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与济南省会之争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相比其它省会是否落后,为什么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济南日报刊文:发挥济南省会优势,改变山东“群山无峰”局面
徐先领/济南日报
【编者按】上期本版“调查与研究”栏目刊发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专家李少星的文章《重新发现济南的战略价值》后,社会反响热烈。李少星对省会济南价值的科学理性剖析,不仅让人们对济南的战略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引发社会各界对“省会战略”重大意义的新思考,许多人也纷纷表示对济南的新发展翘首以盼。这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将继续就“省会战略”话题进行探讨。济南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徐先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剖析省会济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并对济南的发展提出科学性、建设性的意见。对一座城市来讲,面临着发展路径的探索、崛起模式的选择。特别是对省会济南而言,迅速崛起、加速发展尤其需要创新、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省会济南的优势所在,就是对企业的吸引力所在、其他城市的竞争力所在。省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济南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笔者将从深入挖掘、充分整合、有效利用乃至深度放大省会资源、要素、禀赋等方面,结合工作实践,站在企业需求点、关注点、兴奋点的角度,谈几点粗浅认识。第一,老济南金宝藏。作为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老济南本身就是企业开拓市场、寻找商机、投资兴业的金宝藏。济南不仅人文历史积淀厚重,而且商业文化氛围浓厚。连锁经营、“人盯人”服务、送货上门……这些现代商业模式,大都源于150多年前的中华老字号“瑞蚨祥”的经营理念。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旅游等要素资源,与“山、泉、湖、河、城”相映生辉的独特城市风貌相叠加,只要善于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就是济南的巨大宝藏。所以,济南在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养老、大健康等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第二,新济南新梦想。当前,济南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新阶段。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布了“四个中心”建设三年行动纲要的路线图,制定了“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的时间表。“四个中心”既是济南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更是济南发展的一块金招牌。对企业来说,每一个中心,都是金中心、金商机、金市场,都是聚宝盆。比如,在打造物流中心方面,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号称“中华第一站”,已连续10年创下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铁路方面,济南高铁直达全国193个城市,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铁路客货吞吐量也位居全国第二。航空方面,济南国际机场已跨入千万人次客运量大机场行列。对企业而言,这些大数据背后蕴含的都是投资信心和市场商机。第三,大济南大市场。大济南,指济南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大、战略纵深大。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位列全国经济前三强,是长江以北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以省会为龙头和高地的济南都市圈,集中了全省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面积、经济体量等得天独厚的资源要素与禀赋。正在加快推进的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的快速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无论是从市场布局与开拓,还是从产品供应、消费需求等来看,省会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本流的集聚效应,带来的是发展的倍数效应。可以说,省会本身就是个大市场、聚宝盆。用好用活用足省会这张金招牌,做大做强做透省会这篇大文章,济南在全国、全省的含金量、存在感就会迅速提升,山东“群山无峰”的局面就能迅速改变。第四,金济南金商机。投资济南,商机无限;兴业泉城,财似泉涌。济南大量的金区域、金产业、金政策,正吸引着众多企业来创富寻梦。一是金区域。说起纽约,大家会想到曼哈顿;说起上海,会想到陆家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南正举全市之力,打造自己的“曼哈顿”“陆家嘴”——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3.2平方公里,泛CBD6.7平方公里。在产业定位上,以“金融+”和“新总部经济”为主核,以商务服务业为配套。在项目引进上,定位于吸引好人家、大人家、国家队和国际队,着力打造“经济森林”和城市地标。全部建成后,它将成为代表山东沿海经济大省形象的标志性区域。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包括高新区在内的许多重点发展区域,都是济南乃至山东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和桥头堡。二是金产业。金融业是济南的支柱产业。“一行三局”等行政、信息、政策资源和省会市场带来的巨大商机,都是金融等各类企业布局落子的重要砝码。济南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近五分之一,金融业增加值和税收连续多年均稳居全省首位。另外,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济南也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充足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驻济高校43所、民办高校11所、中职学校41所,在校生共计70万人;同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08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97家,科技人才60多万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再比如,丰富而优越的“省字号”医疗卫生资源,让省会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区域性国际医学中心方面,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三是金政策。为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打造投资洼地、发展高地和兴业福地,济南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产业政策。比如,在金融业方面,对法人金融机构最高补助可达1亿元;科技创新方面,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方面,对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支持。这些政策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叠加享受。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省会济南同样应该立足全球、全国、全省的大格局来定位,着眼历史、现实、未来的大趋势来谋划,以足够的战略自信和定力,充分挖掘潜力,不断增强动力,积极凝聚合力,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Spring,既是泉水的英文,也是春天的意思。只要发挥好省会优势,做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省会这篇大文章,泉城济南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作者系济南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附:《重新发现济南的战略价值》李少星近日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忠林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省会战略”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归根到底,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济南作为省会到底应该在区域、尤其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怎样的地位,应否“举全省之力”进行支持以及会不会对其他城市造成不公平等三个问题上。济南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济南在历史上曾长期是山东省绝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以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被青岛、烟台等沿海门户城市所超越。从城市发展的规律上看,这种城市之间的地位演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也为许多国家和国内许多省份的发展经验所证实。作为省会城市,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其选址往往要处于所辖区域的地理中心。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门户城市凭借对外联系优势和贸易便利性而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中枢。在此过程中,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作用,又再次削弱省会城市以往基于行政权力的经济集聚功能,从而开始形成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并驾齐驱的城镇发展格局。为此,许多地区都在实践中趋向不断强化门户城市的经济龙头地位。然而,在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门户城市和地理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评估,或者说要重新发现各自优势、再次定位。经济新常态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步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由投资依赖转向消费引领、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由依靠自然资源等原材料投入的产业结构低级阶段逐步走向高度加工化的产业结构中高端阶段。在此转变过程中,行政中心所具有的区位趋中性特点使其具有更大的市场范围,从而可以吸纳更多的消费能力,所集中的大量教育科技文卫资源使其具有更强的创新优势,产业发展对大宗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也使其物流劣势不再突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重塑城市之间竞争的力量对比,甚至改变城市现有强弱格局。当然,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或者路径依赖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挥作用,城市竞争的实效仍然要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以济南为代表的省会城市能否真的重新崛起还要考虑许多因素。但从理论层面上讲,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发现济南作为省会在经济发展中的全新价值,这对于促进全省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是一个务实的战略命题。同时,济南当前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并且在促进山东省中西部发展、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强与京津冀和长三角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地区的协调发展进程中,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更使省会战略具备现实基础。这一点已经被其他学者广泛提及和认可,在此不必赘言。济南发展需要的宏观支持济南在山东省城镇布局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曾作出“突破济南”的决定,可以说有举全省之力进行支持的经验。近年来全省颁布实施的《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最新印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年)》、经公示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年)》等规划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明确了济南、青岛在全省的双中心地位。然而与青岛相比,济南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差距仍很明显,与其未来发展所需要承担的战略作用也有很大的距离。当前,济南确定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总体目标,推出了许多实际举措,但一些重大问题仍然需要在全省层面加强总体协调。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随着市场化、地方分权化深入推进,省级政府扶持特定城市的主要方式将不会过多依靠资金、项目的直接投入,也很难进行排他性投入,更多地将转向全省关键共性问题、跨地级市的组织协调等领域,故此应理性认识“举全省之力”的内涵。对济南而言,首先要研究清楚自身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列出清单并区分轻重缓急和协调层面,而后以国家和全省统一布局、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等为指导,以项目包装等为主要形式,主动争取全国全省各类专项资金、项目或政策投入。省级政府则应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等为依据,以资金、项目、政策等基本要素为抓手,重点加强济南与其他城市在功能定位、尤其是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推动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引导济南都市圈、济莱协作区等优化布局,促进跨区域生态环境的共育共保,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授权等,从而实现以法制化、常态化手段支持省会战略实施。客观地讲,由于济南在全省规划中的突出地位、人口集聚程度高、城市发展中有大量新需求,获取优先和重点支持具有一定必然性,其最终实现将主要取决于方向正确前提下的项目策划、遴选与包装的质量和水平。省会战略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政策制定是利益博弈的过程,省会战略备受关注的原因也就在于对各城市利益增减的判断。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的城镇布局规划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调整,直到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甚至让本地群众和不少外地专家感到莫衷一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济南的定位,特别是和青岛的关系问题。到底是要把青岛作为龙头城市、济南重点发挥其政治文化中心作用,还是要把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山东的双中心,抑或打造济南、青岛、烟台三大中心,这经过了长时间的政策讨论。这其中固然有科学预测的难度,但更核心的是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城市之间基本是以行政层级和规模大小为依据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形成等级式的城市关系。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未来的城市关系并不是绝对的统领和被统领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既有竞争,更有多层面分工协作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所谓的“中心”,尽管在实际的资源分配过程中和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有一定的优先权,但在政府职能转型、市场经济即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目标指向下,可能将仅仅是一个名号,或者对其客观状态的一种修辞,并不能真正代表有多么超越其他城市的垄断地位。城市发展所依靠的最本质的基础,是对自身和外部形势的准确判断、对资源和要素集聚方向的精准定位、精细化的管理与强大的执行力,也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层面上讲,举全省之力支持济南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济南,而必须要根据济南的特点和历史基础进行有选择的投入。也就是说,假如济南的定位足够精准,要素流动的目的性也足够明确,那具有竞争价值、也真正适合济南发展需要的要素品类将是有限的。因此,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并不必然对其他城市产生侵害。我们不应该继续停留在非此即彼的关系简单化概念下,更急迫的是要让它们竞相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更高水平的竞争合作中共同推动山东、乃至中国东部地区更好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蒋子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省会战略,山东济南
评论(21)
澎湃新闻APP下载《半月谈》:济南,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 齐鲁网文章
《半月谈》:济南,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
内容概要:
1. 《半月谈》近日刊文《济南,几难?——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对此予以全方位报道。
2. 只有跨过黄河去,才能‘解放’全济南。
3. 同时,济南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着力打造公交专用道路网络,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原题:济南,几难?——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
近年来,各地竞相发展、日新月异,济南市对标先进,奋起直追,在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征程上,出实招求实效,过五关斩六将:破治“狭”之难、破治“业”之难、破治“堵”之难、破治“霾”之难、破治“乱”之难、破治“庸”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半月谈》近日刊文《济南,几难?——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对此予以全方位报道。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融山、泉、河、湖、城于一体的济南,千百年来就是大路通南北、大河贯东西的名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赋称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内诸多城市日益被交通拥堵、雾霾、违章建筑等“城市病”所困扰。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自然风貌的济南,也陷入了“满城雾霾半城堵”的窘境。
更让人警醒的是,在近年来各省都市竞相发展、日新月异的大变局中,济南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文化大省省会,其城市首位度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已靠后……
感慨着风光不再,优越感与失落感同在的济南人,追赶心与超越心共怀,瞄准“大、强、美、富、通”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建设目标,奋起直追,突围求变。
如今济南,究竟几难?
破治“狭”之难:
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济南,南依泰山,北纳黄河,东西各有部分小山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把济南造就成了以大明湖为中心、七十二名泉众星捧月的千古泉城,也使这座古城在向现代化城市演进的进程中四面局促。
因而,济南的城区格局、产业布局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东拓西进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如今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格局。问起济南中心城区有多大,很多市民会说“东西长三十公里,南北宽十三公里”;问起市区的主干道,几乎所有济南人都说经十路。
经十路东起章丘区双山街道与普集镇交界处,西至长清区陈庄路口,全程长达90公里,仅门牌号就超过3万个,被戏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路”。
济南东西长、南北窄,就像根油条;整个城市拥挤不堪,就像一口油锅。几百万人每天这样煎熬着,生产、生活、生态都难以维系。从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可能再东西向无限延伸,而南部山区是城市的水源地和“绿肺”所在地,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战略。对此,济南决策层已形成共识——未来的发展空间必须面向黄河实施北跨。
“这个北跨不是随便越过去,而是要通过‘携河发展’,让黄河成为城市的内河。”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解释说,“北跨”不仅是在城市管理层面破解交通拥堵的必然选择,更是在经济发展层面解决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的重要决策。未来,济南市将致力于打造1个主中心、1个副中心、5个次中心、12个地区中心和2个卫星城,划定城市边界,实现“精明增长”和组团发展,实现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
“济南济南,越挤越难。只有跨过黄河去,才能‘解放’全济南。”济南人充满豪迈更充满期待:走出“大明湖时代”,转身拥抱一个跨越发展的“黄河时代”。
这一转身,济南惊艳了时光,古城经越了千年。
破治“业”之难:
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但同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重问题十分突出。作为山东省会,济南的工业结构同样偏重,钢铁、冶金、化工、水泥、地炼等重工业云集,耗能多、污染大、产能过剩。
济南工业有过辉煌,轻骑、小鸭等老国有企业“五朵金花”曾家喻户晓,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却相继凋零。此外,民营经济活力不强、县域经济实力偏弱,成为制约济南经济发展的又一短板。
“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产业难题成为济南城市治理的一道必解之题。”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说。
有舍才会有得。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共和国缔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高峰时年钢产量位列全国行业前十名。半个多世纪以来,济钢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从去年末开始,这家老钢企陆续关停生产线,向日照精品钢铁基地搬迁转型。目前,全市累计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工业企业40家,“瘦身”接近一半,既去产能又去污染,同时还释放了城市发展空间。
变道才好换向。济南集中突破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部分已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作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浪潮集团服务器增量贡献了全球服务器总增量的35.6%,为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目前,济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已逾2500家。
转型才能升级。被誉为“国产重型汽车摇篮”的中国重汽,2000年改革重组前濒临破产,此后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今跻身世界重卡三强,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就有33个国家和地区。当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老树也绽放出了新枝。
尽管新旧动能转换仍在路上,但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正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勃勃生机。去年,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居山东省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增幅创近年来最高。
破治“堵”之难:
从单一地面交通走向综合立体交通
近年来,济南的交通拥堵程度之高已“名声在外”。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等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济南以2.173的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成为全国“首堵”。
数字虽然冰冷,感观却很真实。不少开车的市民常说:“不堵车时,开车一小时,我们在经十路上;堵车时,开车两小时甚至三小时,我们仍在经十路上。”
究其原因,济南既受先天的地理条件制约,更有后天的路网规划建设缺陷。
济南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宗岩分析,主城区快速路4条,主干道76条,次干道和支路共341条,其中东西贯穿道路仅有2条,道路承载力有限,无法满足东西向长距离通行需求。同时,次干道和支路“毛细血管”密度低、不通畅,又进一步加剧了主干道拥堵。
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张,过去寄居于城市郊区的工业企业,如今也纳入城区之中。企业原材料运输和产成品进出,加之机动车保有量近5年70余万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运行压力与日俱增。
通则不痛。一方面,济南大力畅通“毛细血管”。仅今年之内,就将打通25条断头路、瓶颈路,实现良性“微循环”。同时,首批1.1万辆共享单车投入使用,在交通矛盾突出、出行需求量大的老城区、景区和商业网点周边等区域共布点600余处,方便绿色出行。
另一方面,济南弥补路网建设“欠账”。目前,济南城区快速路已竣工20公里,顺河高架南延、二环西路南延等在建快速路总长达30公里。随着今年底二环路快速路网全线通车后,城市拥堵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治堵,不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满足长远之需。济南一改过去单一的平面交通发展思维,加快构建集地面、高架、地下、高速和高铁等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
济南城市轨道交通R1线、R3线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面提速,R2线开始动工。根据规划,到2023年济南将拥有8条地铁线路。济南人期盼了20多年的“地铁时代”正在到来。同时,济南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着力打造公交专用道路网络,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作为国家高铁“八横八纵”重要枢纽城市之一,京沪高铁、胶济城际铁路等重要线路已从济南穿城而过,石济高铁、郑济高铁正在建设之中,“米字形”高铁枢纽雏形已现。
尽管已成“首堵”,但市政府没有为了短期内快速见效,而对本地车限号、限购和对外地车限牌。“这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大气。”很多济南市民和外来户对城市交通改善颇有信心。
破治“霾”之难:
从“大水漫灌”改向精准施策
“治霾与治堵、脱贫是当前济南最大的民生工程,关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很多北方城市来说,雾霾成为近年来挥之不去的烦忧,济南更是痛彻心扉。
2015年以来,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济南一度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常客”。
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侯鲁健分析,济南市地形总体南高北低,呈“浅碟”形。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浅碟”区域汇聚,污染物不断累积,导致市区空气质量变差。
更为重要的是,济南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主城区有钢铁、石化、水泥等产业,且以煤炭能源为主,污染物排放高。此外,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都是恶化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据对全市最新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的解析,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29%、25%、22%、18%。基于这种精细分析,济南市围绕科学精准治霾,实施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十大行动”。
找准靶心,抓住“牛鼻”。在济南东部老工业区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一度聚集了90多家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重工业企业,且大中型居多。如今,已有40家企业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今年内还将完成16家重点工业企业的停产搬迁。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济南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钱毅新说,2016年济南在山东省率先完成131台35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任务;完成市区居民生活燃煤清洁化替代27.3万户,替代率达90%以上。
全民参与,共治共享。今年春节前夕,济南市文明办等发出“带头不放烟花爆竹”倡议,得到各界积极响应。春节假期,环卫工人清理烟花爆竹垃圾同比减少近六成; 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三成多,空气质量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佳。
通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治霾初见成效。去年11月至今,济南市已连续多月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榜单。济南市环保局局长侯翠荣介绍,这是自2013年1月环保部发布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济南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最好成绩,但治霾仍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破治“乱”之难:
从“脏乱差”奔向“美富强”
“占道经营、超门头经营之猖獗令人震惊,违章建筑之多令人震惊,环境卫生之脏乱差令人震惊……为什么一个省会城市、一个副省级城市、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会管理成这个样子?”
一名外地普通公务员致信济南市领导,痛陈省城济南的三大市容乱象。去年12月1日,在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这封信被分发给每一位参会干部。济南也由此拉开了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拆违拆临攻坚大幕。
打铁先需自身硬,先公后私,拆出公平正义。济南市坚持“先政府后个人,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对违建分批阳光公示,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完毕的涉“公”违法建设,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等措施。
在近日召开的一次济南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历下区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天桥区交警大队、天桥区园林绿化局等8家单位和个人,因在拆违拆临中瞒报自家违建被公开点名,随后9名干部被问责通报。
违法成本低是导致违建层出不穷、屡拆屡建的主要原因。位于济南市旅游路的国华东方美郡高档别墅区,2008年交房至今,不少业主私建“楼外楼”,甚至将公共区域改成私家花园。据统计,311户业主中有261户房屋存在违建问题,成为拆违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
部门联动惩戒,敢于动真碰硬。今年1月,济南市金融、工商、建委、规划等6部门建立联动惩戒机制,明确规定拒不拆除违法建筑的企业和个人将被纳入诚信系统“黑名单”,在贷款、企业注册、商品房买卖等方面处处受限。
这一系列惩戒组合拳,带来巨大震慑力。市中区区委书记宋永祥说,目前国华东方美郡所有违建业主正在进行自拆、承诺自拆或整改,困扰多年的拆违难题迎刃而解。这一联合惩戒的拆违新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拆违拆临不仅让城市更美,更拆出了良好风气。济南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吕灿华说,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带动民风,今年全市已拆除1522万平方米违建、1万多处违法户外广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近期,山东省委、省政府新任主要领导在济南调研时强调,要全力支持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济南的干部群众正以背水一战、奋起急追的务实之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甩掉“脏乱差”,实现城市环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
破治“庸”之难:
从“小成即满”投向奋进赶超
济南是文化大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受孔孟文化熏陶。但随着外界思想的不断解放,相当一部分济南干部开始显得中庸守成有余,开拓创新不足。比之于诸多显性的城市治理难题,治“庸”才是横亘在济南奋进赶超路途上的一道更大的隐性难题。
其实,济南在百年前就有敢为人先的开放之举。1904年,济南作为内陆城市第一个自请开埠,主动吸纳域外经济文明。这在山东乃至中国历史上都不啻为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举。
斗转星移百年后,济南陷入了“大省份小省会”的尴尬境地:去年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列全国三甲;在中国城市GDP百强名单中,山东有15个城市入围,数量雄居全国榜首,可谓名副其实的“大省份”。
相比之下,济南GDP占全省比例不足10%。从全国来看,2016年济南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11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济南省会首位度(省会城市GDP/非省会城市中经济规模最大城市GDP)排名倒数第一,可谓不折不扣的“小省会”。
部分干部眼界不宽、境界不高,沉浸在“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的光环中,沾沾自喜、自娱自乐,染上了“自以为是”的顽疾,自我封闭,自我陶醉,以自我为中心……济南市的决策层反思发现,城市病的“病灶”还在于人。
有些干部把平庸当成中庸,把小成即满当成小富即安;一些“摆拍式”干部满足于开过会、讲过话、发过文、批过示;还有的“哼着小曲喝着酒、等待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急不干……对此,济南市的领导层不断发出批评、警示。
2015年以来,济南市掀起轰轰烈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反对撸起袖子不干活,大力倡导真干、实干、快干。
今年5月,济南市“史上最大规模”党政考察团专门赴杭州、合肥和郑州等地考察学习,对标先进、寻找差距。“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在比较中看到了济南不够大、不够强、不够美。”考察活动让济南的干部眼见为实、感慨不已。
找准方位坐标,做好布局谋篇。济南定下新目标:依托连接长三角、京津冀、中原经济区等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与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打破故步自封,重在开放创新。济南定下新举措: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创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获批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为契机,确定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125项改革措施,加快简政放权,再造开放型经济“济南模式”。
汇聚智慧勇气,激励干事创业。济南定下新规矩:在全国率先“破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目前已出台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防错和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查核处理4个实施办法,为敢于担当者“兜住底”,让敢于负责者“无牵挂”;探索制定出台正向激励机制,重点从政治、生活、精神和经济四个方面完善激励政策,让实干者得实惠。
不经沧桑,何来巨变?
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山东,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格局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担当;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省会,济南正汇聚全省之力,着眼全国大局,迈出“千年一跨”。
(半月谈)
本文「《半月谈》:济南,一个“大省份小省会”的突围之战」转载自网络,作者齐鲁网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省会大剧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