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的总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递减率怎么变化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沉默小坏TA63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TP(总产量)、A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三者的关系:MP>AP,AP上升;MP=AP,AP达到最大;MP<AP,AP下降。MP>0,TP上升;MP=0,TP达到最大;MP<0,TP下降。
扫描下载二维码MP(边际产量)_百度百科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也称边际产品。在数码摄像中,MP是“百万像素”(Mega-Pixels)的简称。在游戏中,MP通常指代魔法值(古装游戏中就是指气),有时也叫&蓝&,是(MANA POINT)或者(MAGIC POINT)的缩写。 在猫扑中,MP是“Mop Power”的简称,是维持猫扑秩序,对用户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要因素、也是让猫扑变得象游戏的因素;有点像社区币,在猫扑中可 以玩虚拟股票 在魔兽中,MP是月之女祭祀的英文缩写。 亦是的英文简称 《暹逻之恋》中两位主角Mario Maurer和pchy的配对。同时MP是军队中宪兵(military policeman)的简称。同时也是量产(Mass Production)的缩写。
MP简要介绍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也称边际产品,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
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是:
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 L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关系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公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举个例子说,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最突出。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且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也是一个大批资产阶级的时代。与大跃进并行的是经济学界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口诛笔伐。否定规律不等于规律不存在,违背规律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958年这样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产量减少,以及以后引起的20世纪最严重的大饥荒,正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惩罚。经过共和国这一段历史的人,肯定会对这个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开始之后对的重新认识正是从给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翻案”开始的。
当然,如同一切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固定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正确。在长期中,如果生产技术进步或固定 生产要素增加(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绝对化。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对农业重要,对其他部门也同样重要。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的表现形式。“减人增效”是这一规律的运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1958年的教训,也有助于当前的改革。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边际产量值,就是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而边际产量指的是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例如,当企业把工人数量从一个增加到2个时,生产
企业边际产量
苹果从100箱到180箱,第二个人的边际产量是80箱。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人工资这一点上。而边际产量值的增加意味着要递减达到工人工资这个点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人。所以边际产量增加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为了增加劳动需求,一个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就是提高劳动生存率,提高生产技术。
中国的人口在增长,同时技术也在飞速进步。以前以为后者的存在会导致工人需求的减少,因为技术进步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可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失业。现在想来是错了,因为原先的思考是在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满足定量的生产的,他们总是想办法提高产量,满足中国需求之后就开拓国际市场,产品总量其实是在飞速增长的,在这个前提之下,技术的进步就反而促进了就业。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人口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耗了有限的人类资源,更重要的一方面,人还是唯一伴以智慧的劳动者,他们能够创造,而后一方面才是人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是多了,但与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大抵符合的,或者说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由决定的,所谓人有多大产,地也有多大产。中国现存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过多,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就业不充分。所以的话,利用边际产量决定劳工需求的原理,解决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农村的劳动生存率,或者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创造新的就业途径,利用非第一产业的高边际产量解决低边际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问题。递减规律/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在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公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举个例子说,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农业/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最突出。三季稻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且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1958年大跃进年代也是一个大批资产阶级的时代。与大跃进并行的是经济学界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口诛笔伐。否定规律不等于规律不存在,违背规律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958年这样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产量减少,以及以后引起的20世纪最严重的大饥荒,正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惩罚。经过共和国这一段历史的人,肯定会对这个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开始之后对西方经济学的重新认识正是从给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翻案”开始的。当然,如同一切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固定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正确。在长期中,如果生产技术进步或固定生产要素增加(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绝对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对农业重要,对其他部门也同样重要。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减人增效”是这一规律的运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1958年的教训,也有助于当前的改革。和德道核对
应用/边际产量
企业边际产量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边际产量值,就是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而边际产量指的是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例如,当企业把工人数量从一个增加到2个时,生产苹果从100箱到180箱,第二个人的边际产量是80箱。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人工资这一点上。而边际产量值的增加意味着要递减达到工人工资这个点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人。所以边际产量增加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为了增加劳动需求,一个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就是提高劳动生存率,提高生产技术。中国的人口在增长,同时技术也在飞速进步。以前以为后者的存在会导致工人需求的减少,因为技术进步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可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失业。现在想来是错了,因为原先的思考是在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满足定量的生产的,他们总是想办法提高产量,满足中国需求之后就开拓国际市场,产品总量其实是在飞速增长的,在这个前提之下,技术的进步就反而促进了就业。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人口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耗了有限的人类资源,更重要的一方面,人还是唯一伴以智慧的劳动者,他们能够创造财富,而后一方面才是人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是多了,但与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大抵符合的,或者说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由人口规模决定的,所谓人有多大产,地也有多大产。中国现存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就业不充分。所以现学现卖的话,利用边际产量决定劳工需求的原理,解决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农村的劳动生存率,或者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创造新的就业途径,利用非第一产业的高边际产量解决低边际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问题。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48:12
贡献光荣榜【经济学】劳动的边际实物产量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有什么区别?如题.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也叫边际实物产量,两者没有区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MP(边际产量)_百度百科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也称边际产品。在数码摄像中,MP是“百万像素”(Mega-Pixels)的简称。在游戏中,MP通常指代魔法值(古装游戏中就是指气),有时也叫&蓝&,是(MANA POINT)或者(MAGIC POINT)的缩写。 在猫扑中,MP是“Mop Power”的简称,是维持猫扑秩序,对用户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要因素、也是让猫扑变得象游戏的因素;有点像社区币,在猫扑中可 以玩虚拟股票 在魔兽中,MP是月之女祭祀的英文缩写。 亦是的英文简称 《暹逻之恋》中两位主角Mario Maurer和pchy的配对。同时MP是军队中宪兵(military policeman)的简称。同时也是量产(Mass Production)的缩写。
MP简要介绍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也称边际产品,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
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是:
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 L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关系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公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举个例子说,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最突出。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且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也是一个大批资产阶级的时代。与大跃进并行的是经济学界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口诛笔伐。否定规律不等于规律不存在,违背规律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958年这样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产量减少,以及以后引起的20世纪最严重的大饥荒,正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惩罚。经过共和国这一段历史的人,肯定会对这个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开始之后对的重新认识正是从给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翻案”开始的。
当然,如同一切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固定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正确。在长期中,如果生产技术进步或固定 生产要素增加(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绝对化。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对农业重要,对其他部门也同样重要。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的表现形式。“减人增效”是这一规律的运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1958年的教训,也有助于当前的改革。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边际产量值,就是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而边际产量指的是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例如,当企业把工人数量从一个增加到2个时,生产
企业边际产量
苹果从100箱到180箱,第二个人的边际产量是80箱。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人工资这一点上。而边际产量值的增加意味着要递减达到工人工资这个点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人。所以边际产量增加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为了增加劳动需求,一个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就是提高劳动生存率,提高生产技术。
中国的人口在增长,同时技术也在飞速进步。以前以为后者的存在会导致工人需求的减少,因为技术进步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可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失业。现在想来是错了,因为原先的思考是在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满足定量的生产的,他们总是想办法提高产量,满足中国需求之后就开拓国际市场,产品总量其实是在飞速增长的,在这个前提之下,技术的进步就反而促进了就业。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人口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耗了有限的人类资源,更重要的一方面,人还是唯一伴以智慧的劳动者,他们能够创造,而后一方面才是人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是多了,但与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大抵符合的,或者说中国现存的生产规模是由决定的,所谓人有多大产,地也有多大产。中国现存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过多,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就业不充分。所以的话,利用边际产量决定劳工需求的原理,解决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农村的劳动生存率,或者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创造新的就业途径,利用非第一产业的高边际产量解决低边际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