行以后几乎作废。看上去这怎么也得重新读个硕士才方便转换。但是拜通信和互联网发展所赐,这个门槛已经迅速降低。因为你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到,机械生产行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经验,在IT行业的某些企业(比如面向机械行业的信息化产业),同样需要,甚至急迫需要。同时,你还能在互联网上了解到,如何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能学习了解IT行业的知识、技能。在不久的将来,远程教育和学习会更迅速普及。由此,过去的资源可以被利用,未来的能力训练可加快,时间可缩短为过去所需的几分之一。
在这个信息时代,一扇扇门从墙上打通。你所有需要的并不是拆掉行业与职业间的高墙,而是找到开门的钥匙。
3.2洞悉产业演进的规律
1999年,那是一个春天。
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脱离前中国电信总局自成公司,专门运营移动通信业务。那个时候,固定电话是绝对的现金流,移动电话还没什么人使用。我清楚地记得,那次分家,当年的中国电信把最差的设备、最差的办公地点租给了中国移动,以至于某省中国移动的员工在1999年连上厕所都要去旁边的写字楼。
电信总局剥离给中国移动的员工都是什么人呢?要么是刚毕业没经验的年轻人,要么就是没有权力靠边儿站的边缘人,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经验、有资源、有背景的员工全部留在了电信。
但是,在那个时候,如果你能分析出用户需求和通信发展趋势,如果你能有一点儿独到眼光,选择留在中国移动,嘘……
后边所发生的一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
2000年,一个在中铁某地方设计院忍受了一年的新员工终于选择了离开。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新的工程,每个月给他们开的工资不超过500块。看不到希望的他,改行做了一名程序员。后边的故事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随着青藏铁路工程的启动,该设计院承接了一部分工程,短短几年的收入就超过了其他行业一辈子的收入。
2001年,那时候正是电力发展过剩时期,各地的电厂项目都在叫停。此时,大量热能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没办法忍受电力行业的低收入,都改行做了IT、通信。可谁能想到,到了2004年,短短三年,电力就由过剩迅速转变成短缺,各地闹电荒,于是一大批发电厂迅速上马,伴随着火电污染的压力,又同时上马一大批脱硫脱硝的环保工程,如果2001年的毕业生可以在收入低的时候忍受两年,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
以上是三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总会问:选择和努力,哪一个重要?
如果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变动的社会里看的话,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一个时时变化的环境中,需要的是对变化的敏锐洞察。这背后是对变化规律的深刻思考。
北京市电报大楼的七号柜台,这里有一个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从未见过的业务:
这是北京市唯一的一个可以发电报的柜台。每个月也不超过十封电报。
电报是一个几近消亡的产业。
记得当以电子邮件为主要业务的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邮电部还不知道这个业务属于什么类型,于是,就将这个没“前途”的业务放到了电报局,反正都是数字码转成电信号,然后传到另一个接收的地址。不过,那个时候,你是否能想象到,互联网这个庞然大物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多个行业都经历了类似的变迁。一个行业从新兴到蓬勃发展,从蓬勃发展再到成熟稳定,从成熟稳定再到日薄西山。其实,20世纪60年代的“创新扩散模型”就可以解释。
创新扩散模型是说,任何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新产品都服从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
在早期,接受者很少,进展速度慢,甚至还有波动的可能;当接受者人数扩大到10%~20%的时候,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进入高速成长期;之后,在接近饱和的时候,上升速度又开始变慢,进展开始减缓;当有新的概念、事物、产品可以取代它的时候,曲线甚至会下降。由此形成了性感动人、凹凸有致的S型曲线。
这条线适用于描述大多数行业变迁的过程。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寻呼机:
寻呼机,一个已经进入历史回收站的东西,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1996年的电影《甜蜜蜜》里有个片段:刚到香港不久的黎小军(黎明饰),发现李翘(张曼玉饰)有一部BP(寻呼机)机,黎小军一脸羡慕地惊呼:“哇,BP机啊,你有BP机!你真行!”那个时候BP机估计和LV、江诗丹顿属于一个档次。
1995年到1996年,寻呼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很多大佬通过寻呼发家。开一个十万用户的寻呼台,月利润高达一百万。此时,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刚刚问世,人们普遍认为BP机的市场怎么也能发展十年。
2002年,中国联通将全国多数大型寻呼公司合并,意图打造全球最大的寻呼网络。然而,看到了开始,却看不到结局。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寻呼机就如同海水退潮一般在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手机的疯狂发展。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句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寻呼产业用短短十年时间走完了创新扩散曲线的各个阶段。同样,几乎所有产业都在这条S形曲线上的某个阶段。比如:DVD行业,已经进入夕阳;而那个玄幻的“云计算”,则还未进入高速成长期;近几年,国家出台了风能产业及光伏产业的上网电价,政策逐渐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新能源产业又成为新的待发展产业。
那么对于产业的不同阶段,我们如何找到可切入的职业呢?
1.定位:你所从事的工作位于产业的什么阶段?
如果是产业初期,那几乎是一片荒地,说有需求吧,但是没有太大的市场。因此,很难持续干下去。
如果进入产业发展期,自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但是在这个阶段,你看到了发展,别人同样也看到了发展。因此竞争很激烈。
上升到产业成熟期,产业发展比较稳定,人才进出也趋于稳定,稳定是硬道理。但是很多人又觉得在这样的产业中没有发展潜力。
而到了产业衰落期,则是不在里边的躲还来不及,在里边的也想着跑。殊不知,或许它会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所以,先搞清楚自己从事的行业处于什么阶段。
2.决策:如果敢打敢拼,就进入处于发展期的产业
谁都想骑到黑马一飞冲天,但你很难知道你骑到的是黑马还是笨驴,并且即便你骑上了黑马,它一定会是一匹烈马,多数人都会被它重重地甩掉。巴菲特财富积累的原理是找到白马,持续投资。因此,在难以发现黑马的时候,不如进入白马产业,就是已经进入发展期的产业(比如:IT、传媒、金融、保险),跟更多人一起拼搏。
3.探索:长出产业升级的触角
世界变化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对于这样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要清楚自己需要改变什么,不改变什么。《庄子》说“外化而内不化”,即时时刻刻关注外部变化,找到外部变化的规律,但是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却保持不变。因此,尽管你入了处于末期的DVD制造业,你依旧可以关注大容量存储、高性能存储技术的发展。一旦产业升级,有备而来的人往往能迅速切换到新的领域,即便那个领域跟过去的行业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在你从事某个产业的同时,一定要有一对触角,时常探索产业升级的趋势。
4.觉察:别小看行业的初始期和衰落期
似乎很多人认为,不能进入行业初始期和衰落期。但是曙光期有曙光期的游戏规则,夕阳期有夕阳期的翻身之道。真正能够经历这两个悲剧阶段也算作人生的一场历练。至于如何具体应对,请看下节。
3.3曙光期:如何从烈士到先驱
曾经有首口水歌《潇洒走一回》,里边有一句歌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这句话可以用来描述选择进入曙光期行业的人的典型心态。
如果真的赌对了,进入到曙光期的行业,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无论是微软还是FACEBOOK(脸谱网),能在产业的曙光期就进入到这样的企业,自然有机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成就。
但是这真的很像是赌博。赌博的普遍规律是输多赢少。而进入到曙光行业,同样并不会一帆风顺。
在行业曙光期的企业,有点儿规模的中型企业寥寥可数,几乎都是小企业,多数是创业团队。在进入这类行业前,你似乎也很有一股子创业的热情,会想到它未来的巨大发展,三年以后行业的市场爆发,企业成为佼佼者;五年以后企业上市,自己成为元老……却很少看到这其中的问题和风险,一旦“乐观”遇到了挫折,就会饱受攻击而一蹶不振。
在这样的行业里,你是做烈士,还是做先驱?
  做烈士的路数,是进入--失败--牺牲--退出。很多在大企业做得不错的经理人,他们都有一个很美好的创业梦想,在感觉时机成熟的时候,迅速到最新的行业中投资创业。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两三年的烧钱,多数人会开始嗅到了不妙的气味,于是关门大吉;或者微利运作,惨淡经营。这还算好的,更惨的是拿到了投资,开始铺开产品线,疯狂招人,投资花光了,却不产生利润,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和更大的损失。这是一个已经出现的例子:团购。不少团购网站都开始走多快好省、自废武功的路线,而仅仅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1027家团购网站关闭退出。我们都相信必然还会有不少人成为烈士。让我们对他们勇于进取的决心表示沉重的悼念。
谁都想做先驱,先驱看上去不冒风险,眼光独到,最后毫发无损却收获颇丰。但是,先驱也都是一锤子一锤子修炼出来的。
持续不断的兴趣
无论是先驱还是烈士,能够投身这类新兴行业的人全部出自对该行业的兴趣。开发《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当年做手机游戏起家,《愤怒的小鸟》是该公司研发的第五十二个游戏,在开发《愤怒的小鸟》之前,公司收入微薄,员工大量流失。也许就是这种持续投入的兴趣和内心愤怒的情绪,逼迫他们最终创作了《愤怒的小鸟》,并放到了苹果的平台上,从此一飞冲天。试想,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对游戏开发的兴趣支持他们,相信做到第十个游戏,就该到吃散伙饭的时候了。
本人认识户外俱乐部“远飞鸟”的一位创始人,他是中国最早做户外运动的一批人,1996年经营户外旅游完全可用“惨淡”来形容,公司租的是地下室。一次他跟我们聊天,说自己以前开台球厅,生意也不错,但是对户外旅游有一种难以抵挡的热爱,就索性把台球厅出让,全身心投入户外旅游,而今其在中国户外旅游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哥们儿在城市里属于放到人堆里找不出来的人,相貌十分平凡,可一旦出了城乡边界,进了深山老林、戈壁大漠,就像身上有个开关一样,两眼放光,动力十足。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总会有点儿莫名其妙的钦佩。
关注长远的同时,关注下一步
如果你是一名投资人,你投资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你会选择什么时间进入你所钟爱的行业?
投身这类行业的人,往往都对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高瞻远瞩,能看到这个产业未来的样子:行业被更多的人认可,需求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产业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为何仍旧有九成企业成为烈士呢?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们的眼光太长远。
他们一眼看到了头,却轻易忽视了新兴产业的波动期。在上一节提到了S形曲线,如果把这个曲线的初始阶段--即新兴产业处--放大,你会看到另一个曲线:
几乎任何一个产业的初始阶段,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新概念、新产品、新产业进入公众视野,各路传媒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一堆创业公司由此建立,一堆投资公司开始关注,也吸引了一堆有“梦想”的人加入。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云计算、物联网、团购网这些产业,你是不是在各个传媒中听到了各种企业都在宣传类似概念?但是当盛宴终结、繁华散尽、潮水退去,需求与市场的缺口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人们会发现,那些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宣传出来的“几千亿市场”如同气泡般破裂,整个市场会在短短一两年迅速萎缩,大量企业关门,创业团队散伙。其根本原因在于:看得太远,就忽视了眼前的问题。
因此,在关注未来愿景的同时,在对这个产业有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下一步的发展。比如,一些很善于投资的人,他们会选择慢一步,即在新行业炒作落幕,大量企业消失之后,投资到那些尚存的企业。因为那样的企业,才是真正能成为新兴产业翘楚的企业。
别把经验“清零”
很多培训都在讲“清零”、空杯心态,将过去成就的内心放空,才能容纳新的智慧。这被人当作“人生智慧”来口口相传。
尽管我挺认同这种心态的。但是有的人就比较憨直,去了新的行业,换了新的企业,抱着清零和空杯的心态,结果顺带把过去的经历、经验和资源也给清掉了,这属于典型的“倒了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给倒了”。因此,在进入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人家会招我们去工作,是因为我们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而为什么企业会认为我们能带来价值,还不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资源和能力吗?如果我们把什么都一并格式化,那我们跟一名全新员工没有两样,我们所能带来的价值也会“清零”。
有人会质疑:“我原来做IT行业的,现在进入到心理咨询这个新兴行业,过去的经验哪里还有用啊?”但是你有没有发现IT跟心理咨询会有交集,在IT行业做这么多年,你是否比纯做心理咨询的人更了解“IT民工”的心理状况?是否比他们更能体会“调试程序”的单调乏味和焦虑?是否比他们更清楚“项目经理”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挫折感?这就是你的经验,当面对IT行业的来询者,你会比别人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无论何种专业、行业,都能找到交集。
当好“连长”“排长”
这点特别针对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经理人。他们在原来已经成长不错的企业做到中层,甚至高层,因为兴趣,转到新兴行业,往往依旧会将自己摆在“师长”“军长”的位子,以战略规划、总体管理为自己的工作。殊不知,新兴行业的企业往往都是初创企业,没那么多部门和架构,根本就没一个师的兵力供差遣。因此,更像是“排长”“连长”,带着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冲锋陷阵。此时,同样不必“清零”,而是把自己过去初出茅庐、勇往直前的心态召回来,既负责管理,同时又做具体业务。当业务逐渐稳定,队伍逐渐成规模之后,再实现更高层的管理。
做到以上这些,似乎就可以跻身先驱之列,能在某一行业的颠簸中存活下来,看到光明,成为翘楚。但是,依旧会有大量的烈士。很多经验并不是说说写写就能做的,而是真的得自己参与,自己痛一次,自己死一次,自己做一次烈士。没什么人能直接成为先驱,他们都是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烈士,然后再复活,最终成为先驱的。我们看到的所有传记多讲的是成功的经验,但现实告诉我们:
成功的经验往往被扭曲过,失败的教训才是血淋淋的事实。
3.4在夕阳产业如何咸鱼翻身
我们总是很惧怕进入夕阳产业,这个产业没有什么市场,我们的收入、成就、社会关系位于社会底层。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就能看到这个产业的另一面。
蜡烛,19世纪之前的主要照明用品,冒着黑黑的烟和刺鼻的气味,随着电灯的发明和普及,要步入坟墓了。是吗?而今的蜡烛是一个市场十分巨大的产业,外国家庭对蜡烛的年消费是一个稳定的数字,蜡烛被制造成香蕉苹果、米老鼠、维尼熊的外观,并着上各种逼真的颜色,当蜡烛被点燃的时候,还泛着水果味、绿茶味、薰衣草味等不同的香味,甚至还有为情侣生活所专门设计的“低温蜡”。由此,蜡烛非但没有消亡,反而焕发了第二春,咸鱼翻身了。
很多产业都是如此,经历了初期的阵痛之后,进入新的上升轨道。电视、家庭影院的出现让人们认为电影院的生意结束了,一些年过去,现在的大片动辄几亿票房;任何手机都有计时、闹铃的功能,似乎手表也要寿终正寝了,但是瑞士天梭表一点儿也不愁没买主,该卖多贵还卖多贵;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介入似乎预示着广播从此无人可听,但现在一个个“堵城”让有车族完全离不开广播电台……
所以,不要以为夕阳产业的太阳已经落山了,这帮家伙过了一夜又成了新的新兴产业亦未可知。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该如何打造这类产业,让它重燃烈火呢?
创新价值,主导变化
电灯发明之前,蜡烛被赋予的价值是“照明”,电灯发明之后,蜡烛“照明”的价值被取代,自然会很失落。不过,它玩儿了个大变身,将所蕴含的基因做了改变,从而找到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快乐”。而手表的价值同样已经不是“时间”,而是“身份”“成就”;电影院的价值同样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简单的“放松”“娱乐”过渡到“时尚”“人际关系”。当产品的基因发生变化时,产品本身的诉求、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
变换行业,接纳变化
实在创新不出价值,那就只好陪原有的价值一起适应新产品。DVD做得不行了,就去做大容量存储。报纸传媒出路减少,就转去做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邮政要关门,就去做快递。没人去电影院看电影,那就拍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成本低,还有新天地。用这样的心态接纳产业本身的变化,及时投身类似的新兴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跟其他产业制造暧昧
广播媒体为什么会咸鱼翻身?还不是因为搭上了汽车行业。要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这么快速发展,广播可能真的就寿终正寝了。邮政行业为什么还能活着?那也是傍了房地产跟银行两位阔佬:邮政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寄快递、包裹,转换为其所处网点的黄金位置,这为它搞地产出租和金融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电影院的火爆也是因为它对传媒、广告产业暗送秋波,投怀送抱。所以,夕阳产业是个“老来俏”,跟其他产业融合,虽然开始还得半推半就,但之后就共赴巫山、飘飘欲仙了。
产业本身优势
不同于新兴产业,夕阳产业本身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不可小觑。既然人家是夕阳产业,那就是经历过新兴、高速成长、成熟这些阶段。企业本身的结构、人脉、管理体系都具备丰富经验。这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早就修过桥、走过桥。如今的关键就是把核心业务的价值重构,或者跟其他产业搞暧昧,产业的管理、关系、生产可都不需要怎么改动。
所以,如果你在夕阳产业有丰富的经验,同样千万别把它扔掉。即便你是个老工程师、老业务员,利用你在这一产业的优势,迅速链接高速发展的产业,静中求变,真的会高唱“翻身农奴把歌唱”的。
3.5你会运用职位的磁性吗
一个企业的运作,是依赖于这个企业不同职位提供服务的组合,最终产生产品和服务,赚到利润。而作为每个人的职业,也逃离不开你所从事的职位。职位决定了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很多人感觉干起工作来特别拧巴,自己的能力兴趣在这个位置上很难发挥。比如,喜欢沟通不喜欢技术的理工女去做维护,爱思考琢磨事的思考男去做客户经理,满脑子新想法的创新哥去做财务。这好比让张飞做军师,让诸葛亮去单挑,作为老大的刘备不会傻到这个程度,可很多人却真是如此。
因此,如果能全面了解整个职位,就很方便每个人做出相对靠谱儿的选择。可是,那些大企业的职位可以数出几百个,根本了解不清楚。
这一本书,并不是用来让大家了解所有职位的。而是要拿来看看,我们现在所在的职位,到底有什么磁性,它同我们将要去的职位有什么关系。
职位聚合,找自己的磁性
在完成了很多不同行业的职业规划之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多数行业的职位类型都差不多。就好像你开一辆很大众的福克斯,结果惊奇地发现,左边的玛莎拉蒂和福克斯也差不多,都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右边那个奇瑞QQ也差不多,也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有的人当场凌乱,有的人却备感幸福。
还记得我在上一章提到的定位兴趣的方法吗?其实该方法早就被前人讲过。美国ACT(AmericanCollege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会为美国高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电话费报销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