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厂里农村有机垃圾处理设备要处理的吗

行业||专题
当前所在位置: &
【】【】【】【】【】【】【】【】【】
武汉垃圾生态预处理工厂投产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 13:49:28
在武汉陈家冲生活垃圾预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无机土喷出来将用作水泥原料。
武汉陈家冲预处理厂内,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监控垃圾处理情况。
  与武汉新洲区陈家冲垃圾填埋场一条马路之隔,两座新建的圆柱型高塔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刚刚投产的垃圾生态预处理工厂。从本月起,当地的部分垃圾不再需要填埋。
  生活垃圾经过该工厂的预处理后,再运往附近的水泥窑作为替代燃料以及部分原料作协同处置,每年将有35万吨的生活垃圾&凭空消失&,而且排放水平与正常的生产水泥无异。
  4个月前,上述类型的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也在珠海签约。预计在2014年4月底可投产试运行,处置规模达1000吨/日,相当于较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处理能力。
  据建设上述处理厂的华新水泥测算,利用全国水泥产能当中仅6亿吨的装置,即可处置全国一半的垃圾;如每年用水泥行业总产能的25%,就可以处理全国年产生60%的垃圾1亿吨。
  在发达国家,已有约2/3的水泥厂使用生活垃圾、污泥预处理后形成的替代燃料,但我国年替代量不足5万吨标煤,行业总体的燃料替代率不足1%。
  庞大的市场潜力,加上垃圾围城下的紧迫处理需求,令相关企业在上海、广东、湖南、河南、重庆及湖北等地陆续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布局。到2017年,仅华新水泥就拟在珠三角投资建设5到10个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处置能力达到200万到300万吨/年,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总量可达到2000万吨/年,占全国1/10的生活垃圾。
  1&垃圾围城下的环保新出路
  &生活垃圾处理靠风刮,污泥处置靠蒸发。&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一次环保会议上曾如此形容生活垃圾污泥处置的严峻现实。
  而记者在武汉郊区陈家冲的生活垃圾处理厂看到,中间有两个又高又大的圆柱高塔,两边则是绿色的厂房。不时有运输车将垃圾倒入卸料大厅,却闻不到恶臭,也不见污水排出,这得益于两侧的除臭楼和污水处理厂。
  在这里,垃圾经过15到18天的生物及机械干化、破碎、分类,分为金属部分、可燃部分、无机部分。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介绍,这家预处理工厂处理过的垃圾,除了金属直接回收外,可燃部分变成水泥窑的可用燃原料,以无机渣土为主要成分的则变成水泥生产可用原料或者复垦用土。工厂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35万吨,节约原煤4万吨。
  在紧迫的垃圾处理形势下,上述处理方式无疑提供了另一种环保的出路。
  据官方数据,2013年我国城市垃圾总量已达1.8亿吨,城市垃圾约占全国垃圾总量的30%。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欧盟水平时,城市人均日产垃圾1.5公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垃圾产生量将呈现从过去每人每天0.5公斤向每人每天1.5公斤发展。
  填埋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但填埋方式占用大量土地,很多大城市已经无地可埋,面临垃圾围城;还会破坏周边环境,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积量已经达到80亿吨,同时累计侵占土地面积约5亿多平方米。目前,中国约2/3的城市已经面临垃圾围城局面。
  上世纪末,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垃圾焚烧发电。但垃圾发电成本较高,而且据专家估算,如果垃圾没有在820℃以上停留3秒以上,产生的二口恶英将很难达标。
  &水泥窑的优势在于窑里面的温度非常高,垃圾在超过1000℃以上的环境中停留超过8秒,废渣和飞灰都可以和水泥形成的熟料结合,是一个彻底、环保的处理方式。&华新水泥的合作方,豪瑞集团亚太区总裁陶可瑞说。
  据悉,目前垃圾焚烧我国的二口恶英排放标准为1ngTEQ/立方米;国内大部分新建焚烧厂采用的欧盟标准为0.1ngTEQ/立方米;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二口恶英排放与普通的水泥窑排放水平无异,约为0.01ngTEQ/立方米,是最严欧盟标准的1/10。
  2 我国水泥燃料替代率低
  将水泥窑用于垃圾处理并非华新水泥一家。金隅集团、海螺水泥、中材集团、淄博鲁中水泥甚至新疆天山水泥均有此项规划或落地项目。
  其实,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此类环保项目的布局进度上已经相对滞后。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德国、瑞士、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建立起贯穿于废物产生、分选、收集、运输、储存、预处理和处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质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有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约2/3的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废物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替代比例平均达20%。其中,荷兰是世界上水泥行业使用燃料替代率最高的国家,从2001年的83%上升至现在的92%。德国水泥行业的替代率也从2000年的25.7%迅速上升至现在的49.9%。挪威已经没有垃圾焚烧厂,垃圾都是由水泥窑协同处置。
  相对而言,据中国水泥行业协会专家透露,虽然部分企业在先行先试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从整体而言,我国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起步晚、进展慢、种类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巨大。
  据统计,全国约5000家水泥厂中仅有10余家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年替代量不足5万吨标煤,行业总体的燃料替代率不足1%。
  这既与意识上的跟进过程有关,也与中国特殊的&垃圾国情&密不可分。由于我国的城市垃圾分类进展仍缓慢,且大量瓶罐、纸皮等垃圾的&干货&被拾荒人士提前捡走。导致生活垃圾和污泥高达40%到70%的含水率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
  并且由于无机物含量高,致使垃圾的热值通常只能为750kcal/kg,相当于劣质煤,不利于燃烧放热,而各城市的垃圾成分差异也较大。
  不过,从近来的实践经验看,华新水泥的专家介绍,通过延长垃圾的放置处理时间,以及加大对废水处理、除臭等力度,上述含水率高的问题也可有效解决。以华新的工厂为例,燃料替代率可高达50%以上。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规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以上,预计到2015年其年总产值可达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业内预测,仅垃圾&热处理&方式就将分享到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机会。当中,一直被忽视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可望以更加环保的特点成为抢占&蛋糕&的生力军。
  3&建5到10个生态工厂布局珠三角
  对珠三角来说,9座经济发达的城市集聚了近7000万人口,是国内人口最多的城市群,垃圾处理压力最大。在这里,相关企业也看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的广阔前景。
  5月12日,华新环境与珠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珠海正式签署珠海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利用生态工厂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专家介绍,该项目工艺方案包括垃圾预处理、废气净化、污水处理、二次燃料处理和无机废渣处理等,并将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二次污染。
  &在珠海的项目并不焚烧垃圾,主要是物理处理过程,不会产生焚烧后的废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渗滤液,将在西坑尾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车间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可燃衍生燃料(简称RDF)将运送到恩平市所在地的华新水泥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置。
  这仅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企业进军珠三角市场的起步,据悉,到2017年,上述企业拟通过和广东水泥企业的整合以及合作方式,在罗定、云浮、佛山、中山、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投资建设5-10个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处置能力达到200万&300万吨/年。
  从全国来看,目前,华新水泥运营的环保工厂分别位于武穴、宜昌、秭归、黄石、赤壁和武汉,可以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三峡漂浮物及工业危废,年综合处置量67.6万吨,并已在天津、上海、广东、湖南、河南、重庆及湖北等地陆续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
  预计,到2017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总量可达到2000万吨/年,这意味着,全国至少1/10的生活垃圾将由水泥窑协同处置。
  珠三角虽然水泥产业分布不密集,许多水泥企业已经转移到云浮和粤西一带。对此,李叶青建议,珠三角可以采用建生态预处理工厂的形式。&即垃圾在珠三角的工厂预处理后,再运往珠三角外的水泥厂进行处理,而此时的垃圾经过处理后,都是可以再利用的成分,运输过程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困惑
  补贴无着落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显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积极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理等技术的试点示范。&国家发改委去年发文称,&鼓励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不甚对等的补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对此,业界呼吁对待垃圾处理应该按处理量和处理效果来补贴,而非按发电量等局限在某种处理模式的补贴方式。
  目前,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般投资额在3亿元以上,大多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BOT模式,业内人士介绍,&处理垃圾和发电都有补贴,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
  据测算,到&十二五&末,全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年收入为316亿元,其中政府年补贴垃圾处理费高达113亿元,获得发电收入203亿。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只需投入几千万建设预处理工厂,若在全国推广可节约投资600亿,并大大减少底渣、大气二次污染的风险。
  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的不但没有发电补贴,而且地方政府补贴的垃圾处理费用也常常低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目前,我们的处理成本约170到180元/吨,如果有80元/吨的发电补贴,将大大减少企业的营运压力&。另外,像广州等城市早期已经与垃圾焚烧企业签订了庞大的合作计划,也令许多其他处理工艺的企业觉得进入当地市场难度很大。
  事实上,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发展轨迹历经了类似中国即将发生的转变,欧盟国家开始也以填埋、焚烧为主,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多次渗漏事件使欧盟发现,填埋方式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成本太高、收效甚微,且不能根治二次污染的隐患。2007年后,德、英等国相继出台新政:尽量少用填埋场和焚烧炉,尽可能地全部及时处理,同时对水泥工业消纳可燃废物与城市垃圾的前景颇为看好,挪威甚至规定城市垃圾全部运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消纳。
  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也给水泥行业的环保转型提供了思路,就我国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的现状,华新水泥副总裁王焕忠建议,把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作为先进产能,应该优先保留并支持,这样淘汰落后产能也更有针对性,符合国家对产业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的方向。(记者 谢庆裕)
将本文以PDF形式
我要分享:
我要收听:
中国新能源网官方微博 @ @
-所有分类-
-本网公告-
-企业动态-
-业内资讯-
-产业分析-
-人物访谈-
-政策法规-
-投资融资-
-统计数据-
-他山之石-
中国新能源网官方微博
&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光热:
&生物质能:
&LED新光源:
&储能与电池:
&新能源汽车:
版权所有:杭州创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六层日本环保行:日本的垃圾处理厂是什么样?_新浪公益_新浪网
日本环保行:日本的垃圾处理厂是什么样?
  中国环境工作者考察团在日本的行程于7月22日上午进入尾声,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大家来到札幌市中沼回收再利用园区进行考察。在这个园区里,团员们解开了刚刚来到日本时心中的一个疑团:“日本垃圾分类这么严格,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循环使用资源,这里的工厂利用被民众进行初步分类的垃圾,一步步地将其变成了资源。
  中沼回收再利用园区的正门干净整洁,完全不是印象中垃圾处理厂的样子。
  该园区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这个工厂是于1998年建成的,一年可以处理2500吨垃圾,每天的处理能力是80吨,如果工作日的垃圾处理不完的话,这个厂还要在周末继续开工。
  这是垃圾分拣系统示意图,工厂会用风力、磁力、通电、手工筛选等方式对垃圾进行精细分拣。
  考察团观看介绍工厂的短片,这段长度为10分钟的视频大致介绍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及原理。
  参观开始,走廊里有些味道。最初我们以为是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但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饮料瓶里残留的液体挥发出来的味道,对人体无害。随即就有团员追问,如果瓶子里装的是农药等有毒物质呢?工作人员回答说日本对这类物质容器的回收有着严格的规定,不会混进这里来。
  这是工厂的中央操作室,这家工厂显然是经常接待来访人员,几乎所有的工作室面向走廊的一面都有一面巨大的透明玻璃窗,参观者可以通过玻璃窗看见屋内的工作情景。
  工厂走廊的墙壁上也贴着工作原理图,方便参观者了解这间工作室正在完成什么工作。
  还记得小余在#日本环保行#第一篇里贴出的宾馆简单分类垃圾桶照片吗?两个垃圾桶分别贴着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的标识,在这里,两种垃圾就会进入不同的处理通道去。
  垃圾手工分拣车间,看上去一如其他工厂的生产线。
  这位女工在分拣流水线旁稍微休息片刻,假如大众对垃圾分类更彻底些,她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此时我们更能体会到前些天日方人员反复跟我们强调的一个概念:如果每个人都稍微花些力气对垃圾进行分类,整个社会就能减少很多处理垃圾的成本。
  在日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自动售货机,即便在中沼回收再利用园区也是如此。现代化社会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生活垃圾。
  仅仅几天的行程,考察团成员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形――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排成一排。如果养成习惯,垃圾分类也并不是那么难做的一件事。
  这是园区中展示回收利用成果的区域,有人用旧塑料瓶做成了一个漂亮的塔。
  展区墙壁上的地球模型表达出工厂的理念,循环利用,保护这个世界。
  某种垃圾重新利用的过程和成品。
  一位艺术家用铝罐制成的鱼,被悬挂在工厂的入口,展示着垃圾独有的价值。
  不过这个工厂只是完成垃圾处理的第一步,他们将分拣好的塑料瓶压缩成一个个“垃圾块”,送到附近的另一家工厂进行深度加工。
  这就是塑料瓶“垃圾块”的下一站。
  同样是垃圾处理厂,这里同样干净整洁,门口更多了一丛艳丽的鲜花。
  这家工厂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这里承接上家工厂的产品,将塑料瓶进行更深度的加工,做成用于制造薄膜、鸡蛋盒、汽车脚垫等塑料原料。甚至他身上穿的工服也是塑料瓶经深度加工后做成的。
  这家工厂的厂房堆积着大量的塑料瓶。据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都要参加政府组织的投标,只有竞标成功才能获得一个地区垃圾的回收处理权。
  正如之前的文章里介绍的,日本要求民众将一个塑料瓶也要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瓶盖、包装纸和瓶身。但依然有很多人没能做到这么细致的分类。在这个工厂里,彻底分类的塑料瓶和没有彻底分类的塑料瓶被分别放置。近处的是已经彻底分类只留下瓶身的塑料瓶,远处更多的塑料瓶则还没有被彻底分类。
  工厂的自动生产线以及机器上贴出的处理流程。
  这就是工厂对塑料瓶进行深度加工的产物,已经基本上不像垃圾的样子,更像是一种原材料了。
  一根管道将这家工厂和隔壁的工厂连接起来,刚才所展示的塑料粉末就通过气动的方式从管道中被传送到隔壁的工厂,在那里,它们将进一步完成由垃圾蜕变成崭新产品的过程。
  结束了对这两家工厂的考察,代表团匆忙坐上汽车赶往机场,准备回国。在路途中经过札幌市区,这是一座曾经在1972年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我们的北京正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假如申办成功,到了2022年,北京能否也形成一整套的环境保护体系呢?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包括政府、民众和环保公益组织的推动。
  经过这几天的考察,小余深深感受到社会合力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大家点滴的环保行为是改善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一环。
  当环境恶化时,我们无人能幸免。当环境变好,每人都能分享这份幸福。
  与君共勉。
  (微公益小余,于北京)
新浪公益发表的文章
不支持Flash日本企业主动对外公布排污情况。
东京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对外开放,民众可前来参观。
东京有明垃圾清扫工厂的烟囱特意做成了三角形。
  去年,APEC期间的蓝天令人耳目一新。如何让APEC蓝保持下去,成为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日,新京报记者到访日本环境省,相关负责人表示,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天空总是灰蒙蒙,但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日本企业已意识到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环境公害和巨大经济成本,在制度约束下,他们自愿减排并公开排放气体的信息,以接受公众监督。若要保持APEC蓝,不仅要靠技术更要靠制度,特别是改变企业与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关系。
  垃圾工厂烟囱冒透明烟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运动员村不远处,就能看到东京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在这里也有能看到富士山的高档公寓。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建于上世纪90年代,毗邻东京湾,是东京都23个区中21个垃圾清扫工厂之一,属于东京都政府的一部分。
  为何高档公寓社区允许有焚化功能的垃圾清扫工厂存在?在印象中焚化垃圾总是能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但是走进有明垃圾清扫工厂,我们丝毫没有闻到垃圾本身和焚烧垃圾排放气体所产生的异味。对于这个疑问,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厂长二阶堂久和先生笑着说,东京的垃圾处理厂排出的气体相当于空气,有害物质二噁英数字接近0。
  据悉,为了达到排放标准,日本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以有明垃圾清扫工厂为例,焚烧垃圾后产生的气体要排除灰尘、二噁英、水银、氯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合物这五大类有害物质才能排放。经过处理的废气最终变成水蒸气,要排到空气中,在这个环节中,日本企业要注意民众感官上的愉悦。例如,公众很忌讳看到垃圾厂等排污企业有烟囱,并且能看到有烟雾排出。
  二阶堂久和表示,意识到公众的这种不安后,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对传统烟囱进行改良,将圆柱体改成了三角锥体,让人看起来像一座办公楼。虽然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就是水蒸气,但民众看到白色的烟雾还是不安。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厂方用210摄氏度的高温将排出的水蒸气变成透明的。
  有明垃圾清扫工厂正是日本企业环保理念的一个缩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专注发展经济,伴随着石油的大量燃烧,硫氧化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所造成环境公害事件使日本民众深受其害。为了应对环境污染,日本政府从1962年开始制定限制有害气体排放的法律,即《关于限制煤烟排放等问题的法规》。但单纯立法并没改变大气污染的局面,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不达标。
  政府企业商定环保措施
  “面对上述局面,日本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强立法,另一方面开始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日本环境省一名官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日本治理大气污染是技术与制度并重,且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的过程。”
  如何让日本企业配合政府制定的环保排放标准,环境省该官员表示,秘诀就是所有这些环保措施都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的,民间和政府共同合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很重要。
  “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公害,经过这些教训,政府和企业间已经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环保。因此政府和企业在环保问题上达成共识即我们不是敌对而是合作关系,虽然也存在小冲突,但在大方向上,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虽然治理大气污染要付出一定经济成本,但一旦发生公害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远高于预防成本。”因此该官员认为,在加强大气污染立法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是一个恩威并施,沟通与强制措施并重的过程。日本出台新环保政策时,政府会和企业和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会收集各种科学依据,邀请各界有识之士,以及行业团体代表,成立对策审议会,进行沟通,政府和企业讨论什么样的政策是最理想的,讨论内容公开。
  “我经历过这样的情形,政府提出新对策时行业团体强烈反对,打开这种局面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整理科学依据与企业和行业团体共享,另外还要依靠媒体的力量,在日本如果媒体反对,政府政策会遇到阻力,如果有了媒体的理解,政府和企业沟通会比较顺利。”环境省该官员表示。
  对于如何说服日本企业接受环保标准,环境省该官员举例说,2004年日本开始限制有机挥发化合物气体排放,实行前,政府和相关行业团体充分协商,行业团体不希望有严格的排放限制,为满足双方要求,日本政府制定减排30%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是交给企业,政府请行业团体制定自己的实行标准,如果没完成,政府会有强制性措施,这会对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完成目标,企业也没有奖励,因为不能让企业觉得是为了奖励才完成目标。
  工厂主动公开排污状况
  去年,APEC期间的蓝天令人耳目一新,如今,中国也正在进行大气污染治理,不仅出台新《环保法》,而且正在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除立法之外还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
  日本环境省官员表示,日本政府和企业都非常关注中国治理大气污染。日本在实现环保减排的同时,也不断与中国展开相关合作,不仅向中国分享大气污染监控等技术,还向中国分享污染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议。
  日本环境省上述官员表示,做好所有环保措施的同时,日本企业还必须公开排放的污染物信息,一旦企业违反相关污染物排放限制,日本政府会公开这个企业的名称。有明垃圾清扫工厂展示大厅里,就摆放着这样的排放信息资料。二阶堂先生说,该厂排放气体信息每一小时更新一次,并且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附近居民和环保团体可随时来厂查看,除纸质资料,官网也公示,厂方愿意回答来访者问题。不仅如此,垃圾厂外还设立电子显示牌,显示排放情况数据,刚设立时,有些居民天天来记录数据,现在几乎没有了,居民不会质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因为我们规定职员不能更改数据,而且也会接受第三方的检查和监督。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垃圾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