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产品的生产企业和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生产企业都可视为同一产业中的不同行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 Semifinished Product / Intermedia Product)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燃料等。
  一种产品从加工到提供要经过一系列,在没有成为之前处于加工过程中的产品统称中间产品。如棉花是初级产品,投入生产过程后得到的棉纱、坯布、色布及裁剪的服装面料等都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工业生产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中间产品越多。在投入一产出表中,中间产品由各部门属于生产性消费的构成,某一部门的中间产品等于该部门的总产品扣除其最终产品的余额。它是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种产品生产,使各部门间保持合理比例关系的重要依据。因中间产品占用大量物资和,又不能直接满足最终消费,一般要求尽可能降低其在整个中的比重。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许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对农业来说面粉是最终产品;对工业来说面粉是中间产品。在化工等行业的原料,用作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燃料是作为中间产品出现的,但用于家庭冬季取暖或者烧制饭菜是作为最终产品出现的。这样在计算时,区分哪一部分煤炭算作最终产品,哪一部分视为中间产品,就不那么容易了。区分的关键不在于其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何,而在于这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一般可以按其是否被重复出售来区分。
  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被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首先我们考虑到底何以影响。对中间产品来说,一个好的品牌在顾客看来必须独具特色,而且这种特色要为顾客所看重;该品牌能够为顾客带来情感或者功用方面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品牌需要始终如一履行对顾客的。
  在现代理念下,中间产品可以从如下几个尺度做到独具特色:
  1.标准性,符合和统一规范。
  2.稳定性,在中间产品的整个再加工过程中和不同批次产品中,要绝对保持一致。这对的和有较高要求。
  3.匹配性,产品的送达周期能够做到与下游生产商的生产线相匹配。这适应了制造企业的要求,但给中间产品生产商提出了、生产调控的难题。
  4.灵敏性,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或者下游生产商的需求进行生产调整。由于的适用面较狭窄,导致产品转换成本较高,制造企业需要面临市场变动带来的,所以对上游企业的灵敏性要求特别高。
  5.,越是专业性强的中间产品,其对可靠性的要求越高。
  6.服务性,对需要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工作的中间产品,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性化和整体服务方案是中间产品生产商手中的一张好牌。
  要做到有效的定位,中间产品制造企业需要对和发展阶段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搞清楚整个行业的演变、下游生产厂商的生产变化。例如,对加工型木业来说,木材原料的选购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市场接受度,那么稳定性和灵敏性就是可选择的。
  其次,考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因为品牌是对顾客的承诺,没有资源和能力保证的承诺无疑是空中楼阁。
  接下来,对下游生产商的需求结构要进行明确分析。可以通过组织焦点座谈、等调研方法分析产品的关键购买因素,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类型(新品采购、直接重复采购、修正重复采购)、(采购频率、订单大小、预期服务、供应来源的依赖程度)和生产特点(生产周期、原料和配件专用性、特殊要求)等。
  最后,通过与的来确定自己究竟将在哪一个点上。哪些定位是竞争对手已经明确的主张,在该主张上对方是否已经做到最优。哪些是市场上空白的主张,这些空白点能力是否有足够的支撑,是否能够保证长期一致的承诺。
  法则:品牌是一项,不要放过每一点
  强调的是,也就是在能够对产生影响的每一种传播工具媒介上做足功夫,将品牌定位以统一一致的声音传达出来,奏响宏伟的品牌交响乐章。而对中间产品而言,强调的则是触点管理。因为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和最终消费产品前和产品产生直接联系的也就是各种传播媒介(、、直效、活动、陈列等等),而处于产业链终端的生产企业,他不仅仅受的影响,他还会关心上游的公司整体形象、能力、生产线先进性等因素。因而,中间产品生产商要想树立品牌不能放过每一点。只有将品牌追求、品质观念贯彻到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上,才能够最终在市场上笑到最后。
  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触点管理就是一个个出色的样板工程,并以此来打动顾客。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一个商人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发现坐在身边的一位老太太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他友善的向她询问缘由,原来老太太非常担心这架飞机会坠落。商人忙问原因,老太太很严肃地告诉他,你看这架飞机的靠背这么脏,那么它的地勤和航空工作又怎么能够信赖呢。虽然这是的一个例子,但是对制造业来说仍可以作为警戒。产品是品牌核心的最终表现,而公司环境、现场管理、也是品牌核心的有形载体。
  对中间产品生产商,需要在三大样板工程上下功夫,分别是会议工程(包括在各种交易会、和行业会议上的公司展台布置、产品演示、 、)、现场工程(包括的现场管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清洁优美的环境、照顾到每一个细节的接待)和服务工程(从咨询、接单到、交付、安装,再到后期支持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做到在这三大工程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专业性,那么建立品牌和顾客的紧密联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需要强调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品牌需要始终如一履行对顾客的承诺。富有远见的中间产品生产商,往往在处理做大生产规模、获取短期利润和赢得空间这样的问题上有出色的表现。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2页& 1页& 1页& 1页& 1页& 2页& 2页& 2页& 2页& 2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间产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人人文库美如初恋!
&&&&&&DOC文档下载
您还没有登陆,请先登录。登陆后即可下载此文档。
合作网站登录: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侵权投诉
行业经济论文-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doc
行业经济论文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摘要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合理性依据及利益源泉,一是比较优势,二是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可以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国别结构和分工强度,但却不足以解释其微观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问题。学者们多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来分析跨国公司复杂一体化战略以及一体化和外包的选择战略。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将研究对象深入到产品内部,突破和完善了贸易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关键词产品内国际分工一体化外包微观生产组织模式一、引言国际分工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动因,也是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作用的最核心基础。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进以及全球市场的融合,国际分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发展,产品制造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或环节或价值片段被分散化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或价值片段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吸引了很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成为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大量出现,许多学者分别以不同术语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注如分散化生产(FragmentedProduction)、分割价值链(SlicinguptheValueChain)、万花筒式比较优势(KaleidoscopeComparativeAdvantage)、非本地化(Delocalization)、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和贸易一体化(IntegrationofTrade)、全球商品链或全球价值链GlobalCommodity/ValueChain、国际生产共享(InternationalProductionSharing)、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s)、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外包(outsouring)和中间品贸易(IntramediateTrade)等术语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及相关问题。本文会交替使用这些术语。卢峰(2004)8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引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的学者,他指出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其中的产品指最终产品或资本品,生产过程既可以比较狭义地理解为包括若干加工工序环节的制造过程,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从原材料到消费者,包含产品设计、品牌管理、制造、物流等环节的大生产概念。Hummels等1998指出,垂直专业化的生产贸易方式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两者相比,Hummel等的定义更为严格,本文采用卢峰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较宽泛定义。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一)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目前,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研究并没有脱离标准贸易理论的框架。从现有文献看,产品内国际分工发生的基础和动因,基本上可以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合理性依据及利益源泉,一是比较优势,二是规模经济。由于产品生产不同工序区段要素投入品比例存在差异,产品内分工能够通过利用不同国家在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效应带来利益由于产品生产不同工序区段有效产量规模存在差异,产品内分工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带来利益。比较优势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具有方向性,对产品内分工的国别分布结构具有解释作用,而规模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工。同时,卢锋(2004)39也指出不同产业和产品发生工序型国际分工的相对强度或密集度主要由五个因素决定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可分离性、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度、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差异度、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成本。Jones等(1990)也认为推动生产过程分散化进程的两个因素,一是比较优势因素,二是规模报酬递增因素。Ishii等1997也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由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两方面决定,前者决定了不同阶段国别分工结构,后者强化了这种分工。(二)其它推动因素除了上述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等,还有一些因素会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产生影响,如技术进步、运输和通讯成本下降、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削减等。Hummels等2001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增长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运输和通讯技术进步,二是贸易壁垒降低。Jones等2001强调了服务联系成本(servicelink)对于展开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并认为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服务联系成本的下降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量。Jones等2005认为随着服务联系成本的降低和经济增长,生产分散化和外包是必然趋势。市场规模或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分散化和外包程度,服务联系成本的降低推动了生产分散化和外包的发展。Cheng等2001认为FDI自由化以及贸易壁垒的降低也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卢峰(2004)53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推动因素,其中技术进步包括运输成本下降、信息交流成本下降、生产模式的改进,制度变迁包括贸易自由化改革、发达国家鼓励海外加工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贸易政策等。三、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微观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研究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微观机制和全球资源的配置方式。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虽然可以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国别结构和分工强度,但却不足以解释其微观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问题(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给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即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模式问题,为了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相区别,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新新贸易理论集中研究单个企业的选择,研究的中心为两个问题一是国际进入决策,即企业对国内生产、出口和直接投资的选择问题二是国际化决策,即企业对一体化和外包的选择问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下,跨国公司为获得某种中间投入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在一体化企业内部自己生产,也可以外包。公司内部生产可以在国内进行,也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进行公司内部贸易。外包则包括通过契约获得某种特定投入与通过现货市场交易购买某种普通投入两种情况,同样,外包可以是国内外包,也可以是国际外包。跨国公司对生产组织模式的不同选择也决定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结构。为了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微观基础,学者将贸易和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结合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发生的微观机理,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来分析跨国公司一体化和外包的选择行为。从企业行为出发讨论贸易模式问题,这符合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大都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为扩展路径的经济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方面研究的方向是试图建立完整的跨国公司理论,并把FDI、贸易、外包等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内。(一)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包括信息搜寻成本、不完全合同成本、资产专有性导致的机会主义成本、契约成本等。而企业内部的垂直一体化却可以避免这些交易成本。外包虽然可以免除内部一体化的管理成本,并使生产成本降低,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成本。显然,外包带来的交易成本自然会影响企业外包和内部一体化的选择以及外包地点的选择。Grossman等(2002)建立了一个框架来研究企业如何决定外包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行。他们假定一个产业中的企业必须将其某一生产环节外包,要么在国内,要么在工资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其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在差异产品行业,纵向一体化企业可以按特定要求和产量自己生产中间产品,但存在较高的治理成本和专业化劣势独立供应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中间品,但存在潜在的掠夺问题(holdup)。模型分析表明,企业需要顺序地考虑三个基本方面(1)搜寻具有专门知识的供应商(2)说服潜在的供应商去按规格定制专门的中间投入品(3)必须在不完全合同下说服供应商进行专门化投资。通过对模型的均衡分析,作者得出对外包地点选择的几个可能的决定因素国家的大小影响市场的厚度(thickness),市场厚度越大,越容易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搜寻技术影响搜寻成本和搜寻的成功率生产专业化中间投入品的技术的难易影响供应商专门化投资的意愿国家的合同制度环境越完善,越容易说服供应商进行专门化投资。(二)产权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异质企业组织模式选择Grossman等2003在一般均衡框架内讨论了FDI与国际外包的选择问题。其基本结构是企业出于成本和技术考虑,在北方设计和组装最终产品,但零部件在南方生产。国际外包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而直接投资则可以避免不完全契约下的特定关系投资不足问题。主要结论是(l)零部件供应商与最终品生产商的技术距离是决定所有权类型的主要因素,国际外包容易在一方技术专长与另一方技术要求彼此接近的情况下发生,而直接投资容易在双方技术距离很大、供应商投资意愿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发生。2当行业需求规模较大、东道国供应商的生产效率较高、契约环境相对完善、相对工资水平较低时,企业间的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低,企业偏向国际外包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低成本优势。相反,如果东道国的契约环境不理想、相对工资水平较高、本地供应商效率较低,同时纵向一体化的治理成本不太高时,企业将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自己生产零部件。Grossman等2005以中间产品投资和生产活动可以被第三方识别的程度为测度,分析了特定关系投资的可契约化程度即契约环境对本地外包和国际外包选择的影响。给定供应商数量和两国相对工资,一国契约环境的改进会增加在那里进行外包的获利能力。全球性契约环境的对称性改进有利于国内外包而南方契约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来自北方的外包,最终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国际外包。Antras2003把GrossmanHartMoore不完全契约和产权模型(注GrossmanHartMoore不完全契约和产权模型由Grossman等1986、Hart等1990发展而来。他们认为交易费用理论用固定的治理成本将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外生给定,这样的处理显然过于简单。一体化并不能彻底解决契约不完全问题,企业内部的不同代理人同样是理性有限的机会主义者,掠夺问题导致的关系特定投资不足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他们将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内生化,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对企业边界的决定进行了全新的理论解释,形成所谓的财产权理论或称GrossmanHartMoore不完全契约理论。)加入到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的标准化贸易模型中,分析了不完全契约和要素密集度对贸易结构和企业组织型式的影响。其基本结构是两个差异化最终产品部门、两个国家、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构成一个222的南北贸易模型,最终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因特定中间投入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比例而不同。得出结论(l)在资本密集部门如化工产品,中间投入品的可分担成本较高,通常以纵向一体化方式在跨国企业内部生产和贸易相反,劳动密集产品如纺织品倾向于非一体化的外包生产和企业间贸易。(2)对任何两个国家而言,出口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高,企业内贸易占进口国贸易总量的份额越大相反,资本相对缺乏国家的出口通常是与国际外包生产联系在一起的。Antras等2003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注新贸易理论假设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在技术上是对称的,这样的假定显然不能解释行业内不同企业在生产率和企业规模方面的差异。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活动的现象,Melitz2003建立了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的贸易理论模型。企业异质性的引入解释了一个行业内部国内企业、出口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共存状况另一方面,直接投资理论也从两国均衡框架的知识资本模型包括纵向和横向直接投资,扩展至多国框架的复杂一体化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跨国公司复杂一体化战略的形成机制。)和GrossmanHartMoore的不完全契约模型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南北国际贸易模型,全面分析了生产率水平不同的企业对直接投资、本地一体化、本地和国际外包的选择问题。不同于Antras2003,这里南方的工资水平(即可变成本)较低,但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较高,差异化产品在北方(本国)开发,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总部服务和零部件两个中间投入品。企业异质性和总部服务密集程度影响了企业组织的选择。得到如下结论1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低即零部件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外包生产可以增加对零部件生产商的投资激励,企业不会进行一体化生产。基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南方进行外包,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在北方进行外包。2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同样出于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随着生产率水平从高到低,企业获取零部件的方式依次为直接投资、国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内外包。3不同于低技术行业(即零部件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总部服务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国内生产为主。并且,总部活动密集度越高,行业内生产率差异越大,进行一体化生产的企业越多。4贸易成本或南方工资水平下降,会促使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分国内一体化企业转向国际外包。国内学者金芳(2006)运用空间区位、所有权、交易机制三维框架,分析了当代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机理。她将生产环节分为研究开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不同的生产环节在区位分布、所有权方式和交易机制方面各有不同。研究开发环节区位高度集中,所有权高度控制,一般采取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方式协调生产制造环节区位高度分散,所有权的控制程度中等,一般采取准内部、非完全的长期合作交易方式销售及售后环节,区位分布相对集中,所有权高度控制,一般采取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方式协调(详见表1)。(三)跨国公司的复杂一体化战略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环境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除了垂直(纵向型)和水平(横向型)FDI,更多的呈现出混合的复杂一体化战略。Yeaple2003提出了一个复杂一体化模型,假定总部在北方的企业使用两种中间投入品生产最终差异产品,两种中间产品分别适合在北方和南方生产,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都面临着同样的冰山型运输成本。该模型包含了四种企业组织类型纯粹国内企业在南方生产一种投入品、其余活动保留在母国的纵向型跨国公司同时在两个北方国家进行生产的横向型跨国公司一种投入品在南方而其他活动在两个北方国家的复合型跨国公司。假设企业同质,在均衡条件下所有企业都采取一致的一体化战略,具体的选择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运输成本以及在南方北方进行投资的固定成本。Grossman等(2006)将异质性企业引入三国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各种一体化战略进行了更广泛的讨论(表2)。其基本设定是由母国N、另一个北方国家R及一个南方国家S组成的全球市场,只有一种差别产品X,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各国工资水平满足wNwR>wS。差别产品的生产需要总部运营、中间产品生产和最终产品组装活动三个阶段,后两者的直接投资成本分别为fM和fA。企业根据其生产率水平选择相应的一体化战略低生产率企业倾向于固
本文(行业经济论文-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doc)为本站会员(黄山道人)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人人文库网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5您所在的位置: >>
>> 《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第二部分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作为中间产品的知识
&&&&在统计分析中,知识是投资费用还是消费费用,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只要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司把这项知识看成是“最终产品”,因而把它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账目中。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可能还要做许多解释和修正。严重的复杂问题是由于把所生产的知识作为“中间产品”而产生的。即把知识作为生产其他产出的中间服务之用。
&&&&在其他产出中所用知识的成本估计的统计这一问题,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予以解决:当公司专业化于生产企业所用的知识,并集团化为有销售总额书面报告的专门的服务产业。例如,公司制企业把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卖给制造产品的公司企业时,统计上的问题只产生于那些销售给非企业的买主,即消费者的部分。投资分析者和证券经纪人把他们的服务部分卖给企业公司,部分卖给个人消费者。[7]另一方面,注册公共会计师、市场研究机构和咨询工程师几乎把全部服务销售给公司制企业。这些公司把买来的服务用于生产消费品还是用于生产资本品(耐久的用于生产的产品),这同我们的研究无关。无论是哪种情况,生产出的知识为正在生产的其他物品服务。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的统计中,知识的成本将计入这些其他产品的成本之中,而不单独立项。咨询工程师提供的服务也许用于建新建筑的比用于制造产品的更多些。知道在新厂投资中哪些40部分是用于支付规划和设计中的知识生产的是十分有趣的。建筑师的服务也是这样。不论是工业建筑还是住宅建筑,他们提供的知识将具体化为耐久性的资产。知识的成本将成为厂房或住宅投资的一部分。
&&&&那些不是由独立的知识生产业提供,而是由把知识作为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企业内部提供的知识,其统计的编制极为困难。如果这个企业有独立的部门为这项工作服务,并有印出的独立成本账,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例如,假如有些大公司提供信息服务,并由具有独立账簿的独立部门来做这件事,或者这种账簿在所有的公共关系服务台或部门都能得到,提供这些公共信息的成本就可以编制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这些数据。
&&&&即使全部公司制企业的专门的信息生产部门的成本数据都可以获得,这些也只是有关总额的一小部分。因为,应用现代技术制造出的大量知识是由同一部门,甚至同一作业生产和使用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可能辨别作业者使用智力的、生产知识的阶段和使用手工的、应用知识的阶段。操作某些机器和设备的作业者可能要观察衡量仪器并对其传递的信息快速做出反应;他可能不得不按照小组中其他人传递来的信号、所读到的仪表,甚至按自己对所读的仪表信息进行加工后的知识来转动阀门、踩压踏板、拨动按钮。这些应用智力的动作是体力作业的无法分开的部分,不可能量化这种知识生产。当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一个人的作业中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研究中较稳妥的办法是不要试图把它们分解开来。使高标准的工人或操作者获得特殊技能的培训,当然是社会性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这也可能无法进行统计衡量,如果这些培训不是在学校或专门课程中,而是“在职”培训的话。
定价:¥49.00 当当价:¥39.2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吧!作者:
书籍简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1210?ref=read-7-sha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