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轻松筹会员有用吗里面重大疾病加入曾经有疾病的人为什么不能加入

受累于朋友圈的轻松筹,未来怎么走?
始开国内社交众筹先河的轻松筹意外“走红”于朋友圈,同时也“受累”于朋友圈。
  始开国内社交先河的轻松筹意外“走红”于朋友圈,同时也“受累”于朋友圈。    在外界看来,轻松筹更多地是和重大疾病的个人救助联系在了一起,而对于CEO杨胤而言,轻松筹只是一个帮助草根实现梦想的平台。 “谁让我摊上了,在我面前那就别让,就去做。”42岁的创业者杨胤向记者坦言,“受到救助人的感激可以让我忽略掉所有的骂声。”    作为最早进入轻松筹的一批员工, 张颖丽算是见证了公司发展最快的两年。到了今年5月,原先位于东雍创业谷的轻松筹办公地点已容纳不下快速扩充的员工队伍,她和100多名技术人员一同搬进了另外一栋不远处的写字楼。    开启社交众筹的先河    一家初创公司在2014年会遭遇到什么?那便是无法阻挡的移动互联网化。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大量流向移动互联网。资本市场的热潮让大量投资人从 VC 机构中出走。从IDG出走的多位投资人名单里可以看到,张震、高翔、岳斌后来成立了高榕资本、毛丞宇成立了云启创投。    现任轻松筹CEO杨胤也是在2014年离开了IDG,她选择开创了一家基于社交的的互联网公司。    回顾杨胤过去20年的职业生涯,不可谓不熠熠生辉。IDG全亚洲销售冠军、经历8个月将与同学共同创办的Popmap公司卖给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随后加入IBM中国公司,负责IBM互联网营销策略、2002年再次回到IDG,担任IDG China 副总裁兼IDG会展集团总经理。    当时,杨胤在IDG有一个天使投资的项目叫做“轻松筹”,最初只是一个给站搭建平台的背后技术支撑团队,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无法使其规模化。    而与此同时,微信已接近4亿的月活跃用户数(截至14年7月底)和国外 的走红引发国内很多的效仿者纷纷跟进,彼时刚满40岁的杨胤按耐不住了。    “社交众筹的模式是轻松筹开创的,往往在一个市场中,最新的技术和理念革新就会让整个市场搅动。”杨胤认为,轻松筹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一个转型的机会,“我自己那会正好40岁,如果我想再创业,这个时间点挺好,那我自己来做吧。”    然而,谁也始料未及的是,轻松筹从最初立足于梦想众筹到现如今发展成为了一个“接地气”的。    “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2014年8月,轻松筹正式上线。微信版轻松筹上的项目大多聚焦在用户的日常生活领域,比如一次聚会、一个生日礼物等。这些大多只是发起人一个小愿望,并且也比较容易得到朋友间的反馈和支持。    从梦想众筹切入也是源于轻松筹现任副总裁于亮对于硬件产品的热爱,早年记者出身的他便常常在国外的众筹网站淘各种有趣的硬件产品。    杨胤用“拽”字来形容轻松筹最初的一批核心用户,这批核心用户分成了三类,分别由技术人、媒体人和投资人组成。    “我们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用户数才做到了一百万。我们这一百万是真真正正的用户,不是靠补贴来的,不是靠买来的,是他们真实的需求所建立起来的。”    成立第三个月时,轻松筹便拿到了IDG的融资,这使得其能够快速发展,而后在2015年4月和2016年1月、2016年6月又先后获得3轮融资,经历过四轮融资之后,估值已达到3.5亿美金。    “意外”走红于朋友圈    15年年初,一位工程师因生病急需用钱而在轻松筹平台上尝试发起筹款,由于平台之前积累的用户以技术人员居多,经微信朋友圈进行转发传播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这起案例则成为了平台上第一个被定性为个人救助的类型。    第一例爱心众筹经朋友圈发酵之后,杨胤觉得个人救助类众筹特别容易得到传播和引起人们的共鸣,“像我们几个人如果弄一件好玩的事情来众筹,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社会效应。”    杨胤决定将平台上的不同需求拿出来做针对性运营。    在此之前,轻松筹上所有的项目都归结到了梦想清单中,而个人救助则被分离出成立了独立的板块“微爱通道”。    从第一例“工程师爱心众筹”到现在,轻松筹上线两年以来,平台发起个人救助项目近7万个,总支持近1500万人,筹款金额超过了6亿元。    于亮曾不止一次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解释,个人救助项目并不属于我国新慈善法规制的募捐范畴,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轻松筹官方并不会明确针对个人求助的项目进行网页展示,平台也不会对求助项目进行任何推荐和传播。    今年3月25日,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范晔开始以“《陌生人》一看就明白的爱”为题在轻松筹上众筹治疗费用。众筹的目标设定在6万元,一个月后直到众筹结束,由范晔主笔的《陌生人》一书首次在轻松筹获得了2999次支持,筹得金额171322元。    范晔作为马戈一线公益志愿者生涯最后一个救助对象,他为此倾注了全力。多年的救助经验让马戈意识到,现如今网上的求助信息非常之多,可怜贫困的故事比比皆是,能成功得到大笔数额救助的患者可谓凤毛麟角。    在于亮看来,范晔筹款的成功,一方面是基于个人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范晔遇到了马戈”,将个人的不幸用了一种恰当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因为“这个社会永不缺乏爱心。”    然而,“轻松筹”项目的快速发起和资金利用,虽可解燃眉之急,但其熟人圈属性,也限制了目标人群的范围。通过一窥现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慈善的发展路径,不仅仅关乎到爱心,同时也在考验着现实人们的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的积累以及众筹平台长期累积的公信力。    葛布一开始并不知道有轻松筹这个平台的存在。在北京已打拼了6年的农村少年,俨然过早就担负了家庭的重担和责任。    而他现在最愁的,就是钱。    今年7月13日傍晚,葛布的大姐因额头中部大血管瘤突然爆裂,第二次手术急需用钱。葛布打工所在的烤鸭店经理在得知葛布家里的情况后,告诉葛布可以通过轻松筹去给大姐筹钱。    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葛布开始在轻松筹上发布信息。他的目标金额是15万,让他无奈的是,他的转发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善心的回报。截止筹款结束,葛布仅筹到1万多。    “根本筹不到钱,我们的圈子就那么小,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葛布说道。    “90%的个人救助项目一般筹到的金额在1到2万之间,教师群体以及人脉资源特别强大的特殊群体筹款成功的额度比较高除外。”于亮坦诚,个人救助无法筹到款项的情况只能希望能够被基金会所认领,这样才有希望被更多的人知晓。    受累于朋友圈    最初对于个人救助粗放式的管理,没有专门的审核使得平台出现很多被曝光的“骗捐”案例。    去年12月,广东佛山卢兆泉在“轻松筹”上为女儿筹集治疗费约10万元。遗憾的是,孩子因治疗无效去世,卢兆泉用剩余善款中的1.3万元,和妻子一道去西藏为女儿 “做法事”。今年春节期间,卢兆泉在朋友圈晒出马来西亚度假照,更是引发轩然大波,不少捐助人直呼“被骗”……    于亮觉得,“因为大家看不到审核风控的过程,网络夸大了个案的严重程度。”    为了消除用户、媒体对“轻松筹公益项目”的质疑, 2015 年12月,“轻松筹社会责任部”正式成立,经过一个月的方案制定和商讨,轻松筹决定把“轻松筹微基金”设立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受其监管。    杨胤将自己标榜为一个理想并没有被泯灭的现实主义者,然而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觉得自己一次次被理想主义所指引,“中国一点也不缺少人情。” 她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很多时候,杨胤也会经常上微博去看网友对于轻松筹的评论,“一件善事持续发展的运营逻辑肯定需要很多改进的地方,我们需要外界更多的耐心让我们慢慢变好。”    有时候,公司的年轻员工因承受不住外界的谩骂而私下哭泣,杨胤则用平台上受过帮助的人来开导大家,“没关系的,委屈了就看看人家写的感谢信,想想人家出院了自己不吃不喝跑来公司蹲在门口下跪,还有的人会亲自蒸馍寄来公司。”    不过杨胤深知,这些感人的东西是无法形成传播力的,“大家要看的是糟糕的事情。”    持续的造血能力    如今,轻松筹新的办公地点位于东城区的歌华大厦十层,经常能在办公室看到经由全国各地寄来的水果、干果堆放在了地上,工作人员正在一一清点数目,检查是否存在残次品。    一股赣南脐橙夹杂着各色水果的清甜充斥着整个办公区域。    “我们从来没想过卖水果啊,但是社交圈更容易买低质、价格不贵的产品,比如好吃的桃和辣酱,尝试下吧,不是坏事。” 轻松筹CEO杨胤笑言。    如今的轻松筹,看上去则更像一个电商平台。“我们更看好这部分,你看我们平台上很多农民可以在上面卖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额提高了不少呢。”于亮对记者说道。    轻松筹上的尝鲜预售板块以农产品众筹为主,主打“新品上市速尝鲜”,是对农业电商领域的开拓,旨在帮助农民朋友向外界进行产品输出,解决全国经济欠发达区域信息不畅导致的农作物堆滞等问题。    10月23日,秦岭山麓猕猴桃果农通过轻松筹发起的猕猴桃尝鲜预售项目成交金额达到了90万,整座山沸腾了起来,这次众筹的成功让优质的有机猕猴桃得以走出大山。    目前,平台用户已经突破一亿,在地区性民族贸易和扶贫项目上已经开展了全面细致的产品业务。已有超过13840位少数民族用户通过轻松筹进行众筹,累计金额达到1亿6百多万,平均7663元。    未来,轻松筹将强化帮扶村县贫困户、创业者,开展同更多县市的深度合作。    除了发展农村电商,轻松筹在今年还上线了“轻松互助”项目,目前推出了微爱大病互助行动和少儿健康互助行动。截止到目前,微爱大病互助行动已累计加入304万人,少儿健康互助行动已累计加入10万余人,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于亮告诉记者,并不能指望公益众筹来挣钱,在个人救助项目中收取的2%手续费,其中1%用于微信支付接口费用,另外1%用于运营成本,只是希望通过公益众筹来积累用户和口碑,通过内部转化来购买商品,让捐赠用户变成消费用户。    “对于外界的质疑,我们理解,因为不了解情况产生的质疑,我们都愿意耐心解释。”    通过收取5%的手续费,尝鲜预售则成为了目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作为一家非慈善组织的商业公司,于亮觉得,慈善业务的持续运营需要公司自身具有一定的盈利造血能力。    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师曾志教授也认为,互联网公司做慈善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互联网慈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互联网公司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为前提,单纯不依靠任何盈利收入的平台是无法确保慈善项目的实施和交付。    “同时需要培养社会的信任机制以及对于互联网慈善平台加强监管。”师曾志说道。    “我们不怕监管。”于亮说道,“如果有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像基金会那样,规定一个准入门槛,颁布一些管理条例,让整个行业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下良性发展,平台也才能更好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天秤座的杨胤似乎透露着与生俱来的优雅与自信,这份自信同时契合了她对于公司未来的一份期待。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杨胤依旧认为,即便是在当前这个看似冷漠的社会,每一个人的基因中也都存在着“小善”,只是缺乏一个公平公开的场合使它展示出来,而技术的力量可以开启善的DNA,需要的是不断改进与探索的空间。    未知的是,公众对于轻松筹以及中国的互联网慈善究竟还留存了多少耐心和希冀?    2016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朋友圈被“罗一笑”刷屏,先是如潮的爱心,后来是如浪的讨伐,成为网络募捐困境的一次典型呈现。12月24日凌晨,罗一笑走了。网络慈善的争议并未结束。    “真人真事,伸出手你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网络中再次遇到这样的求助时,网友是该伸出援手,还是袖手旁观?摆在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仍旧是一道重塑信任危机的难题。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
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之家微信
(zczhijia)
来源:老道消息
作者: 刘莹轻松筹游走在法律空白地带 未经审核求救信息轻松发
  &希望大家能够伸出友爱之手帮我救救我的儿子&,&好心人救救我&,&古田患儿小雅煊移植仓内求助,费用缺口挡生路&&&
  最近以来,微信朋友圈这样的&救救我&筹款越来越多,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附带着一个名为&轻松筹&的链接,而当你点开链接后跳转的界面显示了求助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求助人(患者)的姓名,所患疾病,收款方信息,目标金额、已筹金额、支持次数等,捐款人可以通过点击&帮助TA&进行捐款,捐款金额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这就是众筹网站&轻松筹&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凭借这一充满&慈善爱心&的特色,&轻松筹&目前估值已经达到3.5亿美元,腾讯、IDG等资本已经成为其股东。
  不可否认,轻松筹确实完成了众多慈善项目。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记者的调查显示,轻松筹为代表的网络慈善平台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虚假慈善诈骗难题。事实上,&轻松筹&并不对各种&大病&和捐款的真实性进行实质性核实,无法从根本上防止发布虚假信息。
  8月22日,民政部公布了13家入围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其中就包括轻松筹。近日,慈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站在慈善的角度来说,是希望看到轻松筹这类平台出现的,因为慈善组织的资金并不宽裕,在大病、重疾方面往往无能为力,对于这类人群,公益众筹可以起到对慈善组织的补充作用,但前提是要规范。&从轻松筹这类众筹平台的流行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尤其在重疾方面,求助渠道严重缺乏。除此之外,与传统慈善组织相比,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的程序相对简单:即求助人发布筹款项目、提交材料、平台审核后上线、求助人在项目募集期结束后提现。公益众筹平台的高效、便捷也为很多急需资金的求助人解决了燃眉之急。
  面对网络求助,很多热心的网友纷纷慷慨解囊,与此同时,记者最近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的新闻发现,&轻松筹&微爱通道中的大病救助板块一直饱受争议,很多人&担心被别人利用了同情心&。除此之外,公众质疑的焦点还集中在平台对于求助人的信息审核太简单、求救人募集资金数额虚高、所筹善款使用情况不透明等。
  针对公众质疑的几大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轻松筹&公关张颖丽,她表示&轻松筹&建立了一个百人规模的项目审核团队,会对求助人的手持身份证件照片、公立医院的病历诊断证明以及项目求助人或直系亲属银行账户进行审核。
  记者体验:未经审核&救救我&信息轻松发
  记者通过&轻松筹&微爱通道中的大病救助填写了目标金额、资金用途、设定筹款天数(平台规定为3到30天之间),并上传了一张照片,不过记者并未填写患者和收款人的身份证号码、所在医院、所患疾病以及医疗诊断结果,令记者诧异的是,简单填写完毕后该项目竟然当即上线了,也可以成功转发到朋友圈和微博开启众筹。
  除此之外,&轻松筹&在审核项目上线过程中并不包括向求助人所在医院或者主治医生核实,并且求助人的众筹金额可以由求助人自行设定,甚至可以随时修改,如何防范故意夸大病情、募集金额虚高的问题,以及对众筹资金提现后的使用情况等,平台均没有审核。
  对此,张颖丽表示,通过最基本的资料等实名的东西进行审核后,平台不对项目进行推荐,而是让求助人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让他的亲朋好友对项目的真实性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人会用自己的诚信来骗大家&。
  可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日,一位在德国留学的白血病患者在&轻松筹&发起个人求助,希望筹款500万元治病,后来患者不知为何将金额修改为50万元,并在两天后筹款成功。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在德国注册的大学生都需要购买强制公保医疗保险,大部分的治病和药费是报销的;日,名为&午后狂睡_Silent&的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在&轻松筹&上一位需要换髋关节的病人在众筹后用医保还可以报销 85%,不仅治病还能赚钱;日,名为&请叫我毛大神&的网友也发布微博称,&这个女孩说她妈妈生病了要做手术,用轻松筹来筹款,自己和朋友都捐钱给她了,但是今早看到女孩晒朋友圈,资金和生活条件都比别人好&。针对此类事件的频发,一些网友嘲讽道:&轻松筹&不仅管治病,还管发家致富、吃喝玩乐&。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项目遭到用户举报1150起左右,相当于每天有3起用户举报。在这些扎眼的举报数字的背后,除了关系到求助人的诚信问题,还关系到成千上万真正需要帮助者的生命。
  基本模式:收取2%手续费,估值3.5亿美元
  记者注意到,在发起大病救助时,&轻松筹&的相应界面会跳出关于微爱通道筹款的说明:&如果你需要将&轻松筹&账户余额提现到银行卡,将扣除提现总额的2%,该费用为平台服务费。&这只是针对求助人的界面,而捐款人在实际捐款时并不知情,平台也没有任何提示。名为&白一日&的网友在知乎上表示,&平台用大家的爱心来推广自己,但却雁过拔毛,收取2%的手续费,这个从情感和道德上都是无法接受的&,而另一位参与过&轻松筹&捐款的网友不禁提出:&平台收取2%的手续费,难道不需要(对项目真实性)担责么?&
  针对网友的提问以及公众的担忧,张颖丽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只是提供一个救助的平台,平台没有监管权利,对于善款的使用情况,我们没有权利进行约束。关于2%手续费的问题,这其中有一半是用于第三方支付的费用(主要是微信),属于腾讯收走的转账服务费,剩余的1%才是&轻松筹&的真正收入,这部分收入被用于维持公司的运营基础成本。&
  &轻松筹&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尝鲜预售(农鲜产品、私房菜等)、梦想清单(影视图书、艺术设计等)以及微爱通道(大病救助、灾难救助、动物保护、扶贫助学及其他)这三大类型。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板块共上线2.3万个项目,筹款金额1.8亿元,参与人数380万人。按照1%的比例来看,上线仅一年多的医疗救助板块就为平台带来了1800万元的收入。
  截至8月17日,&轻松筹&平台官网显示,其累计注册用户8607万,累计筹款项目98.64万个,获得了1.56亿人次的支持。漂亮的数据让&轻松筹&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日,&轻松筹&获IDG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日,获唯品会创始股东兼董事吴彬A+轮投资;今年6月1日,获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IDG、德同资本和同道资本,目前&轻松筹&的估值已达到3.5亿美元。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众筹平台的野蛮生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据艾媒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日,全国共有正常运营众筹平台370家,与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283家相比,涨幅达30.74%,是2014年全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2.6倍。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对记者表示,&轻松筹&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的进入门槛是比较低的,而且审核也不严格,可复制性强。市场上这种模式的企业比较多,所以平台必须有注册用户、流水等才能吸引到融资,除此之外,&轻松筹&的风控相对其他同类来说,处于弱势,风险系数比较高,对其生存周期持怀疑态度。
  此外,轻松筹官网还有一个&微爱大病互助行动&的入口,提出&健康时加入,首充10元保障30种重大疾病,最高30万大病保障金&,截至8月21日,网站显示已经有超过247万人加入,募集总额超过2600万元。记者调查了解到,该项目由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负责管理,项目确已在北京市民政局作了备案。但由于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目前还没有发放过救助款项,也就没有相应的明细公示。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法专家赵占领对此认为:&首充10元保障30种重大疾病,最高30万大病保障金的微爱大病互助行动项目的模式与保险相同,微爱公益基金会必须具备保险的相关资质,报保监会部门批准,如果没有保险资质,则不能开展此类业务。与此同时,向公众集资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
  江苏禾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周一丁也表示,基金会在北京民政局合法批准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项目(首充10元保障30种重大疾病 ,最高30万大病保障金的微爱大病互助行动),但是项目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会涉嫌非法集资的问题。
  关于微爱公益基金会开展此类业务是否取得保险方面资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微爱公益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家在做类似的项目,都没有保险资质,而且保监会也没有找我们,这块在法律上的界定不明确。&
  律师说法:平台应对虚假信息承担连带责任
  &轻松筹&的公益众筹模式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现的新事物,当骗捐事件出现时,捐助人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成为目前公众热议的话题。
  今年3月16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目前在互联网上提供众筹模式发起大病救助的平台并不在少数,除了&轻松筹&以外,还包括新浪微公益和腾讯的腾讯公益等。
  记者采访了新浪公益的相关负责人余哲,他告诉记者,新浪微公益不支持个人账号直接收款,并且项目需由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认领、执行、监督后续的善款发放,同时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执行反馈,并且微公益平台不收取费用,基金会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收取管理费,也有完全不收费的,这由基金会按规定执行。关于众筹金额的问题,于哲表示,金额是求助人自己设定的,但有一定限额,公益机构会综合多渠道评估善款。腾讯公益与&轻松筹&的模式很类似,但是,当筹集资金目标在5万元以上时,项目需要由公益组织认领。
  公开资料显示,&轻松筹&是由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网络众筹平台,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股东由5名自然人股东组成,其中于亮为法定代表人。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推广服务;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等,但是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不得公开开展证券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不得发放贷款;不得对所投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等。那么,&轻松筹&平台是否涉嫌超出经营范围中&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的限制呢?
  针对以上质疑,张颖丽表示,&轻松筹&上所有医疗救助项目的发起人均为个人,属于个人求助行为,未被《慈善法》所禁止或限制,并且&轻松筹&不是慈善组织,无需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并不违反公司的经营范围。
  那么,如果平台上的众筹项目出现了问题,应该由谁对虚假信息承担责任呢?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法专家赵占领,他表示:如果募捐平台从募捐金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那么平台对上线的项目就具有审核的义务,包括对求助人身份和捐款事由是否真实进行审核,如果平台没有尽到合理的义务,一旦项目存在虚假情形,则平台对于求助人的侵权行为可能构成&明知&或&应知&,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对于募捐平台这种模式的监管比较落后,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
  &当发生骗捐事件时,如果平台只是按照流量收取商户的广告费,那么平台不承担责任;如果平台从求助人身上收取了2%的手续费,那么平台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骗捐的求助人,按照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平台则承担连带责任。&江苏禾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周一丁也如是说。
  周一丁还表示:&向社会不特定的人群募集款项的话,参与募集的人数超过200人就涉嫌非法集资了。&北京邦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焦晓菲与周一丁持有相同的看法,同样认为平台涉嫌非法集资,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把众筹项目发布在朋友圈和微博上,也算向不特定人群募集资金。
  不过,赵占领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募捐项目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参与募集的人数超过200人也不涉及非法集资问题,如果项目本身是虚假的,则直接按照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作为传统公益慈善的重要补充,不可否认公益众筹平台为很多需要帮助的求助人提供了便利,但在没有良好且完善监管的前提下,这类项目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者的乐园。
  对此,赵占领律师的忠告是,捐款人通过朋友圈或者其他途径看到捐款信息时,首先要核实项目本身的真实性,只有在确认(真实性)后再进行捐款,防范善心被人利用。
  记者观察
  网络慈善监管靠自律 无异用规则漏洞考验人性
  前几天听说一件事,一位朋友A某天在微信上接到一位很久不曾见面的朋友B发来的消息,说是B的朋友C的家人得了大病,需要筹钱治病,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轻松筹的链接。朋友A并不认识C,也不知道C是否真的有大病,以及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钱来治病,但在B的极力劝说下,A碍于情面多少也捐了一点钱。
  这位朋友A的做法可能恰恰是轻松筹等网络慈善众筹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朋友圈发起募捐,熟人们大多不会追究真实性以及必要性,再通过熟人的朋友、朋友的熟人扩散出去,变成一张关系网,从而&轻松&筹得资金。
  但正如朋友A所疑虑的那样,这位求助人是否真的有大病?是否真的需要他在轻松筹上所发起的募捐金额那么多的钱?谁来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信息真实仅靠自律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曾经亲身体验了一把注册发起募捐的过程,非常简单,甚至信息还没有给全就可以发起筹款了。轻松筹方面的说法是,信息真实性由发起人负责,因为求助信息是发在自己的朋友圈,&没有人拿自己的诚信骗钱&。
  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这样做等于是说,轻松筹的信息真实性,只能依靠求助人自律。事实上,朋友圈中一样充斥着各种虚假广告、伪劣商品,指望朋友圈对募捐信息产生&自净化&功能,显然并不现实。
  特别是涉及到慈善行为时,公众希望看到慈善信息的透明性,包括求助信息是否真实,资金是否必要,以及善款去向和使用情况。
  而在轻松筹现有的规则设计下,上述问题都没有答案,更多只能靠求助人自律。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就以此途径来诈骗呢?按这个流程应该不难拿到钱,从这个角度来说,&轻松筹&至少给出了一个挑战人性贪婪弱点的机会。
  慈善平台监管仍存空白
  按照我国最新出台的《慈善法》,轻松筹这样的平台并不违规,并且它刚刚通过了民政部关于网络慈善平台的审批。因为平台本身不是善款收集方,按公司的说法,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由求助者个人发起,资金最后也将归集到求助者手中。
  但平台本身收取2%的费用是否合规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所有善款都是先进入第三方账户,扣除2%的费用后再转给求助者。而在微爱大病互助行动相关的基金中,已经沉积了超过2000万资金。那么问题来了,在捐助者的钱支付出去与求助者收到钱之间的这段时间,谁来监管善款不会被用作他途?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规范。
  虽然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解决一部分人大病医疗中的费用缺口,本身是一件善举。但如果因为规则设计的漏洞而成为少数人&轻松&敛财的工具,那显然也是与平台方的初衷相违背的。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法规制定跟不上新情况&的问题也许会长期存在。也希望尽快有相应的监管法规出台,让更多人的善心不被滥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大疾病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