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并购优步算是五次跨国并购浪潮吗?

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沸沸扬扬传了许久的消息终于在今天尘埃落定了!8月1日15:00左右,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其实,今天早间,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的消息就开始在中外媒体之间发酵。首先,一张疑似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以下简称TK)的博客文章在网上流传,TK在文章中指出,“优步中国和滴滴出行在中国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且两家公司尚未在该市场实现盈利。实现盈利是打造可持续业务的唯一出路,这能够更好的在长期服务于中国乘客、司机和城市,优步中国与滴滴出行的合并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疑似Uber CEO博文
随后,该消息即被滴滴方面否认,称“博客是假的,Travis没有博客。”而美国科技博客Re/code联合创始人Kara Swisher则证实该博客内容的确是Uber CEO所发。
接着,彭博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Recode等外媒均对合并的消息进行了跟进报道。华尔街日报甚至称,“滴滴出行已经与Uber中国达成收购协议,消息最早周一公布,作为股权互换协议的一部分,Uber将成为该合并公司的最大股东”。
华尔街日报报道
中午左右,财联社也发布消息称,“自三条权威渠道确认,Uber将把中国业务与滴滴出行合并,交易还需有关部门审批”。下午15:00左右,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
那么,许多读者不禁会问,滴滴出行为何要收购优步中国?网约车新规对双方合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其实,早在双方公布合并之前,就有许多媒体对双方合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媒体报道称,如果Uber真能把中国业务和滴滴合并,并成为滴滴的股东,一样可以说“拿下中国市场”,这对资本市场是个很好的交代。
在今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TK曾公开表示,“我们必须要适应中国的行业竞争形势,比如:补贴大战。补贴也不是Uber发明的,我们必须像一家中国公司那样去竞争、去运作。”目前,Uber一直依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润来支撑中国市场的补贴和投资。
不过,当时TK曾认为,“Uber不会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进驻海外市场,一是同行的其他公司估值过高;二是Uber希望通过竞争而不是并购来获取市场份额。”
但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网约车新规》的落地,或许并购才能让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双方本身就是利益的捆绑者。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资本层面,双方拥有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环球基金、中国人寿等4家共同的投资方;在业务层面, 双方都是依靠低价补贴来吸引用户,且目前均未在国内实现盈利;在公司层面,双方均就合作,甚至是合并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与磋商。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柳传志的女儿柳青是滴滴快的总裁,侄女柳甄则是优步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此前数月,Uber投资者兼公司董事、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还与柳青在派洛斯福德牧场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不过,笔者认为,双方合并的“最后一根稻草”,应该是7月28日颁布的《网约车新规》。《新规》直接使得中国本土的网络约租车进入合法化的行列。
而在新规公布当天,优步中国早早发布了公司“声明”,并借此强调自身的合法性。优步中国此次如此积极,也被媒体认为是对其中国市场竞争夹缝中的焦虑。而在新规发布后,外媒的评论也一直“看衰”Uber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有文章甚至直言,中国网约车新规颁布将摧毁Uber的商业模式。
尤其是新规直接指出,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而在如此背景下,优步中国的低价策略将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而与优步中国相比,滴滴的优势较为明显。一是政策优势,2015年,滴滴出行就拿到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第一个网约车运营资质;二是市场份额,从滴滴官方数据显示,其占据着市场上80%以上的专车市场。若继续与滴滴烧钱打价格战,相信优步中国未来的前景堪忧。
当然,两家突然宣布合并,未来也将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是否构成垄断?商务部审核能否通过?等等。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滴滴、优步中国均尚未向有关部门申报合并意向,因此,双方能否合并成功也尚未可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科技说说百家专栏
关注科技说说微信公号
今日搜狐热点滴滴并购优步文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滴滴并购优步文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8月1日,在两次辟谣之后,滴滴出行收购了优步中国。合并后的公司估值接近350亿美元,其中优步中国接近70亿美元,滴滴出行在完成新的一轮融资后估值在270-280亿美元之间。
  为何两家公司会选择合并?尤其是在国家网约车管理条例放出的风口选择合并?
  Uber全球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Facebook上发布了他给优步中国团队的一封邮件。
  邮件中虽然提到了合并的原因,但只是一带而过,真正的意图和思量并没有明说,从字里行间笔者猜测,此次合并有两大原因,其一是Uber在中国竞争对手太过强大,烧钱补贴抢占市场不可持续;其二或是因为政府监管,竞争对手拥抱彼此化为合力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将双方资源集中起来完成更大的目标,邮件有 提到未来无人驾驶货运。
  两家公司都历经过数次融资,背后起码已经站着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等四家共同投资方。参与过此次合并交易的相关人士也谈到:“在资本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通过合并减少市场开拓压力、增加盈利能力,在寻求回报这方面,资本总是乐见其成的,合并的诉求也总是有的”。
  以下是邮件全部内容:
  我发了一封邮件给我的中国优步团队,是关于中国优步与滴滴合并的事项。我想在这儿分享这个消息,以及我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这件事中最有益的一些经历。
  我想让你们知道,我们已经与滴滴出行达成协议,将中国优步与滴滴合并。中国优步将获得合并后公司的20%的股份,同时优步全球成为了滴滴最大的单一持股股东。
  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3年前,公司的一支团队带着一项侦查任务前往北京,去考察能否将我们的业务扩展到中国。
  这是一个巨大且大胆的想法,尤其考虑到优步当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初创公司,在中国没有人听说过我们。当听说我们正在努力进入中国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太天真、太疯狂,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当然,我们看到了事情的不同方面。中国是一个孕育着惊人机会的、令人感到鼓舞的国度。中国有许多大城市,它们对交通创新的渴望是无人能及的。优步的使命就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为任何人创造像可靠的水流一样的交通”。这一使命在中生的共鸣尤其强烈。
  成为一个企业家就意味着,你必须是一个天生的探险家,带着乐观的态度去做那些每个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未知之事。优步在2014年2月进入了这个未知的领域,那时 滴滴已经成立了两年时间。多数想要进驻中国的美国互联网公司都未能成功破解它的代码,但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美国公司,带着一个需要重新构建的产品来到了那 里。我们在中国付出的努力最能代表优步的企业精神,因为我们必须重新开始。
  成立两年时间以来,我们已经扩大到中国的60多个城市,每周服务 超过4000万次。我们的团队现在扩大到800人,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雇用人的哲学一直以来都是优中选优。我们在中国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功是缘于你们所有人的努力。你们是最聪明和最企业精神的儿女。你们的使命是在每一个中国城市建立为这些城市和人民服务的运输系统。
  在北京以及中国各地的创业公司社区里,我们的人和我们授权的系统都为中国科技公司树立了黄金标准。你们的努力——来自中国的工程团队和旧金山的产品团队,不仅对我们在全球成千上万的员工而言是一种鼓舞,对我个人而言也是。
  然而作为一个企业家,我知道成功就是听从你的头脑并且跟随你的内心。在中国城市提供可持续服务,以及这个服务赖以生存的乘客和司机,是我们实现盈利的唯一可能。此次合并为我们的团队以及将来与滴滴携手完成巨大使命铺平了道路,它为我们关注城市未来的大胆举措释放出了大量的资源——将来我们会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食品运输和物流。
  中国的经验让优步成为了更好、更强大的公司。滴滴一直是我们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尊重所有滴滴团队的人和他们所完成的事情。中国优步上升的机会以及你们的忙碌和工作准则,都书写了一段传奇。在中国的这段非凡旅程,和你们一起工作,从你们所有人身上学习,是我生命中了不起的经历之一。
  我要感谢中国优步全体成员,包括Yanqi,Kate,Gang,Cleo,Zhen,Allen Yanqi,和Allen等人在内。没有你们我走不到今天。同时,我也要大声喊出由Han、Vinay、Pedram带领的优步中品和工程团队,所付 出的辛勤工作和创造力。中国曾经是我们的一个大赌注,我非常骄傲现在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我将召开一个全体会议和大家谈谈接下来的新旅程,以及如何与我们的 新伙伴一同在中国的城市开展服务。请继续关注具体的时间——艾伦很快会给你们发通知。责任编辑:张钰鹏
文章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手机号码:
*所在城市:
接收最新降价提醒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手机号码:
*订阅信息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手机号码:
*所在城市:
||||||||||||||||||||
||||||||||||||||
更多选车参考:
选择车系:
请选择车系
真实姓名:
手机号码:
预约时间:
店面地址:奥迪A1-2011款奥迪A1 1.4T Ego滴滴收购优步背后“中国式并购逻辑”_网易财经
滴滴收购优步背后“中国式并购逻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滴滴收购优步背后“中国式并购逻辑”)
现在,并购向着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一是多元化,另一个是专业化。两者并不冲突,从各项并购案例看来,许多公司将主营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伸展、铺陈和进一步深入,为公司下一步发展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万喆(特约评论员) 在又一次否认将与优步合并后一秒钟,聚光灯灯火通明,闪光灯灯光闪耀。合并尘埃落定,成了现实。抱团取暖若是要将这件事看得多么特别,其实也不一定。滴滴本就是在并购中走来的。而并购,不过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7月20日,2016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出炉。成为国内第一家上榜的互联网企业。京东2014年5月上市,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这条路是并购铺成的。2010年3月,千寻网,向日用百货类商品市场全面进军,拓展多元化电商入口;2012年1月,收购迷你挑商城,打造日韩馆;2012年10月,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公司网银在线,布局金融产业链;2013年-2014年,投资到家美食会,着手O2O;2013年12月,投资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入硬件创投和孵化;2014年1月,收购今夜特价酒店,进入在线旅游。上市后,京东的并购整合脚步从未停止。今年6月,京东出让5%股份,从手里买下1号店。其实,在其他行业,这个趋势也在加速发生。同是新上榜的新贵,美的上榜当日恰好宣布收购全球工业巨头德国库卡集团85.69%股份。这不是偶然。即使只看今年以来,美的3月以33亿元并购日本东芝白电业务子公司,6月份宣布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80%股权。不错,中国家电企业已在全球崛起,而路径中的一项重点就是马不停蹄地并购。三家新上榜地产企业,万达近年来并购气势如虹,影视、文娱、地产等,俱为大手笔;恒大从2015年起,开启豪气收购模式,当年公布6笔收购,累计611亿元。2016年,收购依然没有减缓;万科则戏剧性的成为了他人并购整合路径中的标的。烧钱不能取暖资本,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同时,也因为市场的流动性和变革度在互联互通的大环境中极度加强,企业的兴衰变得更加快速,资本也成为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双刃利剑。并购作为经济活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企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的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为了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获取价值被低估的资产和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合理避税等。在资本的助力下,并购则变得更“事半功倍”。滴滴与优步的整合可算是一例,在资本的拥簇下华丽登场,在烧钱取暖的篝火晚会中闪耀星空,但最终,需要的是牢牢把握住市场控制权,从而避免市场竞争带来的“烧钱”,真正获得企业正常运营所需要的合理收益。当今世界,产业链整合与跨境资产重组是大势所趋。中国一些产业的崛起,是因为已经突破了依靠成本和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路径,在更熟练自如地将资本武器与现代化管理工具结合、运用的基础上,以技术和市场为导向,以获取市场、资源、技术、销售渠道等多重目标为目的,为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过去只靠积累、单打独斗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方式恐怕已经受到了挑战。用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获取更丰富的人力、技术、管理等资源,进行不断整合,在新的规模效应中占据市场高地,在霸王化与精细化齐头并进下横扫市场,或许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美国的并购史并购浪潮往往与企业运营周期、经济背景和资本市场条件息息相关。由于中国的企业发展和并购起步较晚,可借鉴历史和经验较为不足,不妨以美国为例分析比较。并购最早出现在美国,历经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得以形成今天产业格局,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1897年-1904年的以横向整合为标志的第一次浪潮,主要是企业想取得垄断地位和规模效益。第二次1916年-1929年的纵向整合浪潮,由于政府加强了反托拉斯法的实施,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的程度。第三次是整个上世纪50-60年代的混合多元化并购浪潮,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使企业多样化战略得到发挥,而企业“大而不死”的观念被动摇。第四次是1975年-1988年的杠杆收购浪潮,在华尔街推波助澜下,多以投机为出发点,出现大量的小企业“举债并购”大企业现象。首创了资信低、风险大、利率高的垃圾债券。第五次是1992年-2000年的战略性并购浪潮。并购企业规模巨大,称得上是垄断企业间的相互并购。并购着眼于国内外的竞争,注重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结构调整的结合,以实现最优资本组合和企业的功能互补。热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航空航天业、生物医疗及国防工业等产业。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是这次并购浪潮的直接推动者。美国的并购从美国的历史看,并购浪潮的兴起往往与经济周期有相当的一致性。第一次浪潮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经济复苏。第二次并购浪潮在一战后。第三次在二战后。第四次在能源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复苏期。第五次并购浪潮伴随冷战格局缓解、全球经济进入稳定的增长以及互联网兴起推动经济迅猛发展时期。以上并购均处于从危机走出,奔向经济繁荣的周期过程中。究其原因,企业唯有对未来有良好预期才会刺激和推动其有做大做强的意愿,从而进行并购,完成规模与结构的调整,争取更强竞争力。此外,并购时点与技术革命节点也相当的不谋而合。第一次并购浪潮集中在重型制造业,与第二次产业革命相呼应;第二次并购向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更广泛的领域转移,与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而造成的运输革命相关;第三次浪潮主要受到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的新技术革命影响;第四次并购潮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第五次浪潮与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相吻合,并购由第二产业大量转向第三产业,并产生了大量的跨国并购。无论是认为技术革命带动经济发展,抑或经济发展带动技术突破,企业在此间的积极性和积极作用都不可忽视。事实上,企业本来就是市场中最实在的微观个体,其一举一动,既是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写照,也是社会经济大背景的作者。中国的并购逻辑由此看来,当前中国此起彼伏的并购热潮并非偶然,乃是必然。只是我们的并购“浪潮”可能缩短了美国并购历史的时间,或者同时兼具其不同时期并购浪潮的特征。但逻辑仍然存在。 中国企业通过几十年的累积,已经需要更广泛的协同效应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尤其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追求资本集中,从而增强控制力。而从成本而言,资产专用性不但指向传统概念,也应包涵知识、技术等新生产力。因此,中国企业不但在规模上进行扩大,并且更为注重对技术、专利、品牌、渠道等无形资产的并购。而且,并购活动可被看做企业与行业的自我调整意愿,其反映的正是产业的改朝换代和时代的交替。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技术、IT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出现和成熟,使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的调整和升级,这也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并购活动。现在,并购向着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一是多元化,另一个是专业化。两者并不冲突,从各项并购案例看来,许多公司将主营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伸展、铺陈和进一步深入,为公司下一步发展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当前并购中横向、纵向、混合、杠杆、战略等方式并存,经过这一步,再不断磨砺、整合、去芜存菁,相信终将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成熟并购及管理模式。只是暖场当然,在并购潮中,现在只是暖场。美国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也有。金融创新对新时期并购起到重要作用。在2008年引发全球至今也未能走出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中,相信大家都熟悉“垃圾债券”这样一个狠角色,便发明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浪潮中。所谓杠杆收购,以小搏大,即小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资金,收购不被看好的大公司股票取得控制权,再分割整理,使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待股价上升后套现。金融创新因此被激烈激发,市场流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公司间的壁垒和规则一度被改写。但是,这是把双刃剑,高收益高流动高风险并存。中国在资本市场和金融产品的控制力上,还相对稚嫩,规则运用和监管能力也相对较弱。一个“万宝”大战,就弄得满城风雨,全是盘外招。但未来企业并购之势只会成为家常便饭,如何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金融创新产品,让企业借力高飞,同时又能够控制高风险,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规模并购交易对企业有利,但对市场是否有害?也从来是争论焦点。美国企业一直在追求垄断市场地位与政府反垄断政策角力中。第一次并购浪潮前,反托拉斯法已经存在;第二次浪潮,《克莱顿法》(编注:主要起到一种预防垄断的作用的法案)颁布,水平并购明确受制;第三次浪潮后,《塞勒—凯弗维尔反兼并法》出台,将包括垂直并购在内的企业扩张行为也列为限制对象。对市场公平的建设和消费者的保护是永恒主题,因为他们才是保证市场繁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基础。后记并购与市场繁荣及企业进步息息相关。
当然,那些企业目前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善于资本“运作”,而是包括在战略布局、投资方式以及整合管理上都有极为精心的设计和极为强大掌控能力的结果。一些并购标的看上去奄奄一息,在“新主人”手中却能雷厉风行即刻运转,并与其已有项目充分结合、无缝对接、优势互补,这才是成功企业能够获得成绩的核心原因。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愈大愈强或愈大愈弱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已成市场新常态。在资本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更重要地位的今天,企业管理不是变得更为容易,而是面临更大挑战。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你有,你可以。但是,你没有,或者你不够,你就出局。市场如海,资本如潮,企业家如何能腾挪自如、进退得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席卷得掉旧人,抵抗得了新贵,能水上轻飘亦能浪里白条,力挽狂澜却立得住阵脚,需要更大的智慧。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滴滴并购优步是否构成垄断要看“相关市场”的界定
滴滴优步交易后:补贴或难停,新玩家或崛起。
  继2015年滴滴和快的并购案之后,如今滴滴和优步的联姻又再一次陷入涉嫌垄断的争论之中。
  中国反垄断法对包括并购在内的经营者集中采取事先申报制度,但8月2日商务部明确表示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关于此次并购的申报,而滴滴方面则回应称该交易并未达到申报标准。
界定“相关市场”是反垄断分析的基础
  无论是商务部对该并购实施事先审查,还是基于《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四条开展事后主动调查,滴滴和优步的并购究竟是否构成垄断行为?归根结底,还要看如何界定“相关市场(relevant market)”,即明确经营者竞争的市场范围,这是一切反垄断分析的起点和基础。
  这里的“相关市场”体现在商品和地域两个层面,最近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相关商品市场上:究竟是专车?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出行领域(包括专车、快车和拼车)?还是更广阔的城市出行领域(包括公交、地铁)?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界定相关市场的标尺是“替代性”,包括需求替代和供给替代。针对相关商品市场,具体考量的因素有商品的特性、用途、价格、客户的偏好或对商品的依赖程度,可能阻碍大量需求者转向某些紧密替代商品的障碍、风险和成本等。
  结合本案,优步的经营范围是网络预约专车服务,滴滴的经营范畴包括网约专车、出租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和公交。作为滴滴或优步的客户是如何考虑产品的替换程度呢?
  从用途上考量,网约车平台的诞生主要是在交通高峰期出租车不充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大城市限制车牌的背景下,满足了人们对于出租车替代出行的需求;从价格的可替换性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地铁和公交因为价格低廉而被排除在相关产品市场之外。网约专车采用价格浮动制,价格和出租车相比高峰期较贵低峰期便宜,因此都在用户的选择范围内,国外甚至已经诞生了专门用于专车和出租车对比价格的APP,以便用户及时甄选;从用户的喜好角度来看,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年轻人容易接受网约车模式,而老年人出于生活习惯还是倾向于用传统的方式来叫出租车。正因为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包括通过电话预约出租车)在很多方面的紧密替代性,二者在世界各国的较量都如火如荼。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出租车司机们集体抗议抵制优步的现象。
  去年八月,优步西班牙公司在和当地出租车公司的竞争中被起诉,而首要问题就是该相关产品市场究竟是交通服务?电子中介服务?还是仅仅为信息提供服务?十月,优步比利时公司和当地的一家出租车公司同样发生纠纷,要求法院确认“出租车服务”是否包含了基于软件的共享出行专车服务。而法国出租车司机们因为优步法国公司抢走了其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法国出租车工会因此也对优步提出了诉讼,法国政府更是对优步做出了禁令。优步在美国同样面临反垄断诉讼,一个名为Spencer Meyer的乘客起诉优步的CEO Travis Kalanick,声称优步旗下彼此独立的司机们在使用该软件时,都在同一时间(比如交通高峰)收取了相同的费用并实施了相同的定价策略“surge pricing”,因此优步网约车软件涉嫌纵向价格串通。
  虽然定价行为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但也引发了学者对优步所属相关市场的争论,究竟是打车服务软件还是更广泛的交通出行服务?该案件将在今年11月1日在曼哈顿联邦法院开庭。另外,各国对于优步在市场准入时的应对措施也透露了他们对相关产品市场的认识,比如美国加州公共事务委员会认为优步网约车的服务类似于传统客运租赁公司(也称约租车),具备调度车辆的功能,提供的是预约的、点对点的客运服务。因此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创设了一个新的运输服务公司概念:“交通网络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 TNC),其定义是在加州境内,通过互联网应用或平台连接乘客和私家车主,提供交通服务的法人公司、合伙企业、个体或其他形式的企业组织。而优步在英国是按照1998年的《约租车法案》向伦敦交通局提交申请并获得了约租车的经营许可。
  由此可见,各国的政府、法院和反垄断执法机关都在同一时间面临着网约车平台企业对于传统出行行业,尤其是出租车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这一点源于互联网行业本身的特性,而国外的反垄断专家们也在重新考量对于互联网行业应该如何界定相关市场。
对网约车“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否过于狭窄?
  根据欧美的经验,区分某种业务是否为互联网独有,是界定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案件相关市场的基本思路。当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业务专属于互联网时(比如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相关市场的既定更倾向于局限在互联网内。但是,当一种业务非互联网所独有时,互联网市场和实体市场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当互联网行业仅仅为传统商品和服务的推送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和方法时,不应轻易认定其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市场的相关市场。
  滴滴和优步针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是不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和方法?今年7月28日七部委联合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似乎体现了这样的思路。网约车服务要三证齐全且开具出租汽车发票,经营者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约车车辆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驾驶员则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三证都要向地方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其审核后颁发。行政机关似乎把网约车当成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补充,在市场准入上采用了相同的行政许可模式。换句话说,网约车的出现有可能已经拓宽了“出租车”的外延。
  另外,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单边市场,而具有双边市场特性,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进行交易。比如淘宝或京东就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平台(“two-sided platform”),店家和客户在其平台上买卖商品。双边平台盈利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交易平台的用户数量,因此常常出现在发展初期大量靠免费和补贴来吸引用户的情况。网约车平台似乎也符合双边市场的特质,其早期大量“烧钱”的行为就是在争夺司机和乘客的加盟,培养司机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培养乘客的出行喜好和生活方式,从而久而久之形成锁定效应。不难想象,有些出租车司机可能会放弃原有工作而加盟网约专车司机,而大众也会越来越习惯于网约车平台所带来的出行便利。同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定义“网约车经营服务”时也体现了双边性:“网约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使用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网约车平台位于司机和乘客之间,整合信息为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
  互联网是反垄断执法的新领域,同时也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对于各国反垄断执法机关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难题,它极有可能颠覆对相关市场的传统界定。针对滴滴并购优步,虽然普通民众的第一印象是该联盟导致其在网络预定专车领域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但是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否应该如此狭窄?它与传统的实体行业是否存在竞争?这些问题都给国内外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和反垄断从业者们提出了共同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在确定相关市场时,需要对互联网企业以及用户等主体充分调研,并了解不同业务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替代性”入手并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性来分析。当标准尚不明确,判断无把握的情况下,避免因对相关市场过窄的界定而伤害了创新和效率。(作者:何姗姗,某著名跨国汽车企业法务总监;王新锐,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3529&次阅读&&&&0&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更加轻松、好看、有用、时尚的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行情。
您还能输入&300&字
时长:9分钟
时长:7分钟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时长:10分钟
滴滴并购优步是否构成垄断要看“相关市场”的界定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人们第一印象往往是该联盟在中国网约车领域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但是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否应该如此狭窄?
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人们第一印象往往是该联盟在中国网约车领域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但是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否应该如此狭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跨国并购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