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偷家长的钱怎么办钱偷了,孩子偷家长的钱怎么办要去银行查,有什么办法可以躲过

新闻热线:010-&&&010-
“熊孩子”偷玩游戏消费上万元 父母是否有权要求退款
资料图。&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熊孩子”又闯祸了。据《武汉晚报》报道,今年3月,一名10岁男童用妈妈手机玩游戏,偷偷绑定家长银行卡买装备,因怕被家长发现,还屏蔽了银行服务号码,短短34天的时间,花费58000多元。类似的事件早在去年就开始见诸报端,今年以来更加频繁,并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拿父母的手机玩游戏、暗自记下父母的微信支付密码、趁父母不注意时往游戏中充值、再偷偷删去父母手机接到的银行卡消费通知……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模式都是相似的,而其中的“熊孩子”,年龄往往只有10岁左右。“在这些事件中,父母都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其中有的父母坚持向游戏运营方要求退款,也有的父母咨询了我之后就放弃了。”赵良善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赵良善是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他曾代理过多起父母起诉游戏公司,要求返还未成年子女游戏充值款的案件。2016年10月份,临潼一名11岁男孩,在不到3天时间里,偷发微信红包近万元买手游装备,其母亲吴女士发现后,委托赵良善做代理律师,起诉孩子充值消费涉及的两款手游运营方。其中一运营方要求和解,将全部游戏款退还给吴女士,并赔偿吴女士1000元精神损失费;而另一运营方最终也选择了和解,并退还三千余元消费款。不过,赵律师表示,选择司法途径并且成功追回游戏款的父母数量非常少。那些只顾在游戏中尽兴的“熊孩子”根本想不到,父母发现后要想申请退款,需要经历多少麻烦和困难。&未满十周岁可否作为申请退款依据引争议&北京市威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滕立章认为,如果游戏运营企业已经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对自己的网络交易账号未能尽到妥善的保管责任,严格从法律角度讲,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无权要求游戏运营企业退款的。但滕立章也指出,在实际情况中,具体到不同的案例,还是要以民法中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进行确认。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不满10周岁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而将于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总则第19条、第20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滕立章介绍,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未成年人注册一款游戏并进行了充值消费行为,若该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充值行为本身就无效;但若该未成年人已满10周岁,他注册游戏并充值的行为就应当被认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与游戏运营方订立的合同也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严格来讲父母是无权要求游戏运营企业退款的。”滕立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赵良善表示,不管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是否年满10周岁,其父母都有权要求游戏运营方全额退款。“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并未明确、实际上也无法明确哪些民事活动才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赵良善表示,“具体到注册游戏充值的活动,注册哪种类型的游戏,充值多少金额才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这些都是没有规定的,也没有量化标准,所以,我认为不应该将几百元或者几千元的充值消费行为看做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而上万元就不适应,不能以金额来划分。”因此,赵良善认为,无论未成年人是否年满10周岁,以及充值金额有多少,家长均有权要求游戏运营方全额退款。&司法途径维权难在举证&但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虽然媒体大量报道了此类事件,但真正走到诉讼程序的却少之又少。赵良善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己已先后无偿为5个家庭追回未成年子女擅自充值的4.4万余元,而咨询自己的家长数量实际上有三十多位。“之所以最后只有几位家长坚持追讨,是因为很多家长无法证明在游戏中消费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所以放弃了。”赵良善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赵良善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材料,上边详细记录了几起未成年人趁家长不注意、为游戏充值的事件,记者注意到,其中多位家长听闻要搜集证据举证后,就开始犹豫,并放弃了走司法途径维权的想法。赵良善表示,在此类案件中,家长举证存在很大困难,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大多数时候是使用家长的手机注册游戏账号、使用家长的银行卡、偷偷记录家长的微信支付密码、支付宝支付密码等进行支付,游戏服务提供商很难判断充值的实际主体。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2010年文化部发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因此,朱巍认为,能否退款的关键,还是要看账号的注册主体到底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是以家长的身份信息注册的账号,那么举证责任就在家长。除非家长能够有监控录像等关键证据,否则平台一般是不会退款的。”朱巍表示,这也是目前此类事件追回钱款的难点所在。滕立章也认为,从法律规定到举证,父母维权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暂行办法》只是部门规章,不是法律、法规,因此即便游戏运营方违反了该办法,可能面临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但并不符合合同法中‘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合同无效’的规定,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和游戏运营方签订的合同并不会受此影响而失效,因此,父母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难度较大。”滕立章说。滕立章还表示,现实中,很多孩子都是使用父母的账户玩游戏和充值,此种情况下,父母要想举证是孩子充值而非自己充值,举证难度更大。“现实中,有些游戏运营公司积极应对未成年人父母的退款主张,实际上主要是基于对《暂行办法》对其管理义务的要求,以及舆论压力的考虑。”滕立章表示。&游戏运营方和父母都应担责&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在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被媒体报道后,不少游戏运营方也开始加大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监督力度。如今年2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之“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的系列服务,主要功能包括:实名认证并绑定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子女登录游戏及消费实时提醒、消费额度设置、游戏登录时段设置、以及一键禁止游戏等需要家长与子女共同配合的监护功能。不过,赵良善认为,目前游戏运营方设置的技术门槛还是太低,未成年人使用别人的身份证号、或者父母的身份证号、银行卡等就能完成注册、充值、消费等一系列动作,因此,并未对未成年人起到真正的限制作用;另外,游戏运营方的违规成本太低,即使有家长赢得诉讼,游戏运营方最多被判全额退还充值款项,相较于其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这些并不足以对其产生震慑。而一位曾从事过游戏开发运营服务的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游戏的运营方都会要求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充值类游戏还会要求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但如果未成年人是盗用父母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进行注册或绑定,运营方在后台是无法辨别出来的。而滕立章表示,要从技术上采取手段减少上述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比如支付、注册时的视频验证等等。“但这种技术手段对于运营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负担的增加。此类事件的发生,应该综合分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父母对于未成年人是否尽到妥善的监管责任?这里面就牵涉到利益的博弈和权衡,到底是应该运营企业承担成本采取预防措施,还是父母应该要为自己的疏于监管买单?”滕立章说。他还强调,在未成年人为游戏充值消费的案件中,不管是效力待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充值行为,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充值行为,在充值已经被消费的情况下,即便充值行为被认定无效,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也应当承担与其本身监护责任相应的责任。朱巍也认为,在该类事件中,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平台,因为若是家长的手机被孩子盗用,游戏运营方在动辄千万人在线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逐人审查。“对未成年人行为负责的第一主体应该是其监护人。网络时代,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心理因素有很多,缺乏陪伴和孤独感是引发沉迷游戏的重要因素,家长要做好自我检讨。”朱巍表示。
责任编辑:凤凰号出品
小学生为玩王者荣耀“偷”光家里积蓄,沉迷游戏有何心理原因
原标题:小学生为玩王者荣耀“偷”光家里积蓄,沉迷游戏有何心理原因日前,一则“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王者荣耀》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家长诉至法院”的新闻引发热议。其实这类新闻并不少见,浙江某小学五年级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花掉3.8万元;合肥10岁孩子偷用父亲1万多元为手机游戏充值;福州某三年级小学生半小时为游戏充值5000多元……熊孩子大手大脚偷用家长的钱玩游戏的新闻在各地屡见不鲜。据腾讯2016年财报显示,《王者荣耀》坐拥2亿用户,涵盖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上班族的多个年龄段玩家,日活跃用户峰值高达8000万。而2017年,《王者荣耀》的数据更加惊人,每天有8000万至9000万场对局。而有报道显示,《王者荣耀》一大特点就是玩家低龄化严重,小学生玩家占据《王者荣耀》用户57%以上,成为《王者荣耀》的主力军,小学生沉迷游戏成为巨大隐忧。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孩子沉迷《王者荣耀》不仅仅因为游戏好玩那么简单,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教孩子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深圳李先生家一家三口生活颇为拮据,多年省吃俭用才积攒下3万多元钱。万万没有想到,家里11岁儿子偷偷将父亲的银行卡关联到QQ上,银行卡总共207笔交易记录全部转向了腾讯财付通,为玩《王者荣耀》偷偷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家长一怒之下将腾讯诉至法院。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记者,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网络世界充满神秘新鲜,容易吸引孩子,独生子女又相对比较孤单,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孩子就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弥补在现实中缺失的东西;“其次,和同龄孩子交流需要谈资,《王者荣耀》的火爆不仅仅在于其休闲娱乐的游戏功能,还演变为小学生们的社交软件,甚至还有小朋友会说‘不玩这个游戏就交不到朋友’,而在游戏里玩得级别越高就会受到小伙伴们的羡慕和崇拜,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游戏打得好,从另一个渠道获得价值感;“再有,通过游戏来发泄不满、愤怒、压抑等情绪,充值买好装备,在游戏中的战斗力就更强,这种所向披靡的感觉能缓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顿和负面情绪。”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手机、平板电脑禁止学生玩游戏,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玩。”梅医生建议,家长不妨有空时玩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不仅能产生共情,还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痴迷游戏的真正原因。家长也可以定期带有“目的性”的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关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家长作为对立面,会主动和家长交心沟通,谈谈自己最近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关系相处如何、同学间流行哪些话题、遇到哪些困惑等。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能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对于涉黄涉暴的内容及时予以警示和制止,教会孩子区分善恶美丑,并且要教孩子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110吗?我被人追杀了!快来救救我!”近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公安局接警台的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而当工作人员询问对方在哪里被追杀时,电话里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我在《王者荣耀》里被人追杀,已经被杀死好几次了。”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很多学龄前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时会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游戏世界里,被杀后可以满血复活,但是现实中生命只有一次,被杀后不可逆,而在游戏中的追杀会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产生紧张感甚至恐惧。”借游戏人物纠正被扭曲的历史此外,《王者荣耀》还存在扭曲历史、亵渎古人的问题。该游戏中的人物名称以及形象设定借鉴了历史人物,但经改编以后,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大相径庭。例如,在这款游戏中,荆轲成了风情万种的女刺客。梅竹副主任医师称:“小学生玩家对历史没有过深接触,会被游戏误导,作为家长,可以借着孩子对游戏人物的浓厚兴趣,给孩子上一堂真正的历史文化课,顺便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历史书给孩子看。”要真正将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平时门诊中,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填充孩子的业余时间,如果家长能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一些孩子乐于上的兴趣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还可以带孩子多外出旅行、参观博物馆、进行户外运动,充实孩子的休息时间。”梅竹副主任医师建议,可以采取限制游戏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好规矩,一旦规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规定好孩子只有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只能玩1小时,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如果时间到了,孩子撒娇甚至哭闹着要再玩5-10分钟,家长不能心软,因为这是孩子在试探家长的心理底线,今天你同意给孩子多玩10分钟,下次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想要多玩15分钟,如果孩子实在很想继续玩,家长可以明确告知提前协商好的打破规矩的处罚,如对孩子说‘你今天多玩的时间要从下一次玩游戏的时间里扣,你自己选择。’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等同于学习读书的时间,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空间,不要打扰他们。”“顺手牵羊”不代表偷,培养正确金钱观对于孩子偷拿父母钱为手机游戏充值,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要分清楚具体缘由:幼儿期和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尚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会觉得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比如会拿其他孩子的零食、玩具等,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会有这种现象;家长如果一直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也会拿别人东西。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家长会觉得这是垃圾食品不让吃,孩子看到小伙伴有自己想吃却吃不到的零食,就会拿来自己吃起来,或者偷拿父母的钱买来吃;一些父母工作很忙,忽视关心孩子,有些孩子就会故意偷家里的钱引起父母注意;也有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太强势,控制欲过强,导致孩子内心压抑,通过拿别人东西来发泄情绪故意惹怒家长,以达到报复的目的;有些小朋友想做孩子王,在同学里称老大,就会用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虚张声势;家境好、性格温顺的孩子,会受到校园霸凌威胁,被迫偷家里的钱财。父母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习惯,不能一味纵容包庇,但也不能反应过激,梅竹副主任医师举例道,比如之前有个“7岁女儿顺手牵羊,妈妈报警希望将她关几天”的新闻,这位母亲的做法就不可取,“这会让女儿蒙羞有负罪感,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应该教孩子明确‘我’的界限,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玩,而且要记得还给小朋友,不能随便带回家。”同时,梅竹副主任医师称,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比如深圳这个孩子偷了家里3万元玩游戏,有可能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钱就是他家里多年的积蓄,不知道3万元究竟有多少价值。建议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就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多少面值的钱,能买哪些东西。比如,家长给孩子买了1000元的乐高玩具作为礼物,但孩子可能对1000元究竟是多少没概念,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1000元可以买200包薯片。无论家境有多优渥,也不建议给小学生太多零花钱,要教育孩子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偷家长的钱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