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与天然气区别和可燃冰区别,可燃冰是新能源吗

, , UNCATEGORIZED
别闹了,可燃冰根本不算清洁能源!
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真的是这样吗?别想得太简单了。
【无所不能&文|庞名立】在可燃冰上点火,马上可以看见可爱的蓝幽幽火苗在跳动,这是可燃冰释放出的天然气在燃烧。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体积高达160至170立方米的天然气。科学家断定,可燃冰资源量大得惊人,是化石燃料储量的两倍以上。
于是媒体展开宣传攻势:可燃冰被视为21世纪新型的绿色的高效的能源,储量可供人类使用约1000年。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真的是这样吗?别想得太简单了。
可燃冰从哪里来?
地球已有约46亿年历史,人类诞生才在500万年前。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36亿年前,天空是那么蓝,水是那么绿,海洋已经有生命活动,生长、繁殖、死亡,周而复始,死亡残体像海洋雪(marine snow)一样飘落到海底,残体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逐步分解为甲烷,甲烷与低温海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s,NGH),即可燃冰。那时地下没有埋藏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当然更不会有人类。因此,完全可以相信,海洋可燃冰数量之巨大,估计可燃冰有10000Gt(1Gt=10亿吨)有机碳,而化石燃料(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只有5000 Gt。
可燃冰有多少?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隶属的一个组织&水合物能源国际 (Hydrate Energy International ,HEI,http://www.)评价了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这个分析说明,全球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集中在砂体,并含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在砂体中的地质资源量为122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中国为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球总量的0.4%,但中国于2005年估计,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发现相当于两个大庆的油气储量;2009年,祁连山南麓又发现了相当于7个大庆的可燃冰储量。估计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为35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38.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1 吨油当量&1111 立方米天然气)。各自对资源量的估计相差甚远,完全允许的,资源量不是可采储量,各自按各自的方法估计,开采出来才是真本事。
其实,中国可燃冰少也有道理,在2.7亿年以前,全球大陆连成一片,称为盘古大陆(pangea,泛大陆),那时打的就可以去美国了,后来大陆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就得打飞的去美国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是新生的,估计应该少些。千万不要听见页岩气中国丰富就高兴,可燃冰中国少就说人家的数据错了,一切以可采储量数据论英雄。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
天然气水合物是海底海床细菌以动植物遗骸为食物,在此过程中产生甲烷,经过海底水压长期加压沉积而成。因其外观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的冰块状,在常温常压会分解成水和可燃的甲烷气体,又被称为&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
⑴ 温度不能太高。海底的温度在2~4℃,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
⑵ 压力要足够大。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水合物。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就越大,天然气水合物就越稳定;
⑶ 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天然气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温度、压力及气&水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制约着气体水合物仅分布在岩石圈的浅部,地表以下不超过~3000米的范围内。在全球最有可能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区域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斜坡。
为什么开采这么难?
海洋极为丰富的可燃冰给人们极大的兴奋,但是开采很难,就像嘴巴前面挂块肥肉,想吃却吃不到,为什么呢?
天然气开采的难易程度依次为常规天然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其原因是孔隙和基质渗透率不一样,常规天然气储集层的孔隙>10 %、基质渗透率10~1000mD(毫达西),只要井筒伸到储集层,天然气就一路欢歌涌向井筒;页岩气表现就差些,非要裂缝所到之处才慢慢溢出,所以采收率很低。可燃冰基本上没有孔隙,只是表面的天然气才懒洋洋逸出,采出率更低了。
可燃冰的开采与其他天然气不同,不能酸化压裂打开裂缝,可燃冰开采有独特的方法,从图2可以看出,只要温度增加或压力降低,就可以释放出天然气。
目前,从天然气水合物中提取天然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⑴ 热激发法。热激发法是将水蒸气、热水、热盐水或其它热流体泵入水合物地层,也可采用开采重油时使用的火驱法或利用钻柱加热器。其缺点是造成大量的热损失,效率很低。特别是在永久冻土区,即使利用绝热管道,永冻层也会降低传递给储集层的有效热量。
⑵ 化学药剂激发法。有些化学药剂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可以改变水合物形成的相平衡条件,降低水合物稳定温度。将上述化学药剂泵入水合物层内,就会引起水合物的分解。此法较热激发法作用缓慢,且费用太昂贵。在海洋中由于水合物的压力较高,因而不宜采用此法。
⑶ 减压法。通过降低压力来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相平衡曲线移动,从而达到促使水合物分解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在水合物层下的游离气聚集层中,&降低&天然气压力或形成一个天然气&囊&(由热激发或化学药剂的作用人为形成),使与天然气接触的水合物变得不稳定并且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开采水合物层下的游离气是降低储层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外,通过调节天然气的提取速度可以达到控制储层压力的目的,进而达到控制水合物分解的效果。减压法的优点是不需要昂贵的连续激发,但只使用减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速度很慢。 目前,还找不到其他先进的方法了。
从媒体可以看到&日本在世界上首次开采出海底可燃冰&,那是忽悠人的,不外乎是减压法,开采成本极高,都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工业化。2013年初,曾有&可燃冰技术突破让日本激动&的报道,现在没有发现继续激动了。
目前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水合物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喷射。
可燃冰引发地质灾难&&&&&&&&&&&&&&&&&&&&&&&&&&
开采可燃冰如果付出的能量还不抵获得的能量,开采可燃冰就没有经济价值了。热激发法只是在冰表面缓慢融化,付出的热量太多;化学药剂激发法污染环境太严重,把鱼喂得醉醺醺,当然不允许。只剩下减压法了,虽然可取,但成本高生产速度缓慢。
更糟糕的是,可燃冰开采可能引发地质灾难。地质灾难是指开采可燃冰时,当其地层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时,可燃冰将由固体变成气体从地层中释放出来,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灾害。
有种假说叫做&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这个假说是指大海温度上升和/或海平面下降触发了蕴藏在海底和冻土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它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发射。
&可燃冰喷射假说&提出,当发生&喷射&时,可能导致在人类的寿命时间尺度内会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
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全球的灾难,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要轻易否认它是错的,研究者的确担心潜伏在海洋底部的甲烷爆炸,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⑴& /listplay/VRgG4oE_PqM/iawWG7wLVV4.html&lvt=& 或
⑵& /listplay/VRgG4oE_PqM/iawWG7wLVV4.html
虽然笔者不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但无法证明地球史是否发生过。人类在宇宙中还不如我们看一只蚂蚁,任何有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都得关注。地质伤害总得注意吧!
若可燃冰层位于陆缘大陆斜坡,则有可能造成海床崩塌或滑移等地质灾害,所伴随的大量天然气逸出海床进入水中,甚至进入大气圈;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到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即使可燃冰矿藏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进入大气,使地球升温更快速;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很困难,至今尚无非常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若一旦发生喷射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船翻;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能导致大陆斜坡发生海底滑坡(submarine slide),对各种海底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可燃冰不是清洁能源
几乎所有媒体、名人报告都把天然气视为清洁能源,道理很简单,因为燃烧时只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不像柴薪或煤炭,把环境搞脏了,烧饭的大嫂也是这么看的。当然,页岩气、可燃冰也搭顺风车,自然而然也成了清洁能源了。
可燃冰约在36亿年前,在海洋开始出现了,而原煤在3亿年前才有,也就是说,可燃冰是化石燃料的老祖宗。可燃冰燃烧虽然排放&清洁&的二氧化碳和水,但仍然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可燃冰是一种新型、绿色、清洁能源,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之一&的说法是不实之词。
也可以从媒体看见&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或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开发&。什么是先进技术?不外乎是减压法,目前尚不能应用于商业性开采,人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
从经济学谈商业性开发,经常遇见一个词,叫做投入产出。投入多产出少,这个阶段称为探索性阶段,是一个产品商业化的必经阶段;如果投入少产出多,就是可以赚钱了,这就是商业性生产。页岩气或可燃冰在不需要政府补贴的情况下,采得出,卖得掉,不影响环境,就是商业性生产。任何提出某某年生产多少亿立方米,都不能认定为商业性生产。
能源发展是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但是这个过程缓慢而长期,因此,在清洁能源尚不能替代化石燃料之时,在油价高位运行之时,必然热衷于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但不可忽视非常规油气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可燃冰完全可以开发1000年,但是一旦清洁能源开发成本降低,快速取代化石燃料之时,可燃冰开发将逐步失去价值。
【无所不能特约作者,庞名立,曾在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和中国石油(四川)工作】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首发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无所不能&(caixinenergy)观点和立场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曾在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和中石油(四川)工作。著有多本石油和天然气书籍。
作者其他文章:
微信公众号
caixinenergy
关于我们:
无所不能,财新传媒旗下新媒体实验群的服务性资讯项目。探寻科技、互联网如何改变能源行业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催生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是“能豆君”。我们提供最有趣的能源内参。
版权声明: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公网安备47可燃冰属于什么能源?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可燃冰属于什么能源?
清洁或一次性能源==
要详细点的
清洁能源,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知道这就行了。
采纳率:26%
清洁能源,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可燃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可燃冰是清洁能源 还是化石能源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可燃冰是清洁能源 还是化石能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燃冰属于清洁能源的。不是化石的e是可再生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陆基及海沟中。全球99%的可燃冰存在于海底的可燃冰稳定带之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图”表示了可燃冰生成的水深-温度-压力的关系。清洁能源是指再生能源和核能、硫化氢等均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但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 清洁能源与化石燃料区别于二氧化碳的排放,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而化石燃料燃烧时。天然气组分如甲烷、乙烷,但储量极为丰富,可燃冰是未被人类利用的新能源,但被吹成高效的清洁能源,那就过分了。可燃冰只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有致密天然气,或在1万5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淹没过去的离岸残留的冻土带,这些因素制约着可燃冰仅分布于岩石圈的浅部,地表以下不超过2000米的范围内,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煤层气。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笼形结晶化合物,可燃冰存在于大陆架边缘、页岩气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非天然气储层级别越低,就意味着渗透率降低,开采程度越困难。这种低渗透气藏的渗透率按照: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的顺序递降;其储量却按此顺序增加、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几乎没有一篇文章不贴上“可燃冰是清洁能源”的标签。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带和世界范围内的海底、陆坡,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气候变暖。天然气水合物是笼形包合物的一种。它是在一定条件(即合适的温度,因其遇火即可燃烧,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可用化学式M·nH2O来表示,其中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似冰状的、非化学计量的、压力及气-水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比高渗透的常规天然气藏丰富得多。而可燃冰广泛分布在海底,虽然开采难度远比前三者难,通常又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全球范围内、陆上冻土带。可燃冰也可以从沉积物之下开采,如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自然界中可燃冰的稳定性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水越深,水压力越大,可燃冰越利于生成、丙烷、丁烷等同系物以及二氧化碳、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当今世界对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消耗巨大,而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越采越少。有专家估计,目前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可燃冰:唤醒的新能源
  当今世界对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消耗巨大,而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越采越少。有专家估计,目前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大致还可以用40年,天然气资源还可以用70年,煤炭资源还可以用190年。 中国论文网 /3/view-4918569.htm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非常不合理,煤炭占70%,石油占19%,天然气占5%,新能源仅占6%。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紧箍咒”,我国未来的煤炭需求将呈下降趋势,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57%和32%,煤炭对外依存度也达到8.13%。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所以,开发新型的清洁替代能源势在必行。   国土资源部日宣布,当年6月~9月间,我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俗称“可燃冰”。一旦投入商业开发,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水深600~1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中,上层厚度15米,下层厚度30米,自然产状呈层状、块状、结核状、脉状等多种类型,肉眼可辨。最大特点是,样品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控制储量折算成天然气为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目前在国际上也非常罕见。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称:“常规天然气世界上的储量是430万亿立方,页岩气是187万亿立方,煤层气是260万亿立方。它们加起来,还没有达到1000万亿立方的总值。”   据了解,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这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车长波说:“我们多么希望未来天然气的消费总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善我们的能源结构,治理我们的大气污染和雾霾。”   从战略意义和巨大经济价值出发,一个深入开展可燃冰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各国都在期待着这种未来新能源早日造福人类。   资源储量丰富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压力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内含笼形空隙的晶体,颜色呈乳白色,不透明,看上去像普通的冰块,但并不是冰,准确地说有些像酒精块。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甲烷占80%至99.9%,点火就可燃烧,因此又形象地称它为“可燃冰”、“易燃冰”、“气冰”或“固体瓦斯”。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进表示,经过实验我们得知,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其能量密度是煤和黑色页岩的10倍左右,而且在燃烧以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等要小得多,是一种能量密度高的环保能源。   “可燃冰”大多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迄今世界上已探明的“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贮量的2倍左右。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达400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全球现已累计发现超过230个可燃冰矿区。有专家估计,仅全球海底“可燃冰”资源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据悉,在日本附近海域分布广泛的可燃冰,埋藏量足够日本使用100年。   根据地质条件分析,墨西哥湾、西非、北冰洋、日本海、南海、东海、青藏高原地区可燃冰储量丰富。2004年中德联合科考队的“太阳号”考察船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碳酸盐结壳,面积达430平方公里。2009年夏,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据推测,南海“可燃冰”存储量约相当于680亿吨石油,此外,青海省也发现相当于350亿吨石油储量的“可燃冰”。国土资源部准备将调查对象扩大至国内全部区域和周边海域。专家估计,我国“可燃冰”的资源储量接近于我国常规石油资源量,约是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台湾西南陆坡、南沙海槽、冲绳海槽海底可能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以满足我国今后数百年的能源需求。   大国争相探究   储量丰富的“可燃冰”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能源,也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目前,全球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巴西等国都从能源储备战略角度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工作。它们将此作为政府行为,投入巨资,相继开展了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调查研究和资源评价。   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藏——麦索亚哈气田,这成为全球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商业性开采的气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又通过海底表层取样和地震调查相继在黑海、里海、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等水域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并进行了区域评价。   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此后,以美国为首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及其后续的大洋钻探计划(ODP),相继在中美洲海沟陆坡、太平洋秘鲁海沟陆坡、大西洋布莱克洋脊、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北部海域、北海、日本近海、北大西洋的斯瓦尔巴尔特陆坡、尼日利亚近海等地点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1998年,美国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日本陆上资源匮乏,约95%的能源需从国外进口,于是日本近海的天然气水合物就成为“关注”的对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对可燃冰进行研究,政府重视,大量投入,目前勘探、开采试验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去年3月12日,日本大张旗鼓地宣称发现了“最大新型能源”的消息:日本经济产业省称,由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公司领导的实验小组当天从爱知县附近深海的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随后,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公司也表示,“争取在2019年3月前将可燃冰技术投入使用,并期望届时带来一种较为洁净的能源供应。”
  中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勘查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海底可燃冰的勘探;1999年起,国土资源部设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并先后在南海海域和祁连山冻土带钻获实物样品;2011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新的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   这些年,我国对可燃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第一,证实了我国南海存在可燃冰资源,发现了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资源有利开发区,评价了该区域可燃冰资源的潜力,并确定了东沙、神狐两个可燃冰重点目标;第二,陆域勘察可燃冰资源取得重大进展,证实了在我国广阔冻土区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第三,有了较强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以及技术准备。   日凌晨,中国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获悉,日,“祁连山及邻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项目组时隔两年后再次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DK-9科学钻探试验井中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此次钻获的样品主要产于细砂岩及泥岩、油页岩裂隙中,位于188.20米~209.45米区间,单层厚度超过20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栾锡武表示,我国可燃冰开发目前仍处于调查实验阶段,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的可燃冰勘查投入体系。中国科学院于2004年组建了 “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涉及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物性测试、开采模拟、成藏机理、资源评价等领域。   日前传出消息,依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科学家历时5年艰苦努力,首次建立起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系统理论,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今年1月,这一名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的973科研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重点围绕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动力学、成藏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可燃冰何时才能投入商业开发备受关注。车长波去年底透露,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国家规划部署要求,未来做好三项主要工作:加快可燃冰勘查评价和重点靶区钻探取芯工作;开展可燃冰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等理论研究;加大可燃冰试开采及环境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可燃冰开发利用,为提高中国清洁能源保障程度努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张海啟预计:“我国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核心技术,大约再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能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多重难题待解   查清深藏海底或陆域深处的可燃冰储量绝非易事,进行商业开采更加艰难。   中国海洋局主办的《中国海洋报》去年4月评论称,“可燃冰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资源量还不明确,也缺乏安全环保的开采技术,这是目前可燃冰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全球可燃冰的勘探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认识存在不足,对地质构造的负面影响约束可燃冰开发进程。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处于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前沿。可燃冰易探难采,开采面临环境污染、地层坍塌甚至诱发地震和储运不便等问题。   栾锡武介绍说,水合物的开采比油气的开采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水合物在海底以下沉积层中是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同时,水合物对温度、压力条件非常敏感,温度、压力条件改变以后很容易气化,不像煤、原油那样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如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甚至形成海洋地质灾害。所以很难采用挖煤的方法对水合物进行开采,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   另外,甲烷水合物开采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甲烷气体的释放。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如果开采不当,甲烷气从水合物中溢出而不能被很好收集利用,那么它就可能会扩散到大气中,增强温室效应,影响气候变化。   目前各国常见的开采技术包括降压开采法、注热开采法、置换法等,日本2013年采用降压法成功提取出甲烷,开采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是最有前景的一种技术。专家认为,从可燃冰中成功分离出甲烷气体是技术上的突破,至于商业化开采,还有很大的距离。   加拿大2001年通过注热开采法首次生产出燃气,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超过产出的气体;置换法开采速度慢;注入试剂法成本偏贵,这些方法的研究较少。   此外,开采成本巨大也制约着可燃冰的商业化运作。据日本推算,采用减压法开发成本相当于日本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价格的2倍,随规模及技术进步成本有望下降70%以上。   美国能源部资料显示,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相当于每立方米天然气的成本在1美元以上,远高于页岩气。未来可燃冰开采成本的下降有赖于油藏特征的认识和工艺的成熟程度。   “可燃冰”开发利用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商业化开采尚需时日。海上可燃冰开采至少要等到30年后,而陆上可燃冰开采也需等到10-15年以后。   “环境问题不可不考虑,技术突破确实也是难题。具体而言,如果真的确定将可燃冰作为能替代石油的战略资源,那么,中国就要加强自己的技术储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未来要着力了解的方向。”   栾锡武也表示,茫茫大海,广阔海域,要找到埋在海底的可燃冰,必须得有先进的海底探测技术和设备,我国从2000年以后才进行技术的跟踪,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海洋技术,我国还很欠缺,而国外对我们采取技术封锁。所以,发展自主创新的先进的海洋技术是勘探可燃冰的必要之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页岩气和可燃冰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