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谈谈我国该如何走出这次经济

运用宏观经济学谈谈我国该如何走出这次经济危机
运用宏观经济学谈谈我国该如何走出这次经济危机
09-06-25 &匿名提问
回顾过去近两年时间,次贷危机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贷危机(2006年底至2007年6月)、第二阶段是债券危机(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第三阶段是银行危机(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第四阶段是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9月以来)。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这场肇始于次贷风波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共发生了7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但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度和波及范围显著超越以往。与以往相比,此次发端于次贷风波的金融危机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复杂性、三是系统性、四是持续性。  在我看来,此次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概而言之,这集中体现为近年来美国经济金融中存在的“八过”问题。一是市场利率过低,二是次级贷款过多,三是衍生品交易过乱,四是评级标准过低,五是杠杆比例过高,六是监管力度过弱,七是投机氛围过浓,八是居民消费过度。  金融危机的启示  在中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还不太完善、金融国际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极其深刻的。  一是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毫无疑问,金融创新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是酿成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不能误读次贷危机的教训,因噎废食,放弃或放缓金融创新,也不能盲目加强监管,给金融创新加上太多桎梏。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二是要正确处理商业利益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为了攫取商业利益承担了过高的风险,终遭灭顶之灾。三是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自由市场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五是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现在看来,金融风暴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首先是对出口的影响;其次是对资产市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资金加速撤离新兴市场,这将给国内资产价格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再次是对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影响;最后是对物价的影响。  中国经济前景依然看好  我们预计,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冲击短期内将继续显现。总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首先,受益于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投资增速还将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新台阶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此引发的产业链条变长、消费结构升级将直接带动各类经济体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自1993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目前已经达到48%的水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对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构成了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较快速度增长的源泉。  其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离岸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对外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近些年来沿海地区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中西部还有巨大空间,“中国制造”的总体成本仍然低于世界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作为世界离岸工厂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再次,中国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消费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与国际接轨,信用卡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按揭贷款以及财富管理等金融消费行为日趋活跃。  最后,中国区域经济主体尤其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大、劲头足,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支持教育文化和社会公共事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也促使地方政府竭尽全力发展经济。  此外,中国经济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较大,内陆和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也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通过平衡运营度过经济危机在经济低迷时期削减成本是企业最容易犯的典型错误。其实,当经济进入低迷期时,企业应该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冲动地压缩运营。以平衡的观点对待运营并采取短期措施能够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当前,面临经济低迷,一些公司迅速削减运营系统开销。这些支出的削减,使公司高管在管理日常运营和服务或实施业绩改进使其能够在衰退中成功脱颖而出的计划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公司认为,它们缺时间或缺钱来等待改善绩效的努力获得成功,因此,转而选择全面裁员。这种作法很危险:它使公司浪费掉在人员和流程改进方面的投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员工不再相信领导还在乎他们是否“按正确的方法工作”,公司难以重新实施这种努力,这种失望破坏了运营工作的完整性。当资金紧缩正减缓经济活动节奏时,企业怎样才能避免因冲动而不分清红皂白地压缩运营并安然度过这场风暴?企业是否能够系统地“减肥”,而不伤肌肉,同时构建自己的未来?企业在应对时是否能够更具有创造性而非只靠本能的反应?对上述这一连串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是,前提条件是高管需要经常不断而且旗帜鲜明地强调平衡运营的重要性。在实际运营中,这意味着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来保持现金流的健康。它可帮助高管获得灵活性,以继续支持提高运营能力和绩效的长期努力,无论这些努力是发生在制造、采购、供应链管理,还是在研发环节,都是如此。由于现金对赢利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所以,除非是在衰退期,否则,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对现金给予足够关注的。因此,许多企业拥有大量的机会去释放现金,减少或推迟现金的支出。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收紧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诸如强制执行支付条款和尽早发送账单等一些简单措施,往往能够使销售变现的时间缩短,对于典型的消费品制造商来说,这相当于增加了现金流。在企业内部运营中也存在许多机会。比如,许多公司可以迅速安全地将大量库存转化为现金。当然,处理库存问题的方法有好有坏。要求首席财务官设立降低库存的目标有可能会导致服务水平降低,进而损害客户关系。相反,运营部门和销售部门的领导应该更系统地盘点自己的库存,并消除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不由自主地增加的额外库存。与之类似,许多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资本项目支出。这样做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强制实施人为的措施,而要将了解情况的相关各方召集在一起,寻找推迟或削减资本项目支出的方法,并利用目前大型项目供应商渴望售出产品的心理与他们重新讨价还价。采取这些方法提高现金流,要比不分青红皂白地裁员等削减措施好得多,后者会招致员工和客户的不满,并造成服务方面的失败。此外,增加的现金流还能让高管门放心大胆地继续关注长期措施,以提高运营能力并改善绩效。而在不景气的全球经济中,我们还可以抱有这样一丝希望:即艰难的环境可能有助于企业克服需要将许多改进措施放缓的成见,同时为拥有真知灼见、脚踏实地并且富有创造力的领导人的成长创造机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通过平衡运营度过经济危机在经济低迷时期削减成本是企业最容易犯的典型错误。其实,当经济进入低迷期时,企业应该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冲动地压缩运营。以平衡的观点对待运营并采取短期措施能够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当前,面临经济低迷,一些公司迅速削减运营系统开销。这些支出的削减,使公司高管在管理日常运营和服务或实施业绩改进使其能够在衰退中成功脱颖而出的计划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公司认为,它们缺时间或缺钱来等待改善绩效的努力获得成功,因此,转而选择全面裁员。这种作法很危险:它使公司浪费掉在人员和流程改进方面的投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员工不再相信领导还在乎他们是否“按正确的方法工作”,公司难以重新实施这种努力,这种失望破坏了运营工作的完整性。当资金紧缩正减缓经济活动节奏时,企业怎样才能避免因冲动而不分清红皂白地压缩运营并安然度过这场风暴?企业是否能够系统地“减肥”,而不伤肌肉,同时构建自己的未来?企业在应对时是否能够更具有创造性而非只靠本能的反应?对上述这一连串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是,前提条件是高管需要经常不断而且旗帜鲜明地强调平衡运营的重要性。在实际运营中,这意味着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来保持现金流的健康。它可帮助高管获得灵活性,以继续支持提高运营能力和绩效的长期努力,无论这些努力是发生在制造、采购、供应链管理,还是在研发环节,都是如此。由于现金对赢利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所以,除非是在衰退期,否则,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对现金给予足够关注的。因此,许多企业拥有大量的机会去释放现金,减少或推迟现金的支出。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收紧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诸如强制执行支付条款和尽早发送账单等一些简单措施,往往能够使销售变现的时间缩短,对于典型的消费品制造商来说,这相当于增加了现金流。在企业内部运营中也存在许多机会。比如,许多公司可以迅速安全地将大量库存转化为现金。当然,处理库存问题的方法有好有坏。要求首席财务官设立降低库存的目标有可能会导致服务水平降低,进而损害客户关系。相反,运营部门和销售部门的领导应该更系统地盘点自己的库存,并消除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不由自主地增加的额外库存。与之类似,许多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资本项目支出。这样做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强制实施人为的措施,而要将了解情况的相关各方召集在一起,寻找推迟或削减资本项目支出的方法,并利用目前大型项目供应商渴望售出产品的心理与他们重新讨价还价。采取这些方法提高现金流,要比不分青红皂白地裁员等削减措施好得多,后者会招致员工和客户的不满,并造成服务方面的失败。此外,增加的现金流还能让高管门放心大胆地继续关注长期措施,以提高运营能力并改善绩效。而在不景气的全球经济中,我们还可以抱有这样一丝希望:即艰难的环境可能有助于企业克服需要将许多改进措施放缓的成见,同时为拥有真知灼见、脚踏实地并且富有创造力的领导人的成长创造机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宏观经济学最经典的教程_甜梦文库
宏观经济学最经典的教程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本章知识结构图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宏观 经济 学概 论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其他相关概念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两部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1.11.1.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 研究国民产出决定与变动, 以及国民产 出与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周期、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说,事实上也就 是着重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而资源利用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为什么经济资 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商品组合不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事实上, 这也 就是“充分就业”的问题;其次,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这 就是经济波动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 如何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情况下, 得到更多的产出, 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最后,现代社会是货币的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对经济资源配置 的各个问题影响十分大,关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其实质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1.1.2 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由来已久。 古典经济学研究了一些宏观的问题。 1752 年休 谟(hume)就曾对技术进步、货币、利息、税收和信用等专题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早期 的货币数量论;威廉?配第在历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国民收入的数量;亚当?斯密提出了与现 代经济学“国民生产总值”十分相近的“国民财富”的概念;布阿吉尔贝尔对国民财富的来 源作了分析;再如,魁奈的《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实际上要把经济 中的许多变量归结为总收入、 总消费、 总投资等经济总量, 这是古典经济学宏观分析的典范。 现代的新古曲学派则更多地来自古典经济学以外, 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的防务、 救助贫困的职 能也做过分析,特别对财政政策做了论述。在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时间里, 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整个经济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利率、工资 等经济总量的决定,瑞典学派对储蓄与投资不一致问题的分析涉及到了整个经济的总量分 析。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属于宏观经济范围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 政策实践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比较系统的分析,早在休谟时期,他就 对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富有卓见的分析。 总之,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经济总是接近, 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总之,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 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 (1)萨伊 定律; (2)利率灵活变动性; (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首先,萨伊所提出的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即一种产品的供给 可以等量地创造的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基于定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市场不会存在 生产过剩,也不会存在要素市场的失衡,也即市场会持续出清。其次,利率的灵活变动性 (interest rate 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古典经济学家 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 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 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 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称为 市场出清。总之,他们认为,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够成 立。最后,关于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依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 率的调整没能使得储蓄等于投资, 其他市场中的价格, 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 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生产不足。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 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 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 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 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销售的同样数量的商品。这实质上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商 品供给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数量轴)的直线,当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时,商品价格下跌, 均衡产量不变!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 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因此,尽管企 业的名义利润减少,但实际利润却未变。 综合上面的分析,古典的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 不仅仅是指商品价格,还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和资本的价 格(利率)――在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得所有市场出清,经济处于、至少是接近于充 分就业状态,其理论基础便是萨伊法则和价格灵活变动性。因此,他们提倡, “自由放任” (Laissez ~ faire)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然而, 1929 年~1933 年的全球性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这次的大 萧条表明市场自动出清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很可能使错误的。 在经历了 “长期的挣扎, 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之后,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托宾语),也开创了经济学中 的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这本书中,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 场出清和货币中性等三个角度对古典经济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 并初步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 学理论体系。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非自愿性失业和古典两分法的失效才是经济运行的 一般情形, 而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分析的只是一种极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场经济。 在同样 的这本书中,凯恩斯从边际消费倾向、对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和对于货币的“流动性 偏好”等三个方面的行为人的心理因素决定了整个经济的总需求,而这时的总需求(又称有 效需求)不足,换言之,市场机制没有办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国家对经济的积 极干预并使得经济恢复稳定成为必需。 此后,凯恩斯的追随者比如哈罗德、希克斯、汉森、莫迪利安尼、索洛、奥肯等人又进 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希克斯、莫迪利阿尼、克莱因、托宾、萨缪尔森和汉 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其核心理论是 IS―LM 模型,在 70 年代之前, 这一模型是整个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这一派的基本观点包括:首先,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要受到随 机冲击的影响, 这种冲击主要引起投资的边际效率的变动, 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 其次, 从长期来看,经济可以自发恢复充分就业均衡,但所需时间相当长;再次,产量与就业主要 由总需求决定, 政府的干预可以影响总需求水平, 使经济较迅速地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最后, 政府干预经济得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相比,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更迅 速。应该说,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但使这些思想成为一个易于被人接受的 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而且,这一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被美国和其他 西方国家所接受。 虽然这一派的莫迪阿尼和托宾也努力解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微观 基础,提出了工资和价格的刚性问题,但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专栏 10-1 凯恩斯小传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 者。1883 年 6 月 5 日生于英国剑桥市,其父为经济学家,其母为剑桥市市长。 1902 年伊顿公学毕业后 进入剑桥大学,专修数学,1905 年毕业。毕业后继续 在剑桥大学从师于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学习经济学。1906 年 通过文官考试, 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 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 1911 年起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曾几度在印度政府 任职。 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财政部任职,并在 1919 年作为该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 年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 1930 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 年 被英皇晋封勋爵。1944 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 币金融会议,并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董事。此外,还担任过 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 得成功。 1946 年 4 月 21 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苏塞克斯郡家中去世。 他的主要 著 作 有 : 凡 尔 赛 和 约 的 经 济 后 果 》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 ( Peace,1919)《货币改革论》 、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 《货币论》 、 (Treatise on Money,1930) 《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1932)、 、 《就 业 、 利 息 和 货 币 通 论 》 简 称 《 通 论 》 ( The General Theory of ( )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等。 凯恩斯最初属于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问题著称。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否认了传统经济 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 认为在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是必然的。在《通论》中,凯恩斯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 , 说明这种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边际消费 倾向递减是消费不足的原因,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流动偏好的存在则 是投资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必须由国 家干预经济生活,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这一理论及政策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 。这一革命 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的假说;在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 体系;在政策上用国家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滞胀”现象的出现, 使凯恩斯主义遭受到了重大打击。 以凯恩斯主义反对者面目出现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所谓的新古典主义, 大力抨击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极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 首先来看货币主义,这个流派的理论包括费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附加预期的菲 利普斯曲线,以及货币方法的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首先,货币存量 的变动是解释名义收入变动的关键因素;其次,货币需求是稳定的,经济的不稳定性来自货 币当局控制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因此,国家干预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经济的关键 是保持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 从而实现物价稳定, 为市场机制正常调节经济创造条件; 最后, 货币主义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出现的、被称为“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 。 其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 清假说, 以及总供给假说。 由这三个假设出发, 新古典经济学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 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发生作用是由于随机冲击破坏了人们的理性预 期, 但长期中这种政策无效是因为厂商与家庭的理性预期会对政策采取对策, 从而使政策失 效。这就是,随机冲击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一时骗一部分人,但不能在长期内欺骗所有的人。 最后来看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增长的理论:这个流派是在 80 年代之一兴起的,新凯恩斯 主义这个词是帕廷金在 1984 年第一次使用的,这一学派有哈佛大学的格利高里?曼昆 (Gregory.Mankiw)、劳伦斯?沙莫尔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奥立佛?布兰 查德(Olivier Blanchard)、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乔治?珂克洛 夫(George Akerlof)、斯蒂格利兹,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大卫?罗默(David Romer)等人。这 一派力图以微观为基础分析宏观问题,这种分析就是基础分析宏观问题,分析厂商、家庭与 政策在劳动、产品和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并力求解释工资与价格调节失灵的原因,即工 资粘性与价格粘性的问题。 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在增长中的作用, 把增长模型中的知识因素 内在化,并强调政府增长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 目标则分歧甚大。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 “关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存在着 广泛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就业水平高,物价稳定和增长迅速。至于这些目标是不是和谐共 存的,或者(在那些认为它们不能和谐共存的人当中)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目标能够并且应该相 互代替, 意见则比较不一致。 至于不同的政策工具在实现这些目标时能够和应该起什么作用, 意见就颇为分歧了。 ”(费里德曼: 《货币政策的作用》) 事实上,各派经济学家的分歧集中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 首先,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核心是价格、 工资是否具备充分伸缩性。 如果价格、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市场就会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出清状态;如果工资和价格缺 乏伸缩性,情况就会相反。新古典学派从理性预期出发,对价格、工资的伸缩性作了新的解 释。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资的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例如,工资合同的期限一般都是 2 ~ 3 年,在这期间不论外界有 什么变化,工资合同的工资率是不能变更的,因此工资实际上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价格也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情况。 商店里的商品牌价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可能时时刻刻发生 变动, 因为变动商品牌价是有成本的。 单个商品中的这种价格相对稳定现象虽然对个别决策 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反映在宏观层面上就会积少成多,导致价格刚性。 其次,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政策主张。就古典学派认 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市场能够自动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具体 来讲,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长期中,实际总产量和就业水平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与 货币因素无关,而在短期中,货币决定着总产量与就业水平的波动。因此,稳定货币是稳定 经济的关系,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而理性预期学派相信,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政府 的政策就有可能事先被人们预料到, 人们会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政策失效, 这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不主张政府对经济进 行干预。 而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 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因此政府要担起市场出清的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1.2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1.2.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那么整个社会经济 的衡量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此要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 经济学 家一般认为国民收入的核算便是这套方法的核心, 而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就是国内 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 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GDP 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否则会 造成重复计算。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被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第二,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是一个地域概念,即它不仅包 括本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而且还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国土上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是 指某国居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即不仅包括在本国境 内的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而且还包括该国国民从外国所获得的收入。 一般来 说,常住居民包括:在本国居住的本国国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居民、常住本国但未入本国国 籍的居民。两者的关系是: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 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 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经济开放程度高, 较早采用了 GDP, 美国从 1991 年以后采用了 GDP,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 GDP。采用 GDP 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而且 GDP 较 易衡量,又能更好地衡量就业潜力。在各国,GNP 与 GDP 的差别不同,美国自从 1980 年 以来,这两者的差额几乎为零,加纳 1990 年的 GDP 是 GNP 的 103%,瑞士 1990 年的 GDP 是 GNP 的 95% 第三,GDP 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 前某一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生产出来而未售出 的部分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部分,因而是存货投资,也计入 GDP。从量上来看, 生产出的产品价值与售出的产品价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第五, 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不计入 GDP 中。 例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 中。 第六,GDP 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 务。例如,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 值中。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与2005年比较000 000 000
0 182321单位:亿元1978年 2005.1 GDP总值图 1-11018.4 第一产业1745.2 第二产业860.5 第三产业我国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专栏 1-2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 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但是它发展的节 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着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 的领先经济体系。从 1300 年至 1820 年,中国经济受到了从元朝至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间出现的多 次动乱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一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时期,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与生产的 增长几乎是同步的。虽然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大慢于中国的速度,但是 到 1820 年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是中国的两倍。在这几个世纪之中,中国基本上同世 界经济隔绝。即使如此,1820 年时中国的总产出仍居世界第三位,而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 重还会更高一些,按照世界的标准,它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令人钦佩的。 表 9-1 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年 年份 170 0 83 0.5 371 22
218 312 197 3 11 6 5 6 532 0 240 145 195 GDP(10 亿 1990 年国际元)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 229 13 696 33 14 8 12
57947 20人均 GDP(1990 年国际元) 年份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世界 170 0 600 527 615 0.9 8 7 668 0.90 1 126 2 0.4 3 1 0 0.2 190 0 545 409 1 211 0 439 956 195 94 8
420 现在让我们来展望一下 2015 年时可能的情况。 如果使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预测数 据,同时假定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可以保持它在
年期间的速度,那么到 2015 年时,中国可以在 GDP 总量和人口数量上同时获得它昔日曾拥有的头号世界经济地位 资料来源 安格斯〃麦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 月。2.GDP 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 GDP 称为“20 世 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 GDP 核算的意义 (1)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 3 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这三个指标都与 GDP 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 GDP 紧缩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 GDP 增长大于 2.25 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 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 0.5 个百分点。 (2)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 以达到一定数量的 GDP 为标准。 (3)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我 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 GDP 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其次,GDP 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第一,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第二,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非市场经济活动,是 那些公开的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经济活动。 如: 自给性生产与服务, 物物交换, 家务活动等, 同时,地下经济在 GDP 中也没有得到反映,地下经济是指为了逃避政府管制所从事的经济 活动,如: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下工厂的生产、黑市交易、毒品生产与贩卖、秘密军 火交易,走私等非法活动。 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 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 动反映到 GDP 来, 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 获得的福利状况。第五,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 GDP 指标难以进行 精确比较。1.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 GDP用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 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 Q1、Q2??Qn 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 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 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 GDP 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 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 主要是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和出口。 因此,用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支出(用字母 C 表示) ,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的支出,也包括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 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即: 企业投资(用字母 I 表示) ,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 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 新设备、 建筑新住宅的投资。 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 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 慢慢地被消耗的。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 (或减少) 。 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 2000 亿美元而年末为 2200 亿美元, 则存货投资为 200 亿美元。 存 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 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 计入 GDP 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政府购买支出(用字母 G 来表示)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 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 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 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 息等都不计入 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 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 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 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 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 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 内生产总值中。 净出口(用字母 X―M 表示,X 表示出口,M 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 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 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 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 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 GDP 的公式: GDP = C + I + G +(XDM) 利用支出法计算 GDP,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 GDP 中。 这些项目包括① 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 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 ,② 买股票、债券的支出,这只是所有权的转移而不涉及最终产品与劳务的生产,③对进口产品 和劳务的收入, ④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 ⑤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或劳 务不发生市场交易所,没有明确的市场价值,因此不能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二,避 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往往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复计算。 表 1-1 国内生产总值 1、私人消费支出 (1)耐用品 (2)非耐用品 (3)劳务 2、私人国内总投资 (1)固定投资 非居民固定投资 ①建筑投资 ②耐用生产设备投资 居民住房投资 (2)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 4、净出口 (1)出口 (2)进口 A 国某年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10 亿元(当年价格) 0 900
480 180 300 160 10 800 20 380 3602.用收入法核算 GDP这种核算方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 也就是从企业生 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但严格说来产品的市场价值中 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生产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 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应当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首先是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从广义上说应当包括所有对工 作的酬金、补助和福利费,其中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 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 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的利息不 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而只被当作转移支付。 租金包括个人出租的确良土地、 房屋等租赁收入。 其次是非公司企业收入。它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企业的纯收入,如医生、律师、农 民和店铺等等的收入。他们被自己雇用,使用自有资金,因此他们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 金等等是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收入的。 第三是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 司未分配利润等。 第四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前者指公司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 者赊账。后者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这些税收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 入,但要通过产品加价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看作是成本。这和直接税不同,直接税(公司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已包括在工资、利润及利息中,故不能再计入 GDP 中。 第五是资本折旧。这是资本的耗费,也不是生产要素的收入,但由于包括在支出法中 的总投资中,故这里也应计入 GDP 中。 这样,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 付+折旧。利用收入法计算 GDP,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 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 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 是一种金融交易。 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3.用生产法核算 GDP用生产法核算 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 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 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 算其服务的价值。 例如:把小麦加工成面包,其中间环节要经历一个面粉的生产过程,假定小麦为最初产 出,其最初的增加值为 4000 元;如果把它加工成面粉,对面粉而言小麦就是中间产品,其 增加值为 2000 元;对面包而言面粉就是中间产品,其增加值为 4000 元。最终出售的面包市 场价值为 10000 元。 (小麦最初的增加值 4000 元+面粉的增加值 2000 元+面包的增加值 4000 元) 。运用生产法旨在剔除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影响。 表 1-2 总产出 生产法核算 GDP 增加值 GDP中间投入 小麦 面粉 面包000--00 10000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 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 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 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 GDP 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 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1.2.3 其他四个相关概念 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 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 的产值,即从 GDP 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 NDP。2.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收入五个总量, 即国民收入可以是 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也可以是指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广义的国民收入。 以后所提到的国民收入, 指广义的国民收入。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即工资、 利 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也就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 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 在一定时期内所得报酬即狭义的国民收入。 间接税是指可以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 企业转移 支付包括企业捐赠和呆帐。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然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 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故在国民收入中应扣除间 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而加上政府补助金。3.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因为,一方面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 下一部利润用作积累, 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 并且职工收入中也 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部门。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失业救济金、职工养 老金、职工困难补助、退伍军人津贴等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因此,从国民收入中 减去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费) ,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即为 个人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即人们可以用来消费或 储蓄的收入。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 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与储蓄的收入。 总结以上内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这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是: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投资1.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从支出法、 收入法与生产法所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 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 个基本平衡关系。 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 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 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式: 总需求=总供给 这种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运行, 即国民经济 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来分析这个恒等式。理论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所 以, 我们从两部门经济入手研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进 而研究三部门经济与四部门经济。1.3.1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个主体的经济。在两部门经济 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要素报酬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 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那么,两部门经济流量循 环模型如下: ①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②厂商向居民提供产品和劳务;③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④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 如果居民把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的各种商品和劳务,把另一部分收入用于储 蓄,通过金融机构形成了厂商新的投资来源,那么两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就演变为:由于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厂商的投资支出总需求的构成部分,所以: 总需求=消费+投资, 即: 由于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报酬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并且全部用 于消费和储蓄,所以: 总供给=消费+储蓄 即:当两部门经济达到均衡时,即满足总供给=总需求时,即有两部门经济的基本均衡条件 就是: 则:1.3.2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就除了包括了厂商,居民户,还包括政府。政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 要有两个方面: (1)政府收入( 政府支出( = + ) :即通过对居民和厂商征税,形成财政收入; (2)) :即通过向居民和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以及转移支付形成政 )――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府需求。政府购买( 购买;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由此以来,三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如下:①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②厂商向居民提供产量和劳务;③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④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量和劳务; ⑤ 居民向政府提供商品和劳务、 ⑥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 ) ; )⑦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⑦、⑧政府向居民和厂商征收税收( 这时,总需求和总供给构成如下: ;当三部门经济达到均衡时,即满足总供给=总需求时,即有三部门经济的基本均衡条件 就是: 则: 1.3.3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四部门经济就除了包括了厂商, 居民户、 政府之外, 还包括本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 国外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进口( 需求。 (2)出口( ) :政府、厂商、居民购买国外部门的产品和劳务,形成总供给。 ) :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居民的商品和劳务,向政府缴纳关税,形成总由此以来,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如下:①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②厂商向居民提供产量和劳务;③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④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量和劳务; ⑤ 居民向政府提供商品和劳务、⑥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 ) ) ;⑦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⑦、⑧政府向居民和厂商征收税收(⑨、⑾分别是政府和厂商向国外购买此片和劳务,即进口;同时政府向国外征收关税 ( ) ; ⑩、⑿国外向本国购买产品和劳务,即出口( 这时,总需求和总供给构成如下: ; 当三部门经济达到均衡时, 即满足总供给=总需求时, 即有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就是: ) 。 则:1.4 价格指数以及其他 GDP1.4.1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其价值的大小用货币来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为最终 产品和劳务数量与价格的乘积。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实际产量的影响,还要受价格 水平的影响。换言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可能是由于实际产量的变动而引起,也可能是由 于产品和劳务价格变动而引起。为了排除价格因素,能确切反映经济实际变动,就必须区分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Pt)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按 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 价格(P0)。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使我们了解到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产量变化到什 么程度。 如果使用的都是基年的价格, 则两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可表现出这两个变化。 如果仅仅比较两个时期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则我们无法知道这两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差 额究竟是由产量变化引起的,还是由价格变化引起的。 某个时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别,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和 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因为通过计算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可以计算出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称为国内生产 总值价格指数。1.4.2 GDP 与人均 GDP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或者在比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用实际 GDP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比一个经济相对发达 的小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多。 因此我们应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 程度。1.4.3 价格指数 1.GDP 折算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之间的比率。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之比,称 为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某年名义 GDP ? PtQt ? ? 100% ? PoQt GDP 折算指数= 某年实际 GDP上式中,Pt 为当年价格,P0 为基期价格,Qt 为当年产量,Σ PtQt 为当年名义 GDP,Σ P0Qt 为当年实际 GDP。 在上例中, =120%, GDP 折算数为 120%, 即 说明从 1990 年到 2000 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 20%。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 映通货膨胀的程度。2.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通过抽样调查, 选择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为样本, 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 和根据基年得到的商品总价值, 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 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为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服务项目等八个大 类。国家规定 325 种必报商品和服务项目,其中,一般商品 273 种,餐饮业食品 16 种,服 务项目 36 种。该指数是综合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取得。利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 费支出的影响程度。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 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 原始阶段: 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 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 完成阶段: 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 PPI 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 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 要依据。目前,我国 PPI 的调查产品有 4000 多种(含规格品 9500 多种),覆盖全部 39 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 186 个。专栏 1-3 2008 年 2 月 CPI 上涨 8.7% 创近 12 年来新高 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8.7%。其中,城市上涨 8.5%,农村上 涨 9.2%;食品价格上涨 23.3%,非食品价格上涨 1.6%;消费品价格上涨 10.9%,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2.0%。 从月环比看,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1 月份上涨 2.6%。 CPI 的前一个高位为 1996 年 5 月份创下的 8.9%。2007 年以来 CPI 及 PPI 走势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8.7%。其中,城市上涨 8.5%,农村 上涨 9.2%; 食品价格上涨 23.3%, 非食品价格上涨 1.6%; 消费品价格上涨 10.9%,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2.0%。 从月环比看,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1 月份上涨 2.6%。 CPI 的前一个高位为 1996 年 5 月份创下的 8.9%。 一、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23.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 45.3%(其 中猪肉价格上涨 63.4%),鲜菜价格上涨 46.0%,粮食价格上涨 6.0%,油脂价格 上涨 41.0%,水产品价格上涨 13.8%,乳及乳制品价格上涨 16.4%,在外用膳食 品价格上涨 12.4%,鲜果价格上涨 8.7%,鲜蛋价格上涨 6.0%,调味品价格上涨 4.1%。 二、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2.4%。其中,烟草价格上涨 0.3%,酒类价 格上涨 6.4%。 三、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 1.4%。其中,服装价格下降 1.6%。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 2.1%。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 上涨 0.8%,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 8.5%。 五、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3.2%。 其中, 西药价格上涨 0.7%, 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 10.7%,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 0.5%。 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 1.4%。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 3.0%,车 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 7.5%,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 0.5%,城市间交通费 价格上涨 4.2%,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 0.4%;通信工具价格下降 19.9%。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 0.9%。其中,学杂托幼费价 格持平,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 1.0%,文娱费价格上涨 2.3%,旅游价格上涨 1. 8%,文娱用品价格下降 0.7%。 八、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 6.6%。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 6.5%,建房 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 5.9%,租房价格上涨 4.5%。本章小结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国民产出决定与变动,以及国民产 出与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周期、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说,事实上也就 是着重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 2.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经济总是接近,或者 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总之,古典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 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萨伊法则; (2) 利率灵活变动性; (3) 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他们提倡, “自由放任” (Laissez ~ faire) 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3.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现 代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托宾语),也开创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 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4.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首先,货币存量的变动是解释名义收入变动的关键因素;其 次,货币需求是稳定的,经济的不稳定性来自货币当局控制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因此,国家 干预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稳定经济的关键是保持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 从而实现物价 稳定,为市场机制正常调节经济创造条件;最后,货币主义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出现 的、被称为“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 。 5.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清假说,以及总供给假说。 由这三个假设出发,新古典经济学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货 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可以发生作用是由于随机冲击破坏了人们的理性预期, 但长期中这种政策 无效是因为厂商与家庭的理性预期会对政策采取对策,从而使政策失效。 6.各派经济学家的分岐集中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首先,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其次,政府 干预的必要性。 7.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支出法、收入法 和生产法。 国民收入除了 GDP 以外, 还有四个总量: 国内生产净值 (NDP) 国民收入 、 (NI) 、 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 8. 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个主体的经济。 在两部门经济中, 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 并得到各种要素报酬收入; 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并向居民户提供产品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品与劳务。 9.政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政府收入( 和厂商征税,形成财政收入; (2)政府支出( = + ) :即通过对居民) :即通过向居民和厂商购买 )――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产品和劳务、以及转移支付形成政府需求。政府购买( 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国外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 面: (1)进口( 总供给。 (2)出口( ) :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居民的商品和劳务,向政府缴纳关税,形成 ) :政府、厂商、居民购买国外部门的产品和劳务,形成总需求。10.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Pt)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按 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某年名义 GDP ? PtQt ? ? 100% ? PoQt 11.GDP 折算指数= 某年实际 GDP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2.GDP 帐户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 ) A. 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 6%的佣金;B. 在游戏中赢得的 100 美元; C. 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D. 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3. 当实际 GDP 为 175 亿美元,GDP 价格缩减指数为 160 时,名义 GDP 为( ) 110 亿美元;B. 157 亿美元;C. 280 亿美元;D. 175 亿美元。 4.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 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5. 下列哪一项计入 GDP( ) A.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 购买普通股票; C. 汽车制造厂买进 10 吨钢板;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6.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 是( ) A.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7. 净出口是指( ) A. 出 口 加 进 口 ; D. 进口减出口。 8.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的政府支出是( )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政府 B. C. 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9.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个人收入包括( ) A. 社会保险金; B. 公司所得税; C. 公司未分配利润; D. 转移支付。 10.下面不属于总需求的是( ) B. 全 部 产 品 无 内 销 , 均 出 口 ; C. 出 口 减 进 口 ;A. 政府购买;B. 税收;C. 净出口;D. 投资。 11. 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 ) 。 A.投资=储蓄; B.投资=消费; C.总支出-投资=总收入-储蓄; 12.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哪项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 。 直接税; B.原材料支出; C. 折旧; D.间接税。 (二)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3.名义 GDP D.储蓄=消费。 4.实际 GDP5.潜在 GDP6.国内生产净值(NDP)(四)分析与计算题 1.某国某年有下列经济统计数据:表 11-1 家庭消费支出 2060单位:亿元 公司所得 税 220私人部门总投资 社会保险费 公债利息 政府转移支付 公司未分配利润请计算: (1)GDP (2)NDP (3)NI590 80 30 200 130(4)PI (5)DI间接税 政府购买 个人所得税 资本折旧 净出口250 590 290 210 402. 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它们在 1990 年和 1995 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表 11-2。 试计算: ? 1990 年和 1995 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如果以 1990 年作为基年,则 1995 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多少? ? 计算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1995 年价格比 1990 年价格上升了多少?表 11-2 产品 量 A B C 25 50 40 1.5 7.5 6.0 1990 年产 1990 年价格 1995 年产 量 30 60 50 格 1.6 8.0 7.0 1995 年价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本章知识结构图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消费和储蓄的决定简 单 国 民 收 入 决 定 理 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两部门的国民收入 决定 三部门的国民收入 决定乘数理论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平衡预算乘数学习目的与要求1.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表达式的含义。 2. 深入分析和掌握在两部门和三部门条件下,一国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 熟练掌握乘数理论以及几种重要乘数的表达式。 2.1 消费函数理论 2.1.1 消费函数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有家庭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 水平、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的偏好、家庭财产状况、可提供的消费信贷状况、消费 者的年龄构成以及社会的各种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最有决 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统计表明,除了收入之外,其它因素对消费的影响都很小;而且,这 些因素的影响有正有负,加在一起可以相互抵消一部分。因此,从一较长时期来看,它们可 以忽略不计;而从理论分析上来看,就更有必要这样做。 同时,凯恩斯认为,在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即: “我们 可以具有很大的信心来使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该规律为: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 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 消费和收入 ” 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如果把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 就是:C ? C? Y ?(2.1)我们以某个家庭的消费函数为例加以说明(见表 2-1)。表中的数字表明:当该家庭收入 为 9000 元时, 消费为 9110 元. 这意味着是借贷消费, 或者消费它以前的储蓄。 当收入为 l0000 元时, 消费为 10000 元, 收支平衡。 当收入逐渐增加到 11000 元、 12000 元、 13000 元、 14000 元和 15000 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 10850 死、11600 元、12240 元、12830 元和 13360 元。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少。表 13―1 中.收 入依次增加 1000 元时,消费依次增加 890 元、850 元、750 元、640 元、590 元和 530 元。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 也就是每增加的 1 单位收人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所占的比 率,这叫做边际消费倾向。表 2-1-1 中的第 3 列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MPC )。边际消费倾向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C ??C ?C 或者 b ? ?Y ?Y dC dY(2.2)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小时,上述公式也可以写为:MPC ?(2.3)表 2-1-1 中的第四列是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 入中所占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APC ?C Y(2.4)表 2-1-1某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单位:元)根据表 2-1-1,我们也可以大致上画出一条消费曲线(见图 2-1-1)图 2-1-1消费曲线 在图 2-1-1 中,横轴表示收入 Y ,纵轴表示消费 C ,45 度线上任一点到纵轴和横轴的 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 ? C ?Y ? 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 间的函数关系。 E 点是消费曲线和 45 线的交点,它表示.这时的消费支出和收人相等。 E 点左方消费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 E 点右方消费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小于收 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 45 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 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 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而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 则是与这一 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从图 2-1-1 上消费曲线的形状可以知道, 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 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同时消费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 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这和前 面表 2-1-1 中的数据也是一致的。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所以,边际消费倾 向总是大于零和小于 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 1、等于 l,或小于 l,因为消费可能大 于、等于或小于收入。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个常数, 消费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C ? C0 ? bY(2.5)C0 为自发消费部分,它表示即使收入为零时,消费者通过举债或使用其原先的储蓄也必须要进行的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b 和 Y 的乘积表示随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消费,即引 致消费。所以,C ? C0 ? bY 的经济含义就是: 总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例如:C0 =300, b =0.75,则 C ? 300 ? 0.75 Y 。这表示,当收入增加 1 单位时.其中就有 75%用于增加消费,所以,只要知道就 Y 可算出全部消费支出量。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 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 0 而小于 1(参见图 2-1-2)。 图 2-1-2 线性消费函数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更容易看出 APC ? MPC ,因为消费函数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 连所形成的射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这里是直线)的斜率。2.1.2 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与消费函数相联系的概念。 储蓄是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 由于消费随收 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 可以想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 储蓄与收 入的这种数量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S ? S (Y )(2.6)根据前面表 2-1-1 曾经列出的某个家庭的消费函数表中的数据, 可以在下面的表 2-1-2 中列 出储蓄函数的数字。 表 2-2某个家庭的储蓄函数表( 单位:元)根据表 2-2,可画出储蓄曲线的图形(如图 2-1-3)。在图上, S ? S (Y ) 曲线表示储蓄和 收人之间的函数关系。E 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交点,表示消费和收入相等,即收支平衡,E 点右方有正储蓄, E 点左方有负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 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图 2-1-3储蓄曲线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储蓄倾向,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 比率,其公式是:MPS ??S ?Y dS dY(2.7)如果收入与储蓄增量都极小, 上述公式就可写成:MPS ?(2.8)这也就是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形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 APS )。平 均储蓄倾向是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是:APS ?S Y(2.9)表 2-1-2 中所列的某个家庭的储蓄函数表和储蓄曲线图所表示的储蓄与收人的关系是非 线件的。 如果二者呈线性关系,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就都是一条直线, 那么, 出于 S ? Y ? C , 而且 C ? a ? bY 。于是:S ? Y ? C ? Y ? (C0 ? bY ) ? ?C0 ? (1 ? b)Y这就是线性储蓄函数的方程式。线性储蓄因数的图形如图 2-1-4 所示。(2.10)图 2-1-4线性储蓄函数专栏 2-1 中美储蓄率对比分析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 一是 2005 年中国的储蓄率为 46%,挣 100 元存下 46 元;另一个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 100 元要花掉 100.5 元。这 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很负责任而美国人不顾明天死活只顾今天 享受? 这里,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发达或不发达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另一 个原因是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但,金融发展的意义远不止此。在相当程 度上, 由于中国金融的不发达, 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是根据已实现到手的收入决定 消费多少,由“过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的收入决 定今天该花多少钱。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消费预算取决于当年以 及过去已到手储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花,甚至到手了有 46%还留到今后花。 相比之下, 美国人的消费预算由当年和未来收入的总折现值来决定,未来各种收 入的折现值实际上是个人财富在今天的总值,这样一来,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 低, 但只要未来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财富的增长照样可以让你不仅把今年 的收入都花费掉,而且还敢借钱花,提前消费。 以 2005 年为例,中国新增储蓄 1.8 万亿元,存款总余额为 14 万亿元(大约 1.75 万亿美元) ,存钱很多。而同年美国人没存钱,总体上还借钱。可是,美国 私人资产的年终总价值为 51 万亿美元,净增 5 万亿美元(是中国存款总余额的 2.8 倍) ,人均财富存量净增约 2 万美元,这些私人资产包括私人房地产、生产性 资产、证券和基金,还不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 新收入,可他们的财富存量却照样上涨 5 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个人消费预 算的基础不仅包括当年的收入, 而且包括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国人去年 可以消费的人均金额约为 5 万美元,因此,虽然他们把当年 3 万美元的收入全部 花完,但实际上还存了 2 万美元,占可花费金额的 40%。所以,他们还是在存 钱,只不过存的不是当年的收入,而是资产增值部分。 当然, 在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注意到美国人花钱时会把收入和财富增值放到 一起来算,而中国人可能只考虑实际收入的多少,不能提前花未来的收入。为什 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土地价值、房产以及其他资产 价值不是也升值了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方面: 所有制、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2.1.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因此,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表现出;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两者之和等于总收入。从公式上看:C ? C0 ? bY 而 S ? ?C0 ? (1 ? b)Y所以: C ? S ? Y 这种关系可以在图 2-1-5 中表示出来。 2-1-5 中, 图 当收人为 y0 时, 消费支出等于收入, 储蓄为 0,在 A 点左方,消费曲线 C 位于 45 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 S 相对应的部分位于横轴下方;在 A 点右方,消费曲线 C 位于 45 线之下,因此,储蓄曲线 S 位于横轴上方。? ?图 2-5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第二,APC 和 MPC 都随收人增加而递减, APC & MPC ,而 APS 和 MPS 都随收入 但 增加而递增,但 APS & MPS 。从图 2-1-5 上看,在 y0 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意―点与原点 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第三, APC 和 APS 之和恒等于 1, MPC 和 MPS 之和也恒等于 1。对此,可以证明如 下:?Y ? C ? S Y C S ? ? ? Y Y Y即 APC + APS =1 再看 MPC 和 MPS 的情况: ??Y ?? C ?? S ?Y ? C ? S ? ? ? ?Y ?Y ?Y即M P C+ MPS =1根据以上特点,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只要有一个被确定,另一个就会随之被确定, ,当 消费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出储蓄函数;当储蓄函数已知时,也可求出消费函数。2.2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2.2.1 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包括了二个子系统, 即商品和劳务运行的市场和货币及金融产品 运行的市场,前者简称为产品市场,后者简称为货币市场。国民收入的决定同时受到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运行的影响,为了便于理解,本章有以下假定: 第一,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也 就是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第二,价格水平是既定的。第三,利息率水平既 定,这也就是说,不考虑利息率变动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第四,投资水平既定,即在总 需求中只考虑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第四,假定不存在国际部门,只研究封闭经济系统。 其中第一、二两个假定也适用于下一章 IS-LM 模型。由于假定国民收入处在低于充分 就业的水平,且低于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需求不足,故在这些章节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实 际上只由需求一方来决定。这两个假定在第五章中放弃。那时,我们将用总供给方面的分析 来补充总需求理论,从供求两个方面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2.2.1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的核算中的恒等式既衡量了国民收入的总量水平,又揭示了它的内部结构。 但是, 恒等式本身没有也不可能解释决定国民收入的过程和原因。 为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就需要把国民收入恒等式发展为国民收入均衡式。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GDP≡C+I+G+(X-M)≡C+S+T 由此:GDP≡C+I+G+(X-M) C+I+G+(X-M)≡C+S+T 这一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关系,即在一年的生产与消费之后,从国民收入核算表 中所反映出来的恒等关系。 这里的需求是一种实现的需求, 它并不总等于人们意愿的或者说 事前计划的需求。 事实上,实现需求可以分解为四个部门的支出,即实现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 出口;同样地,也可以把意愿需求分解为四个部分,即意愿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 口。已经假定,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低于充分就业经济。在这 种经济中由于需求相对不足,除了企业部门外,其余三个部门在“买”的方面者非常自由: 愿意买就可以买, 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 从而其意愿购买即意愿需求支出都等于其各自相应 的实现支出。于是有如下关系: 意愿消费=实现消费=C 意愿政府购买=实现政府购买=G 意愿净出口=实现净出口=X-M 企业部门所以例外是因为它固然能够“愿意买就可以买”,但却“不愿意买就可以不 买”;它卖不出去的产品,不得不自己“买进来”,成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部分。因此,企 业部门的意愿支出(投资需求)不一定等于其实现支出(投资需求),只有在非计划存货增 量等于零时,企业部门的意愿投资才等于其实现投资,从而意愿需求等于实现需求,此时国 民收入处于所谓“均衡”状态。 可见,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关系的投资是实现投资,从而总需求是实现需求,而国民 收入均衡关系的投资是意愿投资,从而总需求是意愿需求。为了便于使用,我们仍用 I 表示 意愿投资,并用 Y 表示国民收入。于是就可得出国民收入两个均衡公式为: Y = C+I+G+(X-M)I+G+(X-M)= S+T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这一因素时,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如前所述,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为 Y = C+I+G+(X-M) 或 I+G+(X-M)= S+T这反映了整个四部门的经济情况。显然,一开始就分析四部门模型比较困难,因此, 要尽可能把它简化。首先,我们假定不存在国际部门,只研究封闭经济系统。该假定意味着 出口 X 与进口 M 都等于零。于是,均衡公式成为 Y = C+I+G I+G= S+T 如果再假定不存在政府部门,只研究两部门经济时经济系统,则政府购买 G 与税收 T 也都等于零。均衡公式进一步简化为 Y = C+I I = S 这就是两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我们分析就从这种简单的两部门模型开始。首先 讨论国民收入和变动的基本原理,然后加入政府因素分析三部门经济。在两部门模型中,无 论哪个国民收入均衡式都只包含两个因素:或者是 C、I,或者是 S、I。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计划支出由消费和投资构成,即 Y ? C ? I 。由于假定计划净投资是一个固 定的量,即投资 I 是一个常数 I 0 。这样,只要把收入恒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 就可以求出均衡的国民收入:Y ? C ? I0(收人恒等式) 〔消费函数)C ? C0 ? bY求解上述联立方程,就可以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Y?C0 ? I 0 1? b(2.11)可见,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假定消费函数 C=Y,自发的计划投资始终为 600(亿元),那么,均衡的国民收入就 是:
Y= =800(亿元) 1-0.8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2-2-1 表示, 图 用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和 45O 线相交的交点可以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 图 2-6消费加投资的曲线与 45 线的交点决定国民收入?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加投资。在消费曲线 C 上加投资曲线 I 就可得到消 费投资曲线 C ? I 0 , 这条曲线也是总支出曲线。 由于投资被假定为始终等于 600 亿元的自发 投资,因此,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所形成的总支出曲线与消费曲线相平行,二者之间的垂直 距离等于 600 亿元投资,总支出线和 45 线相交于 E 点, E 点决定的收入水平就是均衡国 民收入 8000 亿元,这时,家庭意愿的消费支出与企业意愿的投资支出的总和,正好等于国 民收入(即产量)。如果经济离开了这个均衡点,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大于或小于它们的产量, 从而被迫进行存货负投资或存货投资,也就是说,会出现意外的存货减少或增加,这就会引 起生产的扩大或收缩,直至回到均衡点为止。?2.2.2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上面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方法,也就是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来 决定均衡收入的方法。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来求出均衡的 国民收入。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 i ? y ? c ? s ,而储蓄函数为 s ? ?a ? (1 ? b) y ,这两个式子 组成的联立方程是:i ? y ? c ? s (投资等于储蓄)s ? ?a ? (1 ? b) y(储蓄函数)求解该联立方程,同样可以得到均衡的国民收人:Y?a?i 1? b这种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也可用图 2-2-2 来表示: 图 2-7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图 2-2-2 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s 代表储蓄曲线,i 代表投资曲线,由 于投资是不随收入而变化的自发投资,所以,投资曲线与横轴平行,二者之间的距离始终等 于一个固定的数值。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于 E 点,与 E 点对应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 入。如果实际产量小于均衡国民收入水乎,就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 存货意外地减少,会使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使国民收人水平向右移动,直至达到均衡的国民 收入水平为止。相反,如果实际产量大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则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上 产量供过于求,企业存货会意外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减少生产,从而使国民收入 水平向左移动,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为止。只有在均衡国民收人水平上,企业生产才会最 终稳定下来。 以上两种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方法,其实是从同一种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储蓄函 数本来就是从消费函数中派生出来的。因而,无论使用消费函数,还是使用储蓄函数,求出 的均衡国民收入都是一样的。2.3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在有政府参与其中的三部门经济模型中,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 和政府支出,而从总收人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不过,这里的税收是净税收, 即从总税收中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到的净纳税额。 所以, 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国民 收入应该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也是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的总 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即:C ? I ?G ? C ? S ?T消去等式两边 c,可以得到:I ?G ? S ?T 这就是三部门经济模型中宏观均衡的条件。 一般说来,税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定量税,即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用 t 来代表; 另一种是比例税,即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如果按一定税率从收人中征税,我们可用T ? T ( y ) 来表示。在这两种情况下,所得到的均衡国民收人是不相同的。假设消费函数为 c ? 100 ? 0.75Yd , Yd 表示可支配收入,定量税收为 T=80,投资为 I =100,政府购买支出为 G=200。根据这些条件,先求出可支配收入 yd=y―t=y-80,然后 根据消费函数求出储蓄函数 S=Yd―C=-C 十(1―b) yd= -100 十 0.25(y―80)=0.25y-120, 最后将 i、g、s 和 t 代入经济均衡的条件 i+g=s+t,可以得到: 100+200=0.25y-120+80 y=1360 即均衡国民收入为 1360。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把税收从定量税改为比例税,税率 t=0.2,则税收 t(y)=0.2y,于 是可支配收入 yd=y―t(y)=y―0.2y=0.8y,在这种情况下,储蓄为 s=―a+(1―b)yd=― 100+(1―0.75)0.8y=―100+0.2y,得到:i ? g ? s ? t ? y?100+200=-100+0.2y+0.2y y=500 即,均衡国民收入为 500。可见,如果把根据定量税求出的均衡国民收入写做 y1,把 根据比例税求得的均衡国民收人写做 y2,,y1 显然大于 y2。这种情况可用图 2-3-1 表示出来。图 2-3-1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y1&y2 是因为 s +t(y)线的斜率大于 s +t 线的斜率。但 i+g 线是一条与横轴相平行的直线, 因此,E 点必定位于 E`点的右方,这决定了 y1&y2。为什么 s+t(y)线的斜率较大呢 7 因为这 条线意味着储蓄和税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而在 s+t 线上, 税收不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不过,在求税收直接作用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时,如果采用的是比例税,则税率的改变 会改变 s+t(y)线的斜率。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图 2-3-2 表示出来。图 2-3-2 税率变动使 s+t(y)线斜率改变如果采用定量税 t, 则税收量变动只会使 s+t 线平行移动, 即改变 s+t 线的截距。 2-3-3 图 表明了这种情况。图 2-3-3定量税变动改变 s+t 的截距2.4 乘数理论 2.4.1 乘数及乘数原理i=s 是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若 i&s,生产会增加;若 i&s,生产会减少,并最终达到均 衡收入水平。不过,投资的增加引起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这有 一个逐渐变动的过程。 假设本期生产由本期消费和投资决定,即 yt ? ct ? it (右下角标 t 表示时期)。但本期的 消费支出并不一定是本期收入的函数。假设本期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函数。这是考虑到,居 民进行消费时,必须先有收入,而这种收入被认为只有能来自上一时期的生产。这样,消费 函数就可以表示为:ct ? a ? byt ?1这里的“时期”并没有确切的具体时间规定。它可以是一天、一星期、一月或一年。究 竟代表多长时间,取决于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t 的符号表明菜一时期,(t―1)则为某时期前 的一个时期,(t+1)为其后的一时期,其余情况,依此类推。这样一来,将 ct ? a ? byt ?1 代入 yt ? ct ? it 就可得到如下方程:yt ? a ? byt ?1 ? it该方程可以反映国民收入决定的变动过程。假如消费函数是 c=y。这实际上是 假定居民在任何时期的消费支出都是本期国民收入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 i=600 亿元,就可求出均衡的国民收人 y=8000 亿元。但现在我们知道,实际的情况是yt ? a ? byt ?1 ? it于是,任何一期的国民收入便是:yt =0.8 yt ?1 十 1000 十 700假定投资 i 从 600 亿元增至 700 亿元时,收入从原先的 8000 亿元增加到 8500 亿元。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提到,当自发投资量从 600 亿元增加到 700 亿元时,均衡的 国民收人就从 8000 亿元增加到 8500 亿元。这里,投资增加 100 亿元,国民收入增加 500 亿元,增加的国民收入是增加的投资的 5 倍。由此可见,总投资量增加时,国民收入的增量 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如果以 k 代表这个倍数,k 就是投资乘数。所以.投资乘数指收入的 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上述例子中,投资乘数为 5。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 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 收入也增加, 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 同理, 当投资减少时, 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举例说明:A 企业投资增加, 扩大生产, 增加工人; 工人收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视频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