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否保障国有经济国家优先发展大学

您的位置: &
&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什么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什么
16:34&&自考365 【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沿海工业
  C.优先发展轻工业
  D.优先发展内地工业
  正确答案:A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力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奋斗目标,所以作者以增加就业是我国经开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题,从增加就业的重要意义,就业形势的分析,增加就业的方法和途径三万面进行阐述,为促进全国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微薄贡献。关键词增加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3-0193-0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经济实力显著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巨大贡献,换言之,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需求总量逐渐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增加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一、增加就业的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劳动者的就业,就没有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没有劳动者的就业,就没有美好的生活和未来。就业,对于一个个体(如劳动者)来说很
& 果果文库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4717&&人浏览
1339&&人浏览
2885&&人浏览
14028&&人浏览
19665&&人浏览
10849&&人浏览
2780&&人浏览
13846&&人浏览
18945&&人浏览
18620&&人浏览
5002&&人浏览
7739&&人浏览
4359&&人浏览
3330&&人浏览
19948&&人浏览
本文标题: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链接地址: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我国政治经济化分析论文 - 国民经济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49人次我国政治经济化分析论文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个体工商业和私营经济在现阶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无论是个体经济还是私营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它们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扫除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障碍的角度来看,认识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作为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一种,发展个体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人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本文着重讨论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目前阶段发展个体经济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现阶段各类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为评价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按照对工业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工商税收、就业几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来考察不同的经济成分所具有的贡献。表1不同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年份外资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3418.18表2不同经济成分对社会零售商品额的贡献(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年份国有零售额比重集体零售额比重私营零售额比重个体零售额3.200.4218.637.910.8320.279.314.8830.336.表3不同经济成分对工商税收的贡献(注: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年份个体私营外资国有集体5.8.10.13.13.表4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年份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330.080.303.51.550.100.273.29.600.250.283.56.520.350.353.76.110.430.564.43.890.600.965.62.630.761.416.79.380.781.707.29.140.831.947.82.810.842.448.74.430.872.868.84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就业方面,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除国有经济外,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成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正在逐年下降,按其战略地位,以后也很难有大的吸纳空间。因此,个体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其次,目前个体经济在实现社会零售额方面已经是贡献最大的经济成分,其余的在工业生产总值和工商税收方面,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被看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成分,反而吸收就业的数量并不多,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必有的“降本”观念所为。因此,如果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的认定联系起来,对不同经济成分贡献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目前所存在的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它的重要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当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或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确定它在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依据。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还是对出口的贡献,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目标,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原因在于: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的警戒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注: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版,第166、167页。)。农村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现象,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但农业只占GDP的15%。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它对于就业形势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为追求经济增长,在政策优惠和政府的招商活动中,人们更偏好追求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为追求微观的效率,“减员增效”成为一个普遍被采纳的办法;而近年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贡献非常突出,对税收贡献也增加很快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注重微观效益,对就业的贡献虽然也在增加,但幅度十分有限。过去人们认为,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改革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会出现越改革,越发展,失业越严重的现象。近年的经验表明,就业不是一个由经济增长附带的目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长,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需要由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予以保障,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导致不同的就业效应。比如,是优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使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入,提供完全不同数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普遍地扩大就业,尤其不能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不能同步,甚至是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差别无法缩小,甚至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它不仅与效益相联系,也与社会公正与公平,与稳定相联系。扩大就业,应高于其他指标,成为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除了劳动力外,既缺少其他人力资本(经营能力、专业知识),也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当现有的产业不能吸纳他们就业时,他们很容易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并由此成为低收入或贫困群体。所谓就业问题,主要是使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能获得就业的机会。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发展什么经济成分对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就业都作出了贡献,但其贡献度并不相同。从前面的表列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各类经济中最大,但它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在改革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她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它对就业的贡献率会进一步降低。集体经济(包括乡镇企业)曾经对就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原有的集体经济在新一轮市场争夺中面临艰巨的结构转换,企业较多减员而较少增员;新型的集体经济如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出资者即劳动者,利益机制的刚性使之在用人方面也是精打细算,虽能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贡献也已从80年代的排名第二位降低到第四位。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出口以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突出,1999年出口占全国的45.47%,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99%。但是如果从就业来看,1999年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12万,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2.91%,占全国就业人口不到1%(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就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加入WTO以后,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对解决中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作出很大的贡献。私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到1999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022万人。它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限,仅靠私营企业仍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对解决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潜力。1999年,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6241万人,仅次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8572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二大吸纳就业的经济成分。如果其他经济成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是有限的话,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国未来个体经济是否有可能大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理由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下。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是由于它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私营经济都有迅速发展的势头,而且私营经济的规模、效益,以及单个经济体雇佣从业人员的数目都要高于个体经济,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发展个体经济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因为发展个体经济门槛最低。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外资企业,我们都希望它们能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它们都有自己发展的瓶颈。对这些经济成分在解决就业方面寄予过高的期望并不现实。能够发展私营经济固然好,问题是发展私营经济的一个主要瓶颈是没有足够的私人企业家。对于发展私营经济来说,认识上的和政策上的障碍已经解决,环境也是有利的,但是,在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发展市场经济也起步不久的条件下,作为企业家的私人企业主,却不是马上就能大批涌现出来的。从1990年到1999年,私营企业户数的增加速度达到35.50%,是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时期,即便如此,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十分有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私营企业家的稀缺,从而制约了私营企业短时期内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大幅上升,相应地也就不易提供大幅增加的就业机会。外资企业的情况也相类似,同期户数的增加速度达到26.62%(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但其在国民经济中对就业的扩大还是有限的。如果考虑到外资企业比私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技术而不使用劳力,它对就业可能作出的贡献就更加有限了。个体经济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自我实现就业的经济成分。在英语中个体经济称为self-employedindividuals,即自我雇佣的个体。它不依赖于别的企业是否提供就业机会,而是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实现就业。因此,在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私营和外企都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时,发展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的一种以自我创业解决生计问题的谋生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经济虽然在我国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广阔天地。即使在发达国家,个体经济仍然是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个体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入门槛很低,不管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只要有小额资本和简单的技能就能开业,从事某一项经营活动。它适合中国目前大多数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生产(经营)能力和所能承担的风险能力十分有限的特点,容易在适合他们的起点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正是由于进入门槛低、更多的要求就业人口都能进入这一点,在其他经济成分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都有限的条件下,决定了个体经济将是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表5不同经济成分户均注册资金比较(单位为万元,外资企业为美元)(注:数据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34页。)年份个体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企业私营经济..6428.62..6145.80..2168.18从不同经济成分的注册资金规模比较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开业所需要的资金量是最低的。注册资金虽然不是一个企业实际运行时所需要的资金规模,但它基本上反映了这个企业的进入成本,即要从事这个领域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资金规模。相比之下,个体经济要求的资本门槛最低。个体经济进入门槛低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要求占有中国目前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然而,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却可以培养出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由于个体经济所需资本规模小,经营相对容易,不需要素质很高的人力资本,这样的门槛,农民和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比较容易进入,因此是解决就业问题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还不仅限于解决就业问题。首先,它扩大和深化了社会分工。建立一户个体经济,就是建立一个在社会分工下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它使经营者相对集中地只经营自己从事的业务,逐步专业化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也细化了社会分工。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扩大社会分工本身,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条件下,这种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发展个体经济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培养了大量的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进行自主经营的人员,使人力资本得到提高。城镇的下岗职工,原来并不直接在市场中进行经营活动。农民虽然离不开市场,但仍有相当大生产的比重是属于自然经济状态,并不完全市场化。当他们转变为个体经济时,则成为在市场经济中以独立的经营活动为生的经济主体。这不仅是他们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将迫使他们去学习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最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如何去规避风险,以及不得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国家的法令来从事经营活动。这实际是他们的人力资本的一个提高过程。它也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走的道路。这种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提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这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缩小目前存在的二元经济之间差别的一个关键。发展个体经济对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本的意义,从地区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表6个体经济区域发展态势(注:数据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年份东部地区户数比重中部地区户数比重西部地区户数比重9.7020.891.1719.587.5416.446.2317.46表7私营企业区域发展态势(%)(注:数据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年份户数雇佣工人注册资金产值消费品零售额1990:东部69.68.6969.55中部20.22.0720.85西部10.9.239.601998:东部64.72.6867.33中部22.18.1021.80西部13.9.2210.881999:东部67.74.7068.08中部20.16.2321.16西部12.9.0710.75从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的地区发展态势来看,虽然它们在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都是明显的,但是其中个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地区差别上最小,它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相对于发展其他经济成分而言,发展个体经济最为容易,也最为实际。尤其是对于“锅底现象”的中部地区,个体经济的发展态势与东部的差距比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都要小得多。因此,在中西部的地区发展战略中,加强发展个体经济的力度,可能比鼓励外资和发展私营企业更容易见效。发展个体经济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服务与监管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发展个体经济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不只是解决眼前的就业压力,繁荣经济的问题,而是把一个特定的数量庞大、人力资本不高的人口层次,在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参与工业化进程的情况下,通过发展个体经济而带入到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大潮中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积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本身就是整个经济、社会大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个体经济所代表的生产力层次要远远低于其他的经济成分,但它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降低。这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几乎接近发达国家的沿海地区,和同时也存在着大约2/3的农业人口,和极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样一种国情所决定的。由此,产生了中国必须要发展多种生产力层次、多种成分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对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就看得更清楚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绝大部分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不高,经济能力和经营能力有限,以及个体经济的脆弱性,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市场具有更大的风险,决定了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降低创办个体经济的门槛。它包括减少登记注册费用和个体经济所承担的不合理负担。上海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时所创立的“非正规就业模式”,即只要非正规就业者向政府部门登记,不需要任何注册费用,就可以开业。这对于缺乏资本的下岗失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决定了他(她)能否进入。在开业之后,各部门的不合理负担也是个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不解决这些问题,个体经济难以发展。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由于进入个体经济就业的人员本身在人力资本和资本两个方面都很薄弱,它需要政府进行扶持。这种扶持包括向个体经济提供小额的优惠贷款;提供必要的从业辅导和就业培训,使还不具备能力的潜在创业者能通过辅导和培训能尽快地成为个体经营者;鼓励和帮助个体经济组织起来,逐步进行行业规范与合作。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如果能将目前对开业前的从业辅导延伸至开业后的跟踪辅导,对维持并巩固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可能更为需要。因为目前个体工商户每年登记开业的多,实际歇业的也多。其实,对就业者而言,兢业的态度往往比职业技能更为重要。如果能针对从业人员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提供如何克服的方法,会帮助他们在个体经营的路上走得更稳。强化监管和规范。面对市场规范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的现实,以及市场经济中必然产生的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在发展个体经济中政府必须强化监管和规范的职能。发展个体经济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是把原来的小农经济,和城镇的失业下岗人员转化为独立的市场经济的经营者。在中国本身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法规以及执行能力不足,同时个体经营者的素质也不高的条件下,针对市场经济中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必然会演变为大量的为赢利而不择手段,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违规经营。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假冒伪劣、损害消费者利益;把经营成本外部化,导致破坏环境和生态,以及各种违法违规经营的现象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大量涌现。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它们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力,各种经济成分中都存在非法经营或违规经营的问题。但与其他经济成分不同的是,在新的条件下,个体经济是一个汪洋大海,所涉及的经营范围遍布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比其他所有的经济成分更难监管,所需的监管成本更高,因此违规经营的可能性更大,所造成的危害性也更为严重。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政府不能在加强监管和规范上行使好自己的职能,只单纯地追求增长指标,那么可能在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也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个体经济也是一个市场经济规范和完善的过程。政府不但要鼓励、扶持个体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进行有效监管、规范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只要放开,只要提供优惠政策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完善相一致。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第二章;1、;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2、;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
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策。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4、
第一,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改革以前,由于政府人为的扭曲的劳动力的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改革以后,资源配置逐步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本丰富的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第二,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于是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有助于为城市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保持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第三,填补岗位空白的效应。与农村地区劳动力相比,城市地区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就业层次较高,而就业层次较低的职位需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填补,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完整运行。
第四,促进城市建设的效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计划体制下依赖于投资资源的再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主要通过自我融资实现。当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的自我融资时,较多的人口和更为活跃的经济就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积累来源。
第一,如何保持城乡就业的稳定与增长。从需求角度看,目前尚有许多因素是就业形势趋势继续严峻。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人口数量虽最终不能决定中国的长期就业形势,但是劳动力素质的确构成就业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短缺。
第二,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WTO时代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这是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工资水平将无法平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无法发挥。
第三章金融体制与银行改革
金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1、经济发展途径方面。金融政策本身也是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就短期经济增长来说,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使用货币工具,对货币、利率、信贷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以防止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就长期经济发展来说,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通过政府采取鼓励或抑制金融资产增长,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及保障信贷发放的公平性或歧视性手段,金融政策对资本积累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发展结果方面。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经济货币化的程度高。货币化程度提高以后,能否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金融体系,便需要政府的金融政策给予保障。
金融深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越来越来越货币和其他金融工具,即后者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深化程度可以从观察金融资产总规模和相对规模来衡量。金融深化相应还表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上面。
1、货币的发行者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印制货币、发行纸币和铸币,干预外汇市场以调节本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管理外汇储备以维护本币对外价值。2、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银行存贷款的便利,同事作为政府的财政代理和保护人。3、国内商业银行的银行。也为商业银行提供存贷款的便利,并充当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最后可以求助的贷款人。4、国内金融机构的控制者。确保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章审慎经营业务;还调节银行的准备金率,监督地方银行的活动。5、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操纵者。试图操纵货币和信贷政策工具来实现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国有专业银行不能实现完全商业化的原因,在于其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要求银行执行政策性金融任务,混淆了商业业务和政策性任务,银行的经营绩效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
从经济体制的效率看,金融机构多元化可以创造竞争的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从金融深化本身的要求看,随着金融工具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有多元的金融机构,各自专门从事各种不同的金融业务。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货币化的经济中,需要金融市场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同时创造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形成金融资产的价格,改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金融资产交易的成本。货币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资金的短期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金融中介,并为中央银行调整储备比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基础条件。在运作良好的货币市场上,通过货币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短期金融资产买卖,是资金的价格反映出其供求状况,并使资金的供求达到平衡。 如果交易不规范,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1、不具备进入市场资格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2、不应该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在这些情况下,就会刺激企业事业单位胡乱集资,交易行为违反规则。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使得挪用的、拆借的资金甚至违法集资得来的资金无法偿还,导致出资人恐慌。此外,那种使用他人资金的金融中介,通常采取一种机会主义态度,在选择投资方向是,往往不是以风险中性的态度来选择预期收益最大的项目,而是选择收益最大但风险也最大的项目。
由于政府仍然利用率正中手段来实现其经济政策的目标,有时甚至用利率政策来达到其政治目标,因而中国的利率远远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1、在中国,利率始终被政府不恰当的用来抑制或鼓励某些经济环节的发展,而激励目标的选择往往是干预性的。2、差别性贷款也是对利率的一种扭曲,其产生的效果与金融抑制政策中压低利率的效果是一致的。由于这些行政干预的存在,中央银行在决定利率时就不能完全依据于资金的实际市场供求水平。
第四章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和地区差异
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它们是怎么被克服的?(整理了书上的相关内容,请自己截取有价值部分,因为字数太多了)
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通过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配置制度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而形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败,
首先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果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上投资过多,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经济不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面进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其次表现为技术效率的低下,由于利润不再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尺度,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度又常常不能按时分配物资,经营者被迫维持大量的物资储备,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职工超员、物资超储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便成为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单位的特征。由以上得出结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并不能导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引进外资,扩大了对外贸易等,从而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后,通过对微观经营单位的放权让利,以及激励机制的改进,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预期生产率也应该有了较大的变化。事实上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的综合体现,简称TFP)的确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体制变革的因素,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在改革以前,它对经济增长是抵消作用的,但是改革开放后,TFP大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起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毫不逊色。
2、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蕴藏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呈现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显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包括物资资本、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和其他体制改革因素。从这些增长因素的积累趋势来看,我们可以确信过去的增长源泉不会耗竭。
第一,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的判断,在于其所具有的很高的资本积累率,而且这个物质资本积累的潜力不会耗竭,持续的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的增长,要有相对充裕的资金积累做保证,中国史少数能保持较大数额的资金积累的国家。
第二,劳动力数量不会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从人口数量和结构预测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长期内保持一个很大的绝对数量,从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比较优势。 第三,人力资本积累在继续,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巨大的,人力资本积累已成为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引擎,改革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很快,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逐年递增,而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迅速增加,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后续力。
第四,劳动力转移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劳动力转移将成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提供持续的源泉。
第五,较大的技术进步余地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由于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形式来实现技术进步,购买的技术一定是被证明为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因此相较于发达国家开发简短新技术的投入和风险都要低些。
此外,制度因素也能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明确的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中国自改革以来,正朝着改善制度环境的方向,提高各个经济环节的生产力。
3、改革前后为什么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首先,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源集中于重工业,其次,当时的政策环境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稀缺的资本要素价格反而被压低,因此产业界讴歌偏重,背离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最后,由于生产不是有市场引导,产业机构不符合社会需求,改革以后,随着市场的发展程度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正,同时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向靠近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社会需求方向调整。
4、进一步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答:在我国改革以前,由于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造成了我国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而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点处于徘徊状态,有的处于下降态势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在我国资金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经济国情中,形成了一种资本密集而使用较少劳动力的产业机构,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由于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严重背离。所以进一步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以比较优势原则,对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进行改革。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来逐渐减弱地方政府进行地区封锁和区际贸易保护的动机,通过区域专业化的分工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价格结构,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对比较优势作出正确的反应。
5、地区差距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什么样的战略才能消除?
答: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类地区。东部地区靠近沿海,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这一地区具有较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长期以来代表中国较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地处内陆,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处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而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历史上中国的近代工业大都产生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以及因人口密度及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市场的规模,工业化过程想中西部地区的扩张速度缓慢。又由于工农业产品之间,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不等价的市场交换,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沦为工业发展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输出地。由于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是从农村改革再到城市改革,这种改革方式使得三类地区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别进一步扩大。这是由于国家的改革政策虽然部分地实现了资源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增加了对落后地区的投资,但没有能够改变落后地区在资源禀赋如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能源等增长条件上面的劣势。
要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变影响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增长条件:人力资源禀赋即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基础设施条件,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制度环境和发展政策等等。采取的战略有: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实现东中西三类地区的互动开发。在西部地区,通过主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同时,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以主要水路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沿海地区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经济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采取多种
形式,加强与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拓展东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空间,从而达到消除地区差距的目的。
第五章习题答案
1、为什么家庭承包制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家庭承包责任制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包产到户,基本做法是把规定了产出要求的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包产部分(即指在承包合约中农民所须完成的产量)全部交给生产队,超出部分全部留给承包户或由承包户与生产队分成;另一种形式是包干到户,基本做法是按人口或按人口和劳动力比例将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农户按承包合同完成国家税收、农产品统派购或合同订购任务,并向生产队上缴一定数量的提留,用作公积金和公益金等,余下的产品全部归农民所有和支配。这两种形式都取消了生产队统一分配的做法,恰好克服了生产队体制的弊端,即避免了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和解决了社员没有“退出权”的问题。因此,家庭承包制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人民公社体制被家庭承包制替代之后,为什么还需要社区性农民组织?
首先,由于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融资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着规模经济,难免增加了以农民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这种生产模式的成本。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其次,在经济活动之外,农村社区还有许多共同的社会性事务,需要某种形式的社区组织来协调。最后,在家庭经营得到制度保障的条件下,农民之间的合作可以按照真正的合作经济原则(最重要的是自愿原则)进行。因此,人民公社体制被家庭承包制替代之后,还需要社区性农民组织。
3、应该怎样评价布朗对中国农业的悲观预测?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对耕地和淡水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要有高度的警惕;但是,布朗的预测前提是不正确的,因此其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不能构成生产粮食的比较优势,但去不能认为自然资源禀赋会构成农业发展的绝对束缚,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和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等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
4.在农业对国民经济四种贡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仍然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积累贡献率来看,随着农业对国民经济积累的贡献方式逐渐转移到市场机制上,农业增长中资本贡献逐渐降低,但同时传统体制下被压抑的劳动力贡献率却大大提高。
从农业的产品贡献来看,农业对于保障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满足轻工业对加工原料的需求,以及消除城乡贫困,从而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从外汇贡献率来看,虽然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外汇贡献降低了,但中国出口的产品特别是轻工业产品中许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所以农业仍然间接对国家的外汇收入做出贡献。
从市场贡献率来看,农业能为其他产业提供多少市场能力,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也相应增加。随着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需求程度也相应提高。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化肥、农药、种子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也大幅度增加了支出。
5、中国农业继续增长的源泉何在?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和产品特征,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作物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种植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作物,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投入和延缓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通过这种变迁方式,具有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的农业,都可以获得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率的共同基础。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58等内容。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1、 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 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  当代中国经济专题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当代中国经济 中国...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希望学生能依照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及早复习,而非用来作弊,...  专题期末复习(上)课后练习及答案详解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期末复习(上...()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_历史...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  《当代中国经济》作业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及运行方式 D.经济 组织的具体...尔雅课当代中国经济课后... 40页 免费 当代中国经济...  关于经济的英语单词 当代中国经济-尔雅通识课... 工程经济学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信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3页 1下载券 《信息经济学》课后习题... 21页 4下载...  政治经济学专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温州――个...这些转变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产生怎么样的作用 答:1)这些转变使得中国经济从...  专题推荐 北师大二附理科学霸高中... 东北师大附中...第1 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 1....凯恩斯方法的基本特 点是他强调不确定性及在经济中...  专题推荐 北师大二附理科学霸高中... 东北师大附中...大学物理习题解析答案3(... 76页 免费《...4.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P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优先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