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三周年成立三年,带来了什么变化

李克强为何三年三去上海自贸区
来源:东方宽频
偌大中国,什么考察点能让李克强总理三年连去三次?答案只有一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准确地说,2013年3月底李克强赴上海考察时,还没有自贸区。恰恰是那次考察在国内催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崭新事物——半年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2014年9月,李克强二赴上海考察。同样的地点,但已不再单单是传统的保税区,而是“升级”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试验田——自贸区。当时媒体曾刊出总理冒雨撑伞登高俯瞰的照片,配题为“上海自贸区1岁啦!”。某种意义上,他的确是看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间又过去一年多。李克强以“旋风三日”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夜航凌晨飞抵苏州,旋即主持第四次中国-中东欧16国领导人会晤并密集会见多国领导人。即便在如此密不透风的“克强节奏”下,11月25日,李克强邀请中东欧领导人从苏州乘坐高铁前往上海后,仍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再次考察上海自贸区。这已不仅仅是看重,而是倚重——在总理的棋局中,上海自贸区这步棋,显然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为什么?李克强三年来对自贸区说的三段话,可视为一种解答——“自贸区要勇于承担先行先试的职责,当好推进改革的掘进机、扩大开放的破冰船,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要砍掉束缚发展的荆棘,继续努力跑出改革开放加速度。”今年11月25日,总理在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考察时说。“成立上海自贸区,是为了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也是为了探索处理好发展与开放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这里要建成改革高地、创新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税收洼地。”2014年9月,总理再次考察上海自贸区时说。“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试验这件事。”2013年3月,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赴外地考察时,对上海市主要领导说。可以清晰地看出,上海自贸区从酝酿到诞生再到进一步推进,始终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它堪称总理施政方略的一枚重要“棋子”,引领着整个经济棋局之“势”。一盘棋局至少要做活两只眼,这也可对应上海自贸区的两项关键举措。一张“清单”的理念若论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它让“负面清单”这个原本生僻、专业的词变得全社会几乎妇孺皆知,相应的理念也随之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这是自贸区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探出的一条路。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即开展了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这枚“棋子”一下出,其结果远远超出狭义的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很快成为自贸区经济活动中“法无禁止皆可为”这一理念的形象载体,进而扩展到行政管理体制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2014年开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审批事项“负面清单”管理迈进,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审批清单之外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当年9月李克强总理二赴上海,在自贸区考察时说,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禁止做什么比允许做什么更难。负面清单要更加精细化,而不能像之前那样大而化之,这增加了政府的责任,要求政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所谓“责任清单”,体现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相应的还有“权力清单”,即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由负面清单引领出的这三张清单,从上海自贸区起步,迅速进入中国的主流语境,显示了政府施政理念的巨大变革和进步。11月25日,第三次前往上海考察自贸区时,李克强要求以“三张清单”为突破口:替权力做减法,给责任做加法,为市场做乘法。一种账户的效果上海自贸区另一创举,是设立自由贸易账户。这可视为自贸区为金融改革创新、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所探出的一条新路。去年,这种账户还只是自贸区内生发出的一株幼苗时,李克强总理即敏锐地将其与自己一直挂念的思考结合起来。考察上海自贸区时,他鼓励自贸区要积极探索为企业设立本外币内外互通的自由贸易账户。显然,在他的视野里,这一试点将成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倒逼国内金融业改革。时隔一年多,李克强再次考察上海自贸区,向他汇报的成果是:截至目前自贸区已累计开设自由贸易账户近3.9万个,金融改革带来的跨境收支已达3.8万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总理的心情可以想象。他高兴地说,自由贸易账户改革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较成熟经验,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推广,进一步探索伸缩有度、放管自如的监管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对自由贸易账户的认可和鼓励,及至此次李克强明确表示将“适时推广”,向外界释放了强烈的信号:中国金融改革方向不会变、步伐不会停。一个支点的力量所谓“探路”,用李克强总理11月25日第三次赴上海再考察自贸区的话说,就是“在上海创造经验,让全国都能受惠”。去年二赴上海考察自贸区时,总理曾说,自贸区范围有限,改革潜力无限,要使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在面上可复制、可推广,带动全国涌现更多改革开放高地。观察人士已经注意到,李克强每次在上海的表态,都带有强烈的信号意味,预示着后续“大招”即将出台。去年的考察结束后,年底,自贸区在广东、天津、福建加以复制,以及上海自贸区扩大范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出台决定。今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正式挂牌,上海自贸区也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总理的考察足迹,已遍及全国四个自贸区。11月25日,李克强要求,要把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尽快向其他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比照前年和去年两次“考察+大招”的路径,分析和遐想便都可展开——总理的自贸区战略,与他一直强调的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是在中西部,将怎样结合,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李克强两年两提自贸区理念和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实际上凸显的是自贸区作为“支点”的力量。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外界即有评论:这里或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当时有分析指出,没有深圳的开放,哪有80年代的改革?没有浦东的开放,哪有90年代的改革?李克强总理力推用开放促改革,是“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被用来与30多年前的蛇口作比。最初仅有两平方公里的蛇口,像是一个小小的支点,撬动了中国持续30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正如有人归纳的:“开放最后留下的,不是一片楼、一座城,而是一种体制的力量。”如今,支点转移到了上海自贸区,不变的是改革开放的勇气、智慧和使命感。(陈翰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merlinxi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评估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这三年?
3年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在切实发生。
  如何评估上海自贸区这三年?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莫过于2013年自贸区挂牌之初的28.78平方公里,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片区。    而保税区片区交出的答卷,是在对标国际先进贸易投资规则的同时,继续保持了贸易业的规模优势,同时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也得以加速。    9月28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肖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保税区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正在形成。一方面贸易、物流、高端制造等原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文化、技术、租赁、金融、消费等服务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成长,正在成长为百亿产业群。    百亿产业群形成    这些新兴业态的培育发展,得益于上海自贸区3年来持续推进的产业开放政策,以及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着眼于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上海自贸区率先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进行了改革创新。    按照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中“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要求,上海自贸区在2013年明确了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2014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涵盖18个国民经济大类的31条开放措施,涵盖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等服务领域。    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到2016年6月底,在28.78平方公里的保税区域内,已有1669个扩大开放项目落地。这其中包括了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等。    此外,自贸区里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改革也在持续深化。截至目前,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实施了、2015版三个版本,长度也在不断缩短,从190条到139条,再到现如今的122条。截至今年8月底,保税区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133家,其中以备案方式设立的近90%。    持续的开放也激发了企业投资的热情。仅以融资租赁为例,3年来,保税区里累计设立融资租赁企业1890家(母公司1483家,SPV项目407家),运作资产近4300亿元。    这些新兴业态的培育发展,也使得保税区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上得以不断优化。截至8月底,保税区累计新设企业2.8万家,区域企业总计超过3.6万家。这些新设企业中,服务业比重由8%增至43%,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接近97%。    这些企业,也已经开始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动能。“这2.8万家企业,3年来累计贡献税收71亿元。”肖凡说。据统计,新设企业2014年纳税4亿元、2015年纳税33亿元、2016年上半年纳税34亿元。  
发现资讯的价值
中研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
烦请联系:、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研究院
烟草花油产品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烟草花油产品行业的
烫衣板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烫衣板行业的市场规模、烫
速冻甜玉米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速冻甜玉米行业的市场上海自贸区三年得失|自贸区|上海|创新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柏可林 摄
  120.72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允许做什么?
  随机问路人,得到的答案千差万别。有些特别专业,有些只知道可以注册公司,还有些比较茫然。
  9月尾声,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周年、扩区一年有余。
  从政策面看,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三年来,上海自贸区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成为改革最亮点;金融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数十条政策逐步落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经验。从企业面看,上海自贸区审批流程提速、相关行业政策补贴提高。从民生面看,自贸区内可以买到包括汽车、红酒在内的各类进口产品。
  当然,期待越高,诉求越大。三年来,市场对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量、金融创新的力度、创业孵化的成果等方面,抱有很大期待。这些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正是上海自贸区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负面清单:
  10月进一步压减
  上海在中国自贸区建设中已经留下历史烙印。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胡加祥指出:“一谈到中国农村改革大家肯定想到安徽的小岗村,一讲到中国的经济特区肯定会首先想到深圳,今后在中国的历史上一讲到自贸区战略的话,上海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这就是上海自贸区的意义,这就是上海自贸区历史的贡献。”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贸区三年建设当中最大的亮点。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龚柏华指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律理念,遵循的是除非法律禁止的,否则就是法律允许的逻辑。”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看来,“法无禁止皆可为”更准确的理解是“法无禁止即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不在负面清单上的就和中国人一样,中国人也不是什么都能做”。
  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经历了2013年推出、2014年完善、2015年公用、2016年协同的过程。
  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第一版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包括190条管理措施,其中限制类74条,禁止类38条。
  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第二版“负面清单”。相较第一版,这一版由190条减到了139条。日,第三版“负面清单”颁布者,由上海市政府升为国务院办公厅,适用范围扩展到福建、广东、天津和扩区后的上海四地自贸区。
  相较前两版,这一版本改动最大,由最初的190条减少至122条,有些行业的限制彻底解除了,也有些行业的要求被大大扩充。限制条件被细化和扩充的有金融和文化娱乐业。金融业的负面清单从2013年的5条扩展为10大类26小条,新增了两项“禁止”:外资不得成为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会员,不得开立A股账户,禁止外资成为证券交易所会员、开通A股账户,禁止外资从事再保险分入或分出业务。文化娱乐行业的负面清单,从2013年的12条扩充一倍,至24条。
  9月20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特别管理措施缩减到现在的122项,而且还要进一步压减。
  有中科院教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负面清单的关键是要提高政府投资管理的开放度和透明度,目前看来,试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已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改革:
  六批65个金融案例
  金融开放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另一项重要内容。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坚持宏观审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据统计,2013年9月—2015年3月,一行三会共发布了51条金融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以及13个细则文件。2015年10月迄今,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一行三会发布了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的“40条”意见(下称“金改40条”)及相关细则3个。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介绍,截至目前,一行三会发布的“51条”政策已基本破题,“金改40条”政策正在逐步推进实施,“‘金改40条’开放创新措施中已有19项政策通过出台细则或推出创新实例的方式取得突破,5项政策已初步拟定细则,正在推进中”。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宋晓燕指出,“上海自贸区三年来先后发布了六批共65个金融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涉及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金融业务创新、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监管创新、行业自律等各个领域”,“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金融改革方案,复制了上海第一轮金融改革的经验”。
  数据显示,借助自贸区的优势, 2015年,浦东新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55.89亿元,同比增长24.9%;浦东新区金融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0.7%,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6%。2016年上半年,浦东金融业生产总值达1179.9亿元,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9%,占全市金融业生产总值的49.1%,对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5%。
  施海宁说,“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不足之处:
  开放预期性确定性不足
  上海自贸区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还存在改革空间。
  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小勇指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还是比较少,此外存在开放可预期性和确定性不足,上海自贸区建设通过行政推动多于法律,而行政政策不如法律具有稳定性。法治有可预期性,能起到对自贸试验区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法制的建设。”
  龚柏华也指出,上海自贸区“试验”中出现过违反“棘轮原则”的倒退现象,如原来允许外资独资办医院,后来退到仅允许合资、合作模式。尽管上海自贸区是一种单方面自主开放模式,但毕竟是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作为存在前提的。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沈桂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负面清单仍然偏多,“下一步负面清单仍将缩减”。
  对于金融创新度,胡加祥也指出:“自贸区的使命在于制度创新,但制度创新需要创新的土壤,以金融制度为例,目前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还有较大空间。追根问底,因为金融是一个瞬息万变的领域,每天有很多种新问题产生,但法律是有滞后性的,立法赶不上市场变化。”
  “‘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地位与金融事权冲突影响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效果。”宋晓燕指出,“金融领域的基本立法和监管权限都分别集中于全国人大和中央、金融领域的改革如果要进行较大突破,必须获得相应的授权。在法律未予特殊授权的情况下,现行监管体制对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支持有待提高。”
  在一些改革关键领域的表述上,也需要对概念进一步厘清和明确。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一大创新,但我们也面临‘法无禁止即可为’中‘法’的定义和范畴等问题, ‘法’的范畴有多大,这儿的‘法’是否广义地包括‘红头文件’? 如果无限扩大‘法’的范畴将导致‘法无禁止皆可为’原则的落空。” 龚柏华说。
  在解释法无禁止皆可为时,需要解释空白地带的问题,即法律上的沉默问题。“法律沉默”即法律没有说可以做,也没有说不可以做,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在上海自贸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中都会涉及。金融创新考虑到系统性风险,不易承认‘法律沉默’等于默许;而金融创新恰恰希望‘法律沉默’等于默许,以鼓励创新。” 龚柏华说。
  贺小勇指出:“金融开放中的金融,具体指什么,没有清楚的定义就会面临P2P这样的新生事物缺乏主管部门的局面。”
  未来之路: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经过三年试验,上海自贸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也要看到,上海试验自贸区“试验”这两个字是试航,前面还有深水区,还有更大的考验。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一份对上海自贸区三周年法制总结报告建议,应加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由贸易园区法》。
  贺小勇建议:“上海自贸区应抓紧出台落实‘金改40条’的开放细则,分类别加快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进程,拓宽人民币的回流渠道,进一步放松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限制,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等。”
  施海宁在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时强调,“将牢牢抓住实体经济的需求,配合一行三会和市金融办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继续探索,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做好改革试验田”,“继续推动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做好原油期货交易产品的上市准备工作;支持在总结‘沪港通’经验基础上,完善交易规则和交易机制,加快研究推出‘沪伦通’;加快推动在自贸试验区内筹建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开展信托登记试点;争取票据交易所落户自贸试验区”。
  在加强金融监管创新和监管协调上,施海宁介绍,下一步自贸试验区要做好“两张网”的建设工作。“一张网”是综合监管,即以市场全覆盖为目标、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以监管合作为保障、以综合监管联席会为平台、以业界自治为补充的综合监管模式。另“一张网”是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即在政府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监管部门和社会自律团体的信息,形成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信息披露网,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开放创新夯实基础。
  上海保监局副局长李峰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未来在自贸区的改革重点和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保险未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的核心,“对标国际、扩大开放是上海自贸区保险未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路径。保险业需要按照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定位,不断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外资准入、资金互通、市场互联、人才互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推动上海自贸区在联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周年 试验出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策|自贸区|上海|中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三年间,上海自贸区围绕制度创新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 三年间,上海自贸区两批创新事项复制推广。扩区前,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61项制度创新事项。扩区后,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宏观审慎境外融资制度、出口退税无纸化管理、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管理执法制度等38项改革经验,已经相关部门评估后推广。其中,10项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7项在其他自贸区范围内复制推广,21项在上海范围内复制推广
  ——上海自贸区报告
  一纸负面清单从东海之滨诞出,声贯神州大地。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航,让我国有了第一份负面清单。如今,这份一再缩减的负面清单已放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桌上,并于10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
  在开放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在全球坐标系中联通中外。为国试验,上海自贸区应运而生,试其优,汰其劣,控其险。
  奋楫争先,三年为期。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得以率先改革探索,初得堂奥;一批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成果已经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发轫于28.7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贸试验,如今已在11个自贸试验区共计14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金风浩荡。
  探道渊微、蹄疾步稳。自贸区每一回求索和创新,都昭示着中国开放的胸怀、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责任与热望。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大门已打开,自贸区所累积的制度经验,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之上玉成“中国方案”,迎来的定将是更美好的世界!
  120.72平方公里遍开制度创新之花
  “现在,我和我们法务部同事去自贸区办理对外投资审批,只需要5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备案证书。”回想起入驻上海自贸区后的点滴,药明康德集团财务部高级主任王继超感慨道,这与原先三个多月才能拿到证书相比,时间大幅缩短。
  三年来,从检验检疫方面针对动物源样品的审批放宽制度,到金融方面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FT自由贸易账户建立,都让药明康德对自贸区制度创新深有感触:公司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企业的获得感得到了数据印证。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曹琦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挂牌三年来,受益于全球多渠道资金,工行分账核算单元为自贸区企业提供的融资利率比自贸区外下浮了10%。在工行,峰值时每天开设FT账户数量接近百户,在经历2015年扩区后,银行自贸区的客户类型已遍及各行各业。
  “自贸区成立三年来,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能感受到,企业在跨境融资方面确实受益了很多,便利了很多。”曹琦告诉记者,工行今年1月至8月从境外拆入的资金量超过200亿元,与境外金融机构办理的金融交易量近500亿元,都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的跨境投融资和风险防范。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看来,三年来的改革,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上海自贸区目前已主要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这五大框架如今正渗透进更多实体企业及经济活动中。
  “从我们的客户类型看,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金融领域,贸易、仓储、运输等国际贸易领域,科技、医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已构成了自贸区业务驱动的三驾马车。”曹琦说。
  说起自贸区成绩,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如数家珍:上海自贸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全国第一”,例如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人民币跨境借款政策、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政策,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推出金融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以及发行了国内首单保险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头戏,也被视为上海自贸区改革中的最大挑战。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说,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基本形成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深,金融机构的发起主体更加多元化。今年,赛领国际投资基金(上海)有限公司、华兴资本申请设立证券公司相继获批。金融机构的类型也更加多元化,如上海保交所获批成立、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等。
  截至2016年7月底,共有790家持牌金融机构和约7700家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入驻自贸区,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金融相关业务。
  创业氛围更好了,营商环境更优了,开发建设更快了。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副局长、世博地区管委会主任袁涛亲眼目睹着这样的变化。
  去年4月,上海自贸区的覆盖范围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20.72平方公里。
  曾经的世博B片区,在被纳入自贸区范围后,28栋央企大楼正拔地而起,加上A片区4栋央企大楼即将开工,世博地区共计将有32栋央企大楼。中国商飞、中核集团等16家央企已顺利落户,大连万达集团等10多家民企已表达入驻意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保险交易所已明确选址世博地区。根据规划,世博地区未来要打造的是“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
  创新试验的“良种”撒向全国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兄弟省市部门来到上海保监局学习了解自贸区发展经验。而作为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吴益强与兄弟分行之间的互动也因上海自贸区而增加。“我们已多次接待兄弟分行交流研讨或跟岗学习,分享创新案例和业务经验。”
  自贸区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试验成果的复制和推广,以负面清单为代表的成功经验已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用。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由设立之初的190项调整减少至139项;2015年,在自贸区扩围之际,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使用同一份负面清单,该清单又减至122项。日,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推及全国。
  负面清单模式释放出的制度红利有目共睹,更多的制度创新仍在不断取得进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上海自贸区已逐步成为全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孵化基地。上证报记者从上海银监局了解到,该局大部分制度创新事项获得了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的银监会派驻机构的复制推广。
  其中,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区内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自贸区特色监测报表、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等四项细则,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贸区复制推广。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相关重要创新措施和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银监会已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为福建厦门银监局自主复制推广。
  如今,伴随第三批自贸区名单的出炉,中国的自贸区版图已经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400平方公里,形成沿海和内地多点开花之势。上海所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让中国更广大区域在与世界经济接轨时少走弯路、快步向前。
  除了扩区前已明确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61项制度创新事项外,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宏观审慎境外融资制度、出口退税无纸化管理、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管理执法制度等38项改革经验,并已经相关部门评估后推广。
  这38项改革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10项,在其他自贸区范围内复制推广7项,在上海范围内复制推广21项。目前,上海自贸区还在重新梳理总结可供下一步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
  “上海自贸区为其他自贸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充分发挥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重要平台作用,实现了金融制度的创新性、金融政策的复制性、金融主体的多样性、金融服务的高效性、金融资金的便捷性和金融风控的安全性。”天津分行副行长兼外汇局副局长刘通午对上证报记者说。
  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管委会相关人士也表示,平潭自贸试验区建设之初,自贸考察、培训首选上海,主动复制推广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有效推动了平潭自贸区建设。与其他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拥有经济基础好、创新人才多、国际影响大等优势,投资环境逐渐优化,通关流程不断简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初步形成,未来自贸区建设将会取得更大成效,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事实上,除了向其他自贸区复制推广成功经验,上海自贸区改革的“良种”已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新疆阿拉山口常务副市长狄永江告诉上证报记者,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先后3次派工作小组赴上海自贸区学习,成功复制推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和“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等三项监管创新制度。
  “自日封关运营两年以来,阿拉山口综保区进出口贸易呈现逆势增长态势,区内注册企业达到120家,累计监管进口货运量104.9万吨,贸易值32.6亿美元。分析原因,这与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不无关系。”狄永江说。
  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评价称,应该看到,上海旨在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有效措施,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这是中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既定目标。
  自贸区战略拥抱“大未来”
  在一批经验得到复制与推广的同时,长期驻扎于上海自贸区的夏平建则看向未来。他是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总经理。
  目前公司已首次走完了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专利部署、专利池组建、许可运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闭环,这是中国“首例”及“特色”。
  在他看来,中国由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向创新大国和贸易强国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是未来企业开拓市场、获取高附加值的关键武器,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技术专利的形成、转化等方面,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还有很大空间。
  夏平建的判断与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不谋而合。他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体制创新之路应当重视知识资本投资,而知识资本已不单单是科研及研发工程等,而是扩大到了计算机化信息、创新性资产以及经济能力,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化数据库、科学研发、创新性资产、设计、品牌权益、公司特定的人力资本以及组织结构等。
  “上海自贸区要保持先发优势,建设开放度最高、便利化最优的自由贸易园区,需要进一步对标全球发展,抢占知识资本竞争高地。”专家认为。
  可喜的是,上海自贸区敏锐感知到了这种变化。 一位知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贸区改革中,将探索构建强化价值链升级的制度支撑,将“以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包括完善体制机制,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上市通道,发展跨境研发,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鼓励商业银行为科技企业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而在保险领域,上海保险业深化改革创新的重点将发力于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告诉上证报记者:“未来我们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保险标准制定,提升定价权和话语权,这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体现。”
  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类似的“中国声音”便传到了世界各地。
  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对上证报记者表示,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引领国际规则等方面开始起步。而上海自贸区等成功试验的经验,完全可以坚定我们推进进一步国际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引领世界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一个过程,自贸区战略等实施将逐步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G20杭州峰会前夕,中国宣布新建7个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数量三年间从1个增加到11个,试验面积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400平方公里。
  “这也是自贸区试验最大的收获,为中国未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际规则的建立,发挥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积累了经验,或者说,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霍建国说。
  改革致远,砥砺前行。从上海自贸区到新一批7个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从崭新的改革坐标点再度出发,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拥抱“大未来” 。(徐寿松 王宙洁 宋薇萍 王媛 黄蕾 赵静)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自贸区成立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