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什么意思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食品行业周报
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再成舆论热词
(12.28-1.5)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熊剪梅
日16:28&&来源:
  【一周舆情综述】
  12月28日至1月5日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题的舆情热度最高,该理念与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一脉相承,不仅让供给侧再次吸引舆论眼球,也让农业未来的转型之路备受关注。食品安全方面,12月30日,国务院食安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农村集体聚餐前要报告菜单、人数被媒体和网民所重点关注,该措施能否提升农村食品安全引发争议,政策解读和配套措施亟待跟进。近日,微信团队发布了2015年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新旧谣言都有上榜,朋友圈谣言管理除了主要依靠管理部门和平台层面监管外,还需要网民的主动配合。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关注
  12月26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通过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
  初期,正确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其意义成为媒体关注重点。新华网分析指出,国外的农产品大行其道,而国内的农产品则屡陷价格践踏,价格伤农事件频出,甚至出现“奶农倒奶”等极端情况。病根在于供给端: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要扭转目前的这种情况,都需要在供应侧进行改革,将目前对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的过度生产,逐步向高精端特殊性产品的生产过渡。中国金融杂志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调控“需求管理”为主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努力,已引出了对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供给管理”调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当前阶段,迫切需要建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
  专家解读逐渐涌现,农业专家纷纷详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助推农业发展,一致认为下一步推进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指出,在供给层面,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数量上说,在经历了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之后,我国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质量上看,我国高端农产品的丰富程度显然还不能满足海内外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这一特征,又决定了诸如农药残留、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问题,都会影响我国农产品供给的质量甚至是食品安全。农业专家和分析师则对农业的未来转型提出不少建议。中泰证券农业分析师谢刚指出,对农业产业,未来转型方向不在于规模化和纯粹“高产”,而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产链思维横向或者纵整合,提升整体效率。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林远则分析认为,当前各地出现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这一次改革的主攻方向,将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直接动力。
  此外,媒体和农业专家也纷纷预测,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结构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都将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所体现。财经类媒体和证券类媒体还关注到该政策对于某些农业企业的影响。但在网民舆论场中,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较少,个别网友表示了对供给侧的理解困惑,该理念的传播还需媒体更通俗、更贴近的解读,以帮助民众了解其实质内容和意义。
  2.“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安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发布引争议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12月30日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务院食安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指导意见中,“要求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落实主体责任,注意自查自律,在聚餐活动前,将聚餐菜单、举办地点、预期参加人数等提前向本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的条款在网络舆论场引起强烈关注,争议性言论较多。12月30日当日,该话题就在新闻、微博等渠道极具升温,舆情热度在12月31日攀至顶峰。媒体评论对此展开讨论,有媒体开始转向解读指导意见,引导民众正确理解政策。《广州日报》评论认为,应该读懂集体聚餐报备的政策善意,指出由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范围巨大,人员众多,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把控,往往都要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才能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错失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聚餐活动前将聚餐菜单、举办地点及预期参加人数等相关情况提前报备,并供有专业知识的相关部门参考、指导,也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一道重要举措。长江网评论则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贵在监测重在落实,规范农村集体聚餐工作的相关制度早已有之,而且此次又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农村集体聚餐工作机制进行了有力的完善。因此,要真正让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度发挥实效,贵在日常和重要节点的监测把关,重在具体的执行落实上。唯有如此,才能让该制度真正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举措,而不是成为空中楼阁。
  “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遭舆论质疑。《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舆论关注点多集中在其中的“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上,对有关部门“多管民事”的质疑层出不穷,网民多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作用并不大。舆论质疑实际上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政策本身的不满,部分网民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是基于熟人的立场,食品安全风险小,有关部门管控过多。另一个层面则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质疑,不少网民指出,缺乏抽检,只是报告的方式对于食安管理收效甚微,同时,缺乏落实的配套政策可能会使其沦为一纸空文。
  重视民意,政策解读和配套措施都亟待跟上。指导意见的出台充满着善意,但公布后的舆论反馈却并未偏向正面。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媒体报道时聚焦于争议性措施,忽略某些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既能事前指导、事中检查,还要事后跟踪”等措施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源于指导意见的框架性范畴,具体细节仍未完善,争议性问题不可避免。针对民众反馈,主流媒体需加强正面性解读,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对于农村聚餐食安风险小的错误认知,用数据说话,提升民众风险认识,此外,客观解读指导意见,提升关注点平衡度,同时加强释疑。对于国务院食安办和地方食安管理部门而言,将民众反馈纳入参考,在今后政策细化中有所体现,才能有助于民众理解和主动配合政策实施。
  3.朋友圈年度十大健康谣言发布 减少谣言传播需各界合力
  12月底,《广州日报》首发微信团队公布的2015年朋友圈年度十大健康谣言。连续多年上榜的“小龙虾以尸体为食”谣言继续保持榜上位置。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1月份谣言最多;健康类谣言则在春节达到全年高峰,其次是暑期。这些谣言均包含了“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耸听的词汇。
  微信团队分析,谣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标题内容多以耸人听闻和刻意夸大的字眼来博取关注和唤起恐惧,怂恿人们分享转发;正文内容则有经过处理的配图夹杂其中以制造深刻印象。报道引发各类媒体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腾讯、网易等综合类媒体都纷纷以《2015年你被这十大健康谣言“忽悠”了吗?》、《“致癌”“致命”“有毒”为健康类谣言最高频词》等为题进行了转载和重点推送。微博领域,普通网民的关注相对较低,主要为媒体、政府部门官微以及食药类官微对盘点进行转载,并提醒网民不要再被网络谣言欺骗。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谣言泛滥区。微信团队通过大数据整理,公布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谣言后,引发媒体的大量转载。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为2169万,主要以失实性报道为主,占据了29%的比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类谣言分列二到四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领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朋友圈传播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健康提醒打着为身体着想的旗号,绑架亲朋好友转发,却传播着不实和危言耸听的信息。有媒体将网民受骗评价为“年年在上当,当当不一样。”
  朋友圈信任度降低,减少谣言传播度需各界合力。从网民反馈来看,对于朋友圈传播的“伪科学”,反感情绪越来越重,部分网民表示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健康类信息,更多的是选择不相信。但此类网民多为年轻群体,传播和转发养生贴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缺乏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主动意识。虽然民众抵抗谣言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商业炒作、失实报道等因素的发酵之下,新的谣言依然还在涌现,而旧谣言也在各个渠道进行着N轮传播。仅仅依靠管理部门和平台层面的监管还不够,网民也需提升健康知识素养,主动举报谣言传播行为,配合管理部门共同营造良好网络风气。
(责编:王晓华、于潞)
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害
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山西晋城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12人被困井下
2日22时53分左右,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沁和能源集团中村煤矿发生一起透水事故,初步了解有12人被困井下天气预报:
搜索热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浏览次数:次
视力保护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要义何在?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据人民网
Copyright (C) 2015 | Guian New Area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 | 贵安新区新闻中心承办 | 技术支持:
贵安新区行政中心 E-mail:dgwgwh@
备案号:黔ICP备号大运视野 综合编辑 4月的昔阳大地,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春耕备耕的忙碌时节。驱车穿行于昔阳县西寨乡乡间公路上,路旁田地里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阳光下银光闪闪,成为这个季节里可与烂漫山花相媲美的又一景色。
“地膜里育的都是茴子白苗,再过一个月就能把苗移栽到大田里了。”同行的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告诉记者,西寨乡虽然地处山区,属全县12个乡镇中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但西寨乡党委政府紧扣“调结构、扶产业、惠民生”主题,连续多年发力供给侧改革,不断调优种植结构,打破了过去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保证了百姓致富增收,2015年率先在全县完成脱贫任务。
还得从玉米滞销说起
虽然已经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昔阳县不少农村,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仍像小山一样堆在农家院子里,大量玉米卖不出去让农民倍感纠结。“现在每斤玉米收购价才7毛多,眼瞅着就要发霉变质,去年一年算白忙活了。”这是记者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叹息。
然而,在该县西寨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农民虽也同样面临玉米滞销的现实问题,但他们更多表现出的却是安全无虞。因为玉米已经不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玉米滞销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是太大。相反,由于去年以来蔬菜行情不断看好,当地农民卖菜收入大大超过往年。目前,他们正满怀信心投入今年的蔬菜种植当中。
玉米滞销,粮价大跌,这已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每一位西寨乡农民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农民自身的迫切希望,也是西寨乡几届党委、政府的一致追求。要让农民致富,要想彻底解决粮贱伤农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找到一条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成为西寨乡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
然而,怎么调?从哪里调?却是摆在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盲目调产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水土不服”,不仅会给农民带来损失,最主要的是会挫伤农民调产的积极性。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使种植品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要让农民从种植结构调整中获得效益,尝到甜头,看到希望。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西寨乡位于昔阳西部沾岭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这里却是晋中两大河流清漳河和潇河的发源地,水源丰富;同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加上远离工矿业污染,这里是发展蔬菜生产的天然“净土”。但长期以来,西寨乡优越的自然资源一直未被开发利用起来。当地农民固守着玉米、土豆等传统种植品种,遇到好年景也仅有微薄的收入,遇到差年景不仅没有收入,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虽有少数人开始尝试茴子白种植,但尽管茴子白质量不错,却因为不成规模而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蔬菜种植的成功总算让农民看到了另一条创收渠道,也让历届党委、政府树立了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成为该乡几届党委、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西寨乡茴子白种植面积由300亩达到1500亩,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增长了几十倍。西寨乡党委副书记庞锁怀,这位几十年来一直担任西寨乡乡干部的“老西寨”介绍说,当时西寨乡蔬菜发展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但即便如此,也实现了全乡蔬菜生产“零”的突破。这不仅极大地调动起了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使农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土专家。这为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的主导加上市场需求的旺盛,到上世纪90年代,西寨乡蔬菜生产进入了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新时期,蔬菜产业在全乡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总产量达到2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产量产值都比上世纪80年代末增长200%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667元,比上世纪末增长600%以上。
新世纪以来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西寨乡党委政府强化主导作用,带领农民到寿阳参加学习,积极引进铁头三号、百惠、铁球等日本新品种,鼓励农民试种,带动农民走科学种植之路,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种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强服务,帮助农民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2004年8月,西寨蔬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大大提升了西寨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0年,西寨乡蔬菜面积达到6280亩,比1998年增加了1280亩,增长25.6%。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1831元,比1998年增加了1164元,增长率57%。
连续增加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西寨乡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做好“加减法”,使该乡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区域特色化、品种多元化、生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四个显著特点。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除了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外,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应用,标准化、无公害技术推广,不仅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加强,也为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产调出一片艳阳天
西寨乡安家庄村香菇大棚里,昔阳县丰茂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炳成正带领村民在菇棚里浇水。张炳成告诉记者,这里的首批7个香菇大棚是2015年5月建起的,建成当年,7座大棚13万苗棒共生产香菇30万斤,毛收入165万元,纯收入8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看到如此好的效益,张炳成决定今年上马香菇种植二期工程,扩大种植面积。张炳成介绍说,二期工程占地22亩,建10个大棚,冷库一座,还上一套烘干设备,总共投资150多万元,预计4月底便可完工。二期建成后年产香菇总共能达到165吨,全年总收入可达到726万元,纯收入可达370万元。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说,香菇项目的上马是该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突破。在张炳成的带领下,今年该乡西寨、安家庄等村的几位农民已经决定租种张炳成的香菇大棚,张炳成为他们提供菌种、菌棒和种植技术,以“公司+农户”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漳漕村是西寨乡最后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村,摘帽的原因归功于蔬菜产业的发展。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庞贵明介绍,漳漕村有耕地450亩,其中300亩种植各类蔬菜。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也为了摘掉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的帽子,他们村去年又增加了50亩蔬菜种植面积,当年正赶上蔬菜行情不错,他们村便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庞贵明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不仅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而且新上马了设施蔬菜。记者在贾树斌的大棚里看到,新栽的西红柿苗长势喜人。贾树斌高兴地说,天气好,水肥足,过不了多久西红柿成熟后就能上市销售。
作为一个纯农业乡镇,西寨乡从10多年前致力于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蔬菜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乡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培养出一批面向市场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农民经济人队伍。以前从事蔬菜种植的任彦军等几位农民,就是改行从事蔬菜销售经纪人的代表,他们每年要组织1000多万斤各类蔬菜,远销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每年经他们销售的蔬菜就要占全乡蔬菜产量的三分之一。昔阳县城的供菜商,则是西寨人的另一种代表,他们为西寨蔬菜进城提供着保障,也为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辛勤奉献。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多年来,西寨乡党委政府把调整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特别是2015年以来,该乡结合“书纪项目”的实施,在稳定茴子白种植的同时,发展多元化蔬菜种植,通过党委、政府服务,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合作社示范,广大群众参与,实现了调结构保增收的目的。截至目前,在西寨乡12000亩耕地中,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亩,2015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率先在昔阳县完成脱贫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
2014年,市场上茴子白遭遇卖难,昔阳县茴子白同样出现滞销。蔬菜产业靠什么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广大乡村干部群众思考的问题。张向明说得好,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级次,才能规避风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为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西寨乡党委、政府认真汲取2014年茴子白滞销的教训,在“冬季行动”中,该乡早已开始着手谋划种植结构调整,制定了蔬菜销售计划,同时在优种引地、管理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户的指导和帮扶力度。记者了解到,今春以来,西寨乡政府专门抽调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人等组成的30人的服务队,分赴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市场、联系客户,并及时掌握蔬菜价格走势与供求信息,不仅为蔬菜快速销售提供了途径,而且使菜农获得了满意的价格。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鼓励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号召农民入社种植,“抱团”闯市场、打天下,并以示范村、示范户的方式改进推广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加蔬菜品种,引进市场前景好、加工潜力大的高端果蔬种植,引导农民从个体种植向合作社订单生产迈进,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发展转变,为蔬菜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张向明介绍说,今年,西寨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将围绕蔬菜种植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实现突破。在夯实以茴子白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的同时,向建设高品质食用菌基地的目标迈进。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要确保茴子白种植面积,抓好玉米套种豆角、西葫芦、大白菜、紫甘蓝、菜花等蔬菜品种发展。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189户农户,试种169亩自封顶西红柿,目前撒秧育苗已经完成。发展订单种植,与河南万帮蔬菜市场达成300亩西芹种植意向,目前已发展50亩;与县农业局对接发展500亩小香葱种植项目。高品质食用菌基地建设方面,确保丰茂菌业香菇二期工程建设,引进繁茂菌业木耳、平菇、猴头菇菌种的培植,目前菌种培育大棚建设即将建设完成,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到位。在品牌化建设方面,今年西寨乡政府将帮助农民注册“西寨绿”、 “西寨黄”、 “西寨蓝”、 “西寨红”等系列商标,加大西寨蔬菜的宣传力度,让西寨蔬菜知名度更响,走得更远。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西寨乡今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近期将组织村干部赴山东、河北等地考察油牡丹、竹柳等项目,争取这两个调产项目落地西寨。
不仅如此,西寨乡还从养殖业方面寻求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该乡引进的兴都养殖项目,总投资550万元,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就地消化该乡的玉米和玉米秸秆。另外,今年还将重点突出特色,新建茶臼沟野猪、野鸡养殖,东五川牛羊养殖,武家川、宋家沟冷水鱼养殖,漳漕村山养笨鸡、鹅养殖等养殖项目,全部计划投资800万元,力争使养殖业成为该乡调产的又一亮点。
苗木种植是2016年该乡调产的又一个亮点,今年该乡将按照建设苗木基地的目标,以王家沟、东五川、西寨等村为重点,计划投资500万元,培育苗木1000亩,打开又一条农民致富增收新路。
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西寨乡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多措并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出了一条新路。不仅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而且有效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记者 王文安
中国网山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山西或聚焦山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网山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网山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后三篇】
【后二篇】
【后一篇】
【前一篇】
【前二篇】
【前三篇】
 |   |   |   |   |   |   |  友情链接 |   |   |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28235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