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简称的真正大老板是谁

为何阿里市值能超越腾讯百度之和?--百度百家
为何阿里市值能超越腾讯百度之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阿里巴巴之所以超越腾讯、百度成为仅次于Google的互联网公司,主要因为阿里巴巴率先完成了网上建国的任务。
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收盘价比发行价上涨38%,市值2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Google的市值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而且还超过了中国腾讯和百度的市值总和。马云的个人财富也超越万达王健林、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成为中国新首富。
阿里巴巴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值?阿里巴巴与腾讯、百度的未来竞争又将如何?
阿里巴巴市值超越腾讯和百度之和的根本原因
对于阿里巴巴2300亿市值,投行和投资者只是看到了阿里巴巴连年来不断增长的收入,以及淘宝、天猫庞大的交易额,还有中国巨大网民市场的红利。
然而在我看来,阿里巴巴之所以超越腾讯、百度成为仅次于Google的互联网公司,主要因为阿里巴巴率先完成了网上建国的任务。
上市前夕,马云发表了一封《在15年争议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战》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态系统,他说:“我们运营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而成,由全球数亿的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者组成的仍在持续长大和进化的新经济体。”
如果从国家角度看,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拟国家,这个国家不依靠向普通公民收费,而是依靠向在这个国家里做生意的企业收入“税费”,税费的组成包括了广告费、服务费、交易佣金等。阿里巴巴将收入的资金用于购买流量、打广告、建设平台、物流等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而马云所讲的“生态系统”,事实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和规则。
腾讯似乎也是一个虚拟的国家,但是腾讯的营收模式并不是向国家中的企业收取“税费”,而是依靠向普通国民提供娱乐服务获得收入。百度则是典型的“管道”或者说是高速路运营商,向获取流量的企业收取“过路费”。
然而随着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越来越多的线下生意开始上网之后,阿里巴巴这个提前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依靠中国网民和电商交易额增长红利迅速崛起,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除了参照虚拟国家角度分析阿里巴巴外,我们也能参照万达王健林构建的万达商场模式,王健林曾是中国的首富,依靠的是搭建线下交易平台,向入驻万达的企业收取租金、销售分成、金融服务等等,王健林构建了一个线下的商业王国,并依靠“税费”获得巨大收益。
而马云则构建了一个线上的商业王国,其规模远超线下模式,在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首次披露了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单独计算的成交总额(G&M&V&)。2014财年淘宝总G&M&V为1.172万亿元,天猫总G&M&V为5050亿元。
三巨头站在了连接商业和服务的同一起跑线
显然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后,互联网公司的未来在于连接商业和服务,阿里巴巴提前连接了商和服务,而腾讯、百度也开始从原有的商业模式向连接商业和服务大举迈进。腾讯希望借助QQ、微信连接服务,百度希望依靠搜索、大数据连接商业和服务。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战争中,三巨头优劣势十分明显。
阿里巴巴的优势之一在于先入为主,已经先于腾讯、百度建立一个靠“税费”获得收益的虚拟商业王国。同时,有着完善的规则、制度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付宝这个可以实现整个生态闭环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如果用马云的话讲,阿里巴巴的最大优势在于一个完善的连接商业和服务的生态系统,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线下连锁、广告服务、金融服务所有环节,并通过疯狂的收购为线上线下结合做准备。
阿里巴巴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网民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企业蜂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开店,流量吃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强粘性帐号体系,用户过于松散。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65%;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45%,增长率面临天花板。阿里巴巴如何更多的获得流量并分配给商铺,成为其急需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崛起必然分流阿里巴巴的线上交易。京东商城2013年的GMV为1255亿,并仍在保持高速增长。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一号店等B2C电商平台正在以保证正品,追求低价的优势侵蚀阿里巴巴淘宝和天猫业务。微信的微店、百度的直达号,也希望从去中心化、大数据方向切下电商的蛋糕。
腾讯的优势也十分明显,拥有近10亿粘性极高用户的腾讯拥有其他两大巨头所不具备的稳定可靠流量,腾讯也曾将这一优势比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流量海洋”,腾讯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流量导入到商业和服务中去,包括投资京东、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中国石化等等。如果能够完成从依靠游戏营收向依靠商家和服务的“税费”营收,那么腾讯会很轻松的再次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因此,腾讯目前的主要任务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同时,微信开始进入智能设备,比如家电,开通企业号进入移动办公市场,这都是对手所不具备的能力,腾讯的微信如果可以无处不在,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超级入口。
腾讯的劣势也值得分析,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劣势。首先,从国家角度看,腾讯已经将自己的商业平台进行了剥离,电商全都交给了京东、搜索交给了搜狗,这两个曾经亏损的平台剥离后,短期内可提升腾讯利润率,但是从长期看或许意味着巨大隐患。因为腾讯失去了构建连接商业、服务生态系统最可控的两大平台,这或许不利于微信支付的快速推广,同时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产业链中,腾讯能够涉足的环节变得过少,这样不利于利润的获取。
百度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在搜索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无人撼动,同时迅速将搜索的优势转向移动端,并希望构建一个以搜索为中心连接商业和服务的生态系统——直达号计划。而且百度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技术实力也在其他两家之上,百度也在加大对大数据的运营,希望以此渗透到更多的传统产业之中。
百度的劣势在于没有一个强大的帐号体系,无法更好的黏住用户。目前,百度正在通过贴吧、金融、去哪儿、糯米网、知道、阅读等旗下所有业务吸引用户注册百度帐号,并实现打通。为了构建生态系统的闭环,百度也在支付和金融上发力,目前仍严重落后于阿里和腾讯,这也是百度连接商业、服务最大的短板之一。
互联网也进入了有产业链的时代
此前的互联网是没有产业链概念的,这意味着一切都是中心化的,集权式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可以通吃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环节,比如,腾讯可以开发游戏,运营游戏,再依靠支付体系获得营收,整个过程无需其他企业配合。但是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时代,互联网真正的从中心化集权式向更加开放的“去中心化”方向发展,有了产业链的概念。
对此,马化腾、李彦宏都曾公开阐述过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传统企业的专业能力是互联网公司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横向一体化的互联网融合大时代里,互联网公司可能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并赚取这个环节上的利润。
阿里巴巴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希望在这个互联网融合时代获取占据产业链上更多节点,这其实还是一种中心化,集权化的思维模式,这是旧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而可能会引发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反感,比如,百度、腾讯、万达建立电商公司,进军O2O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案例,这也值得马云好好思考。
去中心化的时代,或许腾讯和百度更有优势。腾讯的微信、百度的搜索框可以散布到各类智能设备中去,不仅存在于手机上,从而更具入口价值,这所构建的生态系统或许比阿里巴巴当前的生态系统更先进,但这需要时间。
当然依靠“甘蔗理论”,企业能够拿到更多节的甘蔗就意味着获取更多利润,这与去中心化又是相悖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权衡取舍更加关键。
一个崭新互联网融合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幸运的是我们都将成为这个新时代变革的参与者、观礼者,未来无限美好,令人期待!
【磐石之心】IT评论人,10年IT从业者,见证互联网跨时代转变,著有《融合时代》一书,关注产业融合的一切,微信公众帐号:磐石之心(添加朋友——&公众号——&搜索"磐石之心",第一个即是),微博@磐石之心。
阅读:1647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未来的娱乐生活,可能产生于技术变革,网络视频是否会彻底改变用户...
二次元动漫
maomaobear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当前位置: >
> 腾讯、阿里巴巴、人人的真正大老板是谁腾讯、阿里巴巴、人人的真正大老板是谁更新:&&&&编辑:寻筠&&&&来源:用户投稿&&&&人气:加载中...&&&&字号:|标签:&&&&&&&&&&
朗读:、百度、、人人等几大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大老板是谁?答案肯定不是马化腾、李彦宏、马云和陈一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创人,而是只出现在各家财务信息中的大股东。
今年以来,环抱IPO的各种消息和讨论不绝于耳,马云与软银、雅虎之间的恩怨情仇也被不断解读。如何处理开创人和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互联网都必须面对的,平时这些大股东大多隐匿于大众的视野之外,只出现在各家公司的财报信息中。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的QQ、微信&&目前市值2500多亿的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它的幕后大老板是谁?答案不是马化腾,而是南非MIH。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百度、人人网、阿里等国内互联网巨头身上。而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一再坚持将把持权掌握在阿里合伙人手中的原因吧。
腾讯:南非MIH持股近34%
腾讯是目前国内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04年上市时的发行价为3.7港元,昨日收盘时已经上涨到416港元,9年多以来的涨幅超过百倍。今年7月,腾讯CEO马化腾凭借560亿元成为《2013胡润IT富豪榜》头名。
不过,马化腾却不是腾讯的最大股东。腾讯创业初期,IDG和盈科数码分辨向腾讯投资220万美元,各占腾讯20%股份,马化腾及其团队持股60%。此后,南非MIH集团从盈科数码和腾讯开创人团队手中收购了一部分腾讯公司的股份。
在2004年上市之前,腾讯对股权结构重新调剂,MIH与创业团队分辨持股50%。目前,南非MIH集团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马化腾持股10.22%,还不及MIH的三分之一。所幸的是,南非MIH集团对于马化腾给予充沛,一开始就放弃了所持股份的投票权,因此马化腾持有腾讯的股份比例虽然不高,但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他和几位联合开创仁攀来负责。
百度:美国德丰杰持股25.8%
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中概股中,百度超过560亿美元的市值远高于其他公司,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发行价为27美元,2010年曾以10比1的比例进行拆分,目前股价仍然超过160美元。
同样,百度开创人、CEO李彦宏也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百度从创办到上市前一共进行过三轮融资,来自美国的投资基金德丰杰都是主要投资人。百度上市时,德丰杰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8%。
当时,百度高管团队持有公司43.5%的股份,其中李彦宏个人持股22.4%,为最大的个人股东。根据百度2012年年报,李彦宏持股比例变为15.98%,其妻子马东敏持股4.8%。
虽然李彦宏和马东敏持股比例合计为20.78%,少于德丰杰,不过美国股市允许&AB股&的双重架构,通过该模式李彦宏和马东敏的投票权高达68.17%,稳稳地掌握了公司把持权。
阿里:日本软银持股31.9%
2012年,阿里巴巴和雅虎签署协议,前者以76亿美元回购雅虎持有的20%阿里巴巴股份。回购之后,雅虎和软银持股比例分辨为24%和31.9%,来自日本的软银成为阿里巴巴大股东。
阿里巴巴管理层目前仅持有公司股份10%左右,马云一人就占7.43%。如果遵照香港股市&同股同权&的原则,投票权应与股权比例相当,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投票权只有10%左右。
摆在阿里巴巴管理层面前原先只有两条路,要么采纳&AB股&架构赴美上市,要么效仿腾讯,说服大股东放弃投票权。此前有消息称,,为了让阿里巴巴能够顺利在香港IPO,软银愿意放弃部分投票权。不过,阿里巴巴管理层却愿望通过&合伙人制度&一劳永逸地,与港交所形成了僵持局面。
人人网:日本软银持股34.2%
2008年4月,人人公司的前身千橡互动集团对外宣布,获得软银总额400亿日元(约合3.84亿美元)的投资,完成后软银持有千橡约40%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
人人公司2011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日本软银是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34.2%,日本软银CEO孙正义曾表示,愿望将人人公司的持股比例维持在35%左右。开创人陈一舟拥有22.8%的公司股份,但通过&AB股&架构拥有55.9%的投票权。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类选择您可能在找这些帮设计师节省1,085,543,232小时阿里、腾讯、百度三巨头背后的资本运作你看懂了吗? : 经理人分享
作为上海文广集团(SMG)总部所在地,上海威海路298号的上视大厦经常有贵客上门,经常到有些平常。不过,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此出现时,还是引起了骚动。当天下午,阿里巴巴宣布12亿元投资SMG旗下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占股36.74%,成为仅次于SMG的第二大股东。在外界的某些解读中,这笔投资被抬到互联网与传媒革命的高度。而之于阿里巴巴,它最大的意义,不过是为阿里“帝国”的版图再添一城而已。和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的其他两家一样,阿里也极为忌惮“帝国”一词,尽管在外界看来它们的确是。过去十多年,依靠技术、用户及流量优势,BAT构建起三个庞大的互联网商业帝国。而与最初的野蛮生长期不同,如今BAT之间的争斗,已由明转暗,除了核心业务的内功修炼,频繁的投资和并购成为BAT扩充同盟阵营、构筑护城河的核心手段。“商业帝国”,正在转变成“资本帝国”。没人知道,这三个“资本帝国”的边界在哪里。人们只看到,频繁的资本运作、卫星式的生态布局下,三个“资本帝国”不断扩张,再扩张。从传统互联网,到新兴的“互联网+”,从搜索、电商、社交,到金融、物流、健康、制造、文化??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错综复杂。“大胃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让人有些看不懂。以2014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动用了60亿?70亿美元,投资或并购了36家公司,平均下来,每家公司能从阿里巴巴拿到10亿元人民币。从范围上看,这36家公司的分布广阔到几无“章法”:新浪微博、陌陌、UC浏览器、友盟、美团、穷游网、在路上、丁丁网、快的打车、高德地图,优酷土豆??几乎涵盖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你或许会用大手笔或大布局来形容,而一位媒体人用了一句更形象的话来概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更为“障眼”的是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操盘方式。36家公司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阿里巴巴或马云参与的“云”字系投资机构——云锋基金、云溪基金以及云煌投资,等等。比如,.2亿元收购中信21世纪54.3%股权,.2亿美元注资优酷土豆,两起投资案例中,云锋基金都参与其中。而云锋基金内部的股权结构中,又与马云本人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马云对此的解释,犹如他热衷的禅学一样让一般人有些捉摸不透:“以前阿里巴巴是从无做到有,现在是从有做到无,无处不在的无。阿里巴巴许多投资让人看不懂,看得懂就奇怪了,10年前也没人看懂过阿里巴巴。”如果从时间线上来归纳,阿里巴巴的“什么都买型”投资,就显得有规律得多。最有趣的时间节点,是日,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日。阿里巴巴2014年对36家公司的投资或并购,超过30起是在10月份之前完成,而9月19日成功上市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密度明显下降。这不能不让一些人怀疑,诸多广撒网大手笔投资,有侧面推高上市股价之嫌。除了与高股价的千丝万缕联系,阿里巴巴“什么都买型”投资之外,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投资文化传媒。如果仍以2014年的36起60亿?70亿美元的总投资或并购案例来计算,这其中,超过38亿美元都投在了文化传媒领域,占这些投资总额的半数以上。而今年6月投资第一财经,则为阿里巴巴的文化传媒投资名单再增加了一个名字。在此之前,这份名单上已经是很长一串:《商业评论》、新浪微博、文化中国、华数传媒(000156,股吧)、优酷土豆、虎嗅网、华谊兄弟(300027,股吧)、光线传媒(300251,股吧)、北青社区报??如果与BAT另外两家巨头——百度、腾讯对比,就不难理解马云和阿里巴巴为何执着于“文化传媒梦”。百度和腾讯的核心业务——搜索和社交,天生自带优越的媒体属性,而以商业起家的阿里巴巴,天生缺失媒体基因,是其最大痛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马云为阿里巴巴以及自己布下的文化传媒局,又是维系阿里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以电商起家,如今在金融、物流、健康、文化领域均有涉猎的商业集团,阿里巴巴的投资布局已经吸附了难以想象的海量用户、资源、信息、数据,阿里巴巴生态体系甚至已经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础。好处自然是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地位与利益的快速集聚,但风险是,一旦整个生态系统超载而崩溃,其带来的危害将不只是企业和企业家层面,甚至是整个社会。而除了金钱与枪炮,舆论与思想,是把控风险的最好利器之一。只不过,阿里巴巴盘根错节的投资体系,加上以文化传媒为重的投资布局,一方面或许是回避未来风险的重要保险,但另一面,四面出击与日益庞大的控制企图本身,恰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风险源。马云和阿里巴巴可能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腾讯:从“公敌”到“大树”腾讯的扩张故事至少要从5年前开始说起。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名叫《“狗日的”腾讯》,文字“恶毒”,言辞辛辣,但却描述了一个当时甚至连腾讯都无法全部反驳的事实——抄袭。QQ团购、QQ游戏、QQ医生、QQ影音,乃至QQ本身,这些经典产品的思路总结起来,就是一条,“别人做一个,我们也砸钱做一个,我们更有钱,然后,别人死了”。但这一切正在成为历史。一位腾讯的中层说,现在腾讯的思路是另外一条,“别人做一个,我们不做,等别人的那个最终从市场竞争胜出,我们再介入,当然不是再做一个,而是投资别人,帮他做大。”简而言之,做一棵庇护树苗的大树。对腾讯而言,成为大树好处有两点。一方面,从为人所不齿的互联网“公敌”,转变成“别人”的庇护所;另一方面,则是依靠这些茁壮成长的树苗,构建腾讯的防护林。于是,最近几年,腾讯的投资并购动作,几乎都遵循这一中心思想。比如,腾讯投资入股的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滴滴打车、饿了么等等,都已经是所在细分领域规模或份额数一数二的公司。从总量上看,2014年腾讯的投资案例和金额其实比“土豪”阿里巴巴还要大,2014年BAT投资的94家公司中,与腾讯发生过资本关系的有44家,腾讯为此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406亿元。不过,相比阿里巴巴,腾讯的投资并购布局有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条是O2O(线上线下融合业务),另一条是游戏。而两条主线背后,则是腾讯“大树”的两大主干——微信、手机QQ。先看O2O,2014年,腾讯在O2O领域投资并购了超过10家相关的公司,而除了现金,腾讯付出的还包括被不少人神化的微信入口。对于腾讯而言,微信虽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离线下生活场景更近的优势,让它成为一个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最佳连接器。最典型的是京东。2014年,京东全年完成订单量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113%。而腾讯注资,接入微信平台后,京东移动端的订单增长迅速,四季度移动订单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372%,微信引入的流量贡献巨大。所以,腾讯的投资,与其说是围绕微信布局,倒不如说是众多互联网公司追逐腾讯,希望获得“微信入口”这一腾讯的“战略投资”。另一条主线游戏,则与腾讯当下的业务收入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关联。2014年腾讯全年营收789.3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447.56亿元,超过半壁江山,以此称腾讯是个游戏公司都不为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4年BAT投资并购的11家游戏公司中,8家的交易皆由腾讯完成。相对于阿里巴巴和百度更为直接的商业模式,腾讯的营收必须依靠从社交到游戏的转化,这使得它不得不竭力维持在游戏研发、代理、运营方面的投入和占比。但正如阿里巴巴,腾讯最大的依仗,也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风险。2013年11月,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内部沙龙上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行规则与PC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腾讯如果没有微信,可能是一场灾难。微信也被业界称为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帮助腾讯顺利出海。但令人担忧的是,微信正在超出船票的概念,被腾讯打造成一艘超级战舰,公众平台、游戏、支付、O2O??微信承载的内容已经越来越重。“慢半拍”的百度和阿里巴巴、腾讯相比,百度似乎总是慢半拍。2014年,BAT投资并购的94家公司中,只有15家与百度有关,总资金预计20亿?30亿美元,而这其中公开投资金额的最大手笔——50亿元投资万达电商,还有腾讯参与。这似乎不是百度以往的投资风格,就在2013年,百度还曾创下过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并购资金规模记录——豪掷19亿美元收购移动应用分发平台91助手。而在2014年启幕的,人人都是天使投资、个个都是创业者的疯狂年代,项目少、钱不算多的百度,也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在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看来,却未必如此。日,美丽的西南边陲城市腾冲,百度第十届联盟峰会在这里举行。李彦宏在会上讲解最新的产业思考,并宣布百度的“三不政策”:百度要坚决做工具,不谋求控股,更偏重培养生态而不是控股;不划分阵营、不贴标签,大多数公司都是独立人格的公司,是平等、开放的合作关系;每个行业都有做的好的地方,百度是3600行的通用平台,要在未来更多地连接起3600行中的佼佼者,不怕被洗掉用户。这被一些业界人士解读为“李彦宏对过去百度全资或控股投资风格的矫正”。正如曾经负责百度投资业务、于2014年8月离职的百度原副总裁汤和松所言,百度不再单纯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样地投资,只有美丽的概念还不够,还要关注收购所带来的实际价值。李彦宏也直言,相比于外界更多着眼于投资的部分,真正让他兴奋的,是战略合作。2014年12月投资打车软件鼻祖Uber时,李彦宏也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出席Uber媒体活动,而没有参加2013年收购91助手的发布会。这可能意味着,李彦宏在两年前就已经有所考虑。在更前沿的领域,百度也已有所行动,比如,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无人汽车等领域开始作为,甚至专门挖来“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2014年6月,百度还开始举办“The Big Talk”线下活动,在北京太庙、硅谷计算机博物馆等多地,先后请来《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世界虚拟现实技术领军人物杰里米·拜伦森,麻省理工大学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艾利克斯·本特兰等重磅嘉宾分享最新研究心得。而在投资方面,过去一年多来,百度对国外的技术型创新公司情有独钟,分别投资过来自以色列的视频捕捉技术开发商Pixellot、芬兰室内导航技术服务公司IndoorAtlas。这些动作,让百度看上去最像BAT当中超凡脱俗、仰望星空的那家,李彦宏看上去也似乎是三位大佬中“野心”最大的那位。当然,换种角度,也可以认为,李彦宏和百度更像在赌一个更长远的未来。这一豪赌的代价并不小。2014年,百度总收入490.52亿元,利润131.87亿元,而BAT另外两巨头,阿里巴巴收入525.04亿元,利润234.03亿元,腾讯收入789.32亿元,利润238.16亿元。数字上,百度已经掉队。市值更明显,BAT中,2014年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最高,在2014年底达到2583.6亿美元,腾讯以1358.9亿美元位列第二,而百度为799.6亿美元,不到阿里巴巴的1/3、刚过腾讯的一半。不过,现实远比数字复杂。有人认为,慢半拍的百度,错过了这个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但亦有人认为,百度避开了这个充斥着泡沫的移动互联网大坑。或许,只有时过境迁,才见分晓。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击败拖垮内容营销的6个恶习
从天猫到Airbnb,从罗辑思维到小米,各家为何都在努力造节?
知识付费领域上演“四国大战”,下一代学习方式正在到来?
关注MBA联考,扫描下载联考神器腾讯百度阿里 三巨头谁最开放?
公司的开放或封闭,很大程度上是其商业模式、发展阶段决定的
大约一周前,第一自媒体联盟WeMedia的微信群爆发了一次激烈的讨论,主题是关于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开放。有人说最开放,腾讯生态系统的第三方最赚钱;也有人说阿里最开放,电商生态繁荣盛世;也有成员认为最为开放,搜索引擎本身就是开放的。在回答谁最开放前,先看下什么叫做开放。谈到开放,往往与开放平台挂钩。开放平台只是开放的一种形式。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有业务层面的开放,有技术层面的开放,还有文化层面的开放。但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核心价值的分享。不妨看看下面对BAT三巨头开放情况的梳理。在梳理之前,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对公司业务与技术层面的“开放”或“封闭”捆绑上道德寓意。某家公司相对开放、某家公司相对封闭,很大程度上是其商业模式、发展阶段决定的。对任何公司来说,不可能为了开放而开放。开放不见得就一定好,封闭不见得就是糟糕——对公司、对业界,皆是如此。一、腾讯的开放是产品层面的开放,核心资源不可能开放1、腾讯开放战略声势浩大,主要在产品层面,变现靠游戏如同外来物种入侵,腾讯一度凭借账号体系和复制能力,让互联网死气沉沉。3Q大战后,腾讯对外宣称将开放作为核心战略。今年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公布了。、游戏、微信、空间、邮箱、浏览器等产品都参与其中。在此之前,腾讯还推出了Q+、应用宝、海纳、手机管家等面向App开发者的应用市场。在变现上,截至4月腾讯给开发者分成累积已达30亿元,预计今年全年也将达到30亿元。腾讯开放平台成功变现的基本是游戏。这与腾讯的主要收入来自游戏有着密切关系。2、腾讯开放的是导入用户的能力,而不是核心的账号体系和社交关系腾讯的开放,既有营销渠道的开放,也有支付工具的开放,但开发者真正看重的只有一点:用户导入的能力。拥有10亿多账号,几乎100%渗透中国网民的腾讯,不论是对自有新产品如微信,或者对第三方应用,新用户导入能力都有很大诱惑。例如胡莱三国这款游戏落户腾讯三个月后,获得了超过五千万的注册用户。腾讯的核心能力:社交关系和账号,却没有真正的开放,也不可能开放。这是腾讯的核心资产。用户就算导入给第三方,依然是“腾讯的用户”。第三方选择腾讯,其实更多是“被选择”。大量网站接入腾讯的OpenID,表面看这是获得腾讯的共享用户,实际上这是大量网站没有选择的选择:每一个网民都是腾讯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方便用户登录,进而吸引用户登录。周鸿祎在2011年“首届互联网开放大会”提出互联网公司应该要开放。这个大会正是由主办的。不过周鸿祎妄图杀入腾讯核心腹地,说出了最核心的诉求:互联网公司开放,账号应该共享。几个月后,3Q二选一事件爆发,期间有IM趁机推出了“导入QQ好友”来突破QQ好友关系构筑的城墙,腾讯第一时间通过技术手段阻止了此类行为。太过封闭遭致怨声载道,在360摇旗呐喊下,腾讯走向开放之路势不可挡。腾讯逼用户二选一,这个世界逼腾讯开放。聪明的腾讯说我开放了,既转移了大家的视线,也造成了开放的假象。腾讯去年收入450亿,给第三方分成大约在5%左右。在实际分成比例上,国外标杆App Store是三七分,开发者得七。腾讯采用复杂的梯度策略,QQ游戏平台最严重的是一九分,腾讯得九。腾讯在游戏界的口碑有些“可怕”,开发者要么选择寄人篱下,接受与贡献不成比例的分成,要么等着抗衡腾讯的“复制”杀手锏。腾讯是庄园主,用户是他圈养的养。第三方是剪毛的佃户,关系好的可以成为长工,但拿到的收入都极其微薄。至于喝奶、吃肉,与他们没任何关系。3、腾讯名义开放,本质仍然封闭,腾讯最具备封闭基因几乎所有主流互联网产品,都有马家军。IM、搜索、浏览器、空间、朋友网、邮箱、门户、阅读、音乐、视频、影音、游戏、安全、微信、应用市场、电商、团购,上百个产品多到腾讯内部的人都数不清楚。腾讯开放了,但“人有我有”的产品思路仍然没变。就算腾讯不针对潜力产品推新品,已有产品复制类似功能也成为常态。微信5.0就让我查查、百度移动搜索躺枪。这给腾讯带来实际的好处。复制Talkbox、米聊和陌陌的微信,使得腾讯拿到了船票,“复制”,可以杜绝一切被颠覆的风险。再比如及时跟进的应用分发市场,避免了与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类似的付出。腾讯收购投资略显保守,很简单,因为他不缺。用腾讯离职人士的话说,这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少走弯路,最大化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企业是趋利的,腾讯选择这个路径自然而然,无可厚非。腾讯产品的成功,产品能力固然重要,不过最核心最基础的原因永远都是账号的导入、产品之间协作式的推广。包括微信。微信通过公众账号走向开放道路,作为乔布斯信徒的张小龙,也沿袭了控制欲和封闭思想。微信账号的API非常有限,自定义菜单目前很保守。微信账号认证极为严格,5.0对公众号的折叠,伤了很多微信创业者的心。微信正在成为一个黑洞App,外界很难染指,并且十分忌惮,下一版微信出啥?微信不干,它的备胎手机QQ会不会干?腾讯的心态开放了、业务产品也变得比以前更开放了。但依然是封闭的腾讯,它再开放也开放不到哪里去。它要构建的是“一站式生活”,让所有子民都在其“社交帝国”里,从出生到坟墓。二、百度的开放是技术层面的开放,过度开放,对百度来说是风险任何一个有理想的搜索引擎,都希望汇聚天下所有的数据。任何一个有梦想的搜索引擎,都希望成为所有信息的入口。流量和数据是搜索引擎存在的基础。这些数据取自开放的网站。因此,与社交网络不同,搜索引擎的基因是开放的。国外的搜索巨头Google的创新和开放早已闻名于世。OHA(开放式手持设备联盟),Adsense,安卓系统,Chrome浏览器,Google+都是开放的成果。构建健康的生态体系是Google擅长的任务。再看回百度,其开放则主要体现在数据、产品和技术三个维度。1、百度框计算开放平台代表了开放思路:数据为先百度的框计算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将数据接入百度,进而用户可以在百度搜索结果使用服务。例如天气预报,查火车票。进一步的服务依然会将用户导入到第三方。这种开放思路是自己修好楼招揽客人,引入第三方来给用户做好服务。这一思路贯穿始终。百度内部产品之间的整合,例如百度知道、百科、新闻整合到首页,也是产品之间的一种彼此开放。百度移动新技术探索的重要一块:应用内搜索,是框计算的衍伸。App大都是数据孤岛,搜索引擎无能为力。百度推出应用内搜索的API战略,以及19亿美元购入91无线,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应用主动将数据交给百度。百度最基础的开放,是数据的开放。百度接收第三方的数据,鼓励用户接触第三方服务。搜索引擎的目标是:匹配精确的服务和信息,让用户停留在搜索页面时间足够短。第三方虽然没有获得直接变现,但也获得了流量、用户的间接变现方式。这意味着百度很难将用户向腾讯一样进行“圈养”,百度只能做用户的搬运工,或者是互联网流量的管道。百度的账号体系搭建十多年,也没成气候,根源就在于此。在360通过浏览器渠道获取了15%的份额后,百度醒悟:必须将流量变成用户。于是百度贴吧等社交产品进一步发力,前向事业部的成立、百度移动云体系构建、也一定程度会加强百度账号体系的建立。2、百度技术基因:百度云为核心的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相关的能力开放搜索引擎需要获取全网的海量数据,需要处理海量的搜索请求,还需对用户的搜索请求进行智能分析,并匹配精准的结果。这些都要求搜索引擎必须具备大数据处理、并行计算和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国内搜索引擎角逐者众多,但都是背景雄厚。要么是依靠腾讯等巨头,要么依靠搜狐等传统门户,或者国家背景。创业者很难入局。既有技术门槛,也有巨大的计算资源开销,尤其是服务器和带宽开销。搜狗寻求收购,有道放弃核心技术,盘古和即刻的合并,都与研发成本高居不下有着很大的关联性。除此之外,搜索引擎的技术成果是普通互联网产品无法具备的。例如翻译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视觉搜索技术,包括语音技术。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和合成上有优势,但对于语言的理解,依然与搜索引擎有距离。还有一个对大数据处理技术要求高的是地图。高德地图在toB市场已经足够强大,但地图图层数据之上,还有POI(兴趣点)管理、街景、路径计算、导航等技术,都需要大公司来干。创业者需要这些技术,自己又鼓捣不出来,或者成本太高。百度有这些技术,只是转化为自有产品,不拿出来用太可惜了。百度云就成了百度技术输出的一个工具。百度云引擎(BAE)、百度云LBS、百度云语义、百度统计、百度转码等工具,都是百度的技术输出产物。接下来百度的深度学习、百度语音、百度视觉等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开放出来。3、百度商业开放:广告变现能力,面向的既有站长,也有App开发者商业开放这块,前期主要形式是联盟。这并非百度首创,与Google Adsense类似,百度联盟与百度广告系统打通,抢占第三方网站的广告位。百度的广告客户获取流量,百度和第三方获得广告分成。在移动端,这个思路也在延续。百度移动联盟就是允许开发者接入百度移动广告的合作方式。不过在百度收购91无线后,百度也明确了其将加强开发者生态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其收购91无线的主要目的之一。91无线有10万开发者资源,有门户、游戏运营、社交化、货币化、数据统计等百度不具备的to开发者服务。但百度有前面提到的“技术开放”的云,与91的开发者服务能力、App分发的货币化能力等结合,将完善“百度App开放”及“百度游戏”开放这一环。百度对91无线的重视除了体现在重金收购上,听说在正式洽谈的今天,李彦宏还专门飞赴福州与刘德建等人会面签约。此外,百度在搜索、地理位置和视频都具备商业化开放的潜力。这一切可以利用百度的智能广告技术,基于关键词匹配、数据挖掘和机器匹配的推送技术。过度开放对百度来说,或许也是一大风险。再怎么开放也得有“护城河”的存在。现在百度的护城河,一是技术、数据积累,二是搜索品牌。但是,百度的护城河相比腾讯的账号体系,显得相对弱势。三、阿里的开放是产业链的开放,但生态的封闭看阿里电商生态圈的繁荣程度,可以认为阿里是开放的。1、阿里选择性地将业务开放给第三方电商上下游涉及的环节太多。流量、供应链、仓储物流、支付、代运营、统计服务、导购等等。阿里选择做平台,将供应链、仓储物流、代运营等相对较“重”的环节交给第三方来做。阿里在上下游中,更多是做一个运营商的角色。它只做核心的电商流量经营、用户体系构建、电子支付。其他服务商都围着它转,它是生态系统的构建者,也是主导者,是处于价值链顶端的角色。京东最初与其相反,期望什么都自己做。什么都做,虽然可以控制体验,但效率太低成本太高,盈利遥遥无期。京东在最近的合作伙伴大会祭出了开放战略。分工和合作是群体社会的常态化趋势,电商的开放也是必然的趋势。2、阿里流量和数据是封闭的,在自有体系完成闭环阿里对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态度,则体现其封闭的思路。阿里先后限制百度搜索、限制外站图片、掐断微信流量、限制外站二维码,甚至最近被爆出可能对导购网站进行封杀,体现了阿里在流量和数据上追求的封闭性。不允许别的网站搜索到自己,也不允许别的网站的图片出现在自己的帝国。流量入口有微博有门户,流量变现有广告系统,流量再消耗还有团购、金融等业务。电商流量和数据太宝贵,阿里不希望与任何其他第三方共享。阿里的流量,只进不出。淘宝联盟可以导入流量给自己,但用户到了阿里系网站,要么在他们之间跳来跳去,要么关闭窗口。3、阿里对卖家的心态并不开放,对卖家有圈养之心阿里建了一个卖场,让用户可以便捷地购物。最初也让卖家可以免费入驻。并因此击败了EBAY。但到后期则开始收费。天猫相当于第二个卖场,豪华些,卖家入驻有门槛还收费,用户被引导到这个卖场。淘宝也有了更多的收费项目,例如卖家要获得曝光,得出广告费。卖家的开放入驻,是阿里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开放。商场不允许卖家入驻还开商场干嘛呢?阿里卖家在618店庆日情况下,则不乏被阿里限制不得参加的案例。这一定程度也说明,阿里对其卖家有圈养之心。卖家是阿里最核心的资产。4、说说阿里云,开放得怎么样了?亚马逊搞成了AWS。阿里巴巴也折腾了一个阿里云。阿里云最近似乎走上了正道。与万网整合后,面向站在的域名注册、备案、云服务器、云空间租用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体验也不错,配套在研发云搜索等功能。遗憾的是,这一切与开放没关系,阿里云依然是干的“卖货”的老本行。没有开放阿里的卖家买家资源,没有开放阿里的电商数据,也没有开放阿里的技术能力。阿里云的尴尬便是身处以商业为核心的公司,想做技术驱动的事儿。就算做成,整个过程也是痛苦万分的。腾讯开放平台、百度开放平台,他们给第三方开发者分成,给第三方网站带去流量。阿里给第三方开发者带来了什么呢?nothing。可以认为阿里的开放是伪开放。阿里的“开放”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商业模式使得其不能全部都做,也做不了,必须留一些给产业链上下游。阿里有“放”,放下自己不做的给别人,但是没有“开”,没有“open”的心态。阿里的核心能力就是电商相关的买家、卖家、数据。阿里没有开放这些的迹象。从阿里当前的投资路径看,其更趋向于缺啥买啥,然后构建腾讯一样的啥都不缺的状态,为IPO讲故事。IPO之后优先做的事是如何整合买来的产品,如何支撑高估值。接下来才是推进“金融、平台和数据”战略,这时候开放会对阿里至关重要。补充一点就是阿里的文化是相对开放的。例如对国内开源社区的贡献,阿里在BAT三巨头是排名第一的。再比如阿里也零零散散生产出了冯大辉、鬼脚七、白鸦等在专业社区颇有声望的大牛。但他们的开放更多是个人分享,与阿里关系不大。总结
BAT三家在开放上各有所长。腾讯是产品的适度开放,但本质依然是封闭的社交帝国。百度的数据和技术是开放的,它没有封闭的能力,但是过度开放给它带来了缺失护城河的风险。阿里则是最不开放的,不论是数据、技术还是产品,电商产业的繁荣,与阿里开放无关。很难说哪家互联网公司最开放,但个人认为最封闭的则是阿里。对于开发者来说,也不需要三选一。需要导入用户的游戏开发者更趋向于选择腾讯;需要云存储、LBS服务、应用分发的开发者,需要依靠广告变现流量的站长则会选择百度;也有部分开发者,包括笔者本人会考虑阿里的云服务器,一站式域名注册、备案是阿里的优势,价格便宜,操作方式傻瓜化。在百度收购91后,一位游戏开发者对笔者表示以后会考虑百度开放平台,百度的分发能力、云服务和分成比例比较吸引人。开发者日后以组合的方式,使用三家的服务,会成为常态。
本文来源:虎嗅网
作者:罗超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4686条
评论19325条
评论7033条
评论7029条
评论4647条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 腾讯 阿里巴巴 的文章

 

随机推荐