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拨备拨备覆盖率是什么意思思

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
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
编辑:悄缘&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摘要:为有效监管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分别颁布了若干文件并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指标予以规范,然而这些指标由于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各指标在反映贷款业务时均存在相应的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将其分为四类:衡量贷款静态质量、反映贷款质量动态变化、衡量抵补信用风险程度以及反映贷款风险集中程度,并通过对各分类下的指标在上市银行年报中的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反映贷款业务时各指标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在年报中披露的缺陷,并提出对各监管指标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贷款静态质量 抵补信用风险程度 贷款风险集中度 贷款质量动态变化
  一、贷款监管指标及其分类
  目前,银监会发布的对商业银行起规范作用的监管指标主要有两个文件可循:一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通知;二是《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将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风险水平类指标衡量各类风险的水平,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其中与贷款相关的为信用风险下的二级指标DD不良贷款率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均与贷款直接相关;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其中与贷款相关的为准备金充足程度下的二级指标DD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程度下的资本充足率。在《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银监会为提高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提出强化贷款损失准备监管,在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中新增了两个与贷款相关的监管指标: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在央行方面,除银监会规定的上述贷款指标外,还有三个予以补充。首先,央行发布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中,衡量贷款在五个等级中划分的指标之一&贷款损失率&与贷款相关;其次,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明确规定为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与贷款相关,贷款损失准备具体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其中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合称为贷款减值准备;最后,在《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与贷款相关的监管指标是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且规定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50%。
  上述所列的贷款监管指标共有十一个:不良贷款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余额、贷款损失率、正常贷款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除了资本充足率以外的其他十个指标中,不良贷款率和贷款损失率分别计量贷款中不良贷款和损失的比例,属于衡量贷款质量的静态指标;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计量的是贷款在五级分类中的转移情况,是衡量贷款质量在五级分类中迁徙状况的动态指标;拨备覆盖率是拨备对不良贷款的比值,贷款拨备率是拨备对各项贷款余额的比值,贷款损失准备是对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是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这四个均是衡量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则是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集中程度的反映。
  因此,本文把除资本充足率外的十个监管指标分为四类:(1)衡量贷款质量(静态):不良贷款率和贷款损失率;(2)反映贷款质量变化(动态):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3)衡量抵补信用风险的程度: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4)反映贷款风险集中的程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
  二、贷款监管指标的局限性
  (1)贷款减值准备与贷款损失准备存在监管矛盾
  针对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央行和会计准则分别以贷款损失准备和贷款减值准备规定应计提的准备金。各大银行的年报均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的,因此均会披露贷款减值准备,但却忽略了贷款损失准备,6家银行只有浦发银行两者均有披露。从本质上说,二者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简称《指引》)的通知中,明确贷款损失准备既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DD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则规定,贷款减值准备是对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而未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可见,《指引》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界定较之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更为广泛和审慎,由此也带来了银行对贷款减值准备披露合规性的监管矛盾,即究竟是选择披露银监会的贷款损失准备还是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在各大银行的年报中不尽相同,其中建行将二者等同,以贷款损失准备披露,浦发银行则两者皆有披露,而其他银行则均是披露了贷款减值准备,因此各银行年报中贷款减值准备反映出来的监管规范问题有待统一解决。
  (2)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存在人为调节的空间
  首先,拨备覆盖率不具有实际的可比性。拨备覆盖率是衡量拨备覆盖不良贷款损失能力的指标,因此从本质上看,拨备覆盖率依赖于不良贷款的划分;不仅如此,在实际中提取拨备时,不仅要考虑不良贷款的整体规模,而且更应该考虑其结构,因为不良贷款包括了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三个等级的贷款,这就使得拨备对不良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不能从一而论。在两家上市银行所计提拨备和不良贷款总额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不良贷款的结构不同,也可能会使得贷款损失准备弥补不良贷款损失的能力不同。例如,相同的拨备全部用来弥补次级类贷款和全部用来弥补损失类贷款这两种情况,从数值上看,两者的拨备覆盖率相同,但拨备弥补不良贷款损失的能力却显然不同。正因如此,使得拨备覆盖率指标不具有实际的可比性。况且拨备覆盖率也并非越高越好,由于计提的拨备会计入损益表而影响银行的当期利润,因而银行可以在业绩状况较好时多计提拨备而在业绩较差时将拨备转回,这使得拨备成为银行操纵利润的工具。
  其次,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组合的局限性。从公式上看,它们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可表示为: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因此这两个指标均与不良贷款有一定的&勾稽&关系,即它们都依赖于不良贷款的划分。例如,对于两个银行的相同年份或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年份,在拨备覆盖率相同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较高者,贷款拨备率同样也较高,这样就使得银行有可能通过提高不良贷款率来提高贷款拨备率。通过调节不良贷款率来满足这两个监管指标的合规性,显然有违监管的初衷和评价导向。
  (3)迁徙率的整体迁徙性掩盖了贷款质量的具体变化
  贷款迁徙率通过计量贷款五级分类中各级贷款向下迁徙的比率来反映贷款质量在各级中的变化情况,然而贷款迁徙指的是当前贷款质量向所有下级贷款质量的转变,因此掩盖了贷款在两个质量之间的迁徙情况,从而不利于详细地分析贷款质量的具体变化情况。例如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计算的是正常贷款向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四类贷款的迁徙情况,而正常类贷款分别向下四类贷款具体的转化比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正常类贷款全部向关注类贷款迁徙和全部向损失类贷款迁徙这两者的差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贷款质量的变化精确到某两类贷款之间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模糊化的迁徙。即使两家上市银行是相同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也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贷款质量分布,这也是贷款迁徙率指标的问题所在。
  (4)总体的集中度导致不可比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反映的是贷款额最大的客户的贷款额占总贷款的比例,银监会规定不能超过1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反映的则是贷款额前十的客户其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例,央行规定不能超过50%,都是为了避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太过集中而容易导致贷款损失过大。然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或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相同贷款风险分散程度就一定相同吗?显然不是的,这两个指标只是反映了贷款相对比例的数额,而不能衡量贷款风险分散的质量如何。
  三、 贷款监管指标的完善建议
  (1)统一贷款减值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
  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指引》虽然与新会计准则有一定的矛盾,但《指引》并非就无所用处,《指引》可以作为评价银行所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是否充足的标准。因为相对而言,会计准则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多地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以及违约、损失的概率等数据,这要求银行有较高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而且,银监会无法对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管,给了银行利用贷款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因此银监会有必要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以统一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以增强横向的可比性。
  (2)对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实行&精细化考核&和&差异化监管&
  首先,对于拨备覆盖率指标可以考虑细分为三类后再加权归总。由于其依赖不良贷款率的结构划分导致从拨备覆盖率数据上无法准确地判断拨备弥补不良贷款损失能力的高低,因此可以考虑将拨备覆盖率分为三个部分:拨备分别覆盖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这三者的能力,即次级类贷款拨备覆盖率、可疑类贷款拨备覆盖率以及损失类贷款拨备覆盖率,并为三类拨备覆盖率设定相应的权数,最后加总确定总的拨备覆盖率,以精确判断上市银行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
  其次,对于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二者的组合可以考虑施行&差异化监管&。从公式上看,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鉴于银监会对两者的规定的最低界限分别为2.5%和150%,因此当不良贷款率等于1.67%时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即此时执行二者之一的任何一个效果都是一样的。当不良贷款率&1.67%时,拨备覆盖率的影响更大,为达到监管的合规性,银行会多计提拨备或降低不良贷款率,此时由于银行贷款质量较差、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且拨备覆盖率影响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应适度提高拨备覆盖率要求;反之,当不良贷款率&1.67%时,则是贷款拨备率影响更大,为达合规性目的,银行会多计提拨备或降低信贷规模,此时由于银行贷款质量较好、风险抵御能力较强且贷款拨备率影响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可以适度降低贷款拨备率的监管要求。
  (3)对各级贷款质量逐级迁徙分析
  对于贷款迁徙率指标,鉴于当前的贷款迁徙率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风险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贷款迁徙率指标进行&精确化&修改。有人提出了基于贷款五级分类逐级迁徙分析法,值得借鉴,该方法假定了贷款质量变化是一种逐级顺序演变的过程,如正常类贷款迁徙至损失类贷款可理解为四个过程:正常至关注、关注再至次级、次级再至可疑、最后可疑至损失。通过这种精确化的度量便可以完整地反映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和风险变化的具体情况,如此也克服了现有贷款迁徙率指标的模糊性。
  (4)对贷款风险进行&加权化&
  对于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指标,由于其只是静态地反映了贷款风险是否&高度集中&或&分散化集中&,停留在贷款风险的表面数据上,而未能深入贷款风险在质量层面上的反映。鉴于目前各银行只是披露了贷款额前十的客户所在的行业而并未反映各个客户具体的贷款风险程度,因此各银行需要披露贷款额前十的客户的贷款收回及风险情况,可考虑依据各风险程度以及贷款额形成&加权化的&反映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以综合反映贷款风险的集中程度。
  1.蔡正旺.对贷款拨备监管指标的分析研究DD基于《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J].农村金融研究,2012,(04).
  2.窦魁.两种会计方法下贷款迁徙率的实证研究DD基于15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J].华北金融,2013,(11).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相关推荐
[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14120" data-title="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 data-image="">银监会:商业银行动态拨备率应不低于2.5%
市场流传颇广的2.5%动态拨备率终于在正式文件中落地。
<font COLOR="#6F年11月17日印发的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0】98号(以下简称98号文)的文件中,银监会明确提出,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150%,两者按孰高要求执行。
所谓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即传统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银监会对这个指标的要求从100%一路涨至目前的150%;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可以表述为拨贷比,银监会将设2.5%的监管要求。
据统计,拨贷比超过2.5%的上市银行仅农业银行一家。截至2010年6月末,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的拨贷比为3.15%,而距离标准最近有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和华夏银行600015.SH)均为2.49%。最低的是宁波银行(002142.SZ)1.27%,其次是深发展(000001.SZ)1.3%。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银行601166.SH)为1.37%,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为1.38%,也处于较低水平。
凸显单一指标不公的例证便是,农行上半年末的2.32%不良率在上市银行中居首,所需要计提的拨备也较高,因此其拨备总贷比高达3.15%,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但截至上半年,农行拨备覆盖率则仅有136.11%,低于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在16家上市银行中则居末,可见,如果单纯执行2.5%的拨备新规要求,将不能反映银行风控能力和资产质量差异,对资产质量更好的银行会略显不公。不过截至今年三季末,农行按照这两项标准均已达标,农行也是截至三季末唯一两项标准均达标的系统性重要银行,也是唯一达标的上市银行。
2.5%动态拨备率是非常严格的监管标准,其实施意味着银行贷款的增加,拨备的支出也随即增加,加大了银行过度放贷的资金成本,对银行进行资产规模扩张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是以限制规模增长的方式来防止银行风险的扩张。
98号文中2.5%的动态拨备率要求甚为严格,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事实上,2.5%拨贷比的传闻自9月初以来已经酿坛许久。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8546;的出台,“宏观审慎”成为银监会监管改革的关键词,银监会将不仅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微观个体的安全,还通过诸如流动性指标、杠杆率、动态拨备等方式全面监管宏观风险。
这也意味着,银行不仅要为个体安全也为关联的系统安全接受监管。在2.5%动态拨备率流传过程中,如果以拨贷比2.5%来监管,会形成对商业银行的逆向激励,银行计提拨备的时候就不用考虑不良贷款额的规模大小了。
2.5%拨备率监管指标的实施将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趋于上升,甚至会出现不良贷款双升。
而98号文中的文字也印证了银监会的高明,两者重叠要求,按孰高要求执行。但考虑到目前的上市银行均已达到了150%的监管要求,对他们来说150%不是问题,问题在于2.5%,两个要求孰高孰低非常清楚。所以,处境艰难的仍然多数是中小银行。
当然,银监会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98号文中,银监会表示要区别各类机构的风险状况,对于贷款分类偏离度低、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要制定激励性的过渡期安排和达标安排,着力强化机制约束,激励银行充分计提拨备。
市场有一种说法就是,银监会可能会让商业银行按照财政部要求计提的不低于风险资产1%的一般准备计入2.5%的拨备要求,如此,银行拨贷比只要达到1.5%就可以满足监管要求。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的规定,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般准备,原则上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这部分被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下,体现在银行的核心资本中。
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第2号令)中规定: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并将其纳入附属资本范围。这些贷款损失一般准备原则上也不低于1%,是按照组合方式计提的拨备,属于总拨备额的一部分。
两个部门的独立监管要求将会并行,不可能银监会对银行要求了2.5%的动态拨备率,财政部就对1%的一般准备不作要求了,两个部门规章之间的协调绝非短期解决。
财政部的1%的一般准备是体现在权益里的,这部分是难以用于银行的拨备计提,所以,银行业的2.5%压力一点也没法缓解。
银监会此次下发98号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银监会将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推动拨备在银行成本中的客观反映,并在资本充足评价中充分考虑一般准备的附属资本属性”。
银监会可能会要求对超过1%部分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不计入附属资本,但即便如此,银行的附属资本压力也不会太大,银行可以通过次级债来解决。
如果按照拨贷比2.5%的要求,深发展和中信银行全年盈利将下降约一半,其次是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全年盈利下降约40%,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盈利下降30%左右。
执行力度:拨备新规与“旧约”有望叠加
拨备/总贷款比率原则上不低于2.5%这一新规与原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有望2011年年底叠加实施,银行将取其中计提拨备最高的标准执行。
考虑到新规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压力,监管层给了银行较为充分的适应时间,系统性重要银行被要求2012年底达标,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被要求2016年底达标,缓冲期较长。
双重标准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拨备要求增加了拨备/总贷款比2.5%这一新规的同时,并未放弃150%的原拨备覆盖率要求,两者并非替代关系。单纯实施拨备总贷比这一指标,对不良率较高的银行较为有利,而两个指标同时实施,可避免逆向选择。
充分的缓冲期
截至目前,系统性重要银行均满足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而中、工、建三大国有银行距离拨备/总贷款比2.5%的目标值差距也不大,但另三家银行拨备总贷比仍与2.5%有一定距离,压力较大。
2.5%这一新规相当于吃掉目前银行整个利差的1.5个点(目前银行体系的利差水平大致在3.05个点),这对所有银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如以这一标准年底须达标的话,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从原先其预期的22.24%下降到7.78%。
如果要求银行1年内达到拨备总贷比2.5%这一标准,对银行盈利能力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15%),但如果要求3年内达标,对银行的总体影响则显著下降(-5.5%)。显然,监管层考虑到了银行还有市场的消化能力。给了系统性重要银行两年的缓冲期,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缓冲期则长达五年。
截至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亿元,贷款减值准备总计7267.17亿,以拨备/总贷款比重这一新规计算,16家上市银行需增提527亿的拨备,占上半年净利润比重超过15%,而随着贷款总额的扩大,需计提的拨备仍需相应增加。
就缓冲期长短而论,系统性重要银行压力远大于非系统性重要银行,但感受到压力的却不仅仅是系统性重要银行,因为系统性重要银行并不一定是个固定的篮子。
从三季度数据看,未被纳入系统性重要银行的部分上市银行也提前做好了准备,如民生银行第三季度的拨备覆盖率继续从上半年的229.42%大幅提高到259.40%,拨备覆盖余额从172.34亿元增加到191.88亿元。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也继续由上半年的302.26%提高到三季度末的307.78%,较2009年年末的245.93%上升幅度则更为明显。可见,上市银行对于未来拨备可能面临的更高要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并及早采取措施向目标值靠拢。
非系统性重要银行虽然达标缓冲期很长,但不定哪天也会被纳入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也因此,包括招行等有可能会被增补进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的股份制银行也要提早做好准备,以免突然被纳入后的措施不及。年末这些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应该也会继续增提拨备,并势必会影响到银行全年的净利润增速。
银行拨备率 (2011年将商业银行拨备率指标提高至2.5%)
实际上就是呆、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的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帐款余额的9%计提坏帐准备,提取的准备金进入当期损益。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准备金,是银行谨慎性考滤防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
此项比率应越低越好,反应损失较小利润越高;比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损失越大利润越小。跋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跋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跋备金多余,利润虚降。该项指标从宏观上反应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社会经济环境、诚信等方面的情况。
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经营风险的企业,其生存发展与稳健经营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它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损失能够被补偿和消化。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金融产品价格或贷款定价中得到补偿,而非预期损失需要银行资本金加以覆盖。正因为这样,对贷款以及非信贷资产损失是否足额拨备、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监管要求,就成了衡量银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拨备的作用在于真实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拨备是利润还是费用的实质取决于拨备是否能够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拨备不充足下的利润是高估的。对于目前的商业银行而言,大多数银行的专项拨备不足以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保证制度计提充足的拨备,以提高银行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并确保真实的利润的基础。
拨备是银行用来平滑各年度收益水平的蓄水池,经营效益上升时提高拨备的计提水平,经营效益下降时通过释放拨备来维持盈利水平。银行呆账拨备计提数额的多少,总的拨备对不良贷款及全部贷款覆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银行应对经济景气变化带来的资产质量变化的能力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拨备率应越低越好,反应损失较小利润越高;损失越大利润越小。拨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应拨备前利润(拨备前利润即指尚未扣除风险准备金的利润。它等于净利润与风险准备金之和。)和拨备后利润综合评价和考核。在经营管理中,兼顾效益与质量、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实事求是提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已投稿到:贷款拨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贷款拨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款收益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