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张瑞敏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导语: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如何实施组织变革、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良好的商业生态成为了当今全球性的重要话题。  2013年,“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被业界拿来探讨,在7月末举办的“2013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在很多企业苦苦纠结于商业模式创新之时,海尔迈出了第一步,势必引起业界的广泛的关注,并给其它中国家电企业以启示。为此,《家用电器》精选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论坛上的演讲要点,望与读者共分享。  “人单合一”是海尔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所谓“人单合一”,简单地说,人指的是员工,单是指员工服务的用户,双赢就是员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和他所应该得到的价值。海尔建立的在线信息交互平台便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的。这个交互平台采用API接口导入雷达系统、创新平台等系统数据,通过云之家的社交化技术自动@给指定的人或部门,用任务系统将其闭环和分享。譬如,一个用户在网络上提出“管是否可以做成扁平的”这类需求,服务人员过去经常会给出“不可能”的答案。现在,海尔雷达系统将这一建议及时导入内部社交化的信息交互平台,相关研发人员可以通过社交化的沟通协作,快速给出专业答复,满足客户需求。现实中,海尔帝樽空调的圆柱型创意外观就是因此而来。  审视传统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谁的广告厉害,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用户。但在今日,用户可以知道所有企业的信息,而企业却很难知道所有用户的信息,比如消费者要买一张机票,很容易便可以知道所有航空公司的机票价格,但是航空公司却难以确定到底用户心里想的是什么,这导致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主导权掌握在用户的手里。就像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零距离的互联网时代,使原有的商业模式将面临残酷的考验。  传统的组织管理是分工式管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曾经提到,比如做一些别针的话,如果用作坊式的生产,可能一个人一天一根也做不出来。但是如果采用分工流水线式的来做,一个人可能做几千根。又如德国的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一个组织应当像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上面的塔尖是高层管理者,中间部分是中层管理者,下部是基层员工,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  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为规模和范围,所谓范围经济是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而是把相关行业的都要做强、做大。然而在今天,传统的分工理论受到了挑战。信息技术时代的原动力是互联网平台,它可以做到双边或和多边的交易市场,比如电子商务,它没有了过去分工理论下的复杂,简化了操作流程,即便把分工管理模式做到极致,也仍然难以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  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关键就在于建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有一句话,叫“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战略,第二个变量是组织结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在战略和组织结构上有问题,这个企业不可能成长。  究竟何谓战略?战略是有竞争力目标的差异化的路径,比如某企业想要达到行业第一,这是每一家企业的目标,而凭什么能够得到?是因为我的路径和你不一样,所以战略首先是差异化。如果这种差异化的路径设计好了,它必将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所以组织结构也要随之变化,这就是企业的两个变量——战略和组织结构。  海尔的“人单合一”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的一次颠覆,也是足以应对、适应当今市场环境的前瞻性战略。比如在一家八万人的企业里,以最小的自主经营体7个人来计算,在这个模式指导思想下就变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瞬间便把这个组织结构分化,把以往的金字塔模式压扁了。也就是所有的相关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在一起。比如说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用户、设计师、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探讨,换言之,产品在设计阶段已经决定了它今后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  在这个前提下,企业不再是正三角式的组织,而是一个可以提供很多的群体进行并行交易的组织。以往的企业运营流程需要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几个步骤依次完成,如果说过去的操作模式是串联方式,那么在“人单合一”的时代,组织结构将被改变为平台组织下的自主经营体并联的生态圈。  所谓的生态圈,指的是企业并不一定全部使用集团内部原有的资源,还需要去整合外部资源,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生态圈的关系。而企业内部每个组织的人员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随时来改变。  对此,海尔现行的政策可总结为“按单聚散”四个字,比如某个项目聚集了某几个人去完成,但由于下一个项目很可能目标是不一样的,便会由不同的人员组织到一起来完成。这种工作模式与过去企业组织完全不同,在传统的企业组织工作中通常是按人来变单,而在海尔的经营模式中,则是按单来变人。  这种经营模式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便是淡化了领导者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没有谁是绝对的领导者。即便过去是上级领导,现在很可能是用户,那么一定要以用户的需求为最终目标。不仅要求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需要去整合相关的人把这个事做好。  当我们定立一个项目目标时,需要整合全球的资源,因为员工的自身能力有限,任何项目都不必强求全部由自己的员工来完成,重要的是把每一个员工变成一个接口人。比如海尔的研发人员有1100人,那么接口全球的资源是5万多,全球一些非常有名的大学都包含在里面。  所有人都努力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如同《易经》所记载,乾卦达到最高的就是群龙无首。所谓群龙无首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境界,每一条龙都不会因互相牵制而混乱,每个人都会做到极致,正如一般系统论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事实上,“人单合一”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商业模式。美国著名的沃顿商学院已经跟踪研究这一模式长达十年之久,西班牙IESE将“人单合一跨文化融合”案例纳入案例库研究,并邀请张瑞敏赴欧洲演讲海尔的模式创新。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加里·哈默也对海尔探索的方向给予了肯定,并且亲自赴海尔调研研究。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张瑞敏选用狄更斯的这句话作为此次论坛演讲的结束语。在他看来,互联网对于每一个能适应它、驾驭它、走到它前面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时代;但对于背离它的发展规律的企业来说,将会是巨大的灾难。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张瑞敏与创业30年的海尔为什么又一次去创业了?_网易财经
张瑞敏与创业30年的海尔为什么又一次去创业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家集团公司的组织已经没有了中间管理层,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张瑞敏在海尔发动的所有变革的指向,是在消解海尔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属性,最终也可能会消解海尔原先清晰的企业边界。
来源:好奇心日报
“这种探索到底行不行,我们也不敢肯定。”这往往是面对媒体的第一句话。
30年前,还是国营企业厂长的张瑞敏砸了76 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如今,张瑞敏宣称要砸掉企业本身。
从日开始的海尔将30 周年庆安排在了2015 年1 月8 日,现场也没有刻意去营造庆祝的气氛,相反,它们召开了一场以海尔互联网模式创新为题的研讨会,请来了管理学界的学者与教授,张瑞敏最新的一场“变革”站台。
会场外的展示区里,陈列着海尔智能烤箱、空气魔方、雷神笔记本、智能酒柜、模块化电视、智能家居套件、3D 打印机、免清洗洗衣机等最近一年里主推的产品,每一个展位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显示屏,用来演示这些家电产品配套的App。
这其中,大部分产品分别属于海尔一个个内部孵化的“小微”公司。到2014 年5 月末,海尔在册的员工从2012 年的86000 减少为不到65000 人,
在海尔三十周年大会的主页上,“这家企业不知道员工数量”赫然列在“你不知道的海尔”的标题之下:“这家企业不知道员工数量,它由2000 多个自主经营体组成,除了在册员工,还有许多是在线的,所以员工多得数不清。”
这家集团公司的组织已经没有了中间管理层,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张瑞敏在海尔发动的所有变革的指向,是在消解海尔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属性,最终也可能会消解海尔原先清晰的企业边界。
三十年间,大部分跟张瑞敏同时代的明星企业家有很多,比如“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在首钢“打破国企铁饭碗”的周冠五、在浙江海盐衬衫厂实行“奖金制”的步鑫生。如今,他们或者淡出,或者退休,而三十年前来到海尔的张瑞敏,如今仍然在为海尔寻找出路。
我们可能不用太在意“砸掉企业”的说法,在海尔三十年的故事里,这已经是海尔第五次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或者改变“管理模式的名字”。
在海尔反复声称自己面临“生死关头”、急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努力中,我们更愿意厘清一个问题:海尔究竟遇到了什么大问题?
那些年,在别人的困境里,海尔走对了路
事实上,从数字上来看,海尔在过去一年的表现还不错。轮值总裁周云杰在开场汇报里宣布海尔在2014 年全球营业额达到2007 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 亿元,同比增长39%。
然而良好的数据并没有带来安全感。海尔是一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公司,它总担心自己落伍,并总在自己真的落伍之前,宣布自己的过去“落伍”了,也就是张瑞敏、周云杰以及众多海尔的高管在各种场合所描述的那样,海尔是一家“自以为非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企业。
海尔曾经经历过许多风浪,但是在每一个大浪淘沙的时间节点,海尔似乎都找到了相对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纸糊的冰箱都能卖出去”的时期,海尔砸了冰箱之后,坚持抓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开始挑剔之后,它们没有像同期的大多数企业一样倒下。即使在90 年代初期的家电“逆市”,海尔也保持了80% 的年增长率。
站稳脚跟之后,和它的竞争对手们一样,海尔面对的是来自渠道的挑战。
1990 年代,中国家电行业依靠的是区域代理这种传统渠道,渠道布局一定程度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情况。而大型家电连锁商店如国美、苏宁等崛起,改变了家电企业分销方式,也改变了家电企业在销售中的话语权重。
被连锁电器商城挤压利润空间的过程,每一家家电厂商都曾经经历。海尔从1999 年起自建物流,从20003 年开始打造日日顺家电连锁,用家电销售渠道和品牌专卖店的方式,抓住了作为制造商的话语权。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家电连锁卖场和家电厂商都必须面对的:市场已经渐渐饱和。而国际金融危机则影响了2008 年之后的大宗家电出口贸易。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尔在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施行过程中,铺开了农村家电流动网络。海尔的村级联络站、售后服务网点和9 万服务兵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铺到了绝大多数农村地区。
尽管,海尔在电商和自建渠道方面起步都不算晚,但是现在,影响海尔“生死存亡”的,并不是那些在渠道上缠斗多年的对手,也不是已经相对饱和的市场。格力、美的、TCL 等这些家电厂商面临的困境和海尔差不多,甚至更加糟糕。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更致命的是渠道与话语权的流失。手握定价权的好时代已经结束了。
然而这一次,它的对手完全不同了
厂商与卖场之间的恩怨情仇现在有了更可怕的敌人。2014 年,海尔的线上交易额实现548 亿元,同比增长2391%。而这还不到天猫商城“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额。
没错,是互联网。
家电行业并不是互联网惟一破坏了游戏规则的行业,但是结果已经摆在我们眼前:生态圈已经完全被改变了。
面对新出现的这些搅局者,海尔原本的对手也许根本不算什么。
海尔面对的已经不是家电下乡政策补贴时代的竞争状况,和几个传统的竞争对手比拼,谁在国家项目中中了更多的标,谁就能保持销量的领先优势。
海尔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一直是家电制造商。脱去海尔自称的“世界家电排名第一”的标签,其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品类确实一直占据着行业的前几名。在最辉煌的90 年代,海尔曾经逆市涨价,在电商掀起价格战的2012 年,海尔还曾经传出结束与合作的消息。
然而,到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90 年代那种掌握在家电厂商手中的话语权,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张瑞敏和海尔要用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不再仅仅是一个“卖冰箱的”公司。
因为那些新来的对手,并不在乎你曾经花了多少年在制造冰箱这件事上。
在电商还未足够强势的时候,国美、苏宁还能够在卖场里用“比网络最低价、更便宜”展开促销,然而,在国美、苏宁们纷纷投放大幅广告为自家电商导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电商已经完全消解了那些原本存在于多层分销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当主要的购物空间从实体店铺转移到虚拟的比特海洋,流量代替渠道,成为了商品销售的命脉。
原本在大城市购买可能更便宜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如今不论在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能够联网,消费者看到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区别无非是,物流是否能够保证及时送达。零售商再也没有办法把出厂2000 元的商品卖到5000 元。
根据中国电子[3.60%]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电子报社共同发布的《2014 上半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2014 上半年中国主要家电产品线上销量占比,已经超过该门类整体销售量的10%,而2015 年,中国家电网购市场的零售额占整体家电市场的比例将达到15%。
而更糟糕的是,那些凭空出现的新的制造商,它们完全无需经历转型的过程,它们从一开始就诞生在重新建构的销售体系里,它们在互联网上诞生、曝光、销售,这当中,已经没有实体店铺什么事了。
你可以说它们是“外来者”,也可以说是“搅局者”。它们来势汹汹,仿佛初生牛犊不怕虎,号称要颠覆掉每一个产业,手机、电视、自行车、插座乃至体重计,没有哪一种产品不是这些新来的人不想重新定义的。
比起传统的家电厂商,它们更加灵活,也更加熟悉新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就是它们折腾出来的,而海尔这样的大型企业,还在拆解自己试图去适应新规则的转型期摸索。
而在智能化的新设备面前,传统家电厂商和新的厂商们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是在新的制造者们跑出去很久了以后,海尔们才发现,比赛早就开始了。
在家电厂商还在争论谁是“白色家电”行业第一,谁是“黑色家电”行业第一的时候,互联网公司乃至初创公司已经从智能插座、智能灯泡入局,用户已经根本不在乎哪些品类属于“白色家电”,或者“黑色家电”除了彩电之外还有什么。重要的是,智能吗?好用吗?便宜吗?
互联网公司进入家电行业的主战场之一——电视的时候,不同于传统厂商薄利多销的模式,乐视和小米从一开始就瞄准了42 英寸以上的高端产品线。传统的厂商还在想着靠每一台电视的销量挣钱,乐视和小米却是以超低价硬件进入了消费者的视线,盈利则是靠着“低价+内容”的模式。
乐视原本是创立于2004 年的一个视频网站,2012 年推出电视盒子产品;接着从2013 年开始,乐视一年内推出从40 到70 英寸不等的8 款电视设备,硬件最低价从999 元起,再强制绑定销售内容,而小米从2011 年开始做智能手机,2012 年推出小米盒子,2013 年9 月发布第一款电视硬件,前不久,小米发布了40 英寸版本的小米电视2 。
竞争对手、渠道和用户,全都隐匿在网络中
海尔这么多年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渠道变化压缩利润空间,二是核心技术方面缺乏持续的创新力。
将原有的产品加入“智能”模块和从一开始就研发智能产品相比,哪一个会更快?海尔和它原先的竞争对手们一样,在智能化的趋势里,仍然走过了弯路。
人们还在预测小米也许会成为海尔、海信、TCL、美的、格力之后又一个进入千亿营收阵营的类家电公司。而传统企业更应该注意的是,你不知道下一个小米,什么时候会来,而下一个仅售99 元的产品,打击的会是哪一个产品线。
2014 年12 月,小米以12.66 亿元入股美的。美的这些新智能家居产品很可能会有带有小米出品的一向特征:稍高于市场的配置(至少参数上)标准,价格低于市场均价,并且与智能手机有一定协作能力——虽然所谓的协作可能简单到只是远程开关。
小米和美的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切入智能家居,与从传统制造业切入智能家居的海尔,究竟谁能获得更多用户,或者说谁能在这场智能家居的“流行”中生存下来,也许并不在于产品究竟够不够好,而在于渠道是否畅通,以及品牌是否能够支撑价格。
技术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和手机一样,家电面临的同样是目标客户群体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大型家电为优势的海尔比起以小家电为优势的美的,劣势在于,人们可以不时换一换家里的智能小家电,却不会每隔半年换一换家里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
2015 年,会有无数搭载着阿里云、京东云、MIUI、HomeKit、Nest 的智能家电进入市场,而中间的渠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乐视、小米、爱奇艺、华为、阿里、猎豹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家电企业,试图在这个被传统老大们占据的市场,搅一波浑水,这些企业以接近成本价或者不及成本的价格出售家电产品,进一步削薄了已经被电商削过一次的家电利润。甚至,像乐视这样的公司已经在新品发布会上完全公布了物料成本清单。
互联网企业没有准备用“卖一台手机,挣一台手机的钱”来卖手机,海尔、长虹、格力等也还没有想好新的盈利模式。
小米这种非家电企业出身的公司,才是更可怕的竞争对手。小米从一开始就将用户和销售都放在了网上。一开始,小米只做手机,慢慢地,小米推出了电视、空气净化器、乃至插座、灯泡等智能小家电。相比起沉重的老牌家电企业,小米定价较低,离消费者更近,而在公司管理方式上,刚过了五岁生日的小米显然更轻。
小米并不需要自己生产一切。它已经拥有庞大的小米手机用户,通过投资美的,与大件电器展开合作,同时通过投资初创企业扩大智能硬件的产品线。这样一来,生态圈更容易构建,当然,也更轻。
这么看来,早在9 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的海尔,倒是没有看错市场的紧张局势。
海尔以及那些已经进入千亿元营收的家电厂商们一样,需要更多的智慧来面对的是全新的“搅局者”们。最近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空有制造能力而被淘汰的故事,、黑莓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掌握渠道但渠道本身又落伍于消费市场的也大有人在。
海尔为渠道所准备已经非常充分,但是,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依靠渠道就能获胜的市场。商场中的消费者隐匿在网络之中,而具体的需求和研发的方式已经完全被改变。你完全不知道那些今天还在做手机的公司,明天会推出哪些和手机毫不相干的新产品。
然而,这是一家从2005 年就开始为危机寻求出路的企业,我们的后续报道将继续探讨,海尔为了这个大多数人听说过却没见过的困境,都做了些什么。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综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让员工当创客:海尔和张瑞敏怎么了?
作者: 中国家电网来源: 河南三峡网 16:58:19
明年1月8日,海尔将迎来其创业三十周年的大日子。从砍掉中层到推动员工内部创业、成立小微公司,海尔在家电圈里一贯思路超前,也引发了外界普遍“看不懂”的争论。2013年、2014年海尔连续两年裁员,同时启动了鼓励员工内部创业的小微公司模式,喊出了“人人都是创客”的口号。上周,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亲笔写下《致创客的一封信》,文章甫出,就成了近日海尔员工论坛里最热的帖子。张瑞敏在这封信中回顾了海尔过往峥嵘三十年,传达了海尔希望成为“时代的企业”的决心,与此同时,他也向全球创客发出了邀请,希望每一位创客都参与到海尔的开发与创新中。商业模式实现“三化”记者注意到,根据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2014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保持着稳健增长的态势,其中,分销和物流等渠道综合业务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产品+服务”的大框架下,服务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这似乎意味着海尔正加快向互联网式的“轻公司”转型。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创客时代”,海尔的商业模式变革目标是什么?张瑞敏说,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企业平台化,是大势所趋,使企业一下子让全球的资源都可以为你利用,就可以整合全球最聪明的人来服务。当然,前提是有用户。员工创客化,改变过去员工只是执行者的理念,而应该人人是创客,成为把个性化与数字化相结合的创业者,集合互联网时代的诸多资源。用户个性化,企业实现与用户的不断交互,让用户在移动购物时能非常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流程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串联变为并联,所有各方并联在一起服务用户。员工的角色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响应用户需求的创业者。相关不完全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海尔集团的“创客”共创造有169个小微(企业)。如小微主邹浩通过海尔开放的“创客”交互平台,注册了一个名为“浩海科技”的公司,作为其创业产品水盒子的“小微”实体公司,如今已成功吸引了风投加入。此外,海尔天樽空调、雷神游戏笔记本、空气盒子、智胜冰箱、免清洗洗衣机等已成立小微。海尔员工只要能在细分市场找到细分需求,即有用户资源,就可以成立小微,进行市场化运作。当然,海尔可以为这些小微提供平台资源。创客薪酬或“超利分享”现在,海尔组织架构中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小微成员。薪酬变革中,海尔过去由IBM帮助做“宽带岗级薪酬”,即把整个薪酬定为十级,每一级又分为几等,类似职务报酬,但却不可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此番变革中,海尔将薪酬制改为“两维点阵表”:横轴基本上是和一般企业一样,叫作“企业价值”,就是市场成果。纵轴上是用户,称为“网络价值”,网络的规模就是网络的节点,和网络连接用户的数量。目前,海尔的薪酬体系还处于过去“宽带薪酬”和“创客薪酬”双轨运行阶段。未来,“创客薪酬”怎么定?张瑞敏在致其创客时说,就是定下目标之后,比如一般制定三年目标,再落实到每年每月,根据达到的目标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薪酬,包括两种:一种叫“超利分享”,超过的利润可以分享;再一种就是加入一定的股份,按照股份来。自我颠覆仍有三大痛点一个千亿体量的庞然大物如何变身“创客”海尔?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此前向媒体披露,直指“创客时代”的海尔仍面临三大痛点。周云杰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不再是大公司的自上而下式,而应让个体成为创新的发起者,甚至可能成为大公司的颠覆者。周云杰指出,海尔希望打造开放的生态圈,使得海尔的在册员工数量在减少,但在线员工的数量增加了。什么是在线员工?用传统眼光看,他的组织关系不在海尔,但他所做的事是在为海尔工作。这对公司管理和员工的自我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痛点之二,是“创客”们的小微公司如何与海尔步调一致?周云杰指出,海尔要做的是生态系统,所有平台上孵化的创新都要符合海尔的大战略,这很考验企业顶层设计能力。每个小微公司有各自的创新方向,但组合起来符合海尔的整体策略。第三个痛点,是海尔如何应对大企业变小的压力。周云杰称,创新者也面临窘境,海尔当前需要平衡三大矛盾,变轨转型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创新变革与企业稳定的矛盾,主动创新的机会成本和被动变革的边际效益之间的矛盾。企业要边破边立,削平低谷,实现变革的同时适应企业内在的发展需求。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海尔的商务模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海尔的商务模式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介绍海尔商业模式 技术模式 经营模式 管理模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青岛真正的老大张瑞敏_海尔老总叫什么_海尔总裁张瑞敏故事-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你可知道现在海尔内部只有三类人?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2:23:23
虎嗅注:“互联网+”推进传统企业转型,事实上张瑞敏在10多年前就在海尔内部搞流程再造,一再在公司组织结构上进行开刀,直到今天,犹未停止。那么今天,海尔的组织结构转型,是具体在做什么工作呢?本文作者陈庆春采访了海尔多位高管及基层员工,对海尔转型动机及当前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具体而微,见微知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海尔的管理转型一向先锋激进,但这似乎并未让海尔成为一个新型创新公司,为何?此前几名咨询顾问对海尔的评论值得参考:海尔的组织创新领先于战略创新。
海尔正在把自己变成一个凯文?凯利笔下的分布式组织,张瑞敏认为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就必须完成这一转型,他相信分布式发展比中控式发展更能让海尔实现第二次高速成长。
一切矩阵式结构的传统企业都应该看看海尔的转型逻辑。
李华刚在海尔干了24年,现在他有三个职位:日日顺乐佳贸易公司总经理、海尔电器COO、巨商汇董事长。
2013年,李华刚决计不做中间商,试图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这就是巨商汇。经过长达九个月的研发,2014年3月,巨商汇正式上线,但只针对海尔的经销商,同年12月才对社会其他品牌开放。
今年以来,巨商汇每月有十几亿元的非海尔品牌业务成交额,计划今年全年达到200亿元左右,而平台的总交易额则将达到800多亿元。
这个B2B的生意管理平台做的是熟客生意。所有上线的经销商必须经过厂家的认证,且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认证后方可进入品牌商的线上渠道管理体系,提交订单、付费、货品流通等。而且,巨商汇并不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获得佣金,它的商业模式是免费为买卖双方提供技术平台,再以服务的方式收费,比如金融机构给经销商提供贷款,巨商汇会向金融机构收费。
李华刚对《财经》记者说,因为巨商汇的存在,去年海尔渠道减掉了2000多名业务员、近2000个产品型号。他总结,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效果――三减一加,减人、减产品、减流程、加服务。
巨商汇已经成为比海尔更具想象力的平台,“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并不比阿里巴巴小的生意。”5月10日收盘,阿里巴巴(NYSE.BABA)市值为2146亿美元,海尔电器(01169.HK)和青岛海尔(600690.SH)则分别为624亿港元和808亿元人民币。
这个脱胎于海尔的内部创业企业,会在海尔集团投资驱动平台之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外部资源进来的创业性企业。当前海尔集团约占巨商汇90%股份,员工持有10%左右。A轮资本进入后,员工持股将增加至20%以上。目前,已有包括红杉在内的四家机构对巨商汇展开尽职调查。
目前在海尔,像巨商汇这样创立于海尔之内、发展于海尔之外的内部创业公司有200多个,他们称之为“小微公司”。
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管理是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较好方式,海尔亦希望以这种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的网络化转型和再次高速成长。但这种转型不只是组织架构上的“失控”,还包括战略方向的调整、业务流程的落地等系统改造。
4月29日上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水乳交融,不能水油分离。”
网络化的根本动机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折腾”的企业。
2000年,参加完达沃斯论坛之后的张瑞敏在海尔内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经济之我见》的文章,其主旨大概是――不触网就得死。海尔人对此并不理解,不过张瑞敏也未真的动手改造海尔。2004年,海尔总收入顺利过千亿,并未出现张瑞敏担心的现象。但旋即张瑞敏便宣布“1000天流程再造”,这次动了真格的。
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认为,如果没有2000年和2005年的铺垫,海尔今天的网络化战略无法实施下去。
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业绩个位数增长之后,2008年稍有起色,张瑞敏又抛出了新的理论――倒三角架构下的商业模式转型。业界一度将此理解为去掉制造工厂的轻资产模式,但事实是海尔仅用自主经营体的方式实现流程倒逼。
这次不彻底的改革同样没有带来任何波折。但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颠覆之势日渐清晰,张瑞敏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变了,它只有一条原则:能不能使你的生态系统中各方都受益?
日海尔再度提出转型――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将过去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变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利益共享。但这一次海尔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0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便已宣布进行互联网转型。
传统企业在多年的网络化铺垫中,转型似乎成了并不难理解的唯一出路,而对转型带来的业绩损失也持接受态度。
2014年青岛海尔收入887.75亿元,同比增长2.51%;201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8.71亿元,同比略降2.5%,考虑合并报表范围变动等因素,同口径收入增长超过2%。
青岛海尔已合并抵消了海尔电器收入,基本涵盖海尔的主营业务,包括:冰箱、洗衣机、空调、厨电、热水器、渠道(日日顺),但不包括电视机、手机、电脑、小家电、房地产,以及在海外生产并销售的国际业务(约30亿美元)。海尔集团整体业务2014年全球营业额是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利润实现150亿元,同比增长39%。
海尔主营业务增长放缓的同时,其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亦有所下降。
根据中怡康的调查数据,今年一季度,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占中国市场份额分别是26.66%、26.5%、12.36%,而2012年全年相应的数据是29.91%、29.88%、13%。
有海尔专卖店的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海尔一线的销售人员不仅要在市场上真刀真*地与对手拼,还要应付集团的各种转型、流程变化,很辛苦。周云杰也向《财经》记者表示,此次网络化转型强调与用户的沟通,因此停掉了很多广告,经销商做起来并不容易,销量会有下滑。
周云杰认为:“这种大的转型,按照常规来讲,不是增长缓慢,应是大幅下降、跌到谷底再起来。我们做到这样已非常不易。”
但亦有海尔洗衣机上游零配件供应商向《财经》记者表示,海尔在渠道执行力上要逊色于美的、格力这样事业部制的垂直管理方式,与转型实际关系不大。
近十年来,获得飞速发展的大多数企业均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如三星、美的、格力甚至包括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而海尔采用的是矩阵式管理方式,矩阵式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是GE,但GE的家电业务已于去年被伊莱克斯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矩阵式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按功能搭建管理架构,如海尔将渠道与产品分别装入了两家上市公司――海尔电器和青岛海尔,这样做的好处是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坏处是环节迂回,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执行不能及时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CEO把控所有资源的走向,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向下放权力度不够。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海尔高管有一半以上是山东人。同时,海尔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集团企业,但其职业经理人的工资却可能是中等偏下的。青岛海尔董事长、总经理梁海山年薪仅为139万元(税前),而美的集团(000333. SZ)董事长、总裁方洪波的年薪则为713万元(税前),与联想集团(00992. HK)董事长杨元庆亿元年薪更无法相比。
某家电企业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海尔如果能解决机制、结构、文化的问题,便可重回高速增长通道。
在这样的大逻辑下再看海尔此次网络化转型,一方面有迎合互联网大势的求变之举,亦有彻底改造其管理架构和机制的动机。
架构调整:小微蜂群改变传统控制
张瑞敏告诉《财经》记者,当战略方向发生改变之后,管理架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在确定了整个企业生态平台化的大方向之后,海尔将原来按矩阵方式划分的功能模块全部变成了平台。对这些平台的要求是,长出越来越多的内部创业公司,即“小微公司”。
海尔期望用大平台套小平台,小平台生长出小微物种的方式,丰富整个海尔生态。因此,与BAT平台化不同的是,海尔暂时并没有通过收购或战略投资的方式延展其生态范围,而是倡导创客文化,鼓励员工利用海尔资源内部创业,从而成为生态的一分子。
张瑞敏告诉《财经》记者,现在海尔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80后的路凯林是和李华刚一样的小微主,他在海尔工作了11年,曾负责整个海尔的笔记本业务(也称笔记本平台主)。2013年在笔记本市场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路凯林带领四五个人聚焦于游戏本的研发和销售,同年12月正式销售雷神游戏本。随后,路凯林开始向海尔集团的孵化平台部门提交小微创业申请,并进行了相关路演。
2014年4月成立独立法人机构――雷神科技有限公司,由苏州海尔控股75%,团队持股25%,八个月后便获得了来自林喜创投的500万元天使投资。2015年4月获得来自紫辉创投的1500万元A轮融资。现在雷神是海尔内部唯一一个已经获得外部风险投资的小微公司,李华刚的巨商汇有可能成为第二个。
路凯林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是海尔网络化转型实施的第一年,在此之前的自主经营体是员工通过跨部门合作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没有股份,做的好坏薪水都差不到哪里去,而此后的小微公司则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
2014年雷神科技全年收入2.5亿元,净利润1200万元。目前没有分红,而是设有超利分享原则,超出预期利润多少的不同会按照不同比例进行分享。路凯林说,去年他们的工资至少都是原来工资的几倍。
路凯林认为,海尔的小微模式之所以能够做起来,除了架构独立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海尔平台资源的前期喂哺。供应链走的是苏州海尔工厂,借助其规模优势,上游广达、蓝天等模具供应商会给雷神同样的账期,下游互联网电商平台又必须提供部分定金。上下一抵消,使得雷神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可进入良性循环。
李华刚也说:“你不要以为是你牛,是海尔牛。”“每年上百亿元的渠道资金凭什么交给你这么一个新平台,他们信任的是海尔。”
但在获得发展之后他们共同做的事情就是远离海尔。李华刚称,最开始自己带了150个海尔人出来,现在只剩下20个了,目前巨商汇的高管除了他,CEO、CTO全是非海尔人。海尔股份亦同时在不断缩小,随着未来对接第三方资源越来越多,海尔也将只是一个客户而已。李华刚说,自己今年可能会将自己名下的两个海尔职位拿掉。
雷神科技2015年也将逐渐脱离苏州海尔,开始与上游独立核算。路凯林希望将雷神做成一个游戏平台,而不局限于硬件,目前他们正在开发浏览器。
但是海尔对此并不担心。周云杰说,第一,海尔对小微公司有优先回购权;第二,“小微公司为什么非要变成海尔上市公司里的一部分呢?它做大之后分拆上市也没有问题啊!”
张瑞敏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企业从0到1之后,必然都想着从1到n,此后,企业的组织结构又会回到传统,变成自己的束缚。海尔摸索出的全新小微公司模式,独特之处在于:小微公司面向整个市场,能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力,将有可能打破科斯定理所说的企业的边界,从而达到做大平台的目的。
与事业部制相比,小微公司具有更加独立的运作空间和反应速度,并且其开放性要远大于事业部制。
目前海尔集团共有200个小微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李攀向《财经》记者介绍,在海外就有32个小微主,其中19个成立了独立的法人机构。
海尔将小微公司又分成三类:创业小微,从无到有孵化出来的,如雷神、巨商汇等;转型小微,是成长、成熟的产业模式创新转型而来,如智胜(三门冰箱)、卡萨帝(高端冰箱品牌)等;生态小微,例如9万辆服务车的车小微等。
从管理角度来说,灵活性与可控度是相悖的,特别是当成熟的小微脱离海尔发展成平台之后,海尔会不会陷入“失控”状态?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曾言,蜜蜂分群的时候,统治者不是蜂后,而是由不同蜂群之间民主决定应该何时何地安顿下来;蜜蜂作为蜂群的个体是独立而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蜜蜂无法理解蜂群涌现的行为,就如细胞无法理解人的思想。
小微公司如同蜂群,创客如同蜜蜂。这是一种看起来很彻底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利用“失控”获得没有限制的成长。但分布式管理最后,仍然需要超强计算总结能力。无论战略方向如何精准、管理机制如何高效,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流程中。
业务落地:以用户为起点逆向改造
钟丽静所在的Uhome战略部,正计划要干的事情是,如何将所有小微公司的用户都集中到U+APP上来。“原来可能冰箱做一个APP,空调做一个APP,等等,现在全部统一到U+这一个入口。”钟丽静说,即便用户是从雷神游戏浏览器进入的用户,数据最后也要聚合到U+后台。
Uhome的前身是海尔网络家电部门,1999年设于海尔集团之下,负责制定网络家电通信协议和统一的接口协议。但由于网络家电市场始终没有起色,2007年该部门转向B2B市场,专做智慧社区,并成立了相应的独立子公司――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由青岛海尔上市公司出资,但归集团管理。
钟丽静向《财经》记者介绍称,当时的定位是与家电产品并行的一个类产品部门,内部称为客户解决方案部门,即Uhome。2013年该定位发生转变,梁海山提出,所有产品都必须网络化,Uhome必须要为所有产品做底层技术支撑。钟丽静说,因为将其当成了战略任务,所以所有产品线都十分配合地将用户数据和接口对接给Uhome。
2014年初,随着智能家电产品的增多,海尔有了更大的野心,将管理用户数据和设备连接的Uhome做成一个向第三方品牌开放的平台,并改名为U+。只要符合海尔通信协议标准的设备,就可接入U+。而且不只是设备,只要可为用户提供服务,经过海尔的筛选就可进入,比如网上食品网站――本来生活,就可为冰箱准备食品。
目前,U+第三方品牌约有100多家,其中硬件品牌约占50%左右,服务品牌约占10%,剩下是软件品牌。为支撑平台的发展,U+有500多个技术人员(含北京海尔广科)。2015年4月,U+APP上线。
U+可实现设备与设备的通话,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比如提前设定空调温度等),设备向平台的故障自反馈(比如空调不制冷通过反馈可提前知道是压缩机坏了等),以及用户需求的满足。U+打通的不只是用户与设备,还要对接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全部环节的信息,如果各功能平台都长出许多小微公司,那么U+就要一一与其对接。
| U+预期中的生态 |
从用户这个节点出发,可以逆向整合整个链条的信息,这就要求各环节的信息流符合网络化需求。所幸的是,这项工作已于2005年海尔“1000天流程再造”时大部分完成了。
据周云杰介绍,物流送货,过去要靠人打电话问,用户满意不满意,现在靠用户,海尔规定:按约送达,超时免单。这些信息全部通过系统完成,原来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现在变成协同了,不协同就都得被罚钱。
再比如,海尔有几千家上游供应商,过去有一个很严格的外部公司审核流程,申报、审查、到现场去看、怎么送件,法务还要检验是不是吃回扣了,看起来这个流程很好。但是这么多厂家,难免造假寻租,因此天天纠纷不断。
现在一刀切,流程都不要了,供应商直接上网。如果用户反馈做得好,系统自动给你的份额就大。同时,和市场对接,冰箱售出后,某个部件坏了,直接反馈给供应商处理。这样供应商就必须做到:第一参与前端设计,第二和终端用户要联系起来。
即便冰冷静止的工厂也在与用户发生关系。海尔供应链战略部长陈伟向《财经》记者表示,以前叫大规模制造,现在叫大规模定制,因为生产线上的每一台产品都会对应一个用户。
一个订单确认付款后,瞬间便传至工厂,工厂再将排产信息直接下到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会立即标记这台产品是哪个用户的(信息详细到哪个门)。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陈伟认为,普通的工厂需要完成“六化”改造――标准化、精益化、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可称之为“互联工厂”,海尔做模块化改造就用了六年时间。
去年,海尔发布了首个互联网工厂――沈阳冰箱工厂,该工厂有60多台机器人(海尔所有工厂共有1000台机器人)、1200多个传感器、485个芯片,可以完成一次3000台左右的定制订单而不亏本。陈伟说,“如果没有模块化,给5万台都不敢做。”该厂成为互联工厂之后,人员配置减少了57%,单线产能提升了80%,订单交付期降低了53%,改造成本提高了20%。
截至今年一季度,海尔已建成四家互联工厂:海尔佛山滚筒工厂、海尔郑州空调工厂、胶南热水器工厂、沈阳冰箱工厂。
工厂亦有与用户交互的网站,比如面向一般用户定制的众创汇、面向研发资源的开放创新资源平台(面向全球不限于海尔)、面向模块商的海达源,这些网站网址独立,但后面信息数据共享,在后二者登录可以看到用户需求。最终这些网站的数据都会聚合至U+。
张瑞敏认为,再强大的技术如果不和用户发生关系,都是无用的,而当与用户发生关系之后,再传统的资源都会变成优质资源。他说,“现在我们把线下的店变成和用户交互的店。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真正地把O2O打通。”
从战略到组织架构、机制调整再到业务落地,海尔“互联网+”模式的设计已较为完整。但是否能获得具体的执行效果呢?
线上线下双向挑战
任何转型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持续的高速增长。
业内有一种担心是,当海尔转型时,竞争对手全力以赴打市场,获得足够多的市场之后,海尔即便转型成功回过头来与对手搏斗,也很难将其扳倒。这些竞争对手不是行业老大,不需要引领转型,没有转型成本,只等海尔成功后模仿学习即可。
中怡康公司副总经理彭煜认为,苏宁转型为何成本如此之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振臂一呼没有转型跟进者。海尔会不会如此?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转型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损失,将对海尔十分不利。除非海尔旗下小微公司取得颠覆性的胜利,但这也需要时间。
周云杰称,会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不可能期望小微公司一下子起来。按照目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规律,大多企业会持续好几年的亏损。
他对《财经》记者说:“我们是上市公司,当然有具体的规模、利润、现金流目标,但我们现在不只关心这个数,这是横轴,我们更关心的是纵轴。纵轴就是用户指标,比如流量、黏度、留存率、活跃用户数量等。”
但这些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对一个传统企业来说无疑是陌生的。
钟丽静所在的U+平台,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把用户的活跃度、黏度提升上去,同时让产业链或者生态圈的人愿意到这个平台上面来。这听上去就是阿里巴巴做过的事情,但是十几年来,也仅成长出一个阿里巴巴。
海尔用U+来整合所有资源的设计,实操中也会遇到困难,因为不同的小微公司在商业逻辑上很不一致,打通底层数据并不容易。无论是Facebook还是阿里巴巴,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数据底层架构无法打通的时期。海尔如果按照平台化方式运作,打通也需要一定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海尔需要承受1+1可能小于1的风险。
海尔还需面临小微公司长大反向整合的问题。到那个时候,海尔或许必须面临彻底抛弃传统资源的境况。当然这亦是海尔所乐于见到的结果,只不过所有的转型都白忙活了。
周云杰称,海尔有两个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业绩压力,但也有防范措施,“比如说,为了保证库存不折价,就要把周转速度加快,就必须有订单、保证订单与工厂直连,如果订单是假的,那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就会有库存折价。”
或许值得庆幸的是,海尔的转型并非线上线下博弈,而是试图融合为一体,将O2O彻底打通。
某家电厂商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海尔的两个上市公司还有做强业绩的空间,比如装入黑电、海外市场资源等。有海尔内部员工亦向《财经》记者证实,确实有装入新业务的计划。如巨商汇那样,降低对可能亏损的小微公司的控股权,不并入上市公司财报,亦是一种处理方法。
周云杰说,“转型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即便是业绩下降,我们也要改下去。”他预计三年后可看见较好的效果。
微信号:huxiu_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瑞敏对海尔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