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金银山国家森林公园铸币比率不同会产生什么经济现象

欢迎光临倘文库,如需获取更多资料请使用搜索功能。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关键概念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需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物物交换:即人们用各自拥有的货物去直接换取所想要的货物。 商品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又必须用另一种商品的价 值来表现。 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实物货币: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存款货币:指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 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 通过使用某些电 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 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 市场。 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思考题1. 货币交换相对于“物物交换“而言,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 (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2.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 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 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产生的。 3. 结合支付制度的演化理解货币形态的发展。 答:随着支付制度(即经济社会中进行交易的方法)的演化,其演变过程为以贵金属为基础的支付 制度、 纸币的使用、 支票的使用、 资金调拨电子系统。 货币的形式也在变化。 大致可分为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 4. 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⑴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 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⑵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⑶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⑷货币准备制度是为稳定货币设立的。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 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15.6.7.8.9.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 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⑴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⑵用法律规定金 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 法则”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 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 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⑶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 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 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所以说,金银复本 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 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 的货币(即所谓“良币” )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劣 币” )则充斥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 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 答: (1)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 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2)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 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 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 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3) 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 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 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4)我国目前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内容如下: M0=现金;M1=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 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M3=M0+全部银行存款 简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人民币主币的单位为“元',辅币的单位为“角'和“分';1 元分为 10 角,1 角分为 10 分。 2、 人民币没有含金量的规定,它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 品物资,黄金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国际收支的准备金。 3、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严禁伪造、变造和破坏国家货币。 4、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唯一合法的发行机构并集中管理 货币发行基金。 5、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每日公布,一切外汇买卖和国际 结算都据此执行。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 简述香港货币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答:⑴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 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 ⑵香港货币单位为“元” ,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 ⑶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 港元兑换 1 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 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 ⑷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2开 。 作用: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 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在 80 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 90 年代香港回归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10.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作用。 答:1880 至 1914 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 至 1939 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 至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 至 1976 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 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主要任务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具体来讲,国际货币制 度有三大任务:1、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来源、形式和数量。2、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3、确 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或建立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关键概念信用: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 ,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 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前者如有关信用的 法律(如契约法)、信用管理制度等,后者如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 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 基础。 银行信用: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行为主体的信用关系可统 称为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 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信用。 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按指定时间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即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 保证按指定时间无条件付款的书面承诺。 汇票: 是出票人签发的一种要求付款人按指定日期向收款人 (持票人) 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额的票据。 支票:是活期存款户签发的要求开户银行向收款人(持票人)支付一定额的票据。 信用卡:是消费信用的一种形式,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特点。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成(领取股息)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 债券:是发行者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 利息率:简称“利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利息/本金。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利息率。实际利 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指利息率在借贷期内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而波动的利率。浮动 利率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息率。 现值: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现金流量序列起点的现金流量价值,简称 P。 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 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引起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如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可贷资 金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可贷资金的均衡价格(利率)上升。3单方向性的限制,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它是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中介,以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的信用。 通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聚集社会各工商企业以及国家和个人的闲置资金, 并贷给工商企业, 因而银行 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第三,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不一致的。 由于银行信用贷出的资本是独立于产业资本循环的货币 资本, 其来源除了工商企业外还有社会其他方面, 因此银行信用的动态同产业资本的动态保持着一定的 独立性。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近几十年以来,银行信用不断发 展,借贷资本逐渐集中在大银行手中,后者又为大垄断组织服务,促进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12 阐述利息本质。 答:利息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是债券人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债务人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利 息是为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付出的代价。 13 利率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答:1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2 官定利率、市场利率、公定利率;3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4 固定利率与 浮动利率;5 一般利率、差别利率、优惠利率。 14 简述基准、官定、公定利率。 答: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 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 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官定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确定的各种利息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它对会员银行有约束作用第三章 金融市场关键概念金融市场: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货币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是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主要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 同业拆解: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一种形式。 票据贴现: 指持票人为了资金的融通的需要而在票据到期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出 售票据。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进行国债回购交易的市场,即卖出债券,并附加条件,于一定期间后, 以预定的价格和收益,由最初出售者买回债券。 股票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前者指公司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的股票; 后者是投资者买卖已发行股票的场所。 证券交易所:由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的,为证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场所和有关设施,并制定 各项规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价格和有条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组织。 OTC: (柜台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市场所进行的股权交易。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 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 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包括: 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 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 汇率:一国货币折算为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和比价 远期利率协议: 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 交换协议期间内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 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的金融合约。6金融期货与期权:前者指是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以约定的时间和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 具的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合约。后者是以期权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指 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 金融互换:是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商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 金流的合约。 欧洲货币市场: 指非居民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 场,又可以称为离岸金融市场。 亚洲美元市场: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营境外美元及其他可兑换货币借贷业务的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亦称为欧洲货币市场,特指那些经营非居民之间的融资业 务,即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资金借贷业务所形成的金融市场。 外国债券与欧洲债券: 是票面金额货币并非发行国家当地货币的债券。 是指以外在通货为单 位,在本国外在通货市场进行买卖的债券。欧洲债券不受任何国家资本市 场的限制,免扣缴税,其面额可以发行者当地的通货或其他通货为计算单 位。对多国公司集团及第三世界政府而言,欧洲债券是他们筹措资金的重 要渠道。思考题1.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内涵? 答: 金融市场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该定义包含 三个含义: 一是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 二是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 供应者;三是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2.金融市场有哪些分类和哪些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分类: (1)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2)按中 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讲解金融市场; (3)按金融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 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 (4)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和议价市 场; (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6)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和衍 生市场; (7)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主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家庭。 功能: (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 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 (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 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 (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 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 , 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 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 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 (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 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 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 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 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 同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3.基础金融市场包括哪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具体又是由哪些子市场构成的? 答:一、货币市场:同业拆解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债券市 场、债券回购市场; 二、资本市场: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基金市场;7三、外汇市场 4.阐述金融衍生市场主要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种及其主要特征。 答:1.金融远期: (1)未规范化、标准化,一般在场外交易,不易流动。 (2)买卖双方易发生违约问题,从合约签订到交割期间不能直接看出履约情况,风险 较大。 (3)在合约到期之前并无现金流。 (4)合约到期必须交割,不可实行反向对冲操作来平仓。 2.金融期货:第一,交易的标的物是金融商品。这种交易对象大多是无形的、虚拟化了 的证券,它不包括实际存在的实物商品; 第二,金融期货是标准化合约的交易。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商品,其收益率和数量 都具有同质性、不交性和标准性,如货币币别、交易金额、清算日期、交易时间等都作 了标准化规定,唯一不确定是成交价格; 第三,金融期货交易采取公开竞价方式决定买卖价格。它不仅可以形成高效率的 交易市场,而且透明度、可信度高; 第四,金融期货交易实行会员制度。非会员要参与金融期货的交易必须通过会员 代理,由于直接交易限于会员之同,而会员同时又是结算会员,交纳保征金,因而交易 的信用风险较小,安全保障程度较高; 第五,交割期限的规格化。金融期货合约的交割期限大多是三个月,六个月,九个 月或十二个月,最长的是二年,交割期限内的交割时间随交易对象而定; 3.金融期权:1.期权交易的对象是一种权利。 2.期权交易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3.期权投资具有杠杆效应。 4.期权的供求双方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 4.金融互换市场:品种多样化;结构标准化;功能扩大化;定价复杂化;参与机构多元 化;产品衍生化;业务表外化;风险管理全程化。 5.简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 答: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 成部分。特点主要有:1、低风险、低收益;2、期限短、流动性高 ;3、交易量大。例 如国库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 资本市场也叫长期金融市场,指期限在 1 年及以上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债 券市场、基金交易市场等,市场特点主要是风险大,收益高。 6.可转让定期存单有哪些特点。 答: 传统定期存款单记名, 1、 且不可流通转让; 大额定期存款单不记名且可流通转让; 2、 传统定期存款单金额是不固定的, 由存款人自己决定; 大额定期存款单一般面额固定且较大; 3、传统定期存款单可提前支取,利息收入会受损一点;大额定期存款单不可可提前支取, 只能在二级市场流转; 4、传统定期存款单的期限长短具有不同的固定利率;大额定期 存款单的利率有各种形式:固定的、浮动的,一般高于同期的传统定期存款单利率。第四章 金融机构关键概念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法人机构。 直接融资: 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8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对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 逆向选择: 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 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存款性金融机构:是指以各类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 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机构。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是指资金来源不是各类存款, 而是自行发行证券的收人或某些社会组织 或公众的契约性交款的金融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 i 财产与灾害保险 公司、私人和政府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和金融公司等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 是指世界多数国家的政府之间通过签署国际条约或协定而建立的、 从事国际 金融业务、协调国际金融关系、维系国际货币和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超国家 金融机构。思考题1.简述金融机构功能。 答: (1)金融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 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构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业务。 (2)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 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3)金融机构的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帮助客户 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4)金融机构的咨询和信托功能: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 资组合。 2.试析金融机构产生的经济原因。 答: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支付需要 (1)异地交换和跨国贸易 (2) 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 (二)社会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 1、资金需求者——期限长、规模大; 2、资金供求者——数额小,期限短; 3、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中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需求 1、企业需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居民等资金盈余部门渴望更多的投资机会 3、18 世纪法国投资银行 4、19 世纪初信托投资公司 (四)经济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需求 防止意外事故的损失 (五)满足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3.简述现代金融体系构成状况。 答:包括银行机构体系、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银行机构居于支配地 位,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其并存。 4.简述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 答: 第一类是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第二类是商业银行;第三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四类是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第五类是政策性银行和政策9性金融机构 5、简述国际金融机构。 答: 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 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 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 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按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第五章 商业银行关键概念商业银行: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 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银行资本: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 入的资金。 信用中介: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由银行保管买卖双方交易的资金和相关的文件,根据买 卖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银行按协议约定和买卖双方的授权、指令,向买卖双方 转移资金、相关文件,银行以中立的信用中介地位促成交易的安全完成。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 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同业拆借: 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 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 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回购协议:就是通过出售金融资产取得资金,但在出售时,出售人同意在一定日期按预定价 格再购回此项金融资产。 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思考题1 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特征。 答:特征: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 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经营货币资金。 3、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 在资金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 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变小额资本为大额资本,变短期资金为长期资金。 支付中介职能:1、代理客户支付贷款和费用、兑付现金等,成为工商企业、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人、出纳和支付代理人。 2、主要方式是账户间的划拨和转移。 3、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要通过货币的支付来清偿, 由以银行为中心的非现金支付手段来完成。 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法律允许它吸收 1、 各类存款。 2、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不是无限制的。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受中 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自身现金准备金率以及贷款付现率的制 约;足够的贷款需求。 金融服务职能: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务的应用 3、行业竞 争。 2 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 答: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两种; 贷款业务:1、按照贷款的用途可分为:工商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102、按照贷款的期限可分为: (1)活期贷款又称为通知贷款,其为未定偿还 期限,可以随时由银行通知收回的贷款; (2)定期贷款:短期贷款(1 年或少于一年) 、中期贷款(一年以上至七年或八年) 、长期贷款(具有 更长到期期限的贷款) 透支 、 (指活期存款的存户依约超过其存款账户余 额而支取的款项) 3、按照贷款的保障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 4、按照贷款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证券业务:1、有价证券抵押贷款 2、有价证券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公司股票。 承兑业务: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3 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活动。 答:自有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三种。 吸收存款:按支取方式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短期借入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回购协议等。 4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三性”经营原则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答: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盈利性:盈利是经营目标,盈利性这一原则占有核心地位无需解释的,是经营管理 的内在动力。 2、流动性(清偿力)——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化的能力 银行经营中两种情况:1) ( 提取或兑付有一定规律, 对此, 银行能够预计并做好安排;(2) 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 而且客户集中用来—— “挤兑” 。 3、安全性——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三项原则的关系: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 有保障。2、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 一般较低。 5 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答: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 时间段: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它都在 银行管理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尽管各种资产管理理论观点不一,但都有一个共性(即共同观点) :商业银行应着重资 产业务的管理。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一定程度地缓 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观点: 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 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 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 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 需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影响:被动性负债→主动性负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背景:金融创新导致利率上升(负债成本提高,财务风险加大,利率风险凸显) ,利率 管制放松(银行吸存压力减小)11核心观点 1. 流动性问题。2. 风险控制问题。3. 资产与负债的对称。 发展: 由于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位受到削弱, 银行发展的重心和银行竞争的焦点 已逐渐转向金融服务领域, 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主要有资产 负债外管理理论和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 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全方位满意管理 理论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企业全体与顾客满意的管理 概念。顾客的绝对满意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关心点和立足点,在追求“顾客绝对满 意”的目标下,变革银行文化和组织制度。 6 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 ,并围绕缺口 探索解决途径。 1、利率敏感性缺口:指的是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之间的负债。 2、流动性缺口 3、期限匹配和利差 4、金融衍生品交易 7 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可将贷款分为哪几类? 答: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8 银行资本如何构成?各构成部分包括什么内容。 答: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它代表着对银行的所有权。但在实际业务中,一些非自有 资金,如长期债券,也作为资本金的组成部分。但股本与债务资本在期限、收益、本金 偿还、对银行控制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银行资本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三个部 分组成,即普通资本、优先资本、其他资本。 (1)普通资本:普通股---是银行股金资本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主权证明,权利体现 在对银行拥有经营决策权;对银行的利润和资产有分享权; 在银行增发普通股票时,享有新股认购权。 资本盈余---指企业拥有资产总额超过其负债总额的余额。分为营业盈 余和资本盈余。 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盈余,它是银行税后利润减去普通股股息和红 利后的利润。 (2)优先资本:指在股息分配和资产清偿上先于普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 优先股---银行的收益和资产分配权先于普通股的股票 资本票据和资本债券---是商业银行的债券型资本,有明确的利息和 期限。 可转换债券---银行发行的优先股和附属债券中有一部分可按事先约 定在一定时期内转换为普通股,即具有债券性质,又 具有股票性质。 (3)其他资本:资本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金、证券损失准备金。 (4)其他来源:银行持股公司、售后回租。第六章 中央银行关键概念中央银行: 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 的金融机构。12发行的银行: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 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 构(在有些国家,硬货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 银行的银行: 是生活当中人们通俗的讲法, 指的是管理监督和规范各家银行正常经营的管理 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 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 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 最后贷款人: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 中央银行) 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 。 或透过贴 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 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国家单独设立中央银行机构, 并由其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全部职能的 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没有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 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 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 准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还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 只是由政府 授权于一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或者设置类似中央银 行的机构。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两个以上主权独立的国家共同拥有一个中央银行制度。思考题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答 :1.性质不同。中央银行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后者是企业法人。 2.地位不同。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 府的干预。后者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 3.经营目标不同。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 不向居民吸收存款, 不向银行之外的企业贷款, 不以盈利为目的。后者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 4.职能不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 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经理国库。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各商 业银行各自职能也有所不同。 核心原因:央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通过央行管理商业银行。央行是发行的银行,它负责发 行、调解、回收货币,货币问题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 负责将国内商业银行联系起来,银行间的支付、汇兑都是由央行来负责中介的, 它还可以为银行进行担保。央行还有几个直属机构,例如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 国家外汇。 2、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有何重要意义? 答: (1)当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 全力支持,以防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导致支付链条中断以至引起金融恐慌甚至整个 银行业的崩溃; (2)为商业银行办理资金融通,使其在同业拆借方式之外,增加银行资金头寸短期调剂 的渠道,提供最终保障; (3)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方式,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 供应量;传递和实施金融调控的意图。 3、为什么目前各国政府都赋予中央银行掌管国际储备的职责?13答: 4、关于“银行监管职能是否应从中央银行分离”是近来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你支持哪一 种观点?为什么? 答:尽管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性质不同, 两者统一于中央银行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因而将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出去有利于解决这两种职能的冲突,对保持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与加强银行监管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 银行监管与货币政 策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 具体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即两者最终都是以保持金融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 2.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以稳健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环境为基 础的, 而谨慎的银行监管必然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监管,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 是要有适当的货币政策为背景 3.信息的共享性, 银行监管的信息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执行, 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 息同样有助干银行监管的进行。因此, 中央银行在负贵银行监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 势, 而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后, 就可能无法发挥这些优势。 银行监管由中央银行负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便于监管信息与货币政策信息之间的交流 二.有助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有助于保障支付系统的安全 我国在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后, 货币当局与银行监管当局之间在信息沟通、 政 策协调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信息沟通问题、不同政策的协调问题、货币政策与银行监 管的透明度。 5、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答: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 资产 阶级政府为了开辟更广泛的市场,也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 (2)统一货币发行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 场的扩大和银行机构增多, 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弊病就越来越明显, 客观上要求有一 个资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权威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 (3)集中信用的需要 商业银行经常会发生营运资金不足、 头寸调度不灵等问题,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的产 生,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的存款准备,又能不失时宜地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 周转资金,为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 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增多, 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 化,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清算已发生困难。这种状况观上要求产生中央银 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要求产生隶属政府的中 央银行这一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管理。 6、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和特点,如何正确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答:特点:1、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2、不以盈利为目的;3、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 对象;4、对存款不支付利息;5、受政府制约但又独立于政府;6、资产具有最 大清偿性。14职能:根据中央银行性质的集中反映,分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根据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分为:服务职能、调节职能、管理职能。 性质:一、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金融体系的核心。 1、银行信用是一国信用制度的基础,而中央银行又处于银行体系的核心;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总量,是整个社会信用工具的总供给者; 3、既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又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 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存在特殊关系 1、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各种金融法规;2、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市场;3、代表国家 管理国库,向政府提供融资;4、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和管理国家黄金 外汇储备;5、配合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6、通过对 央行作为隶属政府部门,确保政府对央行的控制权。 三、中央银行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 1、稳定货币,稳定经济;2、调节信用,调节经济;3、集中清算,加速资金 周转;4、代表国家开展国际金融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管 理一国金融事业、调控客观经济运行的国家机关,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 构。 地位: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它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 的银行和推行国家金融政策的银行四个方面。 1、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有权发行银行债券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 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这是其不同于商业银行独特之处。 2、所谓政府的银行,并不是指银行的资本所有权必须属于国家,而是说中央银行与本 国政府有密切的关系,服务于政府,但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3、在近代银行业务中,商业银行的客户是企业和个人。而中央银行不对企业和个人办 理业务,它的客户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此成为银行的银行。 4、中央银行是推行金融政策的银行,负责领导、管理与协调全国金融活动,维护金融 稳定。它是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管理者和监 督者。 作用: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 2、 通过控制住货币和信贷资金供应量, 也就是控制住了包括派生存款在内的社 会资金整体,从而调节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 3、通过集中清算,缩短票据在途时间,节约现金使用和流通费用,起到推动资 金加速周转的作用。 4、 通过代表国家参与决定有关国际金融的重大问题, 推动国际金融活动的开展, 加强国际金融作用。第七章 货币供给关键概念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基础货币: 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 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 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也 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 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范围,采用新的技术,开办新的业务,创造新15的金融工具,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开拓新的金融市场,最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二级银行体制: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立的体制。 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存款创造: 这是银行通过运用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和流通准备金等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供给量 增加的行为。 部分准备金制度: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按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准备金,包括库存 现金和中央银行存款,其余部分可以发放贷款或投资等。 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 货币需求: 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 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 应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思考题1、货币层次的划分有什么意义?金融创新对其有何影响?金融创新是如何影响中央银行的 宏观调控的? 答: (1)有利于宏观监测和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 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 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 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 以 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2)金融创新不仅丰富了各层次的内容, 使得每一层次货币包含的种类大大增加。 而且, 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提高了多种货币的流动性,使得各层次之间原较为明确的区分界 限日渐模糊,关于新品种货币的归属往往引起不一致的意见。同时,也使得各层次 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联系有所改变,使得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调控重点在不断转 移。 (3) 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开拓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更多的市场空间, 商业银行经营 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都得到提高,从而减少了对中央银行资金的依赖,同时也成功摆 脱了中央银行严格的管制,增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对于达到预期的 调控目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现金货币是如何发行和回笼的? 答:当商业银行基层行处现金不足时,可到其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存款账户内提取现金,人民 币则从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库;经济主体从商业银行提取现金,商业银行投放 现金,人民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经济主体将现金现金存入商业银行,现金退出流通领 域归行。当商业银行基层行处的库存现金超过核定的库存限额时,超过部分送交人民银 行,该部分人民币回笼到发行库。按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交回的损伤币的销毁集中在销 毁点办理。 3、什么是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 答: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 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 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 定准备金外, 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 这样, 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 如此不断延续下去, 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 4、什么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答: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16基础,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 债,所以也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 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5、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法定准备金率。 (1)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 通常, 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货币乘数越小; 反之, 货币乘数越大。 (2) 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显而 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 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 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 款的比率。 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 因此, 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 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 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 负相关, 现金比率越高, 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 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 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 货币乘数就越小。 (4)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 各国中央银 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 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 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 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 定期存款与活期 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 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 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 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 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 还有财政性存款、 信贷计划管理两 个特殊因素。 6、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决定的? 答: (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 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 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 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 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 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 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 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 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 存款总额。 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 (3) 社会公众的影响: 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 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 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 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7、在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是如何供给的? 答: 8、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如何? 答: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 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 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 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 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它的17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 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 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八章 货币需求关键概念货币需求: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 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 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 术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 名义货币需求量: 是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需求量, 即用现行的价格水平或 名义购买力表示的货币需求量。 真实货币需求量: 是指经济主体所需要的货币量扣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余额, 即用货币的实 际购买力表示的货币需求量 货币存量:是指在一定经济运行条件下的某一确定时刻的货币需求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确定时期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货币需求量。 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M: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各类商 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M=k.P.Y(M:宏观货币需求量,也就是现金余额;P:物价水平;Y:总收入;k: 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 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 流动性差的资产。 流动性陷阱: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 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 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 人们储存起来 交易性货币需求: 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居民和企业为了顺 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 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 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惠伦模型:是指由美国经济学家惠伦于 1966 年提出的关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为利率的递 减函数的模型。 恒久性收入: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思考题1、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答: (1)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 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 段的货币的需求。 (2) 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 是货币政 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 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 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 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182、试述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答: (1)交易方程式 ①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 币支出量与商品、 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据此,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MV=PT(M 表示货币的数量,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 表示物价水平,T 表示交易总量) 。 ②交易方程式虽然说明主要是 M 决定 P,但当把 P 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这个交 易方程式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oPT。 (2)剑桥方程式 ①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是: M d ? KPY 式中, 表示货币需求量; 表示物价水平; 表示总收入; 表示名义总收入; Md P Y PY K 表示 PY 与 Md 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 易量的比率。 ②剑桥方程式的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3)剑桥方程式是交易方程式的变形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①交易说重视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 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便于交换; 而剑桥说 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 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工具, 不仅交换需要 货币,而且持有货币也是持有资产的一种形态。 ②与交易说不同,剑桥说以收入 Y,代替了交易量 T,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 的比率 K 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 因为剑桥说是以个人货币需求作为考虑的出发点, 其自变量 当然是收入而不是社会的交易量,相应地也就必然有一个新的系数 K 来代替 V。 ③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 而剑桥说则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 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预期和收益等不确定性因素。 ④交易说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以,交易次数、交易量 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 而剑桥说的货币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它不受物价水 平的影响,因为物价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 3、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 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 (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 ①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 需求是收入的函数。 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 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 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 ③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 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 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 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 M 1 ? M 2 ? L1 (Y ) ? L 2 ( r )式中,M1 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 Y 的函数;M2 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 需求,是 r 的函数;L 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 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19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 ②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 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 4、试述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 (1)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始点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2)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个人)货币需求函数: M/P= f (Y, W; rm , rb ,re ,1/P·dp/ U) 式中,①M 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②P 为一般物价水平; ③M/P 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要量; ④Y 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也可理解为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是相对稳定的 恒久性收入; ⑤ W 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这是货币主义所 列出的独特变量; ⑥ rm 表示货币名义收益率。将 rm 变量纳入其函数式,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 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⑦ rb 和 re 分别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和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的收益率。 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人可以持有几种形式的财富,不仅是货币,还有债券、股票和 实物等; ⑧1/P·dp/dt 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它属于机会成本变 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将它明确列入函数式,强调了通货膨胀; ⑨U 为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3)上述个人货币需求函数中,只须排除 W 即成为企业的货币需求函数。 (4)如果忽略 Y、W 在分配上的影响,则上式就能应用于全社会,即 M 代表社会货币需求总 量,Y 代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W 则为以财产形式所表示的那一部分总财富。若将 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 K 表示,则有 M/P=KY 或 M=KPY 或 MV=PY,其中 V=1/K,意即 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第九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关键概念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 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物价指数:亦称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公开型通货膨胀:也称之为开放型通货膨胀,是指政府对物价水平不加以管制,价格随市场 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 只要出现通货膨胀, 就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明显上涨。 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之为压抑型通货膨胀,是指政府通过价格控制、定量配给以及其他的 一些措施来抑制物价的上涨。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指的是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社会总 供给的增长,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 水平上涨的现象。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 其中主要是工资推动和利 润推动。 强制储蓄:它是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之一。假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用扩展性20的货币政策来强制储蓄会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这里所说的储蓄, 是指用于投 资的货币积累,主要来源于家庭、企业与政府。 收入指数化政策:是指在货币性契约中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 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通货紧缩: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 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思考题1、你如何判断经济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 答: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持续(一个 持续的过程, 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 上涨 。 2、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物价水平持续保持稳定,这说明当时并不存在通货膨胀。 ”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答:不同意。物价没有上涨可以是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之为压抑型通货膨胀,是指政府通 过价格控制、 定量配给以及其他的一些措施来抑制物价的上涨。 表面上货币工资没有下 降,物价总水平也没有上升,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在下降。市场上商品供应紧张,黑 市活跃,这类通货膨胀不能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而只能以排队抢购、凭证购买、有 价无货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就存在这种 隐蔽型通货膨胀, 当时的物价指数并不反映真实的通货膨胀程度。 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 放开价被压抑的通货膨胀得到释放,物价水平随之大幅度上升。 3、如何度量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类型。 答:在目前情况下,一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是通货膨胀率。测量物价指数的主要指标有: (1)消费物价指数。即零售价格指数,它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 许多国家通常用它来代表通货膨胀率。 (2)批发物价指数。它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 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发生原因划分: ①需求拉动型。即指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 ②成本推进型。 即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假说。 具体是指由于商品成 本上升,即材料、工资保持一定利润水平,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③结构型。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 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 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 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④混合型。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归咎于单纯的 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 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 ⑤财政赤字型。 其本质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但它的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 字而滥发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⑥信用扩张型。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 起物价上涨的一种信用经济现象。 ⑦国际传播型。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 通货膨胀。 (2)按表现状态划分21①开放型。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②抑制型。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 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 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①爬行式膨胀。 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 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 的一种通货膨胀。 ②跑马式膨胀。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 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③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德国和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退出大陆的情况。 4、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经济发展有 某些刺激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并以积累更大矛盾为代价。 ①对生产的影响。表面上看,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生产的暂时扩大,带来虚假的繁荣,但从根 本上说,通货膨胀对生产起破坏性作用。 ②对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遭到破坏;第二,通货膨胀会使 需求发生变态。 ③对信用制度的影响。第一,它会使商业信用缩减;第二,它会使银行不能发挥正常职能; 同时,由于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要大得多,会使银行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此时,银行不 仅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反而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④对货币制度的影响。第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纸币难以履行定价工具的职责;第二,当 通货膨胀极度恶化时,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职能。 ⑤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一方面, 政府可采取通货膨胀政策, 发行纸币, 带来追加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后果,引起生产 萎缩,导致财政实际收入减少,而且由于货币贬值,会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 5、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解释。 答: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求,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 品”而引起的。又可说是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 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强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重视总需求方面,而忽略的总供给方 面的变动。 2、成本推进说 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 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 厂 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 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率。 因 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进说 有需求拉上开始,政府为促进经济,便刺激总需求,以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导下, 致使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出减少,恶性循环,政府再次增加支出,导致物价呈螺旋 上升。 由于成本推进开始,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转嫁人工成本而提高物价,产出水平下 降,致失业增加,政府便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而物价却进一步上升。 4、 “结构型”通货膨胀说22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变动(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 5、通货膨胀预期说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如果人们普通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 就会出 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 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达到预期 水平。 6、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因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发生的,这是否可以说明“通货膨胀并不 是一种货币现象”? 答: 7、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有哪些治理对策? 答: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 谋求预算平衡, 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 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 降低物价水平。 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8、你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有何危害? 答: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 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危害: (1)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 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加深,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工资是刚性,因此企业利 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 (3)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因经营困难不能按时还贷, 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 可能引起存款人的恐惧心理, 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9、试分析自 1998 年以来我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原因,了解并归纳我国治理通货紧缩所 采取的货币政策。 答:1998 年以来中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企业 亏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 改革造成的居民预期不确定限制了居 民的消费,市场价格竞争,农业持续分手造成农产品下降的带动,出口下滑,国际市场 低价商品的冲击等。 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形成机制采取不同对策: (1)针对我国以制度性和结构型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必然采取深化改革的对策。 (2) 针对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 采取不干预政策, 并通过法制建设保护竞争价格下降。 (3)针对因开放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紧缩,即扩大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又适度保护国内 市场。23(4)对于因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等导致的成本降低,价格下降,采取积极鼓励的对策。 (5)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刺激需求。 10、试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答:①区别: 第一,含义及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含义(略)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含义(略), 其实质是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第二,表现及形成动因不同。 A 通货膨胀 表现: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涨。直接原因:原材料、能源价格的调整带动 了产品价格上涨,需求膨胀,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引起物价上涨,产业 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短缺商品,致使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了需求 膨胀。 B.通货紧缩 表现:需求萎缩,销售疲软,物价持续下降。 直接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的过剩,初步形成一定范围的买方市 场;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世界经济增长迟缓,国际需求增长乏力。 第三,危害性及解决举措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 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其解决的举 措是: 第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第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 货币政策和量人为出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三,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 第四,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 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 投资, 消费者不愿消费; 市场不景气, 大量资金闲置; 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解决的办法是:主 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特别需要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 和居民的消费需求。 ②联系: 第一,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也是由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 货币量与发行的货币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 施予以抑制。 11、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答: (1)如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 的速度增长,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 品成本的下降, 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 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增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其危害表现在: A、货币购买能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24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B、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 成衰退。 C、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借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 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D、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第十章 货币政策关键概念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菲利普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 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 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 种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 “魔术箱”理论:进去的是货币量的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 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 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 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思考题1、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 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 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 物价。 ②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 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 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 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 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 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 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就统一性看, 币值稳定了, 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 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 即当币值比较稳定, 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25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 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 定币值。 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 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 平衡国 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 国内物价稳定时, 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 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 因素的影响。 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 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 但是, 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那就意味着经济增 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 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 还会妨碍后期的经 济增长。 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 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 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 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 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 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2、你如何理解《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 答: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长。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二是最终目标中稳 定币值是首要目标;三是以稳定币值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显然,最终目标 中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币值,通过稳定币值来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 平衡等目标的实现。 3、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什么样的指标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答: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 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 估计政 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 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 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 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 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第一、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 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第二、 可测性。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 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第三、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 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 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26根据以上几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 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 又可分为近期指标和远 期指标。 4、中央银行可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哪些?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它们分 别应该如何运用? 答: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二)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 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 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 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 施。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目 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油价证券的比重。 (二) 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专门针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 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四)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 利率,以鼓励这些部门发展的措施。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是指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抑制进口过度增长,中央银行要求 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例,预缴进口商品保证金,存入银行。 三、直接信用控制 (一) 利率控制: 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或利率的最高限额, 是比较常见的直接信用工具。 (二)信用配额管理:这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 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分别限制其最高限额。 (三)流动性比率:即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 (四)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五)特别存款:中央银行为紧缩货币供应量、限制信用进一步扩张,要求商业银行临时存 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存款,而且一般不付利息,以此紧缩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 四、间接性用控制 (一)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声望,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 出通告、指示或与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和贯彻中央银行政策, (二) 窗口指导: 该概念来自日本, 日本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 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 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 并要求执行。 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 门贷款, 中央银行可以削减向该行的贷款额度, 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 (P215) 5、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效果和局限性如何? 答: (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 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 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 供给量的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 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27(3)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反应快,所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提高法定准备金,可能使 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迫使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业 务或贴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6、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1)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 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 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 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3)再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 ①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 但借款与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业银行, 所以 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②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 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 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 意图的波动。 ③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 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 但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 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7、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 投入或撤走准备金, 用来调节信用规模、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 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 强的弹性; 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 不至于对经济产生 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 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 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8、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交易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从交易品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公 开市场业务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 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包括正回 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 行向一级交易商买回有价证券。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 前者为央行直接从 二级市场买入证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证券,一次性回笼基 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 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9、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分歧? 答: 基本点即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市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凯恩斯他们 认为,货币供应 M 相当于货币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的利率 i 下降,利率下降后,通 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又促成投资 I 的增加, 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 投资增加会通过乘28数作用,促成国民所得 Y 所得增加。 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 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 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这种分析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批评,被称为“魔术箱”理论——进去 的是货币量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 学派把货币作用的途径规定得太窄,无法充分任何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10、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答: (1)所谓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 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2)货币政策的时滞按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 ①内部时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 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②外部时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 外部时滞 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③内部时滞可由中央银行掌握; 而中央银行对外部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 因为外部时 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 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反应大小, 它是 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 11、你认为金融创新活动对货币政策效应有哪些影响? 答: (1)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使各层次货币定义与计量遇到困难; (2)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的控制能力; (3)金融创新使得各类金融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金银检验证书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