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文文种种,常用公文文种种有哪些,企业常用的常用公文文种种,各类

公文的分类,越详细越好_百度知道
公文的分类,越详细越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4、急件、平件三类。下行文是指领导机关对下属机关的发文;15)条例、决议、通报等。平行文是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来往文件,例如公函;5)公告;6)通告、社会团体公文及各企事业单位公文等。2、从公文的来源分
公文可以分收文和发文两类、通知;下级机关报送的报告、请示等。发文是由本机关制发的文件,例如请示、报告。一部分是发给需要用它进行工作联系的外机关,一部分是下发给本机关内部使用的。3、从公文的行文方向分
公文可以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发送的的文件,会妨碍工作的开展。常用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十六种。1)命令(令);2)议案。绝密公文指含有最重要的国家机密。特急件指内容特别紧急,必须随时优先迅速传递处理的文件,急件指内容紧急,必须打破工作常规优先迅速传递处理的文件;平件指无特殊的时间要求,可按工作常规传递处理的文件。5、从公文的内容的机密程度分
公文可分为绝密公文;3)决定;4)指示;13)会议纪要;7)通知;8)通报;14)公报;机密公文是指含有一般的国家秘密,例如指示、决定、从公文发送与处理的时间分
有特急件,容易失密;划分过严、机密公文和普通公文,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的公文1、从公文的性质分
党内有党内公文、行政公文,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损害的公文;16)规定;9)报告;10)请示;11)批复;12)函;普通公文是指可以向人民群众公开发布或在机关组织内部使用的公文。划分秘密等级要准确,划分过宽,收文是外机关发送到本机关来的文件。如上级机关发来的指示
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用&通知&;。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件,用&quot,用&会议纪要&;。   (十)会议纪要   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   经过会议讨论通过;通告&quot,用&决议&;报告&。   (六)通知   传达上级的指示;。   (三)指示   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用&通报&;布告&quot,用&函&。   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用公告&quot,要求有关单位共同遵守执行的,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要求下级办理或者需要知道的事项。 (八)决定、决议   对某些问题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九)函   平行的或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互相商洽工作,用&决定&,用&指示&。   (四)布告、公告。   (七)通报   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所属各单位知道的事项、通告   对公众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用&。   (五)批复   答复请示事项,用&quot,批转下级的公文或转发上级、同级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公文;批复&quot,反映情况,用&quot第六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请示   请上级指示和批准,用&请示&quot,向有关主管部门请示批准等询问和答复问题;。   (二)报告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公文的分类与各类公文的内涵  (1)通用公文与专用公文。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即通常所说的按公文形成和使用范围)分成:①通用公文是各类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②专用公文是在一定专业机关、部门和业务范围内专门使用的文件,如外交文件、司法文件、会议文件、军事文件等。  (2)对外公开文件、限国内公开文件、内部使用文件、秘密文件、机密文件、绝密文件。这是根据公文内容所涉及的国家秘密程度划分的。对外公开文件,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可以直接对国内外公开发布;限国内公开文件,内容虽不涉及国家秘密,但其内容不宜或不必向国外公布;内部使用文件,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不宜对社会公开,只限在本系统或本机关内部使用;秘密文件,其内容含有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利益遭受损害;机密文件,是指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绝密文件,是指内容含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3)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这是公文制发机关根据行文方向而划分的。上行文,指向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指导机关报送的公文;平行文,是指向同一组织系统的同级机关或非同一组织系统的任何机关发送的公文;下行文,向所属被领导、指导的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  (4)规范性文件、领导指导性文件、公布性文件、陈述呈请性文件、商洽性文件、证明性文件。这是根据公文的性质和作用所划分的。规范性文件指强制性推行的,用以规定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等;领导指导性文件是指领导机关制发的用于颁布方针政策、法规规章,指导、布置工作,阐明领导指导原则的文件;公布性文件是指直接向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陈述呈请性文件指用于汇报工作,陈述情况,提出建议,请求指示或请求批准的文件;商洽性文件是指探讨、协商一般事项的文件;证明性文件是指对某组织或个人的使命、身份、经历或某事件提供证据和对有关各方面权利、义务、责任作出规定的文件。  (5)平件、急件、特急件。这是依据对处理时限的要求划分的。平件是指没有特殊时间要求,按常规处理的文件;急件是指因为内容重要、紧急而需要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特急件是指内容非常重要并特别紧急,需立即优先迅速传递处理的文件。  (6)收文、发文。这是机关内部根据文件来源划分的。收文指本机关收到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发文是指本机关制作发往外部的文件,本机关制成只供内部使用的文件也称发文。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及其适用范围  文种,也叫做公文名称,是用来表明公文的性质、适用范围、作者职能权限及制发公文目的要求的。在公文中正确标明文种,不但为公文撰写、处理提供便利,而且有利于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我国行政机关的通用公文文种有:  1.规范性文件  (1)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2)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3)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4)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2.领导指导性文件  (1)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2)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3)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4)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5)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1)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2)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陈述呈请性文件  (1)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定程序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2)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3)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4)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国家机构、政党的重要会议纪要,在需要对外公开报道时,以“会议公报”公布。
 一、公文的分类  根据形成的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通用公文,指各类各级机关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专用公文,指在一定专业机关和业务范围内专门使用的文件,如外交文件、司法文件、军事文件、会计文件等。
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序,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制发公文的机关根据行文方向,可将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文件等。
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
文种,又称公文的名称,用以表明公文的性质、适用范围和作者职能权限以及制发公文的目的要求等。在公文中正确标明文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并为公文的撰写、处理提供便利。
我国行政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主要有:
  (1)规范性文件: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2)领导指导性文件:命令(令)、决定、指示、批复、通知、通报。
(3)公布性文件:公告、通知。
(4)陈述呈请性文件:议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
(5)商洽性文件:函。
(6)会议文件:会议纪要。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通用公文文种主要有:
(1)规范性文件:条例、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批复。
(3)公布性文件:公报。
(4)陈述呈请性文件:报告、请示。
(5)商洽性文件:函。
(6)会议文件:会议纪要。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公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内容简介: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处理公务时所形成的现行公用、法定效力和特定体式的文字材料。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是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和基本业务。《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公文文种的写作基本知识,理论与范例紧密结合,以文书概论,写作技巧,文书范本的组合模式呈现内容,内容新颖、丰富,设置精巧,可读性和易学性好。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基本介绍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一:《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实用化标准化——为公文写作提供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   规范化——将繁琐的公文写作条理化、简单化   流程化——将公文写作和整理归档有序化   实用化——为公文写作提供规范的格式与范例     编辑推荐二: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力求简短,剔除冗繁;力求经典,竭避泛化,以突出其实用性、指导性和借鉴价值!   可以说,公文撰制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公文撰制机关的工作水平和作者的综合素质,代表了他们的形象,同时也是做好文书工作的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书写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促进公文写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并使其能够正确运用各类公文写作文体,我们特编写了这本《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     编辑推荐三:《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公文文种分类明确!   我国行政系统通用公文文种体系中包括有:条例、规定、办法、决定、命令、指示、批复、通知、通报、公告、通告、议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函、会议纪要等,它们性质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二是看作者的法定权限;三是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和表现公文主题的需要。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作者简介
张保忠,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该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多年,现任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顾问组组长、中国公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退休前,一直工作在党政机关的秘书工作岗位上。从事公文研究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版作品,现已出版《中国党政公文写作大全》、《跟毛泽东学公文写作》、《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等方面的图书多部。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专业推荐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媒体推荐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公文文种分类明确,写作技巧阐述通俗,写作格式标准规范,写作范例精选典型。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名人推荐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通过学习本书,能够使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求职和出色地履行工作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正在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心愿。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图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公文的基本常识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文 / 3   第二节 公文的概念及特征 / 9   第三节 公文文种 / 12   第四节 各类公文的行文规则 / 22   第五节 公文格式 / 27   第六节 公文的制发程序 / 39     第2章 把握公文的写作艺术   第一节 公文的写作含义及要求 / 47   第二节 比较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 / 50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显旨艺术 / 52   第四节 多彩多姿的结构形态 / 57   第五节 公文的用语技巧你掌握多少 / 63   第六节 灵活准确运用公文的表达艺术 / 79   第3章 上行文种——如何向领导传达你的意思   第一节 让上级快速批准你的“请示” / 87   第二节 准确地向领导“报告”你的情况 / 94   第三节 巧妙地提出“意见” / 110   第四节 掌握“议案”的写作技巧 / 120       第4章 下行文种——如何让下级全面领会领   导的精神   第一节 掌握“决议”写作技法 / 131   第二节 不偏不移地下达你的“决定” / 142   第三节 毫不含糊地作出“指示” / 154   第四节 让大家清楚明白“通知”事项 / 165   第五节 最大程度发挥“通报”功效 / 178   第六节 孪生兄弟——“批复”与“批示” / 186   第七节 “会议纪要”归纳整理的技巧 / 198     第5章 掌握公布性、规范性文种的写作技巧   第一节 干脆果断地下达“命令” / 211   第二节 “公报”你了解吗 / 222   第三节 “三告”——公告、布告、通告 / 231   第四节 “近邻”——条例、规定、办法 / 241     第6章 其他公文莫忽视   第一节 巧妙用“函”达成共识 / 255   第二节 全面“总结”前期工作 / 262   第三节 认真调查、据实报告——“调查报告” / 274   第四节 合理安排“计划”未来工作 / 287   第五节 彰显个性与魅力的公务讲演词 / 295   第六节 公文中的“轻骑兵”——专用书信 / 322   第七节 工作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研究” / 334   第八节 慎写“大会工作报告” / 339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文摘
第一节历史上的公文   一、我国公文的起源及历代发展   公文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就是一部国家文书汇编。“书者,古之号令”,《尚书》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上古时代的命令”。从公文的物质载体来看,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公文。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约10万片殷墟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公务文书。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是占卜的用具,也是一种书写材料。商代帝王崇尚迷信,无论祭祀、打仗、出巡、狩猎、畜牧、农事、灾害、疾病等,都要在神庙前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将占卜的时间、占卜人的姓名、所占卜的事项,以及事后的结果等,都刻制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书”。   商代后期,出现了青铜器铭文,因其多刻铸在钟鼎上,所以又称为“钟鼎文书”。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着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以及重要的契约、册令、赏赐、诉讼等。《毛公鼎》上刻有497字,就记载了周宣王褒赏臣下毛公厝的故事,以及西周奴隶主统治不稳定的状况。晋国、郑国曾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教育人民不得违犯。   在商代后期,出现了以竹片和木板为书写材料的公文,写在竹片上的叫“简策”,用木板写的叫做“版牍”,两者合起来称做“简册文书”。近年来,在我国湖南、湖北、山东及西北敦煌、武威等地出土的大批竹简,大多属于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公务文书,记载着当时的重要法令、户口和赋税制度等,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以丝织品为书写材料的缣帛文书。《墨子·非命》篇中就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的记载;秦汉以后,缣帛文书日益增多。《文献通考》中曾描述东汉末年董卓的军队在毁坏皇家档案库后,把库中存放的大的帛书做成帷帐车篷,小的帛书做成囊袋的情形。   两汉时期开始有了纸张。东汉的蔡伦为纸的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唐、宋时期,纸张生产日多,质量也大大提高。用纸张作为载体来书写和印制文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公文文种的演变情况来看,《尚书》作为中国早期的文献汇编,书中收集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公文,并把文体划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周礼》晚于《尚书》,是战国中期的著述,保存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其中提到当时的公文形式,如祠、命、诰、会、祷、诛,较之《尚书》中所记载的公文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   近年出土的大批秦简、汉简,绝大部分是各种公文。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来看,说明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公文体式已经日臻完善。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当时的各种文体划分为四种,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公文则列为四科之首。其实,在这个时期公文的文体已经区分得很细,有诏、命、策、檄、书、奏、箴、铭、祭、祀、哀、诔、章、表、驳议等十余种体式。   从汉代到清代,下行文包括制、诏、策、册、敕、教、令、谕、符、檄、旨等一二十个种类;上行文,在汉代以前只有“奏”一种,后来则发展到了包括牒、申、启、呈、章、表、题、奏、状、文册、揭贴等十多种;平行文有关、刺、咨、照会等。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个《公文程式条例》,专门规定了公文的名称和使用范围,废除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所使用的制、诏、诰、奏、表、敕、题等公文名称,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思想,也是公文名称上的一次空前革命。   我们党和政府是一贯重视公文工作的。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文书工作就作出了许多规定。1923年成立的海陆丰总农会和广东省农会,都设立了“文牍部”。1931年,周恩来又组织文书部门制定了《文件处置办法》。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还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在解放战争后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处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对公文处理工作的原则、文种、体式及撰写要求等,作出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规定;1951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198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主要公文种类为9类15种;1987年2月又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主要文种扩大为10类15种;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再作进一步修订,将主要文种规定为12类13种;日又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要求从日起正式施行,主要文种仍为13个。在党的机关公文方面,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文中规定党的机关正式文件的常用种类为13个;历经七年的实践之后,又于日,以中办发〔1996〕14号文件正式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条例》的出台与《办法》的修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水平。   二、我国历史上主要有哪些公文处理制度?   我国历史上公文处理制度主要有:   1?签名制度   公文采用签名制度,始于商代,如甲骨文中的前辞部分,除记录占卜日期之外,还要写上贞人的名字。由史官签名制最后发展成为行政长官签名制。如宋代的公文必须由主管官员签字,以示对公文的实施负有一定责任,同时也表示一种权力。有的主管官员在公文上签字,字迹潦草,名为花押。   2?正副本制度   公文正副本制度始于周代,西周时期从王命文书到各类重要公文都有正副本,有的要有几份副本,分存各处。王命文书宣读后,正本交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考。   3?玺封(泥封)制度   战国时期,为了公文的保密,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的制度。即对来往公文用玺加以印封,亦叫“封泥”。所谓封泥,就是将封发的简策公文用绳捆好,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黏土,然后黏土上加盖印章,防止途中被人私拆。这种做法和以后邮件中的火漆近似。晋以后,纸帛载体的公文盛行,此法渐变。   4?虎符制度   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虎符形状如虎,上有文字,分为两半,底有合榫,右半在国君处,左半在将领处。军队调动,必须凭国君的右半个和将军手中的左半个会合后才能生效。   5?驿传制度   驿传即邮递。始于西周,以后逐朝不断加以完善,如陆驿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朝廷与地方官衙之间来往的文书。同时还有水驿。   6?稽程制度   古代承办下行公文的一种制度。即皇帝的诏敕文书,一旦确立,必须即日下发,不得有误。各衙门收到皇帝的诏敕,要“当日受,次日付”。   7?判署制度   对公文制度进行核准的一种制度。例如:汉代主管官员如同意下级人员拟写的文稿,就在文稿之末签字“画诺”。到了隋唐时期改在文稿之前写上“依”“从”“可”等字样称之为判署。   8?避讳制度   始于秦,历代都承袭下来。如唐代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在公文中要讳“民”字,以“人”字代之;宋代为了避太祖赵匡胤的名字,在公文中遇到“匡”字以“正”字代之,还把“匡城县”改成“鹤丘县”,把“胤山县”改成“平蜀县”。   9?平缺制度   始于秦汉,延续至明清。即公文中遇有“皇上”“陛下”等词,要提行顶格,称为“平头”,接下去低两格叙说其他文字,故又称“缺行”。“平头”与“缺行”合在一起谓之“平缺”。   10?三省制度   隋代逐渐完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执行最高政务机构的职权。由朝廷下达的诏、敕、皇命,交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级上报的奏章,则循尚书、中书、门下的顺序上呈皇帝。到了唐代,门下省掌管发布皇帝命令,中书省负责下级来文上呈、起草以皇帝名义发布的重要文件,撰拟者称“中书人”,其中一人为“阁老”,一人为“知制诰”。元代撤销门下省、尚书省设置,改由中书省总揽政务,公文的上报下达一律由它承办。到了明代,“三省”都被撤销,公文撰拟工作归内阁大学士。清代沿袭明代的做法,仍由内阁处理公文,除此,另设军机处。   11?用纸制度   拟制公文所用纸张的规定。如唐代皇帝的敕书用黄纸,称为“黄敕”,征讨性的命令和拜免将相的制书用白麻纸,臣民上书和官府往来之平行文,只能用白纸等。在用纸尺寸上,唐代规定皇帝诏敕文书高一尺三寸、长三尺,一般臣僚的文书要小于这个尺寸;到明代全国更有了统一的规定。   12?一文一事制度   始于宋代,即一份公文里只能讲一件事情,不同的事情不得写在一份公文中。由于这种做法大大方便对公文的处理,故延用至今。   13?官印移交制度   始于南朝宋。改变了过去一官一印的做法,如果罢官要将官印移新任官员。   14?贴黄制度   唐代制敕等文书是用黄纸书写的,如有更改之处,先贴上黄纸再改写,故称“贴黄”。宋代要求臣下上书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为“贴黄”。明代要求大臣给皇帝的奏折,撮其要点粘附于后,类似今天的公文摘要,也称“贴黄”。   15?折叠制度   始于宋代,将公文从先前的卷轴式改为折叠式,这是我国公文处理工作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大大方便了文件的传递与保密。   16?票拟制度   明清时期公文处理上的一种做法,类似今天文书处理程序上讲的拟办。即内阁对下级报送的奏章,先用小票写出初步批签意见,然后再报皇帝朱笔批签,这种做法称作“票拟”。   17?誊写制度   始于宋代。在誊抄文件时,如有改动,必须在改动地方加盖印章,方能有效,否则,视为篡改、伪造。   18?批红制度   明清时规定皇帝批答下级的奏章用朱笔,故称“批红”。   19?廷寄制度   清代的一种发文形式。凡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发的谕旨,叫“廷寄”。   20?明发制度   清代的一种发文形式,有关皇帝出巡及总兵、知府以上官员升降调补的谕旨,由内阁传抄下发的,叫“明发”。   21?编号制度   对公文实行编号,始于宋代,凡属机密事务的公文,都要进行编号。   22?登记制度   宋代对公文采取了登记的做法,目的是为了掌握承办,便于催办。   23?录副制度   清代处理臣僚上报奏折的一种做法。凡经皇帝御批的臣僚奏折,都要立即发还本人承办,军机处为了掌握情况和存档,便将这种奏折另录一份,称为“录副”。   24?清朝文件归档制度   清代军机处对办理完毕的奏折,以一日为一箍,以半月为一包,按季保存,随之编制目录。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本通序言
前 言   公文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公文写作知识,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是对当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而且随着公文的应用日益普及,公文写作已渗透到每个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于公文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期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成为大家的好帮手。   本书介绍的公文写作知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公文处理办法的最新规定编写的,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强,便于学习和掌握。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公文文种的写作基本知识,理论与范例紧密结合,以“文书概论→写作技巧→文书范本”的组合模式呈现内容,内容新颖、丰富,设置精巧,可读性和易学性好。   通过学习本书,能够使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求职和出色地履行工作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正在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心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相关资料和相关法规,在此,对这些书籍的作者、法规的制定者和为本书出版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成熟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予以批评、指正。   作 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用的公文文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