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能够缓解农户的正规和非正规信贷资产转让资本计提约束吗

DOI:10.13331/j.cnki.jhau;第8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农户医疗信贷行为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任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摘要:医疗风险是农户寻求信贷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农;贫”问题凸现;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障;抵押品;医疗;文章编号:07)01-
DOI:10.13331/j.cnki.jhau(ss). 第8卷第1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 No.1 2007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2007 农户医疗信贷行为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 任
钢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医疗风险是农户寻求信贷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农村金融的不完善使得农户信贷可得性偏低,“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凸现。医疗信贷约束困境是政府介入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诱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对农村金融体制缺失的一种“救赎”,它在提高农户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作为农村金融补充制度的作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显型和隐型两种功能,显型功能表现为提高参合农户的医疗保障水平;隐型功能则为农户医疗信贷提供了良好的“抵押品”,提高了农户的医疗信贷可得性,缓解了医疗信贷约束。 关
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障;抵押品;医疗信贷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2.479;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1-0016-04
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人力资本因素是导致中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因素:27.1%的家庭认为是由于缺乏劳动力而导致了他们的贫困,33.4%的家庭认为疾病或损伤是最主要的致贫因素,对于整个农村人口来说,疾病或意外伤害已经成为第一位的致贫因素[1]。同时,医疗保障水平在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卫生改革政策未曾尝试矫正城乡之间卫生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格局,反倒促使农村的卫生市场化比城市走得更远[2,3],而缺少公共支持的市场化非但不能解决卫生筹资和服务成本控制的困难,反而既造成了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又导致资源分配更大程度的不平等[2]。可以说,农民的疾病风险与农村医疗保障是“三农”问题研究和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政府在2003年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并计划到2010年底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速度较快,截至到2006年3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 36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47.83%;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37 435.85万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2.25%,参合率为79.06%(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网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政府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就相当于扶贫,研究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以往的研究多数受限于学科视野的束缚,单纯从某方面谈农村医疗保障。笔者试图将农户医疗信贷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的研究作为考察农村医疗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1BJBJG035)作者简介:任
钢(1981-),男,黑龙江富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医疗保障。 保障问题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从农户医疗信贷约束的视角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户医疗信贷约束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建” 1.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户医疗信贷可得性水平较低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农村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金融压抑的存在和小农经济的天然特性都为民间借贷这种“人格化”的经济行为在农村熟人社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4,5]。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资源供给不足、服务不到位、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非正规金融渠道方面类似对高利贷问题的不适当“表达”[6],都使得农村居民的信贷可得性比较低。进一步说,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这两种金融渠道都不能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针对农户用于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借贷需求。汪三贵[7]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信贷行为发生的次数中62.4%为生产性项目,医疗信贷发生次数占比仅为4.7%;52.0%的信贷金额用于生产性项目,而用于医疗信贷的金额仅占2.8%。马九杰[8]分析,正是由于农户分散、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决定了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可能非常谨慎,可能在贷款额度、时间、用途等方面设定较为严格的限制,从而在担保、质押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结果可能限制了农户信贷可得性水平。在这样的农村金融环境和制度规章下,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有动力为农户提供医疗信贷。 农户医疗信贷主要来自汪三贵的实证调查表明[7],
第8卷第1期
农户医疗信贷行为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
17 于非正规金融渠道,且医疗信贷是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寻求借贷的重要诱因。从借贷发生次数上看,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医疗信贷是正规金融渠道的2.13倍;从借贷金额上看,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医疗信贷是正规金融渠道的3.29倍。可以说,农户医疗信贷主要来自于非正规金融渠道,即民间金融。同时,在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项目中,医疗信贷发生次数占比为10.0%,资金占比为9.2%,仅排在家庭成员教育、住房支出之后,是农户紧急寻求民间借贷的重要项目。非正规金融渠道的信贷包括两种:农户建立在亲情友情关系基础上的熟人之间的借贷,是一种信用借贷;农户向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借贷,是一种抵押借贷。而在农村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物质化,亲友之间的信用借贷也更多的要求抵押担保。 总之,一般的金融借贷(无论正式金融,还是非正式金融)多发生在农户生产经营性活动中,像医疗信贷这种金融需求是缺乏金融供给的――正规金融一般很少为患病农户提供医疗信贷,而非正规金融的借贷难度也远远高于其他项目:一方面大病不仅要花费掉农户多年的储蓄,而且由于家庭劳动力的损失,家庭未来收入预期一定会受到不良影响,即借贷者经济偿还能力弱,从而增加了医疗信贷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低收入者所能依赖的社会网络本身也存在能力问题,也就是俗话所说,“穷人哪有那么多富亲戚” [9]。 2.农户医疗信贷约束困境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的重要“诱因” 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政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初衷。从经济学上讲,卫生保健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特性必然要求政府干预农村医疗市场。而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巨大,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农村居民看病大部分要自费。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实背景下,“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并愈演愈烈。 农民无力承担医疗服务费用,是政府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农村医疗风险分散机制的崩溃。这种机制的崩溃不仅包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瓦解,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提供医疗信贷服务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弱化。目前中国财政实力较弱,不可能奢望在全国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医疗救助制度。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实力下,医疗信贷约束困境的出现实际上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的重要“诱因”。 在2003年以前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主要是自费形式,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制度,又缺乏医疗救助制度。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广大居民基本上失去了医疗保障,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情况充分说明了这种状况,1998年到2003年这段时期里,每年卫生总费用构成中个人现金支出维持在3/5左右水平(资料来源: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4》,赵郁馨主编),并且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资料来源: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1998年和2003年城市居民医疗自费比例为44.1%和44.8%,而农村居民同期医疗自费比例为87.3%和79.0%,农民看病主要靠家庭分担机制,看病要“自掏腰包”。 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农民医疗支付能力不断弱化。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而住院直接费用的增长却非常迅速,住院直接费用年均递增11.69%(资料来源: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为仅3.9%(表1),医疗费用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户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户医疗支付能力逐年减弱。在表1中,也可以看出,医疗卫生费用的开支占到了人均消费支出很大的份额,只要对现实情况稍有了解,就会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医疗改革带来的医药费用“陡增”,以及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陡减”。 一般来说,对于缺乏正式医疗保险制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其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是通过事前与事后的储蓄来处理。所谓“事前储蓄”就是通常意义的存款,以备不时之需;“事后储蓄”主要是指通过社会网络进行借贷以应付风险,然后再通过储蓄来偿还借贷。经济实力较好的农户基本不受大病冲击的影响;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农户大病的全部治疗花费中有70%以上必须通过借款才能支付[9]。另外,姚洋等曾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发现在全部调查样本中,因大病借款的样本户占了41.8%,而贫困家庭因病借款的比例更是高达62.3%。可以说,现阶段,农户在大病冲击来临时的借款对于农户维持消费支出与生产投入至关重要,在没有借款的情况下,农户消费水平要受2~3年的影响,而生产经营的支出要受4~5年的影响[10]。 但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农户医疗信贷可得性水平是比较低的。金融供给方意在控制风险,结果导致其对农户的医疗信贷供给意愿不足,出现“惜贷”、“慎贷”行为,从而导致农村信贷需求主体面临医疗信贷约束[8]。医疗信贷约束困境的出现彻底压抑住了农户的医疗需求,政府为农村地区提供医疗保障迫在眉睫。试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面对疾病,农户一般都要进行治疗,就算自身无力支付全部的治疗费用,农户也会寻求医疗借贷。如果农户可以顺利地借到钱,那么他就会用这笔钱进行治疗;而一年份 人均纯收入/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元95 98 01 04
921.62 1 220.98 1 577.74 1 926.07 2 090.13 2 161.98 2 210.34 2 253.42 2 366.40 2 475.63 2 622.24 2 936.40
769.7 1 018.1 1 311.1 1 570.4 1 617.9 1 591.8 1 577.0 1 671.2 1 740.7 1 833.2 1 930.0 2 184.7
96.61 103.94 115.75 130.60 旦他借不到钱(尤其当医疗信贷约束发生时),农户只能压抑医疗需求。而当农户医疗信贷约束普遍发生时,整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就会受到冲击。 占人均纯收入/%2.95 2.63 2.69 3.02 2.99 3.15 3.17 3.89 4.08 4.20 4.41 4.45 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吉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3.53 3.15 3.24 3.71 3.86 4.28 4.44 5.24 5.55 5.67 5.96 5.98 0.329 2 0.321 0 0.341 5 0.322 9 0.328 5 0.336 9 0.336 1 0.353 6 0.360 3 0.364 6 0.368 0
0.580 6 0.588 6 0.586 2 0.563 4 0.550 5 0.534 3 0.525 6 0.491 3 0.477 1 0.462 5 0.455 9 0.472 3 表1
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与吉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4》第40页,赵郁馨主编;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5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第34页,鲜祖德主编 总之,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下,正规金融排斥农户医疗信贷,而医疗信贷约束又不断弱化着非正规金融渠道提供医疗信贷的功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弱化,产生了严重的医疗信贷约束困境,当农户最后一道医疗风险分散机制的“防线”被冲破后,政府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就必须尽快纳入政策落实日程。 课题组对北京市大兴区的实地调研)。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又具有隐型功能,即由于政府因素的介入,农户发生医疗费用后,会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补偿,这相当于为农户的医疗信贷提供了一份良好的“抵押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信贷。也就是说,在参合农户看病需要借贷时,政府给你提供了一个预垫的“政府信用”,这样你就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看病所需的预垫资金,而不耽误没钱看病的农民及时接受治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前,“对于经济收入较少的部分农民,自己没有储蓄,又借不到钱,得了绝症就只能等死了”,而参加新农合的好处是“我向别人借钱也容易了,因为别人知道我能得到一部分的报销”。前文已经分析过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抵押信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提高农户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为医疗信贷提供了一种“抵押品”。从这个意义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对农村金融体制缺失的一种“救赎”,它在提高农户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作为农村金融补充制度的作用,难怪有经济学家将合作医疗视为一种社区医疗费用保险,其本质是一种“小额保险”[12]。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的互动关系模型(图1)。这个模型从农户医疗信贷约束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的原因及其作用。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显型和隐型功能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农户的医疗信贷约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并且,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得越发达,就越能缓解农户的医疗信贷约束。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的互动关系 社会学家默顿强调社会学家关注的重心不是动机而是结果,并将结果细分为显型和隐型两种。其中,显型功能是系统内成员所期望和公认的有助于系统适应或调节的客观结果;而隐型功能是既不被期望也不被承认的客观结果[11]。 按照这个理论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显型功能就是为参合农户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目前中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的是报销制度,即参合农户预先支付全部的医疗费用,然后再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取得报销。虽然报销比例较小,但就像当地村民说的那样“有总比没有好”,“可看可不看的病可以看了,老百姓心里也踏实了。”最主要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分散大病风险的作用。比如,有被访谈者表示,“关键是有了大病之后,它确实给报,农民有耳闻后就会主动参加新农合,就拿买两盒烟的钱买一个平安,万一有点啥毛病,它管用……大伙的概念是‘起码现在有人管了’,我参加新农合,给我报销了3 000元,我不参加新农合,谁给我报呀?”(本部分数据、资料等来源于
第8卷第1期
农户医疗信贷行为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显型功能 隐型功能 提高农户医疗保障水平提供良好“抵押品”增加还贷能力提高医疗信贷可得性“非生产性”用途 劳动力受损,还款能力减弱 农户医疗信贷要求政府提供医疗保险要求政府提供医疗保险医疗信贷约束产生医疗信贷约束产生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1.主要结论 (1) 农民无力承担医疗服务费用,是中国政府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农村医疗风险分散机制的崩溃。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实力下,农村地区正式金融缺失,而严重依赖社会资本的民间借贷又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严重的医疗信贷约束强烈抑制着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医疗信贷约束困境的出现实际上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的重要“诱因”。 (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显型和隐型两种功能,显型功能表现为提高了参合农户的医疗保障水平,客观上增加了农户医疗信贷的还贷能力;隐型功能是其为农户医疗信贷提供了良好的“抵押品”,提高了农户的医疗信贷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信贷约束。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对农村金融体制缺失的一种“救赎”,它在提高农户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作为农村金融补充制度的作用。可以说,带有“资金互助、风险共担”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可以承担参合农户的一部分医疗费用,而且提供了良好的“抵押品”,是破解农户医疗信贷约束的一个有效途经。 (4) 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当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嵌在中国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之中,是一种配套制度建设不健全的产物。 2.相关建议 (1)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多年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再加上农村医疗信贷约束持续恶化,面对农户医疗需求的强烈释放,没有强大的财政投入是很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入正常运行轨道的。 (2) 加强配套制度,尤其是支持性政策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完善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与其他相关制度(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基层组织规章等)的关系,一定要认识到农村医疗保障 图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互动机制模型 不是一种制度、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问题的,既要作好支持性政策的建设,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3) 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起到的显型功能来看,应该用预付制代替报销制。因为报销制这种缺乏“第三方付费监督机制”的制度设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用预付制代替报销制,节约了农民医疗借贷的交易成本,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改革专题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7. [2]
玲.农村健康服务与公共支持[EB/OL].() [],http://www1.cei.gov.cn/union/doc/lhhgjj/320.htm. [3]
研.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和改革[J].人口与经济,2004(增刊):51-54. [4]
李伟毅,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28-31. [5]
华.农村借贷的历史透析与借鉴[J].农村经济,2005 (2):69-72.
立.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J].财贸经济,2006(4):64-69. [7]
汪三贵.信贷扶贫能帮助穷人吗[J].调研世界,2001(5):20. [8]
马九杰.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与信贷约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
昕,高梦滔,姚
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 [10]
洋,高梦滔,海
闻.“大病”风险对于农户的影响分析――“健康风险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研究”课题报告之三[R].北京: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2003. [11]
李喜梅,彭建刚.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一个从隐功能角度的解释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5 (10):51-54. [12]
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3):5-17.
责任编辑:李东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专业论文、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农户医疗信贷行为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互动机制02等内容。 
 社会保障预算问题研究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114 我国企业...医疗保险机构和医患双方的经济行为分析 医疗保险费用...  搞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如对当年没有发生医疗费的 农户提供免费体检,这对...加强医患之间的互动,以在更高水平上构建覆盖城乡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政治论文题目 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课学 名:形势与政策 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学日 名:李曹香 号: 期:2012 年 6 月 3...  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出资困难的农户, 由民政部和扶贫部门资助参加...并且在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他们的态度、行为、地位、...  但是, 由于多数地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费用...资助特困农户参加合作医疗;农户患大病,在获得合作医疗...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的责任,属于政府行为,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_社会民生_生活休闲。新型农村...“新农合”制度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农户的参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医疗制度,使得全镇 95.94%的农户对新农合都有所...骗取合作 医疗基金行为的,要按相关规定或法律进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合作医疗制作为农村人口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 了极其重要...要建立国家 与农户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可以借鉴城镇职工医疗个人账户的形式...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一、文献述评
关于农户信贷行为问题,学者们从农户信贷行为特征、影响农户信贷行为的因素和信贷行为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农户信贷行为特征方面,王定祥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都有信贷需求,且以中短期小额信贷需求为主,但实际发生信贷行为的贫困型农户较少。黄祖辉等(2007)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的信贷需求均以消费性需求为主;在影响农户信贷行为因素方面,韩俊等(2007)认为利率并不是农户信贷的主要考虑因素,农户家庭收入、生产经营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农户信贷需求行为的决定因素。除家庭收入等家庭状况外,农户家庭结构和人口特征也会对农户贷款需求和融资渠道的选择产生影响;在农户借贷行为效应方面,朱喜等(2006)研究发现,我国农户普遍面临着信贷约束,一半以上具备有效借贷需求的农户由于信贷配给而无法得到正规机构的贷款。中国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抑制和金融约束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道德风险和有限责任问题。由于存在金融抑制,农户的福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失。关于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对农户正规信贷行为的影响。
在农村正规信贷,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间的信任与合作逐渐成为一种无形抵押品,提高了借贷效率并有效降低了违约现象的发生。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条件,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而社会资本能改善环境,影响农户行为,增加农村地区的贷款规模。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更容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二是社会资本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社会资本是农户发生非正规信贷行为的“特质性资源”,随着农户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其非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有下降趋势,而非正规信贷的户均信贷规模则呈上升趋势。三是社会资本对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苏小松等(2013)通过建立农户生产效率函数,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农户生产函数中的运行机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生产效率。王恒彦等(2013)通过分析农户收入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本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可直接对收入发生影响。黄昭昭等(2010)在研究中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对家庭福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贫困农户而言,社会资本的收入补偿更大。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所使用的模型主要分为单方程和联立方程两类。在单方程中,国内学者主要采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估计农户的借贷行为,运用Logit模型考察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单方程模型往往通过经验假定农村地区存在信贷配给现象,认为农户参与信贷的结果只受到金融机构放贷决策的影响,而忽视了可能有部分未参与信贷的农户本身对贷款没有需求。相比之下,联立方程则放松了这一“理想”假定,较好解决了由于需求和供给效应相分离所导致的有偏估计问题。在联立方程中,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局部可观察双变量probit模型和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信贷行为特征、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和信贷行为效应。两种模型都较好解决了单方程模型的固有缺陷,但针对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四种结果,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既能对“有需求、有供给”结果进行识别,而且可观察到“有需求、无供给”的结果,相比之下具有更高的估计效率,并且与部分农户存在信贷需求的现实相一致。为了从农村金融机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和农户的需求两方面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本文选择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开展研究。
梳理现有的研究会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对丰富农户信贷行为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户信贷行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导引作用。但客观地讲,现有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现象,即对农户信贷的客观影响因素研究较多,对农户信贷的主观偏好和选择倾向研究较少;对基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视角或农户需求视角的单向选择问题研究较多,而对金融机构供给与农户需求是否匹配的双向选择问题研究较少;将社会资本作为整体探讨其与农户信贷行为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社会资本进行分层并研究各层面因素影响的较少;对中东部地区的研究较多,对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事实上,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已进入到了深水区,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既有越来越多的自上而下的金融制度安排与日益复杂和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问题,也有正规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还有将中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移植到西部落后地区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于将社会资本进行分层,从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方面入手,引入离散选择模型,以西部11省(市、区)①的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分别考察不同类型的农户特征及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需求倾向和金融中介信贷供给倾向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为寻求解决西部地区农户信贷约束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有效途径提供启发性参考。
二、农户社会资本对其信贷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农户的信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这种契约行为受到法律制度和金融体制的约束,同时又取决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以及债务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这已获得了大量实证检验的支持。从理论上讲,有效的农户借贷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户的借款行为,即农户是否愿意借款以及倾向于向谁借款;一是金融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贷出行为,即是否愿意为农户提供贷款以及愿意提供多大金额的贷款。从农户来看,是否愿意借款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其生产生活中是否存在资金不足、借款意识以及对自身还款能力的考虑等,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生产生活中是否需要借款。从金融机构来看,是否愿意贷出资金取决于向农户贷款的风险程度,而这与农户的还款能力及金融机构对农户信息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农户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户缺乏抵押品以及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过程中的信息缺失。社会资本的存在正好有助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从而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一方面,农户社会资本可弥补其缺乏抵押品的不足。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户要有抵押品,而正是中低收入农户大多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品而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迫使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甚至寻求高利贷。依托“政治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信任、社会规范”等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资本是农户的重要资源,其在金融交易中具有类似抵押品的功能,农户的信贷违约行为将会损害长期积累沉淀形成的社会资本,这对处于关系社会、亲情社会的农户来说是一种极为严厉的惩罚[25]。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蕴含着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农户信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进行信贷配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而搜寻这些信息则需要付出很高的信息成本。社会资本的存在则使寻求这些信息不仅变得容易,而且成本低廉。因为对于特定区域来讲,农户之间的信息非常透明,农户社会资本的多寡一目了然,因此金融机构基于农户社会资本多少而进行的放贷,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而且以农户团体为贷款对象的贷款形式还将单一的外部监督转化为内外双重监督并重,通过农户团体内部的关系、亲情、名声、家族声誉、社会规范等对农户信贷行为形成约束,提高了农户还款率,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风险。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将农户社会资本界定为:农户在互动博弈中,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社会规范等作用机制协调自身行为而获取资源的能力。根据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环境,我们将农户社会资本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政治关系资本,指农户因特定政治身份而形成的政治关系网络,影响其资源配置的能力;(2)人际关系资本,指农户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网络和因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其抵押担保的能力;(3)金融关系资本,指农户因农信社社员身份和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而形成的金融关系网络,影响其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4)组织关系资本,指农户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而形成的组织关系网络,影响其生产经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现实经济中,经济主体常会面临许多二项选择情形。就本文所讨论的农户信贷问题而言,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分别面临着二项选择问题:即农户是否有借款需求,金融机构是否愿意提供贷款。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决策存在四种组合结果,即“有借款需求,愿意提供贷款”、“无借款需求,不愿意提供贷款”、“无借款需求,愿意提供贷款”、“无借款需求,不愿意提供贷款”。若分别用虚拟变量ys和yd来表示上述两种决策行为,并且设定yd=1表示农户有借款需求,而yd=0表示农户无借款需求,ys=1表示金融机构愿意提供贷款,而ys=0表示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贷款。那么以上四种情形可简单表示为(1,1)、(1,0)、(0,1)和(0,0)。在四种情形中,通常能根据数据直接观察到结果的是(1,1);结果(1,0)虽然不能通过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用y*d和y*s分别表示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的潜在变量,其表达式为:通过问卷调查,农户的信贷需求可以被识别出来,即可得到双变量probit模型中的yd。通常,仅当yd=1时,才可以观察到ys,因为此时的ys=P,而P是可以被识别的;但当yD=0时,ys则不能被有效识别。信贷需求可以被完全识别,因而可以对需求方程进行单独估计。由于针对没有申请贷款的农户,无法观察到农村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发放贷款,因此,在供需的联立方程组中,只有需求部分可以被识别,该模型称为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可表示为:
(二)变量的选取与有效信贷需求的识别1.因变量因变量分为需求方程的因变量和供给方程的因变量,农户的信贷需求又分为正规信贷需求和非正规信贷需求。通常情况下,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是指在满足偿还条件下农户的真实信贷意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信贷需求,即已发生信贷的农户;另一类是潜在或隐藏的信贷需求,即还未发生信贷但却存在需求的农户。后一类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户申请过贷款但遭到了拒绝;另一种是农户有信贷需求,但由于主观上认为即使申请也得不到贷款、手续复杂且审批时间长等原因而主动放弃申请。根据上述分类,为准确识别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三步来获取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信息:第一步:区分未获得贷款的农户是否申请了贷款。问题“2005年以来您是否在农村金融中介机构申请过贷款”,认为申请过的农户具有信贷需求①,而未申请的农户则由下一步问题来确认。第二步:挖掘有信贷需求但未申请的农户。设计问题“如果没有申请,为什么?”目的在于将未申请农户中存在信贷需求,但基于个人经历和主观认识,认为申请会被拒绝而未申请的那些农户识别出来。当农户选择“不需要贷款”和“可以从其它途径获得资金”时,则认为其不存在贷款需求;当农户选择“申请也得不到贷款”和“手续复杂且审批时间长”时认为其存在信贷需求。第三步:排除无效需求的未申请农户。为了确认由第二步识别出来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有效的,又设计问题“如果您选择‘申请也得不到贷款’,请问为什么这么认为”,进而将无还款能力的农户识别出来。经过上述三步的识别,本文在全部1664个样本中,具有有效信贷需求的农户909户。需求方程的因变量中,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取值为1,反之为0。供给方程的因变量是以农户是否得到贷款作为标准来衡量,得到贷款取值为1,反之为0。2.自变量为了控制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倾向的影响,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增加了农户及家庭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受程度、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在校学生数、家庭人口负担率、家庭总收入、家庭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农户的家庭收入是贷款供给者通常判断农户还款能力的首要指标,另外农村金融中介机构也通常将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作为考察因素。此处特别考虑了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在设置农户特征变量时,通常将农户家庭的固定资产作为分析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但根据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农户家庭的固定资产普遍较少,若加入此变量,可能会忽视那些从事的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要求较低的农户对贷款的需求。相比之下,分析农户家庭总收入及其收入结构信息则更为重要,因为农户家庭总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户的还款能力,收入结构可以反映农户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家庭收入特征。农户的家庭支出对农户的借贷也有不可或缺的影响,本文选取农户的家庭支出结构变量,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将农户的生产或生活性支出放进模型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实地调查显示,调查地区的部分农户是为了规模生产而进行借贷,并且,正规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用于生产性支出的农户发放贷款。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置的自变量见表1所示。
(三)数据说明与统计描述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型农户调研数据库。调查时间为月,采用调查员入户访谈的形式完成问卷,共调查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共计2100农户,收回问卷1841份,回收率为87.7%;剔除调查信息不完整后的有效问卷1664份,有效率为90.4%。有效问卷的省域分布情况见表2。通过对1664户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其2011年的家庭融资来源情况见表3,样本农户从非正规融资渠道获得的贷款数额占所有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75.37%,而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得的贷款额仅占贷款总额的24.63%,农户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数额是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数额的3倍多。调查的1664户农户的社会资本构成情况为:(1)政治关系资本。家庭成员中有党员的共有138户,占调查户的8.3%;家庭成员或其亲属中有乡村干部的有274户,占调查农户的16.5%;(2)人际关系资本。认为自己与村干部关系较好的有1019户,占调查户的61.2%;认为与村干部关系一般的有645户,占调查户的38.8%;认为自己与亲戚和邻里之间相处融洽有1380户,占调查农户的82.9%;认为与亲戚和邻里之间关系一般的有284户,占调查户的17.1%。(3)金融关系资本。是信用社社员的农户有318户,占调查户的19.1%;非信用社社员的农户1346户,占调查户的80.9%;近5年从正式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的农户有510户,占调查户的30.6%;未提出贷款申请的农户有1154户,占调查户的69.4%;(4)组织关系资本。加入某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有315户,占调查农户的18.9%;没有加入任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1349户,占调查户的81.1%。五、估计结果及解释根据以上分析,研究采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采用Stata分析工具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和表5。(一)农户特征变量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户主年龄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和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均为正,且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劳动力人数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非正规信贷供给,说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倾向于素质高、家庭劳动力数量多的农户;在校学生人数对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和非正规信贷需求均具有正向影响,说明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户而言,子女的上学费用支出不仅数额大,而且是刚性的,农户常常需要通过借款来解决子女上学的费用问题;家庭当年总收入与非正规信贷供给和需求均为负相关关系,反映出高收入农户对非正规信贷的供给与需求具有抑制作用,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这与东部地区正好相反);非农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影响为正,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农信社在贷款决策中更加倾向于非农经营收入较高的农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行为存在非农化倾向。
(二)社会资本变量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1.政治关系资本党员身份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信贷供给具有正向影响,但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一是西部农村地区党员人数较少(在被调查的1664户中,家庭成员中有党员的家庭仅占8.3%),其身份对信贷行为的影响在统计上较弱;二是农村地区的基层党员一般是所在村的能人,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借款的需求愿望不强;三是党员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能够成为党员体现了农户的品质和诚信,有助于增加农户得到贷款的机会。乡村干部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的供给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乡村干部往往是当地能力强、威信较高的人,具有一定影响力,加之拥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还款能力相比普通群众高,因此乡村干部具有获得贷款的显著优势。2.人际关系资本与乡村干部关系程度对非正规信贷供给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正向影响,与亲戚邻里关系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的正规信贷供给和非正规信贷供给,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资本有助于提高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其中与亲戚邻里关系影响正规信贷供给可能与正规金融机构的担保条件有关,人际关系较好的农户更容易在申请贷款时获得来自亲戚邻里的担保。此外,亲戚邻里关系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意味着,与亲戚邻里关系越和睦,农户的资金需求越容易从亲戚邻里处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3.金融关系资本信用社社员对正规信贷需求和正规信贷供给均具有正向影响,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与非社员相比,信用社更容易获取社员的收入、存款和还款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筛选成本,使得信用社社员具备显著的借款优势。信用社社员对农户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说明拥有信用社社员身份的农户在借款时,更偏好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对正规信贷供给和非正规信贷供给的影响均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正规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有信贷记录的农户发放贷款。这是由于一方面曾经获得过正规金融贷款的农户再次申请贷款时,只要相关条件不发生巨大变化,往往更容易通过审核;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追溯农户之前的贷款偿还情况,可以方便地了解农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记录,以此降低对抵押担保条件等要求。4.组织关系资本农村地区的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在农户经营的基础上,提供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不但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还可以通过农户间的紧密联合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定价能力,从而改善融资环境。因此,从理论上讲,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影响不仅应该是正向的,而且还应非常显著。但我们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影响虽然是正向的,但却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种与理论分析的一定偏离,与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低水平有关。从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来看,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相当一部分组织只是提供综合性服务,并没有将同一产业链中分散的农户有效联合起来。因此,其作为农户的一种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六、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西部地区11省(市、区)1664户农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需求可识别的双变量probit模型,比较研究了农户特征、农户的社会资本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供需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户具有较为强烈的信贷需求和愿望,但农户在正规信贷市场上普遍面临着信贷约束,使得农户从非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数额远高于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数额;第二,农户特征变量中,年龄较高、家庭在校学生越多的农户其信贷需求越强烈。正规信贷供给倾向于非农经营性收入较高的农户,而非正规信贷供给更看重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和总收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非农经营收入对正规信贷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非农经营收入较高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农户,但并不能反映出该类农户具有非农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这一发现与国内外众多学者普遍认为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以生产性和非农经营性为主的观点并不一致;第三,社会资本变量中,从农村金融中介的角度来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决策时更倾向于那些具有信用社社员身份、曾经有过贷款记录、能够获得亲戚邻里担保和家中有人担任乡村干部的农户;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对农户发放贷款时更看重农户的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即那些家中有人担任乡村干部、与乡村干部和亲戚邻里关系较好的农户更容易获得非正规信贷供给。此外,在正规金融机构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也更容易从非正规金融组织获得贷款支持。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入股当地农村信用社,曾经在正规金融机构顺利贷过款的农户的信贷需求较为强烈,其中,收入较高并且能够得到亲戚朋友担保的农户更倾向于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相比之下,家中有人担任乡村干部的农户,由于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其更倾向于从非正规金融借款,这主要基于其具有较好的人脉资源。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1)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更多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时,千万不能忽视农户从金融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获得贷款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在现有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下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还是小额信贷公司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其可持续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获得适当利润。因此,不能过度强调,特别是不能行政干预迫使金融机构向“三农”增加信贷支持,否则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将会加剧金融风险,与发展“三农”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充分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培育与提升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才是解决农户融资难的根本出路。(2)农户获得贷款能力的提升,除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户收入、积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探索以拓宽农户可抵押资产(如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农民住宅、家畜等)之外,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隐性担保和信号传递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信贷双方的信息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对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起着良好的规避作用。这点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尤为重要。(3)农户社会资本的增加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主要有:一是加快建设与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其职能,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条件;二是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户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一方面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提升农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及创业的能力,为培育农民在机会面前敢于借款的观念与意识以及能力创造条件;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谐和睦的农村社区,通过增加农户人际关系资本积累,提高农户获得贷款的能力;四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一方面让农户清楚国家的支农金融政策及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农户的金融意识,提升生产生活中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4)可尝试构建包含农户社会资本在内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中主要依赖于农户现期经济条件及过往信用记录进行评级的状况,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全面与客观;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和谐文化氛围的形成。总之,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社会资本的信号传递作用,根据不同社会资本的类型和特点,构建信息传输渠道,使金融机构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农户信息,将有助于扩大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空间,实现农村金融中介自身收益最大化和支农目标间的平衡,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璋勇 杨贺 单位: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责任编辑:田老师&&&&阅读:人次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个人信贷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个人信贷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户社会资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