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一下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对我国食品行业有何影响

食品行业趋势_职场百科
食品行业趋势
编辑:郝丽冠
展望2017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前景仍不确定。美国、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政治风险不断凸显。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平稳,但同样面临债务风险,同时,还可能受到来自美国、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而人民币汇率仍面临波动,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并购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及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企业从战略上去把控风险,捕捉机会,积极应对。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需要通过贬值来促进经济增长。四者之中,最可能走强的则是美元:它是唯一一个中央银行至少在谈论升息的货币。尽管欧洲央行希望欧元走弱,但欧元受到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支撑,依然较为强势。欧元的贬值仍依赖于美国利率趋势和当地政治的前景。在日本,只有货币和财政政策发生真正的激进转变才能够削弱日元,使其回到之前125(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全球范围内任何“规避风险”的动作,或对日本央行放弃政策调整的担忧,都可能导致日元汇率回升至100(日元兑1美元)。不希望货币走弱的中国也在市场的压力下。中国的资本项目赤字程度高于贸易顺差、往来账户盈余,通过贸易或投资渠道的国内流出资金多于国外资金流入。因此,我们预测2017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走高。事实上,允许供需决定人民币价值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人民币币值达到新的均衡点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此同时,人民币延续较以往更为剧烈的波动趋势,对于日益纳入全球一体化的中国农业食品企业如何从全方位控制风险、捕捉机会、加紧全球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乳业为例,国内需求量中20%-25%(按液奶当量计)为进口的乳制品大宗商品(约70%的进口值)和最终产品(约30%进口值)。对于乳制品加工企业而言,除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之外,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的成本亦与人民币汇率息息相关。我们估计,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10%的贬值导致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人民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可能使得整个乳制品加工行业的利润出现约15%左右的下降。当然,动态而言,企业可以利用调整产品价格、调整产品结构、锁定汇率等手段至少部分消化这些压力。与此同时,对于国内乳业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的放缓以及中国乳业与国际市场的较高的相关性意味着进行国际战略布局的迫切性越来越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也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2017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前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本身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的多种风险。要推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迈上更高的台阶,保持可持续的增长,以供给侧改革引领的产业链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深受经济新常态和社会发展双重影响的中国食品农业行业而言,相应的变革与创新也是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者需求向高端转化,促进以“健康”等概念为指导的产品创新;不同的食品农业板块表现出现分化;中国食品企业加快产业链横向或纵向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市场份额,并且继续推动“走出去”战略的进程不可逆转;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与食品行业加速结合。这些变化及趋势对于中国的食品农业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这样的背景,在2015年首度合作发布《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的基础上,荷兰合作银行与光明食品集团再次携手合作,发挥前者在全球食品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后者在中国市场的深入实践,将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紧密结合,对于中国食品行业新的变化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双方分析了全球及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人民币汇率做出预期;讨论了食品行业中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如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模式对食品企业的影响;分析了中国食品行业整合发展阶段的现状与特点、从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变化;并预测了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技术和产品的变革与创新。荷兰合作银行与光明食品集团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总结,在此报告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趋势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且伴随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将给中国食品产业的战略布局提出更高要求。展望2017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前景仍不确定。美国、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政治风险不断凸显。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平稳,但同样面临债务风险,同时,还可能受到来自美国、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而人民币汇率仍面临波动,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并购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及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企业从战略上去把控风险,捕捉机会,积极应对。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需要通过贬值来促进经济增长。四者之中,最可能走强的则是美元:它是唯一一个中央银行至少在谈论升息的货币。尽管欧洲央行希望欧元走弱,但欧元受到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支撑,依然较为强势。欧元的贬值仍依赖于美国利率趋势和当地政治的前景。在日本,只有货币和财政政策发生真正的激进转变才能够削弱日元,使其回到之前125(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全球范围内任何“规避风险”的动作,或对日本央行放弃政策调整的担忧,都可能导致日元汇率回升至100(日元兑1美元)。不希望货币走弱的中国也在市场的压力下。中国的资本项目赤字程度高于贸易顺差、往来账户盈余,通过贸易或投资渠道的国内流出资金多于国外资金流入。因此,我们预测2017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走高。事实上,允许供需决定人民币价值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人民币币值达到新的均衡点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此同时,人民币延续较以往更为剧烈的波动趋势,对于日益纳入全球一体化的中国农业食品企业如何从全方位控制风险、捕捉机会、加紧全球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乳业为例,国内需求量中20%-25%(按液奶当量计)为进口的乳制品大宗商品(约70%的进口值)和最终产品(约30%进口值)。对于乳制品加工企业而言,除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之外,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的成本亦与人民币汇率息息相关。我们估计,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10%的贬值导致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人民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可能使得整个乳制品加工行业的利润出现约15%左右的下降。当然,动态而言,企业可以利用调整产品价格、调整产品结构、锁定汇率等手段至少部分消化这些压力。与此同时,对于国内乳业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的放缓以及中国乳业与国际市场的较高的相关性意味着进行国际战略布局的迫切性越来越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也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趋势二、经济社会转型期中,传统食品农业行业及其销售业态面临巨大挑战,竞争加剧。2012年开始中国GDP告别过去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以2012年的7.7%,2013年的7.7%,2014年的7.4%的速度开始回落,到%,跌破7%达到历史最低。2016年上半年,有将近一半的包装食品公司面临着营业收入或净利润的下滑。零售渠道方面,全国50家主要零售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1%,而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0.7%左右。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相比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国内房价涨幅惊人。对消费者来说,经济增长放缓、房价飙升等因素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在工作、教育、健康和生活上的焦虑,而消费也变得日益谨慎,并尽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生活开支的比重从日常所需的食物或日用必需品逐渐转向体验式的或者着重生活品质提高的非快消类产品或服务上。由此而快速成长的品类包括宠物食品,高端酸奶,娱乐,旅游,教育,健身及保健,空气净化以及水处理等。这背后恰好折射了不断成熟的消费者和他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因此,对国内食品农业行业及其销售业态来说,传统市场的增长空间受到限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于此同时,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更加剧了食品领域的市场竞争。比如餐饮行业,各种新兴的业态不断浮现,新老模式更替加速,线上线下的整合为消费者带去更大的便利性,整体餐饮市场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对传统方便食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电子商务沿袭之前的扩张趋势,以其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多样性,迎合并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利用碎片时间或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完成所需商品的采购。人流量往线上的转移对传统线下零售渠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电商为丰富多样的进口食品和商品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线上销售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对传统线下零售渠道和按固定品类划分的食品生产加工厂企业来说也都是不小的冲击。趋势三、社会发展持续推动消费需求由多转优, 80后消费习惯、老龄化、二胎效应将引领未来食品消费市场的增长。未来十年,中国的食品消费将增长50%,价值超过一万亿美元。其中主要动力来源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平稳增长。未来五年,中国政府计划将一亿人口迁移到城市,达到60%的城镇化覆盖率,大幅增加动物和乳类蛋白的摄入,提高二三线城市对大众化包装食品总量的需求。年龄结构上,中国 80后、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及二胎效应将带动未来食品市场增长及消费趋势。1) 80后消费能力逐渐提升,消费理智、注重品质80后消费人群因为其新兴的消费行为,庞大的购买力,以及活跃的消费度广受关注。这类人群在中国有4.5亿之多,约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不容小视。我们预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力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而其中80后消费者将在未来五年内贡献65%的消费增量。80后消费人群作为最为活跃的年龄群体,在任何消费品类上都表现突出。他们注重品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食品方面,接近九成的80后消费者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健康的食品和高档的食材,他们其中的更高比例愿意购买进口或有机食品,花更多的时间在超市的生鲜区域浏览购物。对于食品厂商来说,这意味着约25%零售价和利润率的提升,但同时也对供应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80后消费群体对食品的消费也更理智,对传统品牌的依赖日益减少,容易受到渠道的影响,挑选性价比高的产品。传统食品厂商如何留住消费者,如何将渠道之争盘为己用十分关键。2) 老龄化趋势明显,保健品、健康食品受青睐作为现代社会的正常发展趋势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愈发明显。目前,20岁以下人群以及20至60岁人群呈现持平或微弱的负增长趋势,而60岁以上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占比将在2035年达到中国总人口的27%。除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外,老龄化增速也将对食品和保健品行业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国内保健品行业产品相对单一,而需求量巨大,给境外保健品制造了良好的商机。对食品行业来说,老龄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性和健康性,低糖,降血脂,高纤维等食品将愈发受到青睐。3) 二胎政策放开,婴幼儿配方奶粉需求有望增长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温和提升未来五年的新生婴儿出生数,对于整体食品消费增长的推动效应,则将逐步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得以体现。在短期而言,直接与婴童相关的用品,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将会得到明显的提振。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将从原先估计的7-8%的年均复合成长率上升至年均9-10%之间。趋势四、日常主副食品消费增长趋缓,品类结构显著升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乳制品、粮油制品、肉类等日常主副食品行业板块消费增长普遍趋缓。消费者在日常饮食消费中愈发注重安全、健康等品质,趋向更高端的产品。消费需求和销售模式的变化给从业公司带来冲击,但是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1)乳制品行业低速增长, 黄油、乳酪等乳制品消费仍有显著上升空间中国乳制品行业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直至2008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部分品类的消费趋于成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逐步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区间。然而,相比诸如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依然有增长空间。除了在液态乳制品方面的消费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参考亚洲发达地区在黄油、乳酪方面的消费量,中国大陆的乳制品消费在这两类产品上(无论通过餐饮渠道还是零售渠道)有着更显著的上升空间。未来的乳制品消费的增长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国内新兴城市、农村地区消费量的增加,同时也将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新品类或附加值更高的品类需求的拉动。对于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而言,这意味着其将如何实施品类的更新和拓展,去捕捉不同地区消费者对于量的增长和价值的增长的需求带来的商机。2)粮油制品整体消费增长趋缓,小包装大米取代散装产品,油品结构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膳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增加动物蛋白和蔬菜消费的同时,居民也在降低碳水化合物类米面制品的摄入。无论是稻谷加工还是小麦加工行业,都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局面,加工企业普遍利润微薄。虽然整体消费不振,但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小包装大米正成为消费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散装米的减少。而且与整体稻谷加工业企业数量庞大、市场分散不同,小包装米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前五大品牌的份额已接近80%。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人均食用消费,已经全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高基数的作用下,最近几年,植物油的消费增速明显放缓。预期这一态势将会继续。在零售渠道,比起常规的大豆油和菜籽油,打出“健康牌”的葵花籽油、花生油、橄榄油、亚麻籽油、山茶籽油等高端油、特色油越来越受到高收入群体的亲睐。此外,国产非转基因、低温冷榨工艺等概念兴起,也带动相关小品种油类的增长。3)肉类消费增长趋缓,牛肉消费有很大增长空间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肉类消费量增长速度整体下降。预计未来肉类消费量增长将进一步趋缓,肉类合计年复合增长率将在1%左右。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进步,肉类的消费将逐步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化,食品安全、营养平衡、种类丰富等问题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猪肉消费市场正在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食品安全、产品多样化、营养和食用便捷等方面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预计猪肉消费量在2016年将同比降低3%,并在之后2年内保持稳定。中国人均禽肉消费相比其他较发达国家占总体动物蛋白消费比例很低,禽肉市场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目前,中国禽肉消费的瓶颈,主要是消费者在认知上对工业化生产的禽肉产品存在误解,如果突破瓶颈,增长速度可能会快于其它肉类品种。预计在未来几年,禽肉占动物蛋白消费比例将维持基本不变。国内牛肉的人均消费量还很低,随着收入的提高,作为高端动物蛋白的牛肉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牛肉消费目前以饭店、快餐为主,但随着电商和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牛肉正逐步走入家庭消费。牛肉占动物蛋白总消费量也将小幅度提升。趋势五、市场对包装食品饮料的健康、安全、美味等品质提出更高要求1) 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问题“健康”不再是一个停留在营销层面的概念,而是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尤其体现在一线城市。其根本原因在于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各种疾病的爆发或者潜在风险。比如,包装食品中的代表品类,坚果类零食近年广受欢迎;方便面、糖果、甜饼干、果冻、口香糖等概念不够健康营养的品类消费下降。同样,在软饮料市场也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新兴产品的追求。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和果汁在2015年销量都呈现了1%至3%的下滑。即饮茶品类陈旧,取而代之的是轻型水饮料、非复原新鲜果汁、即饮咖啡和运动功能型饮料。虽然有些趋势刚刚起步,但都体现了消费者对健康天然饮品的持续追求。2) 品质价值与营养生态不同于以往,产品品质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消费者更为关注的一个考量因素。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为了某个节日打折而通宵排队的场景了。即使阿里的双十一也不仅仅是商品的大甩卖,而是通过娱乐化和平台的内容营销来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包括原材料,配料表,保存方式,制作工艺,新技术,添加剂和防腐剂的使用等等。高档精致或独特有个性的包装是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因素之一(面子,秀品味) 。对于产品本身来讲,消费者心中所想的是“不怕贵,就怕东西不好”。“东西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更注重价值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会一刀切地认为”贵”的就是“好”的。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通畅,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口碑效应明显,对消费者掌握品类和产品的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判断更多是基于对产品本身的认识以及和类似产品的比较,对品牌所传递的精神或价值观的认同,再匹配其售价判断产品的价值感。?营养全面以及原材料生态:从产品属性上来说,经过加工的肉制品总是没有新鲜食物、生鲜来得营养价值全面。另外,加工肉制品的品质(特别是原料组成)总是没有整肉来得让人放心。类似情况也发生在零食品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选择100%可可制作的巧克力,而非代可可脂的巧克力。真正黄油制作的曲奇将取代人造黄油曲奇,用鲜奶冲调的咖啡或奶茶正在取代原来含植脂末的速溶咖啡和奶茶茶粉。3) 越来越难满足的口味需求与新鲜感当消费者周围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时,他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包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引发尝试意愿;另一方面,新产品每次都要能让人耳目一新,持续吸引消费者购买,并增加品牌的整体喜好度和黏性。比如,薯片以及膨化食品的创新表现从最初的风味创新,到之后在产品原料、口感质地、产品形状、包装等方面的创新,加上市场营销上的持续投入,使得人们不再纠结这个品类是不是健康,而是觉得薯片和膨化食品变得新奇有趣,并会不断带来小惊喜,整个品类的增长也高出多数传统包装食品品类。趋势六、消费者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西式饮食、进口食品被广泛接受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被认为是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代表,随着各类西式休闲餐饮的蓬勃发展,西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比如,咖啡生产消费的快速增长、色拉的流行、橄榄油的兴起、黄油奶酪的使用,以及各种西式糕点的进入和日常生活化等等。受到连锁咖啡店影响,咖啡作为外来热饮之一正逐渐被消费者习惯,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不论是速溶咖啡,冷装即饮咖啡或高端手冲咖啡。在2015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每年63克,远远低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平均值1.2千克。但是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对咖啡接受度的提高,我们预计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会每年以双位数增长,2020年将达280万袋(60千克每袋),并且饮用咖啡种类也从速溶逐渐转变为现磨咖啡。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咖啡饮品的消费已成为小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点,咖啡店的迅速普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咖啡生产国的地位也将在世界上有显著提高。在未来五年里,中国的生的咖啡豆生产量预计翻十倍,达到每年400万袋(60千克每袋),一举进入全球生产咖啡排名前十的国家行列。葡萄酒也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代表符号之一,近年大众化趋势明显。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了解的加深,葡萄酒逐渐走上个人餐桌,走进家庭,而不仅局限于高档餐厅宴请的场合。虽然反腐运动对高端旧世界葡萄酒品类打击沉重,但取而代之的是中端新世界葡萄酒个人消费的增加。未来,我们预计个人会逐渐成为葡萄酒消费的主力军,一部分消费者会随着葡萄酒的大众化而升级消费,从中端过度到高端酒。进口食品的普及,亦是代表消费者原来生活品质的升级,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展现。消费者对进口食品接受程度提高,进口食品的销量开始逐年上升。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根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开展的一项针对上海市场进口食品消费趋势的调研,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为进口食品价格可以接受。受访对象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最看重产品质量,占到29%。其次是价格是否合理,占到27%。再次是品类是否齐全,占15%。受访对象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消费金额在100元-200元的最多,占到40%。此外,26%的受访对象表示每月要购买进口食品2次以上,人数最多,而表示从没有买过进口食品的仅占2%。趋势七、商业模式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面对传统市场增长放缓、竞争日益加剧的不利局面,国内食品农业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横向整合、跨界合作、资产轻量、拓展渠道等一系列应对措施。1)通过同业间兼并,做大市场份额2017年,企业间的兼并整合值得继续关注。在经济和消费双重放缓的前提下,大型企业以其超前的意识和丰富的资源开始主导市场,产品、渠道、价格和市场方面竞争加剧,促使中小企业加速退出市场,很多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只能退回二线市场,或是考虑退出行业,或是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局面。2)进入新的细分领域或者跨界合作当企业的主营业务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的状态时,他们将尽量维持目前的主营业务,同时进入新的细分领域寻找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新的细分领域可以是目前业务的延伸,可以是全新的领域,也可以和正在上升的品类进行跨界合作。3)采取轻资产化的运作模式除了少数企业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的同时还在不断进行重资产的投入,大多数企业在不断瘦身中。在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谨慎、成本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将做出比以往更多的投入来维持目前业务的增长,轻资产的模式能使企业集中有限资源,精耕自身的主营业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4)渠道的拓展和整合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对多数食品企业来说还是占主导地位。其中又以现代商超渠道为主,对于很多国内企业来说,现代商超渠道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是现代商超渠道细分中,大卖场和超市的增长放缓和便利店的崛起也需要引起食品企业的注意。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在着手研究新兴便利店渠道目标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产品服务需求,并进行相关品类的布局。除了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外,企业也开始布局线上电商平台。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网上购物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外资食品企业已在2-3年前制定电商策略,不仅把电商作为销售渠道的延展或者新产品上市的试验场,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电商平台上的海量数据将帮助企业更好得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且以此执行更精准的营销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对整体营业收入的贡献可能还不到10%,但是每年却都是双位数的增长。在本土企业中,像”好想你”和”洽洽”也在加大对电商的投入。趋势八、食品行业产业链一体化进入规模化整合、均衡性发展的新阶段如今,食品产业从业机构都面临更大市场压力。首先,随着大众消费意识的提升,食品产业各环节被要求以更少的资源完成更多、更好的生产。这给公司在迎合消费者需求、提升效率等方面带来更多的挑战。其次,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波动性加大,产业链下游各环节要设法应对更大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合作可以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更加平稳的增长环境,有效地缓解面对的压力。食品行业产业链整合成为了必然趋势。短期来看,产业链一体化可以压缩与转移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规模化生产促进了效率,同时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合作无疑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管理了风险、协调了产品销售渠道和物流保障、减少了对市场的反应时间。长期来看,产业链一体化可以为行业整体提供更长远的发展。当产业链各环节独立运转时,企业更多关心如何短期内利益最大化,即如何把现有产品做得更多、更省,对终端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并不十分看重。但是,当产业链进行整合时,产业链上游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终端需求,开发更适宜的产品。同时,每一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料可能会被另一环节利用,增加了生产效率,降低环境损害。各个环节的互补有助于产业链整体应对节能、可持续、健康等越来越突出的社会要求,同时缓解金融方面的压力。总体来讲,产业链一体有利于各生产环节的短期运营,也有助于整体的长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食品企业无论是种源还是种养殖,整体上基本处于小规模化、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发展要求。而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游的发展水平和加工能力基本与国际上同业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客观上存在着食品加工能力大量闲置的问题。从食品产业链下游来看,食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也远远滞后于食品产业发展需要。所以,食品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链规模化的整合,均衡性的发展,产业链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以生猪为例,随着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的出台,以及“禁养区”的逐步扩大, 散养户将逐步退出,生猪养殖将迎来区域调整。按照国家十三五布局的规划,黄淮海区域、四川和广西作为传统生猪主产区,将成为稳定供给的重点发展区;而京津沪、华东和华南水网区受到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资源限制,将被约束发展;而未来的潜力增长区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一区和云贵地区。东北是我国饲料粮食的主产区,地域空间广阔、适合动物防疫,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也相对适合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由原先的饲料、动物保健单一业务,垂直延伸至养殖和屠宰,纷纷在东北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基地。由于东北距离消费区域较远,企业将推进“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的经营方式。随着散养户的持续退出,外加恶劣的天气原因,规模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产业集中度加强。预计,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2016年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食品产业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与趋势,这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下是2016年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趋势1食品产业需求增长预期放缓未来发展更加依赖价值驱动随着中国经济由外需向内需驱动的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将得到提升。总体来看,未来的食品、农产品需求增长,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由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从整个食品行业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食品行业发展增速和盈利水平将出现回落。以中国A股市场食品饮料行业73家上市公司为例,分析 3年多来食品企业经营数据的变化,发现食品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呈现出回落态势。2014年A股73家上市企业营收3731亿元,同比增 1%,净利润为487亿元,同比降8%。相比较于前几年,行业发展速度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从细分领域来看,新常态对食品和农产品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谷物和油籽消费稻谷和小麦整体持平,玉米和大豆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肉类消费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增长已基本饱和;未来的消费增长将主要来自牛肉和禽肉,其中禽类的消费量可能由于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得到较大增长。乳制品消费量乳制品消费量将持续提升,但整体消费量增长趋缓。其他处于食品产业链下游的行业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更大,细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多样化。趋势2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品类渠道区域分化随着国内供需状况发生根本改变以及国内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在消费品类、消费渠道和消费区域等方面将呈现分化的趋势。食品消费品类出现分化随着食品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比例则在逐年增加。近两年,从价格看,与健康相关或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的价格增幅超过2.5%的通胀率。而大众消费产品,如碳酸饮料等,价格增幅明显低于通胀率,部分出现负增长。从消费行为来看,在相同品类中,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高端单品,即售价高出同品类平均价格20%的单品。食品消费渠道出现分化近30年间,在食品零售环节,新型渠道的持续扩张形成对传统渠道份额的不断蚕食。目前,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销售增长普遍放缓;相比之下,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情况较好,涨幅高达9%。而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对商超构成巨大压力。食品消费区域出现分化中国一线城市依然是快速消费品的重要阵地,但已经不是增长最快的地方。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2014 年,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而中小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则高达7.7%。快速消费品企业包括食品饮料企业,正在重新布局市场营销和销售资源,向中小城市发展。趋势3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逆转对食企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逆转,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兼并重组计划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产业和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食品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原材料来自海外的生产商,必须承受新一轮的成本波动。然而,由于下游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这些成本的增长很难被体现到终端产品的价格中。谷物和油籽人民币贬值对谷物和油籽的需求影响有限。由于自给率较高,以及政府的贸易配额保护政策,中国谷物进口量不大。相对而言,中国的油籽对于进口依赖严重。虽然对进口总量影响有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进口来源地组成。乳制品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增速减缓,主要是由于2013/14年的高价格、市场逐渐成熟以及政府反腐的溢出效应造成的。小幅的人民币贬值并没有对奶制品进口的需求产生过多的影响。动物蛋白总体而言,货币贬值对中国肉类进口量影响有限。尤其对于猪肉和禽肉,进口占肉类消费总量的份额很小。自从2012年起,由于中国本土牛肉市场长期短缺,一直增加对于进口牛肉的依赖,全球牛肉价格处于上升通道,货币贬值将会给牛肉进口带来更大的价格压力,从而影响进口牛肉量的增长速度。饮料近年来,关税降低导致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力加强,并且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人民币贬值使部分葡萄酒进口商考虑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会给国内的葡萄酒品牌带来机会。而白酒行业的高利润外加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使该行业备受外国投资者的青。包装食品人民币贬值对进口包装食品的影响不大。趋势4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食品企业须加快走出去中国人口占世界近20%,而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占约10%和6%。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我国政府历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具体来说,对主要口粮,即小麦和水稻,将坚持并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农户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对于其他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油菜子等,政府将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干预,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食品粮食安全。“十一五”期间,农产品、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为逆差,“十二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食品贸易逆差还将扩大。中国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世界资源互补的,我国政府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全球战略的企业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和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政府出台的“一带一路”新政策支持农业走出去,和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使中国和全球供应保持稳定。趋势5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提升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将加速非油炸方便面儿童安全手表珠宝首饰休闲服装小家电调味发酵品食品饮料软饮料乳品纺织在过去几年,由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失衡,再加上监管不力,造成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政府监管层面,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日起,正式实施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预计,2015年以后至2020年左右,将是我国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的加速推广期。一方面,试点城市的建设验收要加快;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进构建全覆盖的流通溯源体系速度也有望加快。预计,食品流通溯源建设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扩大覆盖地区范围;二是拓宽追溯品类;三是沿着种植养殖及食品加工、餐饮上下游双向渗透;四是探索模式创新。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食品企业也会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快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趋势6食品农产品全球化程度提升利用国外资源保障国内需求由于中国和全球的供应日趋紧密,国内外的供给、需求以及库存的波动性变化相互影响在加强。一方面,我国从海外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已经成为很多农业国家和企业的关键市场。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对于全球食品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还不及对矿产品价格影响那么显著,但在某些特定品种,例如大豆,价格影响力已经非常接近。由于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我国农产品整体的内在竞争力普遍弱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国家。于是,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国家也意识到大幅度增加国内供给的潜力有限,而消费需求却在城镇化、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稳定增长,因此,面对预期扩大的供需缺口,更应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企业,除了关注国内市场的情况,也要具备全球视野,不仅要关注简单的供需,还要关注包括主要出口国的政治、经济、法规、汇率等诸多方面,并评估对自身业务可能造成的影响。趋势7电子商务重构食品产业市场营销锁定千禧一代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正逐年快速增长,而中国食品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全国运营的食品电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型平台,例如淘宝、京东等,其特点是提供平台吸引食品、生鲜厂家入驻,具有先天的流量优势。另一类是垂直型电商平台,专注于食品及生鲜品领域,自行配送,具有区域性特征,例如中粮我买网、一号店等。在电商平台销售的食品中,进口食品和生鲜食品增长潜力尤其巨大。目前,生鲜食品只占线上平台总销售量约1%。但是在过去的3年,生鲜食品已成为很多线上零售商的主要业务,销售量也随之飞速增长。此外,进口食品销量占据中国线上食品销售量的13%。越来越多的食品品牌正在逐渐实现商品零售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然而,电子商务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把商品搬到线上,更在于推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与对产品的预期。目前,“千禧一代”,即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年轻人群,占到中国总人口约30%。他们对食物品质和健康的要求更高,已经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为了更好地开展市场营销,电商企业需要思考如何调整线上产品以及如何有效地锁定目标消费群体。趋势8食企面临全面转型压力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由于产品同质化、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经营成本的不断抬升,中国食品产业正在遭受“成本地板上升”和“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双重挤压,行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中国制造”已经丧失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倒逼中国食品产业必须直面30年来最艰难的转型期,即摆脱以依靠“同质化、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需要积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重构企业商业模式。部分食品企业正在积极主动地探寻突破的方向:一是从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流程方面实施突破。比如,娃哈哈在生产车间的大部分生产设备上,都应用了工业机器人,并且所有机器人皆为自主研发。机器人在生产上的规模使用,使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营销的整个过程,更为便捷与流畅。二是融合“互联网+”实现跨界转型。比如,蒙牛与百度合作推出二维码可视化追溯牛奶“精选牧场”,将牧场放到了“云端”。三是以产品包装为载体逆向整合电商资源,构建消费者生态圈。比如,加多宝通过“金罐加多宝2015淘金行动”,改变了消费者消费快消品时的孤立状态,形成互联网生活圈。四是食业巨头与电商巨头合作,探索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运营。趋势9细分领域集中度提高非油炸方便面儿童安全手表珠宝首饰休闲服装小家电调味发酵品食品饮料软饮料乳品纺织产业进入加速整合期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规模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口径,到2014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了36,494亿元,利润总额达到了3296亿元。与此同时,一些食品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也达到很高的比例。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环节的发展能力还不匹配,决定了我国食品产业将进入加速整合的发展阶段。以肉制品产业链为例,在产业链的上游包括种源、饲料加工和生猪养殖,在产业链的中游包括屠宰加工和肉制品深加工,在产业链的下游包括冷链物流、流通渠道和终端消费等,大致有8个环节。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食品企业无论是种源还是种养殖,整体上基本处于一种小规模化、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现代食品加工业对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均衡性的发展要求。而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游的发展水平和加工能力,基本与国际上同业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客观上存在着食品加工能力大量闲置的问题。从食品产业链下游来看,食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也远远滞后于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另外,在现代流通渠道建设方面,除一二线城市以外,也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2016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随着时代的演进,现在的休闲食品有时成为一种加餐或替餐食品,成为正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替代品。同时,健康型休闲食品的概念涉及低钠、低盐、低饱和脂肪、非油炸烘烤型,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等,这将使消费者选择零食成为“一日三餐”中的第四餐。休闲食品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营养型发展休闲食品行业调查数据显示,58.4%的人在选择休闲食品时会更在意食品的营养和健康方面,他们更关注食品的绿色、天然和健康,此外对富含维生素及具有其他功能特性的食品也非常感兴趣。消费对象逐渐向更多人群扩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年轻时尚的青年群体将成为休闲食品消费的主流。在这个消费群体中,22-35岁之间的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消费比例最高,这是一个被“品牌概念”熏陶长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也是目前社会中最忙碌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精挑细选,他们更讲究品牌,更在意包装精致,对价格不是太敏感,但一定要方便购买和携带。这是需求最多样化的一类人,特别是这类人中的女性白领,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与休闲食品相伴,所以针对这些消费群体,相应的细分产品也不断地推出,如补充维生素、美容、护眼、瘦身、抗疲劳、低脂等多种细分产品。近年来,一线的大中城市已成为休闲食品的主战场,大大小小的商超、专营店等都充斥着休闲食品的身影。虽然这个市场还没接近饱和,但随着国家对西部及城乡建设的支持,东西部的差距将进一步区域平衡,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也将得到巨大发展。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回流到这些地区,他们带回去的新观点、新理念必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消费观念。口感与品质仍居首位口味创新是第一要素,你的产品好不好,消费者一吃就心里有数。如果一款产品口味不好,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企业再怎么推广宣传都是难见效果的。只有紧跟市场需求的发展步伐,适时开发与引进新的产品口味,才能使企业的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上面讲到的年轻消费主力军,他们对于新奇口味有更高的要求。
关于行业\企业\职位的百科全书
已存1383390词条
热门求职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资企业对中国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