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去解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常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经济“新常态”舆情分析
14:05:58 来源: 红网舆情中心 浏览:2272
  【编者按】  经济发展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一次的“新”又新在哪里呢?中国是否从此告别了高增长?中国经济将依赖什么来维持“新常态”?“新常态”下,改革与宏观调控并存,各界舆论众说纷纭。  【舆情概述】  12月11日,为期3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随着中央经济会议结束后,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下成为一个“热词”。多方专家和媒体还在持续发声,“经济新常态”也引发了民众的舆论热议。截止到12月15日17:04,百度搜索相关新闻已经达到1350000篇,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不断更新。      【媒体热议】  (一)全面适应银行业发展新常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经济日报》:《中国银监会:全面适应银行业发展新常态》  观点辑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中国银监会迅速召开党委会,传达会议精神并提出明确要求:全面适应银行业发展新常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化解风险的体制机制,推进深化银行业改革,积极推进银行业法治建设。  (二)旧模式下的中国“自行车经济”,正在大步进入能够爬坡过坎“多轮驱动”的新常态  《t望》新闻周刊:《“多轮驱动”中国经济新常态专家:需加快改革步伐》  观点辑录:“面对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不能被动适应,而应积极引领,有所作为。”采访中,专家们强调,此次会议中央对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不仅有助于全社会理性、客观地认识新常态,同时也表明了中央将继续依靠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坚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鲜明态度。  (三)调整经济结构,早日突破“中国制造”瓶颈  《上海证券报》:《专家热议经济新常态海外投资需有更多新思路》  观点辑录:近期“丝路”经济概念的兴起,也将显著推动中国在对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的一系列投资和融资安排。未来几年,以往被全球广泛熟知的“中国制造”的旧形象,将被“中国投资”这一新概念替代。同时,业内也对上述举措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消耗过剩产能的效用,寄予厚望。  (四)转换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在“新常态”中趋利避害  中国经济网:《社科院解读工业经济新常态:速度趋缓、结构趋优》  观点辑录:中国工业经济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在步入工业经济“新常态”过程中,为了避免工业增长“失速风险”和工业结构“失衡风险”,必须转换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新动力。  (五)201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  新浪财经:《2015年中国经济全面新常态》  观点辑录:201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保持政策连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二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正式告别GDP崇拜。2015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式告别GDP增速持续维持在8%左右的阶段,预计在2015年底,我国经济增速将比目前低1个百分点左右,这就需要中央高层合理制定经济预期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  (六)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论”,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的新成就、新亮点和新变化的实际  央视财经频道:推出《大使看中国经济》用外眼看中国经济“新常态”系列节目。  观点辑录:凸显外国大使坚信中国经济是好的,令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论”不攻自破;聚焦中国经济的辐射作用,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合作给予高度评价;聚焦对华经贸往来,欢迎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输出。  (七)“新常态”是一个明晰信号:政府仍将对推出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持审慎态度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新常态”意指接受中国经济今日现实》  观点辑录:谈论新常态是一个明晰的信号,说明政府仍将对推出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持审慎态度。虽然中国央行看似可能进一步降息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下调空间也将是有限的。这将有利于政府清理堆积在经济内部的坏账。新常态应该不难适应。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专家剖析】  (一)必须要有一个稳定、适宜的增长速度,才有利于有效化解相关矛盾和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做支撑,市场出现全面萎缩,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调结构就是纸上谈兵。改革不能光说不练,而要落到实处。不仅是明年的工作,甚至未来几年一定要根据阶段性发展特征、根据内在经济规律,来确定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落实。  (二)利用好减速时期,进行最为积极的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在经济减速期往往会出现一种所谓的清洁机制期,其实质就是利用好减速时期进行最为积极的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需要利用减速压力推动全面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规避潜在风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大众创业,实现创新驱动,以期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挖掘出发展潜能,如此就能引领中国经济走向高效均衡的新常态。  (三)循序渐进调方向,产能过剩需重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孙学工:我国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是大方向,但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循序渐进。”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风险累积,调结构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忽视保持一定增速的重要意义。  (四)变指定性计划为预测性目标,力求实现经济”新常态“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建议:对于讨论较多的如何实现经济“新常态”,,期望明年三月政府发布的GDP目标是预测性指标、而非指定性计划,“到6月份,可以再度发布GDP修正性预测指标”。同时,对于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单位GDP能耗等给予硬性规定。  (五)不断完善机制机制,弥补强调改革“顶层设计”的弊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然: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从超常态过渡到新常态。中国改革进展与社会需要间仍存在较大落差,究其原因,在于决策者一再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未建立有效的重大公共政策的讨论、辩论机制,改革仍受制于利益集团。  (六)中国经济有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重要表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艰难推进、国际经济领域中中国要素的提升,将是经济“新常态”的突出表现。  (七)在“阵痛期”中树立危机意识,重视此前积累的问题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阵痛期”,必须解决此前快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各问题,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速是一种较高的速度,而不是超高的速度”。  (八)央行即将出台新举措,货币政策理论将会调整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中国央行正悄悄在资产端做许多工作,如降低外汇资产币种,这也许意味着货币政策理论在重新塑造,新的调控工具会出现。  (九)坚持改革,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国际背景:“大稳定时代”结束,进入新常态不是突发的,而是很多导致危机的因素在大稳定的光环下被掩盖了,现在唯有坚持改革才能应对新形势。  【相关领域行业大v展望】  (一)互联网多元态势助力未来经济发展  日前举行的G20会议期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发展引发关注。腾讯刘胜义表示,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将再次影响中国人的社交、购物、娱乐、支付和投资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在融合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助力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预期海外投资发展潜力巨大  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说“2014年是中国海外投资标志性一年,根据商务部预期,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将达1200亿美元,资本流出大于流入。”,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还有政府减少对境外投资审批等,都将对海外投资形成支持。招商局集团原董事长秦晓提出,海外投资仍存在“散、小、乱”以及基础设施规模不大等特征,但预期发展潜力巨大。  (三)进一步放款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财政部原副部长金立群建议,“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在推动海外投资方面需要有更多思路,比如对于海外投资资金不要设置太多限制。”在海外投资过程中,要淡化国企、民企的区分,而中国企业海外遇到的一些歧视性问题,需要通过国家间高层双边对话来解决。  (四)向改革要红利已成为共识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坛上表示,现在讨论变革,宏观说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速时代,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也意味着经济活动增长内涵发出改变,这是中国新常态。在这背景下,向改革要红利成为共识。  (五)中国短期仍有两次降息新常态思路明朗化  花旗称,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新周期”,短期房地产市场是最大风险,因此认为降息比“降准”更有效,预期由现在起至明年上半年仍有两次减息,且对称降息比不对称降息机会更大。预计明年GDP增长6.9%,略低于7%的官方目标。  (六)预计2015中国经济增速6.8%硬着陆风险犹存  瑞银在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透视: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2015-16年展望》研究报告中认为,2015年,房地产下滑将拖累经济,使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到6.8%,同时通缩压力增大使央行进一步降息,人民币小幅贬值。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政府宣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七)2014的房地产才是“正常态”  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演讲主题是中国房地产业的“新常态”。王健林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今年进入“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当中最大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也显然进入了“新常态”,此前的年份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年份。  【世界驻华大使回应外媒】  (一)中国经济发展调整空间大,在未来充满活力  外媒: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下,外界普遍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下调?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中国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必须以经济放缓为代价。他坚信中国经济是好的,增速不会低于7%,中国领导人手里仍有富足的政策调整空间。  南非驻华大使兰加: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  新西兰驻华大使伍开文:今年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虽然中国面临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复杂挑战,他对中国经济依然充满信心。  外媒: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人口红利已逐渐释放殆尽、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困难的时期?  秘鲁驻华大使胡安?卡普纳伊:中国的中产阶级将不断壮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市场将依然充满活力。”  (二)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南非大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中国经济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非洲国家也需要进行相似的改革调整,中国的经验十分宝贵。希望把自身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  新西兰大使伍开文:中国领导人的这一伟大设想将有利于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新丝绸之路地图把亚太地区内部更好连接起来,甚至把亚太和世界连接,这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的驱动力,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三)扩宽贸易发展,促进融资流动  南非大使:欢迎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参与即将启动的南非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的开发项目中。  巴西大使雷昂:中国对巴西投资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几年之内中国必将成为巴西最大的投资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中国新一届政府“高铁外交”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巴西、南非等国大使:希望寻求与中国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  秘鲁大使卡普纳伊:中国参与建设的两洋铁路将会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工程。  【舆情特点分析】  (一)舆情持续时间较长,不断升温升级  正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所说,“5月份首次提出,7月份再次强调,11月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简要作出定义,而此次会议不仅作出系统归纳,还将其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态势的大幕正式拉开。”经济“新常态”早在5月份就被提出,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开展再度被“引爆”,形成较长的舆情链条。  (二)主流媒体争先报道,有利于实现正确舆论导向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因而此次舆情事件许多主流媒体”重拳出击“。通过对各大媒体的监测和查询可以发现:央视、《经济日报》、《上海证券报》等主流权威媒体对经济”新常态“的报道不断跟进,相关报道处于新闻搜索的焦点;媒体的专业性和主流性在第一时间保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外界舆论呼声一片,西方媒体关注度高&&&&&&& 不论是某些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等外媒的相关报道,都可以看出这次外媒对中国经济的高度关注。当越来越多的外界媒体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外界舆论效应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四)相关回应迅速及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不论是对西方媒体的“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的回应,还是对相关报道问题的提出,相关部门和各大媒体都作出了迅速全面的回应。央视特别录制《大使看中国经济》系列报道通过采访一些世界大使,突出外国人眼中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美好前景;对于某些媒体和网民对于经济“新常态”发出的疑问,主流媒体和相关部门诚邀权威专家对相关问题作出解答,在国内外都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经济”新常态“引发多方讨论,形成经济领域各个舆论场  多方行业引导者在此次舆情事件中衍生对本行业的思考和展望,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等行业大咖站在本行业的角度对“新形态”进行解读,互联网、房地产、外资等词汇的“新变革”,也随着“新常态”舆论成为热词。  (六)专家发声不断,形成几个舆论聚焦点  许多权威专家密切关注经济“新常态”,不论是对相关政策的解读,还是对某些问题的释疑,却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改革“,”不能忽视原来积累的一些问题“等判断达成一致;专家舆论场形成”繁而不杂”,“多而有序”的特点,从宏观上解读了“新常态”的导向。  (七)舆情事件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对未来经济将有深远影响  此次舆情事件具有前瞻性和延展性,正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孙学工所说,“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改革也将从方案准备期迈入落地攻坚期。会议对新常态的判断,说明经过了一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已不是在被动地适应新常态,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始更多地主动引领新常态。”“新常态”的提出和践行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更多的是符合实际的意义,在不同的舆论声音的交织中,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链接】  图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来源:华夏能源网    文/张虹蕾
近来的网络舆论场延续着过去的热闹、活
友情链接:&&&新闻热线:021-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原标题: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时隔半年,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该指出,新一届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习近平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选择。
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宏观政策。
首先,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将要面临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5月份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第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四:一是刺激依赖症;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日 09:4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时隔半年,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该指出,新一届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习近平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选择。
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宏观政策。
首先,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将要面临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5月份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第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四:一是刺激依赖症;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