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掌阅怎么看目录也都没有掌阅生存的空间,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

17年前腾讯阿里都不是它的对手 如今靠卖家当求生|海虹控股|腾讯|阿里巴巴_新浪科技_新浪网
17年前腾讯阿里都不是它的对手 如今靠卖家当求生
  一说起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人们都会对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思维点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17年前的世纪之交,那时的腾讯和阿里还远远称不上巨头,真正的巨头是一家如今听来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海虹控股,也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
  彼时,它被称为“中国网络第一股”和“网络游戏龙头”。而腾讯和阿里正深陷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漩涡,都遭遇了严重的资金问题,命悬一线。
  然而17年之后,形势完全反转,阿里和腾讯逐渐成长为互联网巨头。曾经的“巨人”海虹控股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网络第一股”,如今市值不及腾讯零头
  2000年7月,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但是,两个月之后,马云就宣布阿里巴巴进入6个月紧急状态。
  到了2001年1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700万美元,仅能维持半年多,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崩断时,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
  同样在这段时间,马化腾正在经历最痛苦的煎熬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00年初,盈科数码和IDG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但盈科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20%股权悉数转让给南非的MIH集团。IDG也一直忙着为腾讯找下家。
  马化腾称:“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那时候已经快崩盘了。而IDG找过、,他们对腾讯都没看得上眼。”
  当马云和马化腾正在为资金焦头烂额时,一家名为海虹控股的公司却如日中天。
  海虹控股最早是由海南化纤厂通过股份改制而来。1997年3月,公司投资设立“中公网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开始进军互联网及电信增值业务。1999年5月,公司收购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转变,公司名称更改为“海南海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0年1月,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海虹控股在股票市场上上演了22个交易日20个涨停板的神话。
  随后,海虹控股开打入了网络游戏领域。1999年5月,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棋牌类游戏平台联众世界以500万将79%的股权卖给了中公网。两年后的2001年,海虹控股收购中公网66.7%股权,直接控股联众世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至今日,腾讯成为了市值第一的亚洲科技股。腾讯控股3月22日公布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得益于智能手机游戏、社交及效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和支付等新兴业务推动,腾讯净利润为414.5亿元,同比增42%,营收为1519.4亿元,同比增长48%。
  近几天,腾讯控股的股价也是连创新高。截至3月24日,腾讯股价报收225.2港元,总市值达2.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9万亿元),过去12年,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323倍。
  而海虹控股怎么样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截至昨日(3月24日)收盘,海虹控股(000503,SZ)跌幅6.31%,报收32.51元,总市值仅292亿元,与2015年的725亿元峰值相比缩水超过一半,同时也只是腾讯控股市值(1.89万亿元人民币)的零头。
  当昔日的科网股龙头看到腾讯、阿里等大批“后辈”上演市值风云的时候,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虽然最近两个交易日(3月22日和23日)海虹控股股价分别上涨了1.38%和0.43%,但自3月份以来,该股已累计下跌23.69%。
  “海虹控股,连续两天跌停。难道是又一家讲故事的公司被证伪了?”3月21日上午9:42,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斌在新浪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停讲故事,盈利靠“卖子”
  从控股当年的互联网游戏龙头联众,到涉足物联网概念,再到近年火热的医药电商和PBM,海虹控股股价靠着不同阶段的“蹭热点”一再被炒作,一度头顶“中国网络第一股”、“科网网游龙头”、“医药电子商务龙头”等多个光环,还曾涉足新能源、物联网等热门概念,但近二十年转型并无进展。
  3月17日晚间,海虹控股发布2016年年报,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11.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21.50%。与此同时,公司的净资产为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0.71%。
图片来源:海虹控股2016年财报
  不过,公司去年实现盈利,并非因为业务,而正是因为业绩不好,不得不在年底“突击”出售子公司。
  前三季度,公司已亏损8514万元。去年12月,海虹控股公告称:
  以2200万港元转让子公司金萃科技100%股权;
  以1.32亿转让子公司海虹药通合计100%股权;
  以63万转让子公司卫虹医药100%股权。
  受益于本次转让,海虹控股全年净利润如愿变为正数,但扣非后的净利润为亏损9880.54万元。
  记者梳理公司历年财报发现,从2009年开始,海虹控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全为负数。与此同时,海虹控股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也基本在原地踏步,甚至还比十年前有所缩水。
  可是,过去几年,海虹控股的市值从几十亿最高攀升至2015年的725亿,去年以超过500亿的市值列医药生物行业第三。但让不少投资者匪夷所思的是,既没有业绩支撑、又没有高送转的诱人分红,是什么让海虹控股在A股市场气势如虹?
  海虹控股主营业务有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PBM业务、新健康业务,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医药电子商务。投资者看中的,正是海虹控股独有的PBM业务。
  PBM业务指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供该服务的公司,一般介于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药品生产商及医院之间,通过采集分析患者的就诊数据及审核药品处方,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监管协调,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疗效等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日益加大,各市医保控费需求逐步显现出来。在2009年牵手北美最大的综合性PBM公司之一美国ESI集团后,海虹控股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受到诸多券商追捧。
  从2009年至今,海虹控股的PBM故事已经讲了8年之久,但业绩却迟迟未能兑现,投资者的耐性也慢慢散去。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收入仍以医药电商为主,PBM业务在去年同比增长超过10%,但占比依然很小。
  到目前为止,海虹控股还在继续讲述PBM的故事。
  3月22日,海虹控股证券部相关人员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公司基本面不存在任何问题,PBM业务进展正常,由于过去两年公司融资融券比例较重,近期可能由于个别股东账户出现爆仓造成股价下跌,目前公司股价已经稳定。此外,PBM业务受复杂的医疗环境影响较大,国内没有同行公司可以对比和复制,业务进展需要较长的时间探索。
自去年“圈子”、“校园日记”过后,支付宝的社交化进程,终于消...
摩拜单车被诉专利侵权的真相是什么?一旦被认定构成侵权,对摩拜...
没人会傻到承认自己垄断,引别人来调查,一旦罪名成立,还将面临...当前位置: >
智能音箱大战,阿里腾讯谁更强?
14:11:48 & & & 来源:中国网
家庭智能音箱大战在即,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悉数入场。
7月5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价格定在了令人吃惊的499元,内置智能语音助手AliGenie,能够听懂中文普通话语音指令,并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音乐播放等功能。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首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
就在同一天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宣布收购硅谷最知名的唤醒技术公司KITT.AI,该公司的snowboy技术支持自定义唤醒词。百度还推出了DuerOS芯片,并与DuerOS结合,让硬件设备具备语音人工智能能力。
而早在6月22日的腾讯云峰会上,腾讯发布了全新的智能语音产品&腾讯云小微&,包括硬件开放平台、Skill开放平台、智能服务平台三部分,是一个集上下游软硬件产业链于一身的开放平台,致力于将智能语音应用于家庭、车载、运动以及更广泛的场景中。
阿里拿出了自己品牌的智能音箱,百度和腾讯则只需要将自己的后台技术与前端的硬件对接,推出智能音箱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之前在美国市场上,亚马逊、谷歌、苹果三大互联网巨头均已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
未来平台之战
一个小小的音箱,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多的互联网巨头争食?这是因为,它或许将打造人机交互的下一代平台。在此之前,谷歌和苹果赢得了手机操作系统战争的胜利,占据了视觉人机交互的平台,而亚马逊则通过Amazon Echo另辟蹊径,在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上抢得先手,也引来了谷歌和苹果的奋起直追。
在中国,谁将赢得这场关乎未来的战争?
老冀认为,既然我们都认为这是一场平台和生态系统的战争,那么它的成败关键就不是谁的硬件做得更漂亮,或者谁的单个功能更强,而在于谁能够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让更可能多的合作伙伴接入进来,从而提供给用户最好的、端到端的使用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BAT三强当中,百度的平台构建能力要稍微弱一些,在家庭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如阿里和腾讯。因此,下面老冀会重点谈谈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的布局和策略。
先说说阿里。如今,阿里已经&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从硬件上来看,天猫精灵X1做得相当不错:它采用了思必驰环形六麦阵列技术,在顶部的六颗高灵敏麦克风有助于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从而更容易在周围的噪音中识别出有用的信息,实现360&全角度拾音效果和5米远场交互。思必驰作为项目合作方,在这款音箱中提供了环形六麦阵列、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回声消噪及语音增强等技术方案。
阿里自己则为&天猫精灵&X1&内置了第一代中文人机交流系统AliGenie,它集成了阿里积累多年的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音频音乐播放等功能。
腾讯还没有推出自己品牌的智能音箱,而是通过腾讯云小微为智能音箱厂商提供后台支持,它包括三大开放平台:
1.能够通过SDK接入硬件的硬件开放平台;
2.能够接入各种内容和应用资源的Skill软件开放平台;
3.能够让机器不断学习和决策的小微服务机器平台。
有了这三大开放平台的支持,腾讯的智能音箱产品应该很快了。
大家知道,智能音箱的关键在于&智能&,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在这些后台的能力上,老冀认为阿里和腾讯应该是旗鼓相当的,双方都拥有目前全球最顶级的科学家,并且做了长期的深入研究。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Amazon Echo在美国已经火得不行,与其相似的产品在中国却不温不火?这明显不合逻辑,要知道在互联网行业,历来都是美国火了之后中国会接着火,为什么轮到智能音箱却失灵了?
关键在于消费场景
老冀琢磨了半天,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消费场景的差异。
美国人的居住环境更好,房子更大,也更强调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他们在家里使用智能音箱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私密需求,如购物、听音乐等。
中国人的使用场景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中国人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中国人从来都是工作与生活不分家,到家了还是要处理工作的事情。这就使得中国人对智能音箱有一个与美国人很大不同的刚需,那就是通信。当然,老冀这里所说的通信不仅仅是网络电话,也包括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的沟通和交流。
阿里的天猫精灵 X1能通信吗?恐怕做不了,因为阿里的产品体系里就缺通信,缺社交,面向消费者的通信产品可以说基本没有,面向企业的也只有钉钉。
而通信则是腾讯的核心优势,因为腾讯有两大优势产品&&QQ和微信。腾讯物联云语音云总经理毛华向老冀透露,目前腾讯云小微已经打通了QQ的通话和消息功能,不久之后也将与微信打通。
(腾讯物联云语音云总经理毛华)
毛华表示,目前已经有200多家硬件合作伙伴申请加入小微的硬件开放平台,其中有不少是智能音箱厂商。未来这些智能音箱在经过腾讯硬件实验室的审核之后,就能够通过SDK接入小微,从而实现QQ和微信的通话和消息功能。
试想一下,以后你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就不再需要举着手机,而是直接跟智能音箱说&我要跟微信好友张三聊天&,然后接着说话就行了,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是更惬意?通过智能音箱,无论是没有手机的小孩还是看不清楚手机上小字的老人,都能够方便地与远在外地的亲人交流了。当然,你也可以用智能音箱与下属开工作会议,只要他们没意见就好。
因此,在最关键的家庭语音应用场景也就是通信上,阿里已经略输一筹。
老冀认为,除了通信之外,中国和美国智能音箱的其他应用场景场景差不多,都是听音乐、听课等与音频相关的内容消费。
而在音频内容这个方面,阿里的资源同样也没有腾讯那么丰富。除了QQ和微信每天积累下来的海量的音频内容之外,腾讯旗下还有QQ音乐、企鹅&FM、QQ阅读、腾讯动漫、自选股、搜狗百科等众多在消费者层面占据领先地位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些产品背后则是异常丰富的音频内容资源,已经基本覆盖了我们家庭生活的大部分场景。
我们设想一下,通过接入小微平台的智能音箱,将来你在家里不用手机就能够完成以下活动:早晨起来的时候用音乐叫醒自己,在洗漱的时候播放自己喜爱的歌曲,下班回到家里之后听一下当天的股市行情和财经资讯,随后再来一段评书《三国演义》。
在音频内容上阿里有什么呢?优酷土豆中有些音频资源,阿里星球的音乐资源与腾讯相差甚远。
当然也会有朋友挑战老冀:阿里有最大的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智能音箱购物呀。实际上,阿里确实也是这么想的,天猫精灵X1内置了声纹识别功能,确实能够网购。不过,大家都在网上买过东西,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除了非常标准化的产品之外,你买任何东西还是希望亲眼看一下才会做出决定。老冀很难想象,你就听几句商品介绍就敢下单。此外,由于阿里旗下电商均采用平台模式,自己并不掌控库存、物流等关键环节,语音网购的体验不会比腾讯投资的京东更好。
因此,如果以应用场景作为关键指标,对阿里和腾讯的后台能力做个比较的话,老冀相对更看好腾讯。当然,前提条件是腾讯与合作伙伴一起尽快推出与阿里匹敌的智能音箱。腾讯VS阿里,一文看清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差异
相比多数传统行业的颓态,文化产业正逆势上扬,把握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对于了解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文产逻辑”带你了解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
文编:魏勤
腾讯和阿里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巨头,2017年都风风火火地进行着自己的投资步伐,而其投资风格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腾讯已经成为中国事实上最大的PE机构,重视早期投资,对企业的管控相对较少,实际却以流量拥有绝对主动权。
而阿里的投资则围绕既有的商业版图,显示出极强的实业属性。相对聚焦在中后期甚至上市公司投资,看似拥有较多的操控力却并不强势。
腾讯VS阿里,一文看清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差异。
腾讯和阿里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巨头,2017年都风风火火地进行着自己的投资步伐,而其投资风格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腾讯已经成为中国事实上最大的PE机构,而阿里的投资则围绕既有的商业版图,显示出极强的实业属性。
一、投早期的腾讯 VS 投晚期的阿里
从表面上看,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在社交和游戏领域独领风骚,而阿里巴巴则在电商领域占有优势,在自身绝对强势的主业之外,腾讯和阿里都纷纷进行对外投资,在中国的投资领域都已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从2017年腾讯和阿里的投资布局来看,两家公司的投资风格完全不同。
1、投资项目数。
腾讯的投资项目数,最近两年都明显多于阿里巴巴,2016年腾讯投资75个项目,阿里投资37个项目;2017年腾讯投资113个项目,阿里投资45个项目。腾讯投资的项目总数都是阿里巴巴的两倍左右。
2、投资轮次占比。
在2017年可以统计的项目中,腾讯A轮以前的投资占投资项目总数的10%,A轮项目占31%,C轮及以前的项目占56%,超过所有项目的半数。
再来看阿里,在可统计的范围中,阿里巴巴2017年投资的项目,E轮以后、战略投资和PIPE投资项目的比例达到59%,而腾讯对应的数字是25%,而A轮及A轮以前项目只占16%,而腾讯对应的比例是41%。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楚的事实,腾讯的投资相对而言贯穿了企业从创业到成长的全过程,尤其是相对重视早期投资,具有明显的成长型投资特征;而阿里巴巴则相对聚焦在中后期甚至上市公司投资,带有明显的实业投资色彩。
二、玩投资的腾讯 VS 做实业的阿里
腾讯的投资逻辑在于,通过流量和资本的优势,快速进入每一个赛道扶持现有的优势企业,推动其快速成长、上市或在资本市场上实现市值增长,从而获取超额的回报,更以收获长期"收税"的"税源"与扩大业务版图互相推进、循环往复。
上图展示了腾讯2017年对项目的投资方式,腾讯独立投资的项目只占投资项目总数的32%,和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占68%,其中确认由腾讯领投的只有31%,而跟投的比例高达23%。腾讯的这种投资方式,和典型的PE/VC的投资模式比例结构非常相近。
再来看阿里。2017年阿里巴巴投资的项目中,独立投资的占到38%,领投的占40%,二者合计达到78%,远高于腾讯的63%,而阿里巴巴跟投的比例只有4%,几乎只相当于腾讯的零头。
腾讯营收和利润主要来源于游戏业务,而通过强有力的社交业务,腾讯掌握了全网最大的流量入口,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全网流量的垄断。
从零售、贸易,到数据、物流,阿里巴巴是一整套面向全球的商业基础设施。在阿里看来,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阿里的投资不是为了像腾讯一样获得股权的增值,而是为了形成更庞大的实业版图。
三、"温和"的腾讯VS"苛刻"的阿里?
近年来,关于腾讯和阿里投资风格的讨论从未间断。有种论调认为:腾讯对已投企业的管控相对较少,而阿里对已投企业则表现得比较强势。但在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解释呢?
1、看似温和的腾讯握着合作伙伴名为流量的咽喉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经济生活,也在深刻地影响投资领域。在全新的时代,流量资源已经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谁掌握流量,谁就成了互联网上的"土地所有者"。在这个时代,不仅真金白银可以换得股权,流量更可以换股权。这是腾讯得以快速扩张其投资版图的最大秘密。
在互联网产业链中,腾讯实际上居于所有其他玩家的上游。虽然马化腾说"把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但实际上腾讯对其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在腾讯的核心业务版图社交和游戏领域,腾讯几乎没有对手。通过京东、新美大等自己参股的企业,和阿里开展竞争,然而这些企业对腾讯流量的依赖程度其实是很高的。因此已投企业一旦做得好,腾讯因为扼住了上游的流量和数据咽喉,随时可以和已投企业谈分成,至于怎么分,腾讯具有绝对的主动权。
2、苛刻的阿里实际操控力并不绝对强势
阿里巴巴做的是产业投资。阿里巴巴并不是一个流量入口,而是一家商业公司,阿里投资习惯的逻辑是,双方先要有业务合作的空间,然后再做股权上的合作。这种深度合作的达成,需要双方首先厘清在合作中的定位,明确各自的分工与收益,利益这块蛋糕是阿里和已投企业双方的事,蛋糕做大之后双方各自该怎么分就怎么分。
在流量时代,谁控制了流量入口,谁就是大航海时期把握海上商路的西班牙、二战后把握石油与金融命脉的美国。腾讯虽然还未到这一步,但已接近可以对所有迫切需求流量入口的企业尤其是早中期企业"收税"的地位。而阿里的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日前在演讲中一语中的:"我听到过有同行说,把自己的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但很大的一个前提是,你的半条命交没交给合作伙伴先不谈,但合作伙伴的整条命是都交给了你和你的入口。
阿里自成生态,是中国互联网格局中少有的无需给腾讯"交税"的公司,也拥有手淘、支付宝两座流量金山,但基本内部消化并不做流量生意,与被投企业是商业领域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理解到这一点才会发现与一般观感恰恰相反:对被投企业而言,"温和"的腾讯实际占据了绝对强势的地位,而"苛刻"的阿里实际操控力却相对更弱。
四、巨头们的相争,希望消费者能是最终的受益者
如今通过腾讯的投资布局可以看出来腾讯几乎已经联合了除了阿里之外的所有能够与之抗衡的重要力量:京东,美团,唯品会,拼多多,美丽说,每日优鲜,转转……乃至于在印度的Flipkart以及东南亚的Shopee。而不久前,马化腾和京东们,正式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无界零售,正式向阿里巴巴宣战。
两大巨头的较劲结果怎样并不清楚,但是透过现象看影响,其实巨头们的较量,于国于民,于他们自己都是好事。有竞争有威胁,技术才会不断进步,国家才能强大。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会更多地选择让利于民,争抢用户,吃瓜群众也能享受到优惠,也要更多的选择。行业一旦被垄断,消费者只能被宰割。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凤凰新闻(i黑马)、钛媒体(俊世太保)
推广:马文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最活跃的散户都在这里
有新回复,X
封杀用户 /
限制全站发帖!)
同时删除相关帖子(请慎重使用,删除后不可恢复!)
您当前的位置: & >& 浏览帖子
前有腾讯阅文 后有阿里 百度 掌阅科技 前景堪忧啊
前有腾讯阅文 后有阿里 百度 掌阅科技 前景堪忧啊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点击可查看作者简介
来自电脑网页版
阅读数(10016)
BAT善于搞免费低价恶性竞争把世界CDN老二网宿都快打垮了更别说没有干爹的国内老二掌阅了
来自电脑网页版
掌阅科技吧热门贴
如果你使用中遇到困难请联系,信用评级看交易记录还是聊天记录 阿里和腾讯为此打了起来_凤凰财经
信用评级看交易记录还是聊天记录 阿里和腾讯为此打了起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作为两大互金体系对决的铩手锏,胜败已不是PR向的面子工程,而是关乎谁的用户和数据更有价值。这场较量首先是腾讯社交经济学与阿里交易经济学的全面对决。
去年1月5日,央行批准8家机构预做个人征信准备,腾讯征信和芝麻信用同列其中,但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近水楼台,依托支付宝入口迅速扩张,而腾讯2014年高调路演的征信业务却按兵不动,直到最近才四处商务拓展,大举接入第三方数据,试图以强势社交为信用背书,后发先至,弯道超蚂蚁金服。芝麻开门这两年马云做并非烛照先机,而是支付宝金融场景成熟后的合理选择。但阿里能摆脱传统银行桎梏,拆分出蚂蚁金服这样600亿估值的金融帝国,芝麻信用自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阿里信用体系从2002年的诚信通,到交易评价、实名认证、担保交易,基本都是给淘系业务打工,再到阿里小贷才有金融平台雏形。年,阿里联合建行、工行力推网贷产品,多数小微商家卡在征信环节功败垂成。阿里倒是信心暴棚,2010年甩掉银行赤膊上阵,但《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限制了融资渠道,加上2014年4月虚拟信用卡又被叫停,马云怒喷银行之后才有了小微金服蜕变而来的蚂蚁金服。这个决策放大了芝麻信用的底层风控作用,以便绕开传统金融,独立解决陌生人交易场景中的身份及违约风险评估问题,芝麻信用的任务就是三件事:一、打通外部数据中美基础金融环境大不相同,央行数据库中的8.6亿人约3.5亿有征信记录,仅覆盖总人口的35%,远低于美国的92%,加上中美储蓄率和信用卡持有率倒挂,互联网公司想做美国FICO式的风控模型几乎不可能。阿里握有中国最大电商数据库,攻下了部分公共数据,但拿不到封闭的金融数据,也只能依赖跨业合作来补全,芝麻信用负责人邓一鸣曾表示,征信数据仅30-40%来自阿里体系,其余均为第三方数据。不过让那么多合作企业甘心就范肯定需要些手腕,芝麻信用的套路是先勾勒出一个双赢的愿景,然后以阿里和蚂蚁金服的高光为背书,让合作企业痛感原有的风控机制太Low,再用先玩后付、免押减押之类的优惠为饵,引导第三方用户到支付宝的服务窗完成授权,这套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也只有BAT才玩得纯熟。二、技术铺垫芝麻信用有蚂蚁金服的技术护盘,前端产品却有双赢的拿来主义&&face++的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这是高频且严苛的应用场景,需要强化技术的自学习能力,而不是在魔漫、美图里去研究网红脸的特征;芝麻信用关注的则是如何给正确的人授信,否则在&证明你是你&的搞笑课题之前,技术再牛X也是枉然。芝麻信用打通连接公安系统的实名验证与活体检测,不同于Uber司机端的扫脸登录,关注的不仅是人与账号的深度关联,也着眼于为蚂蚁金服的商业化提供成熟可靠的服务。三、商业模式征信事业群在蚂蚁体制内并不背负盈利KPI,但团队仍有前向收费的冲动,更何况芝麻信用本身就是个金融产品,事业群只不过激发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积极性,查询收费只是基础,开源节流并举才是重点,比如:1、减负芝麻信用给用户打分,自然要为合作方的溢出风险兜底,这点费用对蚂蚁金服不构成负担但对团队绩效是压力,因此必须尽快分摊和转嫁。2、追缴信用机制如果只拦不放,只堵不疏,不但对商家无用,对蚂蚁价值也不大,所以芝麻信用在避免误杀的同时,正调动钉钉等内部资源强化对授信老赖的追缴,这是风控自我修复机制的延伸,当然支撑芝麻信用这么做的肯定不全是契约精神。腾讯征信表面学步,实则反其道而行之腾讯做征信有一点与芝麻信用相通,即必须自证其数据体系是央行信用数据的拓展而非补充,既不兼容也不可替代,也就是说互联网征信的生存空间在于它覆盖了那5亿没有信贷或征信记录的人群。按内部披露的时间表,腾讯征信将于今年8月底全面开放,入口是去年即已上线却一直处于待开通状态的微信和公众号,腾讯征信之所以要玩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模式,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一、数据积累是个漫长过程腾讯征信依赖三部分数据,腾讯系的基础业务数据,如社交、游戏等;从合作金融机构拿到的信贷和金融信息以及外部数据。三部分数据都处于半开发状态,从自有数据来说,始于PC的QQ在移动时代已有疲态,财付通一直在支付宝的阴影中,微信虽是社交利器,但事业部在体系内话语权太高,整合颇为不易,所以腾讯征信退而求其次,8月率先上线的将是手Q资源,即使坐拥3亿实名认证用户,缺少了微信的顶级资源,冷眼看去仍有些异样。二、交易数据仍付缺如腾讯的强社交关系链,在活跃和粘性上超过电商,但有效交易数据明显不足。微信支付的成熟晚于支付宝,微商又不争气,京东虽已归属腾讯阵营,但独立做金融的初衷不改,去年就对微信支付做过灰度发布,以强推京东支付,有金融业务VP甚至暗示在合适时机关闭微信支付,腾讯能庆幸的是,撑到了社交深度嵌入生活场景的这一天。三、第三方合作马化腾一向认为腾讯&更适合做基础性、平台性、普适性的连接器&,而腾讯征信能否成为底层连接器,取决于它串联了多少第三方企业。之前腾讯有价值的交易数据大多来自微信支付,特别是开通了免密代扣的滴滴,所以未来合作主攻高频O2O、打通外部场景符合逻辑。在腾讯征信规划的首批特殊权益中,除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在线申请,主打的就是出行企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场景可能是婚恋交友领域。在社交红利进入收割期、微众银行出师不利、微粒贷等小微金融产品承压的大背景下,腾讯征信的亮相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企鹅和蚂蚁肉搏,G点还是信用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作为两大互金体系对决的铩手锏,胜败已不是PR向的面子工程,而是关乎谁的用户和数据更有价值。这场较量首先是腾讯社交经济学与阿里交易经济学的全面对决。在中国,互联网征信没有美国成熟的5C1S和FICO模型可用,因而建立违约概率评估体系是第一要务,表面上蚂蚁和腾讯旗鼓相当,芝麻有支付宝的3亿实名认证用户,其中5000万是优质用户,后者有3亿QQ实名用户,而微信即将进入战场。但真正拼的还是数据质量。芝麻信用宣称为旅游出行企业设计的风控体系效果稳定,KS值为25%,腾讯征信则表示查得率、查全率、查准度上全面领先,而且籍由社交信息的引入,KS值的跨期校验样本有5%的提升,这是相当惊人的。腾讯征信发挥了那条著名的社交经济学理论,即你的收入是你经常联系10个人的平均值,在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社会结构里精准定义真实生活圈,这有助于找到芝麻信用从iPhone手机等超前消费中无法识别的那群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腾讯对Facebook&你的好友名单决定你的贷款&的活学活用,是朋友圈信用的一种中国式检验。对佳缘、百合之类的平台来说,微信朋友圈比芝麻信用更能为表面光鲜的白富美和高富帅&卸妆&,社交比消费更能勾勒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不再是笑谈,这类数据正在支持腾讯征信开拓一条芝麻信用暂时无法染指的战线。从手段上说,中国互联网征信都是美国Zestfinance的翻版,后者善于从FICO低于500分的边缘群体中筛选出相对优质人群,拥有超级入口的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与此类似,拼的是谁拥有更多的第三方商业化场景。这也符合央行&数据来源于第三方,使用于第三方&的要求。对企业来说,授信源越多风控越完善,因此理论上对芝麻信用与腾讯征信都不会排斥。以旅游为例,芝麻信用的用户识别度是60%,腾讯宣称在70%以上,嘴炮可谓开足马力,但真相如何企业自有判断。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技术。与蚂蚁和旷视科技的合作不同,腾讯征信依赖的是集团旗下的优图团队,后者深耕图像识别技术多年,拿过不少奖项,之前做过水印相机、天天p图这样的产品,给社交图片打上LBS信息等,也为易迅这样不成熟的电商研发过图片压缩技术,但要证明自身价值,还得借助于征信之类更严苛的金融场景。技术的演进有时也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开启实名认证+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的流程繁杂,先要OCR身份证,接着刷脸,然后再进行活体检测,芝麻信用要求左右摆动头部,以顾名思义的证明检测者仍然存活,腾讯征信会让你说出一段数字加以唇语识别。对非金融性的第三方企业来说,这个门槛未免太高:首先,不管企业用户与互联网征信样本数据的重合率有多高,未经授权都不能为企业所用,所以企业运用互联网征信的前提是&大公无私&的将自有用户输出给蚂蚁或腾讯完成授权,这就变相推高了有效用户的获取门槛;其次,中国现时征信体系如同孤岛,银行对互金封闭,互金之间封闭,各方全力争取的都是线下企业,但因为各体系割裂,数据不能互为校验,存在误杀;最后,互联网征信较之企业的传统解决方案,未必有最佳的效费比,芝麻和腾讯都高举免费大旗,但是不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阳谋还有待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讲,蚂蚁和腾讯才是互联网征信的真正赢家,未来的人们或许在某些场合需要用腾讯征信的技术证明自己在情感问题上的洁身自好,而在另一些场景中,则需要芝麻信用对自己消费能力的合适评判。有一点是肯定的,成熟的征信体系将释放巨大的金融衍生场景,势必成为腾讯和阿里斗法的新战场,再加上刚刚投资Zestfinance的百度以及同样申请了央行征信牌照的京东,这一桌麻将会打得很热闹。
[责任编辑:wemoney PF055]
责任编辑:wemoney PF05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89194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445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阅书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