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硬科技怎样进行投资与管理

信息基础建设迎万亿投资 关注光通信_网易财经
信息基础建设迎万亿投资 关注光通信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信息基础建设迎万亿投资 关注光通信)
发改委、工信部日前制定并印发了《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18年,新增干线光缆9万公里,新增光纤到户端口2亿个;新增4G基站200万个,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过75%。为保障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资1.2万亿元。
机构认为,在固网宽带建设、升级及数据中心需求的拉动下,2017年市场仍将保持高景气度。
相关概念股:
亨通光电:行业景气持续,公司业绩增长符合预期
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4.54亿元,同比增长38.3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8亿元,同比增长160.39%。此前公司预计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50%至200%。
内生+外延”助力业绩增长。一方面受益于光通信网络产品(上半年同期增长28.75%)、海洋通信电力产品(上半年同期增长249.12%)等业务利润持续大幅的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收购的优网科技(以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网络安全为核心业务)、电信国脉(以通信网络设计与工程服务为核心业务)、万山电力(以电力设计与工程服务为核心业务)三家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同比增加了合并利润,同时公司三季度转让子公司股权取得投资收益约1亿元。
主营核心竞争力突出。光纤光缆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前六家占据70%-80%份额,公司是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主力供应商之一。2016年9月中国移动2016年普通光缆集采已预估规模约芯公里,需求满足期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底,带动的光纤行业量价齐升,具有光棒自产能力的厂商受益最为显著,亨通系中标份额为11.45%。
2015年收购电信国脉51%股权和万山电力51%股权,分别实现了从光、电产品向系统集成和工程规划延伸,具备全产业链的规模优势;客户群稳定,包括电信、移动、联通、国家电网、华为等。同时海外市场持续扩张,15年11月,收购PTVokselElectricTbk30.08%股权,12月收购阿伯代尔电缆75%股权和阿伯代尔欧洲100%股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16-18年的EPS分别为1.0/1.32/1.66元,对应PE为20/15/12倍。
特发信息:业绩将维持高成长,国企改革再出发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59亿元,同比增长91%;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135%。每股收益0.397元。并预计全年利润1.66-2.11亿之间,同比增长80-130%。
第一,营收利润大幅增加,光通信高成长符合预期。2015年12月公司完成收购深圳东志与成都傅立叶两家并购企业纳入合并范围,今年特发信息还对东志增资2亿,确保其顺利拓展大客户,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公司利润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展望2017年,受益光通信需求增长以及光纤光缆价格提升,公司主营业绩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且由于运营商对光缆价格集采导致的阶段性影响,特发信息光纤光缆的业绩弹性将略高于其他同类企业。
第二,深圳国资委新一届领导上任,国企改革再出发:公司作为深圳国资委的下属企业,在2015年完成了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公司高管与核心骨干通过“智想1号”参与公司并购配套融资,占总股份3.68%。日,深圳国资委新一届领导上任。新任深圳国资委主任彭海斌同志表示:“一是要牢记使命,倾心改革。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强化创新,始终将市场化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轴、方向和路径,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推动市国资委管资本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真正融入市场。二是要聚焦标杆,谋求发展。紧盯国际国内标杆企业,拓宽视野、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系统内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外部优质资源和优质企业的并购力度,努力实现做优、做强、做大目标,成长造就一批与深圳城市地位相符合、与一流对标企业相比肩,具有更强资源配置能力的大型优秀企业集团。”相信在此国资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发信息的新一轮改革与资本运作将得以再次出发。
第三,军工信息化仍将是公司发展重点方向。特发信息2015年并购成都傅立叶,由此得以深入切入军工信息化领域。其机载数据链通信设备以及弹载计算机以及飞行器测控等产品都是新军事革命背景下我军亟需的信息装备或公司点评:相关配套。成都傅立叶曾承诺年的净利润总额不低于8,700万元。(此外,傅立叶三位管理层股东还做出补充业绩承诺: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净利润均不低于2017年的承诺净利润,即均不低于3,500万元。)相信随着军改落地以及新型航空主力装备的列装,傅立叶在今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有望重回成长快车道。此外通过并购傅立叶,特发信息熟悉了军工信息化领域的行业格局与发展规律,其在今年设立了2亿元规模的并购基金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期待其围绕军工信息化以及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突破。
盈利调整:调整公司年公司盈利预测,不包括潜在外延并购,预期实现净利润2.07,3.80,4.44亿元,对应EPS0.66,1.21,1.42元。对应29.54元/股的PE为45,24,21倍。
投资建议:继续看好其在通信和军工信息化两个领域的持续快速成长,并且特发信息所持有的特发信息港以及特发信息科技大厦等投资性房产市场价值30亿以上,公司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尤其是特发信息科技大厦在今年年中开始对外出租,未来将持续改善公司现金流。
烽火通信:与超微合资,正式进入服务器市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于未来网络重构和其对社会运作的颠覆性影响已有充分认识和判断。而IDC的兴起与运营商网络柔性化势必引发对基于Intel新一代芯片的服务器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烽火此番与SuperMicroComputer,B.V.共同投资在武汉设立合资公司,意在把握网络全面转型的重大机遇,加强服务器产品的开发实力。通过布局云方向,与原有的光网络设备形成优势互补,向着“云、网、端”方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
超微公司行业地位领先,以技术和人力为核心的协作模式务实精准:SuperMicroComputer,B.V.系SuperMicroComputerLLC设于荷兰的全资子公司。SMCLLC是全球高性能服务器技术和创新的供应商,在IDC、云计算、企业IT、大数据、高性能服务器和嵌入式市场和提供端到端绿色计算解决方案方面具有领先的行业地位。自2007年在NASDAQ上市以来,其2015财年营收已达19.9亿美元,是全球成长最快的IT基础设备公司。SMCB.V.承诺向合资公司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视合资公司需求派遣资深技术人员,协助合资公司具备开发产品的能力;并协助进行人员招聘培养;所取得的研发成果,归合资公司所有。凭借合作方在云计算基础设备和高端云服务领域的精深优势,加上以技术指导与人力培养为主的协作方式,将为烽火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竞争提供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国内网络升级大周期启动与确定的产业导向,将充分支撑公司转型:一方面,国内处于网络升级大周期的起点,CT与IT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在向5G网络全面柔性化演进的过程中,市场对服务器硬件架构标准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庞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烽火提供充沛的业务保障;另一方面,与中国的通信与电子信息引领全球的市场地位相比,其在全球分工中,基础设备与制造领域的薄弱已无法回避,正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自主的掣肘和障碍。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都明确指向了基础核心技术,烽火通信向大ICT市场延伸过程中,也必将借势将攻克该方面的产业壁垒。通过与SMCB.V.成立合资公司,有利于迅速掌握、消化和积累,有效形成自主、可控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充分支撑公司完成战略转型进程。
[责编:heyan]
本文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光通信硬科技投资:聚焦数据中心、硅光、5G应用
> 光通信硬科技投资:聚焦数据中心、硅光、5G应用
光通信硬科技投资:聚焦数据中心、硅光、5G应用
  张华博士:我觉得投资一个是投市场,一个是投技术。本文引用地址:
  投市场:可以分为①老市场里面的硬骨头(比如外延片是非常需要的);②老市场里面的新机会(驱动力来自于升级换代,比如无线通信的光模块,现在4G的光模块已经在大量使用,以后随着4.和的应用,光模块需要对应的升级换代,这个的需求量将来肯定是非常大的);③全新的市场、跨界应用(比如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带来的机遇等)。
  投技术:比如现有的数据中心光模块、光纤到户光模块,你如果有技术能使成本大幅下降,那么肯定不会缺少投资人。
  米磊博士:现如今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客户方向要往上游走,比如核心的芯片以及新的核心模块方面,但是面临一个问题,投这种核心的硬科技技术,投入资金量特别大,可能需要上亿甚至几个亿,并且回报周期又特别长,投资风险也比较大,那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怎么选择呢?另外对现在众多的正在成长中的的企业来说,做这件事也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承受很大的压力。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优迅黄首席:可以考虑加注软科技,用软件弥补硬件的缺陷;困难对小微企业来说是永远存在的,希望资本市场能起纽带作用,大家把自己合并起来,做大做强;上下游之间进行互补性的整合收购。
  钟瑾博士:关于硬科技投资问题,基于市场创新的硬科技从来不缺少投资者。
  关于基础领域的长期战略性投资:对于已成熟的技术体系,建议依托国内的骨干企业,走出去,把这些好的公司集合起来;另外就是并购整合,把大家的力量加强,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跟领导之下,进行关键性领域的群体突破和创新。
  提问环节
  问题一:海信的张华博士,您说海信在关注硅光,那么您怎么看未来硅光真正落地的时间点,在各个领域是怎样的先后顺序?
  张华博士:目前硅光做的最集中的就是数据中心,但他的成本与传统技术相比究竟能不能有优势,现在还不好说。硅光应该做一点传统技术做不了的,比如说芯片与芯片之间的光互连、甚至是以后盒与盒之间的光互连。但是这个时间点现在还远远未到。我觉得硅光子5&&10年之内能到就是很好的生机了。
  问题二:选择企业的标准?希望获得的收益是多少?
  周亮博士:首先第一个问题,标准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投资的对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有过硬的技术;(2)产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3)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团队。从投资人角度来说大都偏向于市场一些。
  第二个问题,我们当然觉得企业能上市是最好了。最起码要保证跑赢银行的基本回报。但这个投资回报也不能逼企业太紧。
  问题三:光通讯行业最薄弱环节是有源芯片,现在大家比较看好2可调谐芯片,那投资人敢不敢去投?
  米磊博士:投资人要嫁接早期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对接,这个很重要。我以我们的案例举例,我们建一个平台,利用政府的资金和力量,解决企业所用设备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早期的创业成本。这是可以降低风险的。所以也是从另一个方向进行了投资。
  提问:各位对于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项目有什么看法?
  米磊博士: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就是物联网。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从硬科技到基于硬科技服务的软科技公司。然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到瓶颈,开始下滑了,所以下一波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又开始建设了,这对基础设施带动也是非常大的。整个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才会有上面基于基础设施的应用服务出现。
  钟瑾博士:大家普遍认可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我认为物联网连接不同的物的时候,对通信信道的要求,对业务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也许很多低速网络将来也有存在的空间。物联网将来会有更多个性化的应用,这些应用也将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米磊博士总结:大家都指出了从芯片、外延片、硅光以及一些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在一些消费电子,包括汽车电子、无人智能化、传感等领域都又很多机会。很多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整合,上游企业必须做核心芯片技术。新一波的技术曲线已经出来了,那就是集成光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要敢于抛弃存量,追求新的增量,要走向真正的技术创新。光通信行业硬科技时代已来!大家团结起来,抱团取暖,整合产学研资源,才能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最新技术贴
微信公众号二
微信公众号一全部资讯文库产品社区找工作&&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光通信硬科技投资:聚焦数据中心、硅光、5G应用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网上购物、网上约车等物联网系统成为你的智能管家。但是所有你享受的这一切都源于光纤通信、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步。否则,一切就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张华博士:我觉得投资一个是投市场,一个是投技术。  投市场:可以分为①老市场里面的硬骨头(比如外延片是非常需要的);②老市场里面的新机会(驱动力来自于升级换代,比如无线通信的,现在的光模块已经在大量使用,以后随着4.和5G的应用,光模块需要对应的升级换代,这个的需求量将来肯定是非常大的);③全新的市场、跨界应用(比如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带来的机遇等)。  投技术:比如现有的光模块、光模块,你如果有技术能使成本大幅下降,那么肯定不会缺少投资人。  米磊博士:现如今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客户方向要往上游走,比如核心的以及新的核心模块方面,但是面临一个问题,投这种核心的硬科技技术,投入资金量特别大,可能需要上亿甚至几个亿,并且回报周期又特别长,投资风险也比较大,那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怎么选择呢?另外对现在众多的正在成长中的的企业来说,做这件事也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承受很大的压力。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优迅黄首席:可以考虑加注软科技,用软件弥补硬件的缺陷;困难对小微企业来说是永远存在的,希望资本市场能起纽带作用,大家把自己合并起来,做大做强;上下游之间进行互补性的整合收购。  钟瑾博士:关于硬科技投资问题,基于市场创新的硬科技从来不缺少投资者。  关于基础领域的长期战略性投资:对于已成熟的技术体系,建议依托国内的骨干企业,走出去,把这些好的公司集合起来;另外就是并购整合,把大家的力量加强,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跟领导之下,进行关键性领域的群体突破和创新。  提问环节  问题一:海信的张华博士,您说海信在关注硅光,那么您怎么看未来硅光真正落地的时间点,在各个领域是怎样的先后顺序?  张华博士:目前硅光做的最集中的就是中心,但他的成本与传统技术相比究竟能不能有优势,现在还不好说。硅光应该做一点传统技术做不了的,比如说芯片与芯片之间的、甚至是以后盒与盒之间的光互连。但是这个时间点现在还远远未到。我觉得硅光子5&&10年之内能到就是很好的生机了。  问题二:选择企业的标准?希望获得的收益是多少?  周亮博士:首先第一个问题,标准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投资的对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有过硬的技术;(2)产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3)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团队。从投资人角度来说大都偏向于市场一些。  第二个问题,我们当然觉得企业能上市是最好了。最起码要保证跑赢银行的基本回报。但这个投资回报也不能逼企业太紧。  问题三:行业最薄弱环节是有源芯片,现在大家比较看好25G可调谐芯片,那投资人敢不敢去投?  米磊博士:投资人要嫁接早期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对接,这个很重要。我以我们的案例举例,我们建一个平台,利用政府的资金和力量,解决企业所用设备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早期的创业成本。这是可以降低风险的。所以也是从另一个方向进行了投资。  提问:各位对于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项目有什么看法?  米磊博士: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就是物联网。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从硬科技到基于硬科技服务的软科技公司。然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到瓶颈,开始下滑了,所以下一波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又开始建设了,这对光通信基础设施带动也是非常大的。整个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才会有上面基于基础设施的应用服务出现。  钟瑾博士:大家普遍认可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我认为物联网连接不同的物的时候,对通信信道的要求,对业务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也许很多低速将来也有存在的空间。物联网将来会有更多个性化的应用,这些应用也将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米磊博士总结:大家都指出了从芯片、外延片、硅光以及一些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光通信在一些消费电子,包括汽车电子、无人智能化、传感等领域都又很多机会。很多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整合,上游企业必须做核心芯片技术。新一波的技术曲线已经出来了,那就是集成光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要敢于抛弃存量,追求新的增量,要走向真正的技术创新。光通信行业硬科技时代已来!大家团结起来,抱团取暖,整合产学研资源,才能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
责任编辑:chenlinna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OFweek光通讯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邮箱/用户名: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光通讯射频工程硬件工程猎头职位
广东省/深圳市
四川省/成都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惠州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方兴未艾 硬科技企业才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_ 东方财富网()
方兴未艾 硬科技企业才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展望未来,对于技术类的投资我们觉得还是有信心,尽管我们目前投的绝大多数还是从仿制,从应用开始。但是我觉得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就是一直在走着从仿制,进口替代到逐渐逼近的过程。
   展望未来,对于技术类的投资我们觉得还是有信心,尽管我们目前投的绝大多数还是从仿制,从应用开始。但是我觉得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就是一直在走着从仿制,进口替代到逐渐逼近的过程。在现在机制越来越顺的情况下,这个速度会加快。 展望未来,对于技术类的投资我们觉得还是有信心,尽管我们目前投的绝大多数还是从仿制,从应用开始。但是我觉得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就是一直在走着从仿制,进口替代到逐渐逼近的过程。在现在机制越来越顺的情况下,这个速度会加快。
  硬科技浪潮下的得与失
  徐晨:非常感谢各位,其实我觉得今天在座各位代表了中国比较典型的科技类投资的机构,包括米总原来做的孵化加科技,这块我知道本身是科技企业。前段时间,我回顾了一下投资的历史,好多东西并不是特别新,包括我们现在说的硬科技,可能在我们的投资历程当中已经不止一次接触到所谓的硬科技浪潮。最后像王总说的,硬科技看了很多,有的人投的也不少,最后出名的非常非常少。在座各位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所处的国内创业环境当中,为什么你觉得硬科技在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你对这个投资机会的布局和理解是怎么样?如果之前有好的或者坏的经验也可以分享给大家,比如说曾经雄心勃勃投过什么非常颠覆性的东西,最后没有成功跑出来,还是从黄总开始。
  黄明明:讲点干货,最近,我在好几个场合都讲过为什么突然硬科技好像成了大家都在谈论的东西。大家看过去三年的整个创投市场,我觉得第一没有寒冬,我觉得寒冬是被一些大咖忽悠出来的,你看大咖忽悠寒冬的时候,他的团队假都不休了,玩命投。
  徐晨:昨天说了,没有寒冬。
  黄明明:千万不要听大咖的,这是第一点。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看到的一个情况是创投圈整体找不到北,一个核心原因是三大红利消失。哪三大红利呢?第一是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几年前已经达到峰值。现在,不管是年轻的劳动力的供给,还是年轻的主流消费人群都在快速下降,有一个共识是到了2020年会出现一个人口断崖式的下跌,这个东西我认为在未来五年十年是中国经济长期且无解的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养孩子,养孩子成本太高;第二个是流量红利,三四年前,网的流量战争已经结束,也就是说过去两年冒出来很多公司是打酱油的,可能靠着VC的钱起来,但是很快遇到天花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今年4月份的一个统计,用户平均上网时间200分钟,BAT三家占了71%的时间,这里面还没有包括BAT投资或控股的滴滴、新美大等公司。如果把BAT投资控股公司也算上,我觉得这个数据可能到90%甚至95%,流量地更多在向巨头聚集;第三,我认为大家遇到的难点是第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已经消失,第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是超裂技术,通过超裂技术解决信息高速流转,打掉多数领域信息不对称性。、阿里、腾讯都在各自领域打掉信息不对称,成了千亿美金的平台,但是这个技术从发明到现在有20年,我没有看到一个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这么多的数据,怎么用这些数据帮助人做出更聪明的决定?过去几年,大家说模式创新走到头也好,网红利已经消失也好,我认为三大红利消失是核心问题。
  回到刚才主持人问的问题,在中国投技术创新一直没有好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前两天在交大的一个创业年会上跟老前辈IDG掌门人还在谈,他说过去20年挣钱全是模式创新项目,他们这些合伙人都是理工男出身。今天我一看这一排也都是理工男,好不容易有个美女还是做搜索引擎的。理工科出身的都有投硬科技的情怀。在中国一直不成功,我只想讲一点,有时候不能把时间点拉得太短,太短时间段里评判成功还是失败系是没有意义的。打个比方,20年前有两家公司,一家叫联想,一家叫华为,你看前十年一定是联想更成功。它有无数上市公司,、金融控股,早就不是一个科技公司了。做贸易快,倒点主板、芯片进来就能赚钱,做核心技术多慢呀,华为干了20年。
  蒋月军:这个主题是硬科技,今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今年为什么硬科技会热起来?不知道现在这个点上算不算热起来,如果这个点上还不算热起来的话,我相信硬科技一定会热起来。原因在哪里?去年包括今年上半年之前,我认为互联网红利已经到头了,模式创新的投资基本也到头了,去年一大堆的O2O今年死掉了很多,大家对于模式创新的项目都不敢投了,认为流量行业到头了,互联网行业到头了。这两年倡导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靠什么?我们认为一定是靠科技创新,所以从这个点上来看,科技创新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而且更多的机会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当然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者投资人要投出经典项目,我相信光技术创新是不行的,一定是靠技术创新跟模式创新的结合。
  把时间放得更长一点,原来互联网是PC互联网时代,又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流量红利到头了,我们认为接下来一定是物联网时代。我们做投资需要站在未来看未来,站在未来看今天,接下来我们应该投什么?围绕科技创新,哪些细分的领域里面还有机会?我们想五年以后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商业场景?哪些场景跟我们预测的时代相结合。反过头讲,我们今天投什么项目,眼光都要放长远。比如说我们预测物联网时代很快到来,物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场景不是3G、4G,而是5G、6G。我们要思考所投的科技类项目,我这个项目今天投下去几年以后是5G、6G时代,那个商业场景里面我们手头的产品、手头的这个方向、手头的这条赛道是否符合五年以后的那种商业场景。当然,科技创新类的投资项目很苦,往往创业团队来自科研、技术一线。搞技术的人一直认为我的技术很牛,我的产品很牛,但是我们做投资的、做商业的一定要把好技术转成好产品,把好产品要转为一个好的商品。刚才黄总跟徐总提到,技术投资或者科技类的项目很苦,投资成功好像很难,时间很久,除了科技创新所选的赛道以外,我觉得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或者叫选手,一个团队只是技术特别强的,产品特别好的一个团队,还不行。它一定还要运营能力很强、市场能力很强、经营意识,经营能力很强。因为早期一些科技项目、一个好的产品要走向一个大的商业场景,要经历时间的鸿沟和商业鸿沟。你那条商业鸿沟跳过去了,市场可能就打开了。
  另外一块,我觉得除了硬科技赛道领域,时机也很重要,投早了有可能我们投了这个项目成为先烈,投晚了有可能这个估值很高了,所以对我们投资人来讲,时机选择非常重要。这个取决于投下去三年、五年以后,这个项目会是什么样的项目?对投资机构来讲,它的回报是什么样的。我非常赞成五牛的潘总讲的,任何投资如果不考虑退出,那就是耍流氓。作为投资人来讲,每个项目投下去必须考虑退出,这个项目未来的退出可能性是在哪里。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考虑,我相信我们成功的概率才会大一点。谢谢。
  徐晨:谢谢蒋总,蒋总提到一个点就是时间很重要,我也想把这个话题转给梁总,您现在看了不少科技企业,从现在来看,你觉得科技类企业的价格产生过高的趋势吗?还是科技企业还在相对价格洼地里头?
  梁隽樟:关于硬科技类企业目前投资的价格与价值的问题,我先说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大家提到的硬科技热,这是在中国市场上。你要看在美国或者在包括以色列这些地方,过去所谓的硬科技投资一直在进行。但是有自己的规律,一波一波往前推进,并不是说突然冒出来的。另外一个,硬科技的投资实际上不是个小玩意,必须真正解决问题,能够带来价值,才有走向成功。我先简单回应一下您的问题,你说这个估值高不高?因为我们基金有专门的团队在看美国科技类的项目,横向对比起来,对于同样的类型、同样水平的技术或者同样的组合团队,美国项目要比中国项目的性价比更好一些。但是反过来看,在不同的场景下,这个可能还得细看。在中国为什么说硬科技会热起来?第一,从需求来看,过往,很大程度上,中国企业的发展更大驱动在于包括制度红利,包括像人口的整个结构的变化,除了人口红利之外,还有城镇化这个过程、消费升级带来的驱动等等。
  对中国很多行业来说,我们也在关注硬科技公司跟行业应用的结合。这是有很大的空间的,所以我们当谈论价格的时候,我们得跟未来潜在市场能带来的价值相对应。如果综合起来看,我们现在还是很坚定地愿意在这个硬科技领域继续去看,去布局。当然,我们出手也会比较谨慎,刚刚我提到我们在美国有团队,所以我们会在全球范围内去比较。从技术本身来说我们希望找到过硬的技术;从跟行业结合应用来说,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在中国未来逐步看得见,产生实际价值的一些产业应用。
  另外,我很同意蒋总提到团队,在面向硬科技的投资也好,面向解决方案投资也好,其实这里面对人的要求会特别不一样。不仅是研发能力还有销售能力、整体资源整合能力,都要求很高。从整个发展过程来说,发展还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一定得熬得住。
  徐晨:谢谢梁总。据我了解,刘总投了非常多的科技类项目。我想听您讲讲,从现在来看,您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业企业的历史经验是什么?据您观察,市场上的主要的这些公司的区别和特点在哪?
  刘春松:其实,徐总比我们更加专业。前两个星期,参加一次活动时候,我也在说,现在,我们看到所有的创业基本上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技类创业,另外一类是商业模式类创业,今天所谈这一块都是在科技类创业的范畴。科技类创业的范畴可以再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一些技术给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或者说一些非常高规格的创业,比如说前阵子搞得很火的石墨烯、航天、页岩气等,给整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革新和改变;另外,有一些科技类创业着眼于行业应用的改变。举个例子,比如怎么样把手机摄像头更加清晰,把手机怎么样做得再轻一点。这两大类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拿我们投资过的项目举例,我们曾投过做北斗卫星,直接上天取代GPS。这个是非常高端的硬科技的创业。我们还投了一个做螺旋桨的可调桨,转的时候往边上转一点,这样可以省掉舵的力量。这属于非常接地气、非常细微的应用创新。
  其实,所有科技型创业项目的几个特点我们接触下来,可以从中借鉴很多,包括我们怎么去看这些项目或者怎么给到一些估值、怎么帮助它等等。第一个,所有的科技型项目都有很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型项目的创始人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都很牛,对自己盲目自信,追求极致化的东西,要把这个东西做到100分、120分,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会忽视一些市场和营销的东西,客户可能只需要花80块钱买80分的东西,而不是100块钱买100分的东西。我们怎么调节这个度,怎么更好地适应市场?我经常跟很多技术型创业项目和它们的创业者说,创业跟你们承担863、承担重大专项课题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单纯说我要把技术拔到最高的高度,更多的是要把这个技术做出来,满足客户需求,很好实现变现的东西。这个是更加重要的,也和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做的事情。
  第二个,我觉得所有的技术型创业很大一个特点在于都是熬出来的,时间周期都很长。很多项目前期需要很多各种各样技术路线的验证,有个项目是在手机里用的,上海这边验完,富士康验,然后再拿到台湾富士康验,台湾富士康验完又去美国公司验,整个周期两年多。整个过程中,投资人、创业者怎么样能够熬过这段时间?我觉得第一,要控制现金流;第二,在熬的这段时间,有一些别的项目或者一些别的东西支撑、帮助团队走下去。
  徐晨:我们请另一位的刘总分享一下技术创业在您整个投资策略和基金部署方面有多重要的地位?您的出发点是什么?您对市场的看法是什么?
  刘建云:我们从事技术类的投资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应该说痛苦是长久的。为什么?因为基础类的投资,我们本身的一个逻辑。我们觉得技术能够带来差异化,由于技术带来的差异化使得你的边界、壁垒会高一点。这种高壁垒带来可能的高毛利,高壁垒能够带来管理容易度的提升。我们认为技术投资有个逻辑。技术类企业的投资概率远小于模式类企业。
  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技术类企业有一个先天的因素就是技术本身,这个技术本身是需要投资的,是需要通过实验室,从小试到中试到放大到产品化。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恐怕都很难跨过技术这个关,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我们发现技术类企业团队在基因上是反市场化的,是偏弱的。原因在哪里呢?技术类企业的创始人绝大部分是技术出身,越精尖的技术,由于中国的科研环境、教育体制,技术人员的情商越来越差。他们连最基本的,比如企业要为市场服务,都可能不太懂。我们投的企业里面,技术人员强烈漠视管理和经营,拿着《公司法》开股东会,也就是说技术型企业的团队建设和市场开拓是它们常见的短版,很少见到情商比较高的企业。
  还有一个,只要涉及物理型的,比如新材料等,我们感觉这个技术类企业周期要相当长,也就是说我们从1999年开始,用自有资金做投资无非长一点;用市场化资金,基金的性质根本无法容忍这么长时间的投资。所以说这么多年,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总结的话,投资技术这件事我们很喜欢,但是不是投资的前提。我们认为技术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它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以技术本身作为偏向投资,我觉得是背离的。我们自己也在克服技术倾向,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成功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对过去总结的一个感受。
  未来,我们认为以差异化为核心的技术投资,这个商业逻辑是存在的。资本是逐利的,不管是模式类的还是内容类的,以差异化这种方式,我认为的确会走到自己生存这个地步。比如说国家、各级政府对于在技术类项目投资的支持,很明显力度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在很多政策支持上,我觉得国家也放开了。比如说十年前,高校、科研院所的企业来创业,知识产权就是要命的事情,很多都会归结于职务发明。现在,我们可以进行大规模分配,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另外,我们认为形势发展的倒逼作用也非常明显。刚才,这位老总讲得非常对,很容易的、该吃肉的都吃完了。再往后,你就不得不做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像发动机,你投也得过,不投也得过,这件事必须得完成。我认为技术有个倒逼因素,展望未来,我觉得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肯定很曲折。
  徐晨:前面几位说的大的观点差不多,现在的节点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米总,你们应该只投技术,怎么理解节点的问题?通过您这几年观察到的现象,您觉得刚才刘总讲的基础设施问题有比较大的改善吗?学校、政府的前期辅助工作是不是真的开始和商业化对接了,还是原来以学校抓着为主的思路在做。
  米磊:现在,为什么说中国到了技术创业的时代?我想先说两个方面的原因,因为从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这两方面来看,技术周期我们可以看美国。从硅谷开始,硅谷就是先做芯片起家,其实就是硬科技;芯片起来以后,这才有了计算机,才有了基于计算机做的软件系统,为它服务的软件业才起来。有了个人电脑之后,公司开始把所有的电脑连接起来,光通信公司把所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部做成,这就是1992年到1999年美国搞信息国家的事情。其实,当时硬科技的泡沫非常大,也很很疯狂。因为铺设了过量的光纤,1999年BAT出来了,谷歌是1998年成立的。那时候,基础设施铺好了,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也就出来了。移动互联网是因为2007年智能手机的出现,随着智能手机基础设施的成熟,过百亿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始出现,像微信是在2009年,2010年出来的,到了2015年做就来不及了。从美国发展来看,一定是先有技术创新创造的基础设施出来之后,基于此,做以商业模式和创新为主的服务业才会出现。所以,从这个周期来看,我认为下一波到了技术创新的周期,因为过去那一波的红利基本吃完了。
  另外一个周期,从中国整个周期来看,中国和美国一样,美国最开始也是发展农业,最后才有工业,中国现在也一样。过去30年,为什么我们做的都是以模式创新为主?这是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基础比较薄弱,我们在科技的投入研发、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根本不足。在那个时候,机会比较多,我们只需要做模式创新就可以挣钱了,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创新机会基本上被吃得差不多了。而且一个机会出来以后,万团大战,大家都扑上去了。这时候,只剩下技术创新的机会,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了,过去十年,中国投在研发上的经费,从2000年的1000亿人民币增长到去的年1.4万亿人民币。这1.4万亿的研发经费投下去,把大量的钱变成知识。但是科技创业是把知识再变成钱的过程,中国在这块非常缺的。而且我们还缺如何把知识再变成钱的科技转换知识,所以,我认为从这两个周期来看,中国的机会来了,技术创新也到了这个时间点。
  刚才刘总讲过去十几年大家做得比较辛苦。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间点火候不到。过去30年,除了华为,少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大多数还是以模式创新为主。未来30年,中国一定会像美国一样出更多科技创新企业。硬科技企业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徐晨:虽然很多人吐槽,但大家论点基本一致。王总,您应该是最具技术范的人,不知道你们投了些什么?我们想听听您怎么看技术创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有对这个行业,您持比较保守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梦秋:我觉得“硬”这个词特别好,本来我脑子里想着是“hardcore”,我听下来大家对于什么是硬科技大家看法不完全一致,我们是这么看这个行业的,就像刚才有几位提到的,所谓大的科技创新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快起来的时点?我们其实可以看一下历史上,我觉得每一次带给人类的产业链升级变化都是从硬件开始的,所以其实如果硬件技术没有一个大的飞跃性的发展谈不上软件真正对人类有改变的技术创新的。但是硬件的发展其实来自于材料科学,所以再往下说我们自己开玩笑说,难道我们要投资技术物理吗?所以我们把技术创新分城市和VC投资,和不适合VC投资,我们认为真正产生对于人类社会或者工业有改变的这些真的源头是材料科学,技术物理一直到我们所谓硬件的革新,这一块我们其实很大程度认为不适合VC投资的,因为VC有自己的生命链条,我们觉得这一块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国家支持,需要社会所有的这种东西来支持,在美国做法就是这样,都是非盈利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大学或者怎么样的,而这点说实话我们认为到现在没有看到在未来,或者在这个时点,未来再看两到三年真的有这种变化发生。
  我们抛开这块不谈,我们谈到适合VC投资的到底是什么?我非常同意刚才刘总的观点,我认为没有真正的一个VC可以投资的东西叫做真正的技术会形成它的壁垒,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第一个观点是,我们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需要有应用场景的,我们谈技术创新这件事情必须结合一个垂直应用场景,能够在这个垂直应用场景下改变这个产业一些效率也好,还是一些真正有增值,这个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我们现在谈到很多技术创新,包括VR、AR、AI、大数据的概念都是大家可能去年和前年大家会聊智能硬件,现在也不聊了,在我看来只能硬件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没有非常刚需的应用场景,没有办法对于这个产业链真正产生增值。
  我们刚刚谈到几个方面所谓目前大家频繁提起的几个领域,在我看来也有些准备好,有一些不行,我觉得VR是相对没有准备好,也许再过五年新的技术,新的硬件会让这个体验真的让终端用户可接受,但是不一定是这一代已经进入VR这个。AR大家觉得是一个,而且VR垂直应用场景更多偏娱乐的,但是AR大家觉得,或者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未来有想象空间的东西,但是它的电脑软件我们觉得现在没有准备好,这件事情我们觉得VC现在冲进去也是一个比较坑的事情,我们更希望是类似于像工业界的巨头们研究院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大一定程度VC再进去。
  我们其实现在真正我们会觉得,确实是到了可以有一定的应用场景是一些垂直领域的AI技术,或者大数据技术,我们直接从垂直领域看,比如我们看气象大数据,我们认为气象这个领域有得做的,我们看金融数据,我们也会看一些比如农业大学我们也在看,虽然我们相对来说有点早,但是这方面是有机会,总而言之这是我们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投得很少。
  硬科技的展望和预期未来已经来到
  徐晨: 接下来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在座各位稍微用一两句话简单预期或者展望一下,现在您已经投的或者将要投的这些硬科技公司,对于它所需的成长时间,您的预期大概多久?
  黄明明:我觉得马上要来的一定是我们讲的AI在自动驾驶的应用,这还不完全是无人驾驶。在未来三年里,自动驾驶会是每一辆车的标配。这个市场多大?百度的罗斌讲了中国60万亿的,10万亿和出行相关。我认为滴滴或者优步是出行行业的上半场,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是出行行业的下半场。这是为什么滴滴、优步这样的巨头把CMU做无人驾驶的实验室挖了个空的核心原因。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呢?我认为未来三年,无人驾驶一定会被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这个领域足够大。
  蒋月军:我们比较看好硬科技这个领域。我们在美国也投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到了成熟商业化的时间点,像的商业场景应用已经成熟好多年了;第二个,我们非常看好。最近的一年里,我们也投了智能汽车底层操作系统的团队。我觉得智能汽车跟无人驾驶是两个概念,应用场景比较好的一定是智能汽车,而不是无人驾驶。这个方向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传感器,也即雷达,所以我们也投了一个国内做激光雷达的公司。还有一个方向,围绕着物联网,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五年前,物联网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但是今天我认为物联网时代很快会到来。刚才,我提到5G、6G,随着5G到来,物联网也会到来。
  梁隽樟:通常,大家都会高估一个事情对短期的影响,低估对长期的影响。但是,从VC的角度来说,未来看的还是未来三到五年的一个时间周期,我觉得未来三年,现在的很多项目都会陆陆续续变得更看得见实际商业成长。在技术领域,我们会重点看的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跟智能驾驶相关的驾驶数据、激光雷达等;数据跟几个垂直领域结合的地方,比如说金融,这里面我们觉得未来可能这里面会有挺大的机会存在;第三个,物联网也是我们非常看好的领域,怎么样能够让物联网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聪明。这个事,也是未来有可能变成非常大的事情。
  刘春松:展望一下未来,有人有过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可能终结人类了。未来,人类只需要一个大脑就行了,剩下东西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基于这么一个设想的场景,未来,在硬科技或者科技发展领域,我们觉得第一个是医疗健康,,第二个是人工智能;这两块,会有非常前沿和颠覆性的发展。我觉得可能没有十年,二十年达不到这个程度。未来三到五年中,基于它的一些科技技术创新的企业开始出现,然后存在于我们的整个生活当中。
  刘建云:展望未来,对于技术类的投资我们觉得还是有信心,尽管我们目前投的绝大多数还是从仿制,从应用开始。但是我觉得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就是一直在走着从仿制,进口替代到逐渐逼近的过程。在现在机制越来越顺的情况下,这个速度会加快。
  米磊: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我们现在整个的基础设施会成为瓶颈。每年,数据流量增加50%以上,但是光通信的整个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只有20%的增长,这会造成一个剪刀差。这就是说未来,我们互联网发展得越快,整个上网网速会越慢。所以我们现在很大的一块是在投以集成光路为核心的光通信的硬件,去解决未来整个互联网带来的核心硬件的缺失;另外,无人驾驶这一块,我们也有布局;还有一个领域就是。实际上,中国的科技巨头和美国的科技巨头中间差一个火箭和卫星,人类不可能永远只在摇篮里头,一定会走出地球。所以商业航天是下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王梦秋:就像我刚刚说的其实我们投得很少,而且我们是早期基金,真的技术企业还是挺难投的。所以其实我们的思路还是比较实际,就是可能还是从一些垂直的应用场景去切入看一些背后的科技本身目前到了一个时点,我们目前其实有投仓储,中国的电商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电商,中国的物流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物流,中国的仓库管理是全世界相对来说不够科学的仓库管理,我们认为这中间存在比较大的机会我们有投一个非常早期的创始团队,他们试图实现三维空间的一个类似于仓储机器人,但是Kiva是二维,他们是三维,我们觉得这方面非常有前途和价值,类似的一些延展开在一些有非常精准的应用场景上面的机器人技术我们觉得是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DF207)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人身攻击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