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欧明睿新常态混合下要特别注重加强保

山西寿阳段王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煤炭行业10 年黄金期已成为历史,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被动局面,企业组织工作也遇到新情况和新挑战。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组工干部服务企业的作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依法治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组工干部的重要必修课。
&&&&&&& 加强思想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的组工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明确要求:组织部门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水平,要把组织部门着力打造成理想信念坚定,工作作风优良的职能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培养成一支&有理想、能吃苦、善创新、作表率&的坚强团队,为进一步加强新常态下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提高党性认识,践行群众路线,重点解决好政治上的坚定性问题。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觉用《党彰》要求自己,增强党性观念,促进作风转变。要坚定政治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把政治坚定贯穿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履行好选贤任能、育人聚才、固本强基的职责,始终做到在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 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建设素质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组工干部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组工干部要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及四中全会精神、新《党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加强业务学习。
注重学习组织工作文件和书籍,系统学习党务、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增强政治观念,提高驾驭各方面工作的能力。第三,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情况、推动工作、提升能力的有力抓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建调研话动,要结合企业开展的&渡危求进怎么干&大讨论.深入矿厂开展调研,提升组工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
&&&&&&& 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作风过硬的组工干部队伍。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组工干部要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围绕企业各个时期党政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切实发挥组工干部在企业的骨干作用。二是树立服务意识:在组织部门广泛开展&转作风、增才干、强服务&到基层实践锻炼活动,有目的选派年轻组工干部到基层进行实践锻炼。三是树立责任意识。组织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组工干部要敢干负起责任,勇于担当责任,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特别是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保密纪律,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队伍。&公生明,廉生威。&组工干部只有自身公道正派,才能做到正派用人,用正派的人,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党员干部的信赖和尊重。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庸懒散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打造积极作为的干事环境。一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合理制定组工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采取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等方法,把思想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出众,善于打开局面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组工干部队伍,尤其注重选拔在基层任职较长,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组织系统进行挂职锻炼,为组工干部队伍储备后备人才。二是建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责任明确的组工干部岗位职责,完善年度考核制度,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成绩突出的组工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建立轮岗交流制度,定期组织优秀组工干部跨单位、跨行业、跨岗位交流,促进工作整体提升。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组工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 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勇于创新的组工干部队伍。文化建设在企业尤为重要,是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一是要打造宗旨信念文化。组工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做到&忠于职守、守土有责&, 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拥护者和支持者。二是要打造价值目标文化。组工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制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传播新知识,释放正能量,充分发挥组工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打造行为准则文化。组工干部要做爱岗敬业的领路人,尤其在当前企业困难的形势下,更应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新方法,进一步开创新常态下组织工作新局面。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当前位置: >>
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新常态下的挑战 .................................................................................................................... 1 【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1 【经济新常态的变与不变】.................................................................................................. 1 【确认“新常态” :中国容忍经济放缓】.............................................................................. 3 【新常态下外贸竞争新挑战在哪里】 ................................................................................... 5 【银行业如何应对经济减速新常态?】 ............................................................................. 10 【新常态下信贷难题】 ....................................................................................................... 12 【 “新常态”下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13 【适应“新常态”煤炭行业迫切解决“四大问题” 】 ......................................................... 16 【山西挑战: “新常态”下的煤炭经济如何变革】 ............................................................. 17 新常态下的机遇 .................................................................................................................. 20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 20 【 “新常态”下的经济新增长点在哪里】............................................................................ 22 【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 ............................................................. 25 【私募房地产基金转型应对新常态】 ................................................................................. 25 【混合所有制:航空业&新常态&下的机会】 .......................................................................... 27 【 “新常态”下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 ............................................................................... 29 专家观点 ............................................................................................................................. 31 【李扬:提质增效适应增速新常态】 ................................................................................. 31 【李铁:新常态、新机遇和新挑战】 ................................................................................. 32 【马骏:经济“新常态”下投资机会】 ............................................................................. 33 【杨凯生:进入新常态需解决过度信贷问题】 .................................................................. 34 【李稻葵:新常态的本质是什么?】 ................................................................................. 37 【左晓蕾: 新常态是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机遇期】 .................................................. 39 【徐洪才: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 41 【徐洪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依靠的五大动力】 .................................................... 43 【翁占斌:新常态下的黄金矿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 44 【首席经济学家眼中的新常态】 ........................................................................................ 45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媒体访谈 ............................................................................................................................. 48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1) 】 ........................................................................ 48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2) 】 ........................................................................ 51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3) 】 ........................................................................ 53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4) 】 ........................................................................ 56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5) 】 ........................................................................ 58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6) 】 ........................................................................ 61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7) 】 ........................................................................ 65 【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8) 】 ........................................................................ 68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新常态下的挑战 【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来自统计部门的消息显示,最新公布的投资、信贷等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部 分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明显下降。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正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 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经济速度。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 由高速转入中高速。2003 年至 2007 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11.6%,2008 年至 2011 年年均 增长 9.6%,2012 年至 2013 年都是 7.7%,今年上半年为 7.4%。经济增速“下台阶” ,是新 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 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 只要就业、物价、收入等保持稳定,经济增速低一点没什么关系,也很正常。但同时也要认 识到, 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十分必要。 如果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 市场预期就会受到影响, 民生支出就难以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 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 会动摇。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增长动力的转化。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 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 入,塑造着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原有动力减弱了,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 形成, “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统计数据看,国内生产 成本连年大幅攀升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不仅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们更具有低成本优势,连 发达国家也在步步紧逼。 第三个挑战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收缩。进入产业加快升级新阶段,是新常态的重要表现。 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多年来一直“高歌猛进”的 煤炭、钢铁、水泥等部分重化工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或出现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 汽车销量增速也在放缓。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亮点很多,但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领军 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制约,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像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受经济减速、增长动力转换和传统产业收缩等影响,过去一些隐性 矛盾暴露出来。比如,就业。传统产业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机器换人”热潮兴起, 如何依靠扩大服务业加以吸收,值得研究。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就可以 发现,我国经济还面临着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战。 挑战看似重重,新的发展潜力恰恰蕴含其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具 有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一些新的经济 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就能把潜力释放出来,把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 化解掉。【经济新常态的变与不变】 国际金融市场上这几天备受瞩目的有关中国企业的大事件, 自然非阿里巴巴集团登陆纽 交所莫属。按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计,阿里巴巴市值达 2314.39 亿美元,整体估值超过了1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在美股总市值排名中位列第九,并且 一举超越了葡萄牙 2013 年度的 GDP(2200 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在华尔街一时无两的风头, 还大大刷新了中国在全球投资人眼中的世界工厂形象。 除了中国制造, 在互联网行业也能上 演同样精彩的中国创造。 但独木不成林, 阿里巴巴集团能否作为中国经济转型之后经济新常 态的代表, 还是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同于以投资拉动的旧有 经济模式, 但新经济常态到底是什么, 是否按照为大众所认同的标准来衡量, 依然悬而未决。 伴随着人类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类似 于熊彼特提出的“创造式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这种“新” 经济和“老”经济的互动从没有停止过,如何处理好新旧两者的关系,非常棘手,充满挑战。 “新”固然尤其革新积极的一面,但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翻天覆地取代所有旧有的模式。新 老交接的过程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也隐含着莫测的风险, 处理不当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 的损失。本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被冠之以“鼠标和水泥”之争的新旧经济模式 的较量在新经济拥趸的眼中胜负早已没有悬念,但当潮水退去,网络泡沫破灭之时,剩下的 只是一地鸡毛。美国政策制定者显然对这个惨痛教训记忆犹新。以至于在次贷危机之后,美 联储对实体经济的关注和重视超出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期。 不论伯南克, 还是他的继任 者耶伦,无不小心谨慎地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采取坚定的“鸽派”立场。美联储选择以强有力 的货币支持和谨慎的态度,来调整适应美国经济的“新常态” 。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相当大 的一段时间之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仍表示美国失业率不降至 6.5%的水平之前,断不 会考虑退出 QE。后来的事实表明,哪怕美国失业率已低过了这一关键数值,美联储对于何 时完全退出 QE,让市场离开低利率环境的依然非常谨慎。美联储对于美国实体经济增速的 谨慎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核心是投资拉动, 资金饥渴症仿佛永远都得不到缓解。 以投资为核 心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转换到消费驱动的模式之上, 已获得了从中央政策制定者到普通投 资人各个阶层的普遍认可。 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经济新常态并尽可能平稳地实现新旧两种经济 模式的过渡,是未来一段时间对于中国经济最大的考验。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度过这个关卡, 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新旧之间的“变”与“不变”中求得平衡,在政策决心的定力和政策执行 的灵活性上取得关键的平衡。 首先要明确, 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 不论是从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 的改革去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还是在具体政策落实上的简政放权,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 在资金上扶持小微企业,都是为了从根本上增强经济活力,通过内生的经济效率的改善,实 现经济在增速放缓前提下的增长质量的提高。 这是我们所有改革努力的方向。 但在努力的进 程中,除了重视变革,更要关注经济中“不变”的部分,那就是经济的平稳运行。无可否认, 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更有政策上的权衡和取舍。在当前复杂多变 的经济环境面前,在求变的大前提下,尽可能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正是中央不断释放经济 运行底线思维的核心。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之“变” ,中央政策制定者正用坚定的立场告诉国民经济中的各 方参与者,不论是土地财政还是“躺着挣钱”的时代都已过去,中央政策不会被部门利益和 行业利益所裹挟, “开弓没有回头箭” ,坚定不移地推动变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也正是李 克强总理再三强调经济不刺激,人民日报不断撰文评论执行改革政策要有“定力”所试图传 达出的政策信号。但在变革的同时,经济运行的基本速度也必须得到保障。 “不变”的是国 民经济的基本稳定。 我们追求的变革, 不是当年被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给前苏联和东欧地区 开出的“休克疗法” 。中国经济运行, “稳”字为先,政策巨变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震荡2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不是目前的中国经济结构所能承受的。为把握好经济平稳运行这个“不变”的维度,不能僵 化地在政策上“一刀切” ,只能灵活多样推出创新性的政策工具。上周传出央行推出针对五 大行、规模 5000 亿人民币的常设借贷便利(SLF),就是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尝试。 这与之前推出的“定向降准”的逻辑是一致的。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在“变”与“不变” 之间的平稳运行,笔者相信,政策制定者还会继续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来全力降 低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确认“新常态”:中国容忍经济放缓】 为应对新形势,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出台了各自的措施。其中,中国的“转型”和“温和 刺激”引来较大关注。 国家领导人近期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令外界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 放缓的容忍度。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 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 “新常态”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 (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 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名部委官员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呈现出“新常态” , “从近两年的宏观数据和工作实践来看,我们应该 尽快转变认识,从过去的‘常态’转变到‘新常态’ 。 ” 上述官员表示, “新常态”的提法在大部分经济领域的官员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此次习 主席明确这一提法统一了思想。同时,中国容忍经济放缓的态度有了基础,调结构的思路再 次得到确认。 中国式“新常态” 在埃里安提出“新常态”概念后,不同领域的人士在金融、商业和宏观经济等领域给出 过不同的含义。在 2010 年举行的第 40 届达沃斯论坛上,有嘉宾提出,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 到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文章中提到,全球危机 步入“新常态” ,传统上,经济危机可能表现为连续若干年的负增长,但是,由于大剂量的 调控政策被强力推出, 现阶段的危机并不表现为负增长, 而是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低水平上波 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动不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 张等。 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始聚焦“新常态”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士用这一概 念来分析中国经济。 2012 年,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 (Fitch) 表示,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惠誉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硬着陆” 。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 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 考虑到中国技术水平与前沿国家 的差距,与过去的常态相比, “新常态”可能会有几方面的特点:增长速度可能会比过去 10 多年有所降低,但与全球范围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经济结构也将3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会达到峰值并缓慢降低。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对本报称,在“新常态”下,一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 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 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 三 是同一般经济增长时期相比, 这个时期要把防风险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要充分认识改革的 困难,充分估计风险释放的压力。 “新常态”下的新危机 面对“新常态” ,世界主流舆论均在反思中寻求突破,不同经济体的危机和解决方法成 为讨论的焦点。本报梳理多位分析人士的观点发现,目前主流舆论口中的“中国危机”主要 体现在地方债务压力、金融风险、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就曾表示, “新常态”下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点:第一,产 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 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一位多年从事债券投资的市场人士对本报称,现在和 10 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经济 的竞争力正在走入瓶颈。 “过去 10 年我们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市场份额, 靠的 是低成本,而这个成本优势在今后 5~10 年内很可能被大幅削弱甚至丧失。 ” 大华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称,随着中国进入改革、结构重组和再平衡的新阶段,其经济 亦进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 ,这一缓慢增长势头有可能延续到 2014 年第二季度。 最新的数据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刚刚公布的 4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0.4,虽环比回升 0.1 个百分点,但绝对数值仍为历年同期最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 究员陈鹄飞亦撰文表示,中国 4 月 PMI 虽实现了连续两个月的小幅回升,但与历年同期相 比,制造业景气回升动力偏弱。 对于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 有官方人士对本报表示, 中国近期经济增速的放缓其实是从 2010 年四季度开始的,这是经济增长“转阶段”的必然过程,经过了 3 年多的时间后, “基 本快调整到位了,低也低不到哪里去,高也高不到哪里去,大家要适应” 。 刘培林认为, “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由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决定的,是由经 济基本面因素变化决定的。识别“新常态” ,要点是客观,而不是乐观或悲观。比较准确的 预期,会使新旧常态之间的转换得以平稳实现。 战术上如何未雨绸缪 为应对新形势,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出台了各自的措施。其中,中国的“转型”和“温和 刺激”引来较大关注。大华银行的前述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对潜在的增长阻力做出了切 实的响应, 只是政策较为温和且更具针对性, 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后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 政策截然相反。 习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 作总基调,继续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深化改革,发挥 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多位市场人士均表示, 中国目前的总体调控思路是不出台大规模刺激、 坚持市场的决定 性作用、落实减政放权等举措。与此同时,推行自贸区和“两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尽快挖掘新的红利。事实上,中国政府此前已经加快 了对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的投资。 刘培林称, “新常态”的最终形成,不光要靠客观的预期,更离不开顺应规律的政策, 和扎扎实实的改革与行动。中国现阶段的“新常态” ,有两方面主要任务:眼下比较紧迫的 是,化解旧常态下形成的一些经济、金融和社会风险因素;同样紧迫但意义更加重大、影响4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更为深远的任务,则是推动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 刘培林认为能否推动设备更新升级尽快取代房地产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新力 量,已经成为攸关全局的关键。 “倘若做不到这一点,不仅眼下的风险化解缺乏高质量的增 长做保障;更值得担忧的是,期待中的‘新常态’将迟迟难以形成,增速长期低于目前发展 阶段应有的水平,这将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被动局面。 ”【新常态下外贸竞争新挑战在哪里】 “新常态”现在成了热词,用的人不少。但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对各经济部 门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都很清楚。 要而言之, 所谓 “新常态” 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 条件、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基本面已经改变。在此情况下,不仅要对原有的评价体系进行 调整,更要改变思维方式,用新思维看待新问题,用新办法化解新旧矛盾。尤其对投资、消 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驾驭,更是“新常态”绕不过去的话题。――亚夫 ■2013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 4 万亿美元,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跨越。但是应 该看到,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获得的经济比较优势在新形势下 正在减弱。经济社会发展转向新常态,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优势正在改变,我 国对外贸易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以及服务贸易等方面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 ,加剧我国出口产品在 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国家的同类产品 替代。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 更加激烈。 ■从外贸发展趋势看, 多种内外因素决定了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和 不稳定因素。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追求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和数量转移 到提升进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快外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着力培育外贸新的比较和 竞争优势。 货物贸易实现了新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对外贸易 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十分落后。1978 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国日 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进出口贸易在 明显高于全球水平的稳定增长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1990 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在全球的 排名为第 15 位, 2000 年提高到第 8 位, 2013 年成为全球第一,
年年均增速达 16.4%, 上升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 1.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球货物贸易规模第一 改革开放头 10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 年的 206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 29 位) , 扩大到 1988 年的 1028 亿美元。进入 90 年代规模不断扩大,1994 年突破了 2000 亿美元, 1997 年突破了 3000 亿美元。我国加入 WTO 后,货物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4 年突 破了 1 万亿美元大关。2013 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跃上新台阶,货物进出口 总额已达到 4.2 万亿美元,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对外贸易从 1000 亿美元迈上 1 万亿美元台阶,只用了 16 年时间, 而美国用了 20 年,德国用了 25 年,日本、英国均用了 30 年;从 1 万亿美元迈上 2 万亿美5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元台阶,我国仅用了 3 年,美国、德国均用了 8 年。30 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 4 年 翻一番,是 100 多年来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从出口看,我国货物出口额由 1978 年的 98 亿美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22096 亿美元,年 均增长 16.8%,2009 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我国货物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 额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0.9%、 1990 年的 1.8%、 2000 年的 3.9%增加到 2012 年的 11.1%。 2013 年我国货物出口规模达 2.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 GDP 总额的 24.1%,出口占全球的比重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 1%提高到目前 12%左右的水平。 通过出口,我国一方面实现了现代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实 现了充分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商务部估计, 我国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 1.8 亿人就业,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世界 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世界从中国制造中得到了消费品、 生产资料和设备供给的有力保 障,获得了价廉质优、多样化商品的选择机会。 从进口来看,2013 年中国购买了其他国家(地区)近 2 万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全年 GDP 的 19.6%。通过进口大宗商品和高新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消费和生产需要,另一 方面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年期间,我国进 口累计达到 13 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 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 应该看到,2013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增长 7.6%,尽管这一增速与改革开放 35 年来平均 16.4%的增长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仍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2.1%)5.5 个百 分点,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属来之不易。 2.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 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级 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结构逐渐改善。1980 年,按 SITC 分类,在我国出口产品 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为 50%, 年,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 的比重由 50.5%迅速下降到 25.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 49.5%上升到 74.4%,实现了 由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00 年以来,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呈下降趋 势,由 2001 年的 9.9%下降到 2013 年的 4.9%,工业制成品比重由 90.1%上升到 95.1%。其 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 44.6%上升到 2013 年的 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由 17.5%上升至 29.9%。 与此同时, 进口商品构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 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65.2%提高到 1985 年的 87.6%。随着国内产业体系的升 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3 年以来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
年这一比重在 65.1-83.3%。2013 年,初级产品净进口 6468 亿美元,工业制成品 净出口 8103 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 57.3%。 综上所述,短短的 30 多年时间,我国从一个贸易额很小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货物贸易国,这一巨大成就不仅对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林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也对世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贡献巨大。 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从多因素分析,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 效益、核心技术、单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等诸多方面,还面临亟待关注和解决 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口商品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创汇、 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6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过高,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增值率较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技术外溢效应 有限,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1981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5.1%, 1990 年上升到 40.9%,
年均达到 50%以上, 其中 1997 年和 1998 年均达到 56.9%, 2009 年高达 48.8%。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出现趋势性下降,但 2013 年仍达 39%,下降 速度仍显缓慢, 表明我国出口的产品仍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 这一环节 多数属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比重较低 如果以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分类,我国和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长期以来,绝大 多数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 制成品比重增加, 全球贸易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贸易 比重不断提升的方向变化。 2000 年以后,一些贸易强国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上都高于 65%,如 2009 年世界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为 69.8%,高收入国家为 69.8%,中等收入国家为 58.8%。尽管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相比这下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出口商 品中竞争力最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比重偏高, 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 较弱,出口比重较低。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 工业制成品尽管在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 但主要增长仍然来自于纺 织、服装、鞋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很大,很多技术 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2013 年在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以 及塑料制品等 7 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出口总值所占比重仍高达 20.9%。出口商品的 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科技、管理、 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欠缺, 主要表现为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 显偏低。1995 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仅 6.8%,1998 年为 11%,2000 年为 14.9%,
年比重为 17.5-31.4%,均未超过三成,2013 年为 29.9%,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比 2009 年降低 1.5 个百分点。因此,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远未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 主导产品。 3.外资企业出口占比过高 30 多年来,外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1981 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比重仅 0.1%,1990 年为 12.6%, 年所占份额由 16.8%提高到 47.9%。 我国加入 WTO 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出现快速增长,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 提升, 年十年间所占比重均超过 50%,其中 2005 年高达 58.3%。近两年随着出口 增速放缓,出口份额分别为 49.9%和 47.3%,高于国有企业的 12.5%和 11.3%,仍是我国对 外贸易的主体。 4.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多年来,我国贸易区域趋于多元化,但仍然集中于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大部分在亚洲和 北美、欧洲,其中亚洲占 50%左右,而北美和欧洲一直占 20%左右。出口大多集中在欧盟、 美国、东盟、我国香港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2013 年这 10 个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达 72.7%。 我国出口商品分布的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并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容易 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加剧市场风险,导致外贸增长的不稳定性。 5.出口附加值水平偏低 2013 年尽管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达到 57.3%和 29.9%, 但由于产业总体 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技术,高技术产品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6.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偏小7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伴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来,服务贸易规模扩张较快,2003 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2007 年突 破 2000 亿美元,2008 年突破 3000 亿美元,2012 年达 4706 亿美元。 年间,中国 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和)的比重一直在 10%左右,2012 年这 一比重为 10.5%。2013 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全球的排名由 2006 年的第 8 位上升到第 3 位。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相对滞后。2012 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 的占比仅为 5.6%,是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的一半左右。 多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当前,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求发展、求变革的 愿望更加强烈, 围绕国际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 科学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模式, 还有一些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的一些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 长速度。 1.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 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 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复苏没有 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想方设 法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加以限制, 极力扶持本土产业, 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 动。 2.出口比较优势减弱,将逐渐影响国际竞争力 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 决定了产品在国 际上只能以较低价格销售。 而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 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升值、 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将直接 降低出口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过去 30 多年,我国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 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多的加工贸易订单,进而在加工贸易下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年来随着劳动 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 从 2009 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从 2009 年至 2012 年, 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 分别达到 6.3%、 7.5%、 9.7%和 9.8%。 从 2003 年到 2012 年,城镇单位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从 13969 元上升到 46769 元,9 年间涨 了 3.3 倍。据统计,2013 年全国共有 27 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 17%; 有 17 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 14%左右。由于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 矛盾,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通员工出现短缺,在东部沿海地区, “招工难” 已由前些年的季节性和局部性发展为目前的常态化和普遍性。 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将会加剧, 直接拖累我国进出口增速。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中国出口产 品的 70%左右,其出口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的不断攀 升,中国劳动力成本较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出 3-5 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加快向 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趋势明显。 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 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 30%左右。 人口结构变化对外贸持续增长的约束力将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 在城市化、 工业化、8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国际化的推动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能量在加工制造业中得到有效释放, 成为经济增长 的助推剂, 推动了连续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 系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人口减少,频繁出现“民工荒” 、 “招工难”等现象。 2013 年末, 我国大陆 16 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91954 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 177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67.6%,比上年末下降 1.6 百分点,劳动力人口已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与此同 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2013 年末我国大陆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4.9%, 比上年末提高 0.6 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对外贸易传统的 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减少,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 20%以上的高速 增长。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大大减速,有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 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从数据分析看,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所恶化,低技术制成品 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 可见,影响未来外贸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等不稳定、不 确定因素,也受到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融资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 约束,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未来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从总体看,未来我 国外贸发展条件总体向好的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在巩固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 外,高铁、火电、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增长点。 多措并举,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通过多因素分析,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 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稳定外贸持续增长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 还涉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外贸可持续较 快增长。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扶持 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 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高技术产 品的开发,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等环节延伸产业链。 2.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大力提质增效 进一步通过减少对外贸企业的审批环节,清理不必要税费,降低企业行政费用支出等, 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 绕开各种贸易保护障碍, 降低企业负担。 鼓励企业以参股、 控股、 并购等形式参与境外投资, 结合能源开发、资源整合、战略投资等重大项目,以出口信贷、对外援助等手段,带动中国 机械设备、机电产品以及消费品出口。 3.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 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 造” 转变。 要继续稳定和扩大中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份额, 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4.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9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要加强服务市场的开发,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 为此,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服务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早 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服务出口,大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5.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战略 要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 通过进口贴息和贷款优惠等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对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 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要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以 进口拉动消费增长【银行业如何应对经济减速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之前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 放而维持的高储蓄、 高投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更多依靠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新常态轮廓渐清。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之前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将更多依靠转型升级。 过去 10 年,经济高速增长给银行业带来无限繁荣。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 10%,银行业 资产年均膨胀 20%,银行业利润年均增长 30%。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换挡势成必然。深刻变化的经济大环境,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银 行业应如何面对挑战? 向集约效益型银行转型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认为, 经济新常态具备四个核心特征DD经济增速从 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结构调整加速、增长动力更多由改革与创新驱动、政策调控更加强调总 量稳定。总之,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意味着经营环境的根本变化。 毋庸置疑,经济新常态下,受经济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消化的影响,传统规模扩张的外 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银行盈利增长步伐将放缓,违约风险有可能小幅上升,资产质量将长 期承压。 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已体现出这一趋势,以五大行为例,工、农、中、建、交的 净利增速分别为 7.2%、12.65%、10.97%、9.17%和 5.59%,与几年前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增 速相去甚远。 与经济走势相一致,不良贷款亦步入微升通道。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 增长 1023 亿元,超过 2013 年全年的水平,不良贷款率也升至 1.08%的水平,较 2013 年末 增加 8 个基点。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银行业长期以来‘跑马圈地’ 、规模扩张的 外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银行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 ”人民银行郑 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称。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和经济结构转型非常紧迫,这对银行业加快发展转型提出客观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至今仍存在重规模、垒大户的问题,多位专家均表 示, 依托经济粗放低效增长获取经营收益的传统模式将不可持续, 银行业应由外延式向内涵 式发展转变,着力向稳健银行、精细银行、特色银行、智慧银行、增值银行、普惠银行转型 升级。10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在发展方式上, 应当从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向资本集约型发展。 按照银监会资本管理办 法,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比一般的信贷业务消耗更少的资本,而且 从现实环境来看,这些业务未来也有较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 ”大连银监局副局长张兆君表 示。 向服务型银行转型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也包括资源配置机制的新常态, 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市场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位置,将自发形成服务型金融机构。因此,顺应市场化改 革的趋势,经济新常态下应努力建设服务型银行业体系。 “新常态下,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而股票、债券、信托、租赁 等间接融资方式将继续快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将面临由信用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 的挑战, 商业银行需加大力度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在真正做好客户服务的基础上, 服务于资源配置改革的大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说。 服务型是银行面向市场的内生机制,张兆君认为,与客户进行战略性、互利性合作不失 为一种有价值的选择与尝试。具体来说,对于企业客户,可利用专业优势,如云计算、互联 网等信息技术整合金融资源, 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 度。 传统银行以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为先,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 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将大幅增长。构建服务型银行, 需要做好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服务, 提高金融产品便利性和可得性, 激励银行全面有效地开 展中小客户业务。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服务型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专业信息咨询 和专门技能服务,帮助客户更好参与金融市场,分享金融创新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要注重培 育管理型业务模式, 针对客户的财富专业管理需求设计开发专门产品, 提供专业化管理支持。 未来 10 年,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将是优化结构的主要目标。顺应产业结构 调整的趋势,付兵涛认为,服务型银行还应优先支持高端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成为现代 产业的“催化剂” 。 向“大风险”管理机制转型 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会加大。 适应经济 新常态特征,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单线条风险管理方式,加快推动银行风险管理转型。 “要高度重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风险管控。不仅要定期排查,挖掘风险隐患,预 见未来风险的演化趋势;同时,要丰富风险处置手段,下大气力化解显性风险,遏制风险蔓 延的势头。应当推进表内外以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 管理。 ”张兆君表示。 随着“三期叠加”不断深入和银行集团化、多元化、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业内专家认为,应当强化“大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并表管 理转变。具体来说,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表内表外业务内外并表,加强母子公司 上下并表。同时要警惕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不规范的网络金融业务等向银行业传染风险 的趋势。不仅要加强微观的风险防控,还要加强对行业内外风险研究,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 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下,治理银行‘不良双升’也应有‘新常态’思维和 政策。 ”王勇认为。 他提出,对符合政府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产业或项目,可考虑适当适度放松考核 条件,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得到包容性解决;反之,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1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或信贷政策并且严重违规经营的产业或项目, 管理层必须限制其发展空间, 或不允许其发展, 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则一定要加强监管,并责令银行限期整改。唯有如此,方 能从根本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有效治理银行“不良双升”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 机构加强和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新常态下信贷难题】 央行日前公布了 8 月份的主要经济活动指标,工业生产同比增速放缓至 6.9%,创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经济增长在二季度短暂复苏之后再现颓势。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转变。在过度信贷和货币 超发的狂奔猛跑之后,高投资和高储蓄的增长模式再难以为继。在急剧攀升的负债水平下, 去杠杆化成为确立新常态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高杠杆蕴藏高风险 今年 6 月底,我国总体债务水平显著上升,总债务与 GDP 之比已经达到 251%。与此 同时,我国的债务结构并不合理,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较低,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则持 续高企,债务占 GDP 的比重已超 120%,聚集了大量风险。 从行业分布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产能过剩和资本密集型行 业,如机械、造船、地产、建材、基础化工、钢铁等。这类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周期性强, 对资金成本上升的敏感性较大,利息支出负担最为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我国经济的杠杆率自 2009 年以来上升较 快,用广义债务与 GDP 的比例或 M2 与 GDP 的比例来衡量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我们 用 100 多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较高的杠杆率意味 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比较明显, 值得特别关注。 ” 当前经济增长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后果便是全社会的金融风险过分集 中于银行系统, 这种结构的失衡在经济波动时会起到推波助澜和风险共振的作用, 容易放大 风险且不利于管理部门根据经济形势及时微调。 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在日益深化的改革压力下, 对于杠杆的去留增减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见和矛盾。 各界普遍 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增长,就必须经历严厉的去杠杆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央行 紧缩信贷,降低债务总规模。然而这种去杠杆方式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在企业层 面,因为目前融资难和融资贵依然是制约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 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表示: “目前新增贷款数额依然高企, 这有国民经济总量扩大的因素,也有所谓金融深化的原因,但必须承认从宏观上看,我国的 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是过度的, 我国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是过度的。 我国应该下决心进 行去杠杆,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 ” 在杨凯生看来, 不少人对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 在认识上存在误 区。比如经常听到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确看待 银行信贷的功能和作用,办银行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办企业也应该将本求利,不能总 是希望通过做无本生意,完全靠借钱企业就能发展,就能获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也认为, 新常态下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要有12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所提升,钱要用在刀刃上。他举例说: “我记得广东为了支持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拿 出一百亿元,每年 20 亿元来支持新兴产业,结果资金有去无回,没有效果,而且容易产生 腐败。后来广东吸取教训,设立一个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团队运作,用政府引 导资金调动民间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 负债和杠杆对经济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 加杠杆意味着暂时提高 企业的偿付能力,提振实体经济。然而长此以往,就会推升企业债务风险,加大企业现金流 压力,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对于未来负债率何去何从,海通证券研究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 政府控杠杆。由于地方政府负债率快速上升,亟需通过“控增量、压存量”化解债务风险。 同时,中央政府不接受经济断崖式下跌,只接受经济缓慢下行,并希望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投资将是其主要抓手,因此缓降速要依赖于中央加杠杆。 新常态要有保有压 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 在宏观上体现为经济增速的下行和增长质量的提升, 而就微观 企业而言, 新常态则意味着其盈利不再依赖于简单规模扩张, 而是通过压缩成本和提升效率 来实现效益。 对于实体经济的信贷依赖,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新常态的 内涵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降低银行贷款。 新常态不仅要去掉旧的生产 方式,还要有新的增长方式来填补空间,单纯地去杠杆不能称之为新常态,还会导致经济下 跌,造成硬着陆。 ” 他认为,在去杠杆的同时,要有保有压,注意培育新的消费点和增长点,形成内生性的 增长方式。 “不能简单地去杠杆、去产能、去僵尸,把形势恶化当做新常态。要有更利于增 长方式转变的新的增量。 ”他说。 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分析认为, 杠杆率是内生的经济运行结果, 如果只是控制货币发 行和信用扩张,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不仅不会降低杠杆率,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 意义。控制杠杆率需要从解决经济内部的问题入手,这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而不是采用控 制一切信贷等似是而非的政策措施。 无疑, 未来我国经济将通过更多方式来去杠杆, 包括完善中国资本市场, 拓展融资渠道, 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控制过剩产能继续扩张等。【“新常态”下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常态”一词当前被人们广为传布。 我们不禁要问, “新常态”是什么?“新”在哪里?在新常态下,水泥行业面临哪些挑 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水泥行业时刻迎接挑战 国际上, “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是由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 概念。 “新常态”有很多种释义,主要被诠释为经济危机之后缓慢的恢复阶段。而如今“新 常态”在我国又被赋予新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常年保持 8%甚至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居高不下。但在包 括 2013 年在内的未来若干年,这种状况将被打破,进入一个“七上八下” (即经济增速维持 在 7%~8%之间)的年代。13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这就是中国的“新常态” :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方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 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建材行业也正处在这种“新常态”的发展轨道上。 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对于建材行业,尤其水泥行业来说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需求量减少之后,很多企业面临着断粮的危机;另一方面,危机感倒逼企 业在技术、 管理方面进行革新, 促使着我国水泥行业稳中有进地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当前, 水泥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致使行业经济效益出现快速下滑, 企业间的竞争已进入 白热化阶段, 各地价格拼杀十分惨烈, 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已经迫在 眉睫。 放眼过去,我们也许会说:中国的水泥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艰难过。水泥产能严 重过剩、市场上恶性竞争不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在这陷入谷底之际,各方都开始慌张, 水泥行业似乎连生存都岌岌可危。 目前,行业专家分析,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六大挑战。一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三是节能减排的挑战;四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挑战; 五是向水泥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挑战;六是水泥企业走向国际的挑战。 在“新常态”下,我国水泥行业必须认清现状,迎接挑战,顺应“新常态”规律,将更 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环保技术、促进管理创新上来。 与此同时,这对于我国水泥行业、企业来说,是一个凤凰盘涅的时机,将促使全行业进 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 我国水泥行业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必须要树立信心, 积极谋变, 适应新环境。 水泥行业创造“新常态” 面对水泥行业的“新常态” ,反应灵敏的企业已经着手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优化内部 管理,寻找企业的创新驱动,进入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如今,行业内已出现了很多转型升级的案例和趋势。在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海螺 水泥等为代表的大型集团的引领下,行业将会不断推动“新常态” 、创造“新常态” 。 大企业并购是大势所趋 今年 4 月 7 日, 全球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发表声明, 合并成立新 公司――拉法基豪瑞公司(简称“拉豪合并” ) 。这一世纪合并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同时,对 于深陷产能过剩困局, 并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来说, 拉豪合并或为我国水 泥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可借鉴的模式,使我们认识到,通过并购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强强 联合才是企业并购的更高级阶段。 实际上,领军企业在上半年已经纷纷走向了竞合之路。其中比较典型的合作有:中材装 备与蒙西水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海螺集团与亚洲水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河南同力 与中联水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等。 这些龙头企业之间实现了强强联手、上下游利益共享,为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推动行业 结构调整作出探索。 在刚结束不久的东北重点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研讨会上, 亚泰水泥、 北方水泥、 天瑞东北、 山水东北、冀东东北、大鹰水泥等水泥企业也为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企业深层次合作献计献 策。 他们建议实行“两个转变” :转变商业模式,由交叉销售转向交叉持股;转变兼并重组 方式,由独资兼并重组转向产权置换,实现企业加大产业集中度和市场主导能力的目标。同 时会议还专门成立了兼并重组协调小组。 争取在部分地区开展实质性合作。 这或许将在全国 范围内起到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行业兼并重组的示范性效果。14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在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中材集团、冀东水泥和华润水泥等龙头企业推动下,未来随着 行业整合进入“深水区” ,大企业并购或将出现。 服务先行 打造“制造服务业” 2014 年 8 月,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做客中央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提出把建 材行业打造成“制造服务业” 。在顺应“新常态”的基础之上,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指明 了新的方向。 将服务融入到传统制造业,打造一套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由过去单一 的由制造争取附加值到通过为客户终端做更多增值服务创造新价值。 延长了制造行业的服务 链,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就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但这不仅需要企业在制造上花功夫,更要求在服务上多动脑筋。 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的“制造服务业”主要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生产、服务以及 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不仅如此,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外包,创造和培养以自身主业为核心的 产业集群也被列入其中。 宋志平提出服务质量的提升即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集团在特种水泥方面进行研发和 投入生产实力,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将水泥分为很多种,修路、修桥、水电站、核电 站,不同地方都有适合其建造的不同品种的水泥。 不仅如此,中国建材集团还积极打开农村市场,希望以此能带动内需的发展。新型房屋 业务最具代表性,在他们的设计库里面有 3000 多种不同房屋品种供消费者选择,满足了消 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 没有哪一项事业比“水泥窑协同处置”更切合“新常态”发展趋势。 传统的水泥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与“新常态”完全不相 符合,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则完美化解了传统水泥行业污染、耗能给水泥企业生存带来的 危机。相反,正在为他们带来机遇。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金隅集团旗下的北京水泥厂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没有停止生 产的水泥企业,这就得益于其“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功能。北京水泥厂用于制造水泥的很大 一部分原料来源于城市废弃物,其中还包括 30 种危险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过水泥窑的高 温处理之后变成无毒无害的水泥,回归到城市建设之中。真正体现了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 续的发展方针。 当然,机遇不可能无故降临,这还要依托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高技术从来与高效率是 同步的。 海螺集团在其水泥窑协同处置设备车间上建了一个咖啡厅, 以彰显其水泥窑处置技 术的优越之处,创造了水泥窑协同处置下的又一个“新常态” 。 水泥窑协同处置一定会成为“新常态”下水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实际上,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其实是希望通过总结当前各行业发展的状况、规律引 发行业内外的重视。当前我国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出“新常 态”概念就是希望水泥企业冷静下来,看清前路,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式,升级技术、管理水 平,为可持续发展开道。 面对“新常态” ,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箭在弦上。 延伸阅读 经济“新常态”的定位。 “新常态” (New Normal)原本来自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 埃里安在 2008 金融危机之后创出的新名词,表示宏观经济从繁荣――衰退周期到正常的恢 复过程,即经济转型、再平衡过程。15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新常态经济在早期的日韩都有体现。 二战后, 日本、 韩国相机迎来的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GDP 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9.7%和 8.02%,但随后几十年,日本受国内石油危机、国内泡沫经 济影响,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相继遭到重创,经济增长的 GDP 纷纷回落到 4%左右的低增长水平。 1991 年~2012 年期间, 日本经济增速更是进一步回落到年均仅 0.86%。 类似于上世纪的日韩经济,中国也将迎来经济“新常态” 。但与日、韩不同的是,中国 经济受产业、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影响,在短期内将保持 7.5%的中高速增长。【适应“新常态”煤炭行业迫切解决“四大问题”】 截止 8 月份,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由年初 1 月 8 日的 610 元/吨下跌至今 8 月 6 日为 482 元 /吨, 累计下跌 128 元/吨。 鄂尔多斯动力煤价格坑口指数 5500kcal/kg 规格品由年初 1 月 7 日的 268 元/吨下跌至今 8 月 5 日为 205 元 /吨,累计下跌 63 元/吨。 在上半年煤炭价格频频下跌不止的行业格局下, 煤炭企业采取了以量补价、 降价促销等 系列性自救措施,但阶段性收效甚微,从产销基本面上根本上并不奏效,目前煤炭行业亏损 面已经扩大到 70%。 在此背景下,国家上网电价下调悬而未决的煤电联动政策已经敲定,下调幅度在 0.01 元/千瓦时左右。但是电价的下调基于当前买方市场格局较强烈的背景下,电价下调的部分 压力通过煤价来转移给煤企是弊, 基于产能极度过剩阻碍煤炭行业发展的格局下, 促进行业 去产能是利。 尽管如此,仍无法改变行业的产能过剩根本问题。为此,煤炭产业相关部门以应对煤炭 行业的持续低迷作出总量控制管控措施。 在 2014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三部委联合发布《能源行 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后,煤炭工业协会约谈 14 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并要求在下半 年压减煤炭产量 10%以上。同时,为了促进煤炭业的合理回归形成了:一是控制总量(全国 下半年煤炭产量需调减 10%以上);二是降低库存(大型煤企要在 6 月末基础上减少 50%);三是 规范煤炭进口;四是建立自律机制四项措施。 控制产能是煤炭业回归供需和价格合理区间的治本之策, 同时也是煤炭也健康可持续发 展的必经之路。去产能是行业发展明确方向,但需解决如下问题: 一、龙头企业限产减销的标杆效应 在煤炭工业协会约谈大型煤企之后,神华集团积极响应并做出 2014 年下半年将限产 5000 万吨、减销 6000 万吨限产减销明确目标。随后,中煤也将在 8 月份减产 150 万吨。 且不论大型企业限产减销的数量,以神华集团为例是集煤炭产、运、销自成一体化的煤 炭供应链企业, 限产 5000 万吨将意味着神华集团将再度释放近 5952 列铁路运力(以 8400 吨 大列为例)。无意大型企业限产减销将有力的促进行业的去产能效果,加速行业合理回归, 同时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行业标杆效应。 但是,限产减销落到实处是关键。 二、铁路户头市场化运作促进去产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 《煤炭经营监管办法》于 9 月正式实施。 《办法》要求,从 事煤炭运输的车站、 港口及其他运输企业不得利用其掌握的运力作为参与煤炭经营。 行政机 关禁止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和额外加收费用。 另据消息:铁总公司要求太原铁路局进行货运改革,取消“铁路计划” ,改称“货运需16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求”;取消煤炭发运许可“立户” ,直接在 12306 网上申请运力。 近日在煤炭工业协会约谈大型煤炭企业会议上,要求 14 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在下半年压 减煤炭产量 10%以上。而 2013 年排名前 14 的煤炭企业合计煤炭产量为 17.4 亿吨,预计 压减约 20714 大列的铁路运力。在 2014 年煤炭步入下行通道频触煤炭企业底线时,多数煤 炭企业是为了保铁路户头“配合”亏损发运。 煤炭发运取消铁路户头、实现网上申报组织方式的重大改革能更促近行业去产能。 三、地方性特色的救市政策与国家政策统一 2014 年年初至今,各产煤省市为了应对煤炭价格频频下行,抑制当地煤炭产业生产、 销售,采取了地方性特色的救市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出台 《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炭企业税费征收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 《通知》 )。 从 2014 年 7 月 1 日起,下调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和取消部分煤炭收费;此后发出《关 于进一步做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山西省继煤 20 条后, 6 月 23 日《关于印发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的通知》 ,清理实施的 5 类涉煤收 费和降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种征收标准。陕西省实施采矿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此外, 7 月 14 日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省常务会议上提出下半年试行 3 个月省内高速公路煤炭运输 减免收费政策。 地方政府频出救市政策对于降低煤炭生产企业成本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煤炭价格大幅下 行的格局下煤炭生产企业的底线再度下行, 无疑再次增加了生产企业生产的动力。 所以地方 性救市政策应该站在行业的角度, 并与国家出台的行业发展政策方向统一, 方能促进行业的 健康发展。 四、进口煤和自产煤数量“双控” 1-6 月份,全国煤炭产量为 181600 万吨,同比减少 3310 万吨,减少 1.8%;6 月份产量为 29800 万吨,环比减少 600 万吨,减少 2%。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 45146 万吨(调度数),同 比减产 4642 万吨,减少 9.3%;环比减少 1%。进口煤为 1.6 亿吨,同比增长 0.9%,6 月进口 量为 2505 万吨,环比增加 4%。 就上半年数据分析,全国和内蒙古同比减少 1.8%和 9.3%时,进口煤同比增加 0.9%;6 月份全国和内蒙古环比减少 2%和 1%时,进口煤环比增加 4%。 8 月 8 日,海关总署发布信息显示,1-7 月我国煤炭进口 18289 万吨,同比减少 2.2%。 7 月我国进口煤炭 2303 万吨,环比下降 8.06%,同比下降 19.6%。 在煤炭业产能过剩的格局下,进口煤对于产能过剩和煤价下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国内大型企业带头减产限销、 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时, 进口煤方面应该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严格控制并规范进口煤,避免其在国内煤炭业去产能同时进口煤见缝插针,再度补 足并扩大份额。【山西挑战:“新常态”下的煤炭经济如何变革】 自 9 月 1 日接替袁纯清担任山西省委书记以来,61 岁的王儒林已在山西工作了 5 天。 开会、致辞、外事活动,构成这位“新山西人”近几日的日程安排。 在山西有 7 名省部级官员相继落马之后“空降”山西,反腐是王儒林必须直面的话题。 在 9 月 3 日的山西省委常委会议上, 王儒林称将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 高压态势,并要求全省全面深刻反思腐败案件多发高发的原因。17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然而,王儒林的挑战绝不仅仅是反腐,还有低迷的山西经济。今年上半年,山西省 GDP 增速仅为 6.1%,低于全国平均增速 1.3 个百分点,位列全国倒数第三。在年初当地两会上, 当地官方设定的经济增速为 9%,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之后,官方称“实现全年达到全国平 均水平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 。 21 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王儒林的活动后发现,短短几天时间内王儒林在 3 个不同场合都 强调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调结构和转方式” 。山西省政府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 的专家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新常态一词是由中央高层提出, 山西等资源性地区省 份可能更突出一些,要适应较低的经济增速。 ” 山西的资源主要是煤炭,在全省 119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县产煤。因此,山西发展 因煤而兴,许多问题也因煤而生。目前王儒林尚未对其煤炭政策做出具体阐述,但是对其前 任的煤炭治理思路表示了肯定。在 9 月 1 日山西省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王儒林表示: “袁 纯清同志思路清晰,经验丰富,深入实际、勤奋务实,努力推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努力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保安全、惠民生;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 在袁纯清的任上,非煤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煤炭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同时,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持续降低,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0.211,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但是, 万元 GDP 能耗水平还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在经济“新长态”情形下,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去产能的平 衡将考验着山西新的主政者。 另据山西煤炭工业厅测算,山西煤炭的产能将在 2015 年将达到峰值,但是煤炭及钢铁 行业还将长期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 并由此带来的转型难题及失业难题。 对于曾经主政过农 业大省的王儒林而言,这些新的问题将会在未来几年面对。 山西经济“新常态”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资源型省份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经济高速增长。但山 西省在每次经济周期波动中振动都较大、时滞较长: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煤价滑坡, 山西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山西 GDP 出现了 30 多年唯一一次负增长;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 后,由于煤价下跌山西 2009 年的经济增速仅仅只有 5.4%,是全国唯一没有达到“保八”的 省份。 “全国经济发展好,山西的经济增速会更高;如果全国经济差,山西经济更差,经济波 动非常大。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经济的专家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中原因,有学者 研究分析称山西煤焦冶电等与煤直接相关的产业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 80%以上,其生产的 煤炭将近三分之二的销往省外, 当全国经济趋冷时, 执行原订单使山西煤企出现售价低于成 本价的情形,带动山西经济增速迅速跌落谷底;经济趋热时则反之。 2013 年在煤炭价格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山西仍然实现了 8.9%的经济增长,并未出现大 幅下滑。山西原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非煤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 率达到 43.8%,非煤产业的发展弥补了煤炭收入下滑的缺口。 ” 但是煤炭产业仍在工业增加值中仍占到一半以上。 受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 今年上 半年山西的 GDP 增速仅为 6.1%,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低于全国平均增速 1.3 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发布 1 个月后,王儒林调任山西省委书记。在山西省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山西 省委常委会议、晋商大会等三个不同场合,他都表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 “要清醒认识当前 ‘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 ”他说。 前述省政府研究中心专家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每个地方怎看,怎么做,不尽 相同。山西等资源性地区省份可能更突出一些,要适应较低的经济增速。 ”他还透露,政府 研究中心正在研究一项山西经济新常态的研究课题。18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前述社科院专家则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院里已经整理了一些山西经济基本 面的材料给新书记,也提了一些改善经济发展的意见。山西最基本的省情即为煤炭大省,在 全省 119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县产煤,占比超过 70%。山西发展因煤而兴,许多问题也 因煤而生。 据山西煤炭工业厅测算,到 2015 年,山西全省煤炭实际产能约为 11 亿吨/年,彼时山 西煤炭产能规模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加剧,科学合理调整、组织生产 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任务。 山西煤炭工业厅厅长吴永平则在 2014 年 2 月表示, 国内煤炭行业彻底告别 “黄金十年” , 煤炭价格将在一个时期内低位徘徊,煤炭行业开始步入相对微利阶段。值此行情之下,一些 煤炭及钢铁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从而引发失业, 如何调整将在未来几年考验着山西新的主 政者。 结构之变 在强调新常态的同时,王儒林也表示要突出调结构、转方式,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 益,并表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事实上,这些调整早已开始。 2009 年 4 月,山西省政府下发“10 号文件” 《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成立了以时 任省长王君为组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组,推进“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 以保障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在袁纯清上任前夕,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山 西省煤炭工业厅的数据则显示, 2008 年山西 11 户大型煤炭集团产量占全省的比重为 53.14%, 2009 年这一比例则升为 61.59% 主政山西后,袁纯清在 2010 年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和“依托煤、延伸煤和超 越煤”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在 2010 年 10 月《求是》杂志刊发的袁纯清署名文章《以 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一文中得以具体体现。 具体实现路径则是,在煤炭本身的高效绿色安全发展基础上,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 力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 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 袁纯清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安全生产方面,山西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 2010 年的 0.188 降至 2013 年的 0.0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0.211。但山西煤炭工业厅认为,虽然煤矿安 全形势明显好转,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水等自然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特别是资源整 合后改造建设矿井数量较多,地质资料不详,煤矿安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形势严峻,压力 增大。山西另一指标万元能耗则远高全国。安全生产和减排都是山西新书记面临的难题。 。 最为重要的是,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效果。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年 3 年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 23.67%,高于煤炭工业近 9 个百分点。同时,山 西原煤外运的比例由 2010 年 69.1%降至 2013 年的 64%。 “外运占比减少,固然有市场的因素,也和山西以煤为基的政策相关,更多的煤炭留在 省内用于延伸煤炭产业链。 ”前述社科院专家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是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 并不能在短期调整过来。 ”汾渭能源煤炭市场分析师王旭峰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 (以煤为基)短时间内变化不大,但是长期来看,能源结构变革,不能简单地以煤为基, 第三产业也要发展。 ”19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新常态下的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 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重新认知中国经济。 新一届党中央集体的经济思路正逐步明晰, 经济顶层思路雏形已现。 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 中国政府该如何协调与市场的关 系?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家和投资家们如何为企业找寻新的发展动力? 林毅夫 中国从 2008 年开始还有 20 年增长 8%的潜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平均 9.8%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持续到 2011 年,新常态下,增长率 被往下调,2011 年一季度以后每季度都在下滑――我们确实有结构化问题,但是经济下滑 主要是外部环境因素。个人认为,今年可以 GDP 增速达到 7.5%左右的目标。 我们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会疲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 级、基础设施和城市化的投资、政府财政赤字小、民间储蓄大、4 万亿的外汇储备,这些使 得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经济措施对经济进行微刺激。 我相信,中国从 2008 年开始还有 20 年增长 8%的潜力。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考虑 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和当前经济,我认为,今年到“十三五”期间应该是 7%到 7.5%的 增长率,在这里面,金融风险是可控的。 企业的机会有二:一是,海外并购,在制造业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产业升级的重 要性;二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国外的机会,通过转移到工资水平低的地方来获得 利润。这不光是越南柬埔寨等地,中国经济体量很大,必须看得更远。这样的地方在非洲, 非洲有十亿劳动力, 是全世界工资水平最低的地方, 也只有非洲才能承接中国这么大的体量。 马蔚华 新常态背后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改变 新常态首先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增长了, 这不简单是一个数字概念, 背后更多的是经济 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的改变。我认为“老常态”也没有必要去追求,新加 坡财长曾经对我说过很震撼我的话: “你们的高速增长令人瞩目, 但是对我来说没什么挑战。 ” 所以,即使是 7%的增长,也应该是有技术含量、有竞争力的增长,这并不简单。 中国经济增长,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超过了投资资本,对外投资增长超过 外资流入速度,成为净资本输出的国家。但是客观地说,中国还处于“走出去”的初期, (总 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并且不平衡,海外并购多在亚洲,产业则集中在资源、制造 业、贸易等;水土不服,缺乏跨国经营的能力;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五十。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很大: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非常希望 资本流入;再工业化,西方再次重视实体经济;新兴市场也需要外围的资本。 我对企业的三点忠告:第一,要有清晰的战略,不是单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 要和本土的企业一致,1+1 大于 2,并且坚定不移;第二,要抓住目标实体;第三,并购以 后的整合,这是所有环节最重要的。这些不是理论问题,都是实际问题。 夏华: 好企业要有造物、造势、造人的能力 做品牌的人在这个时代应该守得住,好企业永远有自己的标准。首先要有造物的能力, 这里不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是能够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Burberry 的 CEO 曾经跟我说:20 安邦信息检索服务我们一直站在时尚前端不被潮流所束缚; 我们一直在变化, 消费者却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的品 牌。这两句话让我挺震撼的,这才是极致的造物能力,只要企业能做到这样就能一直站在时 代的前端不被淘汰。 这个时代是练内功最好的时代, 不用天天去关心全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管理一个企业,谁需要知道什么很重要,知道自己做什么非常重要。第二,企业要有造势的 能力。第三,企业还要有造人的能力,一个好企业有一个好的氛围,让一个平凡的人成为英 雄。 冯仑: 房地产业的新常态是面向客户和市场去调整商业模式 市场在不停变化,用时下的话倒过来说就是“昨天你让我高攀不起,今天我对你爱答不 理” ,现在客户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市场变化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的行为、判断、战 略路径都要变化。 从企业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和“长个”相比,全面发展是新常态,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不光考虑规模、速度、 营业额,更要考虑产品服务线,包括经营模式、商务住宅的各种业态。 第二,如果说过去是快乐,今天就是“痛并快乐着” ,前者是无忧无虑的儿童状态,后 者才是成人状态。 这个行业就不再是简单的业绩一直发布喜报的日子, 而是由长期发展带来 的思考,是转型和重新出发的一个市场。 第三,商业模式的变化,过去的开发模式是制造业的模式,竞争的重点是比谁成本低、 规模大、速度快,今后是由这种模式转化为以营运为核心带动开发的模式,也就是原来的不 动产商业模式从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而服务业又带来了营运、金融、互联网三种模式。 最后,以前我们是干力气活,今后是手艺活,制造业是力气活,服务业是手艺活,以前 挣利润,今后挣小费。今后的地产公司如果在资产管理营运上面没有巨大的能力,就将沦为 一个建筑公司。以前地产商在话语权里有一定力量,今后地产商将退出主流话语,少说话。 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房地产行业来说,所谓新常态,就是面向客户和市场去调整我 们的商业模式,改变增长方法,在社会中调整企业家的角色,虽然痛并快乐着,但是我们生 命力很持久,我们仍然在痛苦中闪耀能量。 华生: 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已经增长了三十多年,以后的经济还是看好,还是有潜力,但是潜力发挥不出 来也没有用,应对的挑战还是很尖锐,因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的增长可以说四轮驱动, 第一是靠对外开放, 开放的意义绝对不亚于 改革的意义,现在早期的落差带来的后发优势已经大大缩小,负面因素不断增加。第二是靠 市场化,以及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私有化。但是三十五年前提的第一步政企分开都没有做到。 第三是靠农村包产到户焕发活力, 在此基础上城市改革, 没想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