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行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哪些行业的区别

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之细分市场大数据产业的分析报告
一、&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简介  (一)行业概述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其业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咨询、信息技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外包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更新升级快、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广、资源消耗低等突出特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实现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1、&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总体发展  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软件企业所得税、软件增值税等政策重点,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了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修订软件产品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政策落实和行业管理的基础性、专业性制度,为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从行业总体规模上看,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延续稳中趋缓态势,收入增速回落,但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行业领域增长明显放缓,新兴领域持续蓬勃发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8217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4422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2.9个百分点。  &2、&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度63.1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28%。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个行业和领域产生了旺盛的软件需求,纷纷加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入,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公司所处的大数据技术服务细分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大数据白皮书(2014)》描述,大数据应用和技术起点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诞生的,大数据技术的源头是谷歌提出了一套以分布式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即后来陆续公开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并行计算(MapReduce)和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等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之前技术无法达到的规模。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的蓬勃发展,使得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之首,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根据 IDC 的预测,到2020 年,全球需要管理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相较于2011 年,将增长50 倍,而同期IT 从业人员将仅增加1.5 倍,意味着人均管理数据量将膨胀近33 倍;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2016年收入将达238亿美元,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增长近7倍。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5年)》显示,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84亿元,预计2015年接近116亿元,增速为38%。与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15万亿元相比,大数据市场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三)行业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及主要产业政策1、&行业管理体制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主要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商务部等的政策影响。具体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对全国软件行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评定工作。  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国家发改委负责产业政策的制订、提出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推动高技术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等。  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国软件登记中心是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的部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是专利权申报登记管理的部门。  行业自律组织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及各地协会、各领域分会是行业内部的指导、协调机构,主要从事产业及市场研究,对会员单位的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代表会员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等。2、&行业主要相关政策   (四)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征1、&周期性  相对而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比传统的制造业要小,尤其是电子政务、工业信息化等领域均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化领域,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2、&区域性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的信息化市场需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化建设步伐较快;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有较大的建设需求。  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需求呈现出差异性,本行业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3、&季节性  电子政务、工业信息化等领域的需求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经济行为的特殊性决定本行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由于政府客户的合同款项支付在年末相对集中,行业内企业的现金流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二、&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  (一)行业市场规模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取得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5年11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又751亿元增长到3821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9.95%。根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显示,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8217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4422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2.9个百分点。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由2001年的不足0.7%,提升至2014年的6.03%。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度63.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3.29%。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个行业和领域产生了旺盛的软件需求,纷纷加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入,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公司所处的大数据技术服务细分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大数据白皮书(2014)》描述,大数据应用和技术起点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诞生的,大数据技术的源头是谷歌提出了一套以分布式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即后来陆续公开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并行计算(MapReduce)和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等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之前技术无法达到的规模。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的蓬勃发展,使得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之首,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根据 IDC 的预测,到2020 年,全球需要管理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相较于2011 年,将增长50 倍,而同期IT 从业人员将仅增加1.5 倍,意味着人均管理数据量将膨胀近33 倍;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2016年收入将达238亿美元,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增长近7倍。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5年)》显示,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84亿元,预计2015年接近116亿元,增速为38%。与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15万亿元相比,大数据市场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二)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之细分市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推动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向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促使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进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大数据产业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服务业由传统PC时代向新兴技术转移的节奏开始加速。企业专注自身优势领域的同时,亟需结合新兴技术支撑自身发展,开放合作成为产业主要趋势。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正从单一企业竞争演进到以聚合生态圈协同效应的全产业链竞争,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性凸显。  根据2016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报告,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14%左右。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启动大数据相关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纲要》明确指出,①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②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③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实现关键部门的关键设备安全可靠。④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⑤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大数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  这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一个顶层设计,发展大数据是国家战略。虽然目前看来,人力资源的配给与现有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基本是足够的,但是未来,如果人类管理数据的效率不能保持同步提升,人类在大数据时代将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大数据管理技术以及开放的大数据生态圈将促使大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之细分大数据产业的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大数据市场竞争格局  大数据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更多是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比拼,离数据越近的产业环节,产业价值越大。能掌控大数据实时集成、海量信息处理和管理、云存储等技术的厂商将成为产业的主导者,主导未来大数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产业链现在已经初现雏形,围绕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各层级正在加速构建。  目前,在大数据产业链上有三种大数据公司: 1、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数据拥有者):拥有数据,不具有数据分析的能力;2、基于技术的公司(技术提供者):技术供应商或者数据分析公司等;3、基于思维的公司(服务提供者):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应用公司。  (二)大数据产业进入壁垒1、&数据资源壁垒  大数据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数据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丰富的高质量数据资源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近几年在互联网产业及金融、电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数据资源总量有了快速增长,已达到全球的13%,但其他行业受信息化水平制约,数据储量仍不丰富。对数据的掌握决定对市场的支配权;越靠近最终用户的企业,将在产业链中拥有越大的发言权。2、&技术壁垒  两类企业将在大数据产业链处于重要地位。一种是掌握海量有效数据的企业,第二种是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企业。关键是谁拥有更多、更准、更有价值的数据。  中国大数据应用处在起步阶段。淘宝、腾讯以及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是率先使用大数据技术的用户,但他们主要基于开源软件自主开发大数据应用。行业进入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层次,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是推动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3、&政策壁垒  为把握大数据时代战略机遇,我国要加速营造良好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建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提升中国在世界信息产业的地位;IT厂商应聚焦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洞察用户需求,提供高可用性的整体性解决方案;行业用户应当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大集中,形成企业数据资产;同时深度分析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推动企业智能决策。4、&专利壁垒  保护知识产权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保护和提高开发商开发软件的积极性,才能促进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大,这将对专利壁垒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四、&影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公司处于国家行业政策鼓励和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政策,从税收、研究经费、进出口优惠、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发和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预期未来国家还将出台更多针对软件和信息产业的专门政策,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2、&大数据技术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计划在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二)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缺乏  长久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硬轻软&的思想倾向。在软件产品开发层面,民众版权意识薄弱,盗版现象严重。另外,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目前,行业内虽已涌现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但从总体上看,多数企业或产品尚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企业依靠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国外知名品牌产品代理销售等业务生存的现象较为普遍。2、&人才结构矛盾突出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规模可观,但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尤其是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较为匮乏,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大数据行业发展仍在初级阶段  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具备良好基础,发展前景广阔。一是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应用上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搜索、广告、电商、社交等借助大数据技术持续进化,互联网金融、O2O(online to offline)等应用借助大数据向线下延伸。二是大数据技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建设和运营世界最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能力,单集群规模达5000 到10000 台服务器,数据管理规模达到EB(1EB=1018B)级别,在机器学习等方面也有所突破。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和公共服务改进提升等紧迫任务,这些方面大数据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在全球的发展还都处于初期,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改变。对我国来说,数据资源不丰富,数据开放程度较低、技术差距大,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扩散不畅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限制当前大数据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作者 国联证券 卢山)
来源:优讯中国 作者:卢山 编辑:曹阳&&&&&&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服务热线:400-088-5338
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数据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来源:
一、基本情况(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据最终核实,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达3.3万家,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软件业务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2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二)效益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3830.5亿元,同比增长13.8%;上缴税金1556亿元,同比增长32.9%。全行业销售利润率9.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4.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3.1个百分点。(三)研发投入持续提升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入研发经费2598亿元,同比增长19.5%,研发投入比(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6%。(四)对社会经济贡献日益提升2013年,软件业创造的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4%;软件从业人员47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1.2%,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二、主要特点(一)产业转型持续推进2013年,随着软件业持续向服务化、网络化及平台化模式发展,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完成5482亿元,同比增长31.9%,增速居全行业首位,占全行业收入比重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区域布局合理调整2013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软件业占比分别为74.8、4.4、10.3和10.5,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较快增长,总体比重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江苏、广东和北京的软件业规模仍居全国前三位,浙江、辽宁、山东、湖北、陕西、安徽等省市增速超过30%。15个中心城市软件业聚集效应明显,收入占全国的57%,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三)内资企业继续是行业发展主力军2013年,内资软件企业超3万家,占全行业企业数的90.7%,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万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75.6%,同比增长27.8%,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四)中小型企业仍是行业主要力量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1%,实现收入占全行业的34%;大型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人)达2800家,实现全行业收入的65%以上。(五)美日是我国软件出口主要市场2013年,实现软件业务出口收入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外包服务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6%。出口的主要国家为美国和日本,比重分别占12.4%和12.2%。(六)从业人员结构继续优化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年末数为470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同比增长12.4%。其中软件研发人员180万人,增长2.4%,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3%;学历为大本及以上人员3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6.8%。三、值得注意的问题(一)经营成本明显上升随着软件业竞争日趋激烈,2013年市场开拓费用、人本成本等明显增加,销售费用增长35.3%,管理费用增长28%,财务费用增长40.6%,其中利息支出增长25.2%,增幅均高于收入增长。本年应付职工薪酬达4706万元,同比增长25.5%,高出收入2.1个百分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1.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二)应收账款大幅增长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回款速度明显下降,全行业应收账款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5%,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62.8%。
&相关资讯&Related report
最新产业焦点图文资讯
售价:7800元
售价:7800元
售价:7800元
售价:7800元
现任职位:
IPO高级研究员
研究特点:
工作沉稳,思维缜密,在市场研究...
现任职位:
资深研究员
研究特点:
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及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现任职位:
高级分析师
研究特点:
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以及制造业领域...
现任职位:
行业研究员
研究特点:
具有丰富的数据挖掘及信息搜集经验。对...
现任职位:
台湾经济事务顾问
研究特点:
长期关注市场环境动态并根据数...
现任职位:
行业研究员
研究特点:
审视问题角度较为全面,思维缜密,踏实...
现任职位:
首席咨询顾问
具有丰富的市场研究、营销策划、投融...
现任职位:
行业研究员
研究特点:
秉承尊重客观、遵循科学、追求真实的...
现任职位:
北美市场特约顾问
研究特点:
现居住于加拿大,为公司合伙人...
现任职位:
欧洲市场特约顾问
研究特点:
现居住于英国伦敦,长期从事于中...
关注中国产业洞察网微信账户,
即享报告8折优惠!
公司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西路3号新恒基国际大厦968室
&免费热线(仅限中国大陆):400-088-5338
Copyright (C)  中国产业洞察网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46
&&版权所有:北京立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不得转载 &&券商持股异动
关键指数:
2014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超20%
日前,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了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整体而言,整个产业规模在扩大,同时,软件业的比重也在持续提高。根据数据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一、综合概况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图1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情况
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先于全国工业。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8%和20.9%,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8和17.6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4%和7.8%,比上年提高0.3和1.2个百分点。
图2 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全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
软件业比重持续提高。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10多个百分点,软件业比重达到26.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提高9.1个百分点,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图3 年我国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变化
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我国共生产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16.3亿部、3.5亿台和1.4亿台,分别增长6.8%、-0.8%和10.9%,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达半数以上;生产集成电路1015.5亿块,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软件技术服务发展迅速。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类服务收入分别增长22.5%和22.1%,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2.3和1.9个百分点;占软件业比重分别达10.3%和18.4%,同比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额增长放缓。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065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
图4 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分行业看,在信息产业移动化趋势下,通信设备行业完成投资1085亿元,同比增长21%,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领域,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等上游产业投资增速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集成电路行业在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完成投资额644.5亿元,同比增长11.4%;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加速明显,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6.9%和22.1%,高于平均水平6.5和10.7个百分点,比重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内资企业完成投资9986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2.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投资新增长点有待培育。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本年新开工项目8028个,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最集中的电子元件行业新开工项目数下滑3.4%,但通信终端设备、家用视听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增长8.2%和26.2%;分区域看,江苏仍是新开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增长2.1%,但广东、陕西二省新开工项目分别增长35.4%和36.8%,甘肃、青海等省区增长也较快。
三、国内市场
内销比重进一步提升。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03902,其中内销产值51883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出口交货值8.9个百分点;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49.9%)接近一半,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内销产值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贡献率达到69.5%。
图5 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内外销产值累计增速对比
内需市场对产业影响增强。2014年,随着国内面板、集成电路及部分电子元件产业的升级,电子元器件的国内配套率明显提高,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57.5%和39.4%,分别比上年提高2.6和2.5个百分点;整机类行业国际化竞争激烈,国内外市场对通信设备和家用视听行业的影响较为均衡,其内销产值占比分别为52.2%和53.8%,计算机行业内销产值占比仅23.6%。此外,内资企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80.7%,中小型企业内销产值占比72.2%,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仍较高;三资企业和大型企业内销比例均不同程度提高。
四、进出口贸易
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下滑中逐步回升。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同比下降0.5%,增速低于全国外贸进出口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897 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 %,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进口5340 亿美元,同比下降2.8 %,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27.1 %,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6%。
图6 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累计增速
软件出口增速回落。2014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5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和外包服务出口增长平稳,同比增长11.1 %和14.9 %,分别比上年提高8.9和1个百分点。
图7 2014年我国软件业出口增长
外贸方式、市场及主体多元化发展。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高,出口额1784 亿美元,增长17.8 %,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比重(22.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及边境小额贸易等贸易方式出口增势突出,分别增长55.6%和61.4%;在贸易主体上,内资企业出口2136 亿美元,下降0.4%,其中民营企业下降较多,但国有和集体企业保持7.2%和18.6%的增长;在贸易伙伴结构上,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延续增长态势,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速度加快,对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的出口增速达到25.4%、34.3%和14%;在区域结构上,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势迅猛,重庆、陕西、安徽和江西出口增速达到24.1%、77.2%、84%和67.9%,内蒙古、宁夏、贵州等省份出口增速则超过100%。
五、结构调整
内资企业贡献率提高。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8078亿元,同比增长20.7%,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在全行业中占比提高至36.6%,对全行业贡献率达67.5%,比上年高15.6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5824,同比增长5.1%,增速低于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图8 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不同性质企业销售产值分月增速对比
中西部发展持续推进。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售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25.9%和26.2%,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5.6和15.9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总比重达到2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6.7%和23.5%,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和3.3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比重达15.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80524亿元和1428亿元,增长6.8%和0.2%,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和10.1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软件业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20.5%和11.6%。
图9 2014年东、中、西、东北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对比
软件业延续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特点。2014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中心城市合计软件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81%,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已达到11个,比上年增加1个。15个中心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达2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化趋势凸现。据对重点生产企业的监测显示,国内生产的手机中智能手机的比例已经超过70%,彩电中智能电视的占比超过40%,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等领域快速成长。
六、经济效益
产业效益逐步向好。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052亿元,同比增长20.9%。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4.9%,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为88.4元,仍高于工业平均成本2.8元,但比上年下降0.2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2.2天,低于工业1.1天。全行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下降20.4%。
图10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及利润情况
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36.8元,高于工业11.6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为10.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支撑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持续增强。从主体看,内资企业占全行业收入和利润的比重达到36.4%和47.7%,分别比上年提高3.3和0.4个百分点,对全行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从规模看,小型企业继续保持较强发展活力,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19.1%和27.1%,高于平均水平9.3和6.2个百分点,对全行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从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较快,通信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7.3%和22.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行业效益也较为良好。
七、科研创新
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第28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和第13届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4.8%和6.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和1.5个百分点,全年研发经费增长均超过收入增速。企业专利成果丰硕,华为首次进入全球创新机构百强,京东方2014年新增专利申请量超过5000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积极主导制定了在云计算、物联网、射频连接器、同轴通信电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对自主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重点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集成电路领域,28纳米处理器成功制造;国内首款智能电视SoC芯片研发成功并量产,改变了我国智能电视缺芯局面。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专业生产线建成投产,打破国外垄断,有效提升我国在船舶、电网以及轨道交通车辆方面的智能化水平。自主可控国产软件系统已基本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上下游企业“抱团”竞争,应用推广取得新进展。
2014年,国民经济迎来“新常态”发展的历史性新起点,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面仍较为良好,但是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长期结构性问题、关键技术受制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形势较为复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仍较为艰巨。下一阶段,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两化融合,为国家信息安全做好支撑;加强科学监测,做好形势预判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预计,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将增长10%左右,软件业增速将在15%以上。
来源:ZDNet CIO与应用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捷利港信之深度数据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业行业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