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不是最重要的,这位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把这件

房子是不是最重要的?这位底层逆袭、9年搬6次家的清华毕业生,把这件事讲透了!_上海同城帮_&|&&|&&|&&&&&&&
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大视野最近,关于“房价”“限购”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在“逃离北上广”问题上也出现了更多争论。今天,一篇来自自媒体账号“小万工”的文章在小编的朋友圈刷屏,分享、转发者大多是来自北上广等饱受“房价”“逃离”困扰的年轻一代。文章阅读量已达10万+,点赞6106次,作者是小万工,想必你们都已经看过了她的文字。篇幅稍长,读完或许能解答一些疑惑,我们评论区里见。本文由“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万工”图片来自网络,黄有维的水彩画《你记忆里的故乡》我和我的丈夫都是从湖北五线小县城考到TOP2的,他北大物理,我清华建筑。我目前在北京顶尖开发商负责高端住宅;他在北京顶尖高中分校区做高中老师,物理学科带头人。我们本科毕业留京至今九年,期间搬了六次家,最近的这第七次,正在打包准备搬回武汉。近来看到我的朋友圈被好多“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逃离回二线”的文章刷屏,文章里充斥着疑问、遗憾和不满,让我特别想记录一下我们这些年的故事,同样关于房子但画风截然不同的故事。我们虽然九年搬家六次,但其实每次搬家都是欢欢喜喜的。08年毕业,我从清华紫荆公寓搬到顺义的新员工宿舍。公司在朝阳区,离宿舍有1个半小时车程。刚毕业薪俸微薄,租不起附近的房子,真的很感恩公司提供宿舍。每月400不到的房租,朝北的小单间,从学校四人间搬到个人的小单间,反而觉得人均居住面积显著提升。期间印象最深是,父母带着他们的母亲一起来北京玩。当时是夏天,父亲执意不肯住宾馆,我们一家人就在我的小单间里打地铺,两位奶奶睡在床上,我和父母睡在地上。父母看到我的状况有些心疼——毕竟独生女,在五线小城虽然家境工薪,也是住着大房子,读了那么多书,来了北京反而生活质量这么低。我安慰他们说,我很喜欢我在北京的工作,同事优秀,领导也很好,而且我一个人睡不了两张床,小单间正好。在这个小单间里,我做完了自己负责的第一个郊区小盘,那时北京房价刚开始起飞,400套房子一天售罄。第二次搬家是一年后,我和当时还在北大念硕士的男友结婚。为了他念书方便,我们搬到万柳——租了个小一居。房东是一对老北京夫妇,听说我们是租来做婚房的,特地粉刷了墙面,绿色的门窗、水磨石的地板都擦得屋明几净。贴上喜字,我们在亲友的见证下办了盛大而简朴的教会婚礼,特幸福地裸婚。真的是裸婚,我用那个季度的奖金交完租金和婚礼费用,手头就只剩两千块钱。但是特别幸福,我俩十二岁相识,中学六年同班,大学六年恋爱,终于能和自己最爱的人结婚,真是有情饮水饱的感觉。万柳离我们的大学都很近,新婚燕尔,懒得开火就骑车去学校吃饭,周末在未名湖旁边散步,去紫操踢球,虽然住的简单,但回忆起来都是甜蜜。那时我每天上班都路过当时单价2万的万泉新新家园,也曾经酸酸地想过自己是不是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小区,但是于当时的我们,这已是天文数字。所以对于房子也只是想想,有衣有食有相爱的人同住,就很知足。住万柳那年,北京土地市场还很活跃,负责一个郊区大盘之余,我做了30多个拿地项目,没日没夜地加班,终于通过投标拿到了自己经手的第一块土地。第三次搬家是在婚后两年,我怀孕了,他也快要毕业,考虑到万柳离我上班的地方太远,而且有了孩子不够住,我们租了一个朝阳区公司附近的两居。期间,我发现单位的集体户口孩子无法落户,才把买房提上日程。2010年房价已经飞涨,我们快速地在公司当时所有的楼盘中挑了一个唯一能买的起的五环外小两居(特别巧就是我之前投标获取的那个项目)。首付30万,双方父母各支持了一部分,交完了首付和各种手续费,卡里什么钱都没有了,当时都有点担心下个月工资发了够不够生娃产检的费用。我们在租的团结湖小两居里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宝宝。双方父母都未退休,我姨来帮我看孩子,她女儿大学毕业,我邀请表妹来北京找工作,住我们家。期间,我的好朋友被房东赶了出来,一时找不到房子,我又让她先住我们家。所以这个团结湖50平米的小两居,最多的时候住过6个人——闹哄哄地很拥挤,以至于我妈都说我这时候要孩子不是好时机,应该等房子妥当再要。但是我每天下班骑车回家看到可爱宝宝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幸福,只要是因爱而生的孩子,其实不拘在什么房子里,也无所谓什么好时机。就在这个团结湖的六人间里,我完成了我司第一个20万平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由于公司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接手,直到孩子生产前一天我都在工作。孩子一岁多断奶,我们终于搬到了属于自己的五环外小房里,从租住的老破小搬到自家的远小新,看到整洁干净的卫生间和厨房,居住幸福感爆棚,孩子和老人也都很开心。此时丈夫已经研究生毕业,其实物理系毕业的时候还是有好多选择的,可以去搜索公司,大国企,高中老师——诸多OFFER里高中老师是收入最低的。他问我我的期待,我说看你最想做什么吧。他说他还是想当老师,也许干别的能赚的多,但始终觉得做教育是最有意义的工作。我说那好啊,反正我工作忙,这样你以后可以看孩子哈哈,于是他就真的成了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我们搬到南边的时候,他本来联系好调到家门口中学,但那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还没有高考,所以想着把他们送走再调过来,就开始了西南五环到东北五环的痛苦通勤,没办法只能周中住在学校,周末回家。我那会正负责北京第一个地铁上盖项目,在地铁车辆段上建商业综合体、普通住宅和公租房,各种规范限制,做得特别艰难,也常常不着家。这样过了小半年,虽然住的很好,但我们都觉得挺难以忍受,我和孩子一周只能见到一两次爸爸——如果家人都不能住在一起,房子再好有什么意义?为了让他能安心带完那届高三,我们第五次搬家。寄居到东五环他们学校提供的宿舍里,里面所有的家具是一张床、一个衣柜、一把椅子。女儿很有意见,她很喜欢我们自己的那个房子,但是我跟她说,住这里虽然很小,你可以天天见到爸爸了啊。她想了想就说:嗯,房子不重要,还是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于是在这个小小的不足30平米的房子里,我们一家生活了十个月,每天爸爸都有时间陪孩子,尽管家里的东西少到孩子都能数清楚,这又如何——其实人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就是很少,所需的空间也不大啊。在这个小房子里,我完成了自己做地产设计师以来唯一一个不挣钱的项目——一个大型养老公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小房子里,我们又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在二宝出生之前,毕业后的第六年的第六次搬家我们终于真正搬回了南五环外的小家,丈夫也开始在家门口学校上班的幸福生活。我司的房子确实住着很舒服,地铁房、大商场、大公园、从幼儿园到中学名校贴牌全程教育。说实话看着之前在模型里、PPT里看到的方案,现在变成真正的建筑,鲜活的社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其间,是特别奇妙又有成就感的,这感觉也许只有做建筑的人才能体会。有时想到在这个我司最低装修标准的两居里住着的我,负责着北京市场上最高端的精装别墅项目,也常常自嘲“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大姨又继续来帮忙带老二,丈夫则负责接送在旁边上幼儿园的老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们的收入也渐渐宽裕。想着父母快退休,孩子大了需要独立房间,去年把手头的小房子卖掉作为首付,贷款买了一个四居。本来筹划着第七次搬家和父母一起住上大房子,我们却特别意外地决定回武汉。跟朋友道别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不理解,有房有车有户口有事业,觉得我们是最不可能“逃离”的那一类人。但其实丈夫一直想回去,回武汉也能去国内顶尖的中学,而且离父母近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照料。恰好我们公司有一个内部调动去武汉的机会,我参与竞聘,发现这几年武汉的变化非常明显,在一线限制人口的格局下,二线城市强势崛起,大江大湖大武汉也有不逊于北京的事业空间。但是真的很纠结,毕竟在北京待了十四年,我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和丈夫商量了许久,就家庭而言,去武汉父母和孩子都能有更好的照顾,提升整体幸福感,武汉的基础教育质量也不错;就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我们俩无论在北京或在武汉有很好的发展。最后促使我们下定决心走的,是我们俩觉得自己去武汉相比留在北京,尽管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肯定会有更大的行业影响力,能服务更多需要更好建筑,需要更好教育的人。唯一不好的是,武汉也限购,回去估计还是继续租房子,继续搬家的生活。但是我现在觉得这真的是最不重要的了。记得之前丈夫加班做物理实验的时候,我为了催他回家,就给他发微信: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在我心中,物理不是最重要的, 爱才是!”后来我去了地产公司,一天到晚要折腾买各种房子,他就会调侃我:“老婆,在我心中,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说来惭愧,很多人觉得房价上涨,地产行业的人至少是受益者,其实不是,家庭没有积累对谁来说都很难,08-17年,我们也错过了无数上车的机会,而且在地产公司,明明看着自己做的好多楼盘知道买了就会涨的,但就是没钱那种感觉也好纠结啊!但这又如何呢,我真的明白——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其实我们在北京14年,回忆起来确实没住过什么所谓的好房子,可能住过的唯一属于所谓上层阶级的房子就是清华和北大的宿舍。但是,在我工作的9年间,我亲手操盘设计建设了数以万套计公租房、商品房、高端别墅、老年公寓、商业综合体、幼儿园,影响和改善了千千万万北京人的生活。虽然这些项目不一定那么完美,但我真的是怀着敬畏之心,竭尽所能地认真对待我所建造的城市,以及在这城市中生活的倾尽所有购买房屋的人民。看最近的好多讨论,好像大家对TOP2的人物设定就是TOP2毕业就打上了上层阶级的烙印,理所当然应该留在一线住上大房子,孩子上好学区,不然就是社会出了问题不尊重知识。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所受的教育,从来没有承诺我们有TOP级的物质生活,更多地是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失德,都不丧志。就像先贤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像新约圣经中保罗说的“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我和丈夫都特别喜欢北京大学前身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侍”。我们深信我们所受的教育,绝不是仅仅为了留在北京获取户口,或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物质享受,更不是仅仅为了后代能保住所谓的TOP2阶层,而是因着有立定的心志。既然通过教育晓得真理,就得以自由,不追随世俗的潮流,而是努力去服侍和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至于我们的孩子,若是始终能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那他或在北京,或在武汉,或进渣小,或上牛中,或居豪宅,或居陋巷又怎样?他始终处在一个比所谓有房阶层更高的,永远不用担心滑落的被爱的阶层!延伸阅读:你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文 | 吃饱了睡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吃饱了睡的小窝”(ID:sanqinyuanchuang)1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存在一个“标配”的人,迫切成为这个“标准件”,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年轻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标配”就是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年年拿奖状,给父母长脸面。如果生了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就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去对比,在对比中越发觉得自己家的是个“残次品”。被父母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对比久了,很多孩子自己也会慢慢觉得自己是个“非达标产品”,自信心受到剧烈打击,最后沦为破罐子破摔。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就是在两年内有房有车,三年内结婚生子,如果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些事情,就会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人生赢家”。一个读者,女孩,26岁,当她看见同学和同事都纷纷走向婚姻,结婚秀娃,她十分焦虑,焦虑到失眠。因为她妈妈说过,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在24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28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这样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标配”。这个女孩看着身边的闺蜜一个个都成为了“人生赢家”,尽管自己事业节节攀升,但还是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因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标配”。2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样的男人算是相对成功的男人。几个朋友都认为,30岁之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一笔不少的存款,这样的状态才算是30岁男人的标配。如果男人再优秀点,房子住200平,车子100万,这比“标配”升级一点,算是人生的“豪配”。多数男人,为了达到“标配”,成为一个“标准件”男人,焦虑不安,整日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感觉自己没有“男人尊严”。一个朋友说,自己曾经成绩碾压一切学渣,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错,但是距离在北京买房,还差一点。而他的一些同学,在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达到“标配”。看着别人晒娃秀恩爱,全是岁月静好。而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觉得很失败。“人生赢家”这个词,似乎成了褒扬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而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人生赢家”,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有房有车”和“结婚生子”。然而,人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3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些人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让父母早日抱上孙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让父母也成了人生赢家。还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书,或者创业,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因而他们的“标配”人生就被延后,甚至到40岁都孤家寡人,租房过日子。除了一些人自己着急过“标配”人生,中国的很多父母,更是着急让孩子尽快过上“标配”的人生。很多父母会认为,只有生一个“标配”的孩子,才足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也会沾沾自喜自己的优良基因。不仅如此,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也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配”的人生,24岁前结婚,26岁前生一胎,30岁前生完二胎,然后自己享受“抱孙子”的预期计划。只有这样,为人父母才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标准”。事实上,很多层次越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低。结果也往往是,对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就越高。4人生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旅行,如果把人生当成了赌博、追赶、攀比。这样的人生,注定和焦虑永伴。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们都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每个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我见过急于过“标配”的人,他们给自己定了详细的人生“目标”,对房,车,存款,结婚,孩子……都会做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计划,认为只有如期完成,才能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其实,“人生赢家”不过是过上了大众的“标配人生”,对于这种标配模式的生活,其实是挺无趣的。把人生过成了“标准答案”,成为了庸俗的“大多数”,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无趣罢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如此,才算没有辜负岁月。5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孩子设定“标配”,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讽别人的“非标配”,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如果世间存在“标配”的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值一过。没有无比正确的生活,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拥抱爱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回馈社会。那么你走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政商大视野有广阔的视野才能成就人生大格局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左边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Relevant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