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人工智能能技术可用于缓解人口衰退带来的经济问题吗

这场变革将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改变全球权力格局
原标题:这场变革将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改变全球权力格局 6月27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MIT科技评论》在京发布了“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榜单。该榜单中共有9家中国公司上榜。评选“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的标准“拥有真正的创新技术,以及实用又野心勃勃的商业模式”。同时,评选不以公司名气或市值为考量标准。这样的标准也主导了今年榜单的变动。9家中国公司上榜具体来看,上榜的9家中国公司分别是科大讯飞(第6名)、腾讯(第8名)、旷视科技(第11名)、大疆科技(第25名)、富士康(第33名)、阿里巴巴(第41名)、HTC(第42名)、蚂蚁金服(第49名)、百度(第50名)。不同于去年第2位的高排名,今年百度的排名降至第50位。去年在榜单上的华为、滴滴出行则是跌出了榜单。而排名最高的中国公司科大讯飞,则是第一次上榜。在榜单发布会上,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江涛表示,与其他科技公司相比,其实科大讯飞过去十几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挺笨的。因为相比同时期创业的公司,如今科大讯飞的市值并不大,也不如其他公司那样有着多样的营销模式。但这十几年只做一件事情也有好处,这让公司有了技术沉淀,才有了今年的爆发。旷世科技也是今年第一次上榜的黑马公司。这家以人脸识别著称的公司,在今年受到了全球关注。人脸识别技术也是今年十大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MIT科技评论》认为旷世科技开拓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全新使用场景,从破解诈骗案件到“微笑支付”。人工智能成上榜公司技术关键词在今年的榜单中,人工智能是上榜公司的技术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技术,例如语音识别技术、深度学习、人脸识别都成为上榜公司追逐热点。此外,云服务、基因测序、太阳能技术等也成为产生上榜企业的重要领域。在新榜单中,老牌科技巨头依然在列。例如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英特尔。去年从榜单上消失的苹果,今年重新回归,排在了第16位。去年排名第12位的英伟达,今年跃居至第1位。在《MIT科技评论》给出的评价是:“虽然该公司的产品最初是为游戏而生,但是目前已经成为驱动深度学习和自动驾驶等突破性技术的主力。而他们在新芯片上所化的研发费用达到了30亿美元。”而就在前几日,李开复也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他的担心和霍金不同,他认为机器人取代人类还为时尚早,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将对就业造成极大的冲击,一起来看下:李开复: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是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面对呼之欲出的人工智能时代,您最担心什么?通常,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像各类科幻片中的惊悚情节。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所谓的“奇点”,即在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人工智能会完全超越人类智慧,继而将人类社会带入一场无法想象的变革当中。人们甚至开始怀疑,人工智能是否最终会控制人类,使人类沦为所谓的“机械人”。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但并非亟待解决。先不论这些问题是否会发生,即使哪天真的出现,也是数百年以后。而目前,人类还没有任何已知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将当前最卓越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刚刚战胜了最出色的人类棋手柯洁的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转化为通用的人工智能,即具有自我意识、可进行常识性推理、能够自觉地从多领域获取知识、并具有感知、表达和理解等能力的电脑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们的认识和预期,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并不完全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人工智能是工具,不是一种智慧形式。但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因此,当务之急,让我们先对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予以关注。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粗略来讲,人工智能技术指的是获取某一领域(比如贷款偿还记录)的海量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具体案例(是否应给某人贷款)做出判断,以达成某一特定目标(贷方利益最大化)的技术。这些技术在给定任务中所展现出的工作能力已经被证明可以完全超越人类的表现。今天,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例如银行出纳员、客户服务代表、电话销售员、股票和债券交易员等;甚至律师助理和放射科医生这样的工作,也会被这类软件所取代。假以时日,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学会控制,如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这类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设施,逐步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及许多其他职业。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或只会使用纸张和打字机的秘书被精通电脑的个人助理所替代等;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是对现有职业和工作版图大规模地颠覆。毋庸讳言,其中大部分为低薪工作,但某些高薪岗位也将面临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变革将会为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和企业带来巨额利润。试想,如果优步能全面利用无人驾驶车进行运营;苹果公司能够省却大量人力生产其产品;全年满足超过三千万笔贷款请求却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的借贷公司;可以想见,这些企业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何等惊人的利润和收益!而这一切已经是现在进行时。创新工场最近就在国内投资支持了一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借贷的的初创企业。诚如你所看到的,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各种权衡,何去何从?答案之一当然是教育,即要对人工智能所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员教育和再培训。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并不擅长需要创造力、规划能力以及“跨领域”思考能力等类型的工作——比如辩护律师。这些能力也是目前很多高端职位所要求的,问题是通过短期培训来传授和获取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可能行较低。另一个方向则是弥补人工智能系统所欠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出更多类似社会工作者、酒保、按摩技师等需要人际间微妙互动的岗位。即便如此,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我们的社会对酒保或类似岗位又有多大需求呢?按照我的个人推测,要解决人工智能变革所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问题,需要的是更多我所说的所谓“关爱服务”。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而社会又大量需要的服务;更不用讲你我生而为人所赖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此类服务岗位不胜枚举,例如:陪伴老人就医的志工、孤儿院的教导员、戒酒互助社的志愿者,甚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帮助那些沉迷于电脑虚拟现实刺激中的“平行人”重返人生现实的热心人。换言之,当下的很多所谓志愿服务工作,未来都可能成为真正的职业。其中一些服务甚至会转变为高薪职业并趋于专业化,例如可协助和配合“人工智能癌症诊断程序”工作的、具有专业医疗知识、同时又富有同情心和极强沟通技巧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总体而言,人们可以选择比现在更短的工作时间。那么,谁会为这些工作买单呢?文章开始时我提到的那些集中于相对少数企业手中的巨额财富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所创造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会不可避免的转移到那些工作被取代了的人们那里去。而这一过程似乎只能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即提高政府相关领域的开销,及增加高利润公司的税收来加以实现。至于那样状况下的社会福利是何种形式,我认为可能是一种有条件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即社会福利将面向有经济需求并符合条件的人群。所谓“条件”,是指福利申请者必须努力参与就业或再就业培训,或保证参与一定工时的“关爱服务”。当然,为了给这类社会福利提供资金,提高税率可能在所难免。政府不仅要补贴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还要设法对此前大量下岗员工无法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进行弥补。这就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挑战。我所描绘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或许在美国和中国是可行的,因为这两个国家可以通过其规模巨大且成功的人工智能企业来获取税收,并以此支撑其高昂的社会福利方案。但是其它国家又当如何呢?相较而言,其他国家会面临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大部分人工智能所创造的财富会流入美国和中国。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在这个良性循环里,中美两国目前已经汇聚了大量人才、市场份额以及能够调动的数据。举例来说,中国的语音识别企业科大讯飞以及人脸识别公司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就市值来讲,都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在谷歌、特斯拉及优步等企业的引领下,美国的无人驾驶技术也是首屈一指。而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美七家企业——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已在其现有产品和服务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正快速将其运营版图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占据更大份额的人工智能市场。从目前的情势看,美国似乎占据发达国家市场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而中国公司无疑赢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对于中国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来讲,另外一项挑战则在于许多国家还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可以成为一种经济资本,就如同其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资本却可能成为经济负担,因为其中大部分人口将面临下岗失业。所以,如果很多国家不能通过向高额盈利的人工智能企业征税来补贴工人,他们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依我个人推论,为避免本国人民陷入贫困,这些国家会与提供最多人工智能软件的国家——中国或者美国——进行磋商和谈判,最后以特定人工智能企业在本地用户中的盈利来换取国家所需的社会福利补贴。从而最终成为中美两国的经济依附体,这样的经济发展态势也将重塑当今的地缘政治版图。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从乐观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打破全球经济失衡状态的机会,而挑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将使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正在载入...
暂时没有数据
打开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李德毅:人工智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关键字: 人工智能AlphaGo围棋无人驾驶制造业知识累积机器人
【10月24日,科大讯飞(首届)全球1024开发者节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开发者节。本文为李德毅理事长的现场发言。】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开发者,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人工智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很多人在问我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国务院发展这样一个规划,这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曾是讲人工智能产业自身,它作为新引擎而存在;第二个事情是讲AI+,讲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作为加速器而存在。
去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徐州学会也举行了人工智能诞生60周年庆祝活动。人工智能经过了跌跌爬爬,几起几落,尤其是两个寒冬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三次潮起的阶段,当时我们用这么一个logo来形容人工智能:一半是脑认知,一半是集成电路的智能芯片。
今天, 当我们回忆60年走过的道路,特别当我们看到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地面对着现实问题,人们终于认识到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阳春白雪了。我们回忆曾经为人工智能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们,这里面有很多的先辈,其实我特别想讲一讲赫伯特·西蒙,他多次访问过中国,他的第一个奖叫做图灵奖。当时他因为在符号主义方面的推理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图灵奖,后来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尤其重要的是,他还获得了美国认知心理学的终身成就奖,也就是说他在认知科学上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我们经常说图灵是计算机之父,他是人工智能之父。
我自己画了一个阶梯,来说明为什么人工智能今天如此火爆。因为它有一个天梯,有了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在移动互联网上面有了云计算,有了科大讯飞超脑,也有了我们的驾驶超脑;后来有了物联网,我们的停车场也变成了一个物联网的单元,我们的智能音箱也变成了一个单元,于是我们产生了大数据,所以客观地说,大数据造就了今天人工智能的辉煌。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拓展史,实际上是劳动工具的发展史。今天,智能作为社会时代的应急的新阶段,智能时代已经从动力工具转向发展智力工具的时候了。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或智能变得如此重要,我们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不那么灵了,智能红利来了,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筑梦人工智能。
李德毅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我想用两个典型的案例来介绍,它是如何解决人类现实生活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阿尔法狗,当然,它不是一个围棋手,因为抓棋子的人还在帮忙,我们暂时把它叫做围棋脑。阿尔法狗升级的速度是令人刮目的,第13版本的时候战胜了樊麾;第18版本的时候战胜了李世石;第20版本的时候战胜了人类高手,取得了60:0的成绩,最后战胜了柯洁3:0。13版本到20个版本,不过是一两年的工夫。
以李世石为例,他9岁学棋,12岁入段,16岁拿到三段,26岁拿到了九段,用了多少年呢?用了十几年。我们再看看柯洁,5岁学棋,18岁拿到三个冠军,用了十几年。人类用了十几年的高手才能做到这个水平,而AlphaGo只用了不到两三年就达到了战胜人类冠军的佳绩。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深思的?那就是随着围棋空间的扩大,围棋脑和人类的围棋手谁会适应的更快。
考古学家发现4000多年的围棋历史,从实施时的12×12的棋盘,扩展到今天19×19的棋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想有一点围棋天分的话,刚开始可以用9×9的棋盘练习。
北京邮电大学曾经用一个程序战胜了围棋的总教练俞斌。当时用的棋盘就是9×9,九九八十一格,这个空间还是比较小的。到唐宋元明清时代,在规则不变的前提下,把它扩展到了在19×19的棋盘上,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空间来说,人们突然发现AlphaGo把我们打败了。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果我们把围棋规则改一改,把棋盘再扩大一点,用21×21棋盘。我们在座的程序员们只要改变一下那个程序的参变量,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可以用一个21×21的棋盘跟人类下棋。而对一个人来说21×21的棋盘空间,那么你的大脑还够不够用?如果你是天才的话,那么我把棋盘再扩大一点,扩大一倍,扩到了37×37的时候,你会感到你一个是生物脑而难以承受之重,但对围棋空间来说,对我们的程序开发者来说,仅仅是一个小case。
最近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了,AlphaGoZero无师自通,又把AlphaGo打败了。曾经要大训练、大数据量,学习人类的棋盘的这么一个AlphaGo程序,现在可以自己来学无师自通了,所以大众一片惊讶。
如果我们的程序员把一个AlphaGo程序跟一个沃森程序同时寄生在一台机器上,让我们这台伟大的机器同时跟一个围棋的人类冠军和一个象棋人类冠军一起来下,他会同时战胜两个人类冠军。而我们如果要真正培养一个生物人既是围棋冠军,又是一个象棋冠军,何其难也?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一个围棋版本升级的速度会大于甚至远大于为新手的段位的进化速度,会大于、远大于围棋人的自然进化速度。我们把所有围棋高级智能群体放在一个棋盘内,会大于或者远大于单个生物的围棋智能速度,最近的事情真的值得我们人类坐下来想一想。
第二个典型案例是驾驶脑。我从事十多年的无人驾驶研究,我对驾驶脑已经有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做一个微电子的芯片,代替驾驶员做它的智能代理,让这个车子开的跟人类一样好?人类司机的驾驶技术经历考驾照之后,经过菜鸟期和成熟期,最后成为一个老司机,大概需要开车3万公里,过程需要要多长时间?可能要一辈子。
尤其对我们的业余驾驶员而言,考驾照是个底线要求。我不止一次来到合肥,别人问我什么时候无人驾驶可以进入日常生活,我就问什么时候交管局给我们无人车发驾照。
各位你们在开车的过程当中,知道拿到驾照的时候并不是你开的最好的时候,但是没有驾照是犯法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我们的自驾车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把L2这个等级叫做辅助驾驶,把L3叫做自动驾驶,它也必须拿到驾照,至于你的驾驶水平怎么提高,我们可以让L3、L4、L5来定义它。
当前,按照交管局测试的十九家无人驾驶车的结论,最高水平自驾驶车请求人工干预的次数是1000英里是0.2次,也就是从北京到深圳来回人工干预不到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不要给他发驾照?这要问我们的交管部门。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想象我们人类还要一定要去跟车子较量驾驶的水平高低吗?我的认知是驾驶脑版本的升级速度一定会大于甚至远大于人类驾驶员的驾驶技巧的进化速度;体现群体智能的驾驶上的环境适应能力一定会大于甚至远大于单个驾驶员特定场景的驾驶能力。
拿我现在做的无人车来说,它是在北京开的,对北京的交通地理很熟悉,我们把它叫做驾驶员的活地图。我有一个活地图的驾驶记忆棒,今天我调到了合肥,假如包校长说你到我们科大工作,我只要把驾驶脑里改成合肥的活地图,那么我就很快整个合肥都熟悉了。
对一个社会人来说,要把合肥市的地图放在脑子里,那不是一张WGS四坐标系地图,那是我们认知的驾驶员的认知地图,那一次得要个几年。所以围棋脑也好,驾驶脑也好,给我们的启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结论是工具从来都有两面性。对科学也好,对人工智能也好,要有敬畏之心,我最近一直在想,驾驶脑跟围棋脑有什么不同,我想讲三点不同。
第一,围棋脑,它的甲乙双方是非常平等的,无论你制衡这黑白子,这黑子或者着白子都是一样的,它叫做对等性;
第二是透明性,因为规则很清楚,你占的这个格子我就不能再占,很合理很透明。第三,胜负判定很清楚,所以这是确定性的形式化优势。而对于驾驶脑来说,要求更多更难,它既不对等也不透明,更不确定,所以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驾驶脑要比如一个围棋脑难的多。
下面我讲一讲人工智能的内涵。我们基层科学或技术可以受益于人工智能吗?当初明确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时候,大家对artificial(人工) 这个词是接受的,这个词和intelligence(智能)都用得很多。因此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我们人工智能学会建议用智能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来满足时代的需求。
第二点是人工智能是受人脑认知启发的智能,因此脑认知的机理我们要加以研究。
第三点,人工智能的任何产品,最后它的好和坏,按照图灵测试来说都是要跟人的认知比较的,要受人的智能的检验的,所以我们又把它叫智能科学与技术。
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是不是有一天人工智能把我们人类打败?这个问题我想这样回答大家。人工智能会有一天成为我们人类对立面,我就想起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能够成为对立面,男人要打败女人吗?女人要打败男人吗?
每一个家里面都有男人和女人,所以把男人放在一边,把女人放在一边,让两边打架,这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将来也是这样,一群人跟他们制造的机器人,跟另一群人跟他们制造的机器人形成某种程度的对立,而不会把人和机器放在一起形成对立。所以我加了这几个注解。
人工智能这个词从学科的严谨上来讲,我们更多的倾向于叫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技术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该学科的核心技术中,科大讯飞就占了1/4,主要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发展历史如此悠久,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中文信息的处理与理解对我们中国的学者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当中,奠基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者图灵奖的,还有在控制范围中的接触供应的比比皆是,超过了一般学科。
中国在未来要把智能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我们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人工智能学院或者成立一个智能科学技术学院,而不要把它放在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或者信息学院里面。我的观点是,智能创新驱动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轮人工智能的起点和动力。当今不仅是材料能源制造动力工具,更重要的智能及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新的切入点,成为先进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宋健是我们的老院长。当他当科委主任的时候,他说人工智能强则国强。如果对脑科学的研究能够提高人的学习认知效率的话,将是人类的一大贡献。李彦宏董事长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的人工智能不领先,真的说不过去。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想一想,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还有这么多的人力资金和数据积累。
但外国人就不一定这样看了。曾有位在美国的教授跟李克强说,中国拥有全球1/6的人口,却没能够拥有全球1/6的智能资源。听说今天很多机器人企业的董事长也来到了现场,我想告诉你们一个责任,当前人的素质或智能产生的大数据正是训练机器人的素质或智能的前提条件,你怎么样,你的机器人就怎么样。所以我们要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的贡献力量,必须向人工智能找生产力。
当前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都有那几个?我认为其中一个必然有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汽车制造业又是制造业的脊梁。所以,我想说讯飞的智能音响能不能放到我们无人驾驶车上,全世界有21亿辆车,每一辆车上都需要智能语音助手,不然这个无人驾驶,就是个幽灵,没有了交互性,老百姓不敢坐。如果车上放一个小飞鱼的话,几百块的小费用,就会有很大的市场规模。
提到教育行业,撒贝宁去年搞了个机智过人的节目。到底是机智过人还是技不如人?死记硬背这种肯定是机器做得比人好,科大讯飞的高考的批改已经在用机器人,我们有一个批改网,那批改的效果比起人批改来,效果要好很多。
我们中国人仍然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累加,对老师而言教育是传授知识,对学生而言,教育是掌握知识。考试是评价知识。人脑中的存量知识固然有利于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可能会制约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所以在信息智能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现在一年级已经开始通识教育了,高考应该怎么变,我提出了一个假想供参考:人工智能可以引发高考革命的第一步,即通过网络考生对话,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高校和专业,提交个人的学习情况,这种提交的对方是机器人来处理而不需要人来处理。
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时艳侠会长、微手语创始人兼CEO 钟世雄 、心智互动 COO 黄凯、ThoughtWorks 心声中国物联网总监朱晨,共同宣读《人工智能助力公益事业发展倡议书》
如果这件事可以检测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我认为它可以进一步扩充到各行各业,包括我们公务员的考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个性化教学一定会导致更多的教练机器人替代教师。
所以年轻的教师们,你们也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否则你的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智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生层面上,应该回归本科。教育红利是中国人口红利中的最大红利,是中国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基础所在,2030年离我们并不远,现在已经2017年了,等到我们的智能学院培养的学生去抢占制高点已经没有多少年了,所以非常的急迫。
我们人工智能学会准备再组织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们开一个论坛,讨论人工智能学院如何设置课程,如何招生,如何科研,如何改革等问题。要提升我国智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话语权。
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之间对世界造成的改变。目前我们觉得这个变化太大了,就好像每一次到合肥都觉得变化太大了,但是机器的变化比这还要大。机器是我们人类发明的,最后机器比我们强大,它将来的智慧可能比我们单个人或者一群人更强大。我们希望黄牛退休,铁牛耕地,我们希望大众医院都能我们自己制造的达芬奇机器人,而不是让我们成为美国计算机最大的市场。
在未来,全社会都应该普及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客服现在已经在从原来100个人变成20个人,很多工作量都被机器人替代了,尤其是金融分析师等等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替代。
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也应该平均每人拥有一台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到2030年,按照国务院的发展规划,我们的人工智能是要领先世界的。届时我们人类非常会更加有尊严,更加优雅和智慧地生活,机器人一定会比人类自身更强大,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为我们迎来了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伴随着优雅的舞曲,毋庸置疑,人类始终是领舞者,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武守哲还在担心人工智能夺去工作?实际上正好相反_网易科技
还在担心人工智能夺去工作?实际上正好相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易科技讯
7月18日消息,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曾对1896名专家进行调查,询问人工智能10年内毁掉的工作数量是否会超过其创造的工作数量。包括谷歌首席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他们不知道。这些专家对AI的态度好坏参半,支持者与反对者势均力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动荡,而最好的应对方式可能与以往差不多。过去200年间持续的技术革命已经让经济学家们发现,创造就业机会和毁掉就业机会往往密不可分。当内燃机、电气化以及信息技术等被市场所接受时,新的工作机会像旧有工作机会消失相同的速度涌现,并制造更好的产品、打造更加高效的经济、创造标准更高的生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Erik Brynjolfsson)
致力于研究技术如何影响商业和生产力,他称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带来另一次财富大爆炸。只是这次存在一个问题:许多工人可能无法分享这些新财富。他说:“人工智能的最大影响就是让蛋糕变得更大。你可能参与分享日益增大的蛋糕,但是许多人可能没有机会,这是个巨大挑战。”奥巴马政府认为,布吕诺尔夫松的判断是对的。在不久前的演讲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杰森·福尔曼(Jason
Furman)警告称,下一波由人工智能启动的自动化将与以往截然不同。福尔曼说:“问题不在于自动化将导致大量人口失业,人工智能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将十分缓慢、薪资更低,缺少技能的工人将首先受到重创。但是这些缺少技术和机会的工人将很快发现,自动化可为他们提供更加体面的新工作,让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增。唯一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我们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因为我们愿意为低薪而工作。”福尔曼指出国家经济数据中暗藏的两大趋势,人工智能可能根除好的工作,速度超过美国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至少短期内如此。第一个趋势是,人工智能很可能重创缺少技术的贫困工人。CEA分析师发现,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取代那些时薪20美元以下的工作,将负担转移给低收入美国人。按时薪计算,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第二,美国劳动力市场长达数十年的需求下降将放大自动化引发的影响。劳动力参与率降至60年以来最低水平。当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时,只有更少缺少技能的工人,特别是男性,将接受再培训或找到人工智能创造的高技术工作岗位。美国公民劳动力参与率(仅限适龄工作男性)与过去相比,这是惊人的突破。二战后,衡量国家经济健康的四大主要参数几乎步调一致地增长了数十年,它们分别是人均GDP、劳动力生产率、就业人数以及家庭收入中位数。不言而喻的是,每个人似乎都能够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脱钩”时期衡量国家经济健康的四大主要参数。接着,迎来了布吕诺尔夫松及其同时安德鲁·迈克菲(Andrew McAfee)所谓的“大脱钩”(Great
Decoupling)。20世纪80年代,经济收益开始停止与工人福利挂钩。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收入与就业前景变得暗淡,即使生产力和GDP都在继续增长。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数字技术现在正创造“赢家通吃”的市场,这种市场导致大多数经济财富的创造与工人“脱钩”。尽管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劳动力制造、维护以及操作机器,但最新一波自动化并非如此。数字产品仅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就可以制造和分销全球。人工智能正帮助这种自动化执行超出日常任务的界限,比如记账、出纳等传统上需要人与人互动和情境适应能力的低技能工作。福尔曼说,短期内,并非所有工人都将接受再培训或有能力找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工作。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种临时现象可能成为常态。福尔曼说:“这种短期现象可能持续数十年。事实上,经济可能在一系列‘短期状态’下运行更长时间。”福尔曼认为,最主要的应对方式是推动自动化更加深入美国经济心脏的同样力量。他说:“我们的第一次冲动应该是全心拥抱人工智能,而我最大的担忧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工智能。”
福尔曼正将赌注押在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将会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以及创造新型工作需求方面。人工智能依然有许多改善空间,除了军事和情报机构外,与私营部门相比,公共机构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仍显微不足道。去年,NSF投资人工智能研究的资金仅2亿美元,而私营部门的投资高达27亿美元。第二种方法是制定政策,促使劳动力市场尽快恢复平衡。福尔曼倡导为人们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搜索帮助,制定所得税抵免政策以及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政策等。他还呼吁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网中已经成功的部分”,而非采取更激进措施,比如保证部分人或全体公民最低收入的政策在硅谷这样的地方推广。布吕诺尔夫松表示,尽管有着可怕的趋势线,但依然有许多值得乐观的因素。他说:“我们应该制定让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和中产阶级也变富的政策。如果人工智能正令蛋糕变得更大,在数学上看有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能。”(小小)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钦晓武_NK278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用于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