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未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可以超过深圳市吗

大成都市,大武汉市,直辖重庆市三地未来经济总量比较分析【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02,896贴子:
大成都市,大武汉市,直辖重庆市三地未来经济总量比较分析收藏
2014年三地的经济总理:大成都市:定义大成都市,距离省府最近的六市;成都市10056+绵阳市1579+德阳市1516+资阳1196+眉山945+雅安462;14年经济总量15754亿元;大武汉市:定义大武汉市,距离省府最近的六市;武汉市10069+黄冈市1477+黄石市1219+鄂州市690+咸宁964+孝感1355;14年经济总量15774元直辖重庆市:2014年的经济总量14265亿元。可以看出,三地2014年的经济总量排名为大武汉强于大成都强于直辖重庆市;虽然大武汉排名第一,但和大成都市依旧是难舍难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二地依然交错炽热。直辖重庆市由于要消化渝东南渝东北5万方贫困地区的包袱,经济总量上落后大武汉市、大成都市。就目前来看,直辖重庆市落后一年左右。但重庆的经济增速非常快,领先大武汉市,大成都市不少。大家认为重庆市能超越武汉成都吗?个人认为2017年重庆可以超越武汉成都,成为正真的中西部老大!大家以为如何呢?
诸位华吧专家以为如何?
经济总量是可以数字量化,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喷子。
三州离成都也近,为什么不加
三州离成都也近,为什么不加
放过武汉 才几天又开始了。
河南人真是深耕贴吧 大小吧迟早都是河南人
中新项目应该是很重要的增长点。后面还要看武汉和重庆自贸区怎么样了。
地域黑又来了?
我渝退出,我渝要退出低级趣味的PK!沉了吧,此贴无撸点。
东莞等于2个武汉大,这种愚蠢言论暴露你的智商
武汉城市圈哭了
加上大湖南都市圈
武汉周围不止5个城市
加上长沙城市圈
西部人就喜欢拖家带口,城市之间的较量不需要周围的县市
论人口重庆第一,成都第二。西部盆地人口太多
我认为成都绝对完爆武县
蔡甸常福上东风大道高架直接上二环高架过鹦鹉洲长江大桥有楚雄高架直接上高新大道到光谷东,几乎全程高架快速路
别说了,成都反正完爆小五县
你这撕每次发帖都是来黑成都,黑四川
其实四川遂宁也可以加
那么多市,也就是三个省了。人口呢,面积呢?没数据整个屁啊
正确排名,武汉重庆蓉村,无需解释
本不想骂人,不过这货确实贱!只要发帖就一定带上武汉, 另外没一次不黑的 !
楼主高兴就行
成都的经济很不健康,严重依赖外资,国有和民营都不算发达。成都经济的主力军是外资,除了外资之外就是一张白纸。这不成都还天天在央视新闻30分里面打投资成都创业都成的广告吗?就是恨不得把所有外企都引到成都来。要是哪一天外企全部倒闭了,成都就完蛋了和西安一样的下场甚至还不如西安。还是武汉好,国企来挑大梁,外资经济也比较发达,区位也比成都要优越很多。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您的位置:>>>正文
薄熙来称两江新区2020年经济总量将超6000亿
新区区位图
  开篇之语
  视者看也。那么,对于横空出世的两江新区,我们应该看什么?
  看新区本身,我们可以体会国家决策的战略考量。看政策优惠,我们可以发现兴业创富的机会所在。看历史演革,我们可以梳理城市发展的进程脉络。看浦东滨海,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生活的幸福时光。
  本月18日,在重庆直辖十三周年之际,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重点新区花落重庆。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两江新区是中国第三个、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身兼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市长黄奇帆说,两江新区获准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区域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要求&把设立两江新区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重庆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 18日召开的两江新区挂牌成立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说,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实施了3个大的开发开放战略。上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进入新世纪又开发了天津滨海新区,先后掀起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次开发开放高潮。今天,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10年的时候,又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确立了第4个国家开发开放战略。
  薄熙来说,深圳、浦东、滨海都在我们国家的开放史上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到2020年,两江新区经济总量将超过6000亿,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超过1/4,工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重庆,这将改写重庆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
  薄熙来说,前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沿海,发展的路子都是外向型。但现在以外需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经济的重心也将逐步由主要依赖外需转向以内需为主导。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建设重庆两江新区的战略决策,正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
  薄熙来说,重庆地处中西结合部,是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承东启西、连通南北。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是深谋远虑的大智慧,是推动转型的大战略。中西部大市场催生了两江新区,两江新区的开发开放又必将有力地拉动中西部的发展。
  新区概况
  位置: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
  面积: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交通:有三大交通枢纽。江北国际机场未来将是中国第四、西部最大,寸滩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大枢纽,铁路车站集聚交汇了国家八大铁路。
  产业:&5+3&战略性布局,即轨道交通、核电风电等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加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
  布局:新区将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即现代服务业板块、都市综合功能板块和先进制造基地板块,逐步形成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区(西永和寸滩两个)、鱼(嘴)复(盛)现代制造和物流区、龙(兴)石(船)先进制造区、北部新区、空港新城、悦来会展城、蔡家高技术产业区、水(土)复(兴)生态产业区、木(耳)古(路)出口加工区等十大功能分区。
  人口:现有100多万人,规划到万人。
  GDP:现有800亿,规划到2020年达到6000亿。
  到2012年
  江北嘴、悦来会展城、寸滩保税港区、江北机场、北部新区5大核心板块取得突破性进展。鱼(嘴)石(船)片区万亿工业基地坚实起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建成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和汽车制造基地。
  地区生产总值:
  1500亿元
  常住人口:
  达到230万人
  到2015年
  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大提升。十大功能区全面建设,大见成效。
  地区生产总值:
  3000亿元
  工业总产值:
  超过6000亿元
  常住人口:
  达到300万人
  到2020年
  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地区生产总值:
  达到6000亿元
  工业总产值:
  实现10000亿元
  常住人口:
  400万人左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胡鞍钢: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过美国|改革问道|胡鞍钢|中国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胡鞍钢: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过美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做客《改革问道》
  新浪财经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时指出,根据2009年,2010年的数据推算,按不变价格的国际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2014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它意味着2015年已经开始了一个中国世纪。
  胡鞍钢还指出,实际上南方国家的GDP已经超过北方国家。到2030年,估计南方国家占世界总量的2/3,北方国家从现在不到一半下降至1/3。现在已经迎来了南方国家的世纪。
  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胡鞍钢:可以说我们是有共识的。原因何在呢?实际上对经济总量计算有不同方法的。其实我们早在2011年《2030中国》已经做了很专业研究,一种方法就是一般人认为的汇率法,如果这么计算的话,2013年中国经济相当于美国的56.5%,今年会突破60%。估计这样的方法也会在2019年前后超过美国。
  第二种方法一般没太注意,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方法,是曼德森用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其实在2010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了。我们事实上也都是用这个方法来计算的。因为它扣除了物价指数。另外,国际上也做了比较,他本人终身做了这一件事。当然,他主要数据算到2008年。
  我本人在2009年专门拜访过他,没想到2010年他去世了。当时我拜访他的时候,我就提出,你的数据算到2006年,但是我们现在经历金融危机会是什么结果?没想到老先生去世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2006年的数据改到2008年。因此,我们根据2009年,2010年的数据已经推算出,中国按不变价格的国际美元已经超过美国,我在50人论坛内部讲过,几乎没有人认同。
  第三种方法就是世界银行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比较项目,并于今年的7月3号正式公布。在此之前,它已经发展了信息,也就是在今年4月底,说中国在2014年按照新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方法来看将超过美国。
  在今年的10月份,IMF再次发表同样的报告,结论和世界银行一样,国际上两个重要的权威机构对此发表了看法。斯蒂格勒斯那篇文章是提醒全世界不要忘记,2014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它意味着2015年已经开始了一个中国世纪。
  从世界经济史的历史过程看比较清楚,美国在1870年GDP超过英国,这是根据曼德森的数据,在1890年前后超过中国才成为世界NO.1。当然,中国相对美国的数据迅速下降了,一直持续下降。1890年到现在,125年的时间,中国等于被美国取代了。在过去一百多年美国成为世界NO.1,特别在二战大战之后,因为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赢家。它当时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7%,这些方面曼德森都做过相应的研究。
  所以,我认为斯蒂格勒斯是借助世界银行和IMF的研究成果告诉全世界,现在进入一个中国世纪时代。当然,我认为不只是中国世纪,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是南方的世纪。这在的研究已经得出结论。
  在2010年,实际上南方国家的GDP已经超过北方国家。到2030年,估计南方国家占世界总量的2/3。北方国家从现在不到一半,1/2,下降至1/3。因此,实际上我们迎来了不只是中国世纪,迎来了南方国家的世纪。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给中国提供了天时、地利。因为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主要还是对北方国家开放。我们大家都知道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的同时,我们和美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对外开放的本质上是向西方开放,因而,才有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成功的故事。但同时也带动了南方国家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迎来这样一个南方世纪、中国世纪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追赶美国的进程
  新浪财经: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且经济总量的确很有可能在某个阶段达到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有很多争议,很多人说中国的人均GDP偏低,我们只要经济总量,忽视发展的质量。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胡鞍钢: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大体花了65年时间,完成第一个追赶就是在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贸易总量,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上超过美国。在很多关键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方面,我们开始了第二个追赶,就是人均。
  实际上追赶美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我们可能在人均指标上不断缩小和美国的差距。因此,实际上中国本身现代化进程是个追赶型的,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总量追赶,然后到人均追赶,这个过程还没有完。
  我们也在不断的监测这些数据。许多数据不只是经济数据,我们实际上更关心社会发展指标数据,特别是预期寿命。2014年的数据估计可能会达到76岁,美国是79岁,我们希望能够在2030年他们达到80岁的时候,我们大体也应该达到80岁,事实上现在北京已经81岁了,像上海是82岁了。局部一些主要指标其实已经赶上美国甚至超过美国了。
  此外,我们更关心安全指标,全世界用的指标就是十万人口的谋杀率。美国在本世纪初达到5.6人,现在降到4.2人。中国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十万人口是2人,现在已经降到1人。这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一个社会安全的程度。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指标。我们希望在这些社会指标的人均概念上超过美国,而且也正在加速超过美国。但是在经济指标方面,从人均的角度看,因为中国基数大,还有一个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两个追赶,先是总量追赶,追赶美国,接着就是人均量的追赶。这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实际上毛泽东在1956年就提出来了。不过那个时候他设想的还是钢铁。我们现在的钢产量的能力是11亿吨,但实际生产只有7亿吨或者是7―8亿吨,其实已经相当于美国的好几倍了。
  这其实已经进一步验证了毛泽东的中国梦,我们称之为“强国梦”。从这个角度来看,才能发现毛泽东还是高瞻远瞩的,他把他的现代化的路线图锁定为美国,现在看来我们实际是在不断的验证毛泽东这个预言。
  中国的绿色能源发展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新浪财经:刚才您提到现代化,我看到之前有个观点不知道是不是您的本意,您说中国现代化将开始超越西方,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科技产业或者一些新兴的制造业还没有欧美国家发达。
  胡鞍钢:现代化本身不是中国的产物,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外援的。可以说从西方开始,特别是在美国,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现代化最发达,并且也是最强大的一个model,是我们锁定的一个追赶目标。
  但是由于中国总量已经开始超越美国,现在我们相当于美国的1.2倍以上。我们实际上在考虑如何在未来的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怎么超越?其实最大的约束条件还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
  我们不仅要现代化,凡是美国有的我们都有,我们还要创新出美国还没有的那些现代化的要素,特别是我们说的绿色现代化。中国现在在绿色能源方面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投资者了。另外,在绿色能源技术申请的专利方面已经缩小和美国的差距。另外,中国在绿色发展能源方面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无论是非化石能源等各方面。
  所以,我们需要一场绿色能源革命,绿色环保革命。更关键的还是个绿色生活革命。就是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能不能更加绿色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美国的学者非常羡慕中国,我给他介绍过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绿色指标大约已经占了48%,像节能减排,水利的指标、耕地的指标,他们也觉得中国这么快地来制定规划。
  除了斯蒂格勒斯以外,我比较熟悉的是杰非萨克斯,他最近也刚刚讲了,中国有这么多的规划来实现,是美国根本做不到的。他们看好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简单地看什么《纽约客》、《Time》来讨论这些问题。所以,他们更加具有国际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确实要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要追赶西方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创造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把它归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具体一点就是绿色现代化道路。
  大跃进、文革的弯路本身是探索的过程
  新浪财经:您提到一个词在前几年争议比较大,关于中国模式这个说法是否成立?
  胡鞍钢:我认为最好不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就会一成不变,可能道路更好,事实上有时候道路也是曲折的,过去我们也走过弯路。因此,这个道路可能更有助于说明。当然,后来无论是胡锦涛在“七一”讲话,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更加首肯了中国道路。所以,道路可能比我们说的“中国模式”更好。
  我自己本身在给外国留学生上课,特别是来自非洲的,在我的课堂上我也介绍我们在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企事业走过的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走弯路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毛泽东有一句话还是对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许将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还会有曲折。不过我又相信邓小平的另外一句话,“我们要相信后来的人总是比我们聪明”。
  我1991年出了一本书,《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我提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到底中国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一个道路,第二,到底我们如何走出这个道路?应当说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布才给出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
  2011年我们写了一本书叫《人间正道》,当时几位学者提出了三个自信,首先是道路自信、体制自信,我们当时没说制度自信,第三个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当然没有说到理论自信。当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三个自信,我们也非常惊喜,实际上学术的角度和政治的角度在某种上是共识的。如果没有60多年的曲折道路,我们也很难有这样三个自信。
  国企改革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融合
  新浪财经:现在可以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包括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小组的成立。如果回头去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从邓小平时代到现在,其实改革有很大的路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您认为在路径选择上,以反腐为突破口的改革,是否符合现在当下的状况?还有哪些可以延伸的改革方向?
  胡鞍钢:走到今天,36年的改革,已经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客观地说,也和现代化总体布局有关系,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大布局,由此三中全会又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这个改革方案是为了服务于、服从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需要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胆量的,应当说这一届党中央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国企改革其实解决一个核心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融合,越来越融合,从过去20多年、甚至30多年的国企改革看,总体上,国有经济或者国有企业已经和市场经济融合。一些方面还不够融合,下一步改革就是要使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能够和市场经济融合,如果能够融合,我们就创出新的现代化模式了。
  此外,我们不仅和市场经济融合,也要和全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融合。企业能不能在世界五百强、甚至世界两千强中不断提高,今年实际上是一个大丰收年,中国在世界500强的企业有一百家,已经占了1/5,扣掉港澳台,我们还有90多家,主体还是国有企业。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已经有好几家民营企业或者非国有企业已经进入世界五百强,给了我们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机会。国有企业做的怎么样,就要看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如何表现。
  我们通过进一步改革,还会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特别是提高它的三个力,首先是国际竞争力,要在国际大舞台上。第二个就是在国际舞台的创新力,就是PCT,像我们这两个世界第一、第二的民营企业,一个华为,一个中兴,思考怎样向他们学习。
  第三是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是在国内和民营企业怎么竞争,主要还是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高铁的合同,包括许多国有企业在执行中央的一路一带,现在都有大的布局,给我们提供巨大的空间。
  时代造就了马云这样的草根英雄
  新浪财经:现在很多学者争议一个话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以国企改革为案例去分析,国有企业可能垄断了很多资源,您怎么看?
  胡钢按:在国内,可能有一些领域,比如像电网或者通讯等一系列,但在国际上,就得凭技术创新能力和已有的记录。比如你做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你做了,那么国际上才认你,所以在那个环境下,更有助于历练国企,同时也检验国企改革到底成功还是失败。
  公开的竞争、公平的竞争,也随着中国走出去,会使国企本身上一个台阶。不光是国企,包括民企,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新浪财经:在和民营企业竞争的时候,您认为国企的手或者说政府的手是不是伸得过长了?
  胡鞍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讲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像港珠澳大桥,就适应了三地的一体化。三地政府,这个政府还不是中央政府,是广东省政府,他就需要你来竞争,在这样一些大的工程,有相当多民企参与进去。
  可能将来国企和民企,我称之为中国兵团,可能是联合舰队,是野战军加上地方军,再加上游击队,这样的话,整体打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崛起,国家崛起是根本的动力,国家的崛起会为企业进一步崛起创造更好的舞台。
  所以我们也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叫中国世纪。它是一个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时代,所以才会出现马云、张瑞敏、柳传志等等。就像一百年前的美国,它为什么会出现世界级的企业,是和美国成为NO.1相关的,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总而言之,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又去造时势,而这个英雄,不止是刚才说的马云这些,实际上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因为马云本身就是草根,他自己也是这么定位的,又为草根服务。所以当十几亿中国人民一起创新、一起创业、一起创造的时候,它不是中国世纪,又是什么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重庆十年后有望超越北京上海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撰文指出,重庆GDP增速为11%、北京和上海均为7%的最新统计是事实,但这只是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充其量只是重庆在局部打了一场“小胜仗”。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中国实体经济不振、全球金融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变数不断增多,偶然性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个月和另一个月、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会剧烈震荡,所以这个“排名第一”是很脆弱和极不稳定的,不宜大加发挥和“吹胀”。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1世纪宏观研究院预测十年后重庆经济排名有可能超过京沪,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2015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增速高达11%,位居第一。而北京、上海均为7%,在报告涉及的23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经济总量靠前的城市中列倒数第六;二是2005年上海、北京经济总量分别约是重庆的3倍和2倍,而2014年它们只比后者多出65%和50%。(《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
重庆十年后有望超越京沪?》,财经,日。)
  但实际上,这两个主要依据都是靠不住的,首先,在激烈震荡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半年的GDP增速根本说明不了什么本质性问题;其次,导致重庆近10年快速发展的原因较为复杂,不能作为一个恒定的基准值预测未来城市经济增长。立论基础的不牢固和评价标准的内在缺陷,使该报告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大打折扣,对此予以反思、检讨、纠正、阐释如下:
  一是“缺乏长远考量”。
  重庆GDP增速为11%、北京和上海均为7%的最新统计是事实,但这只是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充其量只是重庆在局部打了一场“小胜仗”。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中国实体经济不振、全球金融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变数不断增多,偶然性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个月和另一个月、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会剧烈震荡,所以这个“排名第一”是很脆弱和极不稳定的,不宜大加发挥和“吹胀”。
  二是“缺乏变化眼光”。
  从2005年到2014年,重庆与京沪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既是事实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学会“动态地看问题”:
  首先,这1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既与重庆在成为直辖市后获得的各种人气与红利,也与其近年来2000亿的城市建设投资拉动密切相关,这些优势条件和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能否持续或延续多久本身还需“小心求证”,所以并不适合作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依据;
  其次,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长期位居中国经济前列的京沪等城市不会一直“睡大觉”,更不会在发现自身经济下滑后仍按部就班地坐等其他城市。所谓“知耻近乎勇”,它们必定会想尽各种战略战术捍卫已有的“蛋糕”。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上海“”的建立,则为京沪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优质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这是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顾及的重要方面。
  三是“缺乏城市整体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不是一个GDP那么简单,既依赖政策、出口、科技、产业等,也需要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水平、社会文化建设的配合支持。近年来重庆经济增速提升很快,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却不敢恭维。
  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以都市人口、都市经济、都市生活质量、都市文化、都市智慧化为一级指标开展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研究,在目前我国12个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天津、、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中,重庆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四年来一直处于垫底位置。从对标的角度看,重庆首先需要瞄准的是郑州和汕头,而不是北京和上海。这种综合实力的落后是“冰冻三尺”的结果,不是一个11%就可以逆转的。
  四是“缺乏区域统筹意识”。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重庆发展已不再是“自扫门前雪”,而是和成渝经济区紧紧捆绑在一起。后者的发展进程和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庆经济高速增长能走多远。
  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目前,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位居第三阵营。这也是需要把重庆未来发展想得更艰难一些,不宜估计过高或沾沾自喜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当然允许存在“突变”,但这往往需要有战略性的“奇谋”。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以“西部开放战略+高端产品出口+主抓内需市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重庆模式”。但实际上,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深化,西部开放战略的固有红利正在减弱。而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的天时地利,也不会比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的北京、以及分享着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更有优势。
  此外,其他如出口升级、内需扩大、服务业等,差不多是各区域和各城市都在抓几个点,根本谈不上是重庆的独有模式。把问题想得多一些、把局面考虑的复杂一些,比单纯地高谈排名和座次,显然更有利于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符合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城市战略,这是我们特别想对经济增速表现良好的重庆表达的。
  (作者简介: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城市科学、文化战略研究。本文为新华社t望智库特约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HN016)
08/13 10:0408/19 07:0407/31 08:5807/27 07:2007/15 09:52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总量排名201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