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看小时代猜年龄下股票

外媒评价小时代:瞠目的恶劣价值观|小时代|郭敬明|价值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外媒评价小时代:瞠目的恶劣价值观
时下最热门的电影不是好莱坞大片“超人:钢铁之躯”,也不是周杰伦的歌舞片“天台爱情”,而是由30岁的流行作家郭敬明先生执导的“小时代”。3周票房过4亿,刷新华语票房首映纪录,社交网络讨论词条达上百万……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板块,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著名外国媒体也对“小时代”发表了文章,其中深意令人侧目。
美国权威媒体《月刊》率先发表文章评价这一热门话题。文章指出,随着中国电影观影人群平均年龄从2009年的25.7岁降至2012年的21.2岁,“小时代”的票房成功其实更多仰仗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营销,和数千万与这部电影的同名系列小说的学生读者群体,对他们来说,“小时代”不仅仅是一部外观华丽、明星云集的速食电影,更多的是一场“向青春告别”的仪式。因此,对这部电影的大部分观众来说,所谓的电影技巧不重要,长镜头短镜头的运用也不比杨幂的旁白配音更值得讨论。
《大西洋》月刊也针对这部电影的价值观问题发出诘问。文章称,“小时代”的叙述框架是建立在借女性视角抒发对男权和家长制的尊崇上的,女主角所说的自我奋斗也只是成为一个长相冷峻消瘦的老板的个人助理,工作就是倒咖啡和送文件。不仅如此,电影中女主角毫无难度地被老板高贵的谈吐和电眼迷倒。另一个女主角来自暴发户家庭,她用华服和对金钱的崇拜来捆住同样出自千万富翁家庭的男友。这种以青少年为目标市场的爱情轻喜剧并非是好莱坞型的“住在纽约的事业型女性如何克服职场困难”的情节展开,而是亚洲偶像剧的延伸。
文章不无深刻地说,“小时代”暴露了中国现今社会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随着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男人为了跟从俗世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去争取金钱与地位,把家庭放在一边。在这场角逐中,女性角色作为牺牲品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女性在这部电影中并非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而是作为男性的陪衬,胜利之后的战利品,炫耀的花瓶以及全知全能的神所操纵的木偶。女性的梦想是变成穿着LV走在校园,在圣诞节互送华伦天奴作为礼物。不仅如此,另一个女性角色――微胖,长相平凡,很明显是无法控制情绪崩溃的大吃的那种性格,从头到尾因为迷恋一个网球运动员而受到同伴的嘲笑。第四个女性角色出身贫困家庭,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时尚设计师,而也陷入了和一个美少年的多年虐恋而不能自拔。这部电影如此浅显地诉说着如果一个女孩没有金钱而拥有美貌,则在才华之外仍然受着无法拒绝的男性的感情操控,而更悲惨些的――无财无貌,她连做白日梦都会被好友嘲笑。这些贬低女性、物化女性的行为在电影中俯拾皆是,令人瞠目。如果按照这部电影中宣扬的这些行为去推想现在中国社会中的女性行为和社会风潮,很难说外国民众会对中国女性得出什么值得敬佩的品质。
近期的《经济学人》也对“小时代”中是否折射了中国社会现实这个话题饶有兴趣地予以评价。文章中说,电影的背景是繁华富饶的上海,角色们总是穿着华服出入高档场所,而这些,与这部影片广大的观众几乎毫无关系。郭敬明先生只是一个“造梦家”,他不负责解释自己的地位、事业和金钱是从何而来,他只负责告诉大家,梦想很美,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不可否认的是,郭先生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笔中蕴藏的煽动性在年轻的学生们眼中简直是牧师般的存在――传播优美动人的福音,不去管现实如何或者承担责任。而这部电影的宣传关键词,竟然是“青春,友谊,梦想”。它毫不惭愧地说:“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朋友,更好的物质,更优秀的男友。”而想要拥有这些的策略,显然在这部电影中找不到踪影。
  (实习记者 刘静宇 编译)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看小时代猜年龄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