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农村种地补贴人都不想种地了

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想种田,宁愿出去打工话说三农:为啥农村人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话说三农:为啥农村人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小莒说生活百家号导读:为啥农村人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现在的农村除了过年比较热闹,年味散去平时农村基本上没什么人,在我们老家往年春季油菜花满地,而今年全部都是空地,那么为啥农村人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呢?一、面积太小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意思就是,每个村的地多少不一样,人口也不一样,每个人分的地也不一样,多的有3亩/人的,少的有0.8亩/人(土地比较多的地方可能有十几亩,但是在我们这里一般只有1亩/户。)。二、交通不便、距离城市过远农村交通是否通畅影响很大,有时候东西虽然畅销但运不出去也没有办法。虽然路路通都修了,但是道路都比较窄,而且由于质量较差都设置路障,导致仅仅容许1.8米宽小车开进去。货车无法进去,只能用小三轮车运,转运成本极高。农村交通不是高速道路,农产品从田间路上,乡村道上再绕到城市要大半天时间,这样就没法即时销售了。三、 天气影响近些年,每年天气都不太好,每年都有高温导致水稻玉米不结实,减产绝产较重。13、14年我们这里由发生干旱,十多万亩水稻绝收;16年7月雨水淹死不少作物,8月一个月的高温又来补刀,好多水稻田一亩才收500斤。四、价格因素主要原因是信息缺失。有时候大面积种植了某一种作物,该年作物价格就会跳水。而大规模种子的水稻、棉花、玉米价格一直处于极其稳定的低价位水平。五、农资价格奇高也许是农民的钱好挣啊,所以各种农资厂商都在农民手里抢钱,一亩地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人工等等算下来,好多是亏本的,反正小编家的口粮田都一直是亏本种植,还不计算人工呢。由于农村年龄结构已经凸显老龄化、而知识结构、技术也凸显落后,农村现在的问题是体力活干不了、机械化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不了。因此啊农村种地是越来越难,在外打工一个月都能挣4000元的情况下,也越觉得种田没什么意思,因为没有多少活比种田还辛苦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小莒说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生活百态,品人生视界,跟我一起分享!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农村衰退的背后: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种地了?__理财频道 - 融360
农村衰退的背后: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种地了?
农村衰退的背后: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种地了?
近些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不无意外都是聚焦于三农问题,各种种粮补贴,农业补贴更是不遗余力,但是愿意种地的人确是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江瀚视野观察&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还记得瀚哥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每每读到余光中的诗词,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从高中毕业离家远行,瀚哥已经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今年机缘巧合,能够在清明时节回到久违的故乡。借着祭祖的时间,聊慰一下自己思乡的心情。
  记得儿时,没到清明时节,回乡祭祖是父母们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对孩子而言,最喜欢的是故乡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袅袅的炊烟,以及养蜂人那一排排的蜂箱,当时最纯天然的蜂蜜是孩子们最好的美食。
  多年过去了,又是清明时节,瀚哥回到老家祭祖,儿时记忆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已经见不到了,只见满目都是撂荒的土地,只有在偶尔的田块上还有着一抹黄色,算是在告诉我们油菜花的时节尚未过去。
  回到老家,瀚哥迫不及待的去问亲人们,到底这土地怎么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亲人告诉瀚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天气并不理想,种植油菜得不偿失。
  另一个则是自从城市发展的脚步蔓延到了这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放弃了土地,种地成为了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瀚哥听完之后不禁感叹,又想起前段时间瀚哥的朋友们从老家回来之后的各种见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农村的亲人们放弃了农业,放弃了种地,当然这可能只是某些地方的现象,仅供参考。
  一、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种地了?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一个有名的农业大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传承的日子,然而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村的空洞化,农业的空心化现象正在越来越普遍。
  近些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不无意外都是聚焦于三农问题,各种种粮补贴,农业补贴更是不遗余力,但是愿意种地的人确是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 & 瀚哥之前专门写过在农村为什么赚钱这么难,今天我们在之前文章的基础上再来说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种地了。根据瀚哥的调研情况显示,不愿意种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物价上涨,农产品却难以卖上价。近几年来,各种产品的价格是轮番上涨,我们姑且不说已经让大家心痛不已的房价问题了,光是物价的上涨幅度就已经让人震惊。
  但是,作为大家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却远没有享受到此类的福利,农产品的价格尤其是原产地的收购价格一直是低位徘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农产品具有两大经典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第二个是农业经营周期较长。
  首先,需求价格缺乏弹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再加上农产品的供给几乎没有门槛,从而导致了如果歉收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一旦丰收就谷贱伤农,终归受伤的都是农民。
  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强,很多农民种植作物往往根据的是上一季的销量情况,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很大,但农民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往往落后于市场,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总是落后于农产品的需求周期,周期不匹配的结果就是今年生产的东西去去年热销,今年滞销的产品,最终辛辛苦苦干一年,直接回到解放前的现象非常显著。
  二是农产品受到天灾的影响非常显著。所有人都知道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去年夏天席卷几个省市的洪水,每年定期登录的台风都会让很多地方的庄稼遭到直接损失,每到这些灾难来临的时候,农民往往是最为无力的抗争者。
  辛辛苦苦种出农产品,往往一经受灾就会大规模减产,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再加上遭灾的农作物普遍品质低下,在市场上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所以,对于很多农民而言,含辛茹苦一年的劳动,往往一旦碰到天灾就会亏本严重。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要不我走吧,至少出去打工还可以赚点钱,而种地实在伤透了心。
  三是外出打工远比种地收入高。在瀚哥的老家很多的亲戚朋友都不再选择种地,原因就在于在地里辛辛苦苦的刨食,一年下来往往也就是几千块的收入,而去城里打工,虽然又苦又累,但是收入往往比种地要高的多。
  种地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想要依靠种地赚钱可谓是难上加难。甚至有朋友对瀚哥说,在农村辛苦一年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选。
  四是农村已经失去了种地的传承人。在今天,在很多的农村村里最年轻的农民往往也都是中年人了,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其中读书好的早就通过读书去城里工作了,即使学习成绩一般的往往也选择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干农活脏、穷、累的形象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人去继承,农业的吸引力正在越来越弱。
  二、农村正在失去农民
  随着种地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农村中真正的农民也在逐渐减少,可能除了少数在农村中有着一定村组织工作的人,以及极少数的年轻人之外,在大多数的时间内,农村都在变成一个缺少农民的地方。
  根据瀚哥的观察,现在以瀚哥的老家农村为例,已经形成了几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一是种地的真农民。这些人常年居住在村子里面,他们依然按照老祖先安排的生活方式去耕种自己的土地,这些人中极少有年轻人甚至青壮年都不多,他们多是年龄在四十岁之后的人,其中还有一些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由于不便外出,或者故土难离,所以依然选择在农村中干着千百年来都不变的农活。
  二是离地的半农民。这些是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他们往往是青壮年,由于常年打工或者偶尔农忙时节才会回家帮忙,所以他们可能有些人已经失去了种地的技能,未来回去种地的概率极低,他们的收入一般也都会来源于城市的打工收入,甚至有些人只会在过春节的时候才回家住两天而已。
  三是离乡的非农民。对于离乡的非农民来说,不仅已经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土地,甚至连家也已经离开了农村,也许他们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只剩下档案里面那个写着农村户籍的字条了,他们早就在城市安家,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农村对于他们而言只剩下了乡愁而已。
  一个村子里面真正种地的真农民可谓少之又少,瀚哥粗略统计了一下,在瀚哥老家的农村中还在种地,甚至参与了种地的老人与孩子可能连原本村里面四分之一的人都不到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没人种地,我们饭碗里面的饭能来自哪里?
  当然,有很多人说,完全可以像美国一样,用1%的农业人口养活全国的人,但是机械化的农场式生产在中国全面普及还需要时间,但是农村的衰退却已经在快速推进当中了。
& & & 作者:江瀚视野观察 公众号ID:jianghanview
& &哪些工作门槛低工资高?可以到微信公众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回复&工作&查看。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2015 Rong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
年轻人与土地疏离,直面问题须告别“宿命”
这是个严肃话题,尽管很多人是因为新闻标题里那句“中国农村现状: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才点开看的。昨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刊出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经营方式的报道,谈的主要问题包括,当下农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主体以及营收现状等。
“70 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样一句对当下农村劳动力主体的概括,并非第一次出现,应当说,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 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影响,其中的一个显性特点可能就是几代年轻人与农业耕作的关系逐渐疏离。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这个问题还会引来另一个追问, 中国的农村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年轻人去种地?以及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就必须愿意种地?
按照《人民日报》的调查,在不少农村,现在承 担大部分家庭分散经营土地上耕作劳动的人群,主要是留守的老人与家庭妇女,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户家庭主要收入也不来自农业,而是外出务工收入。当然,还有 一部分农村土地以流转的方式集中到规模经营主体手中,但近年来也面临不少经营的困难,扩张乏力,营收并不乐观。
青壮年外出打工,年 轻人对农业的排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此为基础简单地批评、分析特定主体的择业意愿,或者以农业产品依赖者的角色表达“没人种地”的焦虑,并不公允。诸多 社会职业的身份之中,似乎只有农业、农民成为相对稳定的职业身份,除了少数依靠升学、务工机会转换社会身份之外,农民的角色代代相传。出生决定了一个人一 定要做什么,接近于“宿命论”的社会判断之下,可能很难切身理解新一代农村居民的想法,以及他们对生活、职业的期待和憧憬。“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 这是媒体报道中对农民的典型描述,恐怕这或多或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与土地产生疏离的原因。
不是在农村出生就一定非得从事农 业工作,在这一共识达成之后,才有可能相对理性地把“没人种地”的焦虑和指责先从农村的年轻人身上卸下来。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则是农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型, 或者说工作选择,为什么对年轻人不再具有吸引力。鲜有年轻人愿意种地,不愿种、不会种,甚至提都不想提,这当然是需要直面的事实。从农业工作人群结构的维 度思考,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农村的青年不愿种地,而是包括城市的适龄人口,同样不愿从事农业。对作为职业的农业来说,新鲜血液的匮乏是真问题,究竟是哪部 分青年不愿从事农业,则是伪命题。
行业吸引年轻一辈进入,不应当靠别无选择的“认命”来逼迫,而必须从行业发展的前景、收入乃至尊 严感出发去思考。农业怎么办,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种地、现有土地规模事实上也需要大量压缩农业人口的情况下,农业规模化集中生产亟须从国家政策扶持的角度 多下功夫。正如《人民日报》所描述的,新闻报道里常常看到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但现实却是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主体正在面临经营困难,粮价走低、种 粮亏本,耕地流转速度放缓。让农业变得有吸引力,是到国家进一步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只有农业本身拥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国家补贴、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的力度 赶上或者看齐国家对新兴产业等其他行业的支持力度,这一代农民之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为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成 熟,新一代农民的择业观念、人生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进城务工人员也从第一代变为第二代、第三代,甚至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农二代选择和有能力在城镇定居、 工作、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却是农业落寞的原因。城乡人口的国民福利、工作机会乃至追求幸福、多元生活的可能性,应该被公平对待。城乡居民的生活、 工作与人才流动,应该有更健康、科学、良性的状态,核心还是农业本身的发展与吸引力,而不是哪一部分适龄人群选择进入农业领域,或者都不愿选择。
Sina.cn(京ICP00000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种地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