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微信头像想搞个微信的具体步骤

《你会怎么做》女孩教老人用微信 耐心写操作步骤_综艺新闻_大众网
综艺新闻' />
  中国网娱乐11月2日讯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也常常面临许多困境,比如行动不便、缺少陪伴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11月2日晚21:10,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再度关注老年人群体,节目组同时在广州和昆明两座城市展开观察:当轮椅上的老人上坡遭遇困难时,当想念孙女的老人请教路人如何使用微信时,人们会怎么做?
  男生推轮椅老人上坡 眼眶泛红:想起了我爷爷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当你老了,走不动了。”如歌词中写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腿脚不灵活,行动不方便。为此,本期节目设置了这样的观察:当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在上坡的路上移动艰难时,路人会给予她帮助吗?
  看到这个场景,一个拿着玩具的小男孩快步走了过来,他把玩具放进口袋,主动推着老人前行,虽然身体前倾显得有些吃力,但他却坚持送到目的地。一路上,男孩并没有多说话,而是一步一步用全身力气推着老人往前走。
  另一位年轻小伙,见此情形也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一边推着老人,一边关心叮嘱:“你自己出来小心一点”。接着,他回忆起家里的长辈,眼眶有些泛红,“以前不懂得怎样孝顺老人,等到自己懂事后他们却已经不在了”。每个出手相助的人,都说出了类似的话语:“我们都有老人,帮忙是应该的。”“看到老人想起了家人,我爷爷也腿脚不方便,也需要人帮忙推!”……上坡路虽然费力,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
  18岁女孩耐心教老人用微信 用纸笔写下步骤
  腿脚不利索会带来行动不便,而不会用手机则有可能造成情感沟通障碍。在本期节目的另一组观察中,一位奶奶想给外地的孙女送上生日祝福,但她不会使用微信,于是在街头四处寻求帮助。看见这一幕,人们会愿意花几分钟时间去帮助这位陌生老人吗?
  面对老人的请教,坐在长椅上的女孩立刻把旁边的东西挪开,示意老人坐下。“发消息,点这个小加号,然后选择照片,再点一下就发给她了”女孩耐心地讲解道。担心老人记不住,女孩便从包里拿出纸笔,细心地写下刚才讲解过的步骤。纸笔和微信,两个时代的产物,却能连接同一种情愫!
  同样,一个正在发传单的男生也毫不犹豫地停下了手头上的工作。开始细心地教着眼前这位陌生的老人,贴心的他还主动帮奶奶给孙女发送了生日祝福,也用笔写下了微信的使用方法。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关心老人:“下雨天,注意安全。” 天气虽凉,但人心温暖。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他们都选择用行动出手相助,短短几分钟,传递出满满的善意。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每周四晚21:10,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h姣
11-02 14-11大众网娱乐
国内首档挑战演技的真人秀节目《演员的诞生》正在浙江卫视每周六晚22:00火热播出。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网络热议,本周将迎来实力演员舒畅的加入,在此前曝光的节目预告中,舒畅将上演一段惊心动魄的宫斗戏码,引发网友的强烈期待。
11-03 10-11南方娱乐网
蔡国庆去到学校之后,校长才开了一间废弃的教室作为合唱团排练的音乐教室,就更别提乐器、音响等各种设备了。另一边,虽然汪峰的合唱团在上一期就已经成功组建,但是刚刚开始排练,又遇到了许多问题。
11-03 11-11中国网娱乐
随着上周六《拜见小师父》首次汇报演出的结束,各位大徒弟们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演出形式,不仅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这才是发掘传统文化之美正确的打开方式啊”,就连音乐人高晓松也微博转发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起期待本周六晚20:30,东方卫视《拜...
11-03 11-11中国网娱乐
中国网娱乐11月2日讯由湖南卫视播出的经营体验类观察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客栈》,于本周即将播出第五期。在本期节目中,有一对情侣前来住店,客栈里顿时充满了粉红气泡,甜蜜气氛感染众人。敬请期待湖南卫视本周六22:00《亲爱的?客栈》!
11-03 11-11中国网娱乐
中国网娱乐11月2日讯昨天(1日),首部揭秘营口坠龙事件真相的电影《超自然事件之坠龙事件》在爱奇艺VIP会员独家上线,影片同期在京举行了首映礼。导演张涛、制片人白鹭携主演彭禺厶、刘银银、侍宣如等悉数亮相,和大家一起分享营口坠龙事件背后的故事。
11-03 11-11中国网娱乐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如何教爷爷奶奶玩微信?在安卓机上教老人玩微信步骤
互联网 & 12-26 10:35:14 & 作者:佚名 &
现在微信不仅是我们年轻人玩的一种聊天软件,老人家也参与进来了,为了让你的爷爷奶奶能和你微信聊天,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如何教爷爷奶奶玩微信,有需要的朋友快快来看看吧
微信现在已经是一款&全民应用&,甚至微信已经取代电话、短信、QQ等,成为人们最常用的联络工具。而经过数个版本的升级,微信现在的功能也已经很强大了。那如果我想让我的爷爷奶奶也玩微信可以吗?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何教爷爷奶奶玩微信,有需要的朋友快快来看看吧!
.为找到这个答案,我决定试着教教我外公学习使用一台备用的Android手机(酷派)玩微信。之所以没有选择苹果手机,是因为app下载、更新时都需要邮箱、密码,这对老人的视力和记忆力都不够友好。
背景补充:外公是个老牙科医生,长年读书看报,对互联网一窍不通,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当手电照明。对于我要教他使用智能手机的提议,他表示非常感兴趣(主要为了看相片),但也担心记不住。
第一件事便是将字体调到最大,确保老人戴上眼镜后能轻松阅读屏幕上显示的文字、数字。学会滑动解锁之后,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点了不进去呢?&这是因为他点击图标的时候手指在屏幕上轻微移动了一下,因此屏幕把指令识别为拖拽而不是点击。常年使用按键手机使得他还不习惯触屏的感应力度,这个问题在后面反复出现,但成功率也随着重复训练慢慢提升。
软件名称:微信 V6.5.6 for Android 官方中文免费 正式版软件大小:40.3MB更新时间:
第一课:拍照
操作步骤:打开相机&取景&点击拍照&查看照片
拍照的操作不是问题,仅重复了三次他就学会了。不过,由于点按拍照键时用力过度,成像总是有点模糊。在最后一个步骤时,老人表示无法从缩略图上看清楚刚拍的照片是哪张。于是我告诉他,离左上角越近就是越新的,一般都是发第一张,不完美地解决了找照片的问题。
第二课:将图片发送给微信好友
操作步骤:打开微信&打开对话框&点击&+&号&选择照片&发送
在正式开始前我为他注册好了微信号,并添加了几个常用的联系人,由于这些操作频次不高便没有纳入本次课程。不得不说,微信不是最适合&老年人智能手机入门&的应用,根源在于功能太多,对老人的记忆力是很大的挑战好。
但老人在知道微信是个什么东西之后,显得非常感兴趣,因为他可以从我们分享的照片、视频中看到我们的生活点滴。我先发给他一张照片,教他点击聊天条进入对话界面,然后开始教他发送照片。理解微信的多层次界面显然比相机要难了几倍。
首先是侧边栏经常被误触弹出,面对一屏幕密密麻麻的选项,他会不知所措。其次是跨应用的操作让他有点不能理解,如添加照片时跳出的照片窗口,到了这一步他总会忘了怎样进行&选定&发送&的操作。另外在打开一个窗口后,他还没有习惯点击返回键回到上一级菜单,我也没有在这里花过多时间解释,只介绍了收发照片的操作步骤。
最后,他独立为老伴拍摄了一张构图、光线都不错的全身照,并成功发送给了我,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宣告结束。
智能手机何时能走进老人的世界?
老人需要智能手机吗?当然!但市面上的Android智能手机基本都不适合老人使用,主要有下面两个问题:
信息密度过大&在单个页面上显示的东西太多,无论是设置选项个数、图文显示数量都需要大幅优化;
软件太复杂&一旦系统中有两层以上的页面,或者功能太多,都会带来理解困难。
因此如果要让老人愉快地使用智能手机,不但需要在UI上进行深度定制,还需要一个专门针对老人的开发者社区,两者搭配才能让老人玩微信成为轻松小事。此外,硬件方面也需要进行老人化定制,他们不需要发烧的CPU性能和3G以上的RAM,需要的是实用型功能(向传统老人机学习):
手电筒&常用功能(尤其在乡村地区);
收音机&散步必备;
长续航&最好做到三天一充;
报警键&紧急情况必备。
小小总结一番,结合传统按键老人机的硬件功能,和大幅简化的系统和应用,才是一台适合当代老人使用的智能手机。
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5%,预计该比例还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上升。
以上就是如何教爷爷奶奶玩微信步骤,大家现在有所了解吧,有需要的朋友快快教你的爷爷奶奶吧,让他们也和你用微信对话!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新闻热线:021-
老年群体使用微信数量增加 在群里分享已成习惯
&nbsp&nbsp&nbsp&nbsp视频聊天、刷朋友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聊天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nbsp&nbsp&nbsp&nbsp在群里联络感情、组织活动,在朋友圈上晒生活、转文章,微信甚至成了中老年人的网络主战场。其所作所为,与年轻人并无二致。&nbsp&nbsp&nbsp&nbsp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微信江湖”又有着别样的色彩,他们更认真、更严肃、更小心。&nbsp&nbsp&nbsp&nbsp拍完照片&nbsp&nbsp&nbsp&nbsp在群里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nbsp&nbsp&nbsp&nbsp晚上11点42分,花甲之年的“蝈蝈”把刚刚制作完成的一组“美篇”,发到微信“乐友摄影群”里。&nbsp&nbsp&nbsp&nbsp精选的20张颐和园系列摄影作品,是“蝈蝈”下午顶着严寒拍出来的,虚实结合的佛香阁远眺,落日余晖下的十七孔桥光影,经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再配上文字说明和背景音乐,迅速赢得“乐友”们点赞声一片。&nbsp&nbsp&nbsp&nbsp尽管群里35个成员基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摄影爱好者,但活跃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赶上天儿好的时候,从大清早到后半夜都有人在群里“以片会友”。&nbsp&nbsp&nbsp&nbsp“蝈蝈”算得上同龄人里的“技术控”,玩得转单反,做得来后期,微信对她来说更是“小菜一碟”,每次拍完照片,在群里分享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过去只能当面听老师讲,平时大家各拍各的,也不好交流。现在有了微信,随时可以发上来切磋技巧。我摄影本身说不上有多好,就是喜欢琢磨,看到谁拍了好片子,就问问用什么光圈,调什么速度,借哪个角度,这样进步起来也快。”&nbsp&nbsp&nbsp&nbsp作为摄影发烧友,“蝈蝈”加入的摄影群足有五六个,但这不过是众多微信群里的“冰山一角”:“家庭群、同事群、发小群、闺蜜群、同学群……只要想得到的关系,基本都有群了,朋友约着吃饭,在群里吆喝一声就行,省得像过去一样挨个打电话了。”&nbsp&nbsp&nbsp&nbsp哪怕出国旅游,“蝈蝈”也少不了用微信,“我们八个人去日本,那就临时建个日本群,跟另一拨人到美国,就再拉个美国之旅群。”到了酒店,“蝈蝈”总要第一时间把手机连上WiFi,“发通知、发照片都方便,还省钱呢!”&nbsp&nbsp&nbsp&nbsp虽说每天都会刷刷朋友圈,但“蝈蝈”觉得自己还算理性,“一般也就是早上和晚上看看新闻,发现好的文章就收藏或者分享到群里,要是遇到推销美容、首饰什么的,我看都不看直接跳过去。”&nbsp&nbsp&nbsp&nbsp过去在电视上看新闻&nbsp&nbsp&nbsp&nbsp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够了&nbsp&nbsp&nbsp&nbsp早上一睁眼,61岁的郎静宁就要开始找手机看微信,“过去总在电视上看新闻,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够了,微信群里也常常有人一早就发,消息灵通着呢!”&nbsp&nbsp&nbsp&nbsp两年多前,郎静宁到美国帮儿子带孙女,虽然有QQ和微博,但还是不能随时联系到朋友。在周围人的怂恿下,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转战微信,“儿子帮忙给下载安装的,具体怎么操作、有什么功能都是我自己瞎摸索的。”&nbsp&nbsp&nbsp&nbsp很快,她对微信“着了迷”,用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一坐在那儿,就拿起手机开始看,看别人到哪儿玩了,看群里有什么文章,感觉生活也跟着充实不少。”&nbsp&nbsp&nbsp&nbsp回国以后,郎静宁又开发出了微信的不少新功能。“儿子会把孙女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我,我挑出一小部分晒到朋友圈,其他的上传到微云保存起来。”虽然相隔万里,但她感觉孙女就在身边,“每天都能见到,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有些住在一个城市的,都未必能跟儿孙联系这么频繁。”&nbsp&nbsp&nbsp&nbsp由于“入门早”、“玩得熟”,郎静宁还成为老年大学素描班的微信群主,“群里三十多个人,时不时会有人发发课堂作业或者在家的练习,大家互相鼓励,画起来更起劲儿。”&nbsp&nbsp&nbsp&nbsp大多数时间,郎静宁习惯“宅”在家里,但这并不影响她感受外面的精彩生活,“上学期先是加了英语班的群,后来又被拉到了一个公益群,里面有医生、有律师,各行各业的人一起策划活动,随时随地都能参与进来,视野也跟着拓宽不少。”&nbsp&nbsp&nbsp&nbsp虽说对微信有“千般不舍”,但郎静宁不得不有所克制。7月底,她检查出眼底出血,过度用眼成为一大忌,“过去不注意,晚上躺床上也要看手机,现在不敢了。毕竟上了岁数,身体经不起折腾,再那么玩微信,眼睛就要坏掉了。”&nbsp&nbsp&nbsp&nbsp勤点赞 慎评论 千万不能说错话&nbsp&nbsp&nbsp&nbsp“我在手机上看到什么,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跟大家分享。”下午3点刚过,王玉玲的朋友圈里已经发送了几条信息,一条“延迟退休明算账”,一条“杀死体内癌细胞,你该吃什么”,还有两条“颈椎操”、“手臂操”。&nbsp&nbsp&nbsp&nbsp几乎每一天,王玉玲都会在朋友圈发送七八条消息,从生活常识、新闻资讯,到各种名人轶事、都市奇谈,可谓无所不包。&nbsp&nbsp&nbsp&nbsp这些信息,还是王玉玲认真筛选的成果――每天一睁眼,她“不起床就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刷一会儿微信。&nbsp&nbsp&nbsp&nbsp“我岁数大了觉少,五点多就醒了,起来怕打扰孩子睡觉,所以就先看会儿手机。”王玉玲用上微信,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起初只是因为跳舞的朋友之间为了方便联系,如今却成了她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现在进我们跳舞队,你不用会跳舞,但你得会用微信,要不你连什么时间在哪儿活动都知道不了。”&nbsp&nbsp&nbsp&nbsp在王玉玲看来,微信更大的作用,是能与亲戚朋友分享更多的信息。&nbsp&nbsp&nbsp&nbsp“我看十几条才发一条,都是我觉得对别人有用的。”每看到一条“好信息”,王玉玲都会在自己的朋友群和朋友圈同时发送,有时还会有针对性地发送一些信息――舞友群里,她会转发名人八卦;若是亲戚群,她就转发新闻资讯;换到邻居群,则是亲子教育。&nbsp&nbsp&nbsp&nbsp而一条信息如何算是“好”,王玉玲也有着一套自己的标准,传播信息知识是好;了解大事小情是好;就算是奇闻怪谈,只要是没有惊悚的画面,还能博朋友们一乐,自然也是好的:“最喜欢的还是能传播正能量的。比如老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我喜欢读,也希望别人看到。”&nbsp&nbsp&nbsp&nbsp转对了消息,才刚刚做了一半,王玉玲每天还要浏览朋友们发送的信息,并且给出“恰当的回应”。&nbsp&nbsp&nbsp&nbsp“你看人家发的文章,得想想是个什么意思,不要瞎评论。评论的跟人家想法不一样,对方看了会不高兴。”例如退休金的调整新闻,有人觉得涨得多,有人则觉得涨得少,遇上此类文章,王玉玲通常“会转,不评论”。&nbsp&nbsp&nbsp&nbsp王玉玲还总结了微信转发三原则――勤点赞,慎评论,千万不能说错话:“用微信是为了大家开心,不能给人添堵。”&nbsp&nbsp&nbsp&nbsp微信 微信 只能微微信&nbsp&nbsp&nbsp&nbsp打开微信,将提示有未读消息的几个群一一标为已读,只点开孩子发来的信息瞅了几眼,所有的操作,黄建国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nbsp&nbsp&nbsp&nbsp“消息太多,全是假的、重复的,没意思。”就在大半年前,66岁的黄建国还是个微信狂人,每天定时在群里发笑话,朋友圈里发搞笑视频,让他成了朋友间有名的“段子手”。&nbsp&nbsp&nbsp&nbsp只有黄建国心里明白,那些让老伙伴儿们笑得前仰后合的笑话,其实都是网上“扒”来的,如果听众换成自己的孩子,只会换来一句“我早看过了”。&nbsp&nbsp&nbsp&nbsp那时的黄建国,还觉得孩子和自己有代沟,然而刷了半年的手机,他终于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把段子都看光了”的人。&nbsp&nbsp&nbsp&nbsp就连网上的谣言,黄建国都转着圈看了几遍,“事儿都一样,时间地点不一样”。外加孩子传授了几条破解谣言的窍门,黄建国发现,朋友之间传播的,绝大多数消息只是胡拼乱凑的文章。&nbsp&nbsp&nbsp&nbsp“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黄建国坦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既让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无所适从。外加老年人老实、认真,对于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往往不加判断盲信盲从:“看多了眼睛疼脖子酸,一点好处都没有。”&nbsp&nbsp&nbsp&nbsp即便如此,“该发该转”的微信,黄建国还是一个不落,因为这关乎朋友之间的关系远近,也是“面子”问题,许多朋友都认同的逻辑是:“发了信息你得赶紧回”。&nbsp&nbsp&nbsp&nbsp就算是明摆着的谣言,黄建国也不会戳穿,有时还随手点个赞,“我其实都不看,偶尔瞅瞅标题,就是知道大家在讨论什么,别见面冷场。”&nbsp&nbsp&nbsp&nbsp主笔 吴楠 宗媛媛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老年群体使用微信数量增加 在群里分享已成习惯
日 19:17 来源:北京晚报
&nbsp&nbsp&nbsp&nbsp视频聊天、刷朋友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聊天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nbsp&nbsp&nbsp&nbsp在群里联络感情、组织活动,在朋友圈上晒生活、转文章,微信甚至成了中老年人的网络主战场。其所作所为,与年轻人并无二致。&nbsp&nbsp&nbsp&nbsp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微信江湖”又有着别样的色彩,他们更认真、更严肃、更小心。&nbsp&nbsp&nbsp&nbsp拍完照片&nbsp&nbsp&nbsp&nbsp在群里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nbsp&nbsp&nbsp&nbsp晚上11点42分,花甲之年的“蝈蝈”把刚刚制作完成的一组“美篇”,发到微信“乐友摄影群”里。&nbsp&nbsp&nbsp&nbsp精选的20张颐和园系列摄影作品,是“蝈蝈”下午顶着严寒拍出来的,虚实结合的佛香阁远眺,落日余晖下的十七孔桥光影,经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再配上文字说明和背景音乐,迅速赢得“乐友”们点赞声一片。&nbsp&nbsp&nbsp&nbsp尽管群里35个成员基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摄影爱好者,但活跃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赶上天儿好的时候,从大清早到后半夜都有人在群里“以片会友”。&nbsp&nbsp&nbsp&nbsp“蝈蝈”算得上同龄人里的“技术控”,玩得转单反,做得来后期,微信对她来说更是“小菜一碟”,每次拍完照片,在群里分享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过去只能当面听老师讲,平时大家各拍各的,也不好交流。现在有了微信,随时可以发上来切磋技巧。我摄影本身说不上有多好,就是喜欢琢磨,看到谁拍了好片子,就问问用什么光圈,调什么速度,借哪个角度,这样进步起来也快。”&nbsp&nbsp&nbsp&nbsp作为摄影发烧友,“蝈蝈”加入的摄影群足有五六个,但这不过是众多微信群里的“冰山一角”:“家庭群、同事群、发小群、闺蜜群、同学群……只要想得到的关系,基本都有群了,朋友约着吃饭,在群里吆喝一声就行,省得像过去一样挨个打电话了。”&nbsp&nbsp&nbsp&nbsp哪怕出国旅游,“蝈蝈”也少不了用微信,“我们八个人去日本,那就临时建个日本群,跟另一拨人到美国,就再拉个美国之旅群。”到了酒店,“蝈蝈”总要第一时间把手机连上WiFi,“发通知、发照片都方便,还省钱呢!”&nbsp&nbsp&nbsp&nbsp虽说每天都会刷刷朋友圈,但“蝈蝈”觉得自己还算理性,“一般也就是早上和晚上看看新闻,发现好的文章就收藏或者分享到群里,要是遇到推销美容、首饰什么的,我看都不看直接跳过去。”&nbsp&nbsp&nbsp&nbsp过去在电视上看新闻&nbsp&nbsp&nbsp&nbsp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够了&nbsp&nbsp&nbsp&nbsp早上一睁眼,61岁的郎静宁就要开始找手机看微信,“过去总在电视上看新闻,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够了,微信群里也常常有人一早就发,消息灵通着呢!”&nbsp&nbsp&nbsp&nbsp两年多前,郎静宁到美国帮儿子带孙女,虽然有QQ和微博,但还是不能随时联系到朋友。在周围人的怂恿下,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转战微信,“儿子帮忙给下载安装的,具体怎么操作、有什么功能都是我自己瞎摸索的。”&nbsp&nbsp&nbsp&nbsp很快,她对微信“着了迷”,用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一坐在那儿,就拿起手机开始看,看别人到哪儿玩了,看群里有什么文章,感觉生活也跟着充实不少。”&nbsp&nbsp&nbsp&nbsp回国以后,郎静宁又开发出了微信的不少新功能。“儿子会把孙女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我,我挑出一小部分晒到朋友圈,其他的上传到微云保存起来。”虽然相隔万里,但她感觉孙女就在身边,“每天都能见到,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有些住在一个城市的,都未必能跟儿孙联系这么频繁。”&nbsp&nbsp&nbsp&nbsp由于“入门早”、“玩得熟”,郎静宁还成为老年大学素描班的微信群主,“群里三十多个人,时不时会有人发发课堂作业或者在家的练习,大家互相鼓励,画起来更起劲儿。”&nbsp&nbsp&nbsp&nbsp大多数时间,郎静宁习惯“宅”在家里,但这并不影响她感受外面的精彩生活,“上学期先是加了英语班的群,后来又被拉到了一个公益群,里面有医生、有律师,各行各业的人一起策划活动,随时随地都能参与进来,视野也跟着拓宽不少。”&nbsp&nbsp&nbsp&nbsp虽说对微信有“千般不舍”,但郎静宁不得不有所克制。7月底,她检查出眼底出血,过度用眼成为一大忌,“过去不注意,晚上躺床上也要看手机,现在不敢了。毕竟上了岁数,身体经不起折腾,再那么玩微信,眼睛就要坏掉了。”&nbsp&nbsp&nbsp&nbsp勤点赞 慎评论 千万不能说错话&nbsp&nbsp&nbsp&nbsp“我在手机上看到什么,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跟大家分享。”下午3点刚过,王玉玲的朋友圈里已经发送了几条信息,一条“延迟退休明算账”,一条“杀死体内癌细胞,你该吃什么”,还有两条“颈椎操”、“手臂操”。&nbsp&nbsp&nbsp&nbsp几乎每一天,王玉玲都会在朋友圈发送七八条消息,从生活常识、新闻资讯,到各种名人轶事、都市奇谈,可谓无所不包。&nbsp&nbsp&nbsp&nbsp这些信息,还是王玉玲认真筛选的成果――每天一睁眼,她“不起床就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刷一会儿微信。&nbsp&nbsp&nbsp&nbsp“我岁数大了觉少,五点多就醒了,起来怕打扰孩子睡觉,所以就先看会儿手机。”王玉玲用上微信,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起初只是因为跳舞的朋友之间为了方便联系,如今却成了她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现在进我们跳舞队,你不用会跳舞,但你得会用微信,要不你连什么时间在哪儿活动都知道不了。”&nbsp&nbsp&nbsp&nbsp在王玉玲看来,微信更大的作用,是能与亲戚朋友分享更多的信息。&nbsp&nbsp&nbsp&nbsp“我看十几条才发一条,都是我觉得对别人有用的。”每看到一条“好信息”,王玉玲都会在自己的朋友群和朋友圈同时发送,有时还会有针对性地发送一些信息――舞友群里,她会转发名人八卦;若是亲戚群,她就转发新闻资讯;换到邻居群,则是亲子教育。&nbsp&nbsp&nbsp&nbsp而一条信息如何算是“好”,王玉玲也有着一套自己的标准,传播信息知识是好;了解大事小情是好;就算是奇闻怪谈,只要是没有惊悚的画面,还能博朋友们一乐,自然也是好的:“最喜欢的还是能传播正能量的。比如老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我喜欢读,也希望别人看到。”&nbsp&nbsp&nbsp&nbsp转对了消息,才刚刚做了一半,王玉玲每天还要浏览朋友们发送的信息,并且给出“恰当的回应”。&nbsp&nbsp&nbsp&nbsp“你看人家发的文章,得想想是个什么意思,不要瞎评论。评论的跟人家想法不一样,对方看了会不高兴。”例如退休金的调整新闻,有人觉得涨得多,有人则觉得涨得少,遇上此类文章,王玉玲通常“会转,不评论”。&nbsp&nbsp&nbsp&nbsp王玉玲还总结了微信转发三原则――勤点赞,慎评论,千万不能说错话:“用微信是为了大家开心,不能给人添堵。”&nbsp&nbsp&nbsp&nbsp微信 微信 只能微微信&nbsp&nbsp&nbsp&nbsp打开微信,将提示有未读消息的几个群一一标为已读,只点开孩子发来的信息瞅了几眼,所有的操作,黄建国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nbsp&nbsp&nbsp&nbsp“消息太多,全是假的、重复的,没意思。”就在大半年前,66岁的黄建国还是个微信狂人,每天定时在群里发笑话,朋友圈里发搞笑视频,让他成了朋友间有名的“段子手”。&nbsp&nbsp&nbsp&nbsp只有黄建国心里明白,那些让老伙伴儿们笑得前仰后合的笑话,其实都是网上“扒”来的,如果听众换成自己的孩子,只会换来一句“我早看过了”。&nbsp&nbsp&nbsp&nbsp那时的黄建国,还觉得孩子和自己有代沟,然而刷了半年的手机,他终于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把段子都看光了”的人。&nbsp&nbsp&nbsp&nbsp就连网上的谣言,黄建国都转着圈看了几遍,“事儿都一样,时间地点不一样”。外加孩子传授了几条破解谣言的窍门,黄建国发现,朋友之间传播的,绝大多数消息只是胡拼乱凑的文章。&nbsp&nbsp&nbsp&nbsp“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黄建国坦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既让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无所适从。外加老年人老实、认真,对于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往往不加判断盲信盲从:“看多了眼睛疼脖子酸,一点好处都没有。”&nbsp&nbsp&nbsp&nbsp即便如此,“该发该转”的微信,黄建国还是一个不落,因为这关乎朋友之间的关系远近,也是“面子”问题,许多朋友都认同的逻辑是:“发了信息你得赶紧回”。&nbsp&nbsp&nbsp&nbsp就算是明摆着的谣言,黄建国也不会戳穿,有时还随手点个赞,“我其实都不看,偶尔瞅瞅标题,就是知道大家在讨论什么,别见面冷场。”&nbsp&nbsp&nbsp&nbsp主笔 吴楠 宗媛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赞变头像具体步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