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南海可燃冰 开采的开采影响

南海可燃冰研究通过验收 商业化开采仍需时日
可燃冰来源:央视网
自动播放下一条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中国官方1日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近日通过验收,建立起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系统理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气。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称作“可燃冰”。国家海洋局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重点围绕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动力学、成藏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专家称,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对勘探的技术要求很高,开采可能造成海底不稳定,导致地质灾害,也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可燃冰”开发利用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商业化开采尚需时日。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起步较晚。1999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介绍,该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的特点。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达1000亿至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seanho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开发“可燃冰“不可承受的风险
&&首推于&17.05.20
浏览(466)|回应(0)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传说中的”可燃冰是一种怎样的能源?可燃冰试采成功能否改变能源市场的现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呢?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hydrate),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可燃,而被称作“可燃冰”或“固体瓦斯”、“气冰”。赋存于水深大于100-250米(两极地区)和大于400-650米(赤道地区)的海底沉积层内,这里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能使天然气水合物处于稳定的固态。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可燃冰是和泥沙混在一起的。  而我国此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的可燃冰矿藏。  可燃冰开采有多难?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海底温度在2~4℃,这才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而一旦温度高于20℃,天然气水合物就会分解;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需要30个大气压才可形成水合物,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稳定,而海深300米才能达到30个大气压;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而产生甲烷这要靠海底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或者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区域主要在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在这些地方开采,成本可想而知。可燃冰的开发面临很多风险1、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可燃冰矿藏受到一点点破坏,那么可燃冰就会迅速分解,只留下一摊水,甲烷气体则人不知鬼不觉地悄然溜掉。众所周知,甲烷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至少大20倍。并且,可燃冰中固化的甲烷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一旦沉睡中的可燃冰矿藏受到“惊扰”,无论是人为的开采或者是大自然的影响,都可能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散失,从而引发强烈的温室应。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海底水合物的分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地球人都知道,目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各国正围统着这一问题展开唇枪舌战呢。2、海底的甲烷进入水中后,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海里有很多的氧气,因为氧气要跟甲烷反应,就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掉了氧气又产生这么多二氧化碳,周边海底生物就会死掉。可以说,可燃冰还是海底生物的潜在杀手,也是海洋环境的一大隐患。著名的百慕大海域之所以成为“死亡三角区”,有一种解释就是那里散发出了大量的可燃冰。3、此外,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甲烷气体会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啸或者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以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近年在墨西哥湾发生的一系列油气勘探事故,专家们认为很可能就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离解而引起沉积物的移动、原本被天然气水合物封压在其下层的气体大量释放而造成的;此前在美国大西洋大陆边缘发生的多次滑坡几乎都与天然气水合物矿层的断裂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可燃冰是海洋地质灾害的诱因之一。4、目前依然让人类觉得“无从下口”。其一是由于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其二,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让人类望而生畏,不敢贸然下手,毕竟以生存环境为代价换取能源,得不偿失;其三,从经济学角度看,目前大规模开采,其成本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得多。因此,过早对可燃冰期望太高,可能有些盲目乐观。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可燃冰确实是很“干净”的能源,储量大、能量高,然而通常情况下这种物质状态(可燃冰)不稳定,开发过程中出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目前可燃冰的开采难度很大。可燃冰有多大价值?  尽管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但可燃冰的试采成功仍然带给人们巨大的兴奋。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公开表示,一开始就瞄准了(可燃冰)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泛利用前景的这一个特点,虽然开采难度很大,但开发成功后,其广泛利用更具意义。而且,从目前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可燃冰离商业性开采不远了。  要知道,可燃冰储量巨大,仅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就达到800亿吨油当量,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虽然海底开采成本巨大,但科学家在大陆的永久冻土带也发现了可燃冰,而中国,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高纬度高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目前,可燃冰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神狐海域附近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打下基础。  也就是说,想用上安全干净的可燃冰,可能要再等13年。  可燃冰会冲击能源市场吗?  有机构甚至表示,尽管更进一步的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但长期看,可燃冰有望主导未来全球能源供给。  那么,如果可燃冰这一新能源在未来实现大规模开发,其他传统能源(如石油、煤炭)的价格会如何变化呢?林伯强表示,未来其他能源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巨大改变,还是取决于可燃冰的成本。如果未来可燃冰开采成本够低,开采量又大,将压制其他能源价格。然而就目前条件来看,可燃冰这一能源离经济可采还比较远。来源:综合国际金融报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可燃冰的开采前景是什么?目前有什么困难?
fenger14018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在繁复的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成为环保敌人—— 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气体是十分困难的,海底可燃冰属大面积分布,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若处理不当发生意外,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由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国首次模拟开采南海可燃冰--浙江频道--人民网
我国首次模拟开采南海可燃冰
&&&&来源:&&&&&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为了加快对可燃冰的商业开采步伐,中国科学家首次针对南海可燃冰开采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可以作为传统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经国家正式批准,中国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对中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研究专项。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取得最高饱和度达48%的均匀分散状可燃冰样品,引起国际关注。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可燃冰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之前中国有望实现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最快到2030年实现商业生产。(梁钢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第04版)
(责任编辑:吴志清)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战略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首次试开采可燃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