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设施给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标准群体

为什么在美国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
【鹿骑鲸的回答(3379票)】:
我不了解的整体社会情况,只稍微了解一点。
我是一名中国残疾人!
题主的问题让我联想到知乎一个同类问题:为什么感觉在英国街头见到的残疾人比国内多?
还有歪国仁来中国后的疑问:为什么中国街头看不到残疾人?
这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残疾人出门vs残疾人不出门的问题
先看残疾人为什么不出门,我总结出四点。
一.重度残疾,不能出门;
二.社会歧视,不敢出门;
三.无障碍差,不便出门;
四.无社会需求,不用出门;
一.重度残疾,不能出门
重度残疾是指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残障人士,比如四肢瘫、重度脑瘫、颈椎完全性截瘫、以及重症肌无力后期等等,这些残障人士只能靠家人照顾生存,除非去医院时外出,绝大多数时间是躺在病床上。
二.社会歧视,不敢出门
残疾人由于身体的缺损变样,形貌异于常人,出门就会遇到好事者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这给残疾人反馈的信息是:TA是一个异类。还有一些人则看不起残疾人,居高临下,残疾人本来在社会上竞争力弱,再加上怕人议论,就索性不出门了。
三.无障碍差,不便出门
无障碍是限制残疾人出行的重要元素之一,假设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出门,饭馆有台阶、电影院有台阶、书店有台阶、商场有台阶、银行有台阶.....对于截瘫的普通轮椅族来说,任何一个5CM以上高度的台阶都是跨不过去的门槛。除非你一直呆在马路上。出门又不是为了卖艺,为了避免四面楚歌,在家窝着呗。
四.无社会需求,不用出门
每个人都有社会需求啊?残疾人当然也有。属于残疾人的社会需求,无非就是工作和生活,可是在中国残疾人找工作非常难,虽然有媒体嘲笑美国残疾人就业率不高,中国作为经济第二的大国,实际就业率真心惨不忍睹。无法出门工作,结合第三条外面路障重重,等于既不能工作,又不能出门下馆子逛商场,自然就变成“无社会需求”,也就不用出门了。
美国街面上看到的残疾人,肯定可以排除第一个类型,因为太重度的残疾人,在哪个国家都不方便自己出门。当然,像力克.胡哲这样牛逼的人例外。
主要原因是少歧视,美国在人权这块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残疾人参与社会度高,来自社会的歧视眼光少,大家都是自然人, 出门没有心理压力;其次,无障碍设施完善,主流城市公共无障碍设施都做的不错,从公共汽车、停车位、卫生间门、超市、医院都有为残疾人设定的通道;再上加适当的就业率,城市里的残疾人就多了。
以下是图片来自网络——
离公寓门口最近的停车位
离超市最近的停车位离超市最近的停车位
银行的门口,残疾人士不需要去推门,触一下按钮,门就打开。银行的门口,残疾人士不需要去推门,触一下按钮,门就打开。
特制大门开关,便于轮椅使用者,只要轻轻一推,门就自动打开了。特制大门开关,便于轮椅使用者,只要轻轻一推,门就自动打开了。
================================================================
好了,以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设施,看看我们社会主义的。
超具特色的盲道,像蒙德里安几何抽象主义的画作,审美颇具格调,盲人不但能走路,还能感受到九十度直角的艺术气息。超具特色的盲道,像蒙德里安几何抽象主义的画作,审美颇具格调,盲人不但能走路,还能感受到九十度直角的艺术气息。
超具创意的盲道,盲人顺着线走出去就能轻松打电话,非常方便。超具创意的盲道,盲人顺着线走出去就能轻松打电话,非常方便。
还可以让盲道为民众服务,公共空间多重利用,好!还可以让盲道为民众服务,公共空间多重利用,好!
盲人走累了,还能坐在石柱上休息一下,顺便摆个扑色拍个照。盲人走累了,还能坐在石柱上休息一下,顺便摆个扑色拍个照。
有残疾人停车位,宽度却不调整,残疾人把车倒进去,人就下不来了!!!有残疾人停车位,宽度却不调整,残疾人把车倒进去,人就下不来了!!!
交通银行,不找人抬根本上不去。交通银行,不找人抬根本上不去。
建设银行,不找人抬还是上不去。建设银行,不找人抬还是上不去。
招商银行招商银行
以上照片来自网络,但绝不是个例。如果有人觉得这是黑咱们社会主义,建议你租一辆轮椅坐上去,然后假装自己是残障人士 ,出去体验吃饭、购物、看电影、上厕所、存钱,过一圈你日常的生活,便知道咱们的无障碍如何了。
如果你是北上广人民,可能幸运一些。在我们国家,无障碍设施做的最好的是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但是这些无障碍设施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比如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大型超市等地,一旦到了普通的街道,就不行了。
另外,个人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中国的医院相比其它单位,是无障碍做的最好的。我在城市生活的最多经历也就是在医院住院,对医院了解较多,不论是县级、市级、省级医院,无障碍通道都做的比城市的其它单位好。可能医院的建设者在建设时就考虑到这会是一个为老弱病残者建设的应用场所,就多了一些关怀。而其它的生活场所,建设者没有把残疾人考虑进来,于是也就障碍重重。
有句话挺好: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
这句话可能值得商榷,但在公共无障碍设施方面,我们的文明还需要进步!!!
===========================================
没想到这个答案能上三千赞,看到了很多支持评论。也看到了很多大词,比如“生产力”不足,国家穷,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搞不好无障碍是正常等等说法。
纽约1985年就有上千辆无障碍公交车运行,我们现在最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有多少无障碍公交车? 莫非2015年的北上广的经济都不能和1985年的纽约相比吗?
很多城市的盲道被占用、被破坏、被设计成各种艺术风格,这难道是生产力不足导致的?
很多城市轮椅斜坡要么没有,要么陡的厉害,除非力气大的陪护帮忙,否则根本上不去,这是生产力的问题?
很多残疾人出门都要面临路人的注目礼,也是生产力问题吗?
咱们国家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真的需要用穷来掩盖问题吗?
就算是穷的问题,那么一些人为造成的障碍是不是也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呢?
我想说的是,在公共场合建立无障碍设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花钱,但是不用心自然什么都难,不关注表面上也会皆大欢喜。
【庞德功的回答(46票)】:
在美国学伤残研究PhD,不来回答有妄老师们的教育。加上ADA25周年。欢庆残障人士人权运动的成功!
首先上数据
美国的残障概念包涵范围很广:精神障碍,心理障碍,身体障碍。甚至包括糖尿病,肥胖症,老年人的各种不行不便的,长期疲惫(chronic fatigue)等慢性病。所以我们课上获得的数据是有百分之20的美国人都有残疾。这样定义的好处就是方便各个群体联合起来游说残障人士权力。我们在残障学里也都用这个大范围的残障身份认同来为其他残障人士维护并争取公平对待。有时候我们会说残障人士是美国最大的少数群体。
那么什么法律保护残障人士权力呢: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简称ADA是美国在1990年通过的一项历史性法律。在此之前,残障人士的生活也是处处障碍,楼梯。ADA覆盖就业,建筑,医疗,教育等各方各面,以保障残障人士不受歧视,并有可以和非残障人士相提并论的生活质量。但ADA语言十分模糊,并没有最初维权战士们想要的轰动性结果。美国残疾人就业率仍然只是百分之30。虽然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但是也并不公平。我有个学长的毕业论文就是ADA,这里不赘述。可以google 看一下维基百科。
除了法律保护以外,美国的残疾人教育也不像很多国家一样在聋哑学校或者智障学校。主流公立学校都设有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老师也是和老师完全不同的一个职业。特殊教育学生在入学前由学校付钱进行发育年龄,智商,身体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各方面测试。测试结束后老师家长和这些学校的理疗师们开会讨论特殊教育计划。孩子的教育贴合这个计划来进行。特殊教育学生可以高中毕业,有些甚至继续攻读大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我们的几位老师都是当时推动ADA的人权战士,自身有残疾并一路读最终成为教授。虽然特殊教育系统漏洞百出,但至少有这样一个渠道可以让孩子发挥特长。但是很多教授,社区维权人士呼吁特殊教育是新型种族隔离。科罗拉多这个美好的地方已经开始实验融合教育。
孩子可以在教育系统待到22岁。之后社区有服务特殊需要的成年人找工作,生活自理,独立集体住房(group home)但是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和家长一起住。还是因为这些政策漏洞百出。我曾经在社区帮助有发育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成年人找工作。其实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团队还是成功给两位找到工作。新的法案规定所有联邦政府签合约的大型企业都要雇佣一定比例的残障人士。有点像affirmative action雇用一定比例少数族裔,但政策刚刚起步,前路漫漫。
先说到这,春假再来补医疗政策和其它非政策性支持
【陈文雄的回答(89票)】:
这个问题注意了很久,也特意留意了现在城市(不是美国,在德国)的不少无障碍设施。
我在出国之前,有一次饭局,有一位关系比较好的叔叔,本来是事业高峰期,一次车祸,下肢瘫痪坐上了轮椅,公司也无法再打理,每天妻子在家照顾自己,偶尔推着出去散散步。
吃饭时他问我能不能留意下德国最新的有关肌肉萎缩的先进治疗手段。
后来我去了德国的海德堡,没过几天,我就发现,好多坐轮椅的人,而且很多都是只身出行,并没有陪伴。一开始我以为是德国爱飙车爱刺激的人多,然后就哗啦啦都坐上了轮椅。有一次看见一个用电动的轮椅,飞速的前行,我还吃惊的不得了,从来没见过有人坐轮椅上还跑这么快的。 国内的轮椅都是后面人推着,轮椅上坐着一个精神萎靡的老人。
有一次老师问我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海德堡有很多坐轮椅的人,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啊。老师说,因为海德堡有全德最好的院和医院啊,所以会有很多病人在海德堡就医。
后来我就留意了下海德堡对于残疾人士的无障碍设施:
最明显的是公交和电车,车上有专门放置轮椅,自行车,婴儿车的位置和设施,也会写明正确的使用方式。公交停车左侧充气抬升、右侧放气下降,车身往右倾斜,方便轮椅上下。此外,每扇车门的下方,都配备有缓坡装置,司机只要按下按钮便会伸出一块“地板”,与地面连接,真正地做到无障碍。
我常乘坐的那趟电车特别小,但是电车的上车口有不同的高度,前后门是伸缩梯子,开口较小。中间的门是很低的大开口门,基本可以满足轮椅的上下。
有几次看见好大年纪的老奶奶,一个人坐着轮椅想上车,可能是车站的地面较低或者是什么原因没上来。然后司机就会下车,用专用的扣手把地面的外伸板打开,把老奶奶推进来再收起外伸板(我们没有专用扣手没法打开外伸板)。因为我坐的电车是个很小号的电车,不知道大的电车会不会有电动的,反正海德堡这巴掌大的城市车都不怎么大。
其实国内有些大城市的公交应该也配备了这个功能,但是普及率低的可怕。
这个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答案,贴上来看下,和这个问题同理:
以上这些景象,哪怕在国内大城市里都很常见。
海德堡的盲道手机里没照片,但是至少从布置上来说一般挺合理,车辆占用盲道的现象也很少。有空留意下有没有比较坑的盲道。
顺道说一下自行车道,从我学校骑车回家,大概六公里,这六公里内,自行车道基本是完美连接,没有中断的,包括人行道的台阶和路面的倾斜连接,地道里为了安全设置的分隔路钉,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有明确的自行车红路。
就是冬天不扶把骑车的小年轻很多,我看着瘆的慌,然后就改坐电车了。
大部分的无障碍厕所都保持的比较好,国内很多都失修了,而且不少都被当成了清洁用品堆放处。
社会歧视:
另外,在国内如果打球扭了脚之类的拄个拐杖其实是个蛮尴尬的事情,异样的眼光很多。正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不出门,小部分的出门来,就感觉被当成了异类。尤其是女生,在国内,太少见到年轻的女孩坐轮椅或者拄着拐杖出门了。就连带着婴儿出门,很多时候也是个很尴尬的事情。
在海德堡,因为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残障人士出门的就多,所以也就习以为常,很经常可以看见漂亮的小姑娘拄着双拐,一个人去上学。
其他的方面,比如高票答主提到的台阶问题,我没留意海德堡的情况,就不答了,有空留意一下再补。
---------------------
在回答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本来想谷歌一些有关内容,但是发现我用简体中文搜索,跳出来的很多内容都是繁体中文,很尴尬。
很多内容都在台湾的论坛里,比如有些妈妈想要带着婴儿去德国玩,以及一些身体残疾比较严重的人士想去德国玩,询问下无障碍措施如何,以及有些人写的一些无障碍设施心得和无障碍酒店推荐。甚至还有一篇德国无障碍设施的论文。
这也反应了,在大陆很多残障人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不仅在很多健康人眼里,残障注定只有一个悲惨的人生。多大陆残障人士自己心理也这么认为,落后的无障碍设施,社会的歧视,残障=很难找到好工作的现实,各种因素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有一天下午,外面阳光很好,我路过书店,看见外面的小广场上很多坐轮椅的人。我就想到出国前那个叔叔让我留意下德国最新的治疗方法。其实,不管有没有,德国显然还是更适合残疾人士的生活。
国内也有很多无障碍设施特别棒的场所,但是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的机场和医院等场所,现代化程度相当高。虽然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和项目改造开始将无障碍设施纳入规划,但是真正的无障碍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无障碍”不仅仅是出行生活的无障碍,还需要是心理上的无障碍。
【可爱的橙子的回答(29票)】:
因为在中国很多的残疾人都在家不能出门所以你看不到。而国外残疾大多能行动自由并且到处得到帮助
【胖koala的回答(80票)】:
这个问题其实是和当地水准密切相关的。
我在香港也经常见到几个病友每人一辆电动轮椅逛商场,逛街等等。其实各国都不缺残疾人,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疾病或者事故,都会造成残疾。中国的残疾人都在家里呢。而在欧美发达地区,或者香港这种地方,都有专门的医疗职业人员帮助这些人重获能力,即康复治疗人员(rehabilitation therapists),又包括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s, 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s,假肢矫形师protheses&orthoses等。其中作业治疗师专注于训练患者重返社会的功能,包括能不能自己穿衣服,戴假肢,能不能自己驱动轮椅去楼下花园玩等等,不管你是坐轮椅的还是穿假肢的,总之尽量让你能独立,提高生活品质,而不是天天在家躺着。总之就是让生活更有意义。而在中国,残疾人基本都在家呢,我们看不到就意味少了。
总结一下:
1中国的医疗中现代西方康复理念较弱,大部分还是治完病回家吧,保住命了就行,之后你自己想办法。而且目前中国的现代康复刚刚起步(不包括传统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等),大众都不知道康复是什么意思。
2为残疾人设计设施根本就没有设计过。我们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就是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准备的,而很多设施这些人根本就无法接近。举个例子,当年还在上学的时候,成都地铁刚修好,我们的一节课就是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老师让我们坐上轮椅从学校出发搭地铁去天府广场。因为医学院,所以设施还行,但出了校门就寸步难行了,坡太陡上不去,地铁升降机不能用,商场的残疾人厕所轮椅进不去等等。残疾人朋友怎么敢出家门?
3也许有心理因素存在,这个没仔细研究过。可能觉得大家会歧视。
4社会经济原因。这个太复杂,电动轮椅几万块,假肢好的也几万块,病人怎么付?康复治疗的费用医保怎么结等等。这个没法展开说,说着说着又说到矛盾啊制度啊上去了。
总之,康复治疗是现代医学中重要一环,算是对病人的尊重吧。毕竟总在床上躺着不是个办法。We add meanings to lives.
【LATS的回答(40票)】:
【优钵罗的回答(2票)】:
从留学生的角度来科普一下一个残疾人在美国可以怎样上大学。公交车配有可以伸展的接应设备让残疾人的轮椅可以上公交车,而且公交车上有残疾人专用安全带,帮助固定轮椅,不在公交车加速减速时滑动。司机帮助残疾人上下车时,全车人就耐心等候,不会有人不耐烦。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间,似乎没有见过残疾人挤这个时间来乘车(超级少),一般他们会默契地避开高峰以免浪费大家时间。
二是学校。在每节课的学期初大纲里,都会有"特殊群体注意事项",意思是如果你需要帮助,请与教授联系。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教授都会发邮件问,有没有人需要特殊座位或者左撇子座位。学校甚至会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笔记代记服务(当然要自己掏钱)。一学期一节课完整笔记20多刀一份。总之,上学是很方便的,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会觉得不正常。我们这里甚至还有侏儒症的商店店员。
【方可的回答(3票)】:
人家的各种便利设施完备,残疾人能在很大程度上无障碍通行想去哪去哪,你再看看国内,恨不得便道上都停满了车,各种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人家怎么出门?
【优钵罗的回答(2票)】:
残疾人福利很好,很多残疾人可以自己开车携带轮椅等,最主要的是,所有停车场离门最近的车位全是残pa,哪怕别的车位都挤到爆了也没人敢停残趴,因为停了就会被拖走,拖走就要爬去交200-300大洋赎回来……
所有厕所都有残疾人位,非常宽敞,轮椅出入方便,带扶手。
超市都准备了电动小车,行走不方便的就开小车逛超市,我看到满多大胖子也会开lol,可能也属于行走不太方便的。
公共交通有专门给残疾人坐的专线。
导盲犬允许出入各种公共场所。
的确是社会福利保障比较好,也比较重视保护儿童和残疾人
【NovaLee的回答(5票)】:
看了一下其他人回答,再做一下补充。
在我看来,不是说美国的多,而是国内的能看到的太少,大多数残疾人都在家里养着,根本不会外出,也没有办法外出,出了家门寸步难行,很难让正常人看到。
目前人身在法国,我说一下法国的情况并且举一些例子,并不完全,但是我想应该有一些相同或者类似之处可以参考。
法律Loi "Handicap" du 11 février 2005 规定残疾人有以下权利(列举其中部分):
Accueil des personnes handicapées 残疾人接待:
ex:法国每个省都要在政府领导下有残疾人接待处
Droit à la compensation 补偿权:
ex:政府机构出资提供人道主义帮助,技术支持,车辆使用以及其他特殊要求
Ressources 收入:
ex:政府提供住房,生活补助
Scolarité 入学 :
ex:在我班上,有个同学坐着电动轮椅(霍金那种),插着呼吸机,手脚无法自由活动,说话也很勉强,但是人并不笨,也很有想法,他跟我们一起在法国高等院校一起读书,生活除了吃饭起居需要父母照顾,出行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障碍。
Emploi 就业 :
ex:公司以及企业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给残障人士
Accessibilité 可达性, 可进入:
ex:火车站站台上有给残疾人上车的升降梯;在国外店铺中试衣间超过一定数量有专门提供给残疾人的试衣间;大楼里有给残疾人提供的电梯和洗手间
Citoyenneté 公民资格, 公民身份 :
ex:残疾人有投票的权利
Divers 其他:
ex:在有导盲犬的情况下可以进入公共场所
所以我认为国内社会并没有完全把残疾人士的出行生活工作考虑完全,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的重视程度与规范程度的问题。如果社会重视,法律规范,国内残疾人的状况会得到改观。
【苏苏君的回答(10票)】:
初到瑞士的时候。惊讶于瑞士街头那么多使用各种助力工具行走的老中青年人,惊讶于几乎每次坐Tram都有人带导盲犬。就这个问题问了我的瑞士舍友。她就像回答一个常识一样回答我“因为你们中国父母把残疾小孩溺死了啊”。。。。。你们能想象到我当时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在咆哮吗?
她是个非常好的姑娘,据说学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外来移民谋幸福。。。基于对她白求恩似的共产国际精神的认识。我强压住怒火 问她这么说的理由。她说每个瑞士人都知道啊。。。。。。
后来我反思了这个问题。姑且 不论她所说的这一方面因素。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导致残疾人呆在家里:
1、(物质方面)我们的生活设施不利于残疾人出行。各种残疾辅助工具较为落后。总之各种没钱 各种设备落后。
2、(精神方面之社会 家庭)社会歧视 家人忽视
3、(精神方面之自我)社会歧视导致的残疾人自我认同感丧失。
【LINLEOCUI的回答(2票)】:
没出过国国内的基础建设、各种场所以及大众的目光并不能让残障人士有尊严的活着,他们选择在家里。
没去过美国。
【梁某的回答(3票)】: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
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
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
楼上各位讲的,是针对2472万肢体残疾人,按照重度残疾人占30%的比例,重度肢体残疾人约占741万。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7年发布的残疾人口分布数据(),北京占6.49%,那么重度肢体残疾人约占48万,天津约占41万,我们吉林约占55万。
残疾等级一、二级为重度残疾人。我属于二级,使用轮椅可以自主行动。楼上各位讲的,有的过于主观臆断了。残疾人在环境中比较特殊,并且我们的市政设施在无障碍设计上有太多缺陷,造成重度肢体残疾人出行困难。这种困难会间接导致心理障碍,拒绝出行或避开人多的地方。另外,群众的好奇心理(很多人素质较低,经常围观残疾人)也会妨碍重度残疾人表达自身需求,比如社交,旅行,购物等等。
=======================================以下为个人观点
对那些爱围观的傻 B,还有什么可解释的。对那些爱围观的傻 B,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语文的回答(4票)】:
正好大一那年做的课题就是这个,法学僧做到最后表示这个问题和法律的关系真的不是很大
美国他福利肯定会比较好一点,法律肯定会完善一点,而且按他们那种爱起诉的性格估计什么残疾人电梯坏了半个月没人修都能上法院。
但这不是他们残疾人上街更方便的主要原因。
那很多人已经讲了我国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盲道斜坡各种折腾,我就不赘述了,讲些别的
盲道有时候折来折去,避过所有的窨井盖,根本没有通行的可能。但当时我在人行道上想,隶属于各个单位的窨井盖的位置就是这么没逻辑,想要既能让盲道保持直线又想让其绕过窨井盖,只能拓宽人行道再设一条盲道了
这是一个大工程
所以无障碍设施建设成这个操蛋的样子,其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实实在在的。
而设盲道、设斜坡又是国家的硬规定,是一定要做的。于是施工方和设计方就是在完成一个相当机械的任务,并且完成得多好并不会得到额外的好处。
所以你是施工方你怎么办?
当然就是只要完成到能通过验收就好啦。
那有人可能问,验收方难道就不去考虑这么扯的盲道根本没有使用可能么?
不好意思他们真的不在乎。
zf要的是数据,是我这个地方铺了多长的盲道,盲道覆盖率达到多少,建了多少无障碍斜坡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可以评奖拿称号刷政绩的。至于这些设施能不能用,既然来评奖的不在乎,他们又怎么会在乎呢?
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整个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这件事,都只是某些人自娱自乐的任务罢了。
这件事情的意义,就仅仅是这样。
然后大抵每个城市要搞个无障碍设施的验收,就会让残联组织几个残疾人去体验体验,满面笑容拍拍照,一副社会主义好的和谐景象。
而到了汽车占盲道这种能贴罚单一次两百的事,交警还是比较积极的。
所以总结一下,无障碍设施做成这样,一言以蔽之,因为我们真的不关心残疾人生活的怎样。
而残疾人呢?我当时去问省残联的律师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他说,“嗯这个确实也是大家希望解决的,也是有很多人来抱怨过。
我们现在就业啊医疗啊都是问题,基本生活都充满困难,这么大的一个问题你不去解决,哪有心思去关心盲道这种事情做的怎样呢?”
回过头看美国,他对残疾人也是先解决基本生活,再解决其他的。
我国这百分之五的人口被边缘化,被抛弃,被漠视,成为了偶有的节目中赚取几滴廉价眼泪的工具
不要和我说zf又怎么不作为了
我们都不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们
【徒儿的回答(5票)】:
助残扶弱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子老人家就曾经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大同”思想,反映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对待弱势群体上应有的胸襟和气度,将保护弱势群体视为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正是这样一种美德的传递,在党的关注下,新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残疾人的命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客套话还得说,不是吗?)
但是(以下是重点)
与美国这个“残疾人的天堂”相比,中国的残疾人事业更像是慈善事业。
正如高票答案所说的那样,中国公共空间的无障设施被美国等国全方位碾压,我看病期间,曾坐着轮椅在北京城晃了一天之后,怎个人都虚脱了,以后再也不敢轮椅出门了。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际通行的无障碍标准仍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差距。
制度和体系及法律上的差距就不再多说了,关键是:“无障碍”的公众意识上的差距
(一)观念上的“无障碍”差距
身边有朋友在街上看到残疾人就会指着对我们说:“你看那个残废。。。。”
讲真,在中文的日常语言中“残”与“废”总是如影随形,由于受到“个体道德惩罚”的残疾人致残归因理论的影响,因残而废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之中长达几千年。
“残= 废= 无能”的思维定势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社会形象。传统的观念不仅把残疾原因归之于个体的“道德缺陷”而遭受的“上天”的惩罚,并且进一步将残疾人视为无用的,是家庭的“耻辱”和社会的“拖累”。
传统的认识模式其潜在价值态度是: “残疾人的价值因
其残疾而降低”。这无形中已经将残疾人群体贴上了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很显然,这种社会性“标签”必然会导致社会性隔离,导致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对立”。
(二)帮助上的“无障碍”
(哦,公交车来了。。。回头再写)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