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报中-新增学位是什么意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总评分4.0|
浏览量15193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今年将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深圳晚报
第A04版:2017深圳两会·对话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开眼
第A03 : 2017深圳两会·高音
第A04 : 2017深圳两会·对话
第A05 : 2017深圳两会·建言
第A06 : 2017深圳两会·众议
第A07 : 2017深圳两会·众议
第A08 : 2017深圳两会·热点
第A09 : 聚焦2017年广东省两会·前瞻
第A10 : 大事
第A11 : 政点
第A12 : 聚焦“在深过年”系列报道⑤
第A13 : 春运总动员
第A14 : 春运总动员
第A15 : 城区
第A16 : 2017新春关爱行动
第A17 : 天下
第A18 : 福彩
第A19 : 娱乐焦点
第A20 : 娱乐
第A21 : 文化空间动向
第A22 : 体育杂拌
第A23 : 体育/体彩
第A24 : 中国时局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询问会,市人大代表与五部门对话教育问题
今年将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
市人大代表杨瑞
市人大代表黄翔
市人大代表李继朝
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
市财委主任汤暑葵
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
本版图片 深圳晚报记者 冯明 摄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陈逸群) 今明两年学位缺口有多大?教育存在大量财政预算结余、闲置?1月15日,市六届人大三次会举行唯一一场人大代表询问会,杨瑞等13名市人大代表共同发起“如何进一步提升深圳教育质量”的询问案,现场向市教育局、市编办、市规划国土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5个部门进行询问。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代表们围绕深圳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纷纷抛出问题。 市教育局透露,根据出生人口测算,今年深圳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4.63万个,深圳今年计划新改扩建34所中小学学校,新增4.7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补齐学位缺口。 问:“二孩”来临,今明两年学位缺口量是多少? 答:今年小一学位缺4.63万个,明年中小学缺6.42万个 “每年到3、4月份最牵动深圳家长们的事情,莫过于学位申请,今明两年学位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市人大代表杨瑞第一个发问,她调查去年的数据发现,仅2016年深圳市小一学位的缺口是3.5万。“深圳每年增加20多万新生儿,这个缺口越来越大。” 学位缺口的问题也引起市人大代表李咏霞的关注,作为‘二孩’准妈妈的她连续发问:“有无对放开‘二孩’后的学位做过新的摸底?教师群体女性占主体,也面临生儿育女“三期”问题,师资将会更为紧缺,缺口估计有多大,如何应对?”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中小学学位供需矛盾确实较为突出,随着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新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未来学位供给压力更大。”对此,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并不讳言,并坦言这也是深圳教育部门在探索的问题。 张基宏现场给出一组数据,今年深圳市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将达到4.63万个,公办初一学位供需基本平衡,明年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将达到6.1万个,公办初一学位缺口0.32万个。 “市民和代表通常所称的学位缺口主要是指公办学位缺口,加上民办学校提供给的学位,全市学位供需基本平衡。”张基宏表示,深圳市政府每年都将公办中小学学位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重点加以推进,深圳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改建16所公办高中和17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公办中小学学位23万个以上,其中今年计划新改扩建34所中小学学校,新增4.7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补齐学位缺口。 如何应对“二孩”带来的学位缺口风险?“教育局已研究建立了六三一学位供需协调机制,根据辖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预测六年后小一学位需求数、按学位需求提前三年规划学位供给、提前一年保障学位落实。”市教育工委副书记范坤表示,从今年起,深圳还将每年发布教育公办学位建设督导报告,公布各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公办学位数量和比例等,督促各区(新区)从用地、编制和财政等方面履行好义务教育管理的法定职责和主体责任,推进公办学校和学位建设。 问:教育资源短缺下为何财政资金还有近半用不完? 答:合办高校18所,未来大学建设要花600多亿元 作为计划预算委委员、市人大代表肖幼美现场算了一笔账:根据2015年的财政决算:2015年预算安排教育支出169.1亿元,完成预算90.5亿元,完成率53.5%,78.6亿元未完成。2016年的决算还没有完成,但根据2016年教育局本部的预算,安排26.7亿,完成18.4亿,仍有8.3亿没有完成。 “在当前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为什么大量的教育支出被退回来?是什么原因导致财政资金闲置?”“我们是否对教育局的预算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是什么?”代表们连连发问。 “深圳对教育的保障是优先保障,足额保障,每年按教育经费占财政比重提高一个点安排的,逐年有递增。”市财政委主任汤暑葵回应称,深圳预留安排的钱,没有完全花出去,原因是多方面,包括有的项目涉及到跨年度、有的涉及规划拆迁等问题。 “虽然现在教育经费安排花不出去钱,但未来几年不是这样。”汤暑葵说:“深圳高校少,但高校才是花钱的。”汤暑葵透露,深圳和中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共计有18所大学,未来大学的建设要花600多亿元,每年都将增加100多亿元。 “不管财政好还是不好,都会让教育优先发展。” 汤暑葵强调,从财政安排来说,除了关注教育经费总量的提升之外,结构也非常关注。近两年深圳大幅提高生均经费,小学、中学生均经费都仅次于北京,这也意味着钱真正落到了学生身上。 “找钱用,用好钱,管好钱。” 对于这个话题,范坤回应称,这么多年深圳教育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出,未来支出除了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另外就是公办中小学义务教育学位的建设。 问:如何推进原特区内外教育均衡发展? 答:“十三五”新增中小学学位75%放在原特区外 原特区内外的教育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市人大代表黄翔说,目前深圳市好学校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内,“原特区外的居民,连上一个公办学校都不容易,更别提优质教育了,深圳如何推进原特区内外教育均衡发展?” 对此,张基宏承认,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原特区内外教育质量差距仍大。深圳市现有的238所民办中小学,主要就集中在原特区外,客观地讲,优质民办学校并不多,甚至还有40多所学校,连区级标准都没有达到。 他表示,下一步,教育部门首先要托底,通过财政补贴、“百校扶百校”等手段,促进相对薄弱的学校快速发展。其次,统一标准,所有的新建学校无论是建设标准,师资投入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再次,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不仅鼓励深圳市四大名校在原特区外办分校,更引进市外名校来深合作办学,使得更多原特区外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名校。 他更强调,名校办分校,不允许仅仅只是“挂个牌”,学校的资源、管理、师资和文化都要有传承,是真正是名校办名校。 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也表示,今后,深圳市新增的教育基础设施要重点向原特区外倾斜。“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小学学位的75%将放在原特区外。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5万人,基本放在原特区外。 问:能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答:提高津贴和补助标准方案已报市政府 “能否成立幼儿教育集团,加大幼儿基础教育?能否把幼儿教育参照义务教育来建设?”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关注到深圳市学前教育,他表示,深圳市公立幼儿园只占不到4%,远低于国家要求的30%,公办幼儿园深圳学前教育仍是一块“短板”。 对此,张基宏表示,深圳现有幼儿园1579所,民办比例占了96%,全市先有普惠性幼儿园943所,占了总量的63%,经过摸底深圳还有约300所民办幼儿园没有达到区级水平。 “将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提高幼儿园津贴和补助标准。”张基宏表示,目前已完成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政策的调整,在现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一定比例上浮,方案已报市政府审定。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普惠园比例和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投入。document.write('');
新闻客户端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document.write(today.getFullYear(),"年",today.getMonth()+1,"月",today.getDate(),"日 ",d[today.getDay()+1]," ",timeValue);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公平教育人人受益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记者 梁智华 杨振华 通讯员 吴钊
玉州区地处玉林市中心城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4个镇(包含茂林镇),107个行政村和社区,常住人口70.78万。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34所,其中初中20所,小学111所,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在校学生10.52万人,在编在职教职工5236人。2013年以来,玉州区委、区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全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唯一7次获得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十佳”称号的县(市、区)、“全国德育先进县(市、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县(市、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先进集体”。取得这样的可喜成绩,缘于玉州区委、区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倾力打造,大力推进,成效显著,亮点纷呈。玉州区第三实验小学亮点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玉林市市长苏海棠(前排右二)到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指导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于这一认识,玉州区委、区政府在该区教育实现“两基”达标后,将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目标,将教育发展纳入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中,做到教育规划优先布局、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先后制订了《玉州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方案的实施。同时成立了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包联学校工作组,以区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为包联组领导、各政府部门和镇(街)政府为包联单位,实行包联工作和督导制度,从政府最高层面主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实施。该区区委、区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18次、专题会议26次,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工作,解决义务教育建设项目用地问题68个,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问题87个,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对学校建设所需有关手续优先、限时办结,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效推进。组织各单位各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校门口LED电子显示屏、标语、广播、教师例会、国旗下讲话、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家长、教师、学生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成效,同时在玉州区、玉林市教育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玉州城事》,《玉林日报》、《玉林晚报》等媒体平台推送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关心和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民参与,全民受益。亮点2 财政经费保障有力 增加学位改善条件玉州区区委书记邹宇鹏(左二)到古定中心小学检查工作玉州区区长吕燕梅(右四)到城南实验小学建设工地指导工作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经费支持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玉州区委、区政府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需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附加并按规定全部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5%,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比例。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2014年至2016年,玉州区(含玉东新区)先后投入8.2亿元,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乡学校及改善办学条件,总项目368个,缓解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的局面,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其中,新建了第三实验小学、玉东小学、万秀小学、金港小学、城南实验小学、第八中学等6所中小学,扩建石棠小学、泉塘小学等2所小学,增加中小学学位13625个。正在开工新建古定中心小学天湖校区和扩建东环小学镇忠分校区,计划2017年投入使用,增加学位3000多个。计划2016年至2017年开工建设玉东实验中学、秀石路中学、清湾江中学,增加学位4500个。“十三五”规划再投资5.88亿元,进一步加大城区学校项目建设力度,打造生源吸引力较强的新校区,进一步盘活城区学校布局,增加学位供给,进一步满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和解决大班额的突出问题。在完成2013年度“薄改计划”和2014年度“全面改薄”等项目的基础上,实现了所有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2010年至2014年用于学校配备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图书等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2016年全玉州区投入5900多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图书,其中大部分充实到农村学校。目前,全玉州区小学共有计算机4011台,生机比为18.2:1,全玉州区初中有计算机2235台,生机比为14:1;全玉州区小学、初中“班班通”配备率分别达到86%、100%;小学共有图书224.37万册,生均30.69册;初中共有图书127.32万册,生均40.36册。通过标准化配备,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亮点3 优化整合师资配置 推进队伍素质均衡玉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宣传部部长李永耀(右二)、玉州区教育局局长黄旭雄(右三)深入学校指导建设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玉州区委、区政府有着充分的认识,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倾力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是充实队伍。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教师编制标准。每年通过公开招考、遴选等方式招聘公办教师,积极引进区内外高校毕业优秀教育人才,不断充实教师队伍。2013年至2016年,玉州区共招聘教师691名,其中从广西区内外高校引进优秀本科生227名、硕士生4名,公招业务素质较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代课教师145名,着力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突出问题。二是落实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基础工资水平,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确保教师工作、生活不受影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300元,用于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其安心工作;对积极前往农村学校支教的城区教师每人每年补助10000元,用于对支持农村教育的激励。2013年以来,玉州区财政投入640多万元用于乡村教师生活补贴,1198人次受益;新建农村教师周转住房、公租房413套,明显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三是促进交流。积极落实《玉州区支教走教工作实施方案》和《玉州区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农村师资水平的有效提升,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每年都安排城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走教、送课、教研指导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截至目前,玉州区已从城区优秀学校选派19期支教人员共600人次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四是提升素质。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教师成长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国培”、“区培”培养平台,加强“玉州名师”和“两个百佳教师”的引领,以师徒结对、城乡校际团队、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形式培养教师,形成榜样带动的滚动效应。创设“毓秀工程”平台,分层次抓好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才的过程性培养。以“玉州名师”、“百佳教师”为主的团队,组成近三百个共2000多名教师的“城乡结合、强弱结合、新老结合”的师徒结对子团队,建立起传帮带的新常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促进了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亮点4 大胆改革多元创新 入学机会均等公平玉州区实行定向招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模式,通过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推行就近入学,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创新新生报名和录取的办法,新增房产住址入学条件,解决了户口与住址分离的适龄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2013年以来,玉州区共接收安排1482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就读。2014年秋季学期起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审批、网上招生,学生入学信息公开,人人机会公平。创新办学模式,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由政府主导创建了“企业捐建+名校管理”的新型办学模式后,有效解决了新建住宅小区的学生入学问题。古定中心小学天湖校区、东环小学镇忠校区落成后,将新增学位3000多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入读好学校。开创强弱联盟办学模式和教育集团化模式。东环小学与二泉小学组成办学联盟,泉塘小学纳入玉东教育集团,二泉村和泉塘村的学龄儿童不用进入城区就能入读资源优质学校。亮点5 深化有效教育实验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书香浓浓的校园浓深化EEPO有效教育方式实验与改革,探索提升玉州区教育质量之路。有效教育改革列为玉州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育科研部门主持,玉州区学校全员参与,梯次推进,不断深化。从学习方式训练开始,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和倾听,学会自主调控自己,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结合课型方式,调动人体多种感官,听、看、讲、想、做多种要素综合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等身心发展特点,动静结合,学生在静中学,在动中也会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平台互动课型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欲,还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达到人人参与,发展共进。EEPO的新教法新学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新鲜感,激发了浓厚的教与学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式的学习带来了高效的课堂,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课业负担。经过多年改革,硕果累累: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升华;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三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效教育的改革成效在广西乃至全国声名远扬,实验成果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广西教育》刊发,“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花落玉州,先后承办了4次全国性的观摩、展示和交流活动,出色完成了广西新增有效教育实验县区其中的50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全国各地多批次组织观摩团到玉州区学习取经,2013年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亮点6 重视特殊群体需求 人人享受教育公平创新弱势学生的帮扶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留守儿童和“三残”儿童关爱体系,让每一个学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教育带来的温暖阳光。(1)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一是建立了以玉州区政府为主导,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综合性、制度化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使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身心健康能得到全面发展,合法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成长环境能有较大的改善。二是明确要求玉州区各学校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名册,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三是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在留守儿童就医、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方面得到特殊帮助。全玉州区现有4017名留守儿童,确保他们能正常入学接受教育。(2)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该区出台了《玉林市玉州区关于组织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实施方案》、《玉州区中小学入学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学校不得以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状况(有传染病的除外)、思想表现情况等为理由拒收户籍在学校服务地段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强调各学校都要接收地段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包括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该区确认有“三残”儿童197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22人,在各义务教育学校随班就读41人,入学率达83%。亮点7 创设特色校园文化 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创建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近年来,玉州区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围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理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其中,东环小学围绕“和谐发展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创立“和?慧东环星光灿烂”的校园文化;东成小学通过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形成了“和雅教育”的浓厚文化氛围;第三实验小学坚持“宣传”、“经典”、“人格”、“创造”和“活动”五种文化进校园,打造“灵慧文化”;古定中心小学、大北小学抓住以“诗创作”为重点的传统特色文化,积极创建活泼向上、健康和谐的“诗文化”校园;万秀小学创设“乐动”文化,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有效教育结合起来,创建乐教、乐学的个性化校园;玉东小学秉承“和而不同、和合流韵”的办学理念,树立“办内涵学校,育文明学生”的办学目标;苗园中学以“学会微笑、成就人生”为核心,“读弟子规,做孝德人”,提升师生传统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育人特色。一校一品皆特色,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一实验小学的“礼慧文化”、腾扬小学的“尚礼文化”、仁东初中的“香樟文化”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胜枚举,欣欣向荣,积极引领着玉州学生健康发展。结束语玉州区第八中学同在蓝天下,普爱惠万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孩子们撑起公平公正的一片蓝天,也为玉州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玉州教育,承载着玉州人民的腾飞梦、发展梦,将集八方之财富、聚万民之智慧,以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征途上,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记者 梁智华 杨振华 通讯员 吴钊)原标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公平教育人人受益――玉州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
责任编辑:刘海东
相关阅读:
玉林社会民生文体人居2017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山西人事考试网
您当前的位置: >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6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欢迎大家阅读!
  【2016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1】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04个村(居、社区),2648平方公里,81万人。县情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县境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秦始皇二十七年置县至今已2200多年。二是资源较为丰富。拥有江南最大的亿吨级煤田、酒埠江国家4A风景区和攸县麻鸭、攸县豆腐、攸县米粉三个中国注册地理标志,是中国油茶之乡和商品粮、瘦肉猪、丰产林、油茶林生产基地县。三是经济较为活跃。历来是湘东南、赣西北的物流集散地,综合实力连续9年跻身全省十强,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第140位,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2015年全县实现GDP313.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5.25亿元。四是民生较为殷实。有全国&的士第一县&之称,是全国平安畅通县、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金融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省园林县城。全县共有公民办学校155所,其中小学118所(含教学点),初中26所,县直高中4所,职业中专1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3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特殊学校1所;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78692人,在编教职工5100人;公民办幼儿园140所,在园幼儿23650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致力推进&教育强县&工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均衡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湖南省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株洲市推进教育强市先进县、株洲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株洲市高中质量建设先进县。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分别为0.33、0.31,2015年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综合满意度88.4%,实地走访满意度85.3%。
  一、落实三个到位,组织保障促均衡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确定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五优先&政策:一是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坚持教育优先适度超前发展;二是在安排财政预算时,保证教育经费优先增长;三是在规划城乡建设时,优先考虑中小学校布局;四是在提高干部职工福利待遇时,优先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五是在部门执法时,优先考虑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四大家领导议教会、县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县长办公会等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教育工作,制定并下发了《攸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攸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明确用三年时间,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质量上实现基本均衡。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监察、发改、教育、财政、人事、国土、住建、审计、规划、招投标、广电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教育工作职责,并将其履职情况纳入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经费投入到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投入逐年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2015年分别为14.99%和15.19%,同比提高0.21%。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5年教育财政拨款比上年增长19.69%,比财政经常性收入高28.2%。2013年和2015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5961万元和42805万元,增加6844万元,增长19%;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574元和6426元,增加852元,增长15.2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394元和2930元,增加536元,增长22.3%。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税等政策性经费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医疗保险金、社会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均按比例全额预算,教师住房公积金按照12%的比例足额拨付到位。教师绩效工资逐年上升,、2016年分别为人平2万元、2.4万元和2.6万元,发放年终人均考核奖金2400元。探索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贴和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350万元,面向义务教育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按每人每月150&30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并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三是督导考核到位。坚持将教育督导作为促进教育工作落实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全县所有学校划分成5个督学责任区,张贴&督学责任区公示牌&,公布责任人姓名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随访督查、责任追究&的教育督导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月主题督导,全面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制定了《部门、乡镇(街道)教育工作考核细则》,在年度考核中将教育工作单列考核,将规范办学行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障教育公平等列入重要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与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年度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制度,实施全方位的监测。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履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一票否决&,不予评先评优、不予提拔任用,有力保障和推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实施三大工程,夯实基础促均衡
  一是高标准创建合格学校。坚持城乡均衡、校际均等的工作理念,制定了《攸县创建合格学校实施意见》、《攸县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规划》等文件。近3年共投入近4亿元,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创建为省级合格学校,完成新建校舍项目200多个,扩大体育场地及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添置教学仪器设备3360万元。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扶持力度,2015年共投入4274万元,新建校舍1.7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24万平方米,农村学生添置课桌椅8000套,床位1500张。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 每年投入28.1万元完善全县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所有学校接通4M以上宽带网络,乡镇以上学校均实现10兆光纤接入互联网。投入2476万元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配置班班通设备1431套。二是大投入改造城区学校。致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县政府制定了《攸县城区&十二五&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采取集中整合、择址新建、改造扩容等措施,2012年共投入4600多万元,新建了工业路小学,增加学位2000多个,对城区东北街小学、文化路小学、交通路小学进行了改造提质。2013年投入3.5亿元,新建了城区公立初中震林中学,增加学位近2000个。2015年,出台了《攸县城区学校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以新建、改扩建、改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满足城区适龄少儿入学需求,有效保证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2016年投入1200万元,改造了城区中街小学,增加学位600个。三是全方位实施关爱工程。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留守儿童3万多名。出台了《攸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共投入2.6亿元新建、改造校舍近21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6所,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全覆盖。着力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投入700万元完成了县特校整体搬迁,积极开展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管理,制定了《攸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暂行管理办法》和《攸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校少年宫19所。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积极开展贫困学生 &送温暖&活动,近三年共资助学生46631人次,资助金额2738万元。全县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8.8%。
  三、建立三项机制,调优师资促均衡
  一是建立教师补充交流机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实施意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引进优秀人才。近3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436名,全部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规定3年以上工作时间方可进行工作调动,并结合我县教师队伍现状和未来教师需求变化,定向选送98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到省一师参加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进一步调优了教师结构,提高了县域内城乡教师的均衡配置水平。加强教师交流,制定了《攸县城乡和镇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实施办法》,2015年共交流教师220人次,其中县外支教64人次。二是建立教师队伍培训机制。建立了教师培训中心和3个教师培训基地,设立了教师培训工作管理站。县财政每年拨付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0万元,其中10万元主要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奖励。近三年,中小学教师培训总数达1.25万人次,完成培训项目70余个。大力推行师德师风考评,开展&十佳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岗位聘用、职务评聘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创新入职培训、岗位培训、高级培训、骨干培训等培训模式,实行师徙结对、以赛促训、小课题研究、联片教研、送教下乡等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展现了教师的活力。注重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对293名新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磨练和达标考核,编著了《教师专业成长必读》,有效推动了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校长队伍考核机制。加强校长队伍管理,通过校长论坛、校长谈思路、校长公开课等形式打造校长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先后选派218名校长参加全国及省市校长培训。始终坚持校长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推动校长将工作重心下移到教学第一线,并将具体执行情况纳入年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绩效考核范畴。2015年,全县各学校校长上公开展示课65堂,听课1320节,得到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强化三项改革,提升教学促均衡
  一是强化德育创新。开展了&经典诵读&、&我的中国梦&、&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读书系列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家庭、街道、社区开展&洁净攸县、敬老孝亲、文明礼仪&知识宣传与实践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提升了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每年组织几千名学生到网岭罗家坪德育实践基地实践体验,吸引省内外学校前来参观、学习,河海大学、株洲市二中、株洲青少年军校等学校将罗家坪作为学校德育实践定点基地,《湖南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和推介。注重特色教育,全县创建&快乐德育特色基地校& 31所,逐步形成了菜花坪镇中心小学的养成教育、山乡中学的留守学生管理、渌田镇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坤学校的快乐德育、长鸿学校的校园学生实践体悟活动等一批特色。二是强化课程改革。以&课改样板校&为抓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建市级课改基地校20所,市级课改样板校3所,14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获得株洲市百优课程。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形成了有价值、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导、自主高效&、&五给四让三动&等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十二五&期间,获国家级课题成果奖1项,市级课题成果奖6项,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1个、省学会课题6个、省级研究项目2个、市规划课题6个。广泛开展十大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打造一校一品,成功创建市级书香校园示范校3所,科技创新示范校2所,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8所,体艺&2+1&项目特色校10所,素质教育示范校4所。小学生、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达到98.6%、98.5%。大课间活动亮点纷呈,网岭镇中学的太极拳、莲塘坳镇中学的腰鼓、桃水镇桃水小学的舞龙灯、黄丰桥镇阁前小学的竹竿舞等各具特色,每年组织举行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大受好评。三是强化科学评价。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定了《攸县教育目标管理方案》及细则,从校长、处室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从办学思想、校园建设、队伍建设到教育教学、安全卫生,实行大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有效督促全县各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近三年来,每年表彰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500多名,每年发放奖金200余万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事关教育持续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今后,我们将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惠及更多的群众,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努力奋斗!
  【2016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2】
  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15年来,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浦东广大教育工作者牢牢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始终把城郊基础教育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完成了以数量扩充为特征的第一次跨越之后,目前已进入以城郊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特征的第二次跨越阶段。
  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总数达到378所,其中中学105所,小学107所,幼儿园16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总数26.2万人,教职工2.4万余人,其中专任教师数1.8万人。1993年浦东建区以来,学生数占上海市的比例从1/9发展到1/7强;共新建公建配套中小幼学校214所,学校占地面积从240.0万平方米增长到459.4万平方米,增长了91.4%,建筑面积从99.4万平方米增长到282.7万平方米,增长了1.8倍。15年来,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长了9.9倍,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小学提高了9.6倍,初中提高了9.1倍。
  基础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以公办为主体,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和外国机构独立办学并存的多元办学格局已经形成;校(园)长任期目标制和教师聘任合同制全面实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和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取得明显成果。涌现出华东师大二附中、建平中学、进才中学和福山外国语小学等一批办学质量高、有特色、在全国和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坚持&两个为主&原则,满足了5万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需求。
  一、调整城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城郊教育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建区前,浦东地域分属三区两县(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和川沙县、上海县)管辖。1993年浦东新区成立,为城郊教育一体化带来了历史机遇。
  2015年前,浦东郊区基础教育一直实行区、镇两级管理体制,这对于调动镇政府办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弥补当时区级财力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郊区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到2015年,新区共有镇管公办和镇办学校86所,其中完中13所,初中12所,小学34所,学生数、教职工数以及资产总值均占全区基础教育总量的1/5左右。
  然而,随着浦东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郊基础教育的不平衡性日显突出,制约了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调整基础教育区镇两级政府分级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自2015年9月起,86所原镇管中小学全部划入区统一管理,在上海市率先实现了城郊基础教育一体化管理,这对于提高浦东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加快浦东的郊区城市化、村民市民化和城郊一体化,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城郊学校办学条件
  浦东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要实现城郊教育一体化。浦东始终把推进城郊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管理体制调整后,浦东制订了《浦东新区关于加快城郊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城郊基础教育的四个&统一&原则,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
  1、城郊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同步增长
  体制调整后,浦东统一了城郊学校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和预算编制标准,实行全区统一拨付。同时,区财政增加教育投入,03、04两年全区所有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达到统一标准,为城郊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城郊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
  体制调整后,03、04两年浦东安排专项经费,完成了80余所学校的校舍大修项目、64所学校运动场地翻建和45所学校食堂内部维修改造等项目。重点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使城郊初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03、04两年,新区财政性投入初中教育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29.7%,新建扩建初中校舍18万平方米,修缮校舍117万平方米,使初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改善郊区学校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教材配套仪器等设施设备,确保城郊学校的学生都享有良好的教育条件。
  3、城郊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近几年来,浦东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全部中小学校都已建成&一网三室&(校园网和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03、04两年,为城郊学校增配1.7万台计算机,生机比全部达到上海市标准。04年,浦东又投入资金,按2:1的比例为中小学教师配备计算机,预计05年可全部到位。
  04年浦东远程教学系统建成。在6所城区学校建设了主播教室,在60所郊区学校配备远程教育专用教室,采取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用于城郊教师网上开展教学和教研交流。
  4、制订向郊区学校倾斜的政策
  城郊教师收入同步提高。体制调整前,城区、郊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03、04两年,区财政投入资金,在消除郊区教师收入与城区教师收入差距的同时,使城郊教师收入得到同步提高。
  近三年,浦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强了郊区学校的管理力量和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职务评聘方面浦东规定,凡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教师,必须有在郊区中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郊区学校的中级职务评聘比例可在上海市规定的结构比例基础上再放宽5个百分点;在加强郊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浦东安排专项资金对相对偏远学校的区级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每月给予500元补贴,对到郊区学校支教的城区优秀教师给予补贴。04年选派了第一批城区优秀教师64名到郊区学校支教,选派10名原区直管学校校长到郊区学校任职。
  5、规范管理,改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
  新区按照&两个为主&原则,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目前,新区有适龄民工子女约5万人,以四种形式在我区就读:一是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二是举办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以这两种形式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学生为2.2万人,并享受与户籍学生完全相同的待遇;三是到民办学校就读,四是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新区鼓励公办学校敞开大门接收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同时鼓励民办学校接受民工子女,并按小学每生1900元/年、初中每生2300元/年的标准给予民办学校补贴。委托教育中介机构管理民工子弟学校,加强规范管理,并支持其改善办学条件,03年拨专款150万元,改善25所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备、厨房设施。
  三、加强城郊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城郊学校办学质量
  城郊教育一体化就是要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内涵发展,让所有的浦东人都能享受到均衡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对浦东整体提升城郊学校办学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浦东要以此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1.2016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2.201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3.2016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4.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5.2016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6.2016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7.2016年学校精准扶贫自查报告
8.2017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9.2017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相关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 本网转载的文章在于传递信息,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需删除请及时联系。
(三) 招聘单位无权收取任何费用,请求职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警惕虚假招聘,避免上当受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