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理。请问数字cdc货币可信吗吗?

GEC数字货币是如何来赚钱的?
不少朋友第一次接触数字货币时,总有那么一个困惑:怕伤人脉,怕别人说闲话,以为它赚的是人头费,尤其是那些干了一辈子传统生意的老板们,更是有这方面的顾虑和想法。因而,很多的朋友在咨询数字货币时,不理解:数字货币是怎么升值的?会员们究竟是赚谁的钱?又是怎么来赚钱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输家的平台?又为什么说它是只赚不赔的平台?这数字货币的钱到底来自于哪里?首先,我们要知道财富是怎样产生的?根据资本的运动性和增值性,财富来自于资本的不断流通当中,只有资本流通才能产生财富。而事实上,比特币是这样,莱特币是这样,通发股也是这样。那怎么才能使得资金流通?是市场!是需求!尤其我们今天的数字货币,它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资本流动的市场平台。它的属性之一是稀缺性:总量限定,永不增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单边上扬的市场走势图,什么是单边上扬市场?就是只涨不跌的市场。为什么只涨不跌呢?因为,自比特币成功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参与数字货币是可以赚钱的,加上就连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在答中外记者会上都这样说:数字货币属于数字资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商界、政界和社会各界的玩家们,他们如今都來购买这样一种数字资产!但是这数字货币的供应量又是有限的,而参与进来的资金且是无限的,即买的人永远比卖的人多。什么是市场价值?万达集团欠债4000亿,市值却高达6340亿,前两年京东、美团、滴滴、迅雷等明企年盈利皆为负数,市值却高达几十几百亿——因为他们有几百几千万会员!尤其是,眼下总是有那么一群聪明的商家,他们又将自己所购买的数字货币用商业活动去送给消费者,以抢占自己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必然形成求大于供的局面,最终促使其数字货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其结果是数字货币在短期内它必然是只涨不跌的。GEC平台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通过免费GEC注册、免费获得GEC云矿机,参与的人多了,它的市场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只有更多的人持有了,市场份额做大了,它才会有价值,如果只有少数人持有,即便是黄金它也毫无价值!大量的事实已证明数字货币是资金流通的最好的方式,因为它能让资金不停的流动,从而升值并产生财富。所以,我们做数字货币赚的钱来自于资金和商品的流通,来自于市场,我们赚的就是市场的钱。我们再打一个比喻:假如你三年前买了一处10万元的房产,现在卖了50万,那么,请问你挣的是谁的钱?你肯定会回答:我挣的是市场的钱!对,你挣的是市场的钱!所以,我们做数字货币也一样,你所挣的是只赢不输的钱,它也是市场的钱!数字货币赚钱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的。如今李嘉诚在玩,马云在玩,小米的雷军也在玩,就连许多闲着没事的影视名星和歌星也玩起了数字货币。一句话:数字货币,卖家赚的是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钱,这就如同股市中股民赚钱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但数字货币没有股市的风险,不会涨跌无常,更不会一旦套牢就血本无归!所以,五年前在全国第一届网商大会上口吐狂言的马云现在又发话了,他说:财富的未来一定属于数字虚拟货币,不是美元,也不是黄金!(五年前,马云说的“你们现在不从事电子商务,五年之后肯定要后悔”,目前早已成为事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按捺不住了,他说:虚拟数字货币,比传统货币会更好!甚至连奥巴马身边的红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虚拟货币,将拥有更长远的未来!
去搜狐新闻(资讯版)参与此竞猜
搜狐新闻资讯版
给你发了一个红包
下载搜狐新闻(资讯版),领现金红包
每天阅读新闻还能领取现金奖励哦金融科技: 凭空生财,数字货币真的是新一轮庞氏骗局?
最近数字货币的火爆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比特币暴涨暴跌这类新闻已经变为常态后,各色代币的价格都涨得让人惊呼看不懂。除了传统的几大老牌数字货币之外,花样繁多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那么到底这些虚拟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鬼?这些凭空出现的东西为什么能创造层出不穷一夜暴富的故事。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钱到底是哪里来的?短时间内出现所有人净值都大幅上升的情况,这熟悉的节奏和味道,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庞氏骗局的另一个马甲?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区块链技术。说实话,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个特别好懂的概念,特别是有了智能合约之后。我不是这方面专家,我尽量用非程序员的语言和比喻来解释一下区块链技术,然后再讨论那些神奇的币。
所谓支付这个行为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债务转移。微信红包这种支付,是把腾讯本来欠我的钱,变成欠你的钱。我把从微信里提款的权力(对腾讯的债权)转移给了你。支付宝转账这个中间人角色就是阿里巴巴,银行汇款这个角色就是银行,纸币支付扮演这个角色的是央行。
这个体系是能运作的,前提是你得信任中间人。假设有一天王者荣耀被彻底封死,腾讯其他业务也被突然勒令关停,腾讯宣布立马倒闭。那好了,微信余额就是一笔不知道能不能追得回来的债务了。或者哪天阿里巴巴宣布其实马云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来着,阿里系就是为了获取地球人信息,阴谋所有地球人都只剩一只手,现在目的达到,开始直接关掉所有业务。那你的支付宝余额也没啥用了。
当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如果中间人给自己偷偷加点菜呢?中央银行放放水,所有人持有现金的人的财富就被稀释了。如果涉及到中间人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你能指望他永远公平公正吗?
从人类金融史来看,央行赖账的黑材料不少,说好见票兑付黄金的不作数了,说好联系汇率(见票兑付外汇)的不作数了,这种事比比皆是。另外给自己加个菜,通过新增货币给政府融资这样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那有啥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一个叫中本聪的人提出了一个设想。talking is cheap,人家真的code出来了。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一个神奇的小岛上的支付做法。
这个是巨大版孔方兄,因为实在很重,所以肯定不能像我们中国人的孔方兄一样揣在兜里赶集去。那怎么流通贸易呢?方法是,在上面写交易记录。
某年某月某日,该石块由原拥有者张三支付给李四。
好了,这枚大石头货币就归李四了,李四有一天要花这笔钱了,就在这个石头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李四将该石块支付给王五。这块石头就归王五了。
这当中没有中央银行,没有商业银行,没有支付宝,没有腾讯。谁都不依赖,唯一依赖的是大家要承认石头上所写的内容。
至于石块在哪里是无所谓的,就是费人力把石头搬运到岛的另外一面,财富的分配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大家想想这个体系能作弊吗?
当然是可以的,首先如果石头是可以被破坏的。假如我和王五有仇,那么我可以把最后归王五的那块石头毁掉,把表面磨平。
或者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石头后面擅自写,王五支付给我赵六,第二天早上大家醒过来就会认为是我赵六的了。王五不承认,我可以说他是半夜给我的,现在想抵赖。
比特币是一种类似的支付记账体系,它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来规避这个问题,并设计了一套奖励体系来使得整个硬件体系的开销有人支付,并且能够得到激励。
将上面那个例子里的做法搬到网上,alice要支付给bob一枚比特币,alice 会向所有人广播一条信息,我alice现在要支付给bob一枚比特币,从此这枚比特币的归属权不再是我alice,而是bob了。这里我们要警惕,这里的受益人bob是否在假冒alice的名义呢?就跟夜深人静的时候赵六一样。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不同于大石头上刻字的做法,区块链技术使用一种叫做数字签名的办法来验证身份。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数字签名没关系,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每个人的笔迹是非常不同的,非常独特而又无法伪造的。并且他人能够鉴定笔迹。
alice 以自己名义向所有人写了一封信,用alice独特的笔迹写道:我alice将这枚比特币支付给bob,请所有人见证。
这时候在区块链网络里的所有人,都拥有鉴定笔迹的能力,大家拆开信一看,果然是alice的笔迹,于是大家就把这封信归档。以后要追查这枚比特币是谁的时候,只要大家在真信档案里面追到最后,就知道谁拥有这枚币了。
哪天alice反悔了,说我没有给这枚币。这是不可能抵赖的,所有人都收到信并且验证过了。
一旦产生档案,就是永远档案,在算法上可以保证它不会消失,任何一台相关的计算机坏掉,都不会影响整个体系的运作。(不关心原理,只要知道确实做到了就OK,中间人体系下中央节点损坏就是毁灭性事件)
这个归档不是在某个中央银行的数据库里,而是在一个peer-to-peer的网络里,验证笔迹这件事情(数字签名的验证),是一件耗费计算量的事情。而这个网络里需要有那么多人来共同见证这事情,为了激励这些验证和存储,相应劳动者会在一个规则体系下得到币的奖励,这就是挖矿。
其实区块链和石头孔方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是一种公共见证的转移记账体系。不过,我们的区块链技术在上线多年,比特币变得很值钱后,一直没有被攻破,体系的设计非常高明。没有人能够欺诈或者赖账,我们可以在不用中间人信任的情况下完成交易。
大石头换成区块链,就好理解了。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但区块链这个idea可以不仅仅应用在实现比特币上。并且还进化出了区块链技术的2.0版本,功能更加强大了。
区块链上的比特币能不能向小岛上的大石头一样担任记账的功能吗?事实证明是可以的,如今比特币在很多领域确实起到了支付的作用。
比特币有央行吗?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比特币的运作方式里没有央行。没有央行,是不是意味着永远不担心被央行剥削了?是的。那比特币是不是一个更好的货币方案呢?恐怕不见得,因为比特币的数量有上限,所以我们确实不用担心央行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稀释持有者的财富,但经济在发展,比特币的总量不变,同样会迎来一个问题:通货紧缩。其危害也是巨大的,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按下不表。
一个不可撤销的公开的,无法作弊的公开账本,这就是最初版本的区块链。
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暴涨?
传统的解释是,这东西总量有上限,天然稀缺。物以稀为贵。
稀缺的东西多了去了,未必就贵啊。价格是供需决定的,不是单方面供决定的。我可以提出一种超级限量版的矿泉水品牌,其实就是拿自家自来水灌装一下,然后宣布全球只有十瓶,不再生产,请问会不会涨上天呢?
假如全世界的商品贸易结算都必须用比特币,而且比特币的上限存在,那这个逻辑才讲得通。问题是有强制规定全世界商品贸易结算都要使用比特币吗?并没有。
比特币是真能用来记账交易的,而且是没中央银行管控的,无法抵赖的,而且是匿名的。鉴定笔迹的身份不绑定一个公民身份证,而是使用一个计算机密钥,这使得比特币在黑市交易上非常有用,匿名购买结算的不二之选。
只要黑产的经济还在增长,比特币依然是黑产结算的首选,那么这个真正的需求量和总量的上限,支撑兑法币的价格,显得有一些依据了。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肆虐的比特币病毒吗?其实和比特币唯一的关系是,最后勒索的支付渠道是使用比特币的。想象一下,如果是留个支付宝账号,那破获起来未免太容易了。
另外社会新闻一则:首起要求以比特币支付赎金的人质绑架案已出现,绑匪通过邮件勒索7000万元港币,要求以比特币支付。
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比特币就是混黑社会做黑产,不是这样的。只是匿名和不可耍赖的特性非常适合而已,并不是说比特币必然是黑的。
所以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有多少交易需要比特币结算,和比特币流通总量的关系。
我们今天不是要分析比特币价格走势,而是讲各种区块链上的代币是不是庞氏骗局,那比特币和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比特币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事实上,区块链真是比特币设计的需求而诞生的。比特币的良好运行充分检验了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是从技术上,而且还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比特币的运行需要的大量IT硬件基础当然不会是免费的,挖矿奖励机制很好的形成了体系。
以至于产生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显卡等并行计算设备已经被数字货币的矿工们买断货了,显卡的芯片厂商们本来伺候高端游戏玩家,现在最大的金主变成矿工了。
这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全部,要理解各色代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它能用代码的方式定义一套交易规则。通常来说,签订一份合约来制定交易规则,需要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约束执行。我们平时双方坐下来签订纸质版的合同,执行的第三方就是法院,律师们就条款开始争辩。
这种模式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自然语言的模糊性,这里就是律师们的发挥空间了,对于合约条款存在的模糊地带可以做点文章。就是现存的法条,也经常需要最高法院出具司法解释,这是自然语言合约的一个必然问题。
另外一个是执行难的问题,无数老赖在法院输掉了官司之后,依然老赖着,判决书如一纸空文。所以需要一个社会中心化的个人信用系统。这个目前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还有诸如交易成本,来回确认的时间损耗等等。
想想萝卜章事件吧,人类科技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了,身份识别还靠签字笔迹和印章,这是何等荒唐的事情。如果使用智能合约的数字签名,就赖不到零时工头上了。
其实智能合约不深究原理的话挺好理解,比如下面这种机器,我们一目了然
这个自动贩卖机里并没有躲着人,它是全机械的。虽然没有人,但我们可以和它做交易,我们扔硬币进去,它会给我们饮料。
这里面已经包含了一个购买的合同执行了。这个执行并不需要一个第三方,在正常的情况下,也没有人能够作弊。
并不是这样的
自动贩卖机可以视作一个简单的智能合约
if 投币 then 出饮料
不同的是,这个合约不需要律师来解释,法院来执行,它跑在一个个分布式的集群中。我们可以把比特币看做是智能合约单一支付功能的应用。
因为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里执行合约的代码,就如同比特币在去中心化的网络里交易流通一样,没有人能控制。智能合约也叫分布式应用(DAPP),定义合约的编程语言是图灵完备的,你可以用它来定义任意规则。
(非程序员朋友忽略这一段:流行的区块链框架以太舫的智能合约有一套基础的类似于字节码的底层语言,由特殊的虚拟机在去中心化网络里执行这种智能合约的bytecode,就如同JVM的bytecode一样,不直接用这个编程,而是由更高级的语言编译成bytecode执行。喜欢造轮子的朋友可以去开发自己的语言,目标代码编译成成智能合约的bytecode)
这技术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太广。
我们为了要执行某一类合约,通常需要花费巨额的成本,而且还未必牢靠。
比如保险吧,它就是一个合约,它有若干规则。如果我们遭遇火灾了,保险公司会怎么怎么样,如果我们飞机延误了,会支付给我们多少。
保险行业的保单理赔与否条款细则吵架的,保险公司律师扯皮的,保单规则非常小的字各种欺诈的不用多说了。
保险公司如果倒闭了,所有合约作废了这点撇开不说(相信保险公司永远不会倒闭的就请无视,不讨论),各种条款保险公司奇迹般得都老老实实理赔了这个极端假设也成立的话,社会成本依然是巨大的。
看看保险公司的排场吧,各种CBD最核心地段的整层豪华大厦,钱都是哪里来的。有些壕非常没品位,把罗马柱用密集恐惧症的方式插在一起,每根都是要钱的。
是的,保费的使用率很低的,支付给保险代理公司都是海量的。最后损耗的是所有投保人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花费的钱里那么多都被浪费掉了?
说到底,这个就是信任成本,我们因为信任保险公司而支付的溢价。
比如信托行业,我们集资要搞事情,钱放谁那里都不放心。大家一起放在一个可信的托管人手上。当然,这件事情不是免费的,有管理费,通道费的。这就是支付的成本。
比如股权交易,我们去券商开户买卖股票,手里并没有捏着股票,而只是一种记账。本质上,我们是相信券商为我们去交易所交易了。我们不仅信任券商,还信任了交易所,钱都交到了交易所这里,这是个中心化信任。股票合约也好,期货合约也好,保证这些合约的可执行,都是要支付费用的。
银行存款本质上也是一种信任,存款是银行对我们的负债,如果银行倒闭了,那存款就是没用的数字。但存款看上去好像不仅不收费,银行还给你支付利息。那是因为银行支付给你的利息是时间价值的一部分而已。银行就是靠利息差来赚钱的(仅最传统业务而言)。
纸币也是对央行中心化信任的一种合约,是对央行资产的软兑换约束的合约。
简直整个金融世界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保险公司不可靠,如果信托不可靠,如果券商期货公司不可靠,如果交易所不可靠,如果银行不可靠,如果央行不可靠,那么这些信任都会出问题。
人们为了这个可靠,支付了海量的费用,这些金融机构们大赚特赚,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活动需要这样的信任机构。
这里面俩问题,一个是费用高昂,另外一个是那些机构真的能够大公无私吗?
比特币的创始人认为,政府和大机构会弄砸,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的长期的通胀趋势就是明证。比特币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次贷危机,央行大量印钞拯救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让这种不信任感愈发强烈。
智能合约是跑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里,和比特币一样没有人能控制这个网络,执行也是自动化的。其逻辑看上去有哲学悖论的味道:唯一值得信任的办法是谁都不信。
谁都不信,或者至少先假设交易对手是有不良企图的可能的,体系才能更健康。让欺诈在技术上变得很困难,大家才会认真考虑实际对世界有益的事。这是区块链技术的设计理念,我个人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萝卜章事件里,代持债券的不认账了,如果这事情是用智能合约来执行这个代持的话,那就无法进行抵赖,而代码会按照自己的规则铁面无私得执行下去,没有律师互相争议扯皮的空间。代码的执行是无歧义的。做错了交易就认赔,没赖可耍。
因为智能合约的起草不需要任何实力的背书,这使得制定合约的垄断权力从大机构那里下放到所有人了。因为语言的图灵完备,所以不但我可以把现在的金融衍生品所有的规则都写一个智能合约版本,还能写各种我们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需要等某大机构设计出来,并且等监管机构批准。
信任,这个东西上人类花的成本,付的代价怎么说都不为过,并且是社会合作的必须品,从远古有合作开始就存在这个问题。
想想这个产业能有多大。信任问题可不仅仅是金融中介结构的事情,各行各业都有,光一个金融中介的业务的产值,就是个天文数字了。智能合约取代传统合同的话,码农抢律师饭碗这种奇葩事情也不是没可能。
工业文明建立在农业革命能吃饱饭的基础上,机械力解放了人力,人类巨大进步。
电子工业的革命,建立在旧的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电器的发展离不开上一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变革。当然吃饱饭的农业革命也是基础的基础。
互联网的革命,是建立在电器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解决了人类的通讯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古老,我们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都付出海量的代价在通讯上。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建立在互联网革命之上,没有互联网,区块链根本无从谈起。就如同互联网建立在发展已久的电器革命之上解决古老通讯难题,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正在尝试解决古老的信任问题。信任问题和通讯问题一样的人类社会必然面临的最基础问题。
有意思的是,数论这个数学分支曾经被认为是唯一一个没有应用价值的分支领域,直到后来大素数分解难题成为加密算法的基础,数论才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目前,区块链技术是人类有的最接近解决信任问题的方案,而这一切依赖着加密算法,依赖着数论。数论这个看上去有点像数字游戏的领域,可能是最实用的。
听我吹了那么大篇幅的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各种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代币,可以无脑买买买呢?是不是买这些代币,就是参与到了未来的大浪潮中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区块链技术确实是可以达到去中心化信任的功能,ICO也确实能做到类似二级市场流通的功能。但那些代币的价值取决于流通的资产到底为何物。
就如同电话是个伟大的发明,但是电话诈骗依然存在。记忆犹新的是400电话刚出来的时候,大量的诈骗电话都是400开头的。
互联网是个伟大的发明,但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网络欺诈横行。刚有网络购物的时候,网购给人的印象就是不靠谱,很少有人相信网购会像现在这样主流。彼时,黑市不方便沟通的不可描述物资,率先用网络交易的特别多,一如现在比特币大量的成交数黑产业交易一样。
大家要清晰得区分区块链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流通的资产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区块链技术只负责你交易的资产,其资产不会被偷,但你购买资产会不会升值,你购入的价格是不是靠谱,是没办法保证的。
上交所深交所的功能是保证你买的股票是你的资产,但不保证你买了垃圾公司也能赚钱。有些上市公司骗投资者来圈钱,这锅不是交易所的。
如今大量ICO背后的资产,90%以上是纯垃圾,毫无价值,价格不断推高就是庞氏。剩下10%大多数也是风险高得离谱的东西。
个人看法:严肃靠谱资产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交易化,会是一个真正的创业方向。
不少国际投行已经开始用区块链交易金融合约了,NYSE交易所也尝试自己革自己命,用区块链技术交易股票了。跨国银行的互相信任问题,票据造假问题,小银行信用不足问题等,也开始用区块链技术来做信用证业务了。
就如同股票交易一样,财富来自于两个出处。要么是背后资产的产出,要么是其他人入场的钱。如果资产没啥产出的话,那价格上涨就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不崩盘是毫无可能的。
文章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考、交流之目的。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微信联系 yangyaoyu88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真的可信吗?
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真的可信吗?
现在的区块链,真的是红到发紫的Fin-tech,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哪个行业热门哪里就有它。在中国,从小众冷门到全民热捧,区块链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大火的区块链具有典型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去中介”等基本特性,于是,人们注意到,利用这样的特性,我们能“颠覆”不少事,比如说,用来做数据存证——去中心化,意味着不再需要权威机构;公开透明,意味着用技术剔除了人为黑箱操作的任何可能;去中介,意味着告别第三方,省钱划算在前方……秉持以上观念,市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各种提供“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服务的公司。而在服务介绍上,基本上都会宣扬自己联合了一串单位和机构搞了区块链联盟,数据全链条每个节点都有存证,从此数据安全可靠防篡改,为了增强可信度,有的还会特别强调说,已经将公证、鉴定、仲裁……等各种权威机关也纳入了区块存证链条,数据在权威方均有存证,大可放心云云。究竟这种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靠谱不靠谱,可信不可信呢,有没有什么BUG和问题呢?先来看看这类“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常见的宣传内容:“第一步是将电子合同文件进行摘要计算,生成数字指纹哈希值,哈希值是不可反算的,这就实现了对合同内容的加密。然后,电子合同的签署时间、主体、文件哈希值等信息,会广播到区块链上所有成员的各自节点上,一经存储,不可篡改。“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好,一点存证,处处皆存啊,一点儿都没有可钻的漏洞啊……慢着!电子合同文件的数字指纹是在生成以后才广播出去的?也就是说原始版的数字指纹只在某1个节点上拥有?那要是这个节点把合同文件改了以后才生成数字指纹呢?岂不是广播出去的也是篡改以后的内容?再有,区块链技术的定义有几个基本的要求,每一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1、区块式存储数据2、数据要加密并验证3、具备共识机制4、涵盖激励机制5、要有智能合约,而根据上述描述过程,基本上是只做到了第1、2点,但这和现有的数据存证手段没有任何突出的区别,况且没有后面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保障,意味着根本就没有确保不形成中心化的机制,对于任何一个节点在传输或者存储上的意外和出错不但无法解决,有了问题也没有监督,这直接就会导致最终的存证结果也是不可信任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根据一般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宣传,区块链存证是自己公司存一份(同时做加密),然后再广播给其他“节点”,这些“节点”有可能是别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司法鉴定、公证、仲裁等机构,但数量一般不多,不过十几个。那么,如果某节点在存储数据时出现了错误或者是出于利益拿篡改过后的数据进行了加密,又传输给别的节点的话,很快就会超过51%的大面积出错或者篡改存证,而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规则和机制可以识别和监督,这样的存证出来的结果就算验证了也看不出真假,反而没有任何意义,更谈不上信任了。现在的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还有一点问题就是其实做不到去中心化。大部分搞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的公司都是自己开发或者参与到别人的私有链中,和比特币区块链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取其部分设计架构。但比特币区块链发展到今天也尚属极早期,并且存在着安全性、去中心化、高效低能三者无法同时做到的“不可能三角”。(可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陈一希《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私有区块链不管是技术还是架构都更加无法比比特币区块链更加成熟,就算有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内容,也只掌握在核心少部分人(制定规则者)手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化?或者说是转移中心化?最后一点要说的,是区块链链条内外衔接的置信问题。在法律实践中,单一或部分的电子证据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案子的判定,还要求证据之间应当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就算能够保证区块链链上的数据客观真实,但链条长短和现实场景都有很强的局限性,它与外部电子数据衔接处则容易形成证据断点或瑕疵,是无法保障全证据链条的真实性的。综合以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其实是一种偷换概念,本质来说不过是数据备份,浪费大量了存储和计算资源不说,却并没有比现有的方式更高级。毕竟,通过国家信用背书或资质背书的第三方存证机构来做电子合同存证的办法,不管是在操作还是设计上至少都是有法可依的,也是受到监督的,在法律实务上也已经积累了大量判例,得到现实检验和肯定的。针对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方式,笔者的结论总结就是——“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的概念很美好,但当前还停留在极早期阶段,大量存证的基本问题乃至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问题尚无法解决,任何宣称已经实现了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的宣传都不靠谱。”
{{news.author}}
{{news.timeFormat}}
正在加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货币 李教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