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族家庭,每年结余和节余的区别10万左右,应该如何DlY合适的理财规划

家长分享:工薪家庭如何DIY上美国名校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家长分享:工薪家庭如何DIY上美国名校
活动报名:
高峰论坛:
有奖调查:
有奖评测:
奖项投票:
  忘了,又进入新一轮的美国中学、美国大学申请。中介们又在热烈作文,维持今年中介市场顾客送来的财源茂盛。作为家长,也是过来人的家长,还是想泼点冰水,让想步我们车辙的后来家庭,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留学,看待孩子进名校,也许这样能更理智地完成孩子进入美国留学、在美国名校留学的准备。不好好准备留学,不好好准备美国名校的留学,即使冒然进入、或侥幸得到申请,也可能得不偿失,更可能遭遇退学,甚至赔了美元,还必须搭上孩子。
  首先,我们是DIY,不愿意和中介打交道,也不想让孩子的命运决定在商人的一念之间,所以孩子申请美国高中,申请美国大学,以后申请美国博士或求职,我们都不会和中介打教导。这不单纯是省钱问题,而是完全没有必要。中介能拥有的信息,在大学招生网站上全部都是现成的,写的清清楚楚。如果还不明白,没有关系,直接电话和美国大学招生办联系,买个17908卡,从中国给美国打电话,也是很便宜。何况,还有EMAIL方式,一般都会有人及时回复EMAIL。这样自己和大学联系,总比中介转达更清晰可靠吧。我们不了解中介,对中介的诚信和能力也不清楚,不想去赞美或诋毁这些自称是老师的商人,也没有钱去养活他们。只是提醒家长:留学美国,尤其是美国名校的录取,中介的影响力几乎是零。他们修改过的ESSAY,未必有孩子自己写的ESSAY更具有价值。他们不可能影响美国大学的录取,除非是野鸡大学,和他们合作骗钱。有些中介自称在美国上过大学,有申请经验,其实恰恰是非常失败:真有经验,你还需要抛弃专业,跑回中国来做中介折腾么?
  其次,对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孩子留学美国主要问题不是孩子智力和能力,而是家庭经济条件局限。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考虑过卖了房子去为孩子筹集学费。尤其是决策孩子到美国上高中的时候,既担心孩子在美国高中,如果教育失败,则失去了任何退路。回国高考,必须重新开始。继续在美国高考,家庭又没有足够资金。即使在美国完成高中,几十万人民币已经付出,大学的学费在哪里?当年,钱的问题是孩子留学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基本是走过来了,以比较小的代价,在普通工薪能承担的情形下,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美国大学教育,甚至也不再担心研究生或博士生教育。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孩子留学的压力。爸爸估计,孩子在美国完成高中到博士生教育的钱,未必多于在国内接受同名教育的人民币花费。说同名教育,不说同等教育,是国内教育有名无实,不可能是同等。清华毕业的博士在美国公司看来,未必比美国本科生值得支付更多的美元报酬,甚至未必博士就在公司做研发,本科生未必就是打杂。
  钱不是留学成败的限制条件,更不是SAT考试成绩高低的基础。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写文章,总是把SAT成绩、是否进入名校,和钱做相关分析。他们忘记了,孩子的很多素养和习惯,不是钱能买来的!如果说SAT考试准备,我们没有花钱进培训班,只是花了10美元购买一本美国官方的SAT考试资料,花了报名费,还有孩子5周课余时间的考试准备。考试成绩2300+,没有去期待满分。为什么花这么少的钱?原因就是家长、孩子一直在提前准备。有时候,爸爸总想说,我们真探索了一条穷孩子留学美国的路。和我们家庭情况类似的中国家庭肯定非常多,他们的孩子未必不优秀,只是被家长的视野和钱所局限,可惜啊。
  第三,名校录取原则?哪里有什么名校原则啊!还去掌握这样的原则?有些中介的文章,过于想象!看看MIT的录取,美国本土学生的录取率10%左右,国际学生的录取率3%左右。国际学生中,每年录取最多的,可能是泰国学生,原因是泰国政府每年花钱选拔自己的中学生,资助被选拔的学生到美国接受最好的中学、大学和博士学位教育。中国媒体总宣扬泰国民主进程中的乱象,不好意思让中国民众知道泰国平民孩子能得到百万美元的国家资助,去美国自由学习,国家承担从中学到博士的全部费用。即使孩子们不回国,只需要退回国家资助的美元,没有什么爱国与否的枷锁。MIT录取中国学生也很多,每年有5-8个本科生吧。只是相对中国学生的申请人数,录取率可能会小于2%。这5-8个录取名额,分配到留学美国高中的中国大陆护照学生、国内国际学校学生、外语学校学生、优秀高中的优秀学生,哪里有什么录取原则?只是运气好点吧!如果一定说原则,就是MIT更喜欢的学生是高中检验过的优秀学生,国际学科竞赛金牌具有更好的竞争力。HYPS等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每年HYPMS录取的中国学生在50人左右。相对几万中国学生的申请,中介有多大的能量去说影响了名校录取?也许,只有南京大学的“心@”才会那样恬不知耻说把某某送进了哈佛,做人、做中介,都没有必要如此浅薄。
  第四,录取名校,未必不是一场灾难!如果不是那个池子的鱼,不幸被人扔进了那池子,结果是非常悲惨啊。进入名校,更可能是自卑、是心理压力,是抑郁,甚至是自杀。我们都有名校的观念,这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似乎美国上流家庭里父母也希望孩子们进入名校。只是即使是MIT,权且把它作为名校吧,其实在世界工程大学的排名只比清华高一位而已,学生在MIT充满了风险。一是MIT的退学率非常高。孩子说,自己能说出名字的好朋友,被退学的就2位数了。和孩子合作竞选MIT学生会主席的同学,大一就给退学了。二是有些MIT的学生就业机会非常不好,不能只看到几个专业的学生在美国市场非常活跃。有些专业的学生希望的,只是无偿实习机会,公司给个实习机会就好,不在乎是否给劳动报酬。有些MIT学生的就业可能不如同专业的州立大学学生,优秀的州大学生照样有很好的未来机会。三是地狱一样的学习压力和辛苦。没有任何学生会相信自己在MIT是什么学神、学霸,更没有任何MIT学生会在乎考试成绩满分。我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过考场上提前20分钟交卷,急着去参与另一个事情,才不在乎考试满分呢,差不多的分数就行了。更多的经历是彻夜不眠,至于学习到凌晨3-4点钟,在MIT是普遍现象。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身体健康,没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在这样的大学里,几乎是人生的灾难。别说什么成功感,生命和健康都已经到了父母承受的心理极限。
  再说哈佛情形,相对MIT,他们学习压力轻松一些。如果不是考试前夕,也不需要在凌晨3-4点睡觉。哈佛有哈佛的文化,录取哈佛有哈佛的问题。个人看来,哈佛基本不适合中国的平民学生。如果象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孩子录取到哈佛,决定不是喜讯,更可能是一场灾难。为什么?因为哈佛的文化是适合我们这种平民百姓的孩子,哈佛的专业也未必是我们这种平民孩子喜欢的。
  第五,用平常心看待留学,用平常心去留学。如果把留学的目标设定为一种平民生活,不那么去争强好名,也许孩子很舒服一些。名校虽然很好听,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名校学生未必比州立大学学生就业机会好,未必比州大学生工资高啊。哈佛的本科生平均工资就比RoseHulman这种地方性大学的平均工资低,纽约的Cooper Union的工程教育也未必比MIT差,而且CooperUnion是免学费的教育,录取率比MIT还低,只是NYC的生活费确实贵点。在看看美国著名公司的创建者和CEO们,他们也未必是名校出身,照样做得非常好。
  名校不能保障你我未来如何,只是名校更充满了竞争压力,更容易让孩子们自卑。就象是美国私立中学一样,过分热衷于私立中学,就会忘记了私立中学里孩子们之间可能更冷漠,缺乏公立中学那样的热忱。当然,名校也有名校优势,机会非常多,至少MIT如此,但是我们不知道美国其它大学如何。
  如果中国能办好自己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未必要去西方接受这种人生经历。期待下一代人以后,是美国学生争先恐后来中国申请大学,只是目前体制下,一切是不可能的梦想。
  本文选自《听雨》的博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新闻热线:0
您的位置: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谁说攒钱无用 工薪族三步攒出个百万富翁_理财规划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谁说攒钱无用 工薪族三步攒出个百万富翁
  都说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可是光知道挣钱,如果没有合理的进行积累和投资,即使赚的再多也难免会成为月光一族,由此可见谁说攒钱无用,谁又能保证攒钱就攒不出个百万富翁呢?在经历了最初的赚钱-攒钱-积累-投资之后,任何人都能够轻松坐拥一笔可观的财富。
  攒钱第一步:收入是根本
  对于刚刚开始进入工作的人来说,头10年要想累积起原始资本,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工资收入。因此,做好职业性规划,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进而提高收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的话,其他的一切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靠学历获得高薪职业
  案例:路建明
  毕业年限:7年
  现金资产:55万元
  2002年毕业的路建明如今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担任风险控制部经理助理,年薪平均可达到20万以上,年终还有业绩分红。按现在的收入水平,再加上以前的积蓄,要达到累积50万资产的目标,大概只要两年就行了。
  谈起如今令人羡慕的职业,小路的思绪一直上溯到了大学时代。“我在大学的专业就是信用管理。四年的学习下来,我渐渐意识到,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遵守巴塞尔协议之后,国内银行的风险控制方面亟待加强。果然,在此之后,各家银行都对存贷资产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管理,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与之相匹配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也在逐渐起步。当时我就有强烈的感觉,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国内已经急剧饱和的银行部门里的一片蓝海,在这个阶段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然而在本科毕业进入银行工作一年之后,他发现要去银行的风险部门工作很难。“因为工作的技术要求较高,所招收的人要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么就至少拥有硕士学历。”小路决定在自己本科的学习尚未荒废的时候趁热打铁,加把劲冲进这片蓝海。于是,他毅然决定辞职,到英国学习两年银行风险管理。
  “对于很多人来说,出国只是简单的镀金,但我当时的目标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冲着我的职业规划去的。”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小路终于凭借着扎实的基础,顺利来到国内某知名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部。
  小路的第一步圆满达成,而紧接着的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
  “刚刚进去,规范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所做的工作,也有很多非常基本,甚至是打杂的事情,但我觉得很正常,这些都在为自己融入这个工作环境做铺垫。”渐渐地,他就对银行的运作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岗位加深了了解:“风险管理这个领域,风险管理在国内很新,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工作流程上,是属于银行的中台,不用和客户打交道,但又不像后台容易重复的做某些事情,感觉还是非常适合我的。”
  此外,他还顺利摸清了自己的职业路径:“从这个部门起步的话,我的职业目标就是风险经理,高级风险经理等等。而伴随着职位的上升,所做的工作也必然要越来越细分,部门里的每个风险经理会专注一各方面,为自己选一个主攻方向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业务驾轻就熟,选择的机会终于浮出水面,“和我当初的预测一致,银行风险部门也是刚成立不久,因此我得以立刻参与到一些重要的项目中。”凭借着充分的积累和良好的外语能力,小路担起该行多家海外分行的风险管理的重任,例如香港分行、纽约分行、法兰克福分行等等,具体负责市场风险兼顾信用风险管理,自己的职业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但是,他觉得要想在之后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顺风顺水,实践经验是关键,但是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有很多工作和任务,但是到了晚上,我依然会加紧复习考试,连周末也加班加点,因为从事这个工作,一些证书是绝对少不了的,我目前的5年计划应该是考取所需要的证书,职位上能升到风险经理吧。”
  而回国进入银行工作之后,他的收入也悄悄有了起色:“在最初的试用期是没奖金的,转正后,加上年终奖,平均每月的收入在10000左右。两年前担任了经理助理之后,平均每月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虽然,有些外资银行开出了更高的薪水价码,但小路丝毫没有跳槽的打算,”我觉得还是把时间放长一点,哪怕比别人慢一点也可以,至少少走一些弯路。他更看重自己所占据的平台,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技术要求高的领域无疑大有发展前景。积累起经验,自己的前途将无可限量。
  经过7年的工作经验积淀,去年,路建明的账户上已经累计了55万元。当然,他还要将其中的一部分返回给父母,作为当初送他出国留学的教育金的回馈。他下一个目标是累积100万。
  点评:对于一个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对未来的形势发展有一个准确的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对此预判准确了,你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规划。当然有了职业规划,还要付诸于实践,在实现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执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非要有些过人之处不可, 不仅要有学历、技能证书,还要有一些职业经验,这就要靠有志者时时刻刻注意积累,并不断地根据当时的形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调整。
  创业从一楼跳到三楼
  案例:叶明初
  毕业年限:10年
  现金资产:60万元
  记者和叶明初联系的时候,他正在去机场的路上。他现在是一家公共策划公司的经理。叶明初199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在一家报社当了几年的记者,3年后又担任了报社经济部的主任,应该说这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了, 也不少,加上年终奖平均每月可达到8000元。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叶明初觉得自己并不是最适合媒体这个工作,他希望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时候他决定自己创业,开一家公共策划公司。由于在当记者时积累下的人脉资源,再加上他思维活跃,有不少异想天开的创意,因此,业务开展得顺风顺水。经过几年的积累,叶明初也积累下了60万元的现金资产。
  点评:有的时候职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未必最适合自己,因此就要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来做出调整,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定位。当然,人力资源专家也提醒,重新寻找职业定位,并不能简单地以收入高低来衡量,否则的话也可能是得不偿失。
  从兼职中找机会
  案例:萱薇
  工龄:7年
  现金资产:30
  攒钱秘籍:靠兼职广开财路
  2002年开始工作的小萱,毕业于对外汉语专业,英文达到专业八级,从大学阶段就有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身边老早就结交了一群外国朋友,于是一毕业就顺风顺水地进入了一家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虽然不是什么大公司,可是工作挺适合我的,而且收入也不少,所以还是挺开心的。”小萱谈起这份工作,满面笑容,“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课程安排
  5~6个小时,上午是一对一教学,下午班级稍大一点,一对五,其他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比起上海的白领轻松多了。”按每小时50~55元工资来计算,一个月满勤的话,小萱的将近收入6000元,着实令人艳羡。
  可是,小萱总觉得每天空出来的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实在有些浪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一下的话,说不定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而教学机构生意的起伏也让小萱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一些不备之需。
  工作两年之后,小萱身边的一些学生,希望她能够帮助自己进行一些额外的补习,按照每小时100元的价格付费。小萱一想,这下可是一举两得,既可以充分开发自己每天的空余时间,同时也可以实现增收的目的。不仅如此,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她又和大学时结交的许多外国朋友分享了这个想法,大家这么一张罗,小萱的课时很快就排满了。一个月下来,收入过千,小萱觉得自己的荷包硬气多了。几年累积下来,小萱也有不错的收益,存折上已经有了30万。按照这个进度,再有两年的时间久可以达到50万的目标了。
  攒钱第二步& 省下钱才有资本
  年轻人光靠节省当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50万元的理财目标,但是如果不能节省的话,就没有了将来做投资理财的资本。
  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社会新人来说,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工资往往是唯一途径,这时,想要积累到自己的第一个50万势必需要依靠工资结余,而如果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月光族,又怎能把这个目标变为现实呢?反之,通过合理的收支规划省出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既不会降低生活品质,又能积少成多攒下第一桶金, 何乐而不为呢?
  用记账来约束冲动
  案例:杨阳
  攒钱秘籍:记账
  “学会记账后,我的冲动型、后悔型花销明显减少了。”艺术院校毕业的杨阳一直对数字不太敏感,虽然设计公司的工作给她带去每月近4000元的收入,但毕业一年时间,储蓄账户的余额一直没有突破8000元大关。而现在,开始记账不到一年的她已经结余25000元了!“工资上涨500元的作用当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杨阳开始尝试记账是今年年初的事情。大概是受到专业的影响,杨阳喜欢造型可爱、色彩斑斓的记账本作为记账工具,“我觉得要坚持一件事就要先喜欢上它,要我坚持记账,每天对着那些枯燥的数字,我就必须有本漂亮的、一看就喜欢的本子,偶尔还能在上面画些插图,这样不就多了很多乐趣吗?”杨阳的记账之路由此开始。
  起初,她只是机械地把每天的支出进行整理,“1月3日,午餐KFC23.5元、手提包288元、上衣480元;1月4日,帽子128元、晚餐 56元……”后来,为了分清每笔支出究竟是现金、还是借记卡,她开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样一来,不仅每月核对信用卡账单更加方便,就连借记卡明细账单上的每笔支出也都了然于心。”
  几周过后,她养成了出门带账本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还能时刻提醒自己花费情况。”此时的杨阳已经对花费多少有点感觉了,“在买东西时,我常常会冒出‘这个该买吗?’‘好像我已经有类似的了。’‘不急需的再考虑考虑吧。’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习惯,杨阳开始对每笔花费做上记号,“√”代表计划购买且在预算内买下的,“×”代表计划购买但超出预算的,“☆”代表临时看中、冲动型购买的宝贝,“○”是买完后有些后悔的东西等等。“这样大概又过了一两个月,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了。我发现在所有开销中,占比最大的是服装和饮食,而冲动型购物多数是服装,很多衣服在刚刚上市时就买下了,当时觉得可以赶个时髦,没想到才穿几次商场就打折了,所以我的本子上有很多”○“和”☆。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杨阳在购买服装前都会多掂量一下,“今年秋装刚上市时,我忍了一下,果然国庆假期时很多商场、品牌都开始打折了。虽然折扣不像换季清仓那么厉害,但总比原价购买划算很多。一件600的上衣打7折就能省下180元呢!”现在,杨阳的账本上还是会出现几个“○”和“☆”,但数量明显少了很多。
  点评:
  对开支比较缺乏感觉的年轻人不妨通过记账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当然,就如杨阳所说,要想坚持下来,首先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记账工具。
  手工记录是最原始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过于繁琐,不妨尝试记账软件、记账网站,这类工具已经内设了统计公式,当你录入项目、金额后会自动计算总额,有些还会分析出各项开支的比例,生成饼状、柱状图,并与之前的账务情况进行比较,成为你的私人财务小秘书。
  需要强调的是,记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省钱,也不是为了给消费带上一层“负罪感”,而是帮助我们有个清楚的收支记录,对各类花销有个回顾和总结,培养我们对财富负责的态度。
  点评:小萱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通过兼职开拓了自己的收入来源,而且所花时间、精力不多,对积攒个人资产却大大有益。当然,要像小萱那样通过兼职开源,应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必须拥有可利用的空余时间,兼职的同时不影响本职工作;二是尽量做与自己专业一致的兼职,这样可利用自己已有专业优势,事半功倍,不需要额外多花工夫;三是充分利用人脉关系,以使兼职效益最大化。能够做到这些,做兼职成功就不难了。
  能省等于多赚
  案例:曹鹏
  攒钱秘籍:节省
  曹鹏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大学毕业后他的月收入一直在同班同学中数一数二,日子过得很“小资”。“刚毕业那会儿,因为不太会做饭,我就天天在外面吃,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吃很没劲,就请客同学一起吃,每个月的餐饮费少说也要2000元吧。”这让曹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多少积蓄。
  “我本来打算工作十年攒够50万,可按照那时每月结余不到1000的速度,根本没法实现,好好‘反省’后,我决定做个改变。”很少亲自下厨的曹鹏决定学习怎么烧饭、做菜,当自己的厨师。“其实真的做了就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烧饭、做菜、吃自己煮的食物原来还是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感的。”这个厨房新人不仅买了烹饪书,还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民间食谱”,“下班晚了就做简单的,周末空闲就弄些复杂的。”现在,他已俨然一副“曹大厨”的模样了。
  “要不是改变了生活方式,我40000元的存款可出不来。”由餐馆到家庭厨房的“转型”使曹鹏每月的饮食花费省下不少,“餐厅里一盘炒青菜18元,菜场里一斤青菜不到2元,买了菜我才知道原来可以省下这么多。”曹鹏粗略估算了下,每月他烧菜做饭大概需要500元,偶尔和朋友聚餐需要500元,比过去省下1000元左右,“现在,我每月可以结余2500元左右,稍微做点小投资,只要未来收入稳定增长,十年积累50万元应该没问题吧!”收支状况改变后,曹鹏对未来信心倍增。
  点评:
  在我们的月度花销中,餐饮费总会占到不小的比例,很多年轻人因为不会做饭,或是懒得做饭而选择天天下馆子,这很可能影响他们更为长远的财富目标。在财富积累的起步阶段,学会攒钱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远大的理想舍弃眼前的享受可能比较明智。而且,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考虑,自制的饭菜可能更营养、更卫生。
  当然,偶尔的外出就餐并非不可,从理财的角度考虑,不妨先从网上下载优惠券,或是使用可以打折的信用卡等等,既满足了食欲,又经济实惠。
  节省不意味降低生活质量
  案例:朱琳
  攒钱秘籍:节省
  同很多都市白领一样,朱琳也喜欢购物,只不过每次出门前,她都要带上厚厚一沓会员卡。“以前我可没这么精打细算,不过‘斤斤计较’后,我可攒到了一辆车呢!”朱琳说,她一直想有自己的一辆自驾车,“刚毕业的时候,我把买车计划定在3-5年,不过攒了一年钱却只有2万元,当时我就想这速度实在太慢了,要加把劲了。”
  不过,朱琳并不想因为购车目标太苛求自己平日的生活,“为了省钱,我特地上网看了网友的”抠门省经“,有人晒出每周只花100元的方法,说自己
  ‘能走路的不坐车、能吃素的不吃荤、有衣服穿绝不再买’之类的,但我好像没这么好的‘忍耐力’,没准适得其反。不过,我倒是发现通过办会员卡、刷正在搞活动的信用卡等等可以节省不少开销,‘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几乎相同的享受’不是很好吗?”
  于是,朱琳每次外出就餐前都会先在网上看看有没有优惠券可以打印,每次出门购物,她都把商场会员卡、品牌会员卡、不同银行信用卡一起带上,“带齐‘装备’就不怕明明有优惠自己却享受不了啦,而且即使什么活动都没有,很多品牌会员还是能享受折扣优惠或积分奖励的。”养成这样的理财习惯后,朱琳在保持原有生活品质的同时慢慢省下了花销,4年“省生活”后,一辆丰田凯美瑞到手了,而现在,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点评:
  既想省钱又不想降低生活品质,这可能吗?看了朱琳分享的省钱经验,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年轻人的消费欲比较强烈,但又常常被未来某个目标,比如买房、买车所制约,但只要我们用心留意周围的各种促销、优惠活动,就会发现稍稍精打细算一番,钱就能轻松剩下。积少成多后,达成理财目标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为了更快累积积分或是达到续卡指定的消费金额,分享会员卡的做法可以一试,另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申请主卡、附属卡的方式归并消费积分,更快换得好礼或航空里程。当然,在会员卡到期前要记得及时续卡,积分到期前要尽量花完。
  攒钱第三步& 投资有道资产翻滚
  仅靠提高收入和省下结余的资金还不能达到快速积累财富的目的,要想快速致富还要靠积极的投资。
  投资的本质就是“钱生钱”,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本金。然而许多年轻人刚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既没有多少原始积累(存量资本),眼下的薪水(增量资本)又非常有限。但踏入社会没几年,可能就要面对成家置业的沉重经济负担。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如何才能拒绝啃老(许多年轻人也没老可啃),依靠自己正确的投资之道积攒下50万左右的房屋首付、装修和置办婚礼的费用呢?
  以下三位年轻人都是白手起家,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积攒人生第一个50万的,他们的经历或许对当下正苦于不知如何投资的年轻人有所启迪。
  长期投资积少成多
  人物:王怡
  投资案例:15万元变60万元
  攒钱秘笈:坚持定投稳健积攒
  2000年王怡刚刚大学毕业时,也和绝大部分国人一样完全没有投资理财的意识。然而幸运的是,当时正是中国广告业的时期,学广告的王怡顺利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的广告文案工作,加上自己吃住在父母家,每月的花费很少,于是勤俭节约的王怡每月都至少存2500元在银行。
  到2003年,王怡逐渐攒下了8万存款。在那段漫长的熊市中,基金公司的基金发行非常惨淡,王怡一个在基金公司工作的老同学便游说他购买基金,
  当时王怡对此一窍不通,经不起推销便拿出了4万购买了南方基金的一只股票型基金。在2004年年初,沪深股市曾有一波不小的反弹,但很快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下跌,投资一年后,王怡发现自己反而亏损了20%。
  不甘心自己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损失的王怡便开始认真研究股市投资,希望把损失的钱赚回来,却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在风云莫测的股海中鏖战,加上自己的工作繁忙,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看盘炒股,基金依然是他最好的投资选择。同时基金定投的理念当时刚刚在中国流行,王怡发现定投实在是非常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因为尽管他不知道股市什么时候才能走强,但相信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迟早会反应到股市上的。而当时的股市显然处于价值低估的阶段,于是他便决定把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投入到股票型基金中。同时,由于当时中国基金业的负面新闻迭出,王怡对基金经理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最终决定购买华安A股指数基金,同时每月从薪水中拿出2500元做基金定投。
  虽然一年后的2005年,上证指数跌破千点,王怡的账面上依然浮亏,但他却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绝望割肉离场,依然坚持定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年的大牛市中,王怡之前几年持续的耕耘终于得到了可喜的回报。由于定投的是在大牛市中涨幅最大的指数基金,王怡前后投入的15万本金很快变成了60多万,综合投资回报率超过300%。此时王怡正准备结婚,便拿出了其中的大部分投资回报,支付了婚房的首付。
  点评:股市是个大杂烩,各人有各人赚钱的门道,但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股市这趟水实在很深。许多时候,终日看盘分析,高抛低吸,忙得天昏地暗的老股民的投资回报还不如每个月让银行按时扣款定投基金的新基民。从2003年刚刚踏足股市就被套两年,到2007年赚得朋满钵满实现胜利大逃亡,王怡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看准中国股市的未来,坚持定投不放松。
  当然,除了要有恒心有毅力,设置定投周期也非常重要,王怡正好在2007年牛市登顶前要买房结婚,所以躲过了08年的暴跌,如果他没有设置止盈点的话,那恐怕经过了08年的暴跌,他的投资回报又会打很多折扣了。所以定投也不能傻乎乎的无止尽的投下去。
  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人物:庞伟
  投资案例:20万元变50万元
  攒钱秘笈:等待时机一击必胜
  受到股民爸爸的影响,庞伟中学时就开始接触证券投资,在2000年那一波大牛市中,还在上高二的他就把长辈给的几千元压岁钱注入父亲的账户当作本金自己操作,当时还小赚了一笔。在2001年,上证指数重新攀上2000点时,庞伟的爸爸认为泡沫过多,看空后市,便统统清仓,但出身牛犊不怕虎的庞伟却相信后市还有戏,依然持股待涨,手上持有的几只金融股和钢铁股都损失惨重。
  经过这次教训,庞伟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无度贪婪是造成自己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关键因素。但他并不气馁,依然在课余时间,看盘操盘,总结经验教训。
  进入大学后,庞伟对证券市场有了更全面的理论认识,对风险的深刻认知让他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时刻谨记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成功的秘诀有两条:
  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坚决牢记第一条。”于是庞伟作出任何一次投资决策前都会综合考虑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政策面、情绪面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当综合分析后,发现投资胜算极大时才会出手,并且从不恋战,时刻控制内心的贪婪。
  就这样,拿着过去攒下的几千元本金,他在进入大学后开设了自己的证券账户,并且在大学期间不时把自己打工赚的钱省下来充实本金。大学四年期间,
  尽管中国股市一直处于熊市中,但漫漫熊市也不乏几缕亮色,几波反弹,由于出手前做足功课,庞伟在熊市中不多的几次投资决策几乎都以赢利告终,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攒下了5万元。
  2005年大学毕业后,庞伟判断已经持续4年的熊市已经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形成强烈背离,新一轮牛市呼之欲出。庞伟看准时机,果断进行满仓操作,并且不断把自己刚到手的薪水投入股市,在06到07年间先后抓住了银行、地产、有色、航天军工等几个板块的炒作热潮,尤其是07年3-4月间对有色金属板块的爆炒让庞伟在2个月里赚到了超过300%的投资回报。然而到了5.30大跌后,庞伟再次想到了过去投资失利的教训,强行控制内心的贪婪, 果断离场。至此,在大学毕业后短短2年时间里,他的资产就从5万猛增到了50万!
  记者点评: 庞伟能在毕业两年后就攒到50万的人生第一桶金,关键在于他同时具备了两种战场上必备的素质,一是持续等待,积蓄能量的耐心,二是看准时机,全力一搏的决心。在大学期间,庞伟的投资风格非常谨慎,这是由市场整体处于大熊市的环境决定的。在那种情况下,保住本金,少冒风险,慢慢积累自己的能量――无论是资金还是经验,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庞伟积攒下了最初的5万本金,也积攒下了在喧闹的环境中看清大趋势并且能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所以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就能够准确把握,一举获利10倍!
  不做准备坐失良机
  人物:陆佳颖
  投资案例:错过了一轮大牛市
  投资教训:尽早投资小钱投资
  陆佳颖200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会计工作,每月收入也有4000多元。不过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原来也是完全没有理财头脑只知道通过工作赚钱,而且赚到的大部分钱都被她花在了穿衣打扮以及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上了。在她看来,投资理财那是以后有钱了再考虑的事情,自己这点小钱,要省也省不下多少。“就算我一个月省下1000元,一年也才12000元,要想存出买房的首付,那得多少年呢”。
  然而随着自己年轻的增长,陆佳颖猛然意识到自己工作几年下来,存款却只有区区几千元。父母也开始催促她和谈了4年的男朋友早点结婚。一想到自己以后结婚、买房、生儿育女需要花费一大笔钱,陆佳颖就头疼不已。
  就在此时,2007年的大牛市一下子引爆了许多国人的理财意识,陆佳颖周围许多同事也见面就谈股票,而且许多人都通过投资股票赚了大钱。陆佳颖这才意识到,过去自己只知道把钱存银行,那样的财富增长是代数级的,就算存个二三十年也不一定能把买房款存出来,但通过投资股市是可以实现资本几何级增长的。
  于是从2007年6月开始,陆佳颖就在同事的推荐下开始了基金定投,每月拿出1500元投资在股市中。然而当时的A股已经接近泡沫的顶峰,几个月后,股市就由牛转熊,开始了持续下跌。看到账面上的亏损,陆佳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但她此时已经意识到,除了继续投资,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于是在2008年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依然鼓起勇气继续定投。可喜的是,今年股市持续回升,让她的定投重新开始获利,到今年6月连续定投两年后,陆佳颖持续投入的 3.6万元本金已经变成了近5万元。不过对陆佳颖来说,自己的投资之路才刚刚开始,要想达到先攒50万的目标,或许还需要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记者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非常惋惜地看到,陆佳颖在2004年参加工作后,白白损失了长达4年的投资黄金期,而这段时间里面,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如果这段时间陆佳颖能够在每月4000元的收入中拿出1500元坚持投资股票型基金的话,那即使按照月化投资回报1.7%(年化投资回报约 20%)保守估计,4年总共72000元的本金也将变成11万多元。而如果她能继续坚持投资下去,按照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来计算,那只要坚持10年就能顺利攒下50万元。考虑到长期看,年化投资回报20%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要求,当我们把要求降低到年化回报12%(月化回报越1%),那也只需要把每月的定投额增加到2174元就能在10年后获得总共50万元的投资回报。
  投资的时间越早,复利效应发挥的威力就越大。对年轻人来说,投资千万推迟不得,哪怕现在收入少,每月只能省下几百元,也千万不能让这些小钱在银行里睡觉。
& 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余资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