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生产力可以满足全人类的基本需求了吗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毛概总括[整理版],毛概2013修订版,毛概13版,毛概2013修订版重点,毛概论文,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毛概ppt,毛概课后习题答案,毛概全称,毛概参考文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毛概总括[整理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作者:影视达人&&时间:今天&&
比特币等特定虚拟商品吸引投资者跟风炒作也存在一定风险。目前,三星W2017(电信4G)在中关村在线认证经销商“全网通4G手机商场”处有售,报价10888元。目前,公司旗下有多个子品牌,包括“汤臣倍健”主品牌、“健力多”、“无限能”、“每日每加”等,每个品牌均有不同的特色功能,适合不同的人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正)第一百七十一条的规定,我局决定对丁德标警告并罚款1万元。全球大豆丰产,豆油供应充足,受供给宽松制约反弹偏弱运行,今日豆油09合约小幅走高,突破下降趋势线后小幅整理整固,低位主力空头主动离场,近期仍要关注突破下降压力线的有效性,总体市场有望维持震荡筑底格局,压力6060,支撑5740,建议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豆粕小幅回落整理,缺口面临一定压力,盘口看主力空头有减仓迹象,总体市场呈弱反弹走势,近期仍将维持震荡格局,建议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玉米价格构成一定支撑,高库存抑制上行节奏,玉米09合约连续中阳上攻,有望攻击箱顶,总体近期市场有望延续―1730震荡格局,建议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化工板块】化工震荡走低,下降通道运行。CoreML是苹果提出的新的基础机器学习框架,已经用在包括Siri,Camera和QuickType等苹果产品。法兴银行在报告中指出,只要合理运用方法,投资者是可以得到那些纯多头持仓、纯空头持仓、净多头或者净空头持仓的交易员数据的。而上周五公布的美国6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就业加快增长,薪资增长持续落后,通胀回升乏力。4小时图汇价位于温和看涨的20SMA上方,技术指标回撤,位于正区域,不足以确认进一步跌势。瑞士信贷银行昨晚趁机新建多张非美货币/美元多单挂单。如果严格按照媒体披露的减产方案执行,6-9月对炼焦煤供给的影响会比较大。美国目前要求其援助的食品50%必须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运输。而从目标完成率来看,大部分房企均已完成50%以上,龙湖、旭辉等企业更是在上半年一路高歌,目标完成率达70%以上,完成销售目标为大概率事件。金融科技核心驱动要素金融科技领域,人脸识别等感知计算可以被应用到远程开户等获客端场景,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Fintech重点,诸如刷脸取款、证券账户开户等均已应用。阿里巴巴和腾讯目前分别主导着在线购物行业和社交媒体行业,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两家公司均向云计算服务、流媒体音乐和视频等新领域进行扩张。为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减少大气污染,宣城通过对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的“五化”推进和处理,确保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类、推广一批。加拿大财长摩尔诺表示,加拿大经济正"火力全开",今年加拿大经济或将增长3%,远超年初预期。信用卡额度是不是越高越好?无独有偶,这个话题在挖财信用卡之窗论坛也引发了卡友们的激烈讨论。这就是死穴所在。此外,兰州与杭州、徐州、郑州、武汉、长沙、太原等城市,也将开行动车。因此,七鱼未来也将提供更多基于用户数据的可视化数字报告,为电商运营、采购、销售及促销提供有效数据的依据,最终助力销售转化。4、小投资人聚沙成塔的过程中,一是组成受限,二是经常在即将收获果实的前夜,被监管当局以禁止&三类股东&的理由而清理出局(例如新三板)。“无利不起早”,相对较轻的惩罚手段导致一部分人宁愿铤而走险,以小博大。【铁矿1709合约】从日K线分析,铁矿1709今日围绕473震荡,下跌1.78%,收于469.5,中期价格处于转入反弹,短期转入横向盘整格局。凯里q迈尔曼指出,MBS家庭农场集团与优秀的专业农业顾问(保险经纪人,期货期权经纪人)保持长期合作,运用专业基本工具,比如到货套保合约(HTA)、基差合约、农业保险保护、期货及期权头寸C对冲等来进行风险管理,在过去的三年农业顾问专门为管理农场风险设计全方位方案成效显著。随着全球加息预期的抬升,预计日元未来走势整体偏弱。调查显示,认为上证综指在未来一个月会上涨的投资者占24.0%(上月16.4%);53.3%的投资者看平(上月45.8%);认为可能会下跌的占比13.4%(上月25.5%);预计上证综指在未来三个月会上涨的投资者占28.0%(上月20.3%);44.6%(上月40.4%)的投资者看平;认为可能下跌的占15.1%(上月25.1%).伴随大盘看涨预期增强的,是投资者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信心劲增。不过年率上升1.4%,前值1.5%,打压美元。这些模式都是有标准格式的,如果能严格执行其实并不难。14:00德国5月未季调贸易帐、5月季调后经常帐“买什么股”微信公众号倾向于认为,与中国经济一样,A股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能,贵州茅台(600519,股吧)不能也不应该一直高高在上的龙头,中国股市理应以更大的包容性,孵化出伟大的战略新兴企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华丽转身的发祥地。现在全球的生产力可以满足全人类的基本需求了吗?国内钢厂的铁钢比趋势下行,废钢替代矿石的效应明显,而且港口铁矿石库存水平过高,钢厂对矿价走势偏于悲观,补充矿石库存的意愿不高,在一波补库之后往往倾向于观望,造成港口矿石库存陷入难以消化的怪圈。海淀区共有19个高考考点,在每个考点外,海淀城管部门都会设立&高考服务站&。
文章点击排行榜全球化与共产党
我的图书馆
全球化与共产党
……………………………………2 ………………………820 ……………………15……………………………………23 …………………………… 32 …………………………… 40 ……………………………51 ……………………………………54 ………………………58 …………………………64
19918248291281224199211
82419411991
2001100042%10070%101210824151560174119963582519984820041%
2000212120%45%58%84%
1929320001271130020007
197219101917
19821992635
200059.5%40.5%33.7%66.3%200270.5%29.5%32%68%
2002117851991760%199049%33%27%
2002123070%75%
20032/31/4
1861190042%191390001615.3%6
191440%40%42%50%50%60%80%191751/3191888.1150%19131/61/31/51/71/81/111/151/26
19001/81/619131/111/8
198267%80%
2002126BBC443.820022720002083%75%70%61%70%76%75%54%50%64%71%47%
199191333377738064298198717200040006000
2000400021001400-170020002000
60-706816922841119371938130-1501/101/1519371%
164018401949
200-4001672016-192002996%
207.519.590%-100%
2002969%26%69%27%64%30%66%29%53%52%51%41%
199050050070%
19894%7%11%85%199675%57.1%82.3%74.3%61%
123456789101175-10012
2001911200
1999200120031156500010
215606001000
199910BBCBBC
This Is 19923
&&&&&&&&&&&&&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战略.doc
2.1 全球化内涵及其特点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呈现出诸多发展趋势,如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 不平衡趋势、经济自由化趋势等。而经济全球化才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 的影响所及已经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 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按照市场规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资本、商品、劳务等生产要 素,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流通、消费有序运作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世界 各国的经济活动日益冲破各个国家、民族原有的孤立、封闭的状态,而呈现出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步联结成一个整体,表现出经济一体化的 走向。客观地说,当前的世界经济从总体上看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 具有一种本能――资本的无止境地扩张,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 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 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通过不停 顿地运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扩大剥削范围,才能生存下去。因此,资本的本质及其积累 的规律, 决定了资本积累和资本活动范围具有向全球扩张的必然趋势。 资本这种无止境地向 全球扩张的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历史动因。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等著作中有过深刻论述。他们指出: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益,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开 辟市场,到处安家落户,把生产和消费日甚一日地变成全球性的(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 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 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 27%。 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 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2.1.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说法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 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 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 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经济 全球化。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 本质属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 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 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 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 扩展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的全球化。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 着密切的联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 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 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 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2.1.3 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具有因时而异、因国而异的特点。从长 期看,生产要素得到了更好的配置,提高了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必将推动世界各国生产 规模增大,使世界经济走出低速增长状态,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 外汇管制也将逐渐减少, 更多国家的货币也将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这一切将大大促进国际 投资、 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速度也将加快, 跨国公司将在技术开发上大做文章。 人类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极大发展。 但全球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也带来了风险。 如果某些经济大 国经济失调,很多国家经济也会跟着波动。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全球经济波动的风险将 会增加。从经济全球化的短期效应看,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占有很大优势, 再加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起点不同, 因而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一 样的。我国学者房宁在他的《全球分裂化:全球化的背面和他的反光》一文中深刻地论述: “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 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 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 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 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 。对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要大于 负面效应。就 21 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可能恶化,这意味着出口 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果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 弹性之和小于 1,将会导致贸易逆差,本币贬值,贸易条件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正是属于 这种情况。 相反, 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将会改善 (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 1) 。 如果不改革国际经济协调、干预机制,加强对全球财富分配的调控,那么全球贫富差距只会 越来越大,最终反而会阻碍全球化进程。德国《明镜》杂志的汉斯.马丁和哈拉日尔特.舒曼 在《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这本被译成 20 种文字的世界畅销书中指出:全 球化的神话就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富有的国家决定着世界 84.7%的社会总产值、贸 易额的 84.2%、各国储蓄额的 85.5%,自 1960 年以来,这些最富有的国家与世界上五分之 一最贫穷的国家的差距扩大了一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99 年 7 月发表的报告称,世界 上最富裕的 5 个国家所拥有的财富与最贫困的 5 个国家相比, 相差 74 倍, 10 年前增加了 比 14 倍。发达国家一个跨国公司的产值往往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 GDP。而且财富的差 距又使信息获取,占有产生差距,在财富极端依赖于信息的社会里,这又会扩大贫富鸿沟。 这正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指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 。尽管发展中国家面对 许多不利因素, 但也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机遇, 发挥后发优势和利用 “扩散效应” , 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通过干中学和溢出效应,吸取 先进管理经验,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合作意念,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维 护自己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只有实施追赶战略才能免于在全球化潮流中被边缘的风险。 2.1.4 经济全球化的结局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它为共产主义创造了坚实强大的物质基 础, 同时也必然会激化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把这种矛盾通过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 传遍全球。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离共产主义更近了, 也给现存社 会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后来居上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程 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将为更能代表全世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和先进文明的 共产主义全球化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 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共产主义实现的物质基础,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讲的共产主义的前提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他们指出: “交往的任 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 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 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 前提的” 。在 1847 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恩格斯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引起了两个结果: 一是把世界各国人民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间的事变是相互影响的; 二是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大致相 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上两个基本阶级。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把两 个“普遍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前提,这就决定了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个民 族国家范围内的事情,即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各民族国家共同行动,是世界性的。他们在这 里所讲的“立即”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革命关联性的一种表达,即“其中每一民族 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 ,所以他把“立即”用引号注明。共产主义的胜利不是地 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这是由于普遍交往的发展,使资本的联合具有国际性质,造成了在 一切民族中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群众的事实, 任何一个国家内发生革命都会面临联 合镇压的命运,只有共同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列宁后来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同马克思的这 个“共同胜利论” ,与其说具有理论上的直接逻辑演绎关系,而毋宁说是依据客观革命形势 作出实践决策。正如列宁所说,这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顺序的变化,是一种特殊规律,而这 个特殊规律不仅丝毫没有改变一般规律,反而是以一般规律为前提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有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不断深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要向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前进, 这是科学的真 理。其二,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这是大势所趋,一切有违于这 个目标的行为,不是被反对,就是要失败,即使暂时得逞,也为时不会很长。共产主义社会 至少有 3 个标志:一是高度发达物质文明,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其 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做到各尽所能;三是建设一个高度精神 文明的社会。 这是全人类正常人都会拥护的 3 个目标。 其三, 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早就讲过: 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 由此可知,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胜利, 而最终必然是共产主义在全球的伟大胜利。 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积极地拥护并努 力推进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而不是反对和阻碍它。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二、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首先,以社会主义经济来说,它应该与 其他国家经济相互依存,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其次,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积极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又是继承者。最后,社会主 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 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又 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2)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 增强。中国的 GDP 连续十几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全球经济的一枝独秀。同时,促 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已经实步具有了相对合理的工业体系,在 轻工、 纺织、 家电、 重化工、 高新技术等方面在世界市场具有了一定竞争实力。这为中 国实“走出去 ” 战略,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可能。 2.消极方面: (1)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不稳定。我国出口和全球 出口的相关性越来越高,而且我们现在出口增长的趋势,变化的趋势和全球出口的趋势是非常 一致的。如何防范外部波动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 2)对政府作 用的挑战。①对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通过进一步开放市 场和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②对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 趋利避害,实现以 开放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③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3.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一个对内外资、 内外贸、 内外企业都适用的非歧视性的、 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市场体制,是市场经济体 制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规则的基础上,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符合中 国具体国情、 发展阶段和长远目标的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战略。 三、 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1.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经济观。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民族经济利益观。 在经 济全球化的时代,维护中国的民族经济利益就是要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民族经济整体 利益。第二,国际大市场观。国际大市场观就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视全球市场是 一个统一的、 完整的、 机遇平等的市场。这个大市场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融合体,它 是法制化的市场。第三,自立自强的国际竞争观。市场经济就是强调竞争,其实质就是把国内 企业间的竞争扩大到世界范围内企业之间的竞争,面对的竞争对手己经不仅是国内企业,而且 要 面对国际上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这些经济观念是我国面对国内、 外经济环 境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经 济利益最大化,推动公正合理、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的思想保障,它将随着我国所处 的具体国内、 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所谓国家经济主权,是指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 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 经济正常有序运行。笔者认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 手: (1)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 受到威胁。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中国迫在眉睫的首要任 务,为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发展科技,迅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防御能力。(2)提高对外开 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过度开放,因此,中国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 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3)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争取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 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使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进一步保证。(4)熟悉全球 化的游戏规则,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范。必须积极主动地熟悉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要根 据国情特点和本国的承受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地推进以金融 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防止短期资本大量 流入和吸引长期资本。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 但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因此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中国必须进行 而且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 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首先,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一方面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 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优势有重点 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 中国的技术扩散,提高中国企业与产业的技术水平。其次,必须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制造业。中 国必须力足于中国的国情,大力发展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东部和西部的工业化进程, 走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 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要在高层次上做文章,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最后,积极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服务业。应加大在通信、 旅游、 环保、 金融、 贸易,以及咨询、 会计、 律师信息、 广告、 资产评估等市场中介服务业 的引资力度,从而带动这些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试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 当我们再度回首走过的路和曾经的争论与分歧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五种趋势:全球化 区域化 信息化 自由化与市场化 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带动世界 经济步入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 了经济全球化 社会全球化的进程, 似乎距离在缩短, 空间在缩小 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 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世界金融与贸易市场的运转速度 自由化主要是指世界贸 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现象首先是市场经 济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 大都选择市场经济, 消除了经济全球化 发展的体制障碍,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 带来较高经济效益 的功能,但也会出现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市场失灵现象,迫切需要一个世界政府 进 行宏观调控 纠正市场失灵 现有的三大世界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 贸易组织都难以承担世界政府角色,造成宏观调控的缺位。于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演绎 成一系列具体的矛盾, 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之间的矛 盾。 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 世界生产能 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各跨国垄断集团 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并导致世 界经济的起伏不定 动荡和危机其次, 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矛盾 在全球化进程中, 民族性 和世界性的关系将变得更复杂,并发展成一个悖论。这个悖论表现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一 方面,世界性逐渐融合消融了民族性,市场经济和资本的顽强扩张力超越了国家的疆界,个 性差异,增强了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同时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和扩展,跨 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 超越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 民族国家原有的稳固地 位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世界性强化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性。有趣的是,在经济全球 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愈益明朗的情况下,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起来,不少由多民 族组成的国家出现了民族独立或正在争取独立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由于民族冲突加剧引发的 战争,如原苏联的部分地区、原南斯拉夫、中部非洲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种族冲突等,民族 间的互动,民族意识的消长,民族主义凸现与困顿,也许正是经济全球化浪潮赖以表现的基 本事实。 第三,经济全球化与两极分化的矛盾。二战以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 之间的生产水平,经济实力在总体上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了,而且差距极为悬殊。 第四,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 化的负面影响愈来愈明显地显露出来,空气 水的污染,森林植被大规模破坏,土壤沙漠化 严重,化学废物遍地都是,科学技术一方面创造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辉煌,另一方面很多技 术以疯狂的形式掠夺自然, 地球正在失衡, 很多动植物正在人类的虎视之下走向毁灭, 总之,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矛盾复杂多样,层出不穷,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 首先, 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 哪 一层次的参与者, 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 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 因此, 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 而且即使同一个体, 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 会有所不同 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 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 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其次, 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 制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 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 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 盾运动也不例外。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 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 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 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 观规律的反映。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 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 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 因此, 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 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 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 以及所处人类社会 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 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 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 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 。但合作因 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 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 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 资源迅速减少,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 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 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 在经济 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 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 发 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 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 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 但不管经 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 如今,开放 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整合与 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 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 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 具有表现在, 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 整合过程, 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所以, 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 得到更大发展, 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 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 势 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 有序化是主流趋势 经济全 球化演进中, 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 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 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 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 然性, 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 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 动的客观规律性, 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 我们必须 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 不断探求和应对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 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文化的普遍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 (一)文化普遍主义理论基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西方主流学术界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不遗余力地推行 “全球化” 。 全球化理论带有浓重的文化普遍主义色彩, 一些全球化理论家推崇西方的经济优势, 把经济 全球化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成功之后对世界的贡献,并进一步把“现代化”“全球化”等同 、 “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甚至“美国化” 、 ,突出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普遍性和主 导性。普遍主义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主张。 文化普遍主义的核心是西方中心主义。 文化普遍主义认为, 文化应该能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 展和繁荣。并不是是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适合经济发展。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亲经济性的, 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是传统的、反经济性的。既然文化的未来应该与经济保持同样的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应该全球文化。然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方资本主义真 的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世界所有其他文化都 “终结”掉吗?全球化是否可以以某种文化模式 的单向推行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模式, 是不是整个人类文化所必须采纳和适 应的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中从一开始就暴露出来的弊端难道就要伴随人类的始终?显然, 这 里存在着一系列深层的理论问题和实现问题,有待我们进行全面而严肃的讨论。 一 现代化理论:西方国际主义的普遍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户,欧洲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以 前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主权独立国家。从此,发展问题成为首要问题,这些前殖民地国家 在建立了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后,能不能真正经济、政治独立于以前的西方宗主国,成了摆在 这些国家面前的直接问题。由于对西方国家的长期依赖,事实上,殖民体系的解体并不能是 这些国家立即斩断与前宗主国的依赖关系。 主权的独立并没有是这些国家出现经济上的快速 发展。正是这种情况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的关注问题。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被称为“现代化理论”的学派,有着与此不同的特殊的研究对象 和使命:它是以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 过程”为对象,试图阐明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条件。可以说,现代 化理论的崛起 “有史以来第一次是西方理论界的精力和兴趣跨越了美国甚至欧洲的界限, 转 向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进行大量的研究。 ” 关于现代化理论的起因,罗兰.罗伯逊一针见血的指出“现代化构成了西方国际主义的 普遍形式” 这一理论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鼓励的‘应用 社会学’中,他有着更加直接的根基。美国社会确实是时代的结果具体来说,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现代理论的直接起源, 在于同盟国特别是美国试图将民主强加于民主德国和日本。 正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 我们很有兴趣地发现一种培植 ‘现代化’ 观念的背景。 其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巴黎提出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自决世界’模式中, ‘第三世界’ 概念也有某些很大争论的渊源??威尔逊曾经为特殊主义寻找一种普遍主义名 称。 ”② ①二 文化横向移动的理论基础――新的进化理论思想 早期社会学家第尔斯姆、赛宾斯、摩尔根等的现代进化观认为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持 续增长、 变动的过程。 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增加和扩张, 必然产生生活方式的变迁。 从简单的“原始”到复杂的“现代”――每个社会都被假设从两极中沿着单一的方向进行连 续运动。新的进化理论强调的不再是人性的进步,而是帕金斯和塞维斯所主张的“文化上全 面能力的提高”的理论。人类会以间断性的、跳跃性的、呈“之”字形迂回前进。旧的进化 模式关于进化过程的单一方向性和连续性发展过程。 旧进化模型关于进化过程的单一方向和 连续性的假说被新进化理论提出的文化形态传播的概念所突破。 帕森斯对新进化理论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列出了社会分化与整合 的五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许多的社会形态。 (1) 原始社会(澳洲土著居民) ; (2) 古代社会(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 ; (3) 历史社会(古代中国、古印度、伊斯兰国家) ; (4) 温床国家(犹太居民、古希腊) ; (5) 现代社会(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 。 帕森斯认为,进化的普遍性“对于任何组织发展的进一步进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 仅出现一次而是能够在不同条件下的各类运行机制里出现 。处于低级进化水平的社会可以 通过采纳较高级进化阶段社会的某种进化的普遍特征, 越过一个或者更多的阶段, 实现特殊 社会历史发展的跳跃。 新的进化论者严格区分一般的进化过程和特殊社会的进化。 一般的进化过程描述了进化 的层次或阶级,被看作是特殊社会进化阶段中全面的、间断的、突破性的进化积累的结果。④ ③① ② ③ ④ 按照帕森斯的理论,这些突破性的进化或被称之为“一般的进化” ,可以通过进化过程度较 高的社会向进化过程度较低的社会所进行的文化传播过程加以传播。 由于这种传播, 在那些 进化程度较低的社会内部可以产生强大的进化力量, 其进化甚至可能超过最先生产进化的特 殊社会或社会集团已经达到的阶段。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进化理论里,文化传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概念。社会的一般 进化被看作是发展的关键阶段的产物, 它发生在不同的特殊的进化过程中, 而且文化传播贯 穿于其中。在新进化理论看来,进化的普遍性,进而文化的普遍性“能够在不同条件下的各 类运行机制里出现。 ”只要是较高的进化阶段的文化,不论较低阶段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地 理位置、具备什么样的生产条件、什么样的社会结构,都可以横向移植过来。 三 帕森斯的文化思想: “结构一致性原则” 在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和社会理论中, 人类的行动是一个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又由四个子 系统构成:文化、社会、人格和行为有机体。这四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制约人类的行动。其 中,文化子系统位于四子系统的顶端,往下依次是社会、人格和行动有机体子系统。其特征 是越往上信息流量越大而能量越小, 而位于结构底部的子系统则是信息能量大。 上层结构可 以对低层结构形成一种制约关系。文化子系统包含了知识、思想、信仰等抽象概念和符号要 素,信信息流量很大但能量较低。文化子系统可以通过信息的流动引导、调整低级结构子系 统中大量的、盲目的、无意识的行动,特别是位于结构底部子系统中大量的、盲目的、无意 识的行动, 特别是位于结构底部的行为有机体子系统的行动。 文化子系统的信息通过社会子 系统的翻译和传达形成社会成员人格的行动指令和社会规范。 帕森斯认为文化是人类行动大系统的控制论等级的最高级别上人类的终极信念和认识 相联系与文化子系统相联系, 思考的是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是人生的归宿?等等 人类最基本的问题。 他也谈到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最直接最实际的环境因素就是人类所在的自然 界,并对人类有一定限制作用,但是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实际上人类行为大系统中的文化子 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决定人类行为子系统。 “人类的社会文化系统能够削弱人类的生存条件的 制约因素,从新改变人的生存条件。 ”②从现代理论观点来看:首先文化子系统的发展决定经济的发展。其次地理位置,自然环 境等仅仅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 再之, 独立意义的子系统也可以从进化程度较 高的社会, 可以复制到进化程度较低的社会, 从而得以跨越式发展。 当代的典型例子即美国, 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所以美国的文化理所当然成全世界的样板, 从而在世界范围 内流行。 美国社会科学家开始着手于把欧洲现代化的经验总结用来描述和概括世界上所有国家 的现代化进程。1952 出版的《社会结构》和 1966 年版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把传统 社会和现代社会分为八个方面。 现代社会 政治经济、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 传统社会 政治经济、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① ② 单位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单位是相互依存的, 其功能是非自足 的。 伦理具有普遍意义。 国家的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 社会关系是合理不一、普遍主义、功 能有限和情感中立的。 发达的媒介和市场。 高度发达的科层。 核心家庭,家庭的功能缩小。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亲属群体和邻近共同体的自足性比 较强,缺少功能的比较。 伦理只具有个别的性质。 即使在权力比较分化的情况下,其 性质也仍然是专制的。 社会关系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 无线和具有情感色彩的。 交换媒介和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 即使有科层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的 社会关系之上的。 家庭结构多样化, 家庭动能多样化。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自然非西方社会的结构被认为是 传统社会的特征。例如, “因为美国是民主制度,那么民主制度就应该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观相对忽视非欧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政治发展 路径,排除了其他国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文化普遍主义主张: 二十世纪末,全球社会科学家特别是来自欧美的社会科学家都十分热衷于讨论资本主 义市场全球化的文化同质化以及异化等问题。 持有文化同质化的社会科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必然导致 世界各地的文化同质化,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认为:生存比死亡更好;生活富裕比贫穷更好; 受到教育比无知好;自由比奴役好;公平比不公平好。所以说西方所理解的“进步”几乎成 为普遍的愿望。他们甚至达成共识:将西方的价值观纳入第三世界的发展政策、安排计划, 以及纳入美国的反贫穷计划当中, 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 美国作为世界唯 一的头号超级大国, 理所当然要求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标 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迈克尔.波特等社会科学家认为:全球化过程中包含有文化传播,其 趋势必然会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趋于同质。迈克尔.波特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国家与国家之 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一种生产率的竞争。 这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 态度,一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竞争、效率、创新、教育、技能等等;另 外一种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垄断, 地方割据, 整个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和世袭制度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每个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的压力必然会越 来越大, 所以落后的国家必然摈弃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和吸收那些有 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随着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地过程中联系会变得越 来越紧密,从而越来越趋向于文化同质化。其次,持文化同质化的社会科学家认为经济全球 化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去民族的认同感, 因为那些较为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民族认同所形成的本 土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世 界正在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不断紧密, 所以国家的边界也就显得越 来越模糊, 如欧洲国家形成相对统一的欧洲联盟。 具有先天优势的国家文化如美国文化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去以投资、 并购、 参股的形式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 分支机构, 其各种各类文化产品则更是风行世界。 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 的大规模的传播, 对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国家及地域的传统构成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些威 胁,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担心自我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语言以及思维和娱乐方式被 强加,导致本民族的丧失其自身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认同。 秘鲁社会科学家略萨对国家强调民族文化认同的做法和态度进行了批判。略萨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对于文化认同的支持和反对全球化进程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观念。 ”世界上没有那一 种文化是保持长久不变的, 除非是那些现在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 而现代的人很少去反映 古代的事情。 “ ‘文化认同’的概念是危险的。 ”将某种文化强加于个人,如同把这些人关进牢房, 这是对于自由的否定。 民族认同是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而“虚构出来”的、 “人为”的概念,是“意识形态的 偏执”和“民族主义的基石” 。集体认同即使在最古老的族群中也并不代表真理。 历史上,民族国家用血与火的手段压抑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今天, “民族国家的削 弱,我们看到被淡忘的、边缘化地、沉默多时的地方文化又从新焕发新生。 ” 文化普遍主义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赞同,如果还有与文化普遍主义不一致的观点的话, 那就是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排他性的和混乱性的东西。 ” (三)文化的多元性主张 文化普遍主义及文化全球化的主张, 早已经引起了包括西方国家学者在内的非西方中心主义 的思想家的批评。 他们以一种反省和批判意识来看待西方文化, 对西方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 主义做出了否定的回应。 在现实生活中, 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是能够区分不同 性质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建设性的态度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 而对于霸权文化和文化殖民主义予以坚决的反击。西方流行现代化理论,用“传统”和“现 代”来解释发达和不发达,把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国家的文化是“传统的 文化” ,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文化是“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 应该用来改造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化” 。对于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理论,很多社会科学家尤其 是亚非拉社会科学家对此给予深刻的批判, 这其中有两个理论对于西方中心理论进行了有力 的批判。 1.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也可叫做 “拉美不发达理论” 源于 20 世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家对于 , 西方中心理论的批判。 早在二十世纪中叶, 部分拉美国家试图通过实行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制订的 “拉 丁美洲经济复苏计划” ,通过进口替代和工业化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然而, 经过了短暂的复苏之后,这些国家很快出现了通货膨胀、贸易滑坡、失业等严重的经济问题 以及随之而来社会问题。弗兰克、阿明等人提出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他们认为第三 世界国家不发达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长期的统治, 在近现代史造成 了一种“中心----边缘”的世界发展格局。当然处于世界“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世 界“边缘”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即是支配和被支配、掠夺和被掠夺、发达和不发 达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所谓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并没在世界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 得到很好的证明:如所谓的,每一国家都会利用自己所用的优势资源,实现自己国家独特优 势,从而使得每个国家都相互受益。事与愿违,亚非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以前比较并没有很 好的得到发展, 相反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来说趋向某中程度的恶化, 而发达国家却却 不断的集合自己优势资源对于整个世界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 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国家 只能被动的处于一种依附西方世界。 经典的依附理论都具有相同的主要特征: 首先依附是一 种普遍的,比较抽象的过程,适用于到大部分的亚非拉国家。其次控制其经济是依附理论的 核心;依附造成的结果那就是经济的停滞不前;全球经济两极分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依附 理论在研究对象、分析层面、核心概念和依附政策等方法一致,但其更加强调从前殖民地的 内部结构来分析问题, 认为发展和依附并不是互为排斥的关系, 而且比先前殖民和占领的关 系要更加具有生命力。 1.世界理论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都是对于美国的现代化理论的某种意义以上的批判,不同的 是,作为依附理论把国家和民族作为单独的整体,来揭示第三世界国家对于西方大国家的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依赖;世界体系理论则以世界为一个整体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来 分析这个世界的国家所处的地位,分别是“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 “世界体系理论” 的核心是指一个具有劳动分工以及劳动多元化而成为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 体系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它生产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 劳动分工,国家与国家的贸易往来,瓦解以前的国家和民族内部自然生产的小农思想状态。 从文艺复兴开始, 欧洲就成为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在欧洲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世界被 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内扩张,自然“中心―― 半边缘――边缘”体系的范围也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并且趋向一种动态的关系,原先处于 中心地位的国家或者民族有可能变成了半边缘、边缘国家或者民族,或者原先是半边缘、边 缘地位国家或者民族也有可能变成中心国家或者民族。 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劳 动分工条件下进行“不等价交换” 。而“不等价交换”与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原动 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不等价交换”不仅仅只发生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同时也发生 与中心地带和非中心地带。 由于资本具有天生的扩张性,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整个世界体系 不断扩张并融入新的国家和民族, 有时甚至是通过暴力来完成, 但是那些被动融入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国家也就本身“边缘”化。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多元化的主张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多元化坚定不移的捍卫者, 相对于任何其 他国际机构对文化问题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入最多的精力, 甚至在联合国机构以外 的多国协定中都有其关注文化多样化的身影, 例如在关贸协定关于文化谈判时, 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立足于保护文化多元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开始成立时, 西方国家的占了绝对优势, 到了二十世纪末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增多,它们亟待摆脱自身在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 被变化边缘化状况。 2005 年十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 《保 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公约首先就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基本共同遗产应当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爱护。 文化多样化创造了一个多姿 多彩的世界,它使得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可 持续发展的动力。 2.2.1 文化与产业的概念的界定 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 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 Culture 转化而来的。其原义是指人在改 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 对土地的耕耘、 加工和改良。 后来, 这 一术语产生了转义, 罗马著名演说家西赛罗在他的 “智慧文化即哲学” 这句名言中把文化的 转义确切地表达出来了。 智慧文化的内容变为主要指改造、 完善人的内在世界, 使人具有理 想公民素质的过程。 于是, 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以及培育公民具有参加这些活动所必需的 品质和能力等等, 渐渐列入文化概念, 使其外延和内涵都变得更为广泛和丰富。 但是在中世 纪时代, 文化概念的含义被神学观念所压倒。 18 世纪启蒙时代的理论家们把“文化”概念 逐步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从 18 世纪末开始, 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 用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 文化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 ―根 据类比―― ―人的培养过程。但是到了 19 世纪, 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 发生了变化, 文化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 , 与人类 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 。再后 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 。最后, 到 19 世纪末, 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 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①以下罗列出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几种理解: 。 1871 年,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文化定义:“所 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 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②这种理解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许多 ” 社会科学家, 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领域, 以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这一综合体进行 了详细的研究, 并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学派。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 化是指那一样传统的器物, 货品, 技术, 思想, 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并且包括社会组织。 ” 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烘教授认为文化指的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 既包含显行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 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 文化是受历史制约的人们的技能、知识、思想感 情的总和, 同时也是其在生产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技术上、 在人民教育水平以及规定和组织社 会生活的社会制度上、 在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固化和物质化。 在德国, 文化指 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 中所创造的成果, 包括语言、宗教、伦理、公共机构、国家、政治、法律、手工业、技术、 艺术、 哲学和科学。 在西班牙。 文化是指在某一社会里, 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 价值的有机的整体, 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法国,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 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 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认为:“文化就是对人进行 智力、 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文化并不是包括行为、 物质创造和制度的总和” 。④法 国著名学者卢梭在他的 《社会契约论》 一书中指出文化是风俗、 习惯, 特别是舆论。在 他看来, 文化有以下特点, 其一是, 铭刻于人们的内心; 其二是, 文化是慢慢地诞生的, 但每天都能获得新生力量并逐渐取代过去的权威力量; 其三是, 能够维系人们的法律意识。 另一法国学者大卫? 克雷说, 文化一词应具有两种相关的含义。 它首先支持着群体或组织成 员广泛持有的神话、 象征、 故事等价值观念, 同时, 它也代表着存在于一个国家或一些其 他大型政治组织中以价值观念为基础所构筑成的共同团体。文化是一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 的、 共享的、 相互关联的符号, 它为团体成员提供某些方针, 能为组织或团体的生存提供 必要的解决方案。在 《当代人类学》 中, 哈维兰指出, 可为人所接受的文化定义应是: 文 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 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 该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 接受的变化范围内。 而美国学者沙因则认为, 文化是由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模式, 它是由组 织或团体的成员在探索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形成和创造的。荷兰哲学家 冯?皮尔森说, 文化不再是一种利在于人的、 在历史中自动发生作用的非人格力量。这样 看来, 文化一词, 与其说是名词, 倒不如说是动词。 故此, 人们在考察文化时, 就不应把它 作为一个已完成的事态, 一个现状, 而应把它作为现代文化构成其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过程。 虽然, 皮尔森对文化的界定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特色, 宣扬了人的主体性, 但是也揭示了 一些深邃的哲理。 皮尔森同时指出: 人应当成为自己的导师; 人从不会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 程所给定的东西上, 而应坚持寻求增进、 变化和改革。 人不能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 而应 问它应该是怎样。 因此, 人的生存具有用 “超越性” 战胜 “固有性” 的特征。德国人 类学家夏埃尔?兰德曼说, 文化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创性所创造的。正是如此,人类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例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显然, 兰德 曼对于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关心, 他所关注的是, 文化究竟怎样发生的, 文化 何以如此多样化, 它对人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发现: 在西方, 德语文化一词常含有极深邃的精神意义, 而英美一 些国家的文化一词常常寓含着社会的、 政治的意义。在汉语中, 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 东周。 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 他说,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 《论语》 )。 ” 这里的 “文” 已经有文化的意味。而 “文化” 最早见于 《周易》 之 “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 就词源而言, 古代汉 语最先将 “文化” 合而为一使用的则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 《说苑?指武》 。他写道:“圣 人之治天下, 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 这里, 把 “文化” 与 “武威” 对举, “文化” 的基本含义便为 “文治教化” 。 汉代荀悦有所谓 “宣 文教以张其化, 立武备以秉其威” 之说, 还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谓 “言以文化辑和 于内, 用武德加于外远” 即所谓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的说法。 ⑤后来, 南齐王融在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中写到: “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道。 从 ” 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 中国最早 “文化” 的概念是 “文治和教化” 的意思。在古代 汉语中, 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 使人 “发乎情止于礼” 的意思。 晋代束皙在 《补 亡诗》 也同样阐述了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的涵义。这里的 “文化” 显然指的是人 们的礼仪风俗。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 文化一直是在文治教化、 礼乐典章制度意义上使用。 而把 “文化” 翻译为 “Culture” , 始于日本学者, 这时候的文化交流, 已掩盖了两者 语意上的区别。 像钱穆先生所讲的, 中国的 “文化” 偏重于精神方面, 这时也多少认同 了 “culture” 中的有关耕种、 养殖、 驯化等含义, 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入, 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大。 学 者们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五花八门, 有的认为文化就是文学, 有的认为文化就是 指人格、 道德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修订后的 《词源》 ,“文化” 一词是指, 文治和教化。今指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指社会意识形态。 《词海》 则 认为 “文化” 一词有三种含义: 其一, 从广义上说,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 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二, 泛指一般知识, 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例如 “学文化” 就是 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 又如对个人而言的 “文化水平” , 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 识程度。其三, 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应该说,《词海》 中的文 化定义代表了我国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80 年代以来, 文化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界的 一股潮流,“文化”的定义也多样化起来。有的认为,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 采取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 有的认为, 文化是指人类精 神生产的领域, 是观念形态的反映, 其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 还有的则认 为, 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方式, 是人与自然、 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 形式的总和。 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 包括文艺 创作、 哲学著作、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饮食器服之用, 等等。狭义的文化, 专指能够 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意 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 文化之本义, 应在经济、 政治, 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台湾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文化只是 ‘人生’ , 只是人类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 大 众的人类生活” 。⑦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在文化的定义和对其本质的认识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重要论述。 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 马克思、 恩格斯就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提出文 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 1876 年, 恩格斯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 中, 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 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 号系统, 文化就是人化, 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 起源于劳动。 后来拉法格关于思想起源 的探讨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原始文化的研究, 具体地说明了文化的起源问题, 证实了马克思 和恩格斯的文化起源观。 列宁则主要从精神的角度探讨文化, 论述了文化的阶级性。 毛泽东 同志认真分析和总结西方文化、 新学旧学之争的过程及其因缘, 在肯定以新学、 西学为基 本 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 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作了断然 的否定, 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主张。其基本点包括: 第一, 这种文化, 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思想去领导, 而不能由任何别 的阶级的文化思想去领导; 第二, 这种文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 因此它 既不是资产阶级专制主义的文化, 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含有社会主义因素) ; 第三, 这 种文化具有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这些思想, 构成了毛泽东同志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义。 它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 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新文化, 也 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问题。 (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 “文化” 一词的起源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刘向的 《说苑?指武》 : “文化不改, 然 后加诛。 ”但这里的 “文化” 是指文治教化,并非今天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知识等等, 也 不是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概念。今天我们使用的 “文化” 概念来自于西方, 相当于 “culture” 。 它源于拉丁文中的 “cultura” , 意思是耕种土地、祭祀神明、培养动 植物以及加强修养等等。18 世纪以后, “culture”在西方语言中演化成个人的素养、整 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 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 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这与中国古代的 “文化”从一开始就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 西方 的 “culture” 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而“文化” 一词真正的社会学意义则是随着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而被逐渐赋予 的。 其中,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E. B. Tylor) 在其 1871 年出版的 《原 始文化》 一书中, 给出了社会学意义上 “文化” 的经典概念, 并首次将 “文化” 作 为一个中心概念进行描述: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 在泰勒里程碑式的论述之后, 对于 “文化” 概念的定义层出不穷, 至今已达数百种 之多。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和解析文化的内涵, 为我们深入认识和开展 “文化” 研 究打下了基础。 但是因为定义众多, 也使得我们在认识 “文化” 时产生了困难。因此, 对 “文化” 定义的梳理很有必要。本文认为,前人对文化概念的梳理有三类较有代表性的 方式: 第一类: 1952 年,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 (A.L.Kroeber) 和克拉克洪 (C.Kluckhohn) 在他们合写的 《文化: 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 一书中列举了他们搜集到的 1871 年到 1951 年八十年间对 “文化” 进行的 164 条定义,并将这 164 条定义分为六组。对此, 本文 在郭莲 《文化的定义与综述》 一文和曾小华 《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 一书论述的基础 上进一步梳理如下: 第一组,文化的描述性定义。以泰勒为首。一方面, 它们强调 “文化” 涵盖内容的 广泛性, 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个人所习得的能力和习 惯等等; 另一方面, 它们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事物来概述, 几乎所有的定义都包含了 “复 杂的” 、 “整体” 和 “全部”这样的词语; 第三,在定义文化时, 它们都试图通过列举 的方式把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内。然而,对于作为抽象概念的文化而言, 单用列 举的方式对其进行定义, 既无法涵盖文化的全部内容,也忽略了没有被提到的构成文化的 其他要素。 第二组,文化的历史性定义。以美国文化语言学奠基人萨皮尔 (E.Sapir) 为主要代 表, 包括洛维、马林诺夫斯基、米德、林顿等人。它们从历史角度出发,主要强调了文化 的社会遗传与传统属性。不但指出了人类具有的生物遗传特性, 而且指出了人类具有的社 会遗传特性。林顿和米德还第一次对 “文化” 和“一种文化” 进行了区分。然而,它们 虽然也将 “遗传” 和 “传统”进行了区分,如 “遗传” 是指接受的东西, 即产品; “传 统” 是指接受的过程, 但它们都是以相对静止或固定的形式来观察看待文化。 它们过于 强调了文化的稳定性,以及文化对人类所起的过于被动的作用, 忽视了人类不仅是文化的 载体和创造物, 而且还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操作者。 第三组, 文化的规范性定义。主要以威斯勒(C.Wissler)和托马斯(W.I.Thomas) 等 人为代表。 其中, 威斯勒等人强调文化是规则与方式的定义, 并认为 “方式” 的含义是: 共同或共享的模式; 对不遵守规则的制裁; 行为怎样表现; 人类活动的社会 “规划” 。 而托马斯等人则强调文化中理想、 价值与行为因素, 他们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并 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文化发展进程中规范化的思想对行为所产生的动态作用。 第四组, “文化” 的心理性定义。 一种是以萨姆纳和凯勒 (W.G.Sumner and A.G.Keller) 等人为代表, 他们强调文化是调整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 萨姆纳一直强调 “调整” 这 一概念,并认为“文化” 既要包括“社会习俗” ,又要包括“民德” 。尽管这类定义强调了 “文化是人类为适应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群所使用的一整套调整方法” , 阐述了文化的形成 问题, 但却没有解释文化是什么。第二种是以威斯勒和拉皮儿 (R.T.LaPiere) 为代表, 他们基于心理学中的 “学习理论” 而强调学习因素在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尽管他们强 调了文化中学习这一非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但却忽视了文化的其他特性。因为, 并非所有 学习得来的行为都是文化行为, 学习只是文化众多特性中的一个特性。第三种是以默多克 (G.P.Murdock) 为代表, 他们强调文化是行为的传统习惯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构成了个 人进入任何社会所应具备的已确定行为的重要部分。 第四种是以罗海姆 (G.Roheim) 、 卡 茨和尚克 (D.Katz and R.L.Schanck) 为代表, 他们完全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文化概念, 并使用了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主流思想以外的词语来描述文化。 第 五 组 , 文 化 ” 的 结 构 性 定 义 。 主 要 以 奥 格 本 和 尼 姆 科 夫 ( W.S.Ogburn and “ M.F.Nimkoff) 为代表, 它们强调了文化的模式或结构层面, 将泰勒等人的文化 “综合 体” 进一步发展为 “可分割的但相互又有结构性联系的各要素的组合” ;并明确指出了文 化的抽象性, 将文化从行为概念中解脱出来。 第六组, “文化” 的遗传性定义。一种以福尔瑟姆 (G.J.Fol-som)为代表,包括 亨廷顿、 默多克等人。它们强调文化是一个产品或人工制品。 尽管他们也认识到了文化的 其他特性, 但仍把重点放在了文化的遗传特性, 并认为文化遗传的是结果或产品而非传递 过程。 第二种以沃德 (L.F.Ward) 和奥斯古德 (C.Os-good) 等人为代表, 它们把 “观 念” 看作是文化中更重要的因素,并试图从 “风俗”“形式”和“规划”等相对松散的概 、 念中抽取其最核心的概念,即 “观念” 。第三种以戴维斯 (A.Davis)和怀特(L.A.White) 等人为代表,它们强调文化中符号因素的定义。而“符号”含有价值观赋予外界特定事物以 意义的内涵,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人是理性动物, 也不在 于人能建造文化, 而在于人能使用符号。 上述第一类分组方式显示出了对 “文化” 概念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这既有利于我 们了解研究的历程, 也是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思想来源。 在此基础上, 类似的 分类方式还有曹锡仁的四分法: 文化―成果论; 文化―能力论; 文化―精神论; 文化― 行为论。 胡潇的七分法: 现象描述性定义; 社会反推性定义; 价值认定性定义; 结构 分析性定义; 行为取义性定义;历史探源性定义; 主体立意性定义等等。 第二类: 周怡在 《文化社会学发展之争辩:概念、关系及思考》 20 一文中, 撇去 纯属自然的、 智能的物质文化的研究, 对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进行了归纳, 主要内 容如下:第一种, 主观意义(subjective)的文化。主要以韦伯、 涂尔干、 帕森斯、 哈贝 马斯等人为代表。认为文化主要由思想、 情感、 信仰和价值构成, 是撇开一切形式可以 观察到的人类行为之后留下的剩余领域。这类文化概念所导播的文化功能有两方面: 一是 形成群体一致的价值规范概念, 以整合秩序; 二是形成个体主观经验, 调控人的行为。 前 者将文化规定在与社会结构的两相协调中, 后者则将文化投射到个体的心灵结构上, 研 究文化与行为之间的功能关系。 总而言之, 所有行动最终都受控于某种手段――目的的框 架, 文化通过限定人们的所思所虑塑造人的行为, 即文化的功能是塑造人的行为。 第二种, 结构意义(structural)的文化。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罗?布莱斯蒂德、 本尼迪 克特、 阿切尔、 威廉姆斯等人。 认为文化由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及某些关系结构组成。 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 它的模式由各种特征编织而成, 包括明显的或隐藏的。同时, 文化也是群体内部要素协调一致、 相互共生的一套整合体――既要求文化内部各要素逻辑 一致, 形成特定的文化模式, 也要求成员之间共享文化,形成雷同的行为模式。它不仅表 达在艺术和学术上, 也反映在社会制度和日常行为方面的具有一定价值观的生活方式的总 和。相对主观意义的通过模式、 生活方式和关系所表征的文化概念, 这一组社会范畴的文 化概念, 可以通过象征疆界、类型和要素来捕获,似乎较具客观整体的意义。 第三种, 拟剧意义(dramaturgic)的文化。代表人物有索绪尔、斯韦德勒、格尔兹、丹 尼尔?贝尔、 里斯沃德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结构的象征表达, 是由一系列象征符号构成 的, 符号意义的文化反映结构关系、结构变化之特征。例如,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种体现 于符号中的意义的历史性的传承模式,是一种以符号形式表达的概念的传承体系; 丹尼 尔?贝尔认为文化通过宗教仪式、 哲学和艺术,以想象的方式诠释世界的意义。拟剧意义 的文化概念着眼在符号和符号意义的解读。戈夫曼的“前台”和“后台”的拟剧表演、 米 德的 “主我” 和 “宾我”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观点、舒茨的关联思想等都从互动、沟通 的符号功能角度,论及符号系统在不同背景中的不同意义。 像结构意义的文化一样,拟剧 意义的文化与主观意义的文化相比有较强的可察性, 在这里, 文化是一些由言辞、 行动、 产 品和事件等构成的符号系统, 而且这些符号系统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观念密切相关。 第四种, 制度意义(institutional)的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有伍瑟诺、梅耶和罗曼等。 认为文化由习俗、宗教、道德、政治和法律等组成。与内在于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意义的文 化” 概念相比, 这类文化被认为具有外在于或者独立于个人或群体意识的 “社会事实” 的 特征。 与表现伦理秩序的 “拟剧意义的文化”和作为一套模式的 “结构意义的文化” 相比, 制度意义的文化又被认为更广泛地包括了需要物质资源、又影响资源分配的行动 者和组织, 并更强调了社会生活建构文化的观点。例如伍瑟诺认为,文化并非简单地由拟 剧般的个人伦理责任产生, 而是由一群具有特殊资格的行动者制造,并在建构意义的过程 中被组织,通过仪式化、归正及传承得以维护。新制度主义高度重视制度意义的文化, 它 们认为, 社会组织往往能够通过各种仪式,使某些价值观念或经济行为制度化、 立法化, 以确立或者固定组织的某些重要事物, 并使之长期维系。 例如梅耶和罗曼在分析了案件的上 诉之后认为, 最终成为制度章程的东西, 都是经过一段实际的仪式化过程后可为人们接受的 东西。这实际强调了制度意义文化较之其他文化概念,更属于一个形构的概念。 上述四类文化概念的划分, 显示了文化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在 此基础上, 周怡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概念, 他的定义融合了主观、 结构、 拟剧和制度意义 的四种文化概念: ①文化是内在于 “心” 的主观结构。 它可能是一个时代内的精神、 一 个群体内的凝聚, 也可能是业已习得的规范、 价值观念、 生活态度和信仰等; ②文化是 某一特定的总体生活方式。它可能是一个民族的、 一个时期的, 或者一个群体共享的行为 模式; ③文化是各种结构特征编织而成的象征符号体系。 它可以是知识和智能、 物质产 品、 用以沟通的语言及生存背景; ④文化是外在的社会角色及其期望的制度化体系。 它 可以是道德、社会伦理、习俗、制度规范及法律。 第三类: 面对众多的文化概念及其分歧, 有些学者开始有意避开对文化的定义,转 而从众多的定义中抽取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或对文化进行分类,以此来认识文化。 对文化的特征分析, 主要集中在对文化特有属性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对 文化进行定义。 刘跃进在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 “文化” 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文 中, 对文化的众多概念进行分析之后认为, 《辞海》 和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文化的 阐述实际是对文化外延的阐述, 即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此基 础上, 对文化的诸多分类都不过是对文化外延的不同划分, 以此来明确文化概念。例如, 对文化的二分法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三分法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 四分法 (物质、 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六分法 (物质、 社会关系、 精神、 艺术、 语言符号、 风俗习惯)等等。 通过考察人们对文化概念外延的这种划分, 作者认 同文化外延包含了一切社会对象。它既可以指向一类作为个体存在的具体社会现象, 如服 饰、 器皿, 也可以指向一些作为整体存在的社会现象, 如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无 论对文化采用怎样的划分, 文化概念外延所指的都是社会现象, 而且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在 文化概念的外延之中。 根据对文化外延的研究,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文化的特有属性。 他认 为, 对文化的不同定义导致了对文化特有属性的不同认识, 例如把文化定义为 “由人类 调适于环境而产生的事物” 揭示出来的文化特有属性则是“由人类调适于环境而产生” ; 把文化定义为 “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 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 动及其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 程度和质量的总合 整体” , 并强调 “文化不是不受人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物” , 则又把文化作为自 然的对立面来看待,把由 “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 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 所形成看 成是文化的特有属性。通过对不同定义和文化特有属性认定的比较, 作者认为它们都在从 社会性方面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及文化与非文化的区别。 即便是对文化的各种分类, 如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 社会制度、 风俗习惯、 价值体系、 思维方式等等, 尽管分类 不同, 但却都是社会的产物。 据此, 作者指出社会性已在不自觉中成为众人对文化基本 属性的认定。 也即,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而非自然的产物。此外, 作者还指出了众多 定义显示出的其他文化属性, 如由人类创造、 在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过程中或人在社会实 践过程中形成等。 社会性才是文化最本质最根本的属性, 文化是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而受到普遍认可的则是克莱德?克鲁克洪在 《文化与个人》 一书中的总结: ①文化 是学而知之的; ②文化是由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学成分、 环境科学成分、 心理学成分以 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 ③文化具有结构; ④文化分割为各个方面; ⑤文化是动态的; ⑥文化是可变的; ⑦文化显示出规律性; 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 ⑧文化是个人适应 整个环境的工具, 是其表达创造性的手段。 此外, 有代表性的还有: 吕斌在 《文化概念新探》 一文中, 论述了文化的三层含 义: ①文化是人所特有的、 区别于其它生物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②文化是人适应环境的 能动方式; ③文化的实质是人的非遗传信息, 特别是体外信息。司马云杰在其《文化社会 学》 一书中也从特征上给出了文化的解释: ①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 与自然相对的; ②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特质: 是人类创造物的最小独立单位, 不可再分, 并且是人类创造物 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 ③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它是一个整体性的 概念, 包含着各种特质相互关联的全部总和; ④文化是不同形态的特质, 所谓形态主要 是指文化存在的形式和状态, 任何文化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形式与形态,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 精神的。殷海光在其著作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的概括: ①在文化的全部实有之中, 既 包括好的、 要得的, 也包括不好的、 要不得的; ②文化包括层进中的各层。所有文化都 包含精神的成分,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划分是不合适的; ③ “文明人” 不仅有文化, “野 蛮人” 同样有文化; ④文化是在变动中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 ⑥文化 与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 此类论述, 虽然也未能统一, 但在纷繁杂乱之中有利于我们在抽象定义与描述性论述 之间较好的理解文化、 把握其内涵和属性。 综合上文论述, 在纷繁的定义与讨论中, 我们认为文化概念的确切描述及其内涵还有 待探讨, 但是在探讨中应把握目前普遍的一些共识, 即: 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的整体性 和多样性、文化的变动与发展特性、 文化的规律性、 文化的学习和非遗传特性、 文化的 群体性等等。 自泰勒以来, 对文化定义的研究层出不穷, 其中不乏试图将文化概念清晰的确立起来 的努力, 然而直到今天这种努力仍在继续。 对于文化概念的把握和认识, 是我们开展文 化社会学研究的入门。 然而, 在这一概念并未统一的时候, 我们开展文化社会学研究, 了, 解和分析前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为必要。 在对众多定义和分析的了解中, 我们实际就 是在逐渐展开对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认识, 逐渐进行该领域的分析与思考。 (文化社会角 度分析) 2.2.2 文化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化产业”一词原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领域中广 为人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同样让人关注。 而法兰克福学派更多的是从 ” 工业化角度解释文化产业,他们的“文化产业”更为确切的是翻译应该是“文化工业” 。到 了 20 世纪后半部分,西方的社会科学家对经济学和文化之间做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得到解 释文化和经济之间天然联系 1999 年 10 月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 从此, 文化产业迅速波及到经济发展的方 方面面。 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内涵争论十分复杂,据相关经济学家统计有上百种之多,由于 特定的环境的限制,主要在于对于文化产业的学理分析争议较大。与此同时,文化经济或者 经济文化正在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似乎远远的走在理论学家的前面也大大①① 的文化产业的视野。 到了二十世纪末期二十一世纪初期,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其内涵在学者之 间有着巨大的分歧。 首先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典型代表有英国的奥康纳: “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 主的那些活动, 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审视这个定义 是怎么即刻影响该部门的实践与变迁的。它首先包括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广 播、电视、出版、唱片、设计、建筑、新媒体――和‘传统艺术’――视觉艺术、手工艺、 剧院、音乐厅、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所有这些作为‘艺术’的活动都有资格获得 公共资助。 坎泰尔认为: ” “文化产业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 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期刊和书籍出版机构等等。 普拉 ” 特认为文化产业 “这一概念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物质生产中所牵扯到的各种活动有联系 (这 些形式如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及美术)” 。“它的价值在于整个生产价值链中,而不仅仅 是艺术家。 这样一种分类隐含着承认了构成创新产业单一活动的相互依赖性, 从而为战略分 析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基本依据。 ”③ ② ①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各个行业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侧重,即对于提供产品性质,经济 过程性质而言,还有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观察。就其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 业可以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或服务的行业。 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 文化产业可以被 定义为“按照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就制度而言, 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有现代意义、 与高科技尤其是数码经济技术发展最为紧 密结合的产业,并为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意义文化产业。 从国家的视野来看,各个国家又对文化产业有独特的理解。美国学者认为, “文化产业 泛指与文化和艺术相关的所有商业公司、 社会与私人组织机构、 部分政府职能机构或部门集 合,是文虎艺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经济体现。 ”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那些出自个 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 主要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 易市场、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等 13 个行业。澳大利亚文化部门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为四大 类。第一类为遗产类,包括博物馆、谷物和收藏品、环境遗产、图书馆档案等;第二类为艺 术类,包括文学和印刷、表演艺术、音乐创作和出版、可视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建筑设计、 广告设计、广播、电子媒体、电影等;第三类为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包括赛马、体育和健身 场地、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和健身器材的制造和销售等等;第四大类为其他文化娱乐类,包 括博彩、娱乐业、餐饮业、风景观光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文化娱乐产品的制造和销售 等。④既然文化产业分歧如此之大,那么应该怎样界定文化产业呢? 其实,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通常是指大规模制造和市场化销售。 。 制造要求的是一种技术性,销售是一种商业性。产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 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特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① ② ③ ④ 特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 制生产; 二是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 是应用 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动的总和。 文化产业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 履行最广 泛传播功能, 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 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环节 扩张: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文 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 们的精神需求、 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 相关产品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以及 市场投资要承担高风险为突出特点。 文化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需求金字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