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定高些,会节约审计成本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学位),浅析龙猫中的色彩运用,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浅析内部控制审计,审计重要性,审计的重要性,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学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表2-14索引号:;(审计机关名称)审计工作底稿;比率趋势分析表(审计期间);(注:各指标的计算公式见第十三章第四节);第四节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审计准备阶段编制审计方案时,应运用重要性原则;(一)以往的审计经验;(二)有关法规的要求;(三)被审计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及业务性质;(四)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五)财务会计报表各项目及其相互关系;二、初步确定
(审计机关名称)审计工作底稿
比率趋势分析表 (审计期间)
(注:各指标的计算公式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第四节 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准备阶段编制审计方案时,应运用重要性原则。 一、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一)以往的审计经验。以往审计中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较为适当,可以作为本次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这一重要性水平,考虑被审计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的变化,对其加以修正。
(二)有关法规的要求。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它的经营情况关系重大,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被审计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及业务性质。规模不同的银行,其重要性水平也有所不同。规模大的银行,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一般比规模小的银行要大,但相对值一般比规模小的银行小。
(四)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点,以节省审计成本。
(五)财务会计报表各项目及其相互关系。财务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存在的差别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对另外的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高的项目,因而审计人员对那些流动性高的会计信息应当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会计报表各基本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一)判断基础。
商业银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通常有四项:一是信贷资产;二是净资产;三是营业收人;四是净利润。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商业银行的了解,利用专业判断合理选用。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必须具有相关和稳定的特点。
(二)计算方法。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两种。
1.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求出重要性水平。这个百分比是多少,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
5%-10%; 信贷资产
0.2%-1%; 净资产
0.5%-1%。
2.变动比率法。即按照被审计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允许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的原理,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人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三)针对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商业银行审计既包括检查其财务收支,又包括检查其业务经营(特别是信贷业务),在同一次审计中,既包括对总行的审计,也包括对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审计,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重要性水平所选用的基础或定量化指标,应该尽可能满足审计人员以有效的方式来达到检查保证程度的目标。对于银行来说,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基础存在一定的难度。
银行经营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的账户余额(例如贷款)金额非常大,而
银行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与业务本身的金额相比较,通常很小。例如,对某个客户的贷款所带来的收益,即利息收入,与资产负债表中贷款账户的余额相比,金额很小。
选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或负债余额作为定量指标确定重要性水平,将使重要性水平定得太高,以致于通过我们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无法充分保证能够发现报表中存在的重大误报。
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把构成财务报告的各个报表考虑进来,因此只从资产负债表一个方面来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不合适的。
然而,如果选用利润基数作为定量指标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可能导致对资产负债表项目需要选取巨大样本进行实质性细节测试。这将导致大量的无效审计,尤其在审计项目固有风险和内控环境较强情况下,更显得突出。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审计保证,我们优先选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即通过确认和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活动,获得最大程度或适中程度的内部控制保证,然后执行较低水平的实质性测试。
当税后利润数很小或是负数(即亏损),则需要选用其它稳定的基础来确定重要性水平,这个基础必须能够代表正常化的现有盈利水平。
为解决上述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选用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如贷款、存款项目),选用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如按信贷资产的一定比例确定);而对利润表项目(如利息收支、中间业务收入、费用支出项目),选用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如按净利润一定比例确定)。此外,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应考虑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
审计准备阶段初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审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审计情况的变化对审计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在修改、补充审计方案时,审计人员必须重新考虑重要性水平,根据情况对初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加以修订。
分析审计风险
确定审计策略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较高。为执行风险基础审计策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商业银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利用审计风险策略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并据以确定相应的审计策略。
一、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能够承受的风险,它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被审计对象所处的法律环境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的考虑等因素。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对会计报告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评价意见的保证程度就越高,所要求实施的审计程序就越详细,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要求实施的审计程序也就越简单。为规范各级审计机关在商业银行审计中执行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审计可接受审计风险应控制在5%以内,即应以95%以上的把握保证被审计商业银行会计报告的真实性。
二、分析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高风险的货币资金,再加上分支机构众多、业务复杂及高负债经营,使其本身的固有风险处于高水平。
(一)商业银行经营本身具有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到期不能
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通常所说的信贷风险。广义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违约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存在于贷款业务中,还存在于其他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包括贷款风险、交易方风险、发行商风险及清算风险。
2.国家和转移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宏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或交易对方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转移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外汇管制等原因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无法按期偿还外汇债务的可能性。转移风险是国家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和转移风险主要存在于那些从事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各种商业银行很快也将全面面临国家和转移风险。
3.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金融工具或某些与银行债权、债务相关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
4.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化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两种风险,一是利息收益风险,即借贷利率不完全同时或同幅度变动,而发生损失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即债券投资或金融衍生交易等投资保值活动因利率变化而造成的损失。
5.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债务或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借款人融资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6.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失效、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故障等原因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7.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不适当的法律建议,有缺陷的法律文书.现行法律不完善、不配套等原因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8.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违反法规等导致存款人、投资者和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失去信心的可能性。
(二)高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
高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状况对商业银行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主观上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来防范错误的发生,那么固有风险就会增加。管理人员诚信度越高,固有风险越小;反之,固有风险越大。管理人员的阅历、经验越丰富,素质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反之,固有风险越大。
(三)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与薪金水平
当管理人员处于异常压力之下,容易虚报财务信息以维护其利益。如上级行下达的存款指标、利润指标,并与费用指标和工资奖金挂钩,均会直接影响下级行的利益,容易产生虚报存款、利润等问题。
(四)金融业务和会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越多,金融业务品种越复杂,业务交易量越大,相应带来会计业务处理越复杂,从而其固有风险也越大。
审计人员在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后,应运用专业判断大致评估被审计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水平。目前,审计机关尚未建立确定固有风险的准则或指南,固有风险的评估也没有特定的模式,审计人员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采取稳健原则。如发现商业银行存在特定风险,则固有保证程度系数为0,若未发现特定风险,则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取值为1。
三、评估控制风险
设计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交易数量巨大、过账方式特殊、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以及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94第02章
审计准备等内容。 
 《审计学》第02章在线测试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审计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审计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 20 分。 2、答完题...  《审计学》第02章在线测试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审计学》第02章在线测试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题、单项选择...  审计学第02章在线测试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审计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审计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54:44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 20 分。 ...  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 计意见 C.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 可能性 D.经营失败必然会导致审计失败 2、...  第二章 审计组织机构与审计准则 一、本章知识框架图 审计组织机 构与审计准则 国家审计机 构 内部审计机 构 民间审计组 织 审计准则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构 一...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审计规范 1.(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核心部分的内容。 A.注册会计师应当避免承担不胜任的业务 B.注册会计师应当保守被审计单...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中,审计准则与审阅准则主要用于规...  第二章审计目标和审计过程实现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审计学笔记 第二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过程实现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什么是审计目标? 1 、复习审计定义...  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 计意见 C.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 可能性 D.经营失败必然会导致审计失败 2、...什么叫审计方法?审计取证模式经历哪几个阶段?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和特点是什么?
什么叫审计方法?审计取证模式经历哪几个阶段?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和特点是什么?
09-05-15 &
(一)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是指一种错误的程度,是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它不仅包含数量上的,还有性质上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会计或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审计理论及实务中,但重要性水平则可以是针对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乃至于各项交易,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会计报表的。  (二)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就是重要性的具体标准,是指会计报表中允许错报或漏报的最高限额。在审计实务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估计重要性水平。这三种水平的内在逻辑是:报表使用者总有一个决策点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但这个点相对于审计人员又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实务中由于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这种客观仅是相对的。我们把这个相对来讲是客观的决策点称为实际的重要性水平。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由于必须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于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计划后评价审计结果。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在计划阶段根据各种情况,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评估出计划的重要性水平。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评价审计结果时,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了解,审计人员会对原有的计划水平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评价审计结果的依据。由此可见,实际的重要性水平相对于审计人员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专业判断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对这个实际重要性水平进行估计,从而产生了计划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  (三)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以往的审计经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2.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扩大审计测试。  3.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被审单位规模越大,确立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该越高;不同行业执行的会计规范不一样,也直接影响审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4.涉足新业务。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  5.数字异常波动。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二、审计风险  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或者说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我国新的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给出了著名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2003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AI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模型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原来的模型只重视控制风险的评估却忽视固有风险的测试。这种风险导向模式可以发现一般的员工舞弊和财产盗窃行为,但是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舞弊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而内部控制对高层管理人员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因此“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实际上指的是“企业舞弊风险及经营风险”,而不是事务所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越高,则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  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相互关联。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而重要性的确定又常常依赖于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两者互为条件。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联关系  我国新的审计准则(1221号第11条)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描述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而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这里的重要性是指实际重要性,这里的审计风险是指终极风险。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低,从而较大的错、漏报对其判断或决策影响不大,实际重要性水平为高,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水平就低,反之亦然。  从审计人员角度而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有可能成正向关系。这里的重要性水平为估计重要性,这里的审计风险依然指终极风险。当审计人员所估计的重要性与实际重要性相差不大时,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如前所述;当估计重要性水平严重偏离实际重要性水平时,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高(也即偏离越多),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风险就越大,因为把原本是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认定为不重大。相反,重要性水平确定得越低,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风险相对越低,因为此时多花的审计成本可能已经查出了正常情况下由于确定低水平重要性而查不出的那部分错报或漏报。  (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相互作用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在现代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中,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会影响审计风险;二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需要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检查风险高,则重要性水平就会计划或估计得低一些。如果检查风险低,则重要性水平就会高。总之,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中我们要从两方面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一是从重要性确定的角度考虑审计风险,二是从审计风险的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只有考虑这两方面才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从而指导我们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工作与学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试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审计理论中,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此对审计风险概念作以下论述,以供参考。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而美国审计准则界定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为之;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因而审计风险具有下面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二、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控制: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可以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③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其与评估审计风险的差异,即为需要主观努力的程度,是决定审计项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简而言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如果接受该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这一反向关系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计划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对审计工作质和量的要求就越低,在此条件下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因而也就越低。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因为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2.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因而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越多,这样才可降低终极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则为反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搜集的证据越多,越容易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也就越小。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也为反向关系,即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终极审计风险就越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然应当有效。既然作出了保证,即使是普通公民,也要遵守,更何况是政府机关呢招商引资既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促进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招商引资直接关系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突破政策底线,脱离审计监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突破国家政策底线  为了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增强外向型经济规模和实力,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违规手段和违法事实。  (一)盲目立项、低价处置国有资产。  引进好的项目、好的企业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相关地区诸多关联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对项目质量把关不严,缺乏可行性论证,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绿灯放行,照单全收,忽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致危害当地的生存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有些地方为盘活国有资产,实现本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将一些企业进行破产、重组、改制或出售,对企业资产进行处置,相关人员下岗分流,国有股权不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竞价交易,低价处置国有资产,造成本地区国有资产流失或外流,拖欠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危及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自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历来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各地纷纷出台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实行对引进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对引资有功人员给予现金奖励。有些地方按照投资额度对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进行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对自主权更大的地方税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对招商引荐人员按照投资额进行奖励;有些地方明显突破法定权限和职责范围给予优惠承诺,不遵守法定的审批管理程序,而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预,搞所谓“特事特办”,偏废法治环境建设;还有一些区县为了招商引资同周边地区在政策上竞相攀比,不惜血本让税让利,形成恶性的引资竞争,不利于创建健康、稳定、有序的投资环境。  (三)低价处置土地、矿产等国家资源。  目前,各地为争取项目在招商中竞相在可支配资源上大做文章,绕过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以低价出让土地,先征后返土地出让金,有的甚至以零地价或给予补贴等方式将土地出让给企业,以此为重要手段来吸引投资;一些地方在没有任何相关的土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以低价格“征用”农民耕地,甚至对不同意“征地”的农民采取强制措施,然后对征用土地进行低价转让,剥夺农民从事生产的权利;还有些地区至出现了廉价出让矿藏资源的开发、使用权,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引资分析  (一)政绩考核是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引资的催化剂。  各级政府为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求下级政府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以此作为考核下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招商引资对实现经济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被地方政府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一些领导干部受这种政绩利益的刺激,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热衷于追求招商引资带来的经济指标的增长,目光短浅,忽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甚至脱离本地区实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本地区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不利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违反政策法规的借口。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完成业绩需要,只考虑加快建设和发展速度,在招商引资方面大做文章,捞取政绩,不惜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利,在财政税收、资产管理、土地转让、工商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突破国家政策底线。国家针对招商引资早已明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地区严格遵守,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可见,招商引资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违反国家规定的借口,对违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三)招商引资各利益方没有各就各位。  在我国,大多数政府和部门出现在招商引资的前台,直接介入引资过程,尽其所能地开出优惠条件,不惜使用行政权力和浪费稀缺资源来吸引投资。其实招商引资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引进多少资金、同什么样的企业合作均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并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的项目上;政府招商引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只能通过企业间接地实现,其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政策提供产业、技术导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资双方提供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平台。所以,政府及其部门不是也不该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不应该走到前台,喧宾夺主;应当让引资双方进行自由沟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真正做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就各位。  三、加强对招商引资审计监督的建议  审计对招商引资过程的监督,目的在于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对整个招商引资进程的监督,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引进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对政府行为、所提供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监督,防止腐败行为、违规行为发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提升本地区招商引资水平,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一)审计监督应当以“上审下”的模式为主。  首先,由于审计监督本身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对招商引资的监督应当采取上级审计机关监督下级的模式,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其次,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地方政府组成部门,或多或少地承担者招商引资任务,如果由其进行审计,难以保证审计的客观与公正;最后,招商引资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现地区发展特点,只有站在全局或者独立的立场上审视问题,才能够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监督招商引资的主体及参与者。  由于各地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得政府机关和团体都具有招商引资任务,并为此积极努力。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制定政策和可用资源的安排,防止出现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浪费资源的项目出现;还要监督政府机关和团体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提供的服务,防止出现滥用职权、越权减免、违规招商,从主体行为和服务观念上落实国家政策。  (三)监督招商引资过程。  招商引资过程是博弈的过程,双方或多方都会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合同或协议签订的过程则是妥协的过程,各方尽可能做到皆大欢喜。对招商引资的过程的监督,要对各方当事人进行核实取证,对各当事人所作承诺、所列条件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督促各方按照合法程序进行谈判和合作,防止发生权钱交易、权利寻租等腐败行为。此外,还要检查招商引资奖励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各地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奖励资金支出情况,防止出现通过虚假项目骗取奖励资金的现象。  (四)监督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情况。  首先,监督招商引资政策实际落实情况,通过对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可以检查所引进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有无存在损失浪费和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其次,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延伸审计,现场察看企业登记注册、开工建设、生产运营情况,审查有关合同文本、银行进账单等资料,核实项目投资真实性、完整性。最后,审查企业履行合同、协议、义务情况,针对政府给予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要进行跟踪审计,了解企业真实经济效益情况,审查企业纳税、缴费的真实性,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违反政策多返(退)税款和或收费,防范税费流失,以稳定地方财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