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让我注册有人让安装平安金管家理并填她为客户经理?这样的行为有风险吗?

有人让我注册平安金管家,然后绑定他为客户经理,我自己不用这个 - 110网免费法律咨询
您的位置:
&& 查看咨询        今日活跃律师: &&&&&&&&&&
该问题已关闭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有人让我注册平安金管家,然后绑定他为客户经理,我自己不用这个
北京&10-03 21:53&&悬赏 0&&发布者:ask201…… & 回答:(4)
有人让我注册平安金管家,然后绑定他为客户经理,我自己不用这个,对自己有影响吗?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北京-海淀区]
817199积分
回复时间:
你好,可以咨询客服。
[河北-保定]
278277积分
回复时间:
你好,看具体情况确定
[北京-朝阳区]
916814积分
回复时间:
你好,建议双方沟通协商解决
[北京-朝阳区]
312474积分
回复时间:
你好,有不确定的影响,建议谨慎处理。
问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
无锡推荐律师
最佳律师解答
(龙宇涛)()&
(吴丁亚)()&
(梁静飞)()&
(王艳玲)()&
(今言律师团队)()&
(王景林)()&
最新回复律师
北京 朝阳区
人气:59956
北京 朝阳区
人气:1948
北京 海淀区
人气:302657
人气:90340
人气:17540
人气:35009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461767/'+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461767/'+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浏览/回复5292/33
选择平安的理由:&&&&&&&1.&中国未来保险行业的大趋势看好(人口+行业阶段)&&&&&&&2.&自己的近身体验,感觉中国平安比人寿与太保要优秀&&&&&&&&&&&&&&对保险企业的精确估值非本人能力所及,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很多相对专业的分析供参考。
相关股票: &&
关联标签:
这里转载的是弘毅大夫对中国平安年报的分析,非常感谢弘毅大夫的无私分享。&&&&&&&&&&&&&&http://blog.eastmoney.com/touzizixun&&&&&&&&&&&&&&中国平安年报分析——寿险篇(一)&&&&&&&&&&&&&&&&&&中国平安保险在3月29日晚公布了2010年年度报告,2010年中国平安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在以下几点中得以体现:1、总资产破万亿,净资产破千亿;2、净利润实现180亿元,增长24%;3、战略投资深发展取得重大进展;4、寿险业务保费突破1500亿元,产险业务保费突破600亿元;5、平安银行信用卡实现盈利,发卡超过600万张;6、平安大华基金获批,资产管理跃上新台阶。然而,作为最为重要的业务,人寿保险业务目前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平安年报系列也就从寿险开始:&&&&&&&&&&&&&&&&&&当然在讲述保险业务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个概念吧。浮存金,在1999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却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产生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在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它投资之上。”从这段文字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保险公司的税前利润来自于两块:承保利润(亏损)和投资收益(亏损)。&&&&&&&&&&&&&&&&&&一、保费规模同比强劲增长&&&&&&&&&&&&&&&&&&就2010年寿险业务而言,三块保费来源分别为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和平安健康险,保费规模分别为1590亿元、52亿元和2亿元,增速分别为&20.2%、147%和110%。总保费达1644亿元,市场份额为15.7%,较2009年的16.5%下降0.8个百分点,低于国寿下降幅度。&&&&&&&&&&&&&&&&&&寿险业务保费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首年保费收入中,首年期缴保费收入占比为53.0%,相比&2009&年的42.6%有明显提高。&&&&&&&&&&&&&&&&&&在2010年,平安寿险大力发展个险业务,2010年个险新单同比增长37.6%,其中个险期缴新保同比增长42.4%。银保期缴成为新的亮点,渠道控制优势开始显现,同比增长280.5%,需要知道的是,平安的银保期缴是等同于代理人销售的保单,利润率非常高,控股深发展的渠道策略的优势开始显现。而在营销人员增员上,2010年增员8.8%,为三大保险公司最高,单产增长&26.5%至7922元每人每月。&&&&&&&&&&&&&&&&&&就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上来说,平安高管坦承:寿险营销目标是健康持续的增长,过去5年每年个险增长率不低于30%。10年更是超过40%,中国市场空间还是很巨大,未来还是会坚持健康持续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员空间还是有的,营销员加入平安后,前4-5年若坚持下来,每年收入有20%以上的增长,因而对公司的营销制度有信心,平安过去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未来增员的主要市场在二、三线城市,包括比较富裕的县市也将有更多的投入。总体上,公司将按既定发展计划推进增员和业务。坚持健康持续发展策略。&&&&&&&&&&&&&&&&&&二、投资收益表明投资能力加强&&&&&&&&&&&&&&&&&&&2010年寿险业务投资收益上,净投资收益(存款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基金分红收益+股票股息收益)实现228亿元,较2009年增长33.6%,收益率4.3%,较09年的4%增长0.3个百分点。然而由于2010年股票市场下行14%的影响,净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收益大幅下滑至44亿元,同比下降&63%,这一块将直接影响2011年的净已实现收益。这也同样使得2010年的总投资收益率从2009年的6.7%下降到5.0%。&&&&&&&&&&&&&&&&&&但是从投资组合上讲(虽然平安没有单列寿险业务投资组合),其2010年末股票、基金等权益投资占投资组合比列9.8%,较2009年的10.8%有所下降,且投资组合加强了固定投资比重。这些表明平安投资能力有所加强,特别是对市场的把控上。&&&&&&&&&&&&&&&&&&三、净利润承压于准备金提取&&&&&&&&&&&&&&&&&&虽然寿险业务2010年净利润为84亿元,较2009年下降约20亿元,但是公司在2010年调整了保险合同准备金假设,使2010年税前利润减少21.8亿元。这样来看,在总投资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寿险净利润并没有明显下降,是稳健的结果。&&&&&&&&&&&&&&中国平安年报分析——寿险篇(二)&&&&&&&&&&&&&&&&&&中国平安年报分析系列之二将主要就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具体到2010年,在11%贴现假设下,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1211亿元,较亿元上升20.26%。事实上,11%的贴现率估算偏保守,这是中国平安为了避免低估1999年6月前销售的高定价利率产品所带来损失的影响,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假设是10.5%贴现情况下,内含价值会有多少的上升。11%保守情况下,寿险业务每股内含价值为15.85元。&&&&&&&&&&&&&&&&&&寿险业务的一年新业务价值为155亿元,计每股2.03元,较09年劲升31.36%。&&&&&&&&&&&&&&&&&&无论是寿险内含价值还是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长都非常喜人,就一年新业务价值而言,已经保持了两年的30%以上增速了。从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增长速度以及未来可以预期的成长来看,给予中国平安25倍上下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倍数较为合理,该估值水平较H股平保新业务价值倍数平均水平21倍为高,但较A股上市以来的新业务价值倍数30倍为低。给予25倍新业务价值倍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平安过去两年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均在30%上方,而且未来数年仍有可能达到或接近30%。&&&&&&&&&&&&&&&&&&简单计算,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对应每股价值为2010年内含价值+25倍2010年底一年新业务价值×25=15.85+50.75=66.6元。&&&&&&&&&&&&&&&&&&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15.85元较2009年每股内含价值增长20.26%或每股2.67元。&&&&&&&&&&&&&&&&&&把内含价值当做寿险业务的净资产,净资产增长部分2.67元就是寿险业务的净利润(会计学角度净资产增长的部分等于净利润),给予25倍净资产增长部分估值,中国平安寿险业务价值合理估值为66.75元。&&&&&&&&&&&&&&&&&&保守起见,中国平安寿险业务估值应该达到60元,也就是说目前股价51.2元还未完全体现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价值,平安产险白送,平安银行白送,平安证券白送,平安信托白送还有持股的深发展部分白送。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30.0%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6.0%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产险篇&&&&&&&&&&&&&&&&&&中国平安年报分析系列之三将主要就中国平安产险业务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中国平安旗下产险净资产170亿元,目前管理总资产788亿元,就保费规模计算,平安产险国内市场占有率15.4%,较2009年的12.9%上升2.5&个百分点,牢牢站稳市场第二名。&&&&&&&&&&&&&&&&&&2010年受国内新车销售量创下历史新高影响,平安产险获得了61%的高速增长,加上产险行业进一步规范有序发展,平安产险的承保盈利水平达到历史最优,综合成本率从2009年的98.6%进一步降低至93.2%。众所周知,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在100%的时候,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投资收益获得盈利,如果投资收益为5%,综合成本率为95%,相当于有10%的获利空间。事实上,巴菲特经营的盖可保险一般把96%-103%认为是合理的综合成本率,93.2%的综合成本率那真是太棒了。&&&&&&&&&&&&&&&&&&拆分来看,综合成本率下降的5.4个百分点中,1.6个百分点来自于赔付率下降,而3.8个百分点来自于费用的下降,我个人认为,如果是赔付率占据了下降的绝大部分,这样的下降并不值得过于赞扬,毕竟赔付率的上升和下降更多的是依赖于更多的不确定事件,比如车祸等,而费用率的下降表示产险业务内部条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渠道的创新,从而更大的使得费用下降。事实上,2009年凭借电话车险的渠道创新,公司实现了对太保产险的超越,2010年进一步将市场份额差距拉大。&&&&&&&&&&&&&&&&&&目前产险保费结构还是以车险为大头,2010年车险保费的493亿元占据了平安产险全部保费621亿元的接近80%,而盈利26.5亿元则占据了产险全部盈利38.65亿元的69%。&&&&&&&&&&&&&&&&&&产险业务全年盈利38.65亿元,大幅增长473%,这样的增长明显不能持续,至少在这次业绩说明会上,平保高管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每年60%以上的增长是不现实的,从11年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对增长还是有信心,虽然汽车销量增速下降,大量新业务来源于已有客户的转保。综合成本率方面,目前产险市场以车险为主,保监会及各保险公司均希望车险市场越来越健康,事实也是越来越趋于健康,对保持较低综合成本率有信心。”&&&&&&&&&&&&&&&&&&产险业务是平安此次年报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成本率的大幅下降还是利润的大幅增长(虽然先因后果,但是都是喜人的),还有就是我们清晰的看到,随着渠道的创新加上中国平安的交叉销售,车险保费中交叉销售和电销占比约41.6%。这样的生意真是太迷人了,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还希望更多的持有中国平安的股票呢,我希望我的这个梦想能够更久的做下去,中国平安股价持续保持低位,我用时间,buy&and&buy,hold&for&a&long&time,long&long&time。&&&&&&&&&&&&&&&&&&对于平安产险的估值,我不认为2倍或3倍平安产险的净资产价值就能覆盖了,至少,给任何一个人3倍平安产险净资产价值也就是510亿元,现在去和平安竞争,夺掉平安产险的份额,占据行业第二的份额,我相信他一定完不成这样的任务。但是过于看重护城河进行不切实际的估值又有些理想主义,因此给予平安产险2.5倍市净率或11倍&2010年产险盈利的估值——425亿元,计每股5.56元。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银行篇&&&&&&&&&&&&&&&&&&&&&&&&&中国平安年报分析系列之四将主要就中国平安银行业务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中国平安未来三足鼎立,保险、银行、资管。因此银行业务目前虽然不大,可是不能忽视并应予以足够之重视。&&&&&&&&&&&&&&&&&&2010年中国平安旗下银行业务主要通过平安银行经营,另外中国平安持有30%的深圳发展银行股权,该部分股权直接公开定价,目前深圳发展银行市值约&600亿元,当然个人认定该估值完全低估了深发展银行的价值,且认定15倍上下的2010年盈利水平方能体现小银行成长之价值,为此,个人对深发展估值为&950亿元,中国平安持有的30%部分估值应该达到280亿。&&&&&&&&&&&&&&&&&&一、概述&&&&&&&&&&&&&&&&&&就平安银行本身而言,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禾9.3%,远高于行业监管要求,净资产157亿元,2010年盈利17.4亿,拨备覆盖率为211%,不良率为0.41%。&&&&&&&&&&&&&&&&&&&&二、盈利水平大幅增长&&&&&&&&&&&&&&&&&&&盈利方面,平安银行经过三年重组期,已进入业绩上升阶段,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净利差提高而成本与收入比例下降,净利润由2009年的人民币10.80亿元增加60.8%至2010年的人民币17.37亿元。平均生息资产上升30%情况下取得超过60%的盈利增长,有赖于净息差从1.77%上升0.41个百分点至2.18%,且费用管理上更具备约束性,成本收入占比从2009年的59.5%下降到2010年的52.9%,且此项仍有较大下行空间。&&&&&&&&&&&&&&&&&&三、资产质量提升明显&&&&&&&&&&&&&&&&&&就资产质量而言,不仅仅从不良率下行0.05个百分点维持在0.41%的绝对低位可以看出质量之上乘,更有在资产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关注类贷款下降15%。加上211%的拨备覆盖率以及个人贷款占比超过30%(在我看来,个人议价能力和违约代价均远远大于企业,因此以个人零售贷款看成更为安全的贷款。),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提升。&&&&&&&&&&&&&&&&&&四、信用卡业务为之一亮&&&&&&&&&&&&&&&&&&平安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600万张,交易金额大幅上升75%,增幅居行业前列,发卡三年内首次实现盈利。无论是零售贷款还是信用卡业务,平保多次提及交叉销售带来的好处,比如:零售新增存款中,交叉销售贡献占比35%,信用卡新发卡交叉销售占比达到55%(非常的高,试想高端客户人士购买车险、健康险或是一般寿险时一同办理平安信用卡,这种过程,我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都应该去想一下,然后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而且交叉销售为信用卡带来大量优质客户的同时,开卡率和交易额都明显高于其他渠道,并有效的提升了信用卡的支付和分期业务。&&&&&&&&&&&&&&&&&&五、估值&&&&&&&&&&&&&&&&&&给予2倍平安银行净资产作为中国平安的估值,该估值对应18倍2010年平安银行之盈利,即315亿元。该市盈率初看略高,实则不然,平安银行50%以上的高成长至少还保持3-5&年。该估值水平加上深发展股权,合计作价595亿元,或每股7.8元。&&&&&&&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投资篇&&&&&&&&&&&&&&&&&&&&&&&&&中国平安年报分析系列之五将主要就中国平安投资业务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一、证券业务&&&&&&&&&&&&&&&&&&中国平安旗下证券业务主要通过平安证券经营,2010年,平安证券净利润增长48.7%,净资产增长33.4%,ROE达到27.8%。主要原因是凭借投行业务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卓越表现,投行业务净收入增长177.5%,完成38&家IPO&以及11家再融资项目(2009年为13家IPO和4家再融资项目)的主承销发行,发行家数和承销保荐费用都是行业排名第一。而证券经纪业务受交易手续费的恶性竞争影响下滑12%。证券部分估值给予3倍平安证券净资产即200亿元或每股2.6元,该估值水平对应平安证券2010年盈利的12.5倍。&&&&&&&&&&&&&&&&&&&&二、信托业务&&&&&&&&&&&&&&&&&&&平安信托的净利润增长71.5%至10.4亿元。与2009年全年相比,全年平均信托受托资产大幅增加49.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提高&96.1%,主要由于2010年信贷收紧,公司信托手续费率和管理费率有提升,同时公司更加注重高端财富管理也使得产品费率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也通过信托平台参与的PE股权投资,不定期会大幅释放投资收益,2010年投资收益大幅增长77.8%。该部分估值给予1.5倍净资产价值或19倍2010年信托业务盈利水平,即200亿元,或每股2.6元。&&&&&&&&&&&&&&&&&&三、基金牌照获批&&&&&&&&&&&&&&&&&&平安信托一直从事阳光私募,且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而此次平安大华基金获批成立,进一步丰富了平保投资业务的产品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投资业务带来的盈利贡献,更大意义上让平安补上了这块资产管理的短板,从此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将飞速发展,借助强大的客户群体和交叉销售,估计平安大华基金将取得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四、平安集团其余资产估值&&&&&&&&&&&&&&&&&&&&&平安在所有业务条线上资产之外,在集团层级大约有140亿元的资产未被我们估值,该部分资产给予1倍的市净率估值,或每股1.8元。则中国平安除寿险、产险、银行之外每股估值为7.0元。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投资组合篇&&&&&&&&&&&&&&&&&&&&&&&&&平安年报点评之第六评将主要就中国平安投资组合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一、投资收益率&&&&&&&&&&&&&&&&&&表一为中国平安2010年投资收益(率)表,同列的是2009年同指标数据。可以看出,净投资收益增长34.4%至254.3亿,主要受投资资产规模增长使得固定到期日投资利息收入增加推动,同时权益投资分红收入较09年增加。净投资收益率则由09年的3.9%上升至2010年的4.2%。但是由于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影响,净已/未实现的收益则大幅下滑65%至43.7亿。受上述因素影响,总投资收益率也从09年的6.4%下滑到2010年的4.9%。考虑其他综合损益后的总投资收益率4.45%。第一、2010年全年沪深300跌幅达到12.51%,中国平安实现了总投资收益率4.9%,由于2009年实现的总投资收益率较高为6.4%,2010年期初保留浮盈较少41.80亿,因此期末浮赢较少只有13.3亿。第二、考虑浮盈浮亏后的总投资收益率为&4.45%,略低于太保4.50%,但明显高于中国人寿的3.90%。&&&&&&&&&&&&&&图一:投资收益表&&&&&&&投资收益2010年2009年同比
净投资收益253.4188.634.40%
净已/未 实现收益43.7124.3-64.90%
总投资收 益292.7307.3-4.80%
净投资收益率4.20%3.90%-
总投资收 益率4.90%6.40%-&&&&&&&&&&&&&&&&&&&&&二、投资组合&&&&&&&&&&&&&&&&&&&平安投资组合及其比例变化如图二和图三,随着&2010年10月加息周期的来临,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明显增大,加大了对定期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力度。&&&&&&&&&&&&&&图二:投资组合表&&&&&&&投资组合2010年2009年同比
定期存款133191645.3%
债券投资4519351428.6%
其他固定收益865459.3%
证券投资基金22619217.7%
股票51744416.4%
基建投资92893.4%
现金或其等价物85868724.9%&&&&&&&&&&&&&&图三:投资比例变化表&&&&&&&投资比例变化2010年2009年
定期存款17.50%15.50%
债券投资59.20%59.60%
其他固定收益1.10%0.90%
证券投资 基金3.00%3.30%
股票6.80%7.50%
基建投资1.20%1.50%
现金或其等价物11.20%11.70%&&&&&&&&&&&&&&&&&&就投资收益率而言,我们的确不可能将之和个人投资比较,保险公司资产有着明显的久期约束和流动性约束,保险公司的特征注定了他的投资收益不会太高,加上投资股市的时候也是投资组合形式出现,更多的是跟随指数,难以超越指数,对于那些对保险公司投资有着过于严苛要求的朋友这是需要理解的。就我而言,2010年的投资收益率已经比较满意了,随着加息周期的进一步明朗,今年的平安投资收益率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加上2011年的股市将会明显强于2010年,对于2011年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我持乐观态度。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交叉销售篇&&&&&&&&&&&&&&&&&&&&&&&&&平安年报点评之第七评将主要就中国平安交叉销售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交叉销售”并非平安独有,更非平安所创,作为一种销售手段,交叉销售在1965年已经被国外银行业广泛使用。&&&&&&&&&&&&&&&&&&&&有报道有过这样的记述:借助于平安旗下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诸多优惠措施,如免费洗车、30元看电影、餐馆消费打折等等,平安人寿业务员有效接触和开发了市场,为既有的信用卡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保险服务。以北京市场为例,一位寿险营销员月均开拓的二、三十名信用卡客户中,有十分之一客户进而成为其寿险客户。&&&&&&&&&&&&&&&&&&&&平安年报中独具特色的综合金融渠道占比数据一向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实际上,平安的年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在管理分析与讨论中单列一项协同效应对综合金融渠道和交叉销售进行专门的阐述。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培育,平安金融业务交叉销售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明显加强,综合金融协同效应日益显现。&&&&&&&&&&&&&&&&&&&&年报显示,2010年平安产险车险保费收入的41.6%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平安银行新发行的信用卡中有54.5%来自交叉销售渠道,新增零售存款中有34.8%来自交叉销售渠道;交叉销售对信托业务和平安银行新增公司日均存款贡献度亦有显着提升,分别达到14.1%和21.1%。&&&&&&&&&&&&&&&&&&&&除前台的销售数据外,平安旗下个人寿险业务方面,继核保、理赔实现完全集中后,保全业务集中度达到84.01%。产险业务的车险、财产险理赔以及电话车险人工核保已经全部集中。养老险团险业务方面,理赔、核保集中度分别为97.09%和97.22%;保全业务集中度为82%,较2009年底提升个2百分点。年金业务方面继投资管理、受托管理业务100%的集中后,账户管理集中度为100%,较2009年底提升3个百分点。此外,旗下的银行业务也加入到了后线集中的队伍中。&&&&&&&&&&&&&&&&&&&&未来平安将进一步提升交叉销售的渠道、产品和管理平台,深化综合金融大后台改革,推进深发展和平安银行的整合工作,依托集团的资源和优势,支持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将综合金融战略推向更高阶段。&&&&&&&&&&&&&&&&&&&&自产险业务移动展业的创新之举以来,加上交叉销售,平安旗下的保险代理人、银行销售人员等通过更加多样的理财产品满足需求各式各样客户,在提升客户满意的同时,员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就这一点来讲,也是对平安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
中国平安年报分析——总结篇&&&&&&&&&&&&&&&&&&&&&&&&&平安年报八评最后一评做一个总结吧。&&&&&&&&&&&&&&&&&&一、估值&&&&&&&&&&&&&&&&&&中国平安截止到2010年底每股内含价值26.3元,每股一年新业务价值2.03元,之前根据各篇对平安估值加总为80元上下,该估值对应3.04倍内含价值、26.5倍一年新业务价值倍数,该估值在2010年31%的新业务价值增长目前并未显得高估。而2011年估值应该跃上百元,毕竟给予25%的收益预期,平安目前还是能够满足。&&&&&&&&&&&&&&&&&&二、利润占比趋于合理&&&&&&&&&&&&&&&&&&目前中国平安的各业务线利润占比更为均衡:寿险46.9%、产险21.5%、银行16.1%、证券8.9%、信托及其他6.6%。中国平安首席财务长姚波称,计划扩大非保险业务规模,目标是在今后三至五年内使非保险业务对总体利润的贡献比率达到50%。2010年平安非保险业务利润占总体利润的32%,高于上年的24%。中国平安非保险业务包括银行和投资业务。随着利润占比的更加合理,将使得平安的业绩更为稳定。&&&&&&&&&&&&&&&&&&三、从保险到综合理财&&&&&&&&&&&&&&&&&&过去平安更多强调保险销售,那么超高速增长显然有些难以确定了,但是国人的理财意识逐步被唤醒,巨大的市场里面综合金融的领先者平安一定能取得更为骄人的成绩。2009年末中国家庭金融资产规模5.4万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亚太第二;最近5年复合增长率22.45%。其中45.8%的财富集中在&0.2%的高净值家庭,经历金融危机后,财富越来越集中。这些高净值家庭基本上集中在超大城市。这些客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一份保单,而是完整的家庭理财规划。保险公司只有站在零售金融角度,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才能在超大城市站稳脚跟,最大限度地分享财富管理的盛宴。预计目前平安超大城市的市场份额30%&左右,在交叉销售的推动下份额有望稳步提升。&&&&&&&&&&&&&&&&&&四、平深整合是2011年关注大事&&&&&&&&&&&&&&&&&&目前深发展、平安银行的合并还在审核之中,获准之后,平安将持有52%的深发展股权,交叉销售将进一步加强,但是完成收购深发展将再一次引发集团是否要继续融资向银行系统注资的争论,这会使得股价承压。但是2011年对于平深整合应该是平安人的关注重点。&&&&&&&&&&&&&&&&&&五、员工股减持情况点评&&&&&&&&&&&&&&&&&&&2010年平安的员工股减持也是股价承压的一重大因素,实际而言,员工持股已多年,适当选择减持无可厚非,加上市场流动性异常充足,心理承压大于实际压力。就减持情况分析来看,管理层持股的江南实业没有任何减持。员工持股的景傲和新豪时减持接近1.2亿股,加上深业和立业集团共减持约1.6亿股,占该四法人总持股10.5亿股的15%上下。对于该等减持,个人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处理,而非通过二级市场对股价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六、港股充分反映平安价值&&&&&&&&&&&&&&&&&&H股截止到今天报价84.55港元或71.11元人民币,充分反映平安价值,料后市仍有上升空间,虽有平保对郑裕彤9折增发新股利淡,H股仍强劲攀升,可见平安价值十足,年内H股见到百港元或非难事。目前A股较H股折价28%,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平保价值低估,适合长捂。
&一年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应老大哥老股民先生之邀,我就一年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做一些简单的阐述。&&&&&&&&&&&&&&&&&&先来说一年新业务价值。&&&&&&&&&&&&&&&&&&简单假设模型:某个分红型寿险产品,每年向保户分红利率为4%,假设年投资回报率为6%,贴现率为10%。同时该保单期限为十年。&&&&&&&&&&&&&&&&&&这是最简单的模型,假设某保户购买10万元的该产品,那么这张保单在10年后能够获得1.02(获得6%的投资收益,并当年给保户分红4%)的十次方的利差。也就是说当初的十万元保费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121899元。由于假设中没有附加的赔付(死亡等约定赔付等),退还保户10万元,剩余21899元归保险公司。但是这是10年后的钱,必须贴现到今天才能算今天的价值。按照假设的10%贴现(保险公司一般按照11%贴现,为了计算简便)后得到&8475.7元。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就是这张保单的价值,如果这张保单是2011年销售出去的,我们习惯称之为新业务价值,如果把计算日过去一年的保单全部计算加总,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当然必须要说,我们假设的模型是最最简单的模型,因为我们必须知道,就一张保单而言,他还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比如该投保客户出现死亡,按照赔付条件,必须给予赔付,那么这一张保单必然是亏损单。但是在保险精算里面,对于何种年龄、何种性别、过去30年以上的死亡率保险公司一清二楚,我们无须担忧,在保险产品设计之初,只要产品卖出单数足够多,一般情况下就必然是要赚钱的。&&&&&&&&&&&&&&&&&&上述产品卖出的第一年(2011年),新业务价值计算值为8475.7元。但是如果2011年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达到7%,到了2012年,改产品的有效业务价值就会变成100000×【(1.07-1.03)+(1.02的9次方-1)/1.1的9次方】。具体大家再行计算。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第一年实现的4000元利差不能计入利润,因为该保单没有到期,不能确认为利润。只有一张保单到期才能计算利润,这就是保险公司为什么讲不能通过净利润来估值的重要原因。&&&&&&&&&&&&&&&&&&同时大家要注意到,我在上面这段话,引入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有效业务价值。为什么这个时候叫做有效业务价值了呢?因为到了2012年,这个保单不再是是新业务了,所以有了新的名词,叫做有效业务价值。&&&&&&&&&&&&&&&&&&那么好,接下来可以讲内含价值了。&&&&&&&&&&&&&&&&&&内含价值=调整后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而已经可以看出,一年新业务价值年复一年变成了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业务=已有有效业务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而上面的净资产为什么要调整,我相信大家一定清楚,这就是影子会计处理。影子随着太阳的方位而长短不一,保险公司净资产受股票、债券价格变动而出现波动,这就是净资产调整。从寿险公司存续的第一年开始,一年一年往后计算,就有了现在是内含价值。&&&&&&&&&&&&&&&&&&归本溯源,我相信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一定能让很多对保险公司不甚了了的朋友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匪兄,不知以下这篇文章对你是否有影响?&&&&&&&&&&&&&&转帖:真有不吃草跑得快的马!&(TRUSTNO1)&&&&&&&&(&07:38:50)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中国人寿&&&&&&&&&持7300亿仰视3000点&平安详解投资攻略&&&&&&&时间:日&06:57:26&中财网&&&&&&&&&  保险资金已然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上最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于是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保险资金在想什么和干什么,以期能踩住保险资金的步点,从而获得建仓和撤退的&先知&。&&&&&&&  管理着超过7300亿元的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德贤于日前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指出,保险资金的特征和其他资金并不相同,因而操作手法存在非常大的不同。&我认为,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对于现金流增长比较快的保险公司来说,投资环境是有利的,这些保险公司会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找到比较好的机会。&陈德贤表示。&&&&&&&  权益类:已到&买入&时&&&&&&&  今年来,市场对大盘走势的分歧非常大,上证指数在3000点上下反复&拉锯&。&&&&&&&  陈德贤表示,从目前情况看,他基本维持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时的看法,认为2011年会存在比较多的机会,这包括了股市和债市这两部分机会;而且还认为大盘出现大涨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指数下跌的空间可能已经非常有限了,对于包括平安在内的保险资金来说,目前已经到了可以&买入&的时间了。&&&&&&&  &在目前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确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政策面是继续收紧,还是会有所放松;是保增长,还是控通胀等等,而我们要考虑的是,资产本身是不是具有吸引力。&陈德贤称。&&&&&&&  陈德贤表示,目前股市的分化比较大,去年的&脉络&是中小企业增长性比较强,而大盘股表现一般;但今年则是快速&轮动&,热门板块出现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天,很快又转到其他行业上。这种情况对公募基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对保险资金来说,有些行业和企业的分红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一些甚至能够达到3%~4%的水平。作为长期投资者来说,险资可以先拿到分红,等经济回暖后,再从行业或企业的基本增值中获利。&&&&&&&  从数据统计来看,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是减仓的,而保险资金却是选择了加仓。&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不同,因为保险资金的负债久期比较长,只要能在未来2到3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收益能达到某个水平,那么保险资金就有理由去投资这些品种。&陈德贤称,&保险资金的做法对基金来说不一定合适,反过来也一样。同样,这并不能说我们&#39;相对乐观&#39;,或者公募基金&#39;谨慎&#39;,也不是谁对谁错。&&&&&&&&  固定收益类:吸引力扩大&&&&&&&  &对我们而言,去年是投资难度较大的一年,当时利率和股票都在往下走,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保费收入又在高速增长,这给资产匹配带来很大压力。&陈德贤表示,当时国债的年化收益率连3%都不到,设想保险资金要买10年期或15年期的国债来匹配久期资产,如此低的年化收益率,是很难做出有效配置的。&那时候的负债成本差异太大了。不过,今年国债收益上来了,协议存款利率也上来了。&陈德贤称,今年操作空间会比去年好很多,&想&#39;买&#39;的东西,可以放心去&#39;买&#39;。而去年是不敢&#39;买&#39;。&&&&&&&&  &从去年的底部到现在,利率一直在涨,国债利率差不多上升了60个基点,企业债利率也上升了差不多150个基点,有担保的企业债年化收益率一般都有5.5%,而没担保超过6%的也有。&陈德贤指出,一些5年期以上票据的利率往往也都超过5.5%,这些品种对保险资金来说具有了非常大的吸引力。&&&&&&&  陈德贤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虽然还没有到顶,但也是非常接近了。&CPI水平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但在下半年,经过季节性调整,应该会慢慢降下来;另外,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慢慢放下来了,房地产价格的涨幅等都在受控的范围内。因此,收紧的局面也会慢慢变得有所宽松,紧缩的局面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陈德贤表示。&&&&&&&  具体到债券投资方面,陈德贤指出,在未来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里,如果出现利差继续扩大的情况,那么债券的吸引力就会继续扩大。&&&&&&&  在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利率持续走高是否会对平安之前的高利率保单产生正面作用&这一问题时,陈德贤表示,由于高利率保单的数量是固定的,随着保费收入的增加,高利率保单的占比是逐年大幅下降的。&我们非常关注高利率保单怎么去匹配。因为我们计算下来,高利率保单的持有人年化收益大约在6.5%,目前我们在一般债权上的投资收益大约是5.5%,那么剩余1%的缺口,我们可以通过配置股票、参与PE项目等形式加以解决。尽管过去股票市场的收益有高低变化,但平均下来的话,高于这个缺口的收益率是有信心的。&(.第.一.财.经.日.报&.陈.天.翔)&&&&&&&&&&&&&&&&&&&&&----------------------------------------------------------------&&&&&&&&&&&&&&&&&&&&&&&&&这个陈德贤也太扯淡了&&&&&&&&&&去年整个保险机构的债券托管量上升了3854.95亿,其中一级市场认购总额是3440亿.平安去年的年报,不算交易性和AFS,持有至期里面,企业债增加了364亿,国债增加了283亿,金融债增加了556亿.再看看,去年整个债券市场的的净认购数据,企业债上他们认购保险机构总认购数的38%,政策性银行债里的72%,国债里的36%.他们几乎认购了一级发行市场的大部分债券.&&&&&&&&&&再看人寿,AFS,政策性银行债减持&197亿,企业债增持了46亿,国债增持了58亿.持有到期,金融债增加56亿,企业债没有动,次级债增加了45亿.人寿去年一年几乎就没有买过债券,平安保费是人寿的一半但是债券认购数是人寿的10倍.居然好意思说不敢买,真他娘的操蛋.&&&&&&&&&&再看今年4月的债券统计,所有品种保险机构的认购数都是负增长,最夸张的企业债保险机构的认购降了5倍。他居然好意思说非常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怎么不去买啊。&&&&&&&&&&&&&我分析人寿的核心运营模式是配合债券利率走势来做业务,债券好多做业务,债券不好少做业务。如果不按照这个模式做,就会产生亏损。后来很多朋友质疑我说,那么为什么年债券很差,但是平安和太保收了那么多保费,利润也不受影响,你的解释有问题。&&&&&&&&&&&&&&&&&&我说这个质疑很好,任何一个分析都必须要面对苛刻的质疑。一旦有一丝半点的质疑无法解释,就要审慎的思考整个分析有没有出现大的错误。现在我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前几天统计了一下,2010年发行的国开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走势&&&&&&&&&&&&&&&&&&&&&&&&&&&&&&&&&&&&&&&&大家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国开债的净价都是走低,最多的一个品种下跌了5-6%。这种走势是必然,因为09-10年的市场利率极低,债券利率也维持在4%以下,进入加息通道后,由于这些债券的票面利率固定,那么净值必须要下降来提升整个债券的收益率。&&&&&&&&&&&我们可以看一下平安的年报,不算交易性和可供出售资产,仅持有至期资产,平安的债券就增加了1060亿,当年的平安保费1600多亿,也就是说它2/3的保费都在用于认购各种债券。我对中债登公布的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去年整个保险机构的债券托管量上升了3854.95亿,其中一级市场认购总额是3440亿.也就是说保险机构的绝大多数债券是一级市场上认购的,而二级市场上交易来的债券仅占1/10不到.如果我们粗略的把保险机构的债券增加额算作是认购额的话。那么平安去年的年报,不算交易性和AFS,持有至期里面,企业债增加了364亿,国债增加了283亿,金融债增加了556亿.再看看,去年整个债券市场的的净认购数据,企业债上他们认购保险机构总认购数的38%,政策性银行债里的72%,国债里的36%.平安几乎认购了一级发行市场的大部分债券。&&&&&&&&&&&按道理说,平安认购了如此多的低息债券,那么在2010年10月进入加息通道后,其净值就要产生折价,进而出现公允值变动影响到利润表或者股东权益表的公积金。但是实际上没有,无论是2010年的年报还是2011的一季报的其他综合收益项仅有不到48亿和5的浮亏,这还是算上股权投资资产的亏损。为什么?问题就出在这个会计科目上,平安的在10年认购的绝大多数的债券近1060亿都算入了持有至到期的科目里。而持有至到期的科目的计量不是基于公允值,而是摊余成本法.什么是摊余成本法,我们可以看这里&&&&&&&&&&&&&&&&&&&&&http://wenku.baidu.com/view/84b73f2425068.html&&&&&&&&&&&&&&&&&&&&&摊余成本是仅考虑初始买入债券时是否有折价或者溢价,然后根据这个折/溢价来折算出债券的实际收益率。然后每期将受到的票面利息-实际收益的利息差看作是对折价或者溢价的每期摊销。因此其实际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无关,如果不考虑计提损失那么仅与买入时的折/溢价有关。如果购入时没有任何资本溢价和折价,那么每期的账面净价就是成本价。&&&&&&&&&&&&&&&&&&&但是寿险企业的债券是负债是需要支付资金成本的,如果其票面利率不变,那么债券净值的下跌相当于是说市场利率的在提高,其资金成本也在提高因此这项投资就处于亏损状态。&&&&&&&按照这个链接的说法&&&&&&&http://wiki.mbalib.com/wiki/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是无法反应债券价格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平安在10年做的那些保费的2/3是亏损的,但是平安却将这批亏损的保费记入持有至到期,以至于亏损无法反应到任何报表里面。这批债券想要恢复到加息前的价格,第一种情况就是央行的市场利率再次恢复到09年的2.25%的状态。而这一点,在未来3-5年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种是,寻找机会平仓,但是这些债券已经归入了持有至期,由于保监会的监管程序,如果保险公司要更改资产科目的划拨和摊销方法,必须经过保监会的备案,因此平安无法随意的将其更改为AFS,也就是说它无法对这些亏损的债券进行平仓.&&&&&&&&&&&&&&&&&&&&&&&&&&我统计了一下,上市三家险企的持有至期(HTM),和可供出售(AFS)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其中平安的HTM&09-10是取分部表中的寿险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而AFS的债券部分没有分部数据,鉴于其寿险资产远大于其他的资产,因此取合并报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平安在06-08年间,HTM的数量一直非常稳定,在亿左右。而AFS的债券部分呈现非常高速的增长,这一点与平安在这段时间的保费高速增长是密切配合的。人寿在这段时间也同样如此,AFS维持高增长,HTM维持低增长最后维持的比较稳定。太保之前没有太多的数据无法判断。但是进入09年以后,三家险企的情况就迅速的分流,我们可以发现,太保和平安的HTM呈现高速增长增长率超过50%,而AFS的增长是几乎停止的。而人寿则相反,其HTM,和AFS的增长两年内都是低增长,也就是说人寿在这两年内转向了存款而不是债券。&&&&&&&&&&&&&&&&&&&&&&&&&这张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平安的HTM一直是高于AFS将近40%-50%,而人寿则完全相反。这说明人寿对AFS和HTM划分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人寿会只有将那些受市场利率波动较小的债券归入到HTM中,而大部分利率敏感型的债券则放入AFS。这样人寿的利润波动就加大了,他的报表就没那么好看。但是同时通过AFS的公允值变化将债券的风险披露出来。而平安将大量的债券塞入HTM,使得投资者根本无法考察他们的债券投资行为。于是平安的债券质量和风险,就如同一个表外的黑箱。这是极为可怕的事情。&&&&&&&&&&&&&&&&&&其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人寿对债券的采取的是主动性管理,而平安则是被动的买入持有收取利息。债券的主动性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他需要资产管理者能够预测利率走势从而驾驭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曲线,不断调配投资组合中的品种,久期,配比来达到收益最大化。如果更多是被动性的管理债券,那么实际上债券的价值和收益波动会非常的厉害。因为被动性的管理,无法在债券价格上升时主动平仓获取资本性收益规避利率上升的风险,也无法在债券价格下降时及时更换更为优质的品种来提升整个组合的收益率。这批低利率债券的命运只能是烂在锅里的肉,收取可怜巴巴的一点利息。&&&&&&&&&&&&&&&&&&&&&&&&&我们在这两年中看到的平安太保红红火火做保单的超过70%以上的投资标的上都是亏损的,但是却无法反应在报表里面。恐怕也永远无法反应到报表里面,这种亏损只能随着逐年的摊销渐渐的被未来的利润所吸收。我们说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平安却做到了,只是这种做法是一种牺牲长期利益换取短期业绩的做法。在未来的3-5年内紧缩流动性依然是货币管理的主题,即便有适当的宽松也已经不可能在回到09-10年那样的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更为麻烦的是根据平安年报中的利率风险中所披露的债券久期,2010年5年期以上的债券增加了897.41,也就是说平安这批亏损的债券年限大部分远超过五年。在这5年内,平安要用什么来弥补这些债券的亏损呢?其数量如此庞大,是股权收益所能弥补的吗?&&&&&&&&&&&&&&&&&&&&&&&&&平安,太保,在09-10年猛做保费的原因是不难理解的,一个是要去HK上市,一个是要做收购搞融资,必须做业绩搞保单把报表做的漂亮,才能拉高股价进行融资。这两年一方面低利率期股市低迷老百姓投资无门保单好卖,另一方面人寿无意于债券,正好没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数种利益的驱动之下,猛做保单成为了不二的选择,但这显然是顾头不顾腚的愚蠢做法。把所有的保费都投入到毫无价值又无法脱手的债券上去,他们拿什么来回报客户,回报股东呢?2011年3月份,在整个行业提高结算利率的情况下,平安的结算利率居然大幅度跳水,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严重的警告吗?
天空兄,这篇文章也看过,感觉保险看懂太难了,在犹豫保险业是否是值得跟踪,即使其行业大环境不错。&&&&&&&&&&&&&&做自己能力圈内的事,目前保险显然并非能力圈内的事,一不小心又越雷池了。:)&&&&&&&原帖由一片天空在&17:28发表&&&&&&&匪兄,不知以下这篇文章对你是否有影响?&&&&&&&&&&&&&&&&&&&&&&&&&&&&转帖:真有不吃草跑得快的马!&(TRUSTNO1)&&&&&&&&&&&&&&&(&07:38:50)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中国人寿&&&&&&&&&&&&&&&&持7300亿仰视3000点&平安详解投资攻略&&&&&&&&&&&&&&时间:日&06:57:26&中财网&&&&&&&&&&&&&&&&  保险资金已然成为国内资本市场
是的,我是看不太懂,不过,我总感觉保险是低估了,所以买了点人寿。
风控第一,这方面人寿做得不错。&&&&&&&&&&&&&&=============&&&&&&&平安、国寿、太保保险三巨头打新风格迥异,平安向左、国寿向右,太保热情惊人&&&&&&&理财周报投行实验室研究员&朱昌斌/文&&&&&&&险资财大气粗,爱打新股。&&&&&&&有人以此作为险资推高发行价的理由,这样并不公平。至少从2011年来看,这一理由太过牵强。&&&&&&&理财周报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上市的新股询价过程中,保险资金账户给出了691个报价,其中高于最终发行价的只有190个,刚好等于发行价的有41个账户,而低于发行价的多达460个。很明显,大部分险资并没有在询价过程把发行价抬高。&&&&&&&资本追逐利润,国寿、平安和太平洋保险手握着大把的资金,自然不会忽略新股这块蛋糕。但即便同是打新,三巨头也都有着各自的“范儿”,策略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平安资产账户给出了36个报价,无一低于最终发行价。相较之下,国寿则要&“吝啬”得多,41个报价都低于发行价。相比国寿和平安,太平洋资产给出了高达165个报价,在数量以绝对优势“压倒”二者。&&&&&&&平安托管幸福人寿资金:打新不差钱&&&&&&&2011年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没有一个报价低于发行价,36个报价全部有效。是巧合,还是平安资产打新“不差钱”?&&&&&&&新股二级市场表现已经远没有之前收益那么高,破发屡屡出现,各家机构在给出报价时更加谨慎。在这方面平安资产的勇气依旧。&&&&&&&东方铁塔(002545)询价过程中,平安资产报价70.58元/股,冠绝所有险资报价。最终东方铁塔发行价39.49元/股,溢价率近80%,平安资产的“慷慨”让人惊叹。&&&&&&&报价如此离谱,难道是平安资产的股票研究团队对于新股估价出现严重偏差,接纳这些高估价的账户管理者又有着怎样的投资风格呢?&&&&&&&平安资产某工作人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固定统一的研究平台,平安的研究团队并没有什么问题。”&&&&&&&理财周报记者发现,平安36个报价的账户都属于受托幸福人寿分红和万能险产品账户。或许这并不是巧合。&&&&&&&“中小保险公司资金托管给我们后,都会设立各自的专户,根据双方在签订托管协议时对于收益性等方面的约定,每个专户会有不同的投资策略。”上述平安资管人士说。&&&&&&&另一平安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委托方把资金委托给平安资管后,不参与资金具体运用,投资策略是专户管理人在对方授权范围内自行决定。”&&&&&&&北京某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平安资产总是给出高报价,有两种可能。一是体现出委托人的意思,二是确实看好这些股票,不想错过这些新股上市带来的投资收益。”&&&&&&&然而平安资产“看好”的这些新股上市后表现并不令人满意。2011年以来,平安资产受托管理幸福人寿产品有21个账户获配新股,各新股上市首日收益加总后,反而亏损了29.98万元。&&&&&&&与平安资产在新股估价中“鹤立鸡群”相比,国寿资产给出的报价显得更为谨慎。&&&&&&&国寿谨慎报价“羞答答”&&&&&&&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国寿传统险、分红险等账户在新股询价中给出了&41个报价,其中包括华锐风电等热门的个股询价,可见国寿新股投资积极性并不弱于平安资产。&&&&&&&但是报价环节,国寿显得尤为低调。理财周报记者发现,2011年国寿的新股估价竟然无一例外地都低于这些股票的发行价,41个报价全部属于无效报价,颇有一番“打酱油”的味道。&&&&&&&新华资产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更想把国寿的报价理解为他们对于这些新股的合理预期,“新股表现不好,收益不如从前,风险会自然地驱使大家把估价降下来。”&&&&&&&相比平安资产在所报价股票上表现出来的“势在必得”,国寿显得更为理性,宁可缺席新股申购也不把报价提高。&&&&&&&以华锐风电为例,公司最终发行价定在90元,当时不少机构都认为这一价格定得过高。国寿两个账户给出的报价都是70元,虽然最终未能申购,但也成功避免了华锐风电首日破发的尴尬。&&&&&&&国寿打新策略虽然保守,但是在此种行情下得到不少机构的赞同。多位基金经理告诉理财周报基金版记者,“我们更认可国寿的打新策略。”&&&&&&&当然对于近来有着“新股恐高症”的国寿投资团队来说,可能错失某些新股上的高收益,但同时在风险管控上显然比其他险资做得更好。&&&&&&&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国寿受托管理资产达到1.58万亿元,并以占全行业35%的受托管理资产,实现了占全行业40%以上的投资收益。&&&&&&&相较于平安和国寿,太平洋资产在新股报价上并无鲜明特色,但是其参与打新的数量绝对让另外两大巨头“黯然失色”。&&&&&&&2011年太平洋资管在打新上可谓出师不利,截至目前浮亏约6449万元,所有打新机构中浮亏最多。主要是拜华锐风电所赐,&华锐风电上市不到三日,就让太保亏损超过一亿,至今仍陷泥潭。&&&&&&&除了华锐风电,今年太保打新被套的还有司尔特(002538)。然而这些挫折似乎并没有影响太保对于新股的热情,2月份和3月份仍频频加入打新大军。&&&&&&&根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2011年上市的新股申购中,太保一共给出了165个报价,参与了华锐风电、新都化工(002539)、鸿路钢构(002541)、亚太科技(002540)、风范股份、司尔特、杰赛科技(002544)、博威合金、中化岩土(002542)、大智慧、广电电气、尚荣医疗(002551)、惠博普(002554)、张化机(002564)、森马服饰(002563)、江南水务、洽洽食品(002557)、顺荣股份(002555)、世纪游轮(002558)、三江购物、亚威股份(002559)、徐家汇(002561)、宝泰隆20只新股的申报。&&&&&&&不过虽然太保参与打新数量绝对领先,但是在报价上并不冒进。165个报价,只有31个高于发行价,这些报价中几乎一半是给了尚荣医疗,而尚荣医疗上市后表现也完全符合太保的预期。&&&&&&&北京某中小保险公司资管部投资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太保在华锐风电上的损失没有影响其打新热情,可能是因为这是之前已经确定的整年投资策略,风格可能贯穿全年。
收集大象,一百个人收集一年也不一定全呀,哥哥,咱们还没有调研这种公司的能力呐
几个对保险比较熟悉的网络打人的blog,有心的网友可以多去学习。&&&&&&&&&&&&&&熊熊: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_0_1.html&&&&&&&Trust&No1:http://investmentmarathon.blogspot.com/&&&&&&&弘毅大夫:http://blog.eastmoney.com/touzizixun
缪建民谈保险企业竞争力&&&&&&&&&&&&&&(&17:25:18)&&&&&&&&&&&&&& 分类:&行业分析&&&&&&&&&&&这几天一直在看缪建民老师的相关资料,从中汲取到非常丰富的营养,相对于其它几家保险企业的资产管理部门老总来说,缪建民老师显得更加儒雅,知识更加丰富,对事物的阐述陈恳而富有逻辑,让我对保险行业,乃至金融业有更深的了解。以下这段话截取至缪建民老师在北大赛瑟论坛上的一段演讲,信息量非常丰富,值得细细品读。&&&&&&&&&&&&&&缪建民:金融行业的竞争取决于两条,第一是取决于负债效益和负债成本。对于保险行业来讲就是卖保险。第二是取决于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于保险行业来讲,传统保险负债成本比较低,因为有承保盈利,就是我以100块钱可以挣10块钱,就是通过负债盈利。所以,保险负债成本低于其他金融行业你就有竞争力,如果负债100块钱,成本是5%,但是银行是6%,你就有竞争力。但是,除了负债成本以外还有一个负债效率,保险负债成本比较低。我们保险是一单一单卖的,销售成本很大,现在因为承保利润下降,甚至没有承保利润,大量的承保亏损,加上销售成本,使得我们负债效率比较低的情况下,负债成本高于其他金融行业,这就使得保险业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觉得我的观点不一定对,就是承保是不是盈利本身不是核心,因为你作为保险企业要赚钱,通过负债赚钱是一种形式,是独一无二的盈利方式,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管理能力,通过资产管理赚钱,这个对于现代保险企业越来越重要。因为财险也好,寿险也好,在负债效率和负债成本方面和金融行业其他子行业没有明显优势,我们优势在哪里?就是资产管理优势。但是,因为保险行业长期是负债管理,对于资产管理历史比较短,不像银行业,银行业大量人才集中在资产管理上。所以,对于保险行业来讲,提升竞争力,走质量效益的道路,必须要加强资产和负债管理,两条腿走路,负债成本不能高于其他金融子行业,资产管理能力要比其他金融子行业高,这样我们保险行业在整个金融领域里面核心竞争力就会更强。我们这两年为什么在资产管理方面有一定竞争力呢?就是因为我们十六大以来,保险资金利用渠道在不断拓宽,银行不能做的我们能做,所以我前一段时间跟有的分析员讲,你买一个保险是买一个人民币的资产组合,如果你看好人民币资产就可以买保险。但是买银行股不一样,买银行股买的是利差加上一定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你买银行股买的是这个,买保险是人民币的资产组合,所以是很不同的。所以,保险走质量效益道路和银行不一样,银行是靠利差,在利益差既定的情况下就要做规模,规模越大利润越大,保险行业利差没有法定保障,规模不等于效益。但是,你要有效益,必须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入手,简单的抓负债,效益下来了,资产上不去也不行,但是不管怎么抓,负债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的金融公司,因为除了承保这块,负债效益也要比其他低。最主要的是银行保险,同样的产品在银行卖,银行收的手续费比我们就高,所以我们在金融行业里面没有效率的优势,所以抓资产是核心。
中国人寿2010年股权投资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1.&&2010年底前十大持仓股合计市值360亿,主要是金融板块+贵州茅台+中国建筑+中兴通讯,总体上是属于市场低估的,绝大部分未来2年都具有翻倍潜力。&&&&&&&2.&持有的20%的广发行的股权,目前账面价值116亿,广发行2012年之前应该会上市&&&&&&&&&&&&&&广发行上市后,这两部分2012年前将增厚人寿每股净资产2元以上.&&&&&&&&&&&&&&从人寿的投资风格看偏保守,与自己的投资偏好比较对味,激进也许会给你短期的惊喜,但一次失误可能让你损失惨重,这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应该是大忌。
匪兄的资料很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寿与平安,谢了。Trust&No1的BLOG打不开。
中国人寿2010年年报一些值得关注的股权投资情况,这些我认为基本上都是尚未开发的金矿。&:)&&&&&&&&&&&&&&&&&&&&&760)this.width=760" onclick="self.open(this.src);" class="lazy" src="placeHolder.png"
data-original="https://image.taoguba.com.cn/img//3SFTM1BM0TGL.JPG@!topic">&&&&&&&&&&&&&&760)this.width=760" onclick="self.open(this.src);" class="lazy" src="placeHolder.png"
data-original="https://image.taoguba.com.cn/img//OPLK75YGNGLG.JPG@!topic">&&&&&&&&&&&&&&760)this.width=760" onclick="self.open(this.src);" class="lazy" src="placeHolder.png"
data-original="https://image.taoguba.com.cn/img//23LU8RF4VH8G.JPG@!topic">
一个公司的好坏看员工,几大保险公司的员工,最优秀的大家都应该可以看的出来,所以我选平安。
保险企业两条腿走路,&&&&&&&&&&&&&&1.&销售是一条重要的腿,这条腿走的好让你有更能多的粮食进来,类似于银行的揽存能力&&&&&&&2.&投资管理是另一条重要的腿,因为粮食进来了,你得好好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力,类似银行的风控等&&&&&&&&&&&&&&瘸第一条腿的后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瘸第二条腿的后果就是家财万贯挥霍一空&&&&&&&&&&&&&&目前看,人寿的投资能力强于平安,但平安的销售能力明显强于人寿,所以具体到投资者上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原帖由财富雪球在&11:30发表&&&&&&&一个公司的好坏看员工,几大保险公司的员工,最优秀的大家都应该可以看的出来,所以我选平安。
平安银行一员工跳楼:畸形考核体系的牺牲者?&&&&&&&&&&&&&&日&13:17唐韵乔&刘雨峰《新世纪》-财新网&&&&&&&  5月18日,平安银行总部门前有员工家属持“平安银行逼死员工,还我儿子”标语,进行维权,记者第一时间赶往平安银行大厦门口采访死者家属。&&&&&&&&&&&&&&  据死者家属透露,死者叫段彬祺,湖南郴州人,1983年生,曾就读于湘潭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深圳发展银行工作,2008年入职平安银行,死前职位是平安银行深圳宝安支行业务经理,负责销售理财、基金产品和个人存贷业务。&&&&&&&  5月13日,是段彬祺完成10天休假返工的第一天,也就在这一天,段由其住处的24楼楼顶纵身一跃,当晚11时其尸体在5楼水泥板上被发现。&&&&&&&&&&&&&&  据当日录像资料显示,在电梯将其送往24楼顶层短暂瞬间,段彬祺双手反复做开拉电梯门状,“那份对死的迫不及待”令人悲痛。&&&&&&&&&&&&&&  警方调查发现:跳楼处,其“部分衣物和手机整齐摆放一地”,28岁的年轻生命,就是以这种简单特殊的方式与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死无对证的10分钟&&&&&&&&&&&&&&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事发当天上午10时左右负责他们工作组的黄行长找其“谈了一次话”。据其家属对电子录像资料的描述称,段彬祺在黄行长办公室呆了大概10分钟,“出来后表情沉重,双手不停互搓,很无措的样子”。&&&&&&&&&&&&&&  那么在这10分钟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来自平安银行的说法是,黄行长询问死者睡眠情况,死者称不好,黄行长答了一句“那你睡不着你就起来嘛。现在想睡的话,就回去睡嘛。”&&&&&&&&&&&&&&  而家属的说法与之截然不同。多位死者家属表示,死者自杀前曾当面和在电话中向其母亲和姐姐透露谈话内容,称如果抑郁症再不好转的话,“领导就要他下周别过来了”。&&&&&&&&&&&&&&  工作压力大or冒进的消费行为&&&&&&&&&&&&&&  提及抑郁症,平安银行总行办公室副总经理汪红霞称“这是公司众人皆知的事情”,死者段彬祺此前被医院确诊。段也曾毫不避讳地告之黄行长。此外,“公安方面已在死者住处找到其在康宁医院就诊时办理的病历资料”,汪红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家属也承认死者生前患有抑郁症这一事实,但他们表示,只是轻度抑郁症,5月初在康宁医院确诊,医生称其服药半月后即可,并无大碍。&&&&&&&&&&&&&&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王求是博士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轻度抑郁症和自杀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具有相关性,“同时不排除期间外部刺激事件的发生所致,比如刺激性语言或行为举止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而家属向记者表示,死者患此症的根本原因,为“平安银行非人性化的工作考核制度和高工作压力”所致。&&&&&&&&&&&&&&  据家属称,自从今年年初平安银行对公司员工调整了考核制度,过去以贷款多少量为业绩,现在却以存款量来计算。另外,还要求每个销售员工每周完成30万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和3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销售,底薪也根据业绩表现进行每季一次的相应调整;在公司新的考核制度基础上,宝安支行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考核标准,比如要在行长当面监督下,每天要打40个客户电话,为防止作弊,“支行还专门设置了录音系统”。&&&&&&&&&&&&&&  而据其姐姐称,段彬祺过去一直习惯于“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单独业务作业”,“突然更改的业务压力,让他有些无措”,致使近几个月业绩明显下滑。&&&&&&&&&&&&&&  在对平安银行和其家人的采访中,记者同时了解到,段彬祺销售业绩一直保持在宝安支行前两名,截至2010年年底其一人完成了“几千万的个人贷款业务”,业绩相当好,个人年收入一度攀升至20万元左右,也就在当时的大好环境下,段购得一部汽车,价值10几万元左右。&&&&&&&&&&&&&&  汪红霞的说法与死者家属的截然不同,据她介绍,2011年年初,段彬祺看中了一套住房,其用以信用卡交付了10万元定金,而在面对每个月7000元的还贷压力下,段踌躇后放弃了购房,导致10万元全部损失,因此,认定段的抑郁症和其购房购车等冒进的消费行为有关,而不是所谓的“高工作压力所致”,更毋关于“考核制度的变更”和“存款业务的压力”。&&&&&&&&&&&&&&  平安银行员工爆料:压力巨大同事关系冷漠&&&&&&&&&&&&&&  但18日晚,多位平安银行员工向记者主动倾述的内容却让汪红霞的辩白显得那么苍白。&&&&&&&&&&&&&&  王令奇(化名)是平安银行一位员工,已经养成了每晚10点前睡觉的习惯,以此来应付白天巨大的工作压力。采访结束时,他对记者说,“跟你说完这些,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而在听了他的倾诉之后,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他身上的巨大压力,也只有这种压力才能让王令奇有如此强烈的不吐不快之感以及倾诉之后带给他心灵的片刻释然。&&&&&&&&&&&&&&  王令奇是曾经的深圳市商业银行员工,其后成为平安银行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平安接手后,银行就不断在改变。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原来一体的支行改为“兵分三路”,分为对公团队客户经理、零售团队客户经理、营业部。可悲的是,三个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也由之前的融洽变为了冷漠,甚至是针锋相对。&&&&&&&&&&&&&&  比如,客户经理费尽心思才拉来的一个客户,却因为营业部的种种“不通情理”的硬性条件而让造成客户流失,客户经理自然会对营业部心存不满,反过来,客户经理只要在考核的时候表示&&&&&&&&&&&&&&  不满,营业部的考核就会扣分严重而导致排名靠后,最终影响的还是员工的薪酬。其实,营业部并无意为难客户经理,只是每月都会有分行或总行的稽核人员下来查数,一旦查到有流程不合规就会下通告扣分,扣分等同于扣工资。&&&&&&&&&&&&&&  三个团队内部,也并不轻松。比如团队的考核,三个月考核一次,在原有的基数上要不断增加,如果三个月连续不达标,马上降级,降到最后一级就让你走人,而营业部更是机械化、非常严苛:考核服务,考核每一笔业务的效率,考核总的业务哪个支行多,同时还要柜台卖保险。&&&&&&&&&&&&&&  “强迫每个前端员工都要考取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证,而且对于保险销售都有硬性的任务”,王令奇言语中充满了不满。&&&&&&&&&&&&&&  另一方面,客户经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分行是不提供相对应的团队支持的,客户经理只能靠一己之力去发展客户,维护客户关系,比如请客户吃饭都自己掏钱。王令奇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客户经理请客户吃一次饭,都要差不多1000元,而且客户不是说你请一次就能拉得过来,吃多2、3次,再多几个客户,一个月开销上万并不是稀罕事。&&&&&&&&&&&&&&  他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这次逝去的同事每个月收入有1.5万左右,但扣除掉客户维护花销,自己剩下的并不多。&&&&&&& 无加班日缓解压力?&&&&&&&&&&&&&&  部门间的争夺、考核制度的畸形、收入制度的不公等种种烦恼压得王令奇喘不过气来。“我有时候就怀疑自己也有抑郁症”,他告诉记者。&&&&&&&&&&&&&&  而汪红霞5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疏导员工工作压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工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体育活动,印制减压宣传册等。&&&&&&&&&&&&&&  “最具特色的一个措施,就是我们将每周三作为‘无加班日’,会发邮件并播放提示员工按时回家,不要加班”,汪红霞告诉记者。&&&&&&&&&&&&&&  但王令奇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分行每个星期三确实会发邮件通知员工今天是无加班日,大家下班要去放松,与朋友聚会。但事实上,总行或分行总会在星期三组织培训,因此我们根本没试过星期三准时下班过”。&&&&&&&&&&&&&&  “作为基层员工,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处在任务,考核,与各部门相处的总总压力下。支行行长也同样难逃考核,而如果因为自己手下业绩不好导致该行长业绩上不去,一样降级”,“所以行长直接告诉下属让他不要再来上班,是有可能的,我们身边常有此事”。&&&&&&&&&&&&&&  重压之下,人员流失也就不足为怪。“就拿我所在支行一共9人,去年就走了6人,而这段时间,正是变化最迅猛之时,如果说之前的变化还能忍受的话,今年以来的突变,则让人更加难以忍受”,王令奇告诉记者。&&&&&&&&&&&&&&  平安银行的另外几位员工或前员工也向记者表示,平安银行很多高层来自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用一贯的保险激进管理方式来管理银行,不把员工“当人”,而且强势苛刻的考核办法也一变再变,工资却越变越少,今年绩效体系又是激变。&&&&&&&&&&&&&&  他们表示,平安银行做银行的也要被逼卖保险,不仅如此,工作日下班后几乎都要开会要到九、十点,双休日要培训,根本没时间休息,年假只是放着看的,提交上去领导不批。&&&&&&&&&&&&&&  深发展加法平安减法?&&&&&&&&&&&&&&  平安银行和深发展(000001.SZ)的整合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多位高管也频频向媒体喊话:对待深发展将采取“三不”政策,即不裁员、不降薪、不降职。&&&&&&&&&&&&&&  对此,一位中国平安的员工向记者评论道,现在两行整合,业务部门多有重合,裁员压力较大,对深发展承诺是“不降薪,不裁员,不降职”,不能拿深发展开刀,只能拿平安银行开刀了。&&&&&&&&&&&&&&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平安银行员工均认为,段彬祺的纵身一跃与平安银行现阶段急于裁员、畸形的考核体系、天天逼员工卖保险不无关系。&&&&&&&&&&&&&&  对于抑郁症,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死者生前很开朗,此时平安银行提抑郁症,仅仅是公关托词。&&&&&&&&&&&&&&  而其中一位员工更是强调,我们今天对你们讲,一来是觉得段彬祺太冤了,二是希望你们把员工的情况告知大众。
Trustno1&网友的一篇帖子供参考。&&&&&&&&&&&&&&==============&&&&&&&寿险准备金&&&&&&&&&&&&&&这篇中,将解释寿险准备金是怎么会事情?&&&&&&&现在有这样一份传统险,&&&&&&&1.趸交型,保额是1000元,趸交一次交清1000元钱,期限5年,以年息3%为利率,当投保人死亡时赔付2倍保额,如果投保人在保单到期仍然生存,则返还全部本金1000元以及5年内的所有3%利息。每年的利息都计入保户账户复利投资。&&&&&&&&&&&&&&如果保险公司A卖出该保险1000份,投保人年龄皆为20岁男性,准备金评估利率4.58%,B公司也卖出去1000份,投保人年龄性别相同,准备金评估利率4.75%。请问该保险每年AB两公司的准备金分别是多少?&&&&&&&&&&&&&&2.同样上面这份保险,变成期缴险,每年500,2年期缴。那么准备金又会如何提法?&&&&&&&&&&&&&&对保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其实准备金跟DCF之类的算法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就是每年现金流收入与现金支出之差的折现值,折现率就是哪个准备金评估利率。关于生命表在这里可以找到http://hemiao.blog.hexun.com/_d.html&&&&&&&四个拦是分别是CL1&Cl2&为年金男表,女表,CL3&CL4为非年金男女表。每一个数据表示,每100000万男性或者女性增长1岁会死去的人数。用CL1即可&&&&&&&&&&&&&&准备金这个东西看上去很深奥,实际上就是一张保单在保单期限内的现金流折现。既然是现金流那么就有流入和流出。对于保单来说,现金的流入很简单就是保费,如果是趸交险那么只有第一年有现金流入,期缴的话那么期缴期限内都有流入。现金的流出比较复杂一些,包括费用,死亡利益,利息,满期金等等。在这里简化一下,不考虑费用问题,利息不是每年分红而是随满期金在保单结束时给付。那么整个保单的现金流出就分两种,在除最后一年以外,需要每年支付可能出现的死亡利益,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支付死亡利益以外还需要支付存活投保人的本金和所有投资利息。&&&&&&&&&&&&&&死亡利益的算法也很简单,首先查询生命表的CL3_N项下,20岁开始的5年内的死亡率。现在投保人数1000,第一年死亡率是&0.00054,那么第一年的死亡利益就是总人数*死亡率*死亡赔付=54*&&&&&&&第二年的死亡利益,则是在第一年年末的存活人数上计算死亡人数。那么第一年的存活率就是1-0.46,第二年的死亡利益=0.575*9。按照这个算法,可以推算出5年里每年的死亡利益支出。&&&&&&&&&&&&&&在最后一年,除了要给付死亡利益之外,还需要支付到期金即所有的本金和利息。这笔支出只会支付给存活的人,因此到期金=总人数*5年后存活率*本金*(1+利率)^5至此,这批保单的每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都已经计算出来.&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提取责任准备金。&&&&&&&&&&&&&&什么叫做责任准备金?无论是趸交还是期缴,保险的现金流入期总是短于保单年限。最不负责任的保险公司的做法,就是将每年收到的现金扣除当期的死亡利益和本金给付以后全部归入自己的利润。这么做的一个后果是,随着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快,保险公司在今后的年份中收到的保费会越来越少,相对的给付支出则会越来越多。那么这么做可想而知,就是一个典型旁氏骗局,用后来者的资金填补以前投资者的窟窿。最负责任的保险公司是在现金流入期内一分不取,全部用于投资,最后在保单到期时与存活的投保人分享扣除全部死亡利益后的收益。但是由于保险是一个长久期行业,一分保单短则5年,长则10年20年。如果这么做,保险公司在保单期限内都没有任何的盈利,就无法维持运营。&&&&&&&&&&&&&&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在股东利益和投保人利益之间做一个平衡。他们必须计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现金流出,然后通过一个利率折现到当前价格。反过来说,保险公司将做两件事情,第一在每年的保费中扣除当期的给付支出外,还要扣去一部分远期的负债。第二这部分远期的负债的确定的方法在于,保险公司要对自己的投资收益能力有一个预估和认知,即确定当下直到未来保单结束时保险公司每年进行投资获利的能力,即确定所谓的准备金评估利率。如果保险公司在未来完全能够按照上述的投资安排进行获利时,那么当期提取的这批负债经过准备金利率展开最终在保单结束时必须等价于未来年份中所有的现金流出的总和。&&&&&&&&&&&&&&整个准备金的计算过程如下&&&&&&&760)this.width=760" onclick="self.open(this.src);" class="lazy" src="placeHolder.png"
data-original="https://image.taoguba.com.cn/img//W4UUX1ENAF0H.JPG@!topic">&&&&&&&&&&&&&&第一栏是B公司按评估利率4.75%提取的准备金,第二栏是A公司按利率&4.58%提取的准备金&&&&&&&以第一栏为例,那么对于B公司,&&&&&&&第一年的准备金=8+.00.660143&/(1.43../(1.&&&&&&&第二年的准备金=.00..43.863086&/(1./(1.&&&&&&&由于第一年已经提过一批准备金了,那么对于第二年来说,实际上只要提取两年之间的准备金的差额,即所谓的准备金提转差。由于第一年没所有所谓的差额,那么准备金提转差=当年的准备金。由于是趸交险,只在第一年交保费,那么扣除这批远期负债,剩余的就变成了保险公司的当年利润,这种利润就叫做承保利润。&&&&&&&&&&&&&&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准备金评估利率提的低,那么第一年的准备金提转差就极高,相应的承包利润也就很低。虽然两家公司只相差了不到20个&bp,但是第一年的承保利润,则相差8814元之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B公司第一年提的很多,但是今后的年份中,每年需要提出的准备金提转差则比B公司小很多,另外在保单到期后我们将两家公司最后一年的准备金相减A公司还能拿到2111多元的利润。如果我们将这些差额加总,实际上就等于8814元的差额。我们可以看如果两家公司运营都不出任何问题均按照他们既定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管理资产,那么其实最后两家的总承保利润上是不会有任何区别的。差别仅在于,B公司一次性在第一年提走了所有的承保利润,而A公司则将承保利润留在准备金中,每年像缓释胶囊一样将这些承保利润缓慢的释放出来,当然这种缓释的方法不是正向的增加利润而是负向的减少今后每年的负债。&&&&&&&&&&&&&&这是趸交险的情况,如果保单转换成期交险的话,具体的准备金计算方法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在交费期内,既有现金的流出也有现金的流入,那么这时计算准备金应该是计算该年份中的现金净流出/流入.也就是说相对于趸交险来讲,期缴险在后续的年份中会有资金进来填补现金的净流出,在头几年交费期内现金流出会变少,那么准备金就会比趸交险更低一些,而趸交险必须需要用新的保单的保费和投资收益共同来应付未来的现金流出,趸交险的后续资金压力更大。不过如果不计算投资收益,那么最后的总承保利润也不会有任何差别。&&&&&&&&&&&&&&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投资收益,那么这两者就会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别。虽然在总承包利润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A公司的缓释效果使得两家在总的投资收益上会有巨大的区别。假设如果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在这5年中,每年的实际投资收益都达到5%.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比如第一年B公司的投资收益为=7*5%,而A公司的投资收益为(7+8814)*5%。也就是说A公司将自己的本应得的承保利润也进行了复利再投资,其总投资收益要远高于B公司。&&&&&&&&&&&&&&当然B公司过早的计提了承保利润,可以用作他途也为股东进行增值。但是我们要考虑两点,第一公司的利润是需要进行分红的,也就是说B公司在第一年计提了8814的利润,如果按照40%的分红率计算,公司可供支配的利润只有5288元.他要达到A公司同样的绝对投资收益,那么这部分的利润的再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5%/0.6=8.3%。B公司要为股东再创造利润的压力增高了40%.第二点,由于保单的投资最终要给付给投保人,无论是从国家监管层面,还是公司层面,保单负债的投资都是有强大的约束力的,而公司用留存利润进行再投资是没有约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B公司使用留存利润去达到A公司的同样的投资收益需要承受巨大的投资压力,他就必须去寻找更高收益的风险资产,攀爬更为陡峭的收益率曲线。而这种投资行为又不受任何约束,特别是没有一个独立于管理层的单一大股东的话,这种投资行为只依赖于管理层自己的自律。那么这个公司对管理层的在投资上的监管就相当于球员下场踢球同时兼任裁判。
低成本优势与低人力成本优势&&&&&&&&&&&&&&&&&今天一个比较扎眼的新闻是,平安银行的一位职员不堪压力跳楼了。新闻中还爆料出平安银行的内部的种种管理方式。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多重复了。&&&&&&&&&&&&&&&&&有一个朋友让我写一些分析,分一下强势的企业文化。对于这个事件,我的确想写一些东西。但是我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空的东西,它只是个人对一家公司的主观的、感性的,感受。在分析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这个方向并不能给予我们太清晰的思考,相反会将我们个人的喜好和情感代入其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应此,我仍然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说这个事情。&&&&&&&&&&&&&&&&&&熊熊,对银行业,特别是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过非常精到的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qxi4.html).&他的逻辑非常简单,因为银行卖出的产品是贷款,贷款是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唯一的差异化就是利率。如果要在贷款端寻求高定价,那么银行追求的其实是一种风险溢价。也是就是说银行在贷款端赚钱必须冒风险,也就是巴菲特所谓的干蠢事。而如果一个银行,能够在零售端实行低成本战略,那么他们就没有动力在贷款端寻求高风险溢价,这些银行会变的更为谨慎,其优势会更为明显。富国银行与招商银行,可以堪称其中的典范。&&&&&&&&&&&&&&&&&而平安这个系统,最令人着迷的是的他的销售效率,最令人兴奋的是他的交叉销售。一家既有保险,又有银行,证券的公司。不仅有证券公司和银行的网点,其手下的保险销售员有43万之巨。即可卖保单,又可开信用卡,还能买基金。从这点来看,平安的系统充分体现了低成本优势的特点。对于人寿太保这样专业的保险公司来说,人寿太保无法利用他们的销售员网络做信用卡和基金。对于招商银行这样的公司来说,虽然它有自己的信用卡销售员,但是保险是一个相对技术难度较高的行当,在保监会当下大力保证保险营销员持证率的情况下,招商的这些营销员是无法转换到保险行业中来的。平安相对于其他的金融子行业,有着无可比你的低成本优势。一个销售员可以当三个销售员来用,这里的资金成本下降恐怕不是能按照简单的3倍来计算的。&&&&&&&&&&&&&&&&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招商银行,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招商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有着无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很少有人在探讨同业竞争时,会将招商银行的人员利用效率放在第一位,也不会将其归结为低成本优势的主要因素,其成收比在同业来说是非常高的历年的平均值在44%左右,而大多数银行都在40%以下。这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打开招行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网站,就一目了然。招商的信用卡不仅发卡总量是全行业第二(第一是工商银行他的网点优势不在这里讨论),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信用卡种类是全行业第一。招商的信用卡种类已经达到了将近100款,而平安银行只有可怜的7款。即便考虑到平安银行是&2006年才开始在平安系统下运行的而招商在2003年就开始信用卡业务。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同时期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兴业银行,和同级别的城商银行上海银行,他们的发卡种类也都远超过平安银行。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种类,只与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这样二三线银行持平。&&&&&&&&&&&&&&&&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呢?招商银行的低成本优势,来自于他们对终端的零售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深度挖掘。开发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招商银行的策略是采用金融创新粘住低利率偏好的消费者,使得他的融资成本天然的低于同业竞争对手。平安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金融创新者,但是我们很少会发现他是一个金融产品的创新者。无论是在保险,还是银行,抑或证券,平安面对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开发与同业都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在保险产品方面,平安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相当不足的。人寿保险种类近200款,收入大户理财保险尽20款,养老险8款,少儿险8款。平安分红险6款,卖的最火的万能险仅3款。少儿保险多一点,12款,养老险2款。无论是保险还是信用卡,都是一个终端零售的消费品。也就意味着,面对的消费者需求极度细分的市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口,不同的收入情况,有着不同的金融需求。但是何以,平安的仅凭着几款万能险,能够大小通吃?他的金裕人生,无论大江南北,几乎是他几年以来的主打产品。而我们去翻看人寿的一些资料,可以发现人寿在城市和乡村所售卖的保险产品是截然不同的。http://www.e-chinalife.com&/IRchannel/files/4.pdf。这些数据下面,体现着平安通过人力成本来弥补对终端金融创新的不足。&&&&&&&&&&&&&&&&&&&&&&&平安的确有低成本优势,但是更具体的来说它拥有的是低人力成本优势,这是与招商银行绝然相反的两种竞争优势。平安的金融产品并不能为它带来低资金成本的客户,但是他的人力资源的利率上是全行业最高。如果招商银行的100块资金成本是2元钱,平安的资金成本可能是3元钱,但是他的人力资源的利率如果是招商银行的一倍,那么他的人力成本就可能低1元甚至2元,最后总成本上平安可能与招商持平,甚至更低。&&&&&&&&&&&&&&&作为一个投资人,我当然承认平安的这种低人力成本优势在同业中的竞争地位。但是我认为平安的这种优势与招商比较起来,缺乏长久的持续力。我一直认为,金融行业是一个脑力决胜而非体力决胜的行业。招商银行的低成本优势是一个很笼统的抽象的概念。将其扩展开来是一系列互相支撑,互相依赖,非常细致而复杂的商业模式。比如在银行的中间业务上根据自己的资金成本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就不是其他商业银行所能复制的。这才是招商银行最宽阔的护城河。而平安努力的方向则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一个人是注意饮食健康保持适当的运动而获得标准的身材,另一个是暴饮暴食然后做大剂量有氧运动来保持身材。在一定的年龄段内,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身体状况都差不多,甚至后者还优于前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的身体状况会日益的衰弱。
马明哲的保险、银行、证券一体的所谓“帝国”,其实之前马尉华也提出过,但被秦晓否了,关键是其背后的风险,当然,在眼下看,是成本低了,但能够低到“1个销售员当3个销售员使”吗?肯定不能。我自己买的平安万能险,今年好象别的公司的相同险种的收益全部提升了,唯有平安是下降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平安下一步取消万能险了,无所谓了,或是收益率下降了?反正我对平实的印象是有所转变。至于其的未来发展,试目以待吧。
平安就是一家投资公司,曾经的员工路过。
Sam、trustno1、延益论人寿与平安&&&&&&&&&&&&&&&&&&&&&sam:建议拿着人寿的兄弟看看这篇文章:人才摇篮保险业“平安系”高管群体再浮现&&&&&&&&&&&&&&&trustno1:虚的很,当年人保出来多少人?&&&&&&&&&&&&&&sam:那为啥现在泰康新华阳关太平几个主要的2线寿险公司都是平安出来的高管啊?现在国寿也要用平安系的高管了,为什么不用从国寿出来的人&&&&&&&sam:从全球视角来看,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会一代代传承的,典型例子就有高盛、花旗,汇丰之类的公司&&&&&&&sam:中国未来的顶尖金融公司一定是招行平安之类的非国营企业&&&&&&&&&&&&&&trustno1:这么说吧,人才这种东西真的虚的很,有决定意义吗?花旗人才多不多?现在是啥样子呢?雷曼人才多不多?现在是啥样子呢?AIG当年的AIGFP全是米尔啃这个老家伙手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是啥样子呢?&&&&&&&&&&&&&&延益:trustno1—少将,人寿投资和资产管理能力是不是很难被其他寿险公司复制?&&&&&&&&&&&&&&trustno1:你可以这样想,三大保险公司都上市这么多年了,从香港开始10年了,那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超过人寿呢?&&&&&&&&&&&&&&sam:人寿过去4年就有两年不如平安啊&&&&&&&&&&&&&&trustno1:如何不如平安?&&&&&&&&&&&&&&sam:据我所知,泰康的投资一直是业内最高的,09年,平安6.4%,人寿5.9%吧,具体数字可能有偏差,但是大体不差,我不知道你所谓的一直比别人好怎么得来的&&&&&&&&&&&&&&trustno1:这个问题,你可以去看看我的分析。具体的投资收益算法根本是不一样的,如何拿年报的数字直接比较,按照人寿的算法,平安的投资收益率09年其实只有5.79&&&&&&&&&&&&&&延益:trustno1—少将,我认同你对人寿出色的投资能力的判断,但还是有个疑问?&&&&&&&&&&&&&&trustno1:再看一个数字好了,这个数据是今年一季度的,总资产是保险业总资产的28%,总投资收益是保险业总投资收益的33%&&&&&&&&&&&&&&延益:我在想,人寿为何会做得好,平安或者其他保险公司为何在资产管理方面做得不如人寿?人寿这方面的优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原因容易复制么?&因为联想基金行业,为何大多数基金表现都流于平均?我觉得主要是基金经理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必须投资一些大众投资品,以避免高层的责难。保险精算其实也一样,我有朋友当精算师的,他们做的模型其实绝大部分只是同业模仿,然后稍微修改一点点。在这个行业,要有绝对的精算优势很难。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强。&&&&&&&&&&&&&&trustno1:十一五的数据是,保险机构的总资产4.9万亿,人寿总资产是1.5万亿,保险机构总投资收益是7201.2亿,人寿的总投资收益是3482&,也就是说过去5年里,人寿总资产是保险业总资产的1/3,投资收益是保险业总收益的1/2&,也就是说,如果假设平安+太保,占到保险业总资产的另外1/3,并且占有剩下1/2中的2/3,你觉得平安和太保的投资能力与人寿差距有多小?&其实我担心的问题很简单,既然你能发现资产管理对于保险公司的优势,其他保险公司的高层,总有一天也能意识到。如果有一天,平安和强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罗素),人寿的资产管理优势是否会逐渐消失?&&&&&&&&&&&&&&&trustno1:回答延益的问题,实则上这是一个资本市场有谁管的问题。比如说民营的钢铁企业能力强不强,沙钢强不强?戴国芳强不强&&&&&&&&&&&&&&trustno1:人寿的投资收益强在哪里?不是强在股权投资,而是强在债券。债券这个东西必须驾驭利率周期,而利率周期这个东西在中国谁说了算呢?肯定不是民营企业对吧&&&&&&&&&&&&&&延益:我觉得,大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有足够的能力养一个一流的投资经理。如果人寿的投资优势仅仅是依附于个人或者团队的能力,我觉得稳定性恐怕不高。哪怕是过去10年做得行业一流,也不见得接下去10年能做得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