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于1990年从农村入伍。当兵入伍三年,于93年返回农村。后来一直到外打工。至今连个人养老社保都没

洪家疃美好乡村网|黄麓|张治中 (2)
微信搜索“洪家疃”获取更多内容
&&互联网长石&&&&& &&日
大本先生五十寿颂,也称《张文白先生五十寿颂》。这件作品一度被传为陈布雷的墨宝,经多方考证,实为沙孟海墨宝。
张文白先生五十寿颂
这件作品为端楷写成,带有很明显的碑体书风,与陈布雷的其他作品几乎没有相近之处,而与沙孟海先生的早期作品极其相似,而且本幅上所署为“陈布雷谨撰”,并未署书者姓名,而断为陈布雷书法作品,我以为颇为不确。此作书于淡黄色绢上,高45.5厘米,宽40厘米,墨色黝黑,深沁绢内,象牙轴头,四周用压花纸装裱,绢质与装裱均到民国。
作品全文释文如下:
大本先生五十寿颂
天眷有汉,若时中兴;荦荦群帅,惟干惟城;张君笃生,焦湖之滨;翼我元戎,竭厥忠贞;黄埔受命,小试利器;北伐耆功,策勋饮至;江汉洋洋,成育多士;闻变仓卒,去官明志;浮槎海外,借镜异邦;洽闻博见,益其闳通;还佐武教,门墙弥崇;手裁狂简,千罴万熊;倭夷猾夏,四海鼎沸;提师抗御,于沪之澨;壬申丁丑,两建旌斾;誓遏寇虐,献功敌忾;昔我邦族,积弱累世;天挺元戎,揽辔郅治;君于其间,衔命奔驰;宛宛周道,乃骖乃騑;出抚衡湘,入赞戎机;忠爱寅恭,百寮是仪。余始识君,戴氏之坐;谓君宿将,抑何谦下;十载还往,以唱以和;风雨巴山,时复相週;君度休休,敛勇韜力;钝不色荏,利不自德;古称有道,两忘得失;其蕴其涵,伊谁能测?馈国以庸,酬尔以寿;五十曰艾,于君何有?春秋既富,勋业方盛;载笔赓诗,来日之庆!
二十三年十月 陈布雷谨撰
钤:陈布雷印、彦及
张文白先生五十寿颂
若要论证此作为沙孟海先生所书,尚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受书人是谁
这件作品是为大本先生五十寿辰所作的颂诗,要确定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首先必须了解这件作品的收受人大本先生。陈布雷在原诗中清楚地交代了大本先生五十年生命历程中的诸多事迹,虽然难免溢美,但基本史实应该都是正确的。从诗中可以获知,大本先生姓张,出生于焦湖之滨,焦湖即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民间俗称焦湖;“黄埔受命,小试利器”指大本先生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培养过大批军事人才;“北伐耆功”表明大本先生曾参加北伐战争;“闻变仓卒,去官明志”指大本先生在北伐后曾一度辞官;“浮槎海外,借镜异邦”指其后曾到国外考察。“倭夷猾夏,四海鼎沸;提师抗御,于沪之澨;壬申丁丑,两建旌斾”表明大本先生曾在壬申(1932年)、丁丑(1937年)两度在淞沪会战中抵御日寇,建立功勋;后“出抚衡湘”, 衡湘指衡山和湘水,用以指代湖南,即大本先生曾担任湖南省的最高长官。
后一段文字交代了陈布雷与大本先生的交往始末,“余始识君,戴氏之坐;谓君宿将,抑何谦下”,文中的戴氏,我以为即戴季陶。陈布雷与大本先生初识于戴季陶的府上,大本先生虽然是一员久经沙场的名将,却表现得非常谦恭。
戴季陶(),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十载还往,以唱以和;风雨巴山,时复相週”表明其后十年来,陈布雷与大本先生诗歌唱和,保持联系。巴山即大巴山,通常指代四川,所谓“风雨巴山”,当指代1937年国民党政府因对日抗战而迁都四川重庆,在重庆时期,陈布雷与大本先生交往更为密切。
综合以上史料,我以为这位大本先生是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
从张治中将军的生平来看,与陈布雷诗中的描述完全相合,张治中原名张本尧,而陈布雷与张治中同年,称呼为“大本先生”,当属于比较亲近的昵称。
张治中将军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0月27日,依惯例五十岁寿辰当在1939年10月。因诗中所述史实有丁丑年(1937年)的淞沪会战、1937年11月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和1937年11月张治中将军出任湖南省主席等事件,所以我以为这件作品的书写时间当在1939年,而并非落款中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书写地点也应该在重庆。
但为何落款中会署上民国二十三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首诗应该作于民国二十八年,或许是陈布雷依据民国二十三年旧稿稍作修改,而尾款一如其旧吧?
二、陈布雷与沙孟海
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人物,被蒋介石誉为 “当代完人”,国民党人对他交口称赞,中共授予他抗战胜利爱国人士纪念勋章。他1927年加入国民党,受到蒋介石特殊的尊重、赏识和厚待,使他深感知遇之恩,遂以一枝如椽大笔听命于蒋。他以“文胆”与激情蜚声世间,却能恪尽职守,他身居要职却不越雷池,他鄙薄政治,痛恨腐败,能洁身自律,自守清廉,他对同僚或下属恭敬有加,从无凌人之气,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为蒋介石尽心服务二十一年,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陈布雷先生像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他对书法情有独钟,融各家之所长,自出机杼,别有法度。他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前身),后就读于慈溪锦堂师范学校。
1931年由陈布雷引荐,沙孟海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后又改任教育部、交通部秘书。1939年2月因抗战迁至汉口,9月再赴重庆,1941年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任秘书职。1947年,沙孟海升任国民政府第二局秘书,受陈布雷推荐,为蒋介石纂修《奉化蒋氏宗谱》。1949年他拒绝去台湾。新中国建立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长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在杭州逝世。
沙孟海比陈布雷小十岁,是陈布雷的同门师弟,二人同是冯君木先生回风堂弟子,沙孟海也是陈布雷的弟弟陈训慈(字叔谅)的同学,同时也是陈布雷的堂兄陈训正(字屺怀)的学生。
沙孟海早年在冯君木先生门下求学时就认识了师兄陈布雷,民国十二年(1923年)慈溪富商秦润卿在上海创办修能学社,聘冯君木先生为社长,陈布雷、沙孟海共同在修能学社担任教职,成为同事。1931年后,沙孟海受陈布雷举荐分别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教育部秘书、交通部秘书等职,后又经陈布雷介绍,担任朱家骅的秘书。1941年再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任秘书职。1947年,沙孟海受陈布雷推荐,为蒋介石纂修《奉化蒋氏宗谱》。可见陈布雷对这位处事踏实的同门小师弟颇多提携,这点在沙孟海先生所著《冯君木冯都良父子遗事》一文中也有记述。
在存世的《陈布雷日记》中我们也可以见到陈布雷对沙孟海的评价,他认为沙孟海为人比较方正。1944年沙母在鄞县故乡病故,陈布雷私人赠以一笔葬礼,后沙孟海退还。《陈布雷日记》日记有“……孟海来谈,不肯受余个人致赠太夫人丧事之赙仪……”
在今存的沙孟海早期作品中,有不少由慈溪陈氏撰文,由沙孟海书写的墓志、行状、传略等,可知当年沙孟海与慈溪陈氏兄弟昆仲关系极其密切。其中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刻石的《修能图书馆记》即由陈布雷撰文、沙孟海书写。
1939年,陈布雷、沙孟海同在重庆,同在民国政府部门担任秘书工作,那么,陈布雷请擅长书法的师弟沙孟海为他的朋友张治中将军书写寿屏也就有了很大可能,而沙孟海因为年齿小、职位低而不署自己的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把《大本先生五十寿颂》放入沙孟海先生1939年作品的坐标中,与1936年的《陈君夫人魏氏墓志铭》和1947年的《修能图书馆记》相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其书风具有极为明显的连贯性,其共同点表现为:
一、大量异体字的应用:
沙孟海先生精通古文字学,其作品中很早就大量使用篆法楷化、隶法楷化而成的异体字,这在同一时期书家中较少出现,具有极为明显的特点。《大本先生五十寿颂》中出现的异体字可以在沙孟海先生其他作品中找到相同的写法。
二、对欧阳通《泉男生墓志》的取法:
沙孟海先生这一时期一定较多地临习了《泉男生墓志》,故字体重心偏底,书风严整峻美,用笔锋棱挺劲,结体恣肆奇倔,与同时期作品相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笔性完全一致:
与《陈君夫人魏氏墓志铭》和《修能图书馆记》这两件铭石书相比,《大本先生五十寿颂》笔性一致,只是稍显笔锋不调,偶有失笔的现象,但如果考虑到1939年9月,处在抗战的兵荒马乱之下,沙孟海刚刚由汉口来到重庆,手头没有趁手的工具,这些小瑕疵也就不难理解了。(见沙孟海《入蜀记》)
所以我以为,这件作品应该是沙孟海先生1939年9月或10月(张治中将军生日在10月27日)的作品,写此作时,沙孟海先生年四十岁。
《王方清墓志》,沙孟海书于1922年
《陈君墓门记》,书于1925年
综上所述,这件署名为陈布雷的《大本先生五十寿颂》寿屏,虽然不足两平方尺,却荟萃了三绝:陈布雷先生以其生花妙笔,记录了张治中将军半生的戎马生涯,再由沙孟海先生挥毫书写,是罕见的沙孟海先生书于抗战时期的作品真迹。
本文的考证,只为还原隐藏于作品背后的真相,使其得到应有的珍视,而勿以明珠作瓦砾,使其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原文作者:胡迪军,有删减
&&互联网长石&&&&& &&日
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建筑——洪家祠堂,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洪氏祖籍地徽州的建筑风格,为江北罕有的高规格徽式宗祠,被誉为江北最美祠堂!
(洪氏祠堂视频片段)
黄麓镇洪家疃村洪氏家族源自古徽州府歙县的桂林村。元末至正年间,洪姓一位叫做德公的祖先中了进士,可他在上任的途中,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打进了徽州,德公只得携家眷逃亡,他们逃至古巢州府的西黄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的黄麓镇洪家疃村附近,在此繁衍生息。洪家疃原名徐家坝,这里曾经是一座水坝,坝下有看护的村庄,由徐、黄、庄三大姓组成,后庄氏举家迁出,洪氏才得到了迁入的机会,随着洪氏宗族势力的壮大,村庄便改名为洪家疃。据洪氏宗谱记载,村中的洪家祠堂为德公后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13年(1924年)进行了重修,宗谱上有祠堂完整的建筑结构图。
洪家疃祠堂
村庄的宗谱有这样记载:“当思国无史则法戒不昭,家无乘(音胜,史料)则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犹国史攸关匪轻也,吾宗有家于合肥潜溪河,则自我彦三公始,继公徙居莫庄二村。孙承子继,生长于斯,死葬于斯,而聚族亦于斯矣。无何天道有盈亏,人事有得失,族有讳隆公为,因功见妬(音杜,与妒同意),遂致有灭门之祸,而凡属同宗俱被连累。尔时罹祸者敕令(此二字抬头并加红色)难逃遭刑受戮,脱身者图生远遁,改姓更名。于是逃某处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兹我姓之族裔实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难更姓以来,至我祖父辈见族居涣然,家乘未修,不胜感慨,俱殷然有志详考世系,纠其聚而统之不散,合其异而归之使同。
我几番打听找到保存洪氏宗谱的洪氏后人洪有韦,他提供了几张照片,庆幸宗谱保存很完整。
(洪氏宗谱目前有几十本,由洪德山、洪有韦父子保存)
志未酬而云逝,易篑之时口嘱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从族谱上看,使家族遭难的确实是”隆公“。按照族谱记载,时间发生在宋代,可是一个宋代被迫害的家族,为什么整个清朝都不敢修家谱呢?原来在清朝初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珑,因印刷有指责清朝语句的《明史》而遭难,整个家族被波及。庄姓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吧!从这个不幸的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村庄在数百年时间内历经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
洪家祠堂门楼上刻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上有大量的人物图案,文革时被磨平。
洪家疃祠堂
残留的墙壁上仍然清晰可见彩色的壁画。
没完全倒塌的屋梁上长满青草。
主体建筑使用的是老旧的青砖,文革留下的标语也已模糊不清。
房屋的木制结构仍然屹立不倒。
文革留下的标语:农业花朵处处开,幸福生活早早来。
从残垣中生长出的野树缠绕着房屋的梁柱。
典型徽州建筑的木雕大梁,彰显着曾经的辉煌。
大梁上的扇形浮雕美观大气、赏心悦目。
最令人不忍直视的是祠堂现已破败不堪,甚至沦为牛棚。该照片拍摄于日。照片显示目前祠堂内总共栓了4条牛,几年前就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呼吁当地政府行监管之责,他们也确实做过一些努力,无奈监管没能持续,工作力度不够,致使祠堂现状每况愈下,摇摇欲坠,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无论如何,如此神圣、庄严的场所都不能、也不应该用于栓牛、堆草,何况祠堂现已被列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
屋外堆满牛粪,臭气熏天。中间这间段垣本是祠堂第二进房屋,80年代被拆去建设了黄麓高中。
近年来从洪家疃走出去的村民都十分关心家乡发展,但是对洪氏宗祠的衰败痛心不已,洪氏后人洪华呼吁:“ 洪家祠堂是洪家疃古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景点之一,是洪家疃村庄的灵魂,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聚集地,祠堂的修缮是报本敬宗、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特别有利于洪家疃古村的旅游大业!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地方政府能够携手民间和洪氏宗族的力量,尽快制定出妥善的维修、保护方案,并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早日启动洪家祠堂的整体修缮工程,造福乡梓。”
&&互联网长石&&&&& &&日
杭州人都说夜里的西湖是最美的“天堂”,在洪家疃人眼里,清水塘就是洪家疃人自己的“西湖”,其实她的夜景也别有一番风情!黑夜下,天空映射着来自合肥城市里的红光!白色路灯洒在绿树红花上,五彩缤纷,让洪家疃夜景看起来格外漂亮。洪家疃地处巢湖西乡,是合肥与巢湖交界的地方,自古交通并不便利,落后的交通也让这座古村落仍然保持着淳朴自然,青山、绿水、古木、民居、拱桥,让人看了就喜欢上洪家疃。
洪家疃夜景-张家巷
洪家疃夜景-清水塘北岸
洪家疃夜景-清水塘南岸
洪家疃夜景-月上房梁
洪家疃夜景-北边巷
洪家疃夜景-南边巷
洪家疃夜景-杉木倒影
这就是夜里的洪家疃——一个绚丽多彩的好地方。外地游客来了人见人爱。
洪家疃夜景-青山倒影
洪家疃夜景
洪家疃夜景-黄麓师范倒影
洪家疃夜景
洪家疃夜景
洪家疃夜景-张治中故居
洪家疃夜景-张治中故居
洪家疃夜景
洪家疃夜景
洪家疃夜景-黄麓师范
夜空下,繁星点点,洪家疃夜景是迷人的,这里远离市区,安静的只能听到蛐蛐鸟虫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不就是童年梦里的声音吗?我太爱洪家疃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雪梅&&&&& &&日
(图文:徐雪梅)
——纪黄麓师范
从小我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人民教师,这种梦想听来平淡无奇,我却深感自豪。
有人会说,当老师威风,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老师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还有人说,教师是最美的摇篮曲,谱写着未来的辉煌。
而我却没有想到那么宏伟,在我看来,老师是村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笑声,是朗朗的读书声,是站在讲台上的微笑,是大礼堂里美妙的歌舞,是承载着我儿时所有期盼的梦……
之所有有此感慨,都是因为它,因为那个神奇而又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黄麓师范学校,它的校园中伫立着创办人张治中先生的塑像,在其塑像后四个大字褶褶生辉——作育光辉!
张治中雕像
黄麓师范坐落于巢湖滨畔,一所不起眼的村庄中,它的名字叫洪家疃村,村庄历史久远,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就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中,诞生了一位爱国护国的将军——张治中!
与身边朋友同学说起自己家乡时,知之甚少,可是提到张治中先生和他的黄麓师范学校时,却多少有些耳闻。
或是有熟识在黄麓师范就读过,或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亦或是张治中将军的威名,不论是何,这都让我感到欣慰和无比的自豪。于是,我总是自豪的告诉别人:我家乡的大门就是一所师范学校!
作育光辉,是张治中先生在学校建校30周年时,题赠于学校的,学校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80多年来,从初办的困难重重到辉煌一时的荣耀,从桃李遍天下的欣慰到如今的满目萧条。
不论是怎样的情境,那四个大字依然时刻注视着校园,陪伴着它,走过一道道历史的洪流。
这一次踏进校园,是清明节,清静的校园空旷祥和,四周的景致也有所改变,原本的教室已被新的教学楼替代,中间的四个大花坛只剩下了左侧的两个。
不变的是,踏入校门,张治中先生的塑像和他“作育光辉”四个大字依然夺目显眼,左侧的大礼堂沉重而静怡,桂翁堂虽然进行了修缮,却依然保留了当年的风貌。
操场的方向,一排排老式的宿舍楼陈旧不堪,多年前这里曾是学生们的宿舍,如今却废弃了;大礼堂下,高耸的门楼庄严肃穆,恍惚间,似乎礼堂中正在举办某场演讲比赛,而我正紧张的站在讲台上……去往食堂的路上,歪脖子柿子树依然保存,树下的空地上,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搬着小板凳挤在人群中,看着露天的电影……
那一刻,泪水蓄满了眼眶。
黄麓师范的辉煌不需要我去阐述,它存在意义和发挥的作用,也不需要我去评判,可它留给我、留给家乡的那份情,却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
三十年前,我便出生在洪家疃村中,与所有村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学到初中,就读的都是黄麓师范附属中小学,这便是黄麓师范的前身,它创办于1928年,六年制的小学加上三年制的初中,整整九年,我的童年便在此度过。
宽阔的八字大门,楼梯下种着几棵百年法梧,走上楼梯,越过一道拱形的大门,小学和初中部的全貌便能一目了然,虽然新的教学楼替代了古老的教室,但记忆中的教室却从未真正的抹去,站在旗杆下,仿佛可以看到某老师站在那高台上摇晃上课铃的样子。花坛中,石楠树挺拔而立,阴郁的枝叶繁茂依旧;拱门上,儿时玩耍留下的痕迹历历在目;围墙边,一道道脱落又翻新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伤痕。
从有记忆开始,黄麓师范便常有露天电影播放,每当放电影的时候,各家的大人孩子都带上小板凳,涌入学校,在空旷的地方看着老式放映机投影在白布上的一个个爱国电影,角落里,有人买了瓜子边磕边看,有人因为看不到而焦急的窜动,也有人看着电影的同时跟孩子们描述着抗日爱国的种种事迹。
从上学开始,每年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黄麓师范运动会,赛场上,一个个挥汗如雨的哥哥姐姐们,赛场下,一幕幕互为照顾的温馨场面,比赛后,一幅幅欢笑生动的曼妙画卷。即便明知道,看完运动会,肯定要完成一篇观后感之类的作业,可是大家依然津津有味,如声临其境一般呐喊助威,声嘶力竭。
慢慢长大了些,逐渐会接触到黄麓师范临近毕业的哥哥姐姐们,来到附小实习。他们亲切温柔,总是满面笑容;他们学识渊博,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他们激情无限,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课外活动。那时的他们就如同孩子们眼中的天使,让人向往,也让人羡慕不已。
初中还没有读完,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合肥继续读书,填报考试志愿时,阴差阳错,原本填报的师范学校变成了另外一所学校,而儿时起的梦想也变得遥遥无期了。
可是即便如此,作育光辉这四个字和那所如字所述的学校依然无法抹去,它就像一个印章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也烙在了我的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朦胧中,看着张治中先生的塑像前恭敬摆放着的黄麓师范附属小学全体师生敬献的花束,不由百感交集,抬首仰望着塑像后的四个大字,只能深深的弯下了腰,再无他想!
清水塘前的学生宿舍
作育桃李满天下,光辉夺目耀世人。
&&互联网长石&&&&& &&日
(洪大雁提供照片)
洪家疃早期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修建水泥路
洪家疃村民
60年代黄麓师范附小毕业证
洪家疃山上野花
洪家疃山上小水库
烟雨洪家疃
洪家疃村民犁田
洪家疃早期照片
洪家疃小孩
洪家疃朝霞
洪家疃夏季旧貌
洪家疃放牛娃
洪家疃民俗(黄龙提供)
洪家疃民俗(黄龙提供)
&&雪梅&&&&& &&日
(原创图文:徐雪梅)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童谣动听,耳熟能详,若说自己便是歌中那个活泼甜美的小姑娘,或许同事朋友没几人会信,而我自己却深知,那些年,在那山那水间,那些故事……从未忘记!
登西黄山俯瞰
儿时回忆中,春天刚至,河坝上、山脚下、西沙里,翠绿色的地皮菜便悄然萌生,提上小篮子,跟着妈妈身后,小心的拾起地皮菜,一顿美味便准备好了;等到夏日的雷雨季节,山涧处、丛林里、深山中,各式蘑菇如雨后春笋,挎着竹篮,穿上小雨靴,和小伙伴们一同钻进了松树林中,也不管有没有毒,见到蘑菇都放进了篮子,就算采了一篮子不能吃的蘑菇,心中也是满满的喜悦;即便是冬天了,农田中、田埂上、荒地里,野生的荠菜齐刷刷的抽出嫩嫩的叶茎,这可是做饺子、包子馅儿的好材料。
故乡位于巢湖岸边,名叫洪家疃,其丘陵地势造就了它优美而自然的景色,穿过村落向北便是大水库了,水库深不可见底,水面清澈明亮,偶见鱼儿在水中嬉戏,水库的三面都是山体围绕,最高的那座山被称为“西黄山”!
西黄山下的大水库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而这座西黄山和山下的水库更是承载了整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它不仅见证了村庄的诞生和发展,更主导了那些年的那些事……
听父辈们提起,早在明代初期,江西的一些移民辗转迁徙,流落到了巢湖岸边,就此定居了下来。可是当人们种起庄稼时才发现,在他们落脚的西边是成片的山林,而且这个地方雨水丰富,经常山洪泛滥,导致附近的田地难以耕种。于是,祖先们决定让徐、黄、庄三个家族各派出一个支系前往西边筑坝,以利生产。
徐、黄、庄三个支系来到洪家疃现在的居地,在群山脚下挖了一个非常大的人工河塘,并筑上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坝,为了守护大坝,三个支系便在山脚居住了下来,并将此处命名为 “徐家坝”,至于为何又更名为洪家疃,那是后话了。
那条人工河塘便是如今这清澈秀美的水库了,数百年过去,水库水流量源源不断,通过大坝的阻拦,形成似天然一般的蓄水池,再经过引水渠,将水流合理的灌溉到附近的农田。
晴天,走在大坝上,山体的倒影布满水面,清晰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妙而空远的图画,微风轻抚,水面渐起波纹,山体的影像随着波纹轻轻摆动,墨绿的山体渐渐地与清澈的河水混为一体,如诗如画。
雨天,走过大坝,临近山脚,清脆的水流声辉映着雨水的拍打声,仿佛一场音乐盛典,又似是两个调皮的孩子争先恐后的涌入水库的怀抱中,跳动的水晕慢慢扩散,溅起的水花干净清澈,让人久久无法移开目光,只当是浑然于山水间,忘了来时路,也忘了何时归。
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很多家乡的传奇故事,比如李鸿章选地,比如庄氏氏族的失踪,再比如相隐寺原址等等,但其中最让我心惊不已的却是铁爪老太的故事。
不论时光如何变迁,每一年都要登上西黄山,山并没有多么高耸,也没有多么惊险刺激,却承载了家乡人民的一份情。
西黄山的地理位置偏向于肥东的一个村庄,叫山口凌村,可是山体的自然水流却是流向洪家疃村,为此,两个村便有了争执,互相之间毫不相让,要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山水是他们的依靠,何况是这个地方最大的山脉呢!
为了解决这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当时的衙门就出了个主意,在沸腾的油锅里放入铁球,三天内哪个村的人能赤手将铁球捞出,这西黄山便属于哪个村的。
沸腾的油锅摆在那里,三天的时间渐渐过去了,依然没有人敢去尝试,直到最后一刻,洪家疃村的一位洪姓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油锅前,人们纷纷劝阻,老太太却依然将赤裸的手伸进了油锅。
从此西黄山便正式划入洪家疃村的范畴中,而洪老太太也跟着去世了,“铁爪老太”从此成为了不朽的传说,其坟墓被安葬在了西黄山的腰部,那是整座山最为神秘的地方。
承载着这样一个神奇故事的西黄山,从此笼罩了一层神秘而光辉的色彩,村里的人对它的感情也变得更加深刻,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着故乡的文化,也传承着那些年的那山那水。
那些年的情愁,那些年的欢笑,仿若是流淌在水库中的轻轻细语,是飘荡于西黄山山脉上的点点足迹,是抹不去又摸不透的重重光影。
在西黄山看山玩水
&&雪梅&&&&& &&日
(图文原创:徐雪梅)
晒一晒家乡美
聊一聊家乡事
赞一赞家乡人
寻一寻家乡情
我的家乡在黄麓镇洪家疃村,说到洪家疃,知道的人不多,可是说到黄麓师范,不知道的人很少,村庄西、北接肥东,东临靠山张、相隐寺。
洪家疃 巷道
洪家疃村貌
记得很小的时候写作文,开篇总是:我的家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巢湖山美水美人更美;家乡位于西黄三南麓,面临巢湖水,等等等等。
大学入学时,应老师要求写一篇入学散文,记忆犹新的是,那篇《我的故乡》成为我大学生活的开篇,也成就了我大学时“才女”之称,虽感惭愧,却满心欢喜。
这几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开发下,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长期在外地,每次回家,总有一种翻新的认识,张治中将军的故居得到的修缮,黄麓师范院校得到了扩建,村落里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路和卵石路,脱落的墙面粉成了白墙黑瓦,“九龙攒珠”的格局得以突出……
洪家疃西黄山
洪家疃庄氏古井
忍不住总想晒一晒家乡的景,撩拨撩拨那景后的情,其实最美不过是故乡,难忘是那故乡情!
离洪家疃不远的巢湖
离洪家疃不远的巢湖
离洪家疃不远的巢湖
张治中故居对联
张治中故居对联
&&互联网长石&&&&& &&日
作者:陈伏希 来源:巢湖宣传网
张治中日从北京抵合肥,中共安徽省委指派省委统战部部长洪沛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长杨杰(巢县中垾人)陪同来巢,住卧牛山临湖宾馆中楼,巢县县委书记保晴、副书记尹彬、县长郑樵民、副县长骆斌接待了他们一行。当天午餐后,下午三时在宾馆会客厅亲切交谈,张治中说:时光过得真快,1956年曾回过巢县,时隔6年多了,今年再次回乡主要看看家乡、看望黄麓师范学校师生。我对家乡巢县常思念。巢县县委每期寄给我的“巢县报”,我都必看,而且细看,知道巢县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经济发展。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大家辛苦了。县长郑樵民准备汇报,张治中说:不要汇报了,郑又说:1958年您陪同毛主席视察安徽,家乡人民盼望到巢县看看。张说:原先有打算,后因事变化未形成。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约我陪同,这是我毕生莫大荣幸。在陪他们视察中我把沿途每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毛主席的言论、行动都记录在日记中,回北京整理后在认民日报》上发表,题目是《人民热爱毛主席——随毛主席视察散记》。毛主席对我很亲切,去年山东省胶县送给毛主席三棵大白菜,主席派人选送了一棵特大的给我。当时夫人洪希厚称了一下,足有二十七、八斤重,她会不得吃,用沙土栽在一个很大的瓷缸里,摆在家中客厅几个月,来客个个称赞是一棵特奇的大白菜。我们自己也在后院种了两块菜地,种点萝卜、青菜、葱、蒜之类,亦感乐趣。他又说,周恩来对我也很关心.我们是几十年来的老朋友,在北京我每年都要请周总理朱家中吃饭、欢聚。周恩来虽日理万机,总是抽空相叙。还有几位国家领导人像朱德、彭德怀、陈毅、董必武、郭沫若等亦常接触。张治中先生对他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念念不忘,他说,建校30年之际,从北京家中汇给黄麓师范学校三千元人民币,还另购了图书二千多册和部分文作用品,供改善教学。虽然花钱不多,深表心意。他又说:我每月除国家发给我生活津贴以外,还特地另发每个月1800元的车马费给我,我们的每月开支、费用足够有余。
接着张治中先生以沉痛心情说:借此,给在座各位讲讲我的三弟张本禹的情况,他是黄埔军校毕业,是个多谋善断的勇士,抗日战争打了不少胜仗。他曾是国民党29军军长宋哲元部下少将旅长。在与日军战斗中率部兵官乘一列装有军火炸药的火车,途中经过河北省南口东站时,惨遭日军飞机轰炸,以身殉国,壮烈牺牲。一九三七年冬张本禹灵枢送回巢县。当时安葬在巢南盛家湾村东庵林场。本禹的妻子和女儿张素和仍住北京(张治中回北京后由巢县县委书记保晴、县长郑樵民带领林业局长张修孟等到东庵林场向抗日烈士张治文之墓献了花篮,并指令林场场长一定要管好、保护好烈士墓)
张本禹与妻子唐光芬
张治中先生一行在临湖宾馆住了一夜,次日一早由巢县县长郑樵民陪同前往黄麓师范学校。张治中先生住临湖宾馆对接待人员和服务员都十分亲切,临行时均一一握手告别。张先生的乡土情缘,给大家留下深刻、难忘的美好记忆。
&&互联网长石&&&&& &&日
本文作者:杨先礼
来源:安徽文史资料巢湖卷
抗战胜利后,我随朱子帆前往蚌埠筹建安徽省第九专员公署并收编汪伪军队,当时任视察一职。专署建立后,先后迁至明光、古河等地,最后在巢县定址。
到了故乡巢县后,我即辞去专署视察职务,就任巢县政府督学兼代教育科长。在当时的巢县教育界,张治中先生所创办、资助的黄麓师范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学校。我即是该校的毕业生。此时,为了联络黄麓学校校友(包括师范、中学和小学),交流工作情况,达到团结校友结成团体以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目的,我便借工作之便,创办印行了一份《黄麓校友通讯》周刊。这一份通讯周刊,大概就是《黄麓导报》的前身吧。
1946年,张治中先生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时,出于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关怀和爱护,对我所编印的《黄麓校友通讯》周刊颇为赞许,有意扩大为日报,并想以此作为将来行宪时他的舆论工具。张先生本人既有此意,我的亲友和老师、同学如洪子远、祖树楠、杨先义、陶天白诸先生便极力居间促成。张先生遂决定私人供给资材,以《黄麓校友通讯》周刊为基础,扩大创办《黄麓导报》。《黄麓导报》为日报,面向全国发行,对象以校友、同乡和知名人士为主,也可与各地报社和社会服务处、教育馆、图书馆以及宣传单位交换。张先生直接委派我负责此事,并多次指示,除继续按照周刊办报外,还应使报纸杂志化,知识化;宣传报道,应以家乡建设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成就为主,少登时政大事。
张先生为什么指名要我负责《黄麓导报》呢?在此处有必要交代一下我与张先生及黄麓师范的关系。张治中先生是巢县洪家疃人,和我老家烔炀河仅隔8公里。他早年为资助贫家子弟求学和发展家乡教育,即于1929年在故乡创办“黄麓学校”,校舍即是张先生的住宅;另办初中于张洼村,校舍为张氏祠堂,他并自任两校的名誉校长。从张先生创办学校始,我即在该校读书。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张先生的家属回乡小住。其大女儿素我任我们的英语教师,大儿子一直是我的同学;张先生的岳父洪子远老先生对我亦甚为爱护、提携,所以我给他家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打下了以后追随张先生工作的基础。毕业后,我继续升学于江苏民众教学学院(校址在无锡),后复回安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我即随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内迁大别山区,一直在皖西一带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日本侵略军扫荡大别山区后,我由友人田叠波介绍,到汤恩伯部下供职。其间由于战事频繁,即和张先生一家失去联系。但我的长兄先义,校友洪世瑞、张立道等均在先生的身边工作,虽无晤面机会,然不乏书信往来。所以我在张先生一家中仍留有较深的印象。这大概就是张先生派我负责创办《黄麓导报》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黄麓导报》于1947年2月首次发行。最初系采用石印,印刷质量很差。后由于张先生提供了经费和器材,报纸各方面情况便有了改善。经费是由西北行营驻京(南京)办事处定期拨给,我另以少校级领取薪金。器材方面,供给四开平面印刷机(连马达)1台,美制6灯交直流两用收音机1台,并配给全部铅字;纸张由张一真在沪供应(张一真当时任西北实业公司总经理,住上海东亚饭店第十四层楼)。
《黄麓导报》在获得经费和印刷机械后,便于1948年元旦开始正式发行铅印日报。由一县发行铅印日报,这不光是巢县出版史上的第一次,就是在当时安徽省也属罕有。所以在元旦那天,特地举行了隆重的发行剪彩仪式,以示庆祝。参加仪式的有在城校友、地方名流、绅商代表以及外宾如西班牙神甫、美国四小姐等。由孔繁惠小姐剪彩。同时,在仪式上展出了当时的要人们如于右任、张群、汤恩伯、邓文仪等人的题词,以及有全国性影响的各大小报纸的贺词。这在小小的巢湖县城,真可说是盛况空前了。
《黄麓导报》社名誉社长是张治中先生,报头4个字就是张先生题的。当时我的长兄先义任国防部政工局专员,他利用视察西北陕、甘、新等省的机会,道经兰州,与西北行营办公厅主任祖树楠(系乡友)晤面,由祖将此题词交给他带回给我,在南京铸制锌版刊用。社长由黄麓师范校长耿家舒兼任。我是具体负责人,名义是发行人兼总编辑。社址设在巢城朝阳门内孔家大屋,即现在巢城东风路巢湖地区粮食局所在地。
报社设有编辑室,副总编李曙晖(现任柘皋中学语文教师),主笔杨骏如(原为巢县一中教导主任,已殁),记者孙宏涛(现任巢县五中语文教师)、刘德寿(现任巢县二中语文教师),排字房主任汤一民(现在巢湖地区印刷厂供销科工作),印刷车间主任杨经魁(原在巢湖地区印刷厂工作,现已退休)。另外还有学徒、总务等职工20余人,均有工资(兼职者无)。报社经费除由张先生供给大部分外,其余由校友援款、代客承印业务和广告收入、兼有“清白书店”盈利等项补充,尚可应付。外勤人员多是义务兼职,如各地特约记者、通讯员等。此外,报社还聘请了大律师为驻京(南京)法律顾问,翟宗文大律师为驻芜湖顾问,孙香涛大律师为在巢法律顾问。
报纸每日印刷2000份左右。本城订户由学徒直接送交,外地由邮局邮寄。另在巢城、烔炀河、六家畈等处设点零售。同时,每期报纸均按时寄至兰州西北行营和新疆省政府,以供张先生参阅。总之,这虽是一张县小报,但麻雀虽小,倒也五脏俱全。
遵照张治中先生指示的办报方针,报纸登载的内容,以报道教育和家乡在战后建设的变化为主,偶尔也揭露地方一些丑闻。当然,国内外消息也登,材料来源主要是中央社和其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稿件、国民党中宣部颁发的宣传纲要以及其他报纸的有关资料。
由于《黄麓导报》是经由南京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登记的(由供职于该部的亲友祖克翔代办),所以很快就被驻京(南京)各国使馆宣传处知道,它们不请而来,直接向我们源源不断地邮寄有利于己国的宣传材料。其中苏联和英国使馆供给的材料印刷太差,质量不好,很少采用;只有美国大使馆宣传处不惜工本,经常供给印刷精美的图片、照片、小册子、书刊等,内有少量资料可资参考,我也按期寄给他们报纸、图书。
由于黄麓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台湾),报纸又与各报社、各大中城市宣传单位交换,所以《黄麓导报》发行面比较广,影响也较大。同时,由于它在联络校友和本地的知名人士,使他们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和建设事业有所了解上所起的作用颇大,所以所获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资助亦颇多。
国共和谈破裂之后,张先生曾于1947年回乡省亲。我以随行记者身份,担任采访、摄影、演讲记录(当时要人们讲话多无底稿)和新闻发布。这期间张先生在故乡或在南京时,我都有幸晋见,有时还作为随行记者陪同他在故乡各地视察。他对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给予肯定,并要我向《新疆日报》和兰州《和平日报》学习。作为身居要职的“党国要人”,张先生当然不可能对我说出亲共反蒋的话,但从这些谈话中却使我体会到,他是在暗示我少报道国共作战消息和反共宣传材料。
《黄麓导报》是在国民党统治下发行的,又是小县的地方性小报,这就首先决定了它的政治态度。加以背景又是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而我多年来受的又是国民党的反动教育,因此,它在对待国共两党的态度上成了国民党中央社的传声筒,为反共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在对待地方上的阴暗面上,它又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抨击,这就构成了它的两重性。
1948年竞选国大代表之际,地方派系斗争激烈,巢县反动地方势力想推举童春晖为国大代表候选人。《黄麓导报》和我本人在竞选中站在张治中先生一边,加之当时在揭露地方阴暗方面使之暴露无遗,因此成了地方上党棍、政痞、劣绅之流的眼中钉。经他们合谋,以县党部沐艾华、县参议长潘翰飞、县政府建设科长钱万里为首,率领地方劣绅打手于1948年夏捣毁报社,迫使我只身离巢。我当时曾将报社被捣毁情况据实函告张先生。张先生知道情况后,立即来函指示:文伯捐助印刷机铅字,本为家乡文化起见,望你和地方政府合力办好这一份小报……由于张先生的这一指示,《黄麓导报》才得以幸存。我将善后问题交校友杨骏如负责,自己则到上海工作去了(担任上海《和平日报》副总编辑,南京《中国时报》驻员)。
1948年冬季,巢城解放。报社所有器材由汤一民移交给巢县人民政府,《黄麓导报》随即停止刊行。
&&互联网长石&&&&& &&日
本文作者:寻elite,https://elite.tuchong.com//
洪家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黄麓镇,作为爱国将军张治中的故乡,洪家疃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形态,还包含了张治中将军一手创办的学校——黄麓师范。
黄麓师范大礼堂
黄麓师范大礼堂,50年代的建筑
黄麓师范大礼堂
洪家疃清水塘
张治中故居格门
张治中故居院子
张治中故居围墙
江淮典型土建民居
&&互联网长石&&&&& &&日
本文作者:罗明涛
1964年春,张治中先生返回故里黄麓,同时还特意在巢县一中与我们师生见面,还看了场戏。张先生临来的前两天,学校特意开了校会,张玉汉校长强调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要讲究礼貌,见到张先生要问声好。另外他说,名人也是普通的常人,不要一见了名人就大轰大嗡,大家都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之。
1964年,张治中(前排右二)到合肥市庐剧团视察,与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前排右一)等合影
张治中先生兴致勃勃在地方领导陪同下来到巢县一中的校园,他是挨班进行巡视,大多只站在教室外与师生们打个招呼。当他走到高三年级一个班的时候直接跨进了教室,同学们立即起来鼓掌热烈欢迎。他一进门看到前排的一位女同学个子小,便走到她跟前亲切地与她对话:“伢啦!你还没有锄头把子高,这考不上大学回家,你怎么做动田?”(张将军用的是家乡口音)站在身后的张恺帆省长忙拽张先生衣角以示制止,因为教室的正前方的大标语分明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张先生哪顾及这些,他忽然冒出这句很不合时宜的话来,令全场师生只能哈哈大笑不已。张先生健步迈入讲台称,自己带兵打仗一生算是个武将,战事紧张无暇读书,难过啊!这国家富强光靠枪杆子还不行,还得要靠你们这些笔杆子,这国家未来的希望就看你们的了,伙傢!(伙傢是巢湖地区方言,通常是老者对小者的称呼)张先生一番语重心长的激励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张先生与唐侄张立纯的书信往来
张先生的堂侄孙张家桂与我是初、高中的同班最要好的同学,他父亲张立纯是张先生堂侄儿,也是张先生行营警卫营营长,直至在新疆起义返回在巢县建华窑厂任会计工作,三年困难时期因病去世。张先生得知侄儿英年早逝十分悲痛,念其家口众负担重,张先生可承担一部分费用,因此家桂同学在一中高中三年每月获张先生寄来10元钱维持至高中毕业。这次张先生住在巢县县委招待所特意让侄孙张家桂与其舅陈言忠(一中语文老师)一道去见上一面。待家桂从张先生那儿回来后,我们见他情绪不怎么高涨,我忙问是怎么回事?他说张先生只给他20块钱,家桂平时生活十分简谱,从来不乱花钱,20块钱维持不了多久,也是要饿肚子的。我们当时都不信。怎么会这么少呢?家桂说,我大爹爹(称张先生)说道,上次56年回乡之前,他是将南京的一座公馆变卖点钱,这样返回乡里才能见到亲朋好友就能多施舍点。村里有的好事者一拥而上,直接追着张先生要钱,影响很坏,张先生菩萨心肠一般都会施舍些。哪知后来这件事被周总理知道,周总理十分生气,特意将张先生叫去,狠狠批评了一顿:“你张治中现在是共产党政府里的干部了,你知道你这么做多么有损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你现在已经不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了!”一番批评张先生无言以对。所以这次回来,他哪里有多钱带?张先生表示这20块钱还是从他自己工资中拿出的,张先生特嘱侄孙张家桂,希望要体谅他,在家桂眼里,张将军一直是自己很得尊敬的人。
晚上,我们一中的全校师生在巢县大戏院陪同张治中先生一道观看家乡的庐剧《雪里红梅》(后改为《红灯记》),由县庐剧团名角水曼丽主演铁梅。开演前张先生在地方领导陪同下早早端坐在前边第五排中间,会场保安人员四处把守,秩序井然。突然张先生传呼侄孙张家桂到他跟前去一下,家桂正好与我坐在一起,一把拖起我要我一道与他去,我俩被一道引至张先生面前,张先生朝我俩笑了笑,用手轻轻拍拍我俩肩膀,“伙傢,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头头不能回家做田,不然书不是白念了吗?”然后张先生示意我们回到座位好好看戏,家桂还很高兴对我说:“我大爹爹后脑勺好大,我们家里人都说他贵就贵在这上头。”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演出结束,张先生在郑樵民县长搀扶下缓步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一一亲切握手致谢,走到水曼丽跟前还与她言语了几句,场面十分动人,其乐融融,先生也乐在其中。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来到家乡,算是在幸福美好之中的诀别。张家桂在巢县一中成绩非常好,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时运不济,高考恰逢文革前夕,家桂的父亲爷爷都是国民党,成份不好,直接被定为“该生不宜录取”,当时校方对学生一一作了政审,除了推荐留苏生和保送生外,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同学中因此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不在少数。后来张家桂通过民办教师这条路进入到黄麓师范附小任职数学老师,直到退休。
退休后的张家桂
五十多年过去了,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张先生对我们语重心长的勉励一直萦绕在我耳际,激励我们这代家乡学子好好读书,奋发有为……张先生九泉有知,会为家乡巢湖有如此大的变化,正在康庄大道上前进而感到欣慰,他会颔首微笑的……
&&互联网长石&&&&& &&日
徐经方为家乡的教育、医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慷慨捐资,令人高山仰止。从1986年他首次踏上回国探亲的旅途之后,每隔两年,他都要在百忙中回国一次。每一次的归来,他不仅为故国家园日新月异的发展欢欣鼓舞,更为祖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拍手称快并竭诚相助。他看到家乡的医药、教育事业还有待完善之时,立即在心中构思着,如何给予帮助和支持。于是先后捐资700余万元,建立了“建华中学”、黄麓高中“育才楼”、“黄麓医院住院楼”、黄麓师范“思源堂”。其中以20万美元襄助巢湖学院兴建了图书馆,10万美元促成了巢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
一、徐经方先生捐赠黄麓中学情况
1.捐资建造育才楼
徐经方先生捐资七万美金建造的育才楼,198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分十二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约六百人上课。
2.设立“广厚”奖学金
1987年至2002年徐经方先生在黄麓中学设立“广厚”奖学金,每学年五千元,其中四千五百元用于发放奖学金,五百元用于考务费发放。“广厚”奖学金发放设一、二、三等奖,每个年级每学年奖励十名同学,一等奖三名奖金每人二百元,二等奖四名奖金每人一百五十元,三等奖三名奖金每人一百元。“广厚”奖学金设立十六年共奖励学生约四百八十人,捐赠奖学金约八万元。
二、徐经方先生捐资黄麓镇中心学校建华初中的情况
建华中学建校以来接受徐经方捐资(估算)统计表
金额(元)
徐经文经手绿化费
围墙、绿化
安装电话费
方仲林经手维修费
实验楼奠基办公费
实验楼宿舍楼
02/03奖学金
02奖教金03浮动工资
重点大学一中奖学金
02学校维修费
修道路运动场
98/03一中学生助学金
03/04第一学期奖学金
03年奖教金
04/05一中奖学金
03/04第二学期奖学金
04年奖教金
04/05第一学期奖学金
04年奖教金
05年一中奖学金
0506第一学期年奖教金
04/05第二学期奖学金
05/06第二学期奖教金
05/06一中奖学金
05/06第二学期奖学金
06/07第一学期奖学金
06/07奖教金
三、徐经方先生捐赠黄麓师范情况
1993年,徐经方先生捐资3万美金,建黄麓师范思源堂。
我们敬重的居巢区黄麓镇旅美爱国侨胞徐经方先生,日在他美国纽约的家中安详地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岁。由于他历来不愿增加别人的麻烦,以致于他的亲属遵照他的遗愿,而没有及时向国内亲友发布讣告。事隔一个多月后,我们才从他在合肥的妹妹徐经芬家中得知这一消息。居巢区人民政府当即于11月17日向经方先生的夫人和子女发去慰问信函,深切缅怀经方先生爱国爱乡、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操和兴邦善举。
20多年来,他为家乡的教育、医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慷慨捐资,令人高山仰止。从1986年他首次踏上回国探亲的旅途之后,每隔两年,他都要在百忙中回国一次。每一次的归来,他不仅为故国家园日新月异的发展欢欣鼓舞,更为祖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拍手称快并竭诚相助。他曾感慨万千地和我们说:“当我从报刊上看到祖国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方针之后,兴奋得彻夜难眠。中央这个决策是极具远见的。不仅符合我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各地爱国侨胞的心声。今后我将尽我的绵薄之力,推动捐资办学事业,襄助科教兴国方针的实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看到家乡的医药、教育事业还有待完善之时,立即在心中构思着,如何给予帮助和支持。于是先后捐资700余万元,建立了“建华中学”、黄麓高中“育才楼”、“黄麓医院住院楼”、黄麓师范“思源堂”。其中以20万美元襄助巢湖学院兴建了图书馆,10万美元促成了巢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
与此同时,为了激励莘莘学子发奋求学,他还满怀深情地在安徽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巢湖一中、黄麓建华中学等校设了多项奖学奖教金。其中在巢湖一中设立的“励志奖学金”,每年奖励30人,共有210名学生获奖,奖金13万余元。又在居巢区12所中学设立了“树人奖学金”,先后五年,每年奖励20人,每人5000元,有百人获得奖励,奖金50万元。十年先后共颁发奖教、奖学金百余万元。连同助学、助医,近二十年来,徐经方先生在国内的捐资数额已达一千多万元。受他资助的学生和家长,许多人至今都在感激他的拳拳爱心。受他资助的学校更是念念不忘他造福桑梓的殷切之情,巢湖学院、巢湖一中、黄麓镇政府,尤为感佩他助人为乐的赤子之心。居巢区外事侨务办公室,正拟拍摄他助学兴乡的善举专题片,以告慰徐经方先生的在天之灵。
我们知道,徐经方先生从1947年去国离乡,经德国辗转美国,经过了含辛茹苦的拼搏和节衣缩食的奋斗,是在从借钱租船的困境中,发展了远洋运输事业。虽然在美国船舶运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家庭生活上他却固守着平民的本色。在他生病之前,家里从未雇人,一切家务琐事都是他和夫人、子女们自己操持。每次回国,为了不至于打扰地方和亲友,经常是单身一人,住入旅社才和有关方面联系,需要商讨问题时,都是由他做东安排生活。有一次,我和原巢湖市政府负责人到安徽饭店看望他,本来是准备宴请他的,而他坚持由他做东,我们也只好在“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的矛盾心情中,领受了他的盛情。总之,在和他接触过的干部或乡亲中,无不感受到他那谦和朴实的温馨。在他捐助的项目中,地方政府和单位很想以他的名号冠以称谓,每一次提议都在他的婉言谢绝中未能实施。“树人”、“励志”等奖学金,“思源堂”、“育才楼”、“建华中学”等建筑,名称都是由他亲自拟定的。为了报答张治中先生和黄麓师范的教诲之恩,他特意为黄麓师范“思源堂”撰写了碑铭,并以优雅的歌行体,抒发了“上承师德、下泽子孙”的感戴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捐资意愿,旨在报国,别无所求。他还说过:“在国内,绝不参与营利经营,有所捐赠,也是微不足道,仅是聊表海外游子的一点心意。”他的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和他的交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一次见面交谈和书信往来,都能感受到他的乡情厚重,礼仪虔诚。尤其是在讨论问题时,大家都为他的超常记忆和清晰思维所折服。当说起乡邻旧闻、儿时逸趣,他更是满怀深情地细谈物是人非的当年情景。我的大哥是他小学的同学,当他和我说起时,依然记忆犹新。由于有了这些亲切的交谈,从而消除了相互之间的陌生困惑,增进了情感交流;也为捐赠工作减少了许多虚与委蛇的冗繁。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6年他回国考察捐赠项目实施情况时因病住在省立医院的病房中。由于常年的颠簸劳累,他的身体已经受到损伤,以至一病不支。当区外办主任和我进入病房时,他既很惊喜又很感歉疚,因为事前他不让亲属告诉有关方面,以致省外办一直不知道他在国内。见到区外办的同志,忙说:“怎么又劳你们来此看望呢?”又因正在吊水难以起身而感到抱歉,连说:“失礼、失礼。”由于他在病中,这一次我们未敢多予逗留,在短暂的交谈中,得知他想回美国家中治疗,需乘担架上飞机,手续相当繁琐,而他随行的儿子一人难以顾及。于是在我们的建议下,与省外办进行了联系,随即得到省外办的多方关照,起程之日在机场开了绿色通道,使他顺利返回了美国。因病情较重,经历了两年多的卧床治疗,终无回天之力。这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哀思![1]
日市人大常委会一届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授予徐经方、林洲、威廉·卡鲁斯特、张真林等四人巢湖市荣誉市民称号。主要成就:纽约远洋航运公司董事长。
我们敬重的居巢区黄麓镇旅美爱国侨胞徐经方先生,日在他美国纽约的家中安详地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岁。由于他历来不愿增加别人的麻烦,以致于他的亲属遵照他的遗愿,而没有及时向国内亲友发布讣告。事隔一个多月后,我们才从他在合肥的妹妹徐经芬家中得知这一消息。居巢区人民政府当即于11月17日向经方先生的夫人和子女发去慰问信函,深切缅怀经方先生爱国爱乡、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操和兴邦善举。
20多年来,他为家乡的教育、医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慷慨捐资,令人高山仰止。从1986年他首次踏上回国探亲的旅途之后,每隔两年,他都要在百忙中回国一次。每一次的归来,他不仅为故国家园日新月异的发展欢欣鼓舞,更为祖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拍手称快并竭诚相助。他曾感慨万千地和我们说:“当我从报刊上看到祖国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方针之后,兴奋得彻夜难眠。中央这个决策是极具远见的。不仅符合我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各地爱国侨胞的心声。今后我将尽我的绵薄之力,推动捐资办学事业,襄助科教兴国方针的实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看到家乡的医药、教育事业还有待完善之时,立即在心中构思着,如何给予帮助和支持。于是先后捐资700余万元,建立了“建华中学”、黄麓高中“育才楼”、“黄麓医院住院楼”、黄麓师范“思源堂”。其中以20万美元襄助巢湖学院兴建了图书馆,10万美元促成了巢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
与此同时,为了激励莘莘学子发奋求学,他还满怀深情地在安徽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巢湖一中、黄麓建华中学等校设了多项奖学奖教金。其中在巢湖一中设立的“励志奖学金”,每年奖励30人,共有210名学生获奖,奖金13万余元。又在居巢区12所中学设立了“树人奖学金”,先后五年,每年奖励20人,每人5000元,有百人获得奖励,奖金50万元。十年先后共颁发奖教、奖学金百余万元。连同助学、助医,近二十年来,徐经方先生在国内的捐资数额已达一千多万元。受他资助的学生和家长,许多人至今都在感激他的拳拳爱心。受他资助的学校更是念念不忘他造福桑梓的殷切之情,巢湖学院、巢湖一中、黄麓镇政府,尤为感佩他助人为乐的赤子之心。居巢区外事侨务办公室,正拟拍摄他助学兴乡的善举专题片,以告慰徐经方先生的在天之灵。
我们知道,徐经方先生从1947年去国离乡,经德国辗转美国,经过了含辛茹苦的拼搏和节衣缩食的奋斗,是在从借钱租船的困境中,发展了远洋运输事业。虽然在美国船舶运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家庭生活上他却固守着平民的本色。在他生病之前,家里从未雇人,一切家务琐事都是他和夫人、子女们自己操持。每次回国,为了不至于打扰地方和亲友,经常是单身一人,住入旅社才和有关方面联系,需要商讨问题时,都是由他做东安排生活。有一次,我和原巢湖市政府负责人到安徽饭店看望他,本来是准备宴请他的,而他坚持由他做东,我们也只好在“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的矛盾心情中,领受了他的盛情。总之,在和他接触过的干部或乡亲中,无不感受到他那谦和朴实的温馨。在他捐助的项目中,地方政府和单位很想以他的名号冠以称谓,每一次提议都在他的婉言谢绝中未能实施。“树人”、“励志”等奖学金,“思源堂”、“育才楼”、“建华中学”等建筑,名称都是由他亲自拟定的。为了报答张治中先生和黄麓师范的教诲之恩,他特意为黄麓师范“思源堂”撰写了碑铭,并以优雅的歌行体,抒发了“上承师德、下泽子孙”的感戴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捐资意愿,旨在报国,别无所求。他还说过:“在国内,绝不参与营利经营,有所捐赠,也是微不足道,仅是聊表海外游子的一点心意。”他的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和他的交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一次见面交谈和书信往来,都能感受到他的乡情厚重,礼仪虔诚。尤其是在讨论问题时,大家都为他的超常记忆和清晰思维所折服。当说起乡邻旧闻、儿时逸趣,他更是满怀深情地细谈物是人非的当年情景。我的大哥是他小学的同学,当他和我说起时,依然记忆犹新。由于有了这些亲切的交谈,从而消除了相互之间的陌生困惑,增进了情感交流;也为捐赠工作减少了许多虚与委蛇的冗繁。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6年他回国考察捐赠项目实施情况时因病住在省立医院的病房中。由于常年的颠簸劳累,他的身体已经受到损伤,以至一病不支。当区外办主任和我进入病房时,他既很惊喜又很感歉疚,因为事前他不让亲属告诉有关方面,以致省外办一直不知道他在国内。见到区外办的同志,忙说:“怎么又劳你们来此看望呢?”又因正在吊水难以起身而感到抱歉,连说:“失礼、失礼。”由于他在病中,这一次我们未敢多予逗留,在短暂的交谈中,得知他想回美国家中治疗,需乘担架上飞机,手续相当繁琐,而他随行的儿子一人难以顾及。于是在我们的建议下,与省外办进行了联系,随即得到省外办的多方关照,起程之日在机场开了绿色通道,使他顺利返回了美国。因病情较重,经历了两年多的卧床治疗,终无回天之力。这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哀思![1]
日市人大常委会一届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授予徐经方、林洲、威廉·卡鲁斯特、张真林等四人巢湖市荣誉市民称号。主要成就:纽约远洋航运公司董事长。
&&互联网长石&&&&& &&日
原文地址:巢湖大事记(1831年&#年)作者:巢湖薛飞
道光十一年(1831)
10月,大水,泛滥成灾。
本年,黄春荣中道光辛卯科举人(本县自1813年癸酉科至1831年前,已七科未中)。
道光十二年(1832)
本年,风调雨顺,普遍丰收。
道光十八年(1838)
冬,普降大雪,有房屋被压倒,竹子树木被压折。
道光二十二年(1842)
7月8日,日全蚀,白昼满天星斗,宛如夜晚。
8月,西边出现一颗慧星,光达半天,至9月灭。
本年,农业丰收。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本年,邑人邹云庆捐款增建濡须河旁文峰塔一层。
道光二十八年(1848)
9月,冰雹,田野禾苗伤折,损失严重。
道光二十九年(1849)
本年,发生特大洪水,滨湖田地皆淹没。低处房屋被淹,人畜有伤亡。县城低处上水深达丈余。姥山水位达13.57米。
道光三十年(1850)
9月,瘟疫流行。
本年,黄山区山地出现百余地下水孔涌水,水势异常迅猛,淹没大面积农田,造成重大损失。
咸丰元年(1851)
秋,天空出现慧星,月余隐去。
咸丰三年(1853)
11月7日,太平军第一次攻下巢城,焚毁县治,弃城而去。巢城旋被清军占领。
本年,浮槎山大山寺、观音庵,龟山濡须寺,巢城南门浮桥皆毁于兵燹。
咸丰四年(1854)
1月,太平军第二次攻克巢县,并驻兵防守。
咸丰五年(1855)
本年,因战争,巢城城墙加高三尺。
咸丰六年(1856)
春末至秋末雨,数百里尽赤。市场米价昂贵,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11月24日,清军攻下巢城,太平军退。清守备徐荣被太平军击毙。
咸丰七年(1857)
2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巢城。
咸丰八年(1858)
本年,县境降落陨石。
本年,巢湖书院(在卧牛山)因兵燹废。
咸丰九年(1859)
10月,巢湖水被强龙卷风卷起,形如柱状,并相互撞击,景象颇为壮观。
咸丰十一年(1861)
本年,总兵朱鸿章等捐银重修龟山濡须寺。
同治元年(1862)
本年,太平军顾王吴汝孝及重要将领封天义、徐同江等坐镇巢城,屯兵驻守,并在城边建东、西两炮营。
4月,曾国荃率清军由林头过河进攻巢城。
5月18日,清军水陆两路攻占巢城。
同治二年(1863)
2月16日,太平军在对王洪春元、林绍璋率领下,天京(今南京)出发,一路连克清军营垒,收复含山、巢县等地。
2月下旬,太平军与湘军大战望城岗。湘军大败,总兵彭星占被太平军追至石涧生擒。太平军俘清军数百人。彭星占于七日后被太平军在卧牛山紫微观前处死。
7月23日,清军攻占巢城,太平军守将天安肖×在望城岗阵亡。
同治三年(1884)
1月,太平军第五次攻克巢城,并在芙蓉岭大败湘军。不久为保卫天京,太平军向南方撤退。
同治四年(1865)
本年,县文学额增至29名,原为26名;武学额增至16名,原为13名。
同治七年(1868)
本年,地震,东龟山地下水涌出。
本年,甘凉道李鹤章倡捐重建浮槎山大山寺。
本年,代理知县陈炳倡建城南浮桥。
本年,前知县蔡家馨与代理知县陈炳倡城乡共捐款1.955万文,在县治故址重建学宫,平时为讲堂,县试则为锁院。
同治十年(1871)
本年,中庙遭大火,层楼飞阁无存,仅汉剩碑石及庙志1本。
光绪三年(1877)
本年,绅士贾宏材等六人捐银1840两重修文昌阁于卧牛山上,仍遵古制,宏伟奇观。
光绪四年(1878)
本年,甘凉道李鹤章捐款重修观音庵于浮槎山上。
光绪五年(1879)
本年,知县童增锦倡造考棚13间。县城原无考场。
光绪六年(1880)
5月,夏阁镇南五里村得1鳖,约重6斤,高4市寸许,背有釜形。乡人剖其背,中有小儿形,长2市寸,生动宛然。后渐缩渐小,化水而没。
8月12日3时许,地震。8月13日11时许,又震,自西北向东南,有声如雷。
光绪八年(1882)
本年,旱灾,民吞食草根树皮。饥饿而死者无数。
光绪九年(1883)
本年,皖抚裕禄奏设巢湖水师1营,共有官兵151名,炮艇16艘,分扎巢湖,以资巡缉。
光绪十年(1884)
本年,农业丰收。
本年,姥山塔续建成七层。
光绪二十年(1894)
本年,大水,濒湖圩坝皆被水冲毁,庄稼无获。
本年,芜湖至合肥客班开航,途中停靠巢县港。
本年,李恩绶编纂《巢湖志》初稿完成。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本年,炯炀、黄麓一带发生霍乱,染疫死者无数。
光绪三十一年(1905)
4月,曹安荣在薛家巷创办女子学堂。
5月,本县将原试院改设成县立高等小学,学生44名。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本年,法国教士在巢城北建天主教堂,教民60余人。
本年,法国天主教士林福恒在柘皋建立天主教分堂。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奏销册,本县田塘折实田75.0247万亩,征银总额2.6351万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
7月,耿善举办私营巢县敏树牧植公司。
12月,县商务分会成立,杜琛任协理。
本年,安徽省实行第一次禁烟,本县属禁烟县份,普遍严厉禁烟。
本年,美国福音堂在卧牛山下建立。
本年,美国教士溥而祺在柘皋镇建立福音堂分堂。教民30余人。
本年,美国教士在巢城钟楼建基督教堂,教民30人。县城小西门设有分堂。
自光绪三十一年以来,本县创办小学33所。其中,公交22所,私立11所(女子学校1所),共有学生686名。
光绪年间,薛景奎著《巢县志》、《巢湖中庙志考》。
宣统元年(1909)
本年,旱灾,巢城附近灾民在塾师郭俊等人领导下,向县衙提出开仓赈灾要求,县官压制威胁,群情激愤。巢城市民罢市声援,斗争逐渐扩大,迫使知府同意开地主把持的“积谷仓”。
民国元年(1912)
1月4日,安徽省临时议会成立。本县杨修心当选为议员。
8月13日,中华民国公布众议院议员各省及省属各县设置情况。巢县属第二区。
本年,成立巢湖水上警察局。
民国3年(1914)
本年,半汤居民集资建造温泉浴室。
本年,兴建桐荫镇,后改名黄麓镇。
民国5年(1916)
7月19日,本县红帮首领蔡金标等结党千余人密谋“袭夺水警抢弹,枪掳县厘局,遂占县城”。事泄被镇压。
民国7年(1918)
本年,巢县劝学所成立。
民国8年(1919)
5月中旬,在“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下,本县青年发起声援,举行示威游行,并通电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
6月,淫雨兼旬,山洪暴发。本县遭水淹,灾清颇巨。至8月水尚未退。
7月,旅芜学生翟宗文等回巢,发起组织巢县“旅外学生联合会”,动员各阶层人士,在巢城中心广场——儒学场召开群众大会,会上万心斋(后在大革命时期为国民党左派)等各界人士先后登台讲话,强烈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大会通过了“告同胞书”。会后,千余与会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本年,在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翟宗文等人在巢城高等小学堂开办暑期学校,以演讲、阅报等方式宣传共产主义,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革命思想。
民国10年(1921)
6月,本县进步师生举行集会游行,声援安庆爆发的“六·二”学潮。怒斥军阀蹂躏民主,伤害学生的滔天罪行。
民国11年(1922)
夏,翟宗文等领导学生向县财政局和教育局提出“公开帐目、增加经费,大刹贪污渎职歪风”的要求。
秋,本县柘皋镇贫民周输臣率领4000农民、300工人冲进码头、将官僚地主、奸商屯积在柘皋河边准备运往芜湖贩卖的15万斤大米全部扒光,分发给贫苦群众。
民国13年(1924)
10月11日,匪首张×自定远边界纠合数百人前来洗劫柘皋。从关帝庙至玉栏桥,所有商店均遭洗劫。直至下午4时许,合肥商团团长夏裕堂率部赶来,匪始逃窜。随后,柘皋镇成立商团,计1个中队,60条枪。团长汤笠夫。
民国14年(1925)
6月初,巢县人民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并在儒学场召开声援大会,痛斥英、日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同时散发“告同胞书”,号召人们“不卖英、日货,不为英、日人办事”。
6月中旬,本县柘皋镇受巢县“五卅惨案后援会”影响,在城隍庙举行声援“五卅惨案”大会,并游行示威,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民国15年(1926)
7月1日,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本县知识界进步青年张浩西等在巢城秘密宣传北伐战争的意义,鼓舞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官僚和土豪劣绅。
年底,北伐军进逼,巢城劣绅等及帝国主义传教士纷纷逃跑。
民国16年(1927)
年初,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万心斋来巢秘密组织巢县县党部,接着又派张韶午、张本立、吴尚甲回巢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3月初,直鲁军阀溃兵流窜柘皋,旅长孙百万关押数十名商人及各界人士,捆绑吊打,进行敲诈勒索,并大肆抢劫。
3月上旬,北伐军第七军×师前锋抵达本县张家山。
本旬,孙百万部队由柘皋进犯巢城(古历二月初九),进步青年赵鼎等人率民团约70人于北门外七里墩阻击敌军,战斗1小时后,因众寡悬殊,退回城中。孙百万部队窜入巢城,屠杀抢掠,无恶不作。
3月中旬,北伐军在巢县人民支持下,分三路攻入巢城。沿途群众积极支援,并送饭菜慰劳北伐军将士。
本旬,万心斋主持在巢城儒学场召开欢迎北伐军的祝捷大会,到会群众2000余人。会上,万心斋公开了国民党巢县县党部组织。宣传“联俄、联共、挟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提出“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口号,深受群众欢迎。
4月13日,巢县农民协会筹备会成立。
4月18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巢县形势急转直下。万心斋去省里请示工作,返巢时途经芜湖,惨遭国民党右派暗杀。
夏,国民党右派在巢县区、乡、保建立政权机构与地方武装。
10月初,周心抚由芜湖回巢县秘密串联周鸣畏、吴尚甲、谷先铎等人,发起组织“巢县革命青年同志会”,在龟山西侧大汤村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制订了纲领,确定“青年同志会”的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土豪劣绅、争取自由平等、反对剥削压迫。”会章还明确规定:“如果今后发现有政党,其纲领、目的与本会相同者,则撤销本会而全体加入之。”
冬,本县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三十五军,企图逮捕“青年同志会”会员。消息传出,会员分散隐蔽。
本年,湖匪活动猖獗,抢夺了巢湖水上警察专署装备。
本年,成立巢湖水上公安局。
民国17年(1928)
春,国民党安徽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派谷先铎、刘光煜、王秀春、李鹏等人到巢县组织“党务整理委员会”,进行党员登记。不久,党务整理委员会改为“党务指导委员会”,内设“清党委员会”、“调查室”、“反省室”,专门监视和迫害革命分子和进步人士。
民国18年(1929)
年初,巢县中学创办。
年初,张治中创办黄麓学校。洪子远、许晋发先后任校长。
3月,合肥至巢县电话线首次架通。经柘皋、夏阁,并设有电话机。
8月,赵华康、刘菁文、周鸣畏、祖山祝等人在巢县育才小学成立“文学研究会”,成员共30多人,研究会研究茅盾、鲁迅等人的文艺作品,并向青年宣传革命思想,团结和引导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
秋末,周心抚到含山张什一小学秘密发展党员。巢县赵华康、李泽深、周鸣畏、刘健飞及含山县张学璠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成立中共巢含特支,支书周心抚,委员周鸣畏、刘健飞、张学璠。在巢含特支领导下,巢县的群众性组织——“农民协会”、“儿童团”等相继成立。
本年,全县各中小学及群众团体的爱国人士,为抵制日货,纷纷组织“抗日协会”。县商抗委员会数十人,在会长李松柏带领下,分组检查登记日货,并在巢城东门外河边焚烧从船上查出的一批日货。
本年,巢(县)~含(山)、巢(城)~柘(皋)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民国19年(1930)
3月1日,自合肥汽车站到巢县东门外的单线军用电话线架成。经店埠、柘皋,并设有电话机。
5月1日,合肥至巢县公路建成通车。公路经店埠。
本年,有初中1所,女子小学1所,公、私立高级小学10所,初级小学71所。
民国20年(1921)
年初,本县开始禁种鸦片烟苗。
2月,周心抚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去芜湖任省委巡视员。离巢前,周心抚根据王步文指示,将中共巢含县委分开,成立中共巢县县委。中共巢县党组织发展到中垾、炯炀河、中李村。
4月,中共巢县县委在中垾活动暴露,党员戴佛等7人被捕,县委解体。
5月,滁河洪水泛滥,本县栏杆、青岗、鲁桥、司集等沿滁河区域一片汪洋,大部分村庄房屋倒塌,灾情为历史罕见。
6月,倪合台来巢恢复中共巢县党组织,建立巢县工委,拟组织暴动。因叛徒告密,倪被杀害,暴动未成,党的活动停止。
夏,大水。沿湖、沿河两岸农田淹没,受灾面积全县达23.3466万亩。巢城、炯炀、柘皋等地被淹。
10月,黄球来巢恢复党组织,建立中共巢县特支。
11月,“九·一八”事变后,刘毓璜在巢城组织学界和爱国群众500多人,在儒学场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举行游行示威,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步学生和部分商民组成日货检查团,到轮船码头和各商店检查日货。
民国21年(1932)
1月,上海“一·二八”事件后,巢县学界组织师生上街宣传抗战,进行抗日募捐,把募得的300元钱汇至上海,支援十九路军抗日。
春,冯玉祥捐资创办圆山学校。
10月,本县各界推派代表,组成“抗日救国会”。
民国22年(1933)
本年,《巢县日报》创办发行。该报由国民党巢县县党部主办。
本年,秀芙乡闻得富在巢南斩龙岗开小煤窑。民国25年因瓦斯爆炸,闻等3人死亡,矿废。
本年,张治中征得安徽省教育厅同意,在原黄麓学校基础上,又投资创办黄麓乡村简易师范。
民国23年(1934)
4~5月,国民政府派专员坐镇巢县,武装强行铲除罂粟。
8月,西班牙人哥宗德到赵集山头夏村传教,由山头夏村教徒王家强等协助,在赵集八里坊兴建1座天主教堂。建国后教堂被拆除。
秋,安徽省教育厅接管黄麓师范,任命杨效椿为校长。
本年,巢县大旱,受旱面积四万多亩,受灾人口26万多。
民国24年(1935)
12月,北京“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巢县各界爱国青年纷纷组织宣传队、话剧队、募捐队,分头到柘皋、炯炀等大小乡镇宣传“抵制日货,抗日救国”,募捐筹款支援华北抗日将士。
本年,巢县进步教师吴报毓和学生周凤祥领导师生反对陈灌吾续任巢县中学校长。县长杜绪赞出动军警打伤学生十余人,激起各界愤怒,迫使国民党中央警戒委员会以“草率从事,摧残教育”的罪名,撤去杜绪赞的职务。
民国25年(1936)
年初,中共皖西北特委机关迁驻巢城北大街普仁医院。
春,冯玉祥第一次回乡,巢县各界人士和群众到火车站欢迎。冯玉祥捐款修建半汤浴池。
夏,舒正海、方光祥(学生)、胡学友(农民)等应邀去上海出席“七君子 ”召开的“全国各界人士抗日救亡代表大会”。
民国26年(1937)
11月12日,来华支援抗日的1架苏联飞机在炯炀镇附近横塘下的水田降落,机上有苏联驾驶员3人。
12月23日,日军飞机轰炸巢城,继之轰炸扫射柘皋及合浦路沿线。群众伤亡百余人。
本年,冯玉祥第二次回乡,捐资修夏阁镇祝家坝,并赠送树苗绿化家乡。
本年,巢县各界人士在巢城召开张本禹烈士追悼大会。灵柩公葬于巢南东庵。
本年,安徽省水利局工程处对巢湖及主要来汇河进行水利勘察。
民国27年(1938)
3月,巢县抗旧动员委员会成立,动委会主任由县长兼任。
春,日军进逼,黄麓师范被迫停课。
4月中旬,马忍言(冯宏谦)在张恺帆、舒正海的协助下,以其叔冯玉祥的名义在夏阁竹柯村创办巢县抗日干部政治训练班。参加训练的学员近70人。
4月26日,日军飞机再次轰炸巢城。次日,县长马坰带领县政府官员及县大队300余人弃城逃跑。
4月28日,日机数架轰炸巢城,小东门等处数间房屋被炸毁。
4月30日,日军侵占巢城。
5月1日,李世农、张恺帆、舒正海、马忍言、冯文华等在天齐庵开会,决定组织难民西撤和组织敌后武装。次日,张恺帆、冯文华、马忍言、舒正海等以抗日干部政治训练班学员为骨干,组织巢城附近数千难民分两路西撤。张恺帆、冯文华率一路行至炯炀时,在炯炀河小学组织西撤难民集会,发起组织抗日武装。成立由13人组成的巢县民众抗日游击队。
5月12日,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二营在巢县岱山乡蒋家河口伏击下乡抢掠的驻巢城日军,歼灭敌伪20余人,缴枪10余支。此役是新四军对日首战。
夏,一日寇窜到夏阁南塘村为非作歹,被村民刘孝盛、周传贤等打死。日军出动100余人,由巢城至南塘一带寻尸,大肆烧杀。杀死村民数人,烧毁民房数百间。
5月13日晚,杨森部师长杨汉忠率133师两个营渡护城河,袭击驻巢日军,打死敌200余人,收复巢县。蒋介石通令嘉奖。15日,占领合肥的日军增援巢县,杨森部被迫向巢南撤退。营长张运辉在战斗中牺牲。
6月初,冯文华、张恺帆领导的巢县抗日游击队在巢北发展到120余人,改名为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下辖两个分队。
6月初,巢县临时政府在汪家桥成立,民众代表公推李继康为代理县长。
6月,马忍言、舒正海带领巢县数千难民进入皖西后,在霍山县城西十里的叶家祠堂发起组织巢县民众抗日自卫军,难民中的12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
6月,国民安徽省政府同意拨给巢县民众抗日自卫军军费,并将收缴逃亡的巢县县大队的枪支交付巢县民众抗日自卫军。
7月7日,东北流亡抗日挺进团在巢北黄山组织声势浩大的“七·七”纪念大会。
7月,国民安徽省政府任命马忍言为巢县县长。8月初,马忍言率巢县民众抗日自卫军一部回师巢县,在汪家桥接收原临时县政府的机构和人员,正式恢复国民党巢县县政府。
8月,第五战区安徽省动员委员会向巢县派出第三十工作团。
8月,舒正海、罗希林从皖西率巢县民众抗已自卫军一部经庐江回巢县。
8月,舒正海、罗希林在巢南组建巢南抗日游击队(后改称二大队),魏兆雨任大队长。
8月,一支日军调防,路过洪家疃村。烧毁张治中将军故居,抢掠群众财物,并强拉民伕挑送。行至肥东施口码头,旧军上船后,将11位农民沉入巢湖。
本月,林维先率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一、三营在巢湖水上剿匪,全歼姥山土匪数百人。
8月下旬,时生来巢县组建中共巢县特支。
9月,驻柘皋日军至柘皋北乡一带为非作歹,一日军小头目因迷路被青年陈华仙戳死。次日,日军数十人下乡寻尸,从河梢刘村一直烧到黄栗树头村,烧毁民房数百间。
秋,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温家套惨案”。温家套3个村270户,900多间房屋,全被烧毁,遇害村民316人。
10月,中共巢南工委建立,书记舒正海。
10月,中共巢县特支以巢县动员委员会名义在巢北地区招收一批进步青年,在黄山小殷洼举办抗日青年干部培训班。受训学员三、四十人。
12月28日,由马忍言主持将罗恩长、方纯一、王凌云、王有庆、杭之正、胡崇云、王家盛7名抗日烈士安葬在黄山花苗地。
冬,巢县抗日游击队在巢城北门炸毁铁路路轨,迫使日军火车停车数小时。
民国28年(1939)
元月初,中共皖东工委北迁途申停驻巢县柘皋。改中共巢县特支为中共巢县县委。书记鲍有荪。
元月中旬,中共巢县县委以巢县动委会名义在大庙桥举办巢县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受训学员80余人。
3月,全县基层村、镇相继建立农抗、工抗、妇抗、青抗、商抗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敌宣传、战地服务等活动。
3月13日,巢县动员委员会主办的《巢县动员》发行创刊号。
4月7日,巢县突击剧团在柘皋西门首次举行大型公演。演出《黄浦江边》、《放下你的鞭子》等7个剧目。
夏,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派巢无庐游击队大队长魏兆雨率2个连去巢南争取大刀会抗日,遭大刀会内反动势力袭击,魏及大部分同志牺牲。
民国29年(1940)
1月,蒋天然带领江北游击纵队五连和参谋郑子铮前往巢南山区,继续做争取大刀会的工作。经数月,对任家山、项家山大刀会的争取改造获得成功。次年2月,任家山大刀会的武装120余人组编为巢南独立团,属新四军江北游击队领导。
4月,中共巢县县委在西峰庵建立巢县第一区政府。选举杨霭庭为区长。5月2日,在柘皋西乡成立巢县第二区政府。区长张克东。
5月,中共巢湖工委成立,在巢湖水上坚持斗争。
5月,原中共巢县县委组建的游击武装自鹞子山战斗后发展到200余人,改名为巢县独立营,纪正任营长。
9月,江北游击纵队在董家山建立巢四区政府,任命任道济兼区长。
本年,大旱。山地水田无收,民以糠菜代粮。
民国30年(1941)
2月17日,驻巢日军牛方一角联队1000余人进犯柘皋。被柘皋守军保八团与援军138师一部配合击溃。
3月,曾希圣在任家大山召开党政军负责人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第七师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
秋,国民巢县政府开始征兵,凡年满18岁的男性青年统称为壮丁,都是征兵对象。乡、保长乘机敲诈勒索,大征壮丁税。百姓受尽剥削。
9月,新四军七师向巢北地区派出程明远部50余人开辟巢、合游击区。
民国31年(1942)
春,中共巢南根据地党组织派后奕斋、刘芳等在高林山西丁村创办1所中学,后改为抗日联立中学。
夏初,新四军七师巢南兵工厂初具规模,生产步枪子弹,研制成枪榴弹等武器。次年2月迁至魏家坝。后一分为三,其一在银屏山南麓,负责制造步枪等武器。
5月,中共巢合庐中心县委在高林班家巷成立。
秋,方茂初等回巢北后,恢复了中共巢二区党的组织,建立了途经西宋、花集、东山口、马集、石塘桥一线的新四军二、七师交通联络线。
9月,周心抚受中共巢合庐中心县委派遣,回家乡花塘一带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次年春,建立巢三区委和区队游击武装。周心抚任区委书记,杨霭庭任区长兼区队长。
10月,中共含巢工委成立。刘云任书记。
12月12日,巢南槐林区在联合乡十八里店召开万人大会,斗争恶霸地主夏其峰,推动全区对“二五减租”法令的执行。
民国32年(1943)
3月17日,日军115师团、15师团集中6000余人,进攻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巢无中心区。新四军七师各部浴血奋战十余日,毙伤日军3000余人粉碎“扫荡”。
4~5月,中共津浦路西地委批准建立中共巢合办事处。张帜任主任。
秋,巢无中心区掀起群众性参军热潮。槐林区4个乡40多名乡干部带头报名参军,带动该区700多名青年参军。
冬,国民党驻古河的第五专区专员公署发行“经济券”。
11月20日,国民党48军176师两个团及第八纵队共4个团兵力分3路进攻槐林、笑泉口、魏家坝一带。新四军七师主力坚守磨盘山阵地,打退敌人十数次进攻,歼敌700余,俘400余人。
民国33(1944)
1~2月,巢无中心区及含巢地区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军民一家、拥军拥政和劳军优属等活动。
春,巢无中心区开展春季大生产运动。政府号召群众大力开荒,谁种谁收。
春,巢无中心区掀起“抗日保家,参军光荣”的热潮。关河区妇女翟保彩送夫参军,带动全村100多名青年报名入伍。
5月,1架日机被击落,坠毁在黄山乡西侧。
9月,炯炀六铺山据点日军小队长川井一太郎率部20余名士兵,携带武器弹药,横渡巢湖,在高林桥向新四军七师投诚。
民国34年(1945)
4月28日,巢南煤矿及运输工人2000余人集会,成立巢南煤矿工会。
5~6月,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一部渡巢湖攻打桐荫和张家疃,消灭敌伪200余人,缴获货船7艘,枪支近百支,并摧毁敌张家疃碉堡。
8月12日,新四军七师五十六团等部攻克望城岗伪军据点,共歼灭伪军8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0余挺,步枪400余支。
8月17日,盘踞炯炀、中垾的日军全部集中于巢城后,连夜撤至芜湖。
秋,张治中回乡再次拿出巨款,恢复黄麓师范,并把抗战期间办的全椒古河师范迁至黄麓。
10月,新四军七师奉令北撤,桂林栖、杨霭庭、李刚等分别在巢南西巢北坚持斗争。抗战八年中,全县死难同胞经初步统计为2168人。以县中垾乡温孙河口诸村受害最重。
年日寇盘踞期间,炯炀区有2300多农户大兴罂粟。每户种植少则5分地,多达二、三亩。仅花集、歧阳、中垾3乡统计,每年种罂粟达1万亩。春夏之交,烟花遍地,致使粮食作物大大减收。
本年,巢县至三河、巢县至柘皋客班通航。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巢县政府由柘皋迁回巢城。
民国35年(1946)
7月,李刚在巢北建立中共巢北工委,开展游击斗争。
8月,炯炀乡大高村发生霍乱,为时十多天,死亡146人。
本年,歧阳乡西宋村发生霍乱,20天死亡144人。庙集乡小罗村41户、210人,因发生霍乱,3天死亡17人。
民国36年(1947)
5月,吴万银、李刚、方茂初等在巢北重新成立中共巢北工委。
秋,巢县中学学生驱逐贪污教育经费的校长管昌怀。
10月下旬,巢无工委获悉国民党巢南联防大队主任郑旭初的行踪,指派汤先林率巢无临江大队26人在茶亭伏击。击毙郑,缴枪40余支。
冬,敌安徽省保安第六团血洗黄山,烧毁民房千余间,杀害群众百余人,其中在黄山乡一次活埋20余人;在司集小山,一次枪杀30余人;绑架群众500多人,抢走衣物财产千担以上。
本年,由张治中资助的《黄麓导报》首次发行。张任名誉社长。黄麓师范校长耿家舒任社长。至1949年初停办。
民国37年(1948)
3月,中共巢含县委、巢含办事处成立。
4月6日,申庙被大火烧毁,第三殿化为灰烬。
冬,国民党刘汝明兵团在淮海战役中战败南逃。途经本县境内,到处抓丁抢粮,奸污妇女。沿途群众纷纷避难,称“跑侉兵反”。
1月13日,江淮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成立。巢北地区归属之。
1月24日,华东野战军先遣支队一部解放巢城。巢城各界人士上街贴标语,放鞭炮,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
1月,中共巢县县委、巢县县政府在柘皋建立。曹树华、方茂初分别任县委书记、县长。
3月12日,淮南铁路巢县段修复通车。
3月上旬,渡江总前委、华野司令员陈毅在巢城主持召开中路、东路渡江大军高级将领会议。
春,岱山、秀芙、望城1000多人修筑巢无公路,迎接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
4月4日,合巢支前民工团正式成立。团长方茂初,政委田中。民工团由合肥(今肥东)两个营和巢县5个营组成。每营500人。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合巢支前民工随军渡江。6月11日回巢。专署在夏阁召开庆功大会。支前中,本县支援粮食900万斤,短期民7万多人,船只230多艘,水手860多人,筑路110华里。百分之八十的支前民工立了功。船工张孝华之船获“渡江英雄船”称号。
5月,湖东县撤销,槐林、坝镇划归巢县。银屏区由无为划归巢县。
6月,县公安局、县大队在巢湖分区武装配合下,对炯炀、黄山一带土匪进行清剿,至1951年春匪患全部平息。巢南土匪由分区武装进剿。
9月,巢县人民教育馆建立。后改为巢城中心文化馆。
10月1日上午,县委、县政府在柘皋召开万人大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上放焰火,场面壮观。
10月,柘皋酒厂建成投产。
春,全县春荒较重,政府发放救济粮62.637万斤,救济布2.1384万米。
春,本县接收寿县、泗县、怀远、灵璧、五河等县灾民8886人。县救灾委员会作了统一安排。
5月1日,巢县总工会成立,在柘皋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总工会成立大会。全县各区同时举行庆祝会。
5月4日,成立农会。
夏,政府禁止兴种罂粟。炯炀区及所辖各乡政府组织民兵一次铲除烟苗4000多亩,并查收了烟具。这次禁烟运动,彻底根绝了多年来(自光绪时起)多次禁烟未果的隐患。
冬,全县全面开始土地改革。
本年,全县兴修塘圩3633个,渠道173条;出动民工41万多人次;挖土57.69万立方米。受益27.85万亩。
本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959亿斤,人均445斤。
1月12日,县委颁发《关于土改区几个具体问题处理的意见》。
2月13日,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成立了县农民协会。
7月1日,中共巢县县委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
8月10日,下汤乡苏垅村妇女杨桂枝带头成立第一个农业互助组。
12月,全县封山2.3万亩,育林48万亩。
本年,巢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出主任、副主任各1人。
1月3日,县委召开区委书记、区长等干部联席会议。县长彭醒梦传达中央和地委指示,并作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动员报告。自此“三反”在县直机关展开。
2月4日,巢县改属芜湖专区。县治由柘皋迁至巢城。
2月5日,全县农村开展“三反”运动。
3月底,县直机关“三反”基本结束。
4月,宋金明、刘重兰两个互助组接受安徽省互助合作会议的倡议,并提出增产一成到两成五的奋斗目标,向全县互助组进行挑战,把全县的劳动互助竞赛推向高潮。
5月2日,全县开始办农业合作社。
5月11日,中共巢县县委发布《关于西大山寺等处烧香事件情况的报告》。宣传科学,破除迷信。
本年,巢县卫生院成立。院址在巢城北街,设床位50张。
3月,全县开展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活动。
11月11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扩大会议,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总政策。
11月23日,县委组织大批机关干部到农村宣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党中央、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展粮食统购统销工作。
12月上旬,有关“毛人水怪”的谣言传到巢县,闹得群众昼夜不得安宁。严重影响生产。县长李白凡亲自带干部前往新民、鲁桥等区辟谣。
本年,巢县庐剧团成立。
本年,安徽省医疗科学工作队来半汤勘察,查明温泉含有30多种活性元素,并含有大量氡气,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有效。
本年,安徽省干部疗养院在半汤兴建。
2月12日,县人民政府宣布没收地主、反革命分子的房、地产。
3月8日,县委下发《为建立县以下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通知》,全县基层人民武装委员会很快成立。
3月14日,巢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巢城召开,会议历时6天。选举了县长、副县长、政府委员,成立巢县人民政府。
6月,大水,灾情为近百年所未有。至10月11日,全县受灾11个区,83个乡,4.1万多户,16.52万人;受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心术后可入伍当兵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